2010统计业务知识和相关知识学习指导电子版

合集下载

2010年中大 初级师统计业务知识统计法规讲义课件

2010年中大 初级师统计业务知识统计法规讲义课件

第一章统计法基础知识一、统计法的含义与特点:狭义的统计法,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广义的统计法,是指包含了所有规范统计活动的统计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见第二章统计法的特点:1、统计法调整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2、统计规范的内容具有专业性。

二、统计法的作用:1、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推进统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第二章基本统计法律规范(重点理解)一、统计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法律制度中最高级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统计工作的基本大法。

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

二、统计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全国农业普查条例》、《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等。

法律效力低于统计法,高于地方性法规和统计规章。

由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

三、地方性统计法规:法律效力低于统计法、统计行政法规。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

四、统计行政规章:《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统计调查管理办法》、《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统计执法检查规定》、《涉外调查管理办法》、《部门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新闻出版统计管理办法》等。

法律效力低于统计法、统计行政法规。

由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章统计法的基本原则(重点记忆)一、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1、在统计体制方面,国家应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管理体制。

2、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应当是统一的。

3、统计资料应当依法统一管理和公布。

二、保障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原则:1、统计机构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任何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独立单设。

三、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1、统计机构的职责是法定的;2、统计机构应当依法履行其职权,既不能放弃职权,更不能超越职权、滥用职权;3、减轻统计调查对象的负担是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应当把握的一项基本原则。

四、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1、明确了建立统计信息共享机制的主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2、建立了定期公布统计资料的制度;3、明确了统计资料公布的权限;4、明确了统计资料公开的方式;5、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积极做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工作。

2010年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

2010年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

二○一○年度全国统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试卷1.在你拿到试卷的同时将得到一份专用答题卡,所有试题均须在专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或草稿纸上作答不得分。

2.答题时请认真阅读试题,对准题号作答。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各有四项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本题共40分,每小题1分。

)1.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是( )。

A.描述统计B.理论统计C.推断统计D.应用统计2.下列选项中属于分类变量的是( )。

A.服务满意度B.员工人数C.籍贯D.利润3.在抽样调查中,样本量是指( )。

A.样本的个数B.样本所包含的单位数C.抽样框的大小D.样本的可能数目4.在抽样框中每隔一定距离抽选样本单位的调查方式是( )。

A.整理抽样B.系统抽样C.分层抽样D.简单随机抽样5.在某一特定类别中的数据个数称为( )。

A.均值B.众数C.标准差D.频数6.假设检验中第二类错误是指( )。

A.接受正确原假设B.拒绝正确原假设C.接受错误原假设D.假设设立不正确7.当总体为正态总体,方差已知,样本量为40,此时进行均值检验,应采用( )统计量进行检验。

A.卡方B.tC.FD.Z8.下列四个相关系数中反映变量之间关系最密切的数值是( )。

A.0.6B.0.91C.-0.8D.-0.959.度量了因变量与k个自变量的总体相关程度的指标为( )。

A.相关系数B.多重相关系数C.多重判定系数D.估计标准误差10.某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期增长的绝对数量是( )。

A.逐期增长量B.累计增长量C.平均增长量D.增长速度11.某企业2008年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是2004年的3倍,比2007年增长20%,那么,2007年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比2004年增长( )。

A.250%B.300%C.150%D.60%12.时间序列中在一年之内的周期性波动为( )。

A.长期趋势B.季节变动C.循环变动D.不规则变动13.下列选项中属于质量指数的是( )。

2010年初级统计业务知识第4讲义

2010年初级统计业务知识第4讲义

第五章统计机构与统计人员第二节统计人员的权力与义务《统计法》所称的统计人员,是指从事统计活动的专职或兼职的工作人员,包括各级政府统计机构、部门统计机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中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

据统计,目前我国政府统计系统的统计人员有9万多人。

一、统计人员的职责及基本要求根据《统计法》第九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有关规定,对统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统计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如实搜集、报送统计资料,不得伪造、篡改统计资料,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不得有其他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

