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讲课教案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教案

小结:Na2CO3比NaHCO3易溶于水,溶液碱性比NaHCO3溶液强
观看视频,思考
两位同学将盛有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气球同时、同步的加入稀盐酸中
分组实验:奇数组的同学把稀盐酸逐滴滴入2mLNa2CO3溶液的试管中,边滴边振荡;偶数组的同学把Na2CO3溶液逐滴滴2mL稀盐酸溶液的试管中,边滴边振荡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板书
探究实验
提问
热稳定性
与酸反应
设疑
与碱的反应
与盐的反应
鉴别和转化
总结
从苏打水、苏打饼干、苏打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入手导入新课,开门见山的指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布置实验方案
巡视、指导
通过实验,你对Na2CO3、NaHCO3的物理性质有什么认识?
播放实验视频
在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等物质的量的稀盐酸,将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加入试管中。邀请学生完成演示实验
CaCI2白色沉淀不反应
教学
反思
同时和酸反应,碳酸钠慢,为什么呢?
和学生分析,讨论并利用坐标来解释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与NaOH、
Ca(OH)2反应时的异同
讲述:Na2CO3与可溶性的钙盐、钡盐反应生成沉淀
指导、评价
侯德榜及侯氏制碱法
聆听、思索,初步了解钠盐的用途
分组动手实验
观察Na2CO3,NaHCO3外观上的细小区别;加入水比较溶解性;分别加2滴酚酞溶液,比较
课题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授课人源自朱春芳学校安图一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Na2CO3和NaHCO3性质的异同
2.理解Na2CO3和NaHCO3与酸反应为何存在差异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讲课教案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讲课教案一、基本说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及其相互联系分析《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是新教材中有关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
金属在自然界基本以化合态形式存在,因此第一节介绍金属单质的性质后,第二节重点讲述了钠、铝、铁的化合物性质。
在这一节内容里,新教材安排了精彩的图片和丰富的实验探究。
旨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提高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本节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以下特点:图画较多,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活动较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时,采用科学探究的形式,突出实验引探功能;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填写表格,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
2、教学重点:Na2CO3和NaHCO3的化学性质及鉴别方法。
3、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参与实验探究的积极性较高,但在学习中学生较多是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易遗忘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而且缺乏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及对现象的本质分析。
(四)设计思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的教学设计中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设计始终围绕“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四要素展开,希望通过设计,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设情境和问题驱动促成师生的有效协作会话,从而实现“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的意义构建。
本节教学设计的主线是:创设情境—猜想设疑—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总结内容,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一系列猜想、实验、讨论、归纳等活动中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建构,体验探究实验的无穷乐趣。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与反思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掌握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性质差异,并能鉴别两者。
过程与方法:利用对比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初步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教学方法]对比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学过程]情境引入:同学们都吃过刀削面和馒头吧,它们都是用面粉做的,但它们口感各有不同,这是因为它们在制作时,馒头加入了碳酸氢钠(发酵粉成分之一),使得馒头变软变膨松。
为什么碳酸氢钠能使面粉变膨松?在制作馒头时体现了碳酸氢钠的什么性质?这节我们就来学习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性质。
板书:第二节钠的化合物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1.物理性质阅读:课本56页,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第一段。
[科学探究]Na2CO3和NaHCO3颜色状态、溶解性及溶液酸碱性完成学案:物理性质部分过渡:从物理性质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相似,不容易鉴别,利用化学性质能不能呢?下面我们重点来学习它们的化学性质。
[科学探究] 溶液酸碱性板书:化学性质(1)溶液的酸碱性:碳酸钠溶液碱性>碳酸氢钠溶液碱性[科学探究] 对比实验:相同质量Na2CO3与浓度、体积相同盐酸的反应相同质量NaHCO3与浓度、体积相同盐酸的反应分析总结实验现象,总结化学性质,完成学案中相关化学方程式。
板书:(2)与盐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NaHCO3+HCl=NaCl+H2O+CO2↑设疑:(1)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以上两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2)从离子反应的角度分析,以上两个反应是否为离子反应?如果是请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回答并写出离子方程式。
