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激光器谐振腔稳定性分析与光束仿真

合集下载

激光谐振腔技术选模及稳频技术

激光谐振腔技术选模及稳频技术
镜面上各点场的振幅按同样的比例衰减,各点的相位发生同样大小的滞后。 这种在腔反射镜面上形成的经过一次往返传播后能自再现的稳定场分布称
为自现模或横模。 对于两个镜面完全相同的对称腔来说,这种稳定场分布经单程传播后即可实 现自再现。 综上所述,激光的横模,实际上就是谐振腔所允许的(也就是在腔内往返传播, 能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光场的各种横向稳定分布。
L ' vq
nL q c L
2nL
q
q
2
由于光频谐振腔的腔长远大于光波波长,整数q通常具有104 -106 数量级。
腔的两个相邻纵模频率之差Δνq称为纵模的频率间隔,简称纵模间隔,
vq
vq1
vq
c 2nL
c 2L '
腔长L越小,纵模间隔越大。
第二十页
激光腔模式及选模技术
激光腔模式
(2)横模 这种稳态场经一次往返后,唯一可能的变化仅是,镜面上各点场的振幅按同样 的比例衰减,各点的相位发生同样大小的滞后。
在t-t+dt时间内减少的光子数目为
dN
N0
t
e R dt
R
这(-dN)个光子的寿命为t,若在经过dt时间后,将不在腔内。N0个光子的平均寿命为:
_
t
1
N0
(dN )t 1 N0
t( N0
0 R
t
)e R
dt
R
腔内光子的平均寿命τR与腔的损耗有关, 损耗越小, τR越大,腔内的光子的平均说明越长
且有较大的功率输出;
(2)要求高阶横模的衍射损耗足够大,易于鉴别基模和高阶横模;
横模的选择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种:
(1)改变谐振腔的结构和参数,使高阶横模获得更大的衍射损耗,提高谐 振腔的选模性能;

光学谐振腔的稳定性问题资料课件

光学谐振腔的稳定性问题资料课件

减小腔镜间距
减小腔镜间距可以减小光 束在腔内的损耗,从而降 低谐振腔对外部环境的敏 感性。
优化腔镜形状
采用合适的腔镜形状,如 球面或抛物面,可以减少 光束在腔内的散射和折射 ,提高谐振腔的稳定性。
采用新型材料和制造工艺
采用高反射率材料
采用反射率更高的材料制 作腔镜,可以减小光束在 腔镜上的反射损失,提高 谐振腔的稳定性。
在这一领域中,光学谐振腔的 稳定性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何减 小测量误差和提高测量精度。
为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技术措 施来提高光学谐振腔的稳定性 ,如采用高精度位移台、光学 锁相等技术。
05
CATALOGUE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深入研究稳定性问题的物理机制
01
深入研究光学谐振腔的稳定性问 题,需要深入理解其物理机制, 包括光场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细节 、光学元件的散射和损耗等。
稳定性问题的重要性
光学谐振腔在激光雷达、光学通信、光学传感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其稳定性 问题直接影响到这些领域的应用效果和性能。因此,解决稳定性问题对于提高 光学谐振腔的应用性能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光学谐振腔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01
环境因素
温度、湿度、振动等环境因素对光学谐振腔的稳定性产生影响。这些因
素会导致光学元件的位置和角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光束的输出质量和
稳定性。
02
光学元件的加工和装配精度
光学元件的加工和装配精度对光学谐振腔的稳定性也有重要影响。元件
的加工和装配误差会导致光束的聚焦位置、模式质量和光束指向发生变
化,从而影响光束的输出质量和稳定性。
03
光学谐振腔的设计
光学谐振腔的设计参数也会影响其稳定性。例如,腔长、反射镜曲率、

