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一《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创新教案】

合集下载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教案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教案
溶液颜色。
小结:Na2CO3比NaHCO3易溶于水,溶液碱性比NaHCO3溶液强
观看视频,思考
两位同学将盛有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气球同时、同步的加入稀盐酸中
分组实验:奇数组的同学把稀盐酸逐滴滴入2mLNa2CO3溶液的试管中,边滴边振荡;偶数组的同学把Na2CO3溶液逐滴滴2mL稀盐酸溶液的试管中,边滴边振荡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板书
探究实验
提问
热稳定性
与酸反应
设疑
与碱的反应
与盐的反应
鉴别和转化
总结
从苏打水、苏打饼干、苏打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入手导入新课,开门见山的指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布置实验方案
巡视、指导
通过实验,你对Na2CO3、NaHCO3的物理性质有什么认识?
播放实验视频
在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等物质的量的稀盐酸,将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加入试管中。邀请学生完成演示实验
CaCI2白色沉淀不反应
教学
反思
同时和酸反应,碳酸钠慢,为什么呢?
和学生分析,讨论并利用坐标来解释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与NaOH、
Ca(OH)2反应时的异同
讲述:Na2CO3与可溶性的钙盐、钡盐反应生成沉淀
指导、评价
侯德榜及侯氏制碱法
聆听、思索,初步了解钠盐的用途
分组动手实验
观察Na2CO3,NaHCO3外观上的细小区别;加入水比较溶解性;分别加2滴酚酞溶液,比较
课题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授课人源自朱春芳学校安图一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Na2CO3和NaHCO3性质的异同
2.理解Na2CO3和NaHCO3与酸反应为何存在差异

钠及其化合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钠及其化合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钠及其化合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
始增加。

那么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又是如何呢?我们来看下面的实验。

(播放视频)从图像上我们可以看到碳酸氢钠碱性较弱,相比于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碳酸氢钠的pH值只有一次突跃,加入盐酸后立即产生CO2,接下来将两次pH值变化进行对比,根据两次pH值变化图像对比说明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分两步进行,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只有一步。

因此,碳酸氢钠与酸反应速率更快,中和胃酸效率更高;碳酸氢钠碱性比碳酸钠更弱,对胃粘膜刺激更小。

所以不选用碳酸钠治疗胃酸过多。

设问3:为什么复方龙丹碳酸氢钠片贮藏条件为避光不超过20⁰C?
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一探究竟(播放视频),通过实验现象我们发现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容易分解,分解产生水和CO2,同时生成碳酸钠固体。

【活动二】归纳建模
设问4:结合本节课学到的反应分析碳酸钠、碳酸氢钠、二氧化碳之间如何转化?
【活动三】学以致用
设问5:请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来解释下列生活中的应用
1.在“复方龙胆碳酸氢钠片”说明书中,为什么标明“严重溃疡患者禁用”?
答:碳酸氢钠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增加了胃里的压强,严重溃疡患者容易导致胃穿孔;
2.蒸馒头时可加入一些小苏打,蒸出的馒头蓬松多孔,可色泽发黄略带碱味,为什么?
答:碳酸氢钠在加热过程中分解产生了CO2使馒头蓬松多孔,生成了碳酸钠略带碱味。

结语:通过本次胃药说明书的研究同学们学习了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化学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实际上在我们生产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案(完整版)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案(完整版)
为了证明你的猜想那我们一起来探究它们的性质
科学探究1
请通过实验证明,称取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各0.5g,分别加入滴加水(注意水的滴加,加的过多得不到结论),观察那种物质先溶解完,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性。滴加酚酞溶液,探究其碱性强弱。
小组合作完成科学探究1,通过实验现象讨论得结论。
成员讲述、归纳
请其中2组成员讲述该组的实验现象及结论;然后进行评价,总结出结论
固体加热分解的实验装置
科学探究2
提问
结论
板书(表格设计)
Na2CO3和NaHCO3的加热
我们看见碳酸氢钠的试管中有水珠生成,并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继续加热,浑浊的石灰水有开始变澄清,说明什么?碳酸钠是否有这种现象?
物质
名称
现象
反应方程式
结论
Na2CO3


