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也能帮助感悟──《草船借箭》教学课例(通用14篇)

合集下载

2023年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学案例和反思(精选12篇)

2023年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学案例和反思(精选12篇)

2023年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学案例和反思(精选12篇)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学案例和反思篇1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忙作战。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课文结构严谨。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之后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终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

不仅仅如此,文中的许多资料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

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开头部分周瑜与诸葛亮军中议事,周瑜步步紧逼,其毒计可谓蓄谋已久,大有天衣无缝、诸葛亮必死无疑之感。

诸葛亮沉着应对,还出乎常理地将造箭时间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认为在开玩笑。

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饮酒取乐,完后还大呼多谢,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

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对周瑜的险恶积极了然于胸。

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

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诸葛亮对借箭妙计进行了通盘研究和周密安排。

他算到了天气,明白第三天四更时分必须有大雾;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他也算好了人,明白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明白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之事,明白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但绝不会直问原因,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回去好向周瑜讲述取箭经过,给周瑜一个迎头闷击,让他清醒地看到自己阴谋的惨败。

《草船借箭》的优秀教案(通用5篇)

《草船借箭》的优秀教案(通用5篇)

《草船借箭》的优秀教案《草船借箭》的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的优秀教案(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草船借箭》的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本课13个生字,掌握“妒忌、军事、委托、照办”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了解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通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教学重难点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1.播放多媒体课件: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

(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1)学生交流。

(2)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指名认读生字,并组词。

3.齐读词语:妒忌,军事,委托,照办,预计,紧急,军令状惩罚,探听,私自,布置,调度,水寨,呐喊神机妙算指名读,接龙读,齐读这些词语。

4.说说下列生字在书写中应注意些什么:曹,督,遮,寨,插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2.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聪明才干,要诸葛亮10天造十万支箭。

诸葛亮用妙计向曹军借了10万支箭,使周瑜甘拜下风。

)3.这篇文章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顺序写的,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立军令状。

第二部分(3-5):探听情况。

《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草船借箭》教案模板五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草船借箭》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说明: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

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课文情节曲折,故事性强。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想一想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教学设计: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平。

三、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四、教学难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五、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我们十一册学习过《赤壁之战》,对于三国的歇后语和成语大家积累了哪些?同学踊跃发言教师小结,对于课外积累多的学生鼓掌表扬。

关于三国的歇后语:草船借箭----满载而归东吴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张飞吃秤砣----铁了心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关于三国的成语:望梅止渴三顾茅庐味如鸡肋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手不释卷老马识途木牛流马2、学生分组自学(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

教师巡视。

(2)根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序立下军令状-----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草船借箭》教案(通用15篇)

《草船借箭》教案(通用15篇)

《草船借箭》教案(通用15篇)《草船借箭》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2.理清__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练习用“委托”“轻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5个生字。

(三)采用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四)练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1.自学本课生字、生词。

2.练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一)让学生初读课文,标清自然段序号,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

(二)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生字。

1.指导读准字音。

本课虽然只有5个生字,但这几个字的读音都特别容易读错。

教师在教学时应逐个指导学生读准。

督:d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3)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

行吗?好吗?为什么?(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4)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巧安排(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图,并上黑板来摆一摆,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8篇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8篇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8篇《草船借箭》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理清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诸葛亮能如期交箭的原因,从而了解他的才能,语文教案-草船借箭。

2、能简要地根据板书概括全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课文的第三段是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脑及教学软件、幻灯机及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草船借箭的大概情况,知道这个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

今天,我们要深入学习课文,弄清草船借箭的真正起因,了解诸葛亮的才干具体体现在哪里?二、新授㈠学习一、二段1、幻灯出示三个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轻声朗读一、二段课文。

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是什么?②为什么要赶造十万枝箭?③诸葛亮为什么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找出反映诸葛亮胸有成竹的词语。

2、读后讨论。

3、用先……然后……最后……的句式说说周瑜是怎样设计陷害诸葛亮的?4、分角色读周瑜与诸葛良亮的对话。

㈡学习第三段诸葛亮顾全大局,答应赶造十万枝箭。

在鲁肃的帮助下,作好了草船借箭的准备。

诸葛亮是如何利用草船借箭的呢?1、指名分节朗读,并概括每段意思。

(板书)2、读了这一段,你觉得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出示卡片)(神机妙算、识天气、懂地理、知己知彼)3、默读课文,划出表现以上几点的语句,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草船借箭》。

