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授课评课

合集下载

【2018最新】林教头评课听课word版本 (11页)

【2018最新】林教头评课听课word版本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林教头评课听课篇一:《林黛玉进贾府》听课评课记实《林黛玉进贾府》听课评课记实今天听顾静老师讲《林黛玉进贾府》,现将课堂大概情况记录如下,加上一点个人的评价。

一、引入:用幻灯片打出周先慎教授评价《红楼梦》的一段话:《红楼梦》的细节描写,精雕细刻,却又十分真实自然,不露一丝人工斧凿痕迹;含义丰富,却又出以平常,能于小中见大,细中见深,最能体现出“琐碎中有无限烟波”的艺术特色。

引出课题《细微处有无限烟波——分析熙凤和宝玉的人物形象》二、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找出集中描写熙凤和宝玉形象的段落。

三、师生讨论这两处集中描写的地方细节上有什么共同点。

生1:两次出场都由一句话引出,熙凤出场说“我来迟了”,宝玉出场丫鬟说“宝玉来了”。

生2:出场打扮都很华丽,写打扮后都写了外貌。

生3:出场的时候都有贾母的笑声。

师(提示):两人出场时对黛玉的细微动作怎样?四、教师综合两人出场描写的共同点,提出第二个问题:在这相同的描写中反映了两人各自怎样的特点?请大家选任意一个内容讨论。

生1:熙凤的说话像连珠炮,不容黛玉回答,表现了熙凤的急脾气。

而宝玉与黛玉的对话是一问一答。

生2:贾母的笑不一样,对熙凤是纵容的笑,对宝玉是疼爱的笑。

生3:对外貌中眼睛的描写不一样,熙凤是“一双丹凤三角眼”,表明她的阴险,笑里藏刀。

而宝玉是“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说明宝玉的多情。

生4:两人出场笑得不一样,熙凤出场是自己笑,而宝玉出场是丫鬟笑。

说明熙凤在贾府地位高,也说明宝玉对丫鬟亲切。

师:还有动作上的区别,大家再看看。

比如熙凤对黛玉打谅的动作和宝玉对黛玉打量的动作反映出什么?生:熙凤是“携着黛玉的手,上上下下细细打谅了一回”,说明她的做作。

而宝玉是“忙来作揖”,然后“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这说明宝玉对女孩子的尊重,也很自然。

《林黛玉进贾府》评点批注法教学尝试

《林黛玉进贾府》评点批注法教学尝试

《林黛玉进贾府》评点批注法教学尝试【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一次关于《林黛玉进贾府》评点批注法教学尝试的项目。

在引言部分中,文章介绍了该教学尝试的背景和必要性。

接着正文部分分别对教学目标设定与实施、教学方法和步骤分析、教学效果评价、反思与改进以及教学经验总结进行了详细讨论。

结论部分总结了该教学尝试的意义和价值,并展望了未来的教学改进方向。

通过本次教学尝试,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林黛玉进贾府》这部文学作品,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文学批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水平。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

【关键词】《林黛玉进贾府》,评点批注法,教学尝试,引言,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教学效果,反思,改进,教学经验总结,结论,意义,价值,展望,教学改进。

1. 引言1.1 介绍《林黛玉进贾府》评点批注法教学尝试的背景《林黛玉进贾府》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情节,描写了林黛玉来到贾府的场景。

这一情节在《红楼梦》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文学价值,是文学爱好者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文学教学也在不断探索创新。

《林黛玉进贾府》评点批注法教学尝试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通过对这一情节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和深层次意义,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育工作者希望通过这一教学尝试,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引导他们走进文学的世界,感受文学的魅力。

借助评点批注法这一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开展《林黛玉进贾府》评点批注法教学尝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学体验和学习机会,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1.2 阐述教学尝试的必要性教学尝试的必要性在于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林黛玉进贾府》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第二课时)高品质版

《林黛玉进贾府》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第二课时)高品质版

《林黛玉进贾府》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的基本情况、典型环境作了一个了解,作为小说的三要素,除了环境、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我们今天就人物形象这一方面入手,来欣赏曹雪芹先生的高湛笔法,深入把握本文的两个重要女性:林黛玉和王熙凤。

师:中国古典文学的园地中涌现了许多美丽的女性形象,如:敢于为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而斗争的崔莺莺,对爱情忠贞不渝而又保持自尊的刘兰芝等。

而曹雪芹面对封建眼光中的“贱人”、“第二等人”,却说道:“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如也。

”(屏幕打出这些字)而“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林黛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更是曹雪芹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中的典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多比干一窍、胜西子三分的林黛玉;一起来分析美貌含威、精明能干、泼辣圆滑的王熙凤。

