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和“琵琶”》教学设计
识字三琵琶和枇杷

目标
1、指导学生读流利课文。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9个字
教学
重难
点
重点难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具学
具准备
挂图、生字词卡片、小黑板教学设计 Nhomakorabea思
路
本课教学设计以“听故事 ——读故事——认汉字——说故事”等语言实践活动为主,让孩子在反复读三五遍故事中与生字见面。这样可以强化刺激,帮助记忆生字,又可训练朗读,还有利于语言的内化。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游戏中认识生字,书写生字,巩固生字。
小组内交流组词情况。
全班交流组词情况。
学生采用比较、观察等方法自学生字。
学生多种形式汇报学习成果。
认读生字,并且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练习书写生字
展示自己写的字,师生共同评议。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多种形式识字,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潜能,提高识字效率。
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励他们想说,敢说。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三、学习生字
四、学习课文,深入探究
一、巩固复习
二、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三、共同评议,相互学习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枇杷”和“琵琶”》。
读故事,认生字
提出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三学习生字四学习课文深入探究一巩固复习二认读生字指导书写三共同评议相互学习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朝 阳 小 学二年级语文学 科备 课 手 册
枇杷和琵琶说课

说教材
“枇杷”和“琵琶”是S版二年级上册识 字三。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财主给县官送礼, 在写礼贴时,把“枇杷”写成“琵琶”, 闹出了笑话。通过此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 在汉字中有许多像“枇杷”“琵琶”这样 读音相同字形不同,意义更不同的字词。 在学习汉字时,一定要读准字音,认清字 形,分清字义,以免闹出像财主写礼帖这 样的笑话。
教学目标: 1.认识 “枇、杷”等14个生字,会写“县、 候”等7个生字及以下词语:上等、时候、 特别、财主、接过。学习新偏旁贝字旁。 2.朗读课文。从笑话中体会汉字音同义不同 的特点,懂得要认真学习汉字,区分音、义。 3.试着搜集音同义不同的字、词加以区分, 进行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 “枇、杷”等14个生字,会写 “县、候”等7个生字及以下词语:上等、 时候、特别、财主、接过。学习新偏旁贝 字旁。 2.流利地朗读课文,从课文中体会汉字音 同义不同的特点,能够对音同义不同的字、 词加以区分。
2. 本册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训练。通过 一年大量的朗读、背诵,学生对于简单的 文章,已经能够读准、读顺,但是语调和 语气的变化仍需课堂教学指导,特别是感 情的表达还需提高。 3. 一年的培养,我班学生已经具备了预习、 倾听、交流、表达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为 自主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说教学方法
1. 在识字环节中,通过课前预习、小先生 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但 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增强学习信心。 2.充分利用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 词语的意思及贝字旁意义。同时,拓展学 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感受汉字的魅力。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 感悟课文、理解课文,体现语文教学的 本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本节课我通过大量评价,搭建了一个 和谐平等的学习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热 情,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 别是树立学习自信心,为以后的学习铺 平了道路。 总之,本节课我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 兴趣,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在 一个轻松、快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二年级学 生已经可以借助拼音和字典学习生字,能够通过 自己的观察发现生字和熟字的联系,将已经学过 的部件、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认记生字的学习当 中。在写字方面,通过一年的训练,学生已经养 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但是遇到个别较难写的笔 画和容易写错的笔顺,还需要教师指导。
《“枇杷”和“琵琶”》PPT精品教学课件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时间。 ──达尔文 我的成就,当归功于精力的思索。 ──牛顿 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服务。我们在世的短暂的一生中,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种服务更好的了。 ──爱迪生 我平生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严格试验的结果。──爱迪生 我认为再没有比那些只顾自己鼻子尖底下一点事情的人更可悲的了。 ──卢瑟福 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 ──达尔文 我喜欢离开人们通行的小路,而走荆棘丛生的崎岖山路。 ──伦琴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 ──贝多芬 我一贯力求思想不受束缚。 ──达尔文 信仰,是人们所必须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 ──雨果 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 ──鲁迅 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 ──培根 许多伟大的真理开始的时候都被认为是亵渎的行为。 ──肖伯纳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学习──永远不晚。 ──高尔基 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 ──爱因斯坦 要想一下子全知道,就意味着什么也不会知道。 ──巴甫洛夫 要迎着晨光实干,不要面对晚霞幻想。 ──卡莱尔 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功大事业。 ──卡耐基 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巴尔扎克 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 ──爱因斯坦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他的衣饰。 ──雨果 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的作用。 ──爱因斯坦 一个人就好象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的值愈小。 ──托尔斯泰 一个人要先经过困难,然后踏入顺境,才觉得受用,舒服。 ──爱迪生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高尔基 一切假知识比无知更危险。 ──肖伯纳 一切真正的和伟大的东西,都是纯朴而谦逊的。 ──别林斯基 应该让别人的生活因为有了你的生存而更加美好。 ──茨巴尔 勇于探索真理是人的天职。 ──哥白尼 有很多人是用青春的幸福作成功代价的。 ──莫扎特 越学习,越发现自己的无知。 ──笛卡尔 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巴斯德 在天才和勤奋两者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是几乎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 ──爱因斯坦 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就越壮观。 ──拉吉舍夫 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托尔斯泰 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枇杷和琵琶》教案