(二)统计人员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恪守职业道德。

准确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因此对统计人员要特别强调在工作中要坚持实事求是,恪守职业道德。

统计人员应当始终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以严格的职业道德标准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坚持原则,坚决抵制弄虚作假等统计违法行为,切实保证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

(三)统计人员应当对其搜集、审核、录入的统计资料与统计调查对象报送的统计资料的一致性负责。

这有助于保障统计资料搜集、审核、录入环节的可溯源性,进一步明确统计工作中统计人员对于维护统计数据质量负有的个人责任。

(四)统计人员进行统计调查时,应当出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门颁发的工作证件。

统计人员进行统计调查时,应当出示工作证件,向统计调查对象表明身份,以取得统计调查对象对统计调查的支持和配合。

要求统计人员在进行调查时出示证件,还有利于维护统计工作的严肃性,防止统计人员以外的其他人员假冒其名义,非法开展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对象在统计人员未出示工作证件的情况下有权拒绝调查。

(五)统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统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为了保障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统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统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六)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2010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学习指导》统计基础知识:第4章 练习题(含答案)

《2010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学习指导》统计基础知识:第4章 练习题(含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指标中属于总量指标的有( )。
A.工资总额 B.钢材消耗量
C.商业网点密度 D.年度国内生产总值
E.流动资产周转次数
【答案】ABD
2.下列属于统计指标的有( )。
A.生活质量
B.2001--2005年原煤产量87.4亿吨
C·动态相对指标D.比例相对指标
E.结构相对指标
【答案】AB
8.下列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有( )。
A·资产库存 B.耕地面积
C·全年出生人口数D.进出口总额
E.年末全国城市数
【答案】ABE
9.属于同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有( )。
C:绝对数和平均数 D.相对数和平均数
【答案】D
4.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 )。
A.预计指标和终期指标 B.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C.基期指标和报告期指标 D.先行指标和滞后指标
【答案】B
5.统计指标体系是由( )。
A.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组成的整体
程度为( )。
A.1U2.3% B.94%
C.140%D.94.9%
【答案】D
9.假设计划任务数是五年计划中规定最后一年应达到的水平,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
指标可采用( )。
A.累计法 B.水平法
C.简单平均法 D.加权平均法
【答案】B
【答案】C
18.某建设施工队盖一栋大楼,计划320天完成,实际290天就完成了,若求计划完成
程度,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计划完成程度为90.63%,没完成计划
B.计划完成程度为90.63%,超额9.37%完成了计划

统计学基础及应用Excel 2010版 (3)

统计学基础及应用Excel 2010版 (3)

变量分配数列的编制
统计分组的方法
单 项 数 列 的 编 制
某生产车间5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数:(个)
117、108、110、112、137、122、131、 118、134、114、120、127、123、125、 124、129、117、126、123、128、139、 122、133、119、124、107、133、134、 113、115、117、126、127、120、139、 128、123、123、122、130、122、118、 118、127、124、125、108、112、135、 121
统计分组应 穷尽性:每一单体单位都能划归到各自所属的组 达到的要求 互斥性:不同组所包括的单位性质相异
统计学生的考试成 绩,按成绩分组
二、确定分组界限 对总体只按一个标志进行分组
平行分组体系:对同一总体,分别按几个标志进行简单分组
统计分组的方法
简 单 分 组
国民收入累计额:
按用途分
生产性 非生产性
数据排序与分组
绘制统计表和统计图
统计分组的概念 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将统计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志分为若干组成 部分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分组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对总体而言,是“分”,即将同质总体区分为性质有别的不同组成部分
(组间差别性)
对总体单位而言,它是“组”,即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不同总体单位组合 在一起,构成一个组 (组内同质性)
相关知识
知识一、统计整理的意义和步骤
知识二、统计分组 知识三、分配数列
知识四、统计表和统计图 知识五、Excel在统计整理中的应用
统计整理的概念
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将统计调查所得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 分类和汇总,或对已经加工的综合资料进行再加工,为统计分析准备系统

