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书》阅读答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梁书-到沆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梁书·到沆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司马迁、班固..书,并为《司马相如传》,相如不预汉廷大事,盖取其文章尤着也。
固又为《贾邹枚路传》,亦取其能文传焉。
范氏《后汉书》有《文苑传》,所载之人,其详已甚。
然经礼乐而纬国家,通古今而述美恶,非文莫可也。
是以君临天下者,莫不敦悦其义,缙绅之学,咸贵尚其道,古往今来,未之能易.。
高祖聪明文思,光宅区宇,旁求儒雅,诏采异人文章之盛焕乎俱集每所御幸辄命群臣赋诗其文善者赐以金帛诣阙庭而献赋颂者或引见焉至若彭城到沆、吴兴丘迟、东海王僧孺、吴郡张率等,或入直文德,通宴寿光,皆后来之选也。
约、淹、昉、僧孺,率别以功迹论。
今缀到沆等文兼学者,至太清中人,为《文学传》云。
到沆,字茂瀣,彭城武原人也。
曾祖彦之,宋将军。
父捴,齐五兵尚书。
沆幼聪敏,五岁时,捴于屏风抄古诗,沆请教读一遍,便能讽诵,无所遗失。
既长勤学,善属文,工篆隶。
美风神,容止可悦。
齐建武中,起家..后军法曹参军。
天监初,迁征虏主簿。
高祖初临.天下,收拔贤俊,甚爱其才。
东宫建,以为太子洗马。
时文德殿置学士省,召高才硕学者待诏其中,使校定坟史,诏沆通籍焉。
时高祖宴华光殿,命群臣赋诗,独诏沆为二百字,二刻使成。
沆于坐立奏,其文甚美。
俄以洗马管东宫书记及散骑省优策文。
天监三年,诏尚书郎在职清能或人才高妙者为侍郎,以沆为殿中曹侍郎。
沆从父兄溉、洽,并有才名,时皆相代为殿中,当世荣之。
四年,迁太子中舍人。
沆为人不自伐,不论人长短,乐安任昉、南乡范云皆与友善。
其年,迁丹阳尹丞,以疾不能处职事,迁北中郎谘议参军。
五年,卒官,年三十。
高祖甚伤惜焉,诏赐钱二万,布三十匹。
所着诗赋百余篇。
(节选自《梁书·列传·卷四十九》)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诏采异人/文章之盛/焕乎俱集/每所御幸/辄命群臣赋诗/其文善者/赐以金帛/诣阙庭/而献赋颂者或引见焉/B. 诏采异人/文章之盛/焕乎俱集/每所御幸辄命/群臣赋诗/其文善者/赐以金帛/诣阙庭/而献赋颂者/或引见焉/C. 诏采异人/文章之盛/焕乎俱集/每所御幸/辄命群臣赋诗/其文善者/赐以金帛/诣阙庭而献赋颂者/或引见焉/D. 诏采异人/文章之盛/焕乎俱集/每所御幸辄命/群臣赋诗/其文善者/赐以金帛/诣阙庭/而献赋颂者或引见焉/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班固,东汉史学家,编撰纪传体史书《汉书》,史学家誉其与父班彪、妹班昭为“班氏三杰”。
《梁书》“昭明太子统,字德施”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梁书》“昭明太子统,字德施,高祖长子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昭明太子统,字德施,高祖长子也,母曰丁贵嫔。
高祖既受禅,有司奏立储副,高祖以百度多阙,未之许也。
群臣固请,天监元年十一月,立为皇太子。
太子生而聪睿,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
五年五月庚戌,始出居东宫。
太子性仁孝,自出宫,恒思恋不乐。
十四年正月朔旦,高祖临轩,冠太子于太极殿。
太子美姿貌,善举止。
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
高祖大弘佛教,亲自讲说。
太子亦崇信三宝① ,遍览众经。
招引名僧,谈论不绝。
七年十一月,贵嫔有疾,太子还永福省,朝夕侍疾,衣不解带。
及薨,步从丧,至殡,水浆不入口,每哭辄恸绝。
太子自加元服,高祖便使省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
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及巧妄,皆即就辩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
平断法狱,多所全宥,天下皆称仁。
性宽和容众,喜愠不形于色。
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闲则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