能力的发展。
学生作品展示及评价
朗诵表演
学生分组进行朗诵表演,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评价标准 包括语音语调、情感表达、仪态仪表等。
创意画作
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创作画作,展现个人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想象。 评价标准包括创意性、画面美感、与诗歌内容的契合度等。
写作练习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一篇与《枇杷和琵琶》相关的短文或感想。 评价标准包括内容深度、语言表达、逻辑性等。
《枇杷和琵琶》教案
汇报人: 2023-12-31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教学过程设计 • 学生学情分析与应对策略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 教师团队建设与成长
课程介绍与目标
01
课程背景及意义
01
传承中华文化
通过教授《枇杷和琵琶》这首传统儿歌,让学生了解和 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02
拓展音乐知识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帮助学生了解不同乐器的音色和演 奏技巧,拓展音乐视野。
03
培养审美情趣
通过欣赏和演唱这首歌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音乐 感受力。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演唱《枇杷 和琵琶》这首歌曲,并了 解歌曲中的枇杷和琵琶两 种乐器。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呼吸 方法和演唱技巧,表现出 歌曲中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课
文。
问答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小组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 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教学手段运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
《“枇杷”和“琵琶”》教案1

《“枇杷”和“琵琶”》教案1导读: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S版)建议学时数:2学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读流利课文。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9个字。
二、内容分析本篇课文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这个故事讲了明朝的一位财主送了一筐枇杷给袁知县,却因为识字少,把“枇杷”写成了“琵琶”,闹了笑话的事。
重点难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三、学生分析区分同音字对二年级学生来说,也是识字的一大难点。
如果单纯讲授同音字的区分方法,课文就会显得枯燥,学生的兴趣提不上来。
课文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告诉学生同音字搞混容易闹笑话的道理,让学生树立正确区分同音字的意识,学生既觉得生动有趣,又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一举两得。
四、设计思路喜欢听故事和讲故事是孩子的天性。
听故事、讲故事可以丰富儿童的知识,发展他们的语言,也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儿童识字的兴趣。
本课教学设计以“听故事——读故事——认汉字——说故事”等语言实践活动为主,让孩子在反复读三五遍故事中与生字见面。
这样可以强化刺激,帮助记忆生字,又可训练朗读,还有利于语言的内化。
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游戏中认识生字,书写生字,巩固生字。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枇杷”和“琵琶”》。
齐读课题。
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一想:题目中的两个词语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呢?2、让学生说说“枇杷”和“琵琶”这两个词语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读故事,认生字1、学生一边读故事,一边圈出生字词语,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拼几次。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做小老师,帮同学纠正读得不准确的读音。
3、认读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自己认识了课文中的哪些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大家记住这些字?(2)汇报成果。
(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相机让学生当小老师带大家认读。
)(3)你还教同学认识了哪些生字?(4)开火车认读生字。
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枇杷”和“琵琶”》