现代激光应用技术知识第三章激光谐振腔与模式

现代激光应用技术知识第三章激光谐振腔与模式
03 光束质量分析仪
04
功率计
频谱分析仪
05
用于产生激光,常用的有固体激光器、气体激光器和半导体 激光器等。 用于反射激光,形成谐振腔,通常使用高反射率的反射镜。
用于测量激光的光束质量,包括光束直径、发散角等参数。
用于测量激光的功率。
用于测量激光的频率和线宽。
实验步骤与方法
1. 准备实验设备与器材,搭建实验装置。
03
激光谐振腔的设计与优化
谐振腔的设计原则与步骤
高效输出
谐振腔应能将尽可能多的光束限制在 激光介质中,以提高光束输出效率。
单模输出
为了获得高相干性和高光束质量,谐 振腔应能实现单模工作。
谐振腔的设计原则与步骤
• 稳定性:谐振腔应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以抵抗外部扰动和内部热效应。
谐振腔的设计原则与步骤
反射镜间距
合适的反射镜间距可以控制谐 振腔的长度,进而影响输出波 长和模式质量。
反射镜曲率
通过调整反射镜的曲率,可以 改变光束在谐振腔内的反射路 径,进而影响输出光束的形状 和大小。
光束截面形状
优化光束截面形状可以提高光 束质量和减少热效应,例如使 用圆形或矩形截面。
谐振腔的稳定性分析
热效应
激光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会导致光束漂移和折 射率变化,进而影响谐振腔的稳定性。
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激光谐振腔的性能参数 和应用范围,为后续的激光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
05
激光谐振腔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激光谐振腔的应用领域
通信与光通信
激光谐振腔在光纤通信中作为信号源,实现高速、大容量、长距离的 通信。
工业制造
激光谐振腔用于激光切割、焊接、打标等工业制造领域,提高加工精 度和效率。

固体激光折叠腔稳定特性研究

固体激光折叠腔稳定特性研究

h dd cdcni n r a dt b a t n ‘prm t e d n xmp sa s e. h ut t eue odt saev ia yt ioa g aa e rm to .adea l ea ogvn T ersl e o l e d r i l d e h e r l i e s so a te l tos bea a hw ytemsdut ns b t o n ra hc a o al cni rd hwt t r ae w t l r r so nb i js h e h a es h a met, u t ea i hW nr l os ee . n o e w s m y d
Abt c:tb i o d i sepesdb e i dutet o e sntr f e yi l snt r dr e s a tSait cnio x rs yt s js ns f o a p a f dr oa r e e vd r l y tn e hm a m t r h e oot t c o e h l oa i n l zd adaaye .Mi dut n 1 o er oa r r sdt g etes bl re o et e— io le n s js a met 6 , f snt eue i ait c t no t rem r r o d s h t e oa o v h t i i r fh h y i r fd
固体 激光 折 叠 腔稳 定 特 性 研究
刘红 斌 万大平 胡德金 王裕 民。 , , ,
(. 1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 上海 20 3 2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00 0;. 上海 2 1 0 0 80)

固体激光器谐振腔稳定性分析与光束仿真

固体激光器谐振腔稳定性分析与光束仿真

固体激光器谐振腔稳定性分析与光束仿真首先,光腔的几何稳定性是一种描述光的传播路径不随外界条件变化的性质。

在固体激光器中,主要有两种谐振模式,即横向模式和纵向模式。

横向模式是通过逆向应用的两片反射片实现的,在激光器腔的两端形成一定的光学场,从而实现激光放大。

纵向模式则是通过长度为谐振长的路径来实现的。

光腔的设计应尽量使横向模式稳定,即尽量减小模场的大小。

这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反射片反射率和位置来实现。

此外,合理选择激光器腔的长度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光腔的稳定性。

比如,在选择激光谐振腔的大小时,可以选择较小的光腔面积以减小激光束的散焦程度,从而提高激光束的聚焦质量。

其次,热稳定性是指在激光器工作过程中,激光结晶体受到的热效应不会改变其工作状态。

固体激光器的热稳定性可以通过合理设计激光器的冷却方式来实现。

一种常用的方式是通过激光器内部通冷却剂的方式来降低激光器内部温度。

此外,还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激光结晶体材料来提高固体激光器的热稳定性。

在对固体激光器的谐振腔稳定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进行光束的仿真工作。

光束仿真是通过计算机模拟的方式来研究光束在传输过程中的特性和性能。

在固体激光器中,光束的质量主要包括波前畸变和焦散等方面。

光束的稳定性可以通过调整激光器的谐振腔参数来实现,如减小激光腔的长度、调整反射镜的位置等。

此外,合理选择固体激光器的激光结晶体材料也可以改善光束的品质。

总之,固体激光器的谐振腔稳定性分析和光束仿真是对固体激光器性能提升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过合理设计固体激光器的谐振腔参数和光学元件的位置,可以提高固体激光器的输出功率和光束质量,满足不同应用需求。