《2010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学习指导》统计实务:第6章 练习题(含答案)

《2010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学习指导》统计实务:第6章 练习题(含答案)

2010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学习指导》统计实务第六章练习题(含答案)第二部分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财务统计是连接统计核算与()的桥梁。

A.统计原始记录B.会计核算C.统计报表D.会计账簿【答案】B 2.下列项目中属于流动资产的是()。

A.现金B.运输设备C.专利权D.土地使用权【答案】A 3.主要反映企业的收入、费用、利润及分配情况的财务统计是()。

A.企业资产负债B.企业损益C.工资和福利D.增值税【答案】B 4.购进材料款未付时,这笔未结算的款项应确认为()。

A.负债B.资产C.收入D.利润【答案】A 5.下列项目中属于长期负债的是()。

A.长期投资B.应交税金C.应付债券D.本年折旧【答案】C 6.下列项目中属于不可辨认无形资产的是()。

A.专利权B.商誉C.非专利技术D.土地使用权【答案】B 7.下列项目中属于管理费用的是()。

A.展览费B.利息净支出C.运输费D.劳动保险费【答案】D 8.既表明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盈亏总额,又反映企业最终财务成果的是()。

A.营业利润B.利润总额C.净利润D.应付利润【答案】B 9.下列项目中不计人事业单位经营税金及附加的是()。

A.资源税B.所得税C.城市维护建设税D.营业税【答案】B 10.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纳税人销售货物的()和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应税劳务的营业额。

A.销售利润B.销售费用C.销售额D.销售成本【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属于流动负债的有()。

A.短期借款B.应付股利C.应交税金D.应付债券E.应付工资【答案】ABCE 2.流动资产包括()。

A.现金和存款B.长期投资C.应收及预付款D.存货E.递延税项【答案】ACD 3.所有者权益包括()。

A.实收资本B.企业利润C.盈余公积D.未分配利润E.资本公积【答案】ACDE 4.实收资本按投资主体分为()。

A.国家资本B.集体资本C.法人资本D.个人资本E.港澳台和外商资本【答案】ABCDE 5.增值税是以法定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税率分别为()。

统计相关知识 pdf

统计相关知识 pdf

统计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统计相关的知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统计学基本概念:包括总体、样本、变量、统计指标等。

2.数据收集与整理:包括数据来源、数据收集方法、数据整理与清洗等。

3.描述性统计:包括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分布形态等的描述方法。

4.概率论基础:包括概率分布、随机变量、期望、方差等。

5.推断统计:包括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

6.统计质量控制:包括过程控制图、控制界限等。

7.实验设计:包括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等。

8.抽样调查:包括抽样方法、样本容量的确定、抽样误差等。

9.时间序列分析:包括趋势分析、季节变动分析、自相关分析等。

10.非参数统计:包括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等。

以上是统计相关知识的一部分内容,统计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不同领域可能还会涉及到更专业的统计方法和技术。

统计学基础及应用Excel 2010版 (9)

统计学基础及应用Excel 2010版 (9)

估计标 准误差
xy 50.26 69.79 92.99 143.43 211.17 232.92 273.07 281.20 319.30 359.98 2 034.11
y2 0.372 1 0.532 9 0.722 5 1.102 5 1.664 1 1.716 1 2.016 4 2.131 6 2.402 5 2.689 6 15.350 3
任务描述与分析
A市自来水公司承担着对全市居民和企业单位供水的业务。为
了平衡供水和用水关系,合理进行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公司必
须对A市的用水量进行预测,并据此进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管理,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用水量的预测呢?
思考问题
(1)自来水用水量与城镇居民人口数两个变量是不是存
在依存关系,关系的密切程度如何? (2)如果存在依存关系,那么这种关系的具体形式是什 么?是线性关系,还是曲线关系?怎样找出一个合适的 方程来表示这种关系?
案例9-5
根据例9-2的资料计算估计标准误差。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合计 人口数 (万人) x 82.4 95.6 109.4 136.6 163.7 177.8 192.3 192.6 206.0 219.5 — 用水量 (亿吨) y 0.61 0.73 0.85 1.05 1.29 1.31 1.42 1.46 1.55 1.64 — yc =0.028 525 + 0.007 377 x 0.64 0.73 0.84 1.04 1.24 1.34 1.45 1.45 1.55 1.65 11.65 y −yc −0.03 0.00 0.01 0.01 0.05 −0.03 −0.03 0.01 0.00 −0.01 — (y −yc)2 0.000 70 0.000 01 0.000 21 0.000 19 0.002 90 0.000 91 0.000 74 0.000 11 0.000 00 0.000 06 0.005 8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业务知识与相关知识的学习指导(书)《统计法规》第一章统计法基础知识复习要点一、统计法的基本含义统计法是调整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中与其他相关方面发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它是由国家制定的关于统计活动的行为准则。