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枇杷”和“琵琶”》一、教学目标1.了解“枇杷”和“琵琶”的基本知识。
2.学习写字时正确使用笔顺。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提升学生的书写水平。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枇杷”和“琵琶”》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两个汉字:“枇杷”和“琵琶”。
《“枇杷”和“琵琶”》讲述了在野外旅游的时候,春天的枇杷和秋天的琵琶分别给人们带来了美妙的感受,引出了汉字“枇杷”和“琵琶”。
2. 笔画和笔顺学习汉字时,也要学习笔画和笔顺。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线条,而笔顺则是笔画的书写顺序。
3. 词语解释在本课中,我们还要学习一些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比如:“喜鹊啼啼”,“红杏绿槐”等。
三、教学重点1.掌握“枇杷”的笔画和笔顺。
2.学会使用“喜鹊啼啼”等词语。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询问学生对“枇杷”和“琵琶”的了解程度,引出本课。
2.讲解法:讲解汉字“枇杷”和“琵琶”的笔画和笔顺,并进行演示。
3.练习法:让学生临摹汉字,并进行词语的理解和运用练习。
4.互动法:通过问答、互动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让学生观察图片:“枇杷”和“琵琶”。
2.问学生:“你们认识这两个东西吗?”,“你们知道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吗?”2. 讲解1.讲解“枇杷”的笔画和笔顺,包括:“丨一丨一一一”。
2.讲解“琵琶”的笔画和笔顺,包括:“横横竖撇捺捺”。
3.介绍“喜鹊啼啼”等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4.演示汉字的写法,并请学生进行临摹。
3. 练习1.让学生逐一书写“枇杷”和“琵琶”,纠正学生写汉字时的错误。
2.让学生使用“喜鹊啼啼”等词语造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想象能力。
4. 总结1.复习笔画和笔顺。
2.总结所学的词语和用法。
3.鼓励学生练习书写和使用语言。
六、课后作业1.手抄汉字“枇杷”和“琵琶”。
2.完成练习册上有关汉字和词语的练习。
3.整理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习汉字的基本功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枇杷”和“琵琶”》

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枇杷”和“琵琶”》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了解“枇杷”和“琵琶”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学习“枇杷”和“琵琶”的相关知识,如形状、产地、用途等。
1.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索事物的内涵。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和体验。
1.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心,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
2.培养学生的感恩爱物情感,学会珍惜周围的一切。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枇杷”和“琵琶”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学生能够自如地运用所学知识,表达对“枇杷”和“琵琶”的认识和体验。
三、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深入掌握“枇杷”和“琵琶”的内涵和文化意义。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1.引导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与“枇杷”、“琵琶”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
2.介绍课文《“枇杷”和“琵琶”》的作者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学习课文1.教师朗读课文《“枇杷”和“琵琶”》,让学生认真听,并观察图片,体验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2.教师将课文分段,带领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并进行针对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认真思考。
4.3 学习“枇杷”和“琵琶”的相关知识1.教师通过PPT或图片,介绍“枇杷”和“琵琶”的形状、产地、特点和用途等。
2.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体验。
3.教师引导学生发掘“枇杷”和“琵琶”的内涵和文化意义,让学生了解更多传统文化知识。
4.4 归纳总结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对“枇杷”和“琵琶”有更深刻的认识。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系统化思维能力。
五、课堂作业1.搜集“枇杷”和“琵琶”相关的传统故事或古诗词,进行朗读或背诵。
2.思考“枇杷”和“琵琶”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写一篇小文章进行表达。
六、板书设计课程名称“枇杷”和“琵琶”学习内容1、课文阅读2、“枇杷”知识点3、“琵琶”知识点学习目标 1.了解…2.学习…3.培养…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2.学生能够自如地运用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归纳总结 1.回顾所学内容2.归纳总结所学知识课堂作业 1.搜集“枇杷”和“琵琶”相关2.思考“枇杷”和“琵琶”的特点七、教具准备1.课件或图片。
识字三 “枇杷”和“琵琶”教学设计