二、林黛玉形象分析师:下面先请一位同学以第一人称的身份来介绍林黛玉的身世。

生1:我,林黛玉,姑苏人氏。

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现为巡盐御史。

母亲贾敏,是京城豪门贾府的女儿。

我还有一个弟弟。

我家虽系钟鼎之家,却也是书香之族,所以从小读书写字。

可惜家门不幸,弟弟和母亲相继过世。

外婆怜爱孤苦的我,执意叫我到她那儿去,因而我来到了贾府。

师:很好。

听了这位同学的介绍,我们了解了林黛玉的身世及进贾府的缘由。

下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介绍林黛玉与贾府中主要人物的关系。

生2:我是林黛玉。

贾母是我的外婆,贾赦是我的大舅,贾政是我的二舅,贾宝玉是我二舅的儿子,是我的表哥,王熙凤是我大舅的儿子贾琏的媳妇,是我的表嫂。

师:好。

现在,我们再请一位同学到大屏幕前来以第一人称的身份介绍林黛玉进贾府所走过的路线。

(多媒体切换到贾府建筑分布图)生3:(边说边指着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我到了贾府以后先去看望了外婆,路过了这么几个地方:西角门、垂花门、穿堂和正房大院。

初中语文教例品评100篇《林黛玉进贾府》教例评析

初中语文教例品评100篇《林黛玉进贾府》教例评析
初中语文教例品评100篇95《林黛玉进贾府》教例评析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95.指导学生通过读写结合来分析课文
——《林黛玉进贾府》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特级教师沈蘅仲的教学设计(全文见《语文学习》1983年第8期《教学〈林黛玉进贾府〉的一些想法》。)留心,时时在意”》
这一题要求分析林黛玉的性格,作这道题,可以根据课文中描写黛玉的材料来写:①外貌特点表现性格,②对别人的应对、谈话表现性格。
2.《“劳什子”和“命根子”》
这一题要求分析贾宝玉的性格。“命根子”是贾母等人物对宝玉所寄托的希望,而“劳什子”则反映了宝玉对此的蔑视。教师可指导学生就这一对矛盾来进行分析。
它牵动了学生的写作、表达、交流,学生独立分析课文的能力得到培养。
整个教例突出了文学作品教学的特点,突出了高中生学语文的要求,突出了师生各自的重要作用。
因此这个教例具有立体的美感。
3.《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的哭和笑》
这一题要求分析王熙凤的性格。引导学生抓住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的哭和笑来分析她的性格,一是分析性格,二是分析王熙凤和贾母之间的关系及其性质。
4.《心有灵犀一点通——谈宝黛的初次相会》
这一题要求从课文对宝黛相会的着意描写中来分析他们两人在感情上的共鸣。
5.《从贾府一顿便饭的排场谈起》
第一个环节:指导学生利用注解、资料自学课文,主要弄清楚:①林黛玉进贾府后的活动顺序,并据此编写段落提纲;②着重弄清文中介绍了哪些人物,哪些人详写,哪些人略写,哪些人是正面写,哪些人是侧面写,哪些单独介绍,哪些集体介绍,然后综合全文,以人物为单位写出人物分析提纲。
第二个环节:指导学生通过读写结合来分析课文。

《林黛玉进贾府》课堂点评

《林黛玉进贾府》课堂点评
所以,这“与众各别”一词的使用戴老师还可以发挥到更高层次。对贾宝玉的理解,也可以围绕这词去展开。这样,就避开了“在黛玉眼中,宝玉又是什么样子呢?”这种模式的提问,而使得课堂沿着“与众各别”把宝黛初会推向高潮。
甚至,王熙凤,甚至贾府,林林总总的,都是“与众各别”!
这样,教学就有了课眼!这样,我们的课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众各别”!
生1.细看形容,最突出的感觉是:与众各别。
师:如何理解“与众各别”呢?
生1:和其他女子相比较,林妹妹是不一样的。
……
生3:“与众各别”另一种理解就是:与众人看到的黛玉是不一样的。“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这是粗看,浅看。
师:“众人”还有哪些人?
……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黛玉眼里的宝玉形象:年轻朝气、眉目含情、卓然独立的青年贵公子。在未见到宝玉之前,宝玉留给黛玉的印象也是这样的吗?
……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重温了宝黛初会时的场景,通过双方的眼睛,让我们感受到“情人眼里出西施”和彼此的“心有灵犀一点通”,让我们真真实实地领略了他们纯美的感情。尽管,贾宝玉最后在众人的哄骗之下重新戴起了那块通灵宝玉的那个场景,像极了他被蒙骗去娶了薛宝钗、留下林妹妹孤独死去的场景。尽管,爱情最令人难过的便是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但是,我们还是忍不住地为他们的一见倾心而感动,为这份爱情而鼓掌。谢谢。
这样的作品,我甚至都不敢去教。我怕自己的浅薄,会让这样奇异的文字蒙尘。
我小心翼翼读着,也小心翼翼地想着。仿佛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的草原,我在眺望着,那遥远的地方,草长莺飞,,繁花似锦。
2
江苏戴老师写的镜头,洋洋洒洒近四千字。“一见倾心,各有风情”,很美丽的红楼剧情,这样的标题让我想到千百年前《诗经》里的丛丛蒹葭,想到梨花院落,想到断桥细雨。而他的课堂设计,也真的是这样江南春风。走进红楼梦,去跟随林黛玉一起走进贾府,去看看宝玉,去回到那份爱情开始的地方——宝黛初会。课堂是这样婉约地拉开的。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评课稿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评课稿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评课稿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其中,林黛玉被誉为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她的进入贾府被认为是小说情节的重要转折点。

