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故事,新想法——《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政治得失影响着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命运。
通过对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深刻领悟中国政治的特点和规律,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今天的中国政治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首先要从政治制度的变迁和演变来看。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封建制度、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等。
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它以皇帝为中心,以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官僚制度为主要内容,具有极强的专制性和等级性。
官僚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核心,它是以官吏为主体,以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具有极强的官僚性和等级性。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科举考试为主要方式,选拔和提拔官员,具有极强的功利性和等级性。
这些政治制度的得失,直接影响着中国古代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其次要从政治思想的影响和作用来看。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主要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等。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主流思想,它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和道德性。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次流思想,它以无为而治为主要内容,具有极强的超然性和自然性。
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的辅流思想,它以法治为主要内容,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和功利性。
这些政治思想的得失,直接影响着中国古代政治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最后要从政治实践的结果和教训来看。
中国古代政治的实践主要包括统一战争、分裂混战和变法革新等。
统一战争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事件,它以统一国家为主要目标,具有极强的战争性和征服性。
分裂混战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常态状态,它以分裂割据为主要特征,具有极强的混乱性和动荡性。
变法革新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措施,它以改革创新为主要手段,具有极强的进取性和探索性。
这些政治实践的结果和教训,直接影响着中国古代政治的成败和兴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通过对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的回顾,探讨中国政治发展的书籍。
在阅读过程中,我得到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1.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对历代政治得失的分析,我深刻体会到政治制度的重要性。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政治制度可以推动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而一个糟糕的政治制度则可能导致内乱和社会动荡。
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2.统一与分权的平衡:中国历代政权在统一和分权之间进行了不同的平衡尝试。
有时,过于强调统一可能导致集权和权力滥用的问题;而过于强调分权可能导致地方割据和国家凝聚力的削弱。
了解这个平衡的关键,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政治体系的演变以及现代政治发展的挑战。
3.政治改革的必要性: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历代政治制度面临各种挑战和改革的需求。
历史上的政治改革经验提醒我们,一个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政治制度非常重要。
政治改革不仅仅是一种制度的重塑,也包括对权力的监督和民众参与的提升。
4.社会参与的重要性:历代政治得失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参与在改革和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民众的参与和监督可以有效遏制腐败、促进公平正义,同时也能够保证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因此,培养公民的政治意识、提升公民的参与能力是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阅读,我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变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当前的政治现实和未来的政治改革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考。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演进,让我对中国政治的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洞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深入浅出、发人深省的历史学著作。
通过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进行精辟分析,钱先生引导我们反思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优缺点,以及这些制度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这部作品让我深刻体验到了钱穆先生深厚的史学造诣和国学底蕴。