于时东宫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普通中,大军北讨,京师谷贵,太子因命菲衣减膳,改常馔为小食。
每霖雨积雪,遣腹心左右,视贫家子流离道路者,密加振赐。
又出主衣绵帛,多作襦袴,冬月以施贫冻。
若死亡无可以敛者,为备棺槥。
每闻远近百姓赋役勤苦,辄敛容色。
三年三月,寝疾。
恐贻高祖忧,敕参问,辄自力手书启。
及稍笃,左右欲启闻,犹不许,曰“云何令至尊知我如此恶”,因便呜咽。
四月乙巳薨,时年三十一。
高祖诏敛以衮冕,谥曰昭明。
———选自《梁书》①三宝,指佛教。
1.下列各选项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五经,五经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C.朔,也称为“朔日”,古人将农历初一称为“朔日”,称农历十五为“望日”。
D.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梁书萧恢传》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梁书萧恢传》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20分)恢字弘达。
幼聪颖,年七岁,能通《孝经》《论语》义,发擿无所遗。
既长,美风表,涉猎史籍。
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宣武之难,逃在京师。
高至,恢于新林奉迎,以为辅国将军。
建康平,还为冠军将军、右卫将军。
祖义兵..天监元年,为侍中、前将军。
二年,出.为使持节、征虏将军。
四年,改授后将军、郢州刺史,持节如故。
义兵初,郢城内疾疫死者甚多,不及藏殡,及恢下车,遽命埋掩。
又遣四使巡行州部,境内大治。
十三年,迁散骑常侍、益州刺史,使持节如故,便道之镇。
成都去新城五百里,陆路往来,悉订私马,百姓患焉,累政不能改。
恢乃市马千匹,以付所订之家,资其骑乘,有用则以次发之,百姓赖焉。
舍人刘显护丧普通五年,进号骠骑大将军。
七年九月,薨,时年五十一。
遣中书..事。
恢有孝性,初镇蜀,所生费太妃犹停都,后于都下不豫,恢未之知。
一夜忽梦还侍疾,既觉忧遑,便废寝食。
俄而都信至,太妃已瘳。
后又目有疾,久废视瞻,有北渡道人慧龙得治眼术,恢请之。
既至,空中忽见圣僧,及慧龙下针,豁然开朗,咸谓精诚所致。
恢性通恕,轻财好施,凡历四州,所得俸禄随而散之。
在荆州,常从容问宾僚曰:“中山好酒,赵王好吏,二者孰愈?”众未有对者。
顾谓长史萧琛曰:“汉时王侯,藩.屏而已,视事亲民,自有其职。
中山听乐,可得任性;彭祖代吏,近于侵官。
今之王侯,不守藩国,当佐天子临民,清白其优乎!”坐宾咸服。
(节选自《梁书·萧恢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B.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C.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D.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C[本题应结合语意及句子结构进行分析。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梁书-顾宪之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梁书·顾宪之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一14题。
顾宪之,字士思,吴郡吴人也。
宪之未弱冠..。
元徽..,州辟议曹从事,举秀才中,为建康令。
时有盗牛者,被主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证等,前后令莫能决。
宪之至,覆其状,令解牛,任其所去,牛径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
发奸摘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
至于权要请托,长吏贪残,据法直绳,无所阿纵。
性又清俭,强力为政,甚得民和。
故京师饮酒者得醇旨,辄号为“顾建康”,言醑清且美焉。
除衡阳内史。
先是,郡境连岁疾疫,死者太半,棺木尤贵,悉裹以苇席,弃之路傍。
宪之下车..,分告属县,求其亲党,悉令殡葬。
其家人绝灭者,宪之为出公禄,使纲纪营护之。
又土俗,山民有病,辄云先人为祸,皆开冢剖棺,水洗枯骨,名为除祟。