4、读后交流。

教师相机出示7、8小节,划出有关语句。

5、齐读7、8小节电脑显示:船一字儿摆开受箭的情形,帮助学生理解诸葛亮计算的准确与计谋的绝妙。

6、引读第9小节㈢学习第四段教师读第10节,学生齐读周瑜的话。

1、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呢?(神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妙在能根据天气、地理、人的性格决定借箭的策略。

)2、朗读全文,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三、总结全文这堂课我们通过讨论,懂得了草船借箭的真正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而诸葛亮神机妙算,根据天气、地理、人的性格决定借箭的策略,最后取得了成功,周瑜只能自叹不如,这是草船借箭的结果。

《草船借箭》教案范文

《草船借箭》教案范文

《草船借箭》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和解读故事中的成语和典故。

(3)能够运用故事中的知识和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内涵。

(2)通过表演、辩论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2)成语和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故事中的深刻道理和哲学思想的领悟。

(2)表演、辩论等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和作者。

(2)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事的了解和期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情节和人物。

(2)学生总结故事中的成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故事的主题和内涵。

(2)各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互动。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表演,扮演故事中的人物。

(2)学生进行辩论,探讨故事中的问题和道理。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教训。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故事理解: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

3. 实践活动:学生在表演和辩论中的表现和创造力。

4. 学习收获:学生对故事中的成语、典故和道理的掌握和运用。

五、教学资源1. 故事文本:《草船借箭》的故事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草船借箭》的背景资料和解读文章。

3. 实践活动材料:表演道具、辩论题目等。

4. 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设备等。

六、教学步骤1. 故事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草船借箭》的历史背景,包括三国时期的社会环境,以及诸葛亮、曹操等人物的历史地位。

《草船借箭》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15篇)

《草船借箭》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15篇)

《草船借箭》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草船借箭》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1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草船借箭》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船借箭》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文章顺序,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1、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材分析:《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变的。

课文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想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学情分析: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

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设计理念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

《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设计: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他知道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

观众听了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精选15篇)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精选15篇)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精选15篇)《草船借箭》篇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

课文写谁借箭?生:诸葛亮借箭。

师:诸葛亮跟谁借箭?生:诸葛亮跟曹操借箭。

师:借多少?生:借10万支。

师:他用什么方式借箭?生:利用草船借箭。

师:结果呢?生:大获全胜。

师:谁能把以上的答案连起来说说?生: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10万支箭,获得成功。

生:诸葛亮成功地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10万支箭。

师:我还想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板书:为何借?生:老师,我认为不是诸葛亮要借箭,而是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

师:噢?你说是周瑜要陷害诸葛亮?有根据吗?大家议一议。

(小组讨论一分钟。

)生:有。

周瑜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可是给诸葛亮的造箭期限长达10天,这与军情紧急自相矛盾。

由此可见,让诸葛亮造箭并不是周瑜的真实目的。

生: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周瑜说:“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师:这番话的确使周瑜的害人之心暴露无遗。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生:应该读出阴险的语气。

生:周瑜自以为诸葛亮在劫难逃,因此要读出得意的语气。

师:(抽读、范读、齐读)我明白了。

周瑜要诸葛亮10天造好10万支箭,不是他的目的,而是──生:而是陷害诸葛亮的借口。

生:周瑜为什么要陷害他?生: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师:(板书“妒忌”)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曾质问苍天:既生瑜,何生亮啊!“妒忌”是什意思?生:老师,我查过词典,妒忌的意思是: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师:这是背词典里的解释。

能说说在句子中的意思吗?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本事比周瑜大,周瑜心里怨恨他。

师:造箭是假,害人是真。

可是,聪明能干的诸葛亮为什么还要自投罗网?生:周瑜说“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没有退路了。

师:明明是火坑啊,诸葛亮就敢往里边跳?生:因为诸葛亮已经胸有成竹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算”也能帮助感悟──《草船借箭》教学课例(通用14篇)“算”也能帮助感悟──《草船借箭》教学课例篇1【案例】在导读《草船借箭》一课时,我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演算”,使学生具体的感受到周瑜心胸狭窄,逼人之“急”,和诸葛亮神机妙算,处事之巧。