第9讲 光学谐振腔-稳定性

第9讲 光学谐振腔-稳定性
6、双凸腔 由两个凸面反射镜构成的 光腔,R1 0, R2 0; 可以求出g1 g2 1,故所有的双凸腔都是非稳腔。
7
9.3 光学谐振腔的作用
提供光学正反馈作用
光学正反馈是使振荡光束在腔内行进一次时,除了由腔内损耗和通过反 射镜输出激光束等因素引起的光束能量减少外, 还能保证有足够能量的 光束在腔内多次往返经过受激活介质的受激辐射放大而维持继续振荡。 决定光学反馈的因素
效于一个共轴球面光学谐振腔,当光束在光腔中传播而不溢出,则光
腔为稳定腔。
透镜波导的稳定性条件为:1 A D / 2 1
代入等效光学谐振腔的光线矩阵元素得到:0 1 L / R1 1 L / R2 1
引入g参数后可以将上式写为: 此式为共轴球面腔的稳定性条件
0 g1 g2 1
g1
1
L R1
, g2
1
L R2
反射镜的凹面向着腔内时,R取正值,凸面向着腔内时,R取负值。
3
9.2 光学谐振腔的构成与分类
光学谐振腔的构成与分类
最早的谐振腔:平行平面腔,在光学中两块平行平面镜构成了法布里 珀罗干涉仪,因此这种腔也被称为F P腔;Maiman的第一台激光器 采用的就是此腔; 此后被大量采用的是共轴球面腔,这些腔有共同的特点:
光学谐振腔应具有较小的损耗,可以形成正反馈,达到预期输出; 应具有良好的激光模式鉴别能力;
光学谐振腔的选择原则
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光学谐振腔。
“稳定”与“非稳定”指的是什么?
9
9.4 光学谐振腔稳定性判别性
常常用稳区图来表示共轴球面腔的稳定条件,以光腔的两个反射面的g参数 为坐标轴绘制出的图为稳区图:
则0 g1 g2 1,?此腔为稳定腔; 当R1 L且R2 L,但R1 R2 L,此腔也为稳定腔; 当R1 R2 L时,构成对称共焦腔,根据稳定性条

谐振腔的稳定性分析和自在现高斯光束计算

谐振腔的稳定性分析和自在现高斯光束计算

谐振腔的稳定性分析和自在现高斯光束计算姓名:刘聪学号:2905201020在任务 1 中,需要用Matlab 程序计算光线在腔内的轨迹,演示腔稳定和不稳定时光线在腔内往返次数增加时的光纤轨迹,已知M1 的曲率半径R1=500mm,M2的曲率半径R2=600mm,这里选取左边球面镜M1为初始平面,Matlab程序如下:L=input('input L:=');r0=3;theta0=0.01; %初始化光线方程相关参数R1=500;R2=600;T1=[1,L;0,1];T2=[1,0;-2/R2,1];T3=T1;T4=[1,0;-2/R1,1];T=T4*T3*T2*T1;S=(T(1,1)+T(2,2))/2 %稳定性判据C=[r0;theta0];for k=1:100 %利用for语句完成光线往返100次x=0:.1:L;y=C(1)+C(2).*x;plot(x,y,'r'),hold on %光线从M1 到M2 的轨迹C=T1*C;C=T2*C;x=L:-.1:0;y=C(1)-C(2).*(x-L);plot(x,y,'r'),hold on %光线从M1 到M2 的轨迹C=T3*C;C=T4*C;end“ in put L: =” 700时,即当腔长为700m m 时,输出S= -0.8677, 5在(-1,1)的范围内,即腔是稳定的,其稳定的光线在腔内往返100次的轨迹如下图所示:1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5-5-10-15“ in put L: =” 1200时,即当腔长为1200m m时,S=1.800,在(-1, 1)范围之外,即腔是不稳定的,其不稳定的光线在腔内往返100次的轨迹如下图所示:任务2中的谐振腔,由球面反射镜和平面反射镜之间插入一薄透镜构成。