宪之晓喻,为陈生死之别,事不相由,风俗遂改。
时刺史王奂新至,唯衡阳独无讼者,乃叹曰:“顾衡阳之化至矣。
若九郡率然,吾将何事!”行会稽郡事。
山阴人吕文度有宠于齐武帝于余姚立邸颇纵横宪之至郡即表除之文度后还葬母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文度深衔之卒不能伤也迁南中郎巴陵王长史。
时司徒竟陵王于宣城、临成、定陵三县界立屯,封山泽数百里,禁民樵采,宪之固陈不可,言甚切直。
王答之曰:“非君无以闻此德音。
”即命无禁。
中兴二年,征宪之为别驾从事史。
比至,宪之风疾渐笃,固求还吴。
宪之虽累经宰郡,资无担石..。
及归,环堵,不免饥寒。
八年,卒于家,年七十四。
临终为制,以敕其子曰:“入棺之物,一无所须。
载以輴车,覆以粗布,为使人勿恶也。
”(节选自《梁书·顾宪之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阴人吕文度有宠/于齐武帝于余姚立邸/颇纵横/宪之至郡/即表除之/文度后还葬母/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文度深衔之/卒不能伤也/B.山阴人吕文度有宠/于齐武帝于余姚立邸/颇纵横/宪之至郡/即表除之/文度后还葬母/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文度深衔之卒/不能伤也/C.山阴人吕文度有宠于齐武帝/于余姚立邸/颇纵横/宪之至郡/即表除之/文度后还葬母/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文度深衔之/卒不能伤也/D.山阴人吕文度有宠于齐武帝/于余姚立邸/颇纵横/宪之至郡/即表除之/文度后还葬母/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文度深衔之卒/不能伤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梁书范缜传》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梁书范缜传》含答案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缜①少孤贫,事母孝谨。
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瓛②聚众讲说,始往从之。
卓越不群而勤学,瓛甚奇之,亲为之冠。
在瓛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屩③布衣,徒行于路。
瓛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
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④”。
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
唯与外弟萧琛⑤相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选自《梁书·范缜传》)【注释】①缜:范缜,字子真。
南朝著名无神论思想家。
②刘瓛(huán):博通五经,世推为大儒。
③芒屩(juē):草鞋。
④三礼:《仪礼》《周礼》《礼记》的合称。
⑤萧琛:南朝人。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亲为之.冠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B.卓越不群而.勤学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C.徒行于.路战于.长勺(《曹刿论战》)D.缜在其.门其.真不知马也(《马说》)2.用自己的话说说刘琳亲自为范缜举行冠礼的原因。
【答案】1.C 2.因为范缜表现非常优秀,与别人不一样,而且学习非常勤奋,刘瓛感到很惊奇【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代词,代指范缜/结构助词,的;B.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与”/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C.都是介词,“在”的意思;D.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也许;故选C。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结合原文中“卓越不群而勤学,瓛甚奇之,亲为之冠”可知,因为范缜自身天分比别人高出许多,而且勤奋刻苦学习,所以刘瓛对此感到很惊奇亲自为他行了加冠礼。