统计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统计法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广义的统计法则包含了所有规范统计活动的统计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二、统计法的特点统计法具有两个特点:1.统计法的调整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2.统计法规范内容具有专业性三、统计法的作用1.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推进统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2.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是整个统计工作的灵魂。

完善保障统计数据质量的法律制度,是此次统计法修订的重中之重。

第二章基本统计法律规范复习要点根据法律规范效力的不同,我国现行的统计法律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形式:统计法律、统计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一、统计法律统计法律,即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制定的关于统计方面的行为规范。

目前我国唯一的一部统计法律是l983年12月813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该法律根据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决定》进行了修正。

2009年6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第二次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统计法律具有两个特点。

二、统计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其法律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

该行政法规于l987年1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1987年2月15日由国家统计局发布实施;2000年6月2日由国务院批准做出第一次修订,2000年6月15日由国家统计局发布实施;2005年12月16日《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的决定》对其作了第二次修改。

三、地方性统计法规根据《宪法》、《地方组织法》和《立法法》的有关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四、统计行政规章统计行政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所制定的有关统计的规范性文件。

第三章统计法的基本原则复习要点统计法的基本原则,是统计法基本精神的体现,是统计法所调整的统计法律关系的集中反映,是贯穿于整个统计法律规范,对各项统计法律制度和全部统计法律规范起统率作用的准则。

一、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1.在统计体制方面,国家应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管理体制2.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应当是统一的3.统计资料应当依法统一管理和公布二、保障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原则1.统计机构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任何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独立单设三、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1.统计机构的职责是法定的2.统计机构应当依法履行其职权,既不能放弃职权,更不能超越职权、滥用职权3.减轻统计调查对象的负担是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应当把握的一项基本原则四、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五、统计资料保密原则1.依法保守国家秘密2.商业秘密受法律保护3.公民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第四章统计管理体制复习要点一、统计管理体制概述1.统计管理体制的基本含义及分类统计体制,又称统计管理体制。

是指国家组织管理政府统计工作的体系和制度。

目前,国际上的统计体制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集中型,二是分散型。

二者具有不同的优点。

2.我国统计管理体制的发展演变二、我国现行统计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统计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

现行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主要表现在:1.机构和编制管理方面(1)国家统计局及其派出的调查队(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乡镇人民政府统计工作岗位(3)部门统计系统2.经费管理方面3.业务管理方面(1)实行统一的统计标准(2)对统计业务具有领导权或指导权第五章统计机构与统计人员复习要点一、统计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责1.统计机构的设置统计机构是指从事统计调查、统计数据加工整理、统计分析预测、统计信息咨询和统计协调管理等活动的组织。

我国《统计法》规定设立的统计机构分为两种:政府综合统计机构和部门统计机构。

政府综合统计机构和部门统计机构都属于政府统计机构。

(1)政府综合统计机构政府综合统计机构是指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独立设置的统计职能机构,包括国务院设立的国家统计局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的统计机构。

(2)部门统计机构部门统计机构是指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业务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和部门统计任务的需要而专门设置的统计职能机构。