本篇评课稿将以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教材中的《林黛玉进贾府》为例,对这一章节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价。

一、章节简介《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第五回的开头部分,主要描述了贾府的家族仪式、林黛玉进贾府的过程以及与贾宝玉的初次相遇。

通过这一章节,作者展现了家族的传统、世俗的婚姻安排以及林黛玉的个人形象和性格特点。

二、章节分析2.1 家族仪式在这一章节中,作者通过对贾府家族仪式的描写,展示了封建家族的庞大和复杂的礼仪制度,以及等级秩序的重要性。

贾府内外的各种仪式反映了贾府的尊贵和权势。

2.2 林黛玉进贾府的过程林黛玉是贾府中贾母亲手抚养长大的孤儿,她的进入贾府充满了戏剧性。

贾府内外的人都对她的到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充满了期待与猜测。

而当她真正进入贾府时,贾母对她的参拜仪式更是展示了家族的光荣与庄严。

2.3 林黛玉与贾宝玉的初次相遇这一章节中,作者通过林黛玉与贾宝玉的初次相遇,揭示了两位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第一印象即是对她的美丽以及与自己相似的特质产生的共鸣。

而林黛玉则对贾宝玉产生了浓厚的好感,表现出对他的赞赏和关注。

三、教学评价3.1 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对林黛玉的描写,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以及与贾宝玉的初次交流中体现出的情感。

这有助于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3.2 家族仪式与封建社会本章节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中的庞大家族以及家族的礼仪制度,帮助学生理解古代社会的等级秩序和家族观念,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3.3 语言表达与感情交流本章节中,作者对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和表达。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语言表达和人物之间的感情交流,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情感的理解。

鲁人版必修四《林黛玉进贾府》评课稿

鲁人版必修四《林黛玉进贾府》评课稿

鲁人版必修四《林黛玉进贾府》评课稿引言《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其中,《林黛玉进贾府》作为小说的开始,揭示了贾府的繁华和家族的兴衰,是整个故事的起点。

本文将对鲁人版必修四中关于《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内容进行评价,以期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学生对这一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文本,培养学生以下能力:1.理解故事情节:学生能够理解故事背景和情节的发展,把握角色关系和情感表达。

2.分析人物形象:学生能够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探究作者的意图和角色的特点。

3.探讨作品主题: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思考人生哲理和家族荣辱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梗概《林黛玉进贾府》讲述了大观园的墨韵之会,黛玉借灵草相送进贾府,与贾母、王夫人等人相识。

通过这一事件,呈现了贾府的富贵氛围和家族的复杂关系。

2. 人物形象剖析a. 林黛玉林黛玉是一个才情出众但性格阴郁的女子。

她具有艺术天赋,善于诗词和音乐,与其它女子不同。

她瘦弱而敏感,常常陷入忧郁的情绪中。

通过这个角色,揭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局限与无奈。

b. 贾母贾母是贾府的家长,具有极高的地位和权威。

她的形象塑造了一个宽厚和善良的长辈形象,她关心和照顾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

她是家族的核心,对贾府的前途和家族的命运有着深远的影响。

c. 王夫人王夫人是贾府的次室,她是一个娴静和隐忍的女性形象。

她通过与贾母的关系,展现了封建家庭中的妇女地位和角色。

3. 主题思想探讨《林黛玉进贾府》通过描述贾府的繁华和家族的兴衰,探讨了人生的无常和家族的荣辱。

其中,黛玉作为一个特殊的角色,代表了纯真和美好,但也注定了她的不幸命运。

通过这一主题,作者试图传达人生的悲剧性和命运的残酷。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与手段:1.阅读与理解:学生在课前阅读文本,并回答问题来确保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理解。