据此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范缜年轻时死了父亲,家中贫困,侍奉母亲孝顺恭谨。
他不满二十岁时,听说沛国学者刘瓛聚集众人讲学,就开始跟随他,范缜天分比别人高出许多而且勤奋学习,刘瓛对此感到很惊奇,亲自为他行加冠礼。
范缜在刘门下好多年,无论是上学还是回家,始终穿着草鞋布衣,出门步行。
刘门下大多是乘车骑马的王公贵族子弟,范缜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也不感到羞愧。
文言文《梁书武帝萧衍》阅读练习及答案(陕西韩城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

韩城市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高祖生知淳孝年六岁献皇太卮崩水浆不入巳三目哭泣哀苦有过成人内外亲党咸加敬异。
及丁文皇帝忧,时为齐随王谘议,随府在荆镇,仿佛奉闻,便投劾星驰,不复寝食,倍道就路,愤风惊浪,不暂停止。
高祖形容本壮,及还至京都,销毁骨立,亲表士友,不复识焉。
拜扫山陵,涕泪所洒,松草变色。
及居帝位,又立七庙堂,每至展拜,恒涕泗滂沲,哀动左右。
加以文思钦明,能事毕究,少而笃学,洞达儒玄。
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戊夜。
修饰国学,增广生员,立五馆,置《五经》博士。
于是穆穆恂恂,家知礼节。
大同中,于台西立士林馆,领军朱异、太府卿贺琛、舍人孔子祛等递相讲述。
皇太子、宣城王亦于东宫宣猷堂及扬州廨开讲,于是四方郡国,趋学向风,云集于京师矣。
天情睿敏,下笔成章,千赋百诗,直疏便就,皆文质彬彬,超迈今古。
诏铭赞诔,箴颂笺奏,爰初在田,洎登宝历,凡诸文集,又百二十卷。
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
勤于政务,孜孜无怠。
每至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烛看事,执笔触寒,手为皴裂。
纠奸趟伏,洞尽物情,常哀矜涕泣,然后可奏。
日止一食,膳无鲜腴,惟豆羹粝食而已。
庶事繁拥,日傥移中,便嗽口以过。
身衣布衣,木绵皂帐,一冠三载,一被二年。
常克俭于身,凡皆此类。
后宫职司,贵妃以下,六宫讳榆三翟之外,皆衣不曳地,傍无锦绮。
不饮酒,不听音声,非宗庙祭祀、大会飨宴及诸法事,未尝作乐。
性方正,虽居小殿暗室,恒理衣冠,小坐押馥,盛夏暑月,未尝褰袒。
不正容止,不与人相见,虽觌内竖小臣,亦如遇大宾也。
历观古昔帝王人君,恭俭庄敬,艺能博学,罕或有焉。
(节选自《梁书·武帝萧衍》)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祖生知淳孝/年六岁/献皇太后崩/水浆不入口三日/哭泣哀苦/有过成人/内外亲党/咸加敬异B.高祖生/知淳孝/年六岁献/皇太后崩/水浆不入口三日/哭泣哀苦/有过成人/内外亲党/咸加敬异C.高祖生知淳孝/年六岁献/皇太后崩/水浆不入口/三日哭泣/哀苦有过成人/内外亲党/咸加敬异D.高祖生/知淳孝/年六岁/献皇太后崩/水浆不入口/三日哭泣/哀苦有过成人/内外亲党/咸加敬异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丁忧,本指遭父母等的丧事,本文指的是高祖梁武帝遭逢其父太祖文皇帝去世。
《梁书·卷九》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梁书·卷九》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梁书·卷九》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曹景宗,字子震,新野人也。
父欣之,为宋将,位至征虏将军、徐州刺史。
景宗幼善骑射,好畋猎。
常与少年数十人泽中逐麞鹿,每众骑赴鹿,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人皆惧中马足,鹿应弦辄毙,以此为乐。
未弱冠,欣之于新野遣出州,以匹马将数人,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
景宗带百余箭,乃驰骑四射,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因是以胆勇知名。
颇爱史书,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建武四年,太尉陈显达督众军北围马圈,景宗从之,以甲士二千设伏,破魏援拓跋英四万人。