[科学探究] Na2CO3和NaHCO3受热分解分析总结实验现象,总结化学性质,相关化学方程式写到学案中。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教案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教案教案标题: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和常见用途。
2.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式、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3. 能够区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并能够正确使用它们。
教学重点:1.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和常见用途。
2.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式、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碳酸钠、碳酸氢钠、酚酞指示剂、醋酸。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概念,让学生猜测它们的用途和性质。
2. 引导学生思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和常见用途(15分钟)1. 通过PPT演示,向学生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如溶解性、酸碱性等。
2. 列举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用途,如烹饪调料、清洁剂、药品等。
三、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式、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20分钟)1. 解释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式及其分子结构。
2. 通过实验演示或图片展示,展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如颜色、形状、溶解度等。
四、实验操作(15分钟)1. 将一定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解于水中,观察其溶解性和酸碱性变化。
2. 使用酚酞指示剂和醋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观察反应现象。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和常见用途。
2. 提出拓展问题,如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等。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小结,或者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某一性质。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的准确性。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深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和环境影响。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文档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分析1.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教材分析: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我参考了三套教材并对其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做了分析:人教版: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放在离子反应之后的。
设计了3个实验:(1)取固体分别溶解,滴加酚酞观察颜色;(2)分别加热;(3)分别与稀盐酸反应。
探究了3种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性、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二者与盐酸反应。
苏教版: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是放在离子反应之前的。
设计了3个实验:(1)分别向澄清石灰水和CaCl2中滴加碳酸钠溶液;(2)使碳酸钠与浓盐酸反应;(3)测定碳酸钠溶液的pH(用试纸);用碳酸钠溶液洗沾有油污的铜片,通过这三个实验探究碳酸钠中CO32-与Ca2+、H+的反应,以及其碱性。
探究了3种性质:碳酸钠与钙离子生成沉淀;碳酸钠与氢离子反应生成气体;碳酸钠溶液的碱性。
另外涉及到如何由碳酸钠制备碳酸氢钠。
鲁科版: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安排在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和离子反应的相关内容之后。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探究了3种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钠反应;碳酸氢钠受热分解。
还涉及到如何由碳酸钠溶液得到碳酸氢钠,以及碳酸氢钠溶液如何得到碳酸钠。
三种教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见表1。
表1 三套教材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同与不同之处2.学生分析(1)高中生普遍具有的特点: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已经到一定的高度,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喜欢单纯记忆知识而不深入理解。
高中生对物质的兴趣不局限在表面,而是对更本质的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
他们希望能够从更本质的角度去看问题。
而化学就是从分子、原子水平来研究物质的科学,因此我们从微观离子之间的反应来解释现象。
不喜欢盲目地做实验而没有一定的方法。
常常会遇到学生上课学得很好,但是一到实验室头脑一片空白,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案(完整版)讲课教案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建设节约型的社会,反对浪费。
教学方法;
学生实验探究法,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教学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教学难点:鉴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教学工具;
多媒体,黑板,教科书
仪器、用品:
试管、滴管、烧杯、酒精灯、带铁夹的铁架台、碳酸钠(s)、碳酸氢钠(s)、酚酞、澄清石灰水、稀盐酸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工业用于哪些领域?同学们有没有蒸过馒头?蒸馒头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小苏打碳酸氢钠。为什么一小块面团能蒸出一个大馒头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探究。
通过PPT介绍两者的用途,简单说明两者的不同。
过渡
引导
板书
如何设计鉴别分离Na2CO3和NaHCO3?
教材从哪些方面进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对比?
1.Na2CO3与NaHCO3的对比;
化学名称:碳酸钠,碳酸氢钠
俗称:碳酸钠:纯碱、苏打,碳酸氢钠:小苏打
颜色及晶形:碳酸钠:白色粉末,碳酸氢钠:
白色晶体
阅读课本,总结、归纳。
学生1:俗称、颜色
学生2:溶解性、与酸反应,热稳定性等..