师:周瑜嫉妒诸葛亮,给诸葛亮出了一个什么难题?生:要诸葛亮10天造10万支箭。

师:大家计算一下,这里可有好几道计算题,如10天不吃饭,不睡觉不休息,平均每天要造多少支?每小时造多少支?生:(口算后)每天要造1万支,每小时要造416支。

生:如果除去吃饭、睡觉、休息的时间,每天按8小时计算,每小时最少要造1250支。

师:这能造得出来吗?为什么?生:造不出来,不仅因为数量大,而且周瑜不给造箭用的材料。

师:诸葛亮对此是什么态度?生:诸葛亮不但接受了周瑜的要求,而且还主动提出只要3天就完成造箭任务造箭,完不成造箭任务,甘受惩罚。

师:按诸葛亮的计划,3天完成任务,即使不吃饭,不睡觉,不休息,每天要造多少支?这也可以计算比较一下。

生:(计算后)最少每天要造33000支,比原计划要多造23000支。

师:很明显,这是无法完成的。

如果完不成后果将会怎样?生:周瑜会借此杀害诸葛亮。

师:通过这些计算你感受到什么?发现了什么?生:我们会这样去算,诸葛亮当然会算得仔细。

生:诸葛亮就是在计算思考之后,懂得周瑜要加害于他,把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硬要他完成,才另设了“草船借箭”的妙计。

生:我还觉得这么一算使我更体会到周瑜的心胸狭窄,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

【教学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心,贵在“因文而异”、不拘一格。

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特点,其感悟的途径也迥然不同。

在阅读本课文中这一“算”,便“算”出了文内之意和文外之韵。

这说明,教师点拨、引导之法,从根本上说是“教无定法”,“无法即法”,其基础还在于深谙课文,精于设计,化解传统的长篇大论式的单向讲解,于指导学生感悟发现的互动活动之中,既高效地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又有机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敏于发现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了寓教于乐。

“算”也能帮助感悟──《草船借箭》教学课例篇2【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动作,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谁能根据上节课的学习,给大家介绍一下课文的背景? 生:《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讲的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当时魏国刚刚打败蜀国,又派兵进攻吴国。

于是,蜀、吴两国联手抵抗曹操。

师:文中一共有几个人物,谁能帮大家理顺一下人物关系? 生:课文中有四个人物,曹操是魏国的首领,诸葛亮是蜀国的军师,而周瑜是吴国的都督,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

师:周瑜见诸葛亮很有才干,心里很妒忌,这才引出了这个故事。

二、新课过渡:同学们,你觉得这个故事精彩吗?(精彩)是呀,文学作品之所以精彩,是因为作者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而每个人物的塑造又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个工具。

这节课,我们要再次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让这些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跃然纸上的。

(一) 赏析重点段(出示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作者使用什么方法描写人物的。

(人物对话) 师:好,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人物对话。

(课件出示对话,隐去旁白)现在同桌一组,分角色读一下对话,边读边想:你所扮演的这个角色,再说这句话时,心里会想什么,脸上是什么表情?读完后同桌把意见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揣摩人物心理,并启发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在每句对话前加上提示语) 师:大家都很聪明,能根据对话走进人物内心,下面我们加上提示语,再来读一下课文。

(课件出示加有提示语的课文,分角色朗读,学生互评。

) 师: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觉得周瑜、诸葛亮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谈对周瑜和诸葛亮的初步认识)但仅仅根据这一段的文字,我们还不能透彻的了解人物特点,下文中,还有一些人物的语言描写,找出来读一读,看你对人物有什么更深的认识。

(二)感悟1、指名读一读描写周瑜的语言,总结出周瑜的性格特点是阴险狡诈。

(板书:阴险狡诈)学生朗读。

2、再说说诸葛亮的语言。

(1)指名读,课件出示第一个句子,从中你有什么感悟。

(诸葛亮心中早有了周密的计划,胸有成竹)你从鲁肃的言行中感知他是怎样的人?(板书:忠厚老实) (2)还有那处写了诸葛亮的语言?指名读第二句话。

(课件出示)老师发现,诸葛亮是笑着说的,我觉得挺有意思,前面都是诸葛亮说,为什么这个地方要加个“笑”字呢?来,我们先齐读一遍。

(齐读)你们觉得诸葛亮在笑谁,笑什么? 汇报:生(1):在笑曹操,是一种嘲笑。

师:你说的真好,你来读一读,读出对曹操的嘲笑。

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看出来的? (学生在下文中找到曹操的语言描写,并体会到他的谨慎多疑。

)(板书:谨慎多疑) 生(2):在笑鲁肃,是一种友善的笑。

你来读一读。

生(3):在笑周瑜,是一种胜利的笑。

你来读一读。

读出诸葛亮的自信。

小结:你看,诸葛亮说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赶出来兵,他真不敢出兵,说三天取箭,果然三天带着鲁肃来取箭。

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真是太神了!用周瑜的话说,诸葛亮真是——(学生一起说: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三)草船借箭成功的条件同学们,诸葛亮他神机妙算,都算准了什么呢? 生:他算准曹操不敢出兵、算准周瑜要加害他、算准鲁肃不能出卖他。