他的文字流畅且富有洞见,使得原本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制度变得容易理解。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钱先生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上,而是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提炼出了它们背后的政治智慧和人性光辉。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被钱先生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辩护所吸引。
他批评了那些一味抹黑中国传统政治的言论,认为这些言论过于片面和偏颇。
钱先生强调,中国传统政治并非一团漆黑,而是有着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优点。
例如,他提到了中央集权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促进社会流动方面的巨大贡献。
然而,钱先生也并非盲目乐观。
他清醒地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政治的缺陷,如君权过重、地方权力受限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历史上导致了诸多弊端,如政策执行不力、地方积极性受挫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剖析,钱先生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应该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如何更好地平衡中央和地方、君权和民权的关系。
此外,《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还让我认识到了历史研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同时,历史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建立文化自信,让我们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价值,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研究的意义。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部作品将继续引导我们反思历史、观照现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老故事-新想法——《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我们的历史又重新火起来了。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重新认识和解构历史的潮流当中,只是在现代这片繁华热闹的景象中,多的是西方人看到历史的“客观”和“冷静”,缺少了如钱穆先生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钱穆先生最核心的方法论,便是把中国的历代政治制度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讨论和分析。
“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
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
”大多数时候,我们研究(或看待)历史总是从个人兴趣入手,由点及面,根据当前遇到的问题去推究历史,这种方法往往会流于急躁且急功近利,若没有深厚的通史背景,便很容易妄生猜测,空下断语:“万恶的封建社会”,“落后的君主专制”。
但当历史被腰斩成一个个干巴巴的结论时候,不仅是史学本身的魅力不断消逝,更多古人的“智慧”和“生命力”也在“为批评而批评”的氛围下消失殆尽。
如果说,改革开放是现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核心的话,那么这本《历代政治得失》可以说是破除反“右”思潮的第二次思想解放的先驱了吧。
我想,这本书为我们带来的远不只是对以往制度利弊的大讨论那么简单。
更多的,是一种对历史的尊敬与认可,正如书中所言“历史是没有不对的,不对的在于我们不重视历史。
”而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时候,一种被压抑许久的民族的自信心竟油然而生。
“我们这一个时代,是极需要历史知识的时代,而又不幸是极缺乏历史知识的时代。
”细看历史:书中从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中央、地方、经济、选举、兵役等五个方面梳理出的中国古代的制度线索。
其中“笔锋常带感情”。
在许许多多我们熟悉的事情当中,得出了全新的结论,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三处细节:第一个是在唐代政府的组织制度的时候,将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民主制度相比较,发现了惊人的相似之处:皇帝并非是专制的。
制度的合理设置使得权力的运行达到了平衡。
当我们去追随西方的民主制度的时候,却丢弃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这岂不是很惭愧呢?第二个在说道“张居正”的时候,钱穆先生也没有从其留下的“丰功伟绩”入手,而是从制度上剖析:作为一名内阁大学士,却越过本分做起了只有皇帝才能做的事,“我们不了解当时的情况,总以为张居正是一位大政治家,他主张法制,实际他本身就违法了,而且违背了当时国家的根本大法啊。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结构严谨主题宏大,节选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朝代汉、唐、宋、明、清以为代表,从政府组织、选举、赋税经济、兵役等方面分别论述,大体上可以窥探中国历史之全进程了,我能理解的有限,仅分享几点我的一些体会:1、二千多年的古代王朝是一段历史进程,非“封建专制”可以一言以概之的,书中君权与相权在不同王朝权重是不同的,唐时期君主的旨意需要送去门下省盖章再交由执行,清时期君主则可以从军机处直接传给个人等,此变化过程是缓慢的,君权重而相权弱;联想到心理咨询中,哪有一个二个的词就可以概括我们漫长的成长史呢,又哪有一件二件事就可以决定我们的人格发展呢?标签化带来某种效率,却牺牲了更多真相;2、书中提到很珍贵的了“历史意见”,即当时的人如何看待这件事的,而非用我们现代民主视角,井田制发展到后来的均田制,在某个时期是符合当时社会生产水平的,同时西方的选举制,放在古代的.中国,幅员辽阔交通落户,完全没有可行性。
我们看待历史,可以保留现代意见,但也不能忽略当时的意见;这让我想到,我们的大多数防御机制最初可能都诞生在特定的互动关系中,但不一定适应今时今日的生活,如果我们留心到“历史意见”,也许还要感谢我们这些“不适宜的防御”呢;3、制度与人事是也是一个非常广阔的话题,我想提二类人,张居正们以及绍兴师爷。
他们的共同点都有不在其位而谋其政,虽然制度约束难以撼动,但是他们还是凭借着独特的个人魅力绽放在历史的星空下。