这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律选择平面镜为初始平面,这样比较方便。

基于MATLAB的谐振腔稳定性分析和-----高斯光束传输特性计算

基于MATLAB的谐振腔稳定性分析和-----高斯光束传输特性计算

中北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2014/2015 学年第一学期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专业:光电信息工程学生姓名:赵策学号:1105104138 课程设计题目:基于MATLAB的谐振腔稳定性分析和高斯光束传输特性计算起迄日期:2015年1月12日~2015年1月30日指导教师:王小燕中北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2014/2015 学年第一学期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专业:光电信息工程学生姓名:赵策学号:1105104138课程设计题目:基于MATLAB的谐振腔稳定性分析和高斯光束传输特性计算起迄日期:2015年1月12日~2015年1月30日指导教师:王小燕课程设计任务书摘要此次课程设计主要针对激光原理、激光技术课程中出现的诸多理论模型进行数值求解,通过MATLAB软件进行仿真验证,从而锻炼运用数值分析方法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学习高斯光束的特性和传播规律。

关键词:激光原理高斯光束MATLAB仿真设计AbstractThis course design principle of laser, the laser technology course many theoretical models appeared in numerical simulation by MATLAB software and ability to exercise using numerical methods to solve professional problems, further study characteristics and propagation of Gaussian beams.Key words: Principle of laser Gaussian beam The MATLAB simulation目录一、总体设计方案: (9)二、共轴球面腔稳定性分析: (9)三、任务一具体设计: (10)四、任务二具体设计: (12)五、任务三具体设计: (14)六、心得体会: (15)一、总体设计方案:此次课程设计主要为了完成谐振腔稳定性的分析、高斯光束的传播规律,理解谐振腔稳定振荡的条件,利用稳定震荡的条件区别稳定腔、临界腔、非稳腔,以及利用Q参数来描述高斯光束的基本特征和传输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课程设计固体激光器谐振腔稳定性分析与光束仿真学院:姓名:学号:班级:指导教师:二〇二〇年六月目录摘要 (1)一、概述 (1)1.1 课程设计的目的 (1)1.2课程设计的任务 (1)二、课程设计相关理论 (2)2.1光束的传输矩阵 (2)2.2 谐振腔稳定性条件 (3)三、课程设计结果 (3)3.1 任务一 (3)3.1.1问题分析 (3)3.1.2程序代码 (4)3.1.3 运行结果 (6)3.1.4 结果分析 (6)3.2任务二 (6)3.2.1问题分析 (7)3.2.2程序代码 (7)3.2.3 运行结果 (9)3.2.4 结果分析 (11)四、遇到问题及问题解决 (11)五、体会与收获 (12)固体激光器谐振腔稳定性分析与光束仿真摘要:本次课程设计主要进行固体激光器谐振腔稳定性分析与光束仿真。

学习了解光线传输矩阵与谐振腔稳定条件的基本原理,分析光线的传播过程,得出ABCD 矩阵。

利用MATLAB软件编写程序,分析谐振腔的稳定性,并对谐振腔内的光线进行追迹,直观的观察到光线在稳定性不同的谐振腔内的传播轨迹。

关键词:MATLAB、固体激光器谐振腔、稳定性分析、光线仿真一、概述1.1 课程设计的目的1、掌握光线传输的ABCD矩阵和谐振腔稳定条件;2、使用MATLAB软件编程分析谐振腔稳定性,并仿真谐振腔内光束传输;1.2课程设计的任务1、如下图所示的谐振腔:(1)用MATLAB程序计算光线在腔内的轨迹;(2)演示腔的稳定时和非稳定时光线在腔内往返次数增加时光线轨迹,初始光线任意选择;)确定能够使谐振腔达到稳定状态的腔长L的范围。