【观课记录】_林黛玉进贾府_语文_高中_孟文强

【观课记录】_林黛玉进贾府_语文_高中_孟文强

《林黛玉进贾府》观评记录【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授课时间】2017年3月13日下午第二节【授课教师】山东莘县第二中学孟文强【授课班级】莘县二中高一(6)班【观课教师】莘县二中高一语文教师【观课总结】整体总结:观课教师统一认为本节课立足课标与学情,通过深入研究教材,设计出了适合我们学生学情具有大语文观的一堂课,这堂课知识方面、能力方面学生达成度都较高,整个课堂可以说精彩无限,尤其是课堂里的朗朗读书声、有个性化读书方法的指导,老师精彩的泛读,课堂的小练笔设计都值得我们反思,这些设计让学生不仅能够与文本真正的亲密接触,还能够深化提高各项能力,不仅如此,老师还特别注重学生学习习惯、读书方法等的渗透。

总之,这堂课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语文的学习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走出教材,努力树立大语文观,力求让学生通过阅读提升人生的质量,享受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幸福。

二、教学细节的评价:本堂课摒弃了传统的“填鸭式”,“问答式”教学,力求尊重学生,承认学生的能力,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张扬个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堂课是比较成功的,具体有以下几个细节。

一,激情满怀,营造课堂氛围孟文强老师讲课时富于激情,很好的营造了课堂氛围。

二,导入简洁,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

导入时从题目上“林黛玉进贾府”入题,简洁、朴素,而又有可能是学生非常容易忽略思考的问题,事实证明也是如此,读小说时学生往往注意了小说的三要素,却可能忽略掉最平常却起着关键作用的小细节。

而且导入时孟老师还特别注重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如学生自学的《红豆词》,把语文学习习惯及能力的培养寓于各个小细节中,真可谓润物细无声,皆独具匠心也。

三注重学生的读书,丰富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本堂课在课堂上的朗读环节的设计上也是匠心独运,孟老师大胆设计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充分与文本亲密接触,顺利地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调动了学生已经积累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探索欲望,表达欲望,写作欲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高中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学员
校本研修活动记录
年度活动编号: 20150515 活动主题
以及要解

的问题
《林黛玉进贾府》讲课评课
主持人陈茂江主讲人崔俊峰
参加人员高一语文备课组全体成员
活动时间与地点
时间;2015年5月15日地点:多媒体教室
活动方式与过程
方式;讲课评课
过程:1崔俊峰老师授课。

2崔俊峰老师说课反思。

3老师个别发言,谈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和存在问题。

4主持人对这节课进行综合评价。

活动小结 1、《林黛玉进贾府》本是一篇较难处理的课文,编者选这篇文章可能是想利用最短的篇幅使学生全面了解红楼梦,这篇文章可以算是红楼梦的缩影,可以从建筑、陈设、服饰、人物、诗词各方面切入,
作为一个年轻教师能选择人物这一切入点是很聪明的做法,使文章的整理变得容易了许多。

2、对于人物的处理,教师能利用细节描写作为突破,抓住了红楼梦的特色,并且也重新组合教材,表现出很强的钻研能力。

现在的年轻教师上课喜欢照搬一些现成的教学设计,根本没有自己的思想,这是不利于教师成
长的。

王老师能有自己独到的见地,能很好地钻研教材,这也是成功的前提。

3、课堂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相结合。

整个课堂以学生的解读为主,学生较好地对文本作出了分析,教师只起了引导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是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整个课堂是活跃的,积极的,有生成性的,学生也学到了东西,有了收获。

4、教师对《西江月》这首词的处理过于草率,应该说《西江月》是比较典型反映宝玉性格的地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在这个地方应加以适当的引导,否则单纯靠教师的讲解学生不能接受。

5、作为新教师,在课堂语言上也需要加强,教师喜欢追问“还有呢?”学生已经回答了一点,教师还在问“还有呢?”学生无奈又说一点,教师又问“还有呢?”感
觉不把学生问到哑口无言决不罢手。

这对学生是不公平
的,能回答一点就很不错了,教师应把机会留给其他学
生。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不足,但就整个而言,作为
一个新教师,刚刚毕业年就有这种成就,我觉得就很不
容易,她是成功的,因而她也是幸福的。

学校认
定意见
公章
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