下面我们将对这两种物质的溶解性、热稳定性、及与盐酸反应进行重点比较
生1:溶解性:Na2CO3>NaHCO3
生2:都使溶液变红,但Na2CO3颜色更深。
板书
溶解性:Na2CO3>NaHCO3
碱性:Na2CO3>NaHCO3
对比自己的结论,查漏补缺,完善结论。
设疑
深入
如果Na2CO3固体混有NaHCO3固体,应该如何除去?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案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案教案标题: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和常见用途;2. 能够区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区别;3.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制备方法;4. 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和材料:试剂瓶、试剂盒、试管、酒精灯、试剂(碳酸钠、碳酸氢钠)、酚酞指示剂等;2. PPT或黑板、粉笔等;3. 学生实验报告模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或黑板,简要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和常见用途,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或黑板,详细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结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
2. 强调两者之间的区别,包括化学式、酸碱性质、溶解度等。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展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制备方法,如碳酸钠的烧碱法和碳酸氢钠的中和法。
2. 演示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操作,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室安全知识。
四、实验操作(3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制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现象。
五、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2.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原因。
六、知识总结(10分钟)1.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2. 教师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和补充。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学生实验报告的撰写任务,要求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和理论知识,撰写实验报告。
2.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理解。
教学反思:1. 在实验演示和实验操作环节,要保证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实验操作技能。
2. 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化学《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及应用。
2.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引入1.教师简要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常见应用,如烘焙中的膨化剂、制作洗涤剂等,并引出课题。
2.利用化学实验仪器和试剂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进行简单的实验展示,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部分:知识讲解1.教师讲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式、结构及物理性质。
2.通过示意图和实验现象讲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性、稳定性和酸碱性。
第三部分:实验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每组分别取一定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解于水中,并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酸碱性质,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第四部分:拓展延伸1.教师展示一些基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反应原理的实际应用,如小苏打在清洁去污中的应用等。
2.学生就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常见应用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第五部分:归纳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梳理知识框架。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归纳总结的成果。
第六部分: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相关的常见问题,要求学生进行答题。
2.学生互相交流答案,批判性地思考,发现错误并加以纠正。
第七部分:课堂反馈1.教师对学生在课程知识掌握和实验操作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
2.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收获进行反馈。
评价方法:1.实验操作表现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记录和实验数据,评价学生的操作准确性和实验技巧。
2.学生的讨论和归纳总结:评价学生思维逻辑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生在课堂反馈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实验安全:确保学生在实验操作中遵守实验室安全规范,提前规划并配备好必要的实验器材和药品。
2.学生参与度:利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讲课教案
一、基本说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
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对比的方法,探究归纳Na2CO3和NaHCO3的主要性质。
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的精神。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及其相互联系分析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是新教材中有关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重要的学习内
容之一。
金属在自然界基本以化合态形式存在,因此第一节介绍金属单质的性质后,第二节重点讲述了钠、铝、铁的化合物性质。
在这一节内容里,新教材安排了精彩的图片和丰富的实验探究。
旨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提高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本节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以下特点:图画较多,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活动较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
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时,采用科学探究的形式,突出实验引探功能;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填写表格,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
2、教学重点:Na2CO3和NaHCO3的化学性质及鉴别方法。
3、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
学情分析:学生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参与实验探究的积极性较高,但在学习中学生较
多是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易遗忘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而且缺乏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及对现象的本质分析。
设计思路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的教学设计中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设计始终围绕