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景宗退无怨言。
魏主率众大至,显达宵奔,景宗导入山道,故显达父子获全。
五年,魏拓跋英寇钟离,围徐州刺史昌义之。
高祖诏景宗督众军援义之,豫州刺史韦睿亦与焉,而受景宗节度。
先是,高祖诏景宗等逆装高舰,使与魏桥等,为火攻计。
令景宗与睿各攻一桥,睿攻其南,景宗攻其北。
六年三月,因春水生,淮水暴长六七尺。
睿遣所督将冯道根、李文钊、裴邃、韦寂等乘舰登岸,击魏洲上军尽殪。
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
(魏将)杨大眼于西岸烧营,英自东岸弃城走。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淮水为之不流。
景宗令军主将马广蹑大眼至濊水上,四十余里,伏尸相枕。
义之出逐英至洛口,英以匹马入梁城,缘淮百余里,尸骸枕藉。
生擒五万余人,收其军粮器械,积如山岳,牛马驴骡,不可胜计。
景宗乃搜军所得生口万余人,马千匹,遣献捷。
景宗为人自恃尚胜,每作书,字有不解,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
虽公卿无所推,惟韦睿年长,且州里胜流,特相敬重,同宴御筵,亦曲躬谦逊,高祖以此嘉之。
高祖数宴见功臣,共道故旧,景宗醉后谬忘,或误称下官,高祖故纵之,以为笑乐。
(《梁书·卷九》)5.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景宗导入山道导:引领B.击魏洲上军尽殪殪:杀死C.英自东岸弃城走走:逃跑D.虽公卿无所推推:推荐6.下面五句话中全部表现曹景宗技能超群、才干卓异的一组是①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②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③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④击魏洲上军尽殪⑤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⑥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
《梁书》卷十六“王亮字奉叔,琅邪临沂人”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梁书》卷十六“王亮字奉叔,琅邪临沂人”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亮字奉叔,琅邪临沂人,晋丞相导之六世孙也。
亮以名家子,宋末选尚公主,拜驸马都尉。
齐竟陵王子良开西邸,延.才俊以为士林馆,使工图画其像,亮亦预焉。
迁中书侍郎、大司马从事中郎,出为衡阳太守。
以.南土卑湿,辞不之官,迁给事黄门侍郎。
寻拜晋陵太守,在职清公有美政。
时齐明帝作相,闻而.嘉之,引为领军长史,甚见赏纳。
及即位,累迁太子中庶子,尚书吏部郎,诠序著称,迁侍中。
建武末,为吏部尚书。
是时尚书右仆射江祏管朝政,多所进拔,为士子所归。
亮自以身居选部,每持异议。
始亮未为吏部郎时,以.祏帝之内弟,故深友祏,祏为之延誉,益为帝所器重;至是与祏情好携薄,祏昵之.如初。
及祏遇诛,群小放命,凡所除拜,悉由.内宠,亮更弗能止。
外若详审,内无明鉴,其所选用,拘资次而已,当世不谓为能。
既而东昏肆虐,淫刑已逞,亮倾侧取容,竟以免戮。
义师至新林,内外百僚皆道迎,其.未能拔者,亦间.路送诚款,亮独不遣。
及城内既定,独推亮为首。
亮出见高祖,高祖曰:“颠而不扶,安用彼相。
”而弗之罪也。
高祖受禅,迁侍中,引参佐命,封豫宁县公。
天监二年,转左光禄大夫。
元日朝会万国,亮辞疾不登殿,设馔别省,而.语笑自若。
数日,诏公卿问讯,亮无疾色,御史中丞乐蔼奏大不敬,论弃市刑。
诏削爵废为庶人。
四年夏,高祖宴于华光殿,谓群臣曰:“朕日昃听政,思闻得失。
卿等可谓多士,宜各尽献替.。
”尚书左丞范缜起曰:“司徒谢朏本有虚名,陛下擢之如此,前尚书令王亮颇有治实,陛下弃之如彼,是愚臣所不知。
”高祖变色曰:“卿可更余言。
”缜固执不已,高祖不悦。
亮因屏居闭扫,不通宾客。
遭母忧,居丧尽礼。
八年,诏起为秘书监,俄加通直散骑常侍,数日迁太常卿。
九年,转中书监,加散骑常侍。
其.年卒。
谥曰炀子。
陈吏部尚书姚察曰:孔子称“殷有三仁,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注】”。