师:也就是说诸葛亮他算准了人,这也是“识人心”(板书:识人心)但仅仅如此,草船借箭就能成功吗?他还算准了什么? 生:三天后有大雾。

师:这是他知天文。

(板书:知天文) 生:回来时顺风顺水。

师:这是他晓地理。

(板书:晓地理) 总结:是呀,诸葛亮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

草船借箭才会成功。

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诸葛亮?(有勇有谋、才智过人等) 三、全课总结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这些性格鲜明的人物,还领略了古典名著的风采。

其实,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多达400人,那里的故事也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老师希望课下,大家能以“走进三国”为主题,完成本周的积累,并把你积累到的知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19、草船借箭周瑜----阴险狡诈诸葛亮----神机妙算 (识人心知地理晓天气) 曹操----谨慎多疑鲁肃----忠厚老实【课后反思】《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组教材的安排,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活动,为学生打开学习名著的大门,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所以教学目标我就确定在“通过对人物对话的研读,感受名著中性格鲜活的人物特点,通过分角色朗读,走进名著中精彩纷呈的故事。

”教学时,针对高年级的阅读水平和训练重点,我主要引导孩子通过研读人物语言来体会人物特点,再通过课后的延伸,达到让学生爱上名著的目的。

虽然课堂还有许多遗憾,比如指导朗读还是不算到位,时空没掌握好等,但是,从学生那积极地参与教学上,从课后孩子们赛读名著故事上,我看到了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我觉得,一节课成功与否,关键看孩子们从课堂上收获到了什么,在老师的引领下受到了那些熏陶,掌握了什么能力。

只要孩子们在那短短的40分钟里参与了,收获了,就不失败。

语文课堂就是充满遗憾的课堂,没有遗憾,又怎么有我们不断完善教学的动力呢!在这一次次的反思中,我们会走向成熟。

“算”也能帮助感悟──《草船借箭》教学课例篇3读《草船借箭》有感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孙瑞婷读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草船借箭一节,深有感触。

故事讲的事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加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取得了胜利。

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才能,并自叹不如。

诸葛亮的成功给我们很多启示。

1、现代的小学生应努力增强各方面的素质,只有博学多闻,素质全面,才能在种种复杂的情况面前从容自若地应付。

2、先做准备:做好了准备你就会胸有成竹地去做一件事。

3、做人要宽宏大量:我们不要因小事和同学闹矛盾,更不要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就产生妒忌之心。

4、做事要有巧妙的安排:只有精益求精,才能把事情办得妥妥帖贴。

总之,我们要从诸葛亮的身上吸取有益的东西,努力把自己造就成具有全面素质的优秀人才,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读《草船借箭》有感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中心小学五年级⑷班邓婉晴自古以来,总有那么一些人,看到别人有才干,比自己强,不是发奋努力急起直追,而是怀着妒忌之心,不择手段地加以陷害。

三国时期的周瑜就是这样一个人。

故事《草船借箭》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自己一招,便心怀妒意,处心积虑想置诸葛亮于死地。

他以军中缺箭为名,要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

由此可见周瑜不仅妒忌心强,而且阴险狡诈。

然而,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却成竹在胸,趁着大雾漫天,略施小计就用草船从曹营“借来”十万支箭,提前七天顺利完成了任务,使周瑜的阴谋诡计没能得逞,从而进一步揭露了周瑜妒贤忌能,量小气窄的本性。

有些人为什么会有妒忌之心呢?那就是害怕别人超过自己。

当别人有了成绩,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的时候,这种人不是去探究别人取得成绩的原因,不是虚心学习,顽强拼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是冷眼讥讽,甚至恶语中伤,这是多么愚昧无知的表现啊!读了《草船借箭》,我不由得想起了数学家华罗庚爷爷。

华爷爷是数学界的泰山北斗,可以说是学贯中西,举世闻名。

可是他在读小学的时候成绩并不怎么优秀,数学考试常常不及格。

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灰心,更没有妒忌学习成绩好的人,他始终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够赶上别人。

有志者,事竟成,通过不懈努力,华爷爷终于成了万人景仰的数学家。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当天赋异秉的陈景润崭露头角时,华爷爷不是担心他会盖过自己的风头,不是去打击贬低,而是去培养提携,鼓励他去努力摘取数学的王冠。

华爷爷这种高尚的无私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去学习啊!【指导老师:向辉荣】“算”也能帮助感悟──《草船借箭》教学课例篇4教学要求:1、知识技能(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个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推却、轻易”等词语造句。

(2)紧扣课文语言,感知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人物形象。

(3)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领会事情的本质意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过程与方法(1)联系上下文,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认识文中的人物。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及复述,加深认识人物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