这也得说到,任何事终究要落到人这个字上,一旦由某个人参与,必然带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构成我们文明中璀璨的光,对于个人来说,也是因为这些不确定性,我们才能发展自己,成就每个独特的自己!。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七篇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七篇【篇一】前段时间,我们中青二班三支部主要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模块,几位老师的精彩报告和实践教学,让我对“民主政治”这个主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充满兴趣、充满热情地读起了史书,特别是渴望重回中国历朝历代寻求政治体制的发展和变化。
于是,我读起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一、《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总体内容《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就我国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介绍和对比,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
可以说,该书是一本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非常精彩。
二、回顾五个朝代的政治体制首先谈谈对汉朝的认识。
可以说,汉朝是吏治相对较好的一个朝代,官员总体人数少,只有中央和地方两级,而且中央和地方官员之间的流动属于正常行为,没有高低之分。
汉朝的经济发展也还可以,“三十税一”,总的来说老百姓的税收是相对低的。
皇帝和宰相分工也非常明确,君权和相权大致是并列的,宰相具有管理政府的实权。
汉朝的选举是举荐制,理念是很好的,不过举荐制也有不公平的地方,就是只有富人才有条件读书,穷人失去读书和当官的机会。
再谈谈唐朝,唐朝和汉朝时我国历史中最为鼎盛的时代。
看看唐朝的政治体制,相权被分割了,分成了三省六部制,不过呢,相权还是有的,只是相互牵制罢了。
地方管理和汉代就有差距了,县的数量增加了。
再说选举,汉朝是采用科举制的,这个制度对于选拔人才更有效了。
府兵制的军事制度,后来也还是出了问题了,形成了军事割据。
书中谈的的第三个朝代是宋朝,宋朝是文人治国,但政治体制太弱了,特别是军事上,以防守为主,不敢进攻,节节败退。
宋代的中央政府的首领宰相被进一步削掉了军权和财权。
而钱先生在表现士族政府对于皇权的退让时,以宋初宰相让座的缘由出发对于历史演变剖析的入木三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他通过分析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教育选举、经济赋税和国防兵役制度,来深入剖析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
阅读这本书,我深感中国历史的厚重与丰富,同时也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我对于钱穆先生对于历史的洞察力深感钦佩。
他通过对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他指出,历史上每一个政治制度的产生都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而这些因素都对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洞察力不仅需要对于历史有着深厚的积累,更需要对于历史事件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分析。
其次,我对于钱穆先生对于历史的客观态度深感敬意。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钱穆先生并没有盲目地推崇或者贬低某个政治制度,而是以客观的态度来评价每一个政治制度的优缺点。
他指出,每一个政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其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这种客观的态度不仅使得钱穆先生的观点更加有说服力,也使得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
此外,我也对于钱穆先生对于制度的变迁和发展的观点深感兴趣。
他认为,制度的变迁和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时,他也指出,制度的变迁和发展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利益,否则就难以长久地存在下去。
这种观点不仅适用于历史上政治制度的发展,也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改革。
最后,我认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有着很大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如何更好地发展和进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我认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研究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时代和社会环境下的适应性。
这种借鉴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当今的挑战和机遇,也可以指导我们未来的发展和改革。
总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历史著作。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六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六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以中国历史为背景的著作,作者章邯以前代政治实践和经济社会变迁为基础,梳理出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历史进程。
读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我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历史上真实的政治发展史,历史的发展是曲折而有规律的。
从有文字记录的早期,就可以从秦汉以来的政治规律看出,一方面,历代政治的推进和发展都取决于政治的力量的构建,如何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政治制度,以及如何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使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历代政治的失败和失败的结果,如何不能充分认识并正确处理民族性格和帝国性质之间的关系,使政治制度背离民众实情而不可持续,从而导致政治衰退。