(4)开火车认读生字。
(5)出示带有生字的生词,先自由读,再齐读。
1、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提示。
2、进行组内互动交流,
展示
三、读课文,熟悉故事内容
1、读课文,要求不添字,不丢字。
2、指名读故事,学生互评。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合作学习,分角色多读文章
2、分小组反馈讨论情况.
3、给生字找“家”;黑板上贴上写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的“小房子”卡片,让学生按结构将字归类。
3、学生认真读生字
4.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
交流互动
二、组词说句
1、挑选自己最喜欢的生字,用它来组几个词,看谁说得又多又好。
2、小组内交流组词情况。
3、全班交流组词情况。
4、用“枇杷”、“琵琶”、“特别”这三个词语分别练习说话。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以优辅差
展示
三、指导写字
1、观察要写的字,找出共同点,说说还有什么发现。
2、半扶半放指导写字,特别是写好“候”、“县”这两个字。
3、学,师生共同评议。
5、评议后继续练写。
学生边学边写
总结评价
四、完成课后练习2、3题
1、练习课后第2题。
2、让学生读一读,然后比一比“人身”、“人参”以及“珍惜”、“珍稀”这两组词语的异同。
学习难点
正确区分同音字词。
学习准备
生字卡枇杷和琵琶的图片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备注
导学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枇杷”和“琵琶”》。齐读课题。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一想:题目中的两个词语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识字三·“枇杷”和“琵琶” 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流利课文。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9个字。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区别同音字和词。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有趣的故事:《“枇杷”和“琵琶”》。
2.齐读课题。
想一想:题目中的两个词语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呢?
3.让学生说说“枇杷”和“琵琶”这两个词语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4. 课件出示“枇杷”和“琵琶”图片。
二、读故事,认生字
1.学生一边读故事,一边圈出生字词语,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拼几次。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做小老师,帮同学纠正读得不准确的读音。
3.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自己认识了课文中的哪些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大家记住这些字?
(2)汇报成果。
(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相机让学生当小老师带大家认读。
)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出示带有生字的生词,先自由读,再齐读。
三、读课文,熟悉故事内容
1.读课文,要求不添字,不丢字。
2.指名读故事,学生互评。
四、讲故事,内化语言
1.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再互相评一评。
2.推选代表讲这个故事。
3.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认字
1.“找朋友”认字:让学生把带有本课生字部件的卡片拿出来,自由找伙伴组合认字。
2.把字卡拿出来,老师读一个,学生摆一个在桌面上。
(学生跟着边读边摆)
3.给生字找“家”;黑板上贴上写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的“小房子”卡片,让学生按结构将字归类。
二、组词说句
1.挑选自己最喜欢的生字,用它来组几个词,看谁说得又多又好。
2.小组内交流组词情况。
3.全班交流组词情况。
4.用“枇杷”、“琵琶”、“特别”这三个词语分别练习说话。
三、指导写字
1.观察要写的字,找出共同点,说说还有什么发现。
2.半扶半放指导写字,特别是写好“候”、“县”这两个字。
3.学生描红,并练写一个。
4.展示学生写的字,师生共同评议。
5.评议后继续练写。
四、完成课后练习2、3题
1.练习课后第2题。
2.让学生读一读,然后比一比“人身”、“人参”以及“珍惜”、“珍稀”这两组词语的异同。
3.举例说说还知道哪些词语是读音一样但意义完全不同的词。
4、全班交流。
5.练习课后第3题。
五、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熟读课文。
《“枇杷”和“琵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学会自主识字。
2、朗读课文,从笑话中体会汉字音同义不同的特点,懂得认真学习汉字,区分音、形、义。
3、试搜集音同义不同的字、词加以区分,进行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词,正确区分同音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能够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喜欢听笑话故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笑话故事。
2、出示课件,区分“枇杷”和“琵琶”。
3、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说说课文中财主闹出了一个什么笑话?
3、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词,并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4、同桌对读生字词。
三、创设情景,学生自主识字。
1、出示课件,学生认读自己会读的词语。
2、借助拼音在课文中认读生字,把会读的字读给身边的伙伴听。
3、分小组学习生字。
4、出示课件,学生认读自己会读的生字,并说出识字方法或途径,师生共同评价。
5、自由认读生字卡。
6、读课文,再文中识字。
四、分析同音词,拓展延伸。
1、分析“中点、终点、钟点”。
2、分析“人身、人参”、“珍惜、珍稀”。
五、总结
教学反思:
1、本课设计上能够根据孩子们对故事比较感兴趣的特点,用听故事——读故事——识汉字——讲故事的方式,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在设计上体现了让孩子自主学习的特点,步步深入地引导孩子自主学习。
3、在让孩子感兴趣的前提下,较好落实了教学目标,提高了他们识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字。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同音字词。
教学准备:生字卡枇杷和琵琶的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枇杷”和“琵琶”》。
齐读课题。
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一想:题目中的两个词语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呢?
2、让学生说说“枇杷”和“琵琶”这两个词语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读故事,认生字
1、学生一边读故事,一边圈出生字词语,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拼几次。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做小老师,帮同学纠正读得不准确的读音。
3、认读生字。
(1) 小组内交流:你自己认识了课文中的哪些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大家记住这些字?
(2) 汇报成果。
(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相机让学生当小老师带大家认读。
)
(3) 你还教同学认识了哪些生字?
(4) 开火车认读生字。
(5) 出示带有生字的生词,先自由读,再齐读。
三、读课文,熟悉故事内容
1、读课文,要求不添字,不丢字。
2、指名读故事,学生互评。
四、讲故事,内化语言
1、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再互相评一评。
2、推选代表讲这个故事。
3、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五、指导写字
1、观察要写的字,找出共同点,说说还有什么发现。
2、半扶半放指导写字,特别是写好“候”、“县”这两个字。
3、学生描红,并练写一个。
4、展示学生写的字,师生共同评议。
六、总结课文,结合思想教育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在学习汉字时,就要读准音,认清形,分清义,以免闹出财
主礼帖这样的笑话。
七、作业。
1、抄写生字各一行。
2、找一找同音不同义的字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