碳酸钠固体比碳酸氢钠固体热稳定性强
NaHCO3
生1:溶解性:Na2CO3>NaHCO3
生2:都使溶液变红,但Na2CO3颜色更深。
板书
溶解性:Na2CO3>NaHCO3
碱性:Na2CO3>NaHCO3
对比自己的结论,查漏补缺,完善结论。
设疑
深入
如果Na2CO3固体混有NaHCO3固体,应该如何除去?
加热,使NaHCO3固体分解。
选择
如何选择装置?(学生思考后)安装装置。
Na2CO3+2HCl=
NaHCO3+HCl=
板书
Na2CO3和NaHCO3的对比
1.在水中溶解性 Na2CO3>NaHCO3
2.与盐酸反应
a.CO32-+2H+=H2O+CO2↑
b.HCO3-+H+=H2O+CO2↑

2.1.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1)

2.1.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1)

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一、教材分析钠的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之一,它贯穿整个无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钠的化合物的学习,可以加深巩固对钠这一节知识理解与应用,并为下一节学习碱金属的性质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通过过氧化钠强氧化性的学习还能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以及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与理解;钠的化合物碳酸钠和碳酸钠等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学好本节内容还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学情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以及钠单质的性质等知识,能够对化学反应的得失电子情况及离子反应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对比、归纳出实验结论。

三、设计理念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一定的任务情景,通过问题线索引发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识。

充分体现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性质→总结性质→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设置了五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运用探究精神,层层推进,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化学性质及鉴别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总结的能力。

3.通过演示实验,启发、诱导使学生体验实验的作用,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采用实验探究、列表比较的对比分析和讨论归纳,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Na2CO3和NaHCO3的化学性质及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教案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教案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教案教案标题: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和常见用途。

2.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式、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3. 能够区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并能够正确使用它们。

教学重点:1.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和常见用途。

2.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式、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碳酸钠、碳酸氢钠、酚酞指示剂、醋酸。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概念,让学生猜测它们的用途和性质。

2. 引导学生思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和常见用途(15分钟)1. 通过PPT演示,向学生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如溶解性、酸碱性等。

2. 列举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用途,如烹饪调料、清洁剂、药品等。

三、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式、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20分钟)1. 解释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式及其分子结构。

2. 通过实验演示或图片展示,展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如颜色、形状、溶解度等。

四、实验操作(15分钟)1. 将一定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解于水中,观察其溶解性和酸碱性变化。

2. 使用酚酞指示剂和醋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观察反应现象。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和常见用途。

2. 提出拓展问题,如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等。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小结,或者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某一性质。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的准确性。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深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和环境影响。

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解性差异的创新实验设计

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解性差异的创新实验设计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解性差异的创新实验设计一、使用教材苏教版《化学1》专题2第2单元第二节《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二、实验器材仪器:离心机、离心试管、锥形瓶、滴定管、滴定管夹、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试剂:固体碳酸钠、固体碳酸氢钠、蒸馏水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1)实验内容上的创新:增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解性差异的实验探究。

苏教版的教材上无溶解性差异的实验探究,只在书本P52出现的表格中有水溶性的比较,显示两者都易溶,CO3的溶解度大于NaHCO3。

相同温度下,Na2(2)实验方法上的创新:溶解性差异的比较有两种思路,其一是在等量的溶剂中能溶解溶质的质量,其二是等质量的溶质完全溶解所需要溶剂的体积,从不同角度作比较,从定性到半定量的探究。

四、实验原理等质量(2.0g)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加入(4mL)水,溶解、振荡、沉降,比较剩余固体量的相对多少,判断溶解量的相对多少,从而得出两种物质溶解性差异;等质量(1.5g)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完全溶解所要消耗水的体积,通过比较水的体积,得出两种物质溶解性差异,并根据消耗的水量计算溶解度。