不设统计机构的部门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

2.统计机构的职责(1)国家统计局的职责(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职责(3)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统计机构的职责(4)乡镇统计机构或统计员的职责二、统计人员的权利与义务《统计法》所称的统计人员,是指从事统计活动的专职或兼职的工作人员。

1.统计人员的职责及基本要求2.统计人员的职权(1)统计人员依照《统计法》规定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不受侵犯(2)统计人员进行统计调查时,有权就与统计有关的问题询问有关人员,要求其如实提供有关情况、资料并改正不真实、不准确的资料。

第六章统计行政许可制度复习要点统计行政许可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统计行政相对方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依法赋予行政相对方从事某种活动的法律资格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法律权利的行政行为。

根据法律和法规的有关规定,统计行政许可项目有三项:统计从业资格认定、涉外调查机构资格认定和涉外社会调查项目审批。

一、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制度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制度是针对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等统计调查对象中承担经常性政府统计调查任务的人员,从事统计工作提出的专业资格要求。

1.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主管机关及其主要职责国家统计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负责编制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考试命题、制定考试管理办法和考务规则等工作;统一设计统计从业资格证书样式,统一制定编号规则;依法撤销已经授予的统计从业资格等。

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是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实施机关。

县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是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承办机关。

2.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程序根据《行政许可法》和《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的有关规定,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实施程序主要有申请、受理、审查与决定等。

(1)申请。

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属于依申请的行政行为,必须有相对方的申请才能实施。

此外,行为人还必须经过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并成绩合格。

(2)受理。

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承办机关对申请人的申请,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做出不同处理。

(3)审查。

对统计从业资格申请的审查,分为初步审查和终审。

(4)决定。

3.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统计从业资格证书,是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实施机关依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授予行为人从事统计工作的一种资格证明文件。

(1)持证人员的范围。

(2)证书的使用。

(3)继续教育。

二、涉外调查机构资格认定制度1.涉外调查机构资格认定的法律依据《统计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五条;2004年10月以国家统计局第7号令公布的《涉外调查管理办法》。

所谓涉外调查机构,是指依法取得涉外调查许可证的机构。

2.涉外调查机构资格认定的机关根据《涉外调查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统计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为涉外调查机构进行资格认定的机关。

3.申请涉外调查许可证应当符合的条件《涉外调查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了申请涉外调查许可证的机构应当具备的条件。

4.申请程序5.关于涉外调查许可证件的有关规定涉外调查许可证的有效期为三年。

三、涉外调查项目审批制度1.涉外调查项目的审批机关《涉外调查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三条规定了涉外调查项目的审批权限。

国家统计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负责对涉外社会调查项目的审批。

2.申请涉外调查项目应当提交的文件3.涉外调查项目的审批《涉外调查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对涉外调查项目的审批做出了具体规定。

第七章统计调查制度复习要点统计调查,是指统计部门按照法定的程序,依照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组织、有计划地向被调查者收集统计资料的活动。

《统计法》所说的统计调查,主要是指对原始统计资料的收集。

统计调查在整个统计工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统计调查项目审批制度1.统计调查项目的概念统计调查项目,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特定统计调查目的,由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统计调查。

我国的统计调查项目分为三类,即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地方统计调查项目。

(1)国家统计调查项目,是指全国性基本情况的统计调查项目。

(2)部门统计调查项目,是指国务院有关各部门的专业性统计调查项目。

(3)地方统计调查项目,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的地方性统计调查项目。

《统计法》第11条规定,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应当明确分工,互相衔接,不得重复。

2.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审批和备案(1)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由国家统计局单独制定;二是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制定。

其中,重大的国家统计调查项目,报国务院审批;其他调查项目,报国务院备案。

(2)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统计调查对象属于本部门管辖系统的,报国家统计局备案;统计调查对象超出本部门管辖系统的,报国家统计局审批。

(3)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分三种情况:一是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单独制定;二是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单独制定;三是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

其中,由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单独制定或者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的,报国家统计局审批;由省级以下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单独制定或者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的,报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报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