从历史上看,中国历代政治的发展,有很多得失相生。
例如,就有关政治的变革,历史上的君主制虽然给了中国社会一种稳定的社会结构,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从而导致了中国历史上政治体制的缺陷。
举例来说,汉朝时期政治上缺乏分权制衡,官员霸权已经深入到政治根本,官僚体制渐渐膨胀,贪腐滋生,政治制度日益变得腐朽难以改革,从而导致朝廷政权的衰落。
此外,从历史上看,中国历代政治的发展也存在一些得失。
比如,在经济发展方面,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国经济发展有所约束,但也使朝廷得以有效地控制社会经济,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中央集权经济。
同时,中央集权制度也为社会保持稳定,从而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的政治和经济稳定。
总之,中国历史上政治发展虽然曲折,但也有其渊源也有其规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既有政治得失也有政治得失,其中既有可以借鉴的地方也有需要避免的地方。
将这些经验总结总结,可以为当前的政治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以保持中国国家的稳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故事,新想法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蔡珩
记得在上高中的时候,当时历史老师曾经向我们强烈推荐去读这本书,后来听一位读过的同学说“与(教科)书上内容差不多,不过结论很有意思。
”当时只听进去“和书上内容差不多”这前半句,读了一些摘要便过去了。
但这次重读此书却感触很深,一方面深入的理解和琢磨使得我对整个书的思想有了具体的把握,另一方面,经过大一一年种种的新的思潮,新价值观的冲击以后,再看钱穆先生的观点倍感亲切。
背景意义:
我们的历史又重新火起来了。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重新认识和解构历史的潮流当中,只是在现代这片繁华热闹的景象中,多的是西方人看到历史的“客观”和“冷静”,缺少了如钱穆先生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钱穆先生最核心的方法论,便是把中国的历代政治制度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讨论和分析。
“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
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
”大多数时候,我们研究(或看待)历史总是从个人兴趣入手,由点及面,根据当前遇到的问题去推究历史,这种方法往往会流于急躁且急功近利,若没有深厚的通史背景,便很容易妄生猜测,空下断语:“万恶的封建社会”,“落后的君主专制”。
但当历史被腰斩成一个个干巴巴的结论时候,不仅是史学本身的魅力不断消逝,更多古人的“智慧”和“生命力”也在“为批评而批评”的氛围下消失殆尽。
如果说,改革开放是现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核心的话,那么这本《历代政治得失》可以说是破除反“右”思潮的第二次思想解放的先驱了吧。
我想,这本书为我们带来的远不只是对以往制度利弊的大讨论那么简单。
更多的,是一种对历史的尊敬与认可,正如书中所言“历史是没有不对的,不对的在于我们不重视历史。
”而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时候,一种被压抑许久的民族的自信心竟油然而生。
“我们这一个时代,是极需要历史知识的时代,而又不幸是极缺乏历史知识的时代。
”
细看历史:
书中从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中央、地方、经济、选举、兵役等五个方面梳理出的中国古代的制度线索。
其中“笔锋常带感情”。
在许许多多我们熟悉的事情当中,得出了全新的结论,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三处细节:第一个是在唐代政府的组织制度的时候,将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民主制度相比较,发现了惊人的相似之处:皇帝并非是专制的。
制度的合理设置使得权力的运行达到了平衡。
当我们去追随西方的民主制度的时候,却丢弃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这岂不是很惭愧呢?
第二个在说道“张居正”的时候,钱穆先生也没有从其留下的“丰功伟绩”入手,而是从制度上剖析:作为一名内阁大学士,却越过本分做起了只有皇帝才能做的事,“我们不了解当时的情况,总以为张居正是一位大政治家,他主张法制,实际他本身就违法了,而且违背了当时国家的根本大法啊。
该皇帝管的事,他来管,那岂非是不法之至吗”因此,我想在分析历史时候决不能单单从“结果本位”制去出发,所谓不以成败论英雄。
只有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和制度背景,也许才能了解到“历史”发生的意义未必如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但是最后,钱先生在谈论到清朝时却笔锋一转,说其“只有权术而没有制度”,且满清对中国的统治完全依靠其“部落政治”,当然最重要,是将“满清”“蒙古”与“中国”对立起来,这也是这本书时常被人诟病的一点。
我想对比不能简单地以“汉粹”一言以蔽之,在当时地历史条件下,看到清朝的腐败衰落风雨飘零的一面后,难免会有这样的想法。
而这种思潮也无可厚非,它曾经激励着无数革命先烈继往开来,推动民族的进步。
今天我们说“民族团结”而不断批评这个观点的时候,我想也应该加一些“温情与敬意”吧。
“留传下来的并不一定是好东西,而是实用的东西。
”:
现实思考:
钱穆先生给我们留下看待历史的角度是笔宝贵的财富。
没有完美的制度,亦没有完美的人事。
封建不是黑暗的过去,他也曾经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西方制度不是包治百病的药方,更要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因此我们说,对于历史的功绩切不可一笔抹杀。
放到当今社会来看,对于一个正在飞速发展中的中国,在面临许多社会以及民生问题的时候,多数人都倾向去狠批制度,痛陈弊病,可他们却常常忽视了制度能带来的好处,或者去想这个制度存在长久的意义和产生的原因。
如同一个人不断地在抱怨自己的东西不好吃,却不知道实际上这个口味已经是最合适自己的了。
但是如果我们更深层次去推究的话,物欲横流的社会让我们在不断异化中倾向去盲从,变得急躁。
为什么“国学”现在这么热?因为我们需要一种信仰的归宿,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好好地品味一下自己。
而这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也可以说是在这随波逐流得社会中,难得的杰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