(3图1 两球面镜组成的谐振腔122、如图所示的谐振腔,由球面放射镜和平面放射镜之间插入一薄透镜构成。

图2 平面镜和凹面镜之间插入薄透镜谐振腔(1)分析计算透镜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在什么范围内腔是稳定的;(2)在腔稳定情况下,演示在腔内往返100次以上时光线轨迹;二、课程设计相关理论2.1光束的传输矩阵光学传输矩阵表示形式如下:(r 1θ1)=(AB C D )(r 0θ0) 其中,r 0是离轴距离,θ0是光线与轴线夹角。

以下是几种常见光学器件的传输矩阵:(1) 光在均匀介质中传播的传输矩阵:[1L01](2) 光在球面反射镜表面反射的传输矩阵: [1−2R 1](3) 光在两界面折射时的传输矩阵:[1n 1n 2] R1=1000mmF=50mmL1L=800mm(4)光透射薄透镜的传输矩阵:[10−1f1] 2.2 谐振腔稳定性条件ABCD矩阵表示谐振腔的状态有三种:(1)稳定谐振腔:−1<A+D2<1(2)临界稳定谐振腔:A+D2=−1或者1(3)非稳定谐振腔:A+D2<−1或者A+D2>1三、课程设计结果3.1 任务一3.1.1问题分析首先利用列阵[rθ]描述任光线的坐标,而用传输矩阵T i=[A iB iC iD i]描述光线经过一段空间后所引起的坐标变换。

假设光线在腔内经n次往返时其参数的变换关系以矩阵的形式表示:[r nθn]=∏T ini=1[r1θ1]用此计算出光线的路径。

如此循环得到腔内的光线轨迹。

对于图1所示谐振腔光线传输过程如下图所示:3具体分析过程为:先确定一个初始光线起点,定于R1反射表面,经过R1反射后在腔内传输,再经过R2反射,在腔内传输返回起始点,整个过程中,光线的传输矩阵可以表示为ABCD矩阵:T=[10−2R11][1L01][10−2R21][1L01]=[A BC D]3.1.2程序代码1.寻找腔长范围的程序:clcclear %清除全部数据r=3;theta=0.01; %初始光线参数I=[r;theta]; %初始光线坐标R1=2000;R2=1000; %球面镜半径LM=input('input LM='); %输入腔长for L=0:1:LM %间隔1取一个数T1=[1,L;0,1];T2=[1,0;-2/R2,1];T3=T1;T4=[1,0;-2/R1,1]; %光线传输矩阵T=T4*T3*T2*T1; %光线往返一次矩阵L=L; %腔长S=(T(1,1)+T(2,2))/2; %谐振腔稳定条件plot(L,S,'k.','markersize',5),hold on %画腔长和谐振腔稳定系数的关系图plot(L,1,'k.','markersize',5),hold on %腔长和纵坐标1为黑色线plot(L,-1,'k.','markersize',5),hold on %腔长和纵坐标-1为黑色线axis([-inf,inf,-2,2]); %横纵坐标范围4xlabel('腔长L','Fontsize' , 14); %定义X轴为腔长ylabel('稳定性系数S','Fontsize' , 14); %定义y轴为稳定系数title('S、L对应曲线关系', 'Fontsize' , 20)%标题end2.演示稳定时、临界时和非稳定时光线轨迹的程序:clcclear %清除全部数据r=3;theta=0.01 %定义初始光线参数I=[r;theta]; %定义初始光线坐标R1=2000;R2=1000; %定义球面镜参数L=800; %定义腔长T1=[1,L;0,1];T2=[1,0;-2/R2,1];T3=T1;T4=[1,0;-2/R1,1]; %光线传输矩阵for k=1:100 %循环100次x=0:.1:L; %间隔y=I(1)+I(2).*x;plot(x,y,'k'),hold onI=T4*T3*I;x=L:-.1:0;y=I(1)-I(2).*(x-L);I=T2*T1*I;56title('谐振腔光线追迹','Fontsize' , 20) end3.1.3 运行结果1.谐振腔稳定性系数S 与腔长的关系稳定腔 临界腔 非稳腔 2.往返光线轨迹:稳定腔 临界腔 非稳定腔3.1.4 结果分析当谐振腔腔长0<L<1000mm 时,为稳定腔; 当谐振腔腔长L=1000mm 时,为临界腔; 当谐振腔腔长L>1000mm 时,为非稳腔。