王亮之.居乱世,势位见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书》阅读答案王亮字奉叔,琅邪临沂人,晋丞相导之六世孙也。
亮以名家子,宋末选尚公主,拜驸马都尉。
齐竟陵王子良开西邸,延才俊以为士林馆,使工图画其像,亮亦预焉。
迁中书侍郎、大司马从事中郎,出为衡阳太守。
以南土卑湿,辞不之官,迁给事黄门侍郎。
寻拜晋陵太守,在职清公有美政。
时齐明帝作相,闻而嘉之,引为领军长史,甚见赏纳。
及即位,累迁太子中庶子,尚书吏部郎,诠序著称,迁侍中。
建武末,为吏部尚书。
是时尚书右仆射江祏管朝政,多所进拔,为士子所归。
亮自以身居选部,每持异议。
始亮未为吏部郎时,以祏帝之内弟,故深友祏,祏为之延誉,益为帝所器重;至是与祏情好携薄,祏昵之如初。
及祏遇诛,群小放命,凡所除拜,悉由内宠,亮更弗能止。
外若详审,内无明鉴,其所选用,拘资次而已,当世不谓为能。
既而东昏肆虐,淫刑已逞,亮倾侧取容,竟以免戮。
义师至新林,内外百僚皆道迎,其未能拔者,亦间路送诚款,亮独不遣。
及城内既定,独推亮为首。
亮出见高祖,高祖曰:“颠而不扶,安用彼相。
”而弗之罪也。
高祖受禅,迁侍中,引参佐命,封豫宁县公。
天监二年,转左光禄大夫。
元日朝会万国,亮辞疾不登殿,设馔别省,而语笑自若。
数日,诏公卿问讯,亮无疾色,御史中丞乐蔼奏大不敬,论弃市刑。
诏削爵废为庶人。
四年夏,高祖宴于华光殿,谓群臣曰:“朕日昃听政,思闻得失。
卿等可谓多士,宜各尽献替。
”尚书左丞范缜起曰:“司徒谢朏本有虚名,陛下擢之如此,前尚书令王亮颇有治实,陛下弃之如彼,是愚臣所不知。
”高祖变色曰:“卿可更余言。
”缜固执不已,高祖不悦。
亮因屏居闭扫,不通宾客。
遭母忧,居丧尽礼。
八年,诏起为秘书监,俄加通直散骑常侍,数日迁太常卿。
九年,转中书监,加散骑常侍。
其年卒。
谥曰炀子。
陈吏部尚书姚察曰:孔子称“殷有三仁,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注】”。
王亮之居乱世,势位见矣。
其于取舍,何与三仁之异欤!及奉兴王,蒙宽政,为佐命,固将愧于心。
其自取废败,非不幸也。
易曰:“非所据而据之,身必危。
”亮之进退,失所据矣。
惜哉!(取材于《梁书》卷十六)【注】商纣王无道,微子劝说无用而离开;箕子劝说不听,便披发装疯,被降为奴;比干规谏而被处死。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延才俊以为士林馆延:邀请B. 凡所除拜,悉由内宠由:经由C. 亦间路送诚款间:有时D. 宜各尽献替替:废弃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 以南土卑湿以祏帝之内弟B. 闻而嘉之而语笑自若C. 祏昵之如初王亮之居乱世D. 其未能拔者其年卒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亮以名家子,宋末选尚公主王亮因为是名家子弟,宋末被选拔娶公主为妻B. 多所进拔,为士子所归(江祏)多次进宫选拔人才,被士子们所信服C. 诏削爵废为庶人皇帝下令削去王亮的官爵,将他废为庶人D. 其于取舍,何与三仁之异欤他对于取舍的把握,怎么会与三位仁者如此不同呢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分)①寻拜晋陵太守,在职清公有美政。
(2分)②颠而不扶,安用彼相。
(2分)13.根据选文及相关内容,完成(1)(2)题。
(6分)(1)王亮死后,谥为“炀子”。
《礼记》中说“闻其谥,知其行也”,《逸周书·谥法解》中说“去礼远众曰炀”,请结合选文,简要说明皇帝赐给王亮这一谥号的理由。
(4分)(2)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
如《红楼梦》中“贤孝才德”的______(姓名),谥号为贤淑贵妃,此为官谥;如东晋诗人______(姓名),谥号为靖节先生,此为私谥。
(2分)14.姚察认为“亮之进退,失所据矣”。
意思是王亮在仕途上的进退失当,在于他失去了所应凭借的“仁”的标准。
你是否同意姚察的观点?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9. C 【解析】间,(从)小路。
(3分)10. C 【解析】A.均为连词,表原因,因为。
B.均为连词,第一个表承接,就;第二个表递进,并且。
C.第一个“之”为“代词,他(王亮)”,第二个“之”为“助词,表取独”。
D. 均为远指代词,那。
(3分)11. B 【解析】“进”“归”解释错误。
多次推荐选拔人才,成为士子们的归属(3分)12.(4分)①不久授予王亮晋陵太守,他任职清廉公正,有良好的政治措施。
【评分标准】“寻”“拜”“清”“公”共1分,错2字扣1分。
全句大意1分,共2分。
②人跌倒了却不去扶他,哪里还用得着扶助他的人呢。