“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四要素展开,希望通过设计,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设情境和问题驱动促成师生的有效协作会话,从而实现“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的意义构建。
本节教学设计的主线是:创设情境—猜想设疑—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总结内容,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一系列猜想、实验、讨论、归纳
等活动中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建构,体验探究实验的无穷乐趣。
仪器、用品
试管、滴管、烧杯、酒精灯、带铁夹的铁架台、碳酸钠、碳酸氢钠、酚酞、澄清石灰水、稀盐酸、多媒体
三、教学过程
1、环节一:物理性质及其用途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提问】面包为什么会从一块小小的面粉膨胀成得这么大呢?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呢?导入【提问】那大家知道发酵粉的成分是什么吗?大家很聪明。
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一下小苏打以及和小苏打性质相似用途介绍的苏打的性质。
我们先来看看它们的用途。
板书: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好了,大家都初步了解了它们的用途。
那同学们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区物理性质的讲别吗?它们又有哪些物理性质呢?取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拿到学生下述面去给他们观察颜色和状态【回答】:因为里面引起学生注意力,培养加了发酵粉学生认真思考,从生活思考化学知识的能力【回答】:小苏打引入新课认真看图,了解和认让学生了解和知道它们识它们的用途的用途和生活相关的一些化学知识观察碳酸钠和碳酸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氢钠,总结它们的物总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理性质的物理性质,在黑板上板书。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大家都总结得很好。
我们现在对它们认真总结,看老师归让学生认识两者物理性对自己的归纳查漏补缺
2、环节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性及碱性
导入我们刚才已经了解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那它们的化学性质又是怎样的呢?现在让我们进行课本的实验探究。
请大家预习课本学生预习课本知识,了解实验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组实验、讨论现在我们进行科学探究一的实研究验,我们来进行分组实验,每十个人一组。
大家动手做做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思考讨论完成表格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实验证明,培养学生对现象的综合作科学探究,讨论完成表格合分析能力步骤 1 ○2 ○3 ○Na2CO3 NaHCO3 初步结论成员讲述、归纳请其中2组成员讲述该组的实验现象及结论。
学生回答,说出现象,得出结论对比自己的结论,查漏补缺,完善结论。
ppt展示与NaHCO3的对比溶解性 Na2CO3>NaHCO3 碱性Na2CO3>NaHCO3 板书:探究实验1:溶解性、碱性:Na2CO3>NaHCO3 以事实为依据,增加感性认识。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环节三: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如果Na2CO3固体混有NaHCO3固体,应该如何除加热,使NaHCO3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体分解。
力去?探究二:我们现在进行科学探究二。
学生上台演示培养学生动手能
力 1、钠和碳根据课本装置图进行实验Na2CO3和NaHCO3的加酸氢钠的热。
导入热稳定性我们看见碳酸氢钠的试管中有水珠生成,并使澄清石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回提问灰水变混浊,说明什么?碳酸钠有否这种现象?培养学生观察、独立答问题,NaHCO3受热思考和归纳总结的分解产生水、二氧化能力碳,Na2CO3受热不易分解结论得出结论,热稳定性: Na2CO3>NaHCO3 在对比中学习、归纳,通过实验说明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板书:探究实验2: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环节四: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
导入我们根据前面两个实验已经知道了一些它们的化学性质。
思考一下它们还会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1、我们来进行实验探究一下,请同学们上来实验证明一下。
2、引导学生观察两个试管中是否产生气泡以及快慢这个实验发生什么反应?谁可以把方程式写下来?与酸反应深入思考问题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个别学生上台演示:观察:两个试管中都产生气泡,但NaHCO3溶液更快产生气体。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问学生上台书写方程式:让学生熟悉方程式的书Na2CO3+2HCl= 写,巩固旧知识,学习NaHCO3+HCl= 新知识。
环节五: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
导入学习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这些思考讨论性质
之后,我们该怎么去鉴别它们呢?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设计方案,做探究性质实验做探究实验实验的结果现象说明说明问题?个别学生到黑板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提问写出反应方程式【PPT】总结对比 Na2CO3和NaHCO3的对比 ppt展示方程式,得出实验结思考能力论讨论总结后,个别回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答学生分组讨论四、课堂评价
1.教师教法方面:提出探究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认可学生的探究行为并鼓励学生尝试;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提升研究结果、得出结论的能力。
2.学生学法方面:通过猜想、实验、合作交流、搜集与处理信息,获得知识,并在技能、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发展。
五、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反思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实验探究》这部分内容,其性质并不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知识层面要求不高。
作为科学探究的“区别Na2CO3和NaHCO3的实验”,教材的设计是以列表的形式提供信息,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且实验都是简单易做,学生可以通过努力独立完成或者小组合作完
成。
2、教学方式反思
根据内容,我淡化了Na2CO3和NaHCO3化学性质的教学,将本节的教学标定位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且将科学精神、探究精神融入教学当中。
从生活引入,以实验探究、讨论式教学法的形式展开,特别是设计学案,辅助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主动建构,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又可充分发掘教师的辅导作用,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3、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的主线是:创设情境—猜想设疑—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总结内容--习题巩固。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引导-实验探究、对比的教学方法进行边讲边实验教学。
这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一系列猜想、实验、讨论、归纳等活动中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建构,体验探究实验的无穷乐趣。
六、板书设计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实验探究探究实验1:溶解性、碱性Na2CO3>NaHCO3 探究实验2: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探究实验3:与稀盐酸的反应 1. CO32-+2H+=H2O+CO2↑ 2. HCO3-+H+=H2O+CO2 总结:Na2CO3
与NaHCO3转化及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