五、实验教学目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物质的溶解过程本质上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均匀、稳定地分散在水分子中,并与水分子结合的过程,从微粒角度解析宏观变化。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物质的溶解和离子的结合(结晶析出)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由实验现象推得结论,构建控制变量思想(单因子变量)与实践研究物质性质的模型。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对物质的溶解性差异问题的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实验,促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的科学原理本质,建立解决问题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六、实验教学内容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解性差异”的探究过程设计为与学生一同探究的实验课,使学生体会科学研究过程,掌握基本研究方法,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2.1.3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1.3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进行深入学习,了解更多的实际应用。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教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通过反思,促进自我提升和持续学习。
-与酸反应:NaHCO3 + HCl → NaCl + H2O + CO2↑
-加热分解:2NaHCO3 → Na2CO3 + H2O + CO2↑
4.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制备方法
-碳酸钠:CaCO3 → CaO + CO2↑,CaO + Na2CO3 → CaCO3↓ + Na2O
-碳酸氢钠:Na2CO3 + CO2 + H2O → 2NaHCO3
-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工业应用中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培养环保意识。
课堂
1.课堂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针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制备和应用等知识点,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观察学生的回答情况,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和广度。
-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在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环节,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操作技能。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学习平台和微信群,共享预习资源,提高预习效率。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案例(如烘焙中碳酸氢钠的使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制备方法,并强调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探究两者的性质差异。

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教案-高一上学期人教版化学(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教案-高一上学期人教版化学(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类比,归纳总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外观,水溶性,碱性,热稳定性的区别。

2.学生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建设节约型社会,反对浪费。

评价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中滴加定量水的溶解性和热量的变化、滴加酚酞的颜色变化定性研究溶液的酸碱性,培养学生对实验探究中定量和定性水平的理解能力。

2、通过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加热探究热稳定性,培养学生用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角度,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进行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

3、通过讨论和总结学会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之间的差异,培养学生能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运用化学反应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①知识重点:归纳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②能力重点:培养学生通过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对比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归纳小结和评价实验的能力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用途和性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收集和获取,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具有创新探索的能力教学过程【回答】归纳总结一:物理性质碳酸钠Na2CO3 俗名:苏打,纯碱碳酸氢钠NaHCO3 俗名:小苏打溶解性:碳酸钠>碳酸氢钠二:化学性质碱性:碳酸钠>碳酸氢钠热稳定性2NaHCO3Na2CO3+H2O+CO2↑【回答】学生自我评价,猜想基本正确认真思考,相互交流,回答问题板书设计2NaHCO3 Na2CO3+ H2O+CO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性质的探究
教学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体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实验的功能,改变以往的实验只是起演示和辅助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科学方法和合作精神。

本单元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以下特点:实验较多,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Na2CO3、NaHCO3的性质我将采用了科学探究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完成这一知识点的学习。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且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自然的融入教学当中。

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又可充分发掘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教学流程设计
介绍苏氏两姐妹的用途
引入课题
了解Na2CO3、NaHCO3性质、
鉴别(讨论应用)
学生特征分析
①学生知识面仍较狭隘,习惯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②学生大多是个别化学习,没有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和协同讨论学习的习惯。

③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差,独立完成实验探究还有许多问题。

④6-8人为一小组,进行科学探究性学习。

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
①通过探究性实验,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能通过实验设计方案区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②能够熟练书写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③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探究验证假设的科学研究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Na2CO3和NaHCO3性质的探究和比较,使学生体会到组成上相差不大的化合物,所呈现的性质千变万化的道理。

②从观察实验现象入手,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从而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操作技能、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②通过小苏打及苏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介绍,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平凡性和重要性。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③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心理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教学重点:Na2CO3和NaHCO3的主要性质与鉴别,学习方法的引导
②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良好实验素养的养成;探究能力的养成。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
Na2CO3(固体、溶液)、NaHCO3(固体、溶液)、浓盐酸、澄清石灰水、药匙、大试管、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火柴、单孔橡胶塞等
五、教学过程
A、B里为澄清石灰水学生看到实验第二步
表一:
表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