【评分标准】“颠”“安”“相”共1分,错2字扣1分。
全句大意1分,共2分。
13.(6分)(1)“去礼”(2分)①祏昵之如初,他却与祏情好携薄。
2义师进城时,王亮既不亲自迎接又不派人表达诚意。
3元日皇帝大宴宾客,王亮称病不参加。
“远众”(2分)4王亮被废为庶人后,隐居闭门,不与宾客交往。
【评分标准】123中说及1点2分,总分2分。
4点2分。
意思对即可。
(2)贾元春(1分)陶渊明(1分)14.(5分)示例之一:同意。
王亮在仕途中的进退不符合“仁”的标准。
(1分)在乱世中,他应该尽到大臣的职责。
他应该像古代的贤士一样,远离那些暴虐的人;他应该像古代的那些贤德之人一样,想尽办法劝谏残暴之人,哪怕被暴虐者降为奴隶;他应该像那些正直的贤人一样,直言进谏,阻止暴虐的君主。
但王亮却曲意攀附东昏侯,以求自保,失去了大臣应有的气节。
(4分)示例之二:不同意。
王亮在仕途中的进退,体现了他对“仁”独特的价值追求。
(1分)他做晋陵太守时,为官清正公平,被人称为美政,这应是符合“仁”的标准的。
当义师进城时,他既没有亲自迎接又没有派人表达诚心,更表现了王亮士大夫的气节,这也符合“仁”的含义。
同样,王亮不曲意逢迎皇帝的大宴宾客,被削职为民后怕连累他人而屏居的生活,这都表现出王亮的进退符合“仁”的标准。
(4分)【评分标准】观点1分,结合选文内容分析4分。
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王亮字奉叔,琅邪临沂人,是晋朝丞相王导的第六代孙。
王亮因为是名门家族的子弟,宋朝末年被选拔娶公主为妻,授予他驸马都尉。
齐朝的竟陵王萧子良开设西邸,邀请有才能的杰出人才来组建士林馆,派遣工匠为他们画像,王亮也参预其中。
王亮调任中书侍郎、大司马从事中郎,调任衡阳太守。
因为南方地势低下潮湿,他推辞没有去上任,调任给事黄门侍郎。
不久授予王亮晋陵太守,他任职清廉公正有良好的政治措施。
当时齐明帝作相,听说后赞扬他,荐举他作了领军长史,特别被赞赏接纳。
等到齐明帝即位,王亮累迁太子中庶子,尚书吏部郎,他以阐述事情条理清晰而出名,又调任侍中。
建武末年,王亮担任吏部尚书。
这时尚书右仆射江祏管理朝政,多次推荐选拔人才,成为士子们的归属。
王亮凭藉身居选部,常常主张不同的观点。
当初王亮没有做吏部郎时,因为江祏是皇帝的内弟,所以和江祏交情很深,江祏为他扩大声誉,王亮更加被皇帝所器重;到了这个时候他跟江祏的交情疏远冷淡了,但江祏还像当初一样对他很亲近。
等到江祏被杀,众小人违弃教命,凡是拜官授职,全部经由内宠决定,王亮再不能制止。
对外好像详细审察,对内并没有显明的鉴识,他们选拔录用的.,仅局限在资历等第上罢了,当时的人们不认为他们有才能。
不久东昏侯(萧宝卷)任意残杀,酷刑已经肆行,王亮依附取悦,最终免于被杀。
仁义之师到达新林,朝廷内外的众多官员都在路上欢迎,那些不能脱身的人,也派人从小路去表达真诚的心意,惟独王亮没有派遣人去。
等到城内安定以后,大家只推举王亮做首领。
王亮出来拜见高祖,高祖说:“人跌倒了却不去扶他,哪里还用得着扶助他的人呢。
”却没有给他定罪。
高祖接受禅让登基,任命王亮为侍中,邀请他辅佐朝政,封他为豫宁县公。
天监二年,王亮转任左光禄大夫。
正月初一在朝廷会见各国宾客,王亮推说有病没有上殿,设筵别省,并且谈笑自如。
几日后,皇帝召见公卿询问事情,王亮面无病色,御史中丞乐蔼上奏说这是王亮对皇帝大不敬,讨论判处他弃市的刑罚。
皇帝下令削去王亮的官爵废为庶人。
天监四年夏天,高祖在华光殿饮宴群臣,对大臣们说:“朕每天到日斜时仍办理朝政,想听到理政的得与失。
卿等可以说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应该各自尽可能进谏。
”尚书左丞范缜站起来说:“司徒谢朏本来只有虚名,陛下却这样提拔他,前任尚书令王亮很有料理实事的才能,陛下却如此废弃了他,这是愚臣所不能明白的。
”高祖脸色一变说:“卿可再说别的事。
”范缜坚持己见,高祖很不高兴。
王亮因此隐居闭门,不与宾客交往。
他遭逢母亲亡故,服丧尽孝道。
八年,皇帝下诏起用王亮为秘书监,不久加通直散骑常侍,几天后迁太常卿。
九年,转中书监,加散骑常侍。
那一年王亮去世。
王亮的谥号叫炀子。
陈吏部尚书姚察说:孔子说“商朝有三位具有仁德的人,商纣王无道,微子因劝谏不听离开了,箕子因劝谏最终成为奴隶,比干因规谏而被处死”。
可王亮生活在乱世时,权势地位都显示了出来。
他对于取舍的把握,怎么会和三位仁者如此不同呢!等到拥护新朝建立,承蒙宽容的政治,成为辅助帝王创业的大臣,他本来就会在心里感到惭愧。
他自取废弃败亡,不算不幸。
《易经》说:“不是自己应该凭借的东西却凭借了,自己一定会招致危险。
”王亮仕途的进退失当,主要是他失去应该凭借的“仁”的准则。
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