3.2任务二3.2.1问题分析对于图2所示谐振腔光线传输过程如下图所示:整理后可得光束传输的ABCD矩阵为:T=[10−2R1][1L01][10−1f1][1L101][1001][1L101][10−1f1][1L01]=[A BC D]3.2.2程序代码1.寻找透镜到平面腔距离范围的程序:clcclearr=3;theta=0.01;I=[r;theta];R=2000;f=50;L=800;LM=input('input LM=');for L1=40:0.1:LMT1=[1,0;0-2/R,1];T2=[1,L;0,1];T3=[1,0;-1/f,1];T4=[1,L1;0,1];T5=[1,0;0,1];T6=T4;T7=T3;T8=T2;T=T1*T2*T3*T4*T5*T6*T7*T8;L1=L1;S=(T(1,1)+T(2,2))/2;7plot(L1,S,'k.','markersize',5),hold onplot(L1,1,'k.','markersize',5),hold onplot(L1,-1,'k.','markersize',5),hold onaxis([-inf,inf,-2,2]);xlabel('腔长L1','Fontsize' , 14);ylabel('稳定性系数S','Fontsize' , 14);title('S、L1对应曲线关系', 'Fontsize' , 20)end2.演示稳定时、临界时和非稳定时光线轨迹的程序clcclearr=3;theta=0.01;I=[r;theta];R=2000;f=50;L=800;L1=input('input L1=');T1=[1,0;-2/R,1];T2=[1,L;0,1];T3=[1,0;-1/f,1];T4=[1,L1;0,1];T5=[1,0;0,1];T6=T4;T7=T3;T8=T2;T=T1*T2*T3*T4*T5*T6*T7*T8;x1=linspace(0,L,L);x2=linspace(L,L+L1,L1);for k=1:100y=I(1,1)+I(2,1).*x1;plot(x1,y,'r'),hold onI=T3*T2*I;y=I(1,1)+I(2*1).*(x2-L);plot(x2,y),hold onI=T5*T4*I;8y=I(1,1)+I(2,1).*(L1-(x2-L));plot(x2,y),hold onI=T7*T6*I;y=I(1,1)+I(2,1).*(L-x1);plot(x1,y),hold onI=T1*T8*I;title('谐振腔光线追迹','Fontsize' , 20) end3.2.3 运行结果1.谐振腔稳定性系数S与腔长的关系稳定腔临界腔非稳定腔2.往返光线轨迹:稳定腔临界腔非稳定腔3.2.4 结果分析当透镜与平面镜之间距离为48.0mm<L1<53.3mm时,谐振腔为稳定腔;当透镜与平面镜之间距离为L1=48.0mm或者L1=53.3mm时,谐振腔为临界腔;当透镜与平面镜之间距离为L1<48.0mm或者L1>53.3mm时,谐振腔为非稳定腔。

四、遇到问题及问题解决问题:在加入薄透镜后,由于对MATLAB语言不熟悉,使用MATLAB软件编写程序分析透镜与平面镜之间距离L1和对谐振腔光线追迹时,程序编写不准确,会产生错误,无法进行仿真分析。

解决方法:主动上网学习MATLAB语言正确的使用方式,查阅相关固体激光器谐振腔稳定性分析与光束仿真文献,认真分析光线传输过程,得到正确的光线传输矩阵,配合MATLAB语言解决问题。

五、体会与收获通过本次固体激光器谐振腔稳定性分析与光束仿真课程设计,让我对光线传输的ABCD矩阵和谐振腔稳定条件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能较好的使用MATLAB软件编程分析谐振腔稳定性,并对谐振腔内光线传输进行追迹,直观的观察到光线踪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