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课件

中日关系课件

中日关系课件

近年来,中日关系一直备受关注。两国之间的历史纠纷和地缘政治问题,使得

两国之间的关系一度紧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与交

流逐渐增加,为两国关系的改善奠定了基础。本文将从历史、经济、文化等多

个角度探讨中日关系的发展。

一、历史背景

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古代,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不

仅在政治、经济上互通有无,在文化、艺术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交流。然而,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逐渐紧张起来。尤其是二战期间,日本侵略中国,给中日关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这段历史成为中日两国关系中

难以逾越的鸿沟。

二、经济合作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日两国在经济上的合作逐渐增加。中国作为世界

第二大经济体,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两国在贸易、投资等方面有着广

泛的合作。尤其是在制造业和高科技领域,中日两国的合作更加密切。例如,

中国的手机制造商与日本的电子元件供应商合作,使得两国在全球市场上占据

了重要的地位。此外,中日两国还在环保、能源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合作,共

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三、文化交流

除了经济合作,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随着两国人民之间的互

访增多,两国之间的了解也在逐渐加深。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日本备受欢

迎,中国的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也在日本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同时,日本的动漫、音乐等文化产品也在中国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生活,也为两国关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四、民间交流

除了政府层面的合作,中日两国之间的民间交流也非常活跃。例如,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青年交流等活动不断增加。通过这些交流活动,年轻一代的中日人民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方的文化、价值观等。这种民间交流不仅有助于消除误解和偏见,也为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挑战与机遇

当然,中日关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历史问题、领土争端等仍然存在,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对话与合作来解决。此外,两国在一些敏感问题上的立场也存在分歧。然而,随着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中日两国之间的共同利益也越来越多。只有通过相互尊重、平等对话,才能够克服困难,推动中日关系向着更加稳定、友好的方向发展。

结语

中日关系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在历史的基础上,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逐渐增加,为两国关系的改善奠定了基础。经济合作、文化交流、民间交流等方面的积极努力,为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希望中日两国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中日关系迈上新的台阶。

中日关系史课件整理 (12)

简论19世纪末中日两国间的修约交涉 张兆敏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内容摘要:1870至1871年间,日本积极寻求与中国立约通商,企图仿效欧美列强从中国攫取特权。在清廷涉外政要的坚拒下,双方于1871年9月签订了权利和义务对等的《清日修好条规》和《通商章程》,从而在19世纪中后期中国与外国多签不平等条约的惯例中出现了一个少见的例外。未达目的的日本在19世纪80年代或趁中国外交陷入困境,或利用中日关系的相对缓和对中国发起了两轮修改1871年约章的交涉。清醒认识到不平等条约危害性的清廷涉外官员有礼有节地阻止了日本的修约要求,使后者一直到甲午战前终未在中国享受到内地通商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不平等权利。对当时中日两国间的这项重要外交活动,目前尚未见到专文论及。笔者将梳理该修约交涉的基本事实和发展脉络,并进而批驳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侵华野心、揭示晚清中国人在条约认识史上所取得的重大进步。 关键词:《清日修好条规》日本中国修约交涉 一、19世纪70年代初中日立约、换约的艰难实现 1870年9月,日本政府派遣外务大丞柳原前光等人来到天津,要求与中国订约通商。日本之所以主动向中国求约,出于诸多切实的政治、外交需求:想借助可能获得的外交成果以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稳定国内政局,并企图从中国、朝鲜方面捞取或多或少的好处。中国应允来年议约,则耽于笼络羁縻日本、联东制西的幻想。 1868年,日本倒幕派推翻了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以改革派武士为中心的明治政权。新政权建立伊始,一些内政举措导致众多势力对政府不满。如实行“奉还版籍”和“削藩”(即废除藩主对土地和人民的领有权并减少藩主、藩士的俸禄)政策,引发了众多藩主、藩士对新政府的不满。继续按旧年贡标准向农民征收沉重的土地税,导致多地多次出现农民的反抗事件。在此情况下,新政府欲以外交的进展来转移内部矛盾。1869年2月,向美国和荷兰公使表示希望提前修改不平等条约,被答以期限到达前不予考虑。同年1月起,日本试图与最近的邻国——朝鲜建立近代的外交关系,并向后者通报天皇新政权的成立。因为改变了交往惯例及文书中充斥“皇”、“敕”字样,朝鲜一直拒绝接受来书。由于与欧美和朝鲜的交涉均不顺手,新政府无法以两者的进展来转移内部斗争的视线。鉴于中国已与欧美多国订立近代条约,新政府认为与中国议约将会比较顺利,很希望借此走出外交困境,提升政府权威并稳定国内政局。日本政要也了解到不少清廷要员昧于近代国际关系大局和国际法知识,认为利用该有利情况,求约于中国,可能同欧美列强一样在中国享受到特权,自然会大大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借助与中国立约,铺平与朝鲜的缔约之路,更是日本政府的一个重要考虑。在日本看来,与中国签约后,日本就取得了与中国平等的国际地位,而此时的朝鲜仍是中国的藩属国,自己得享与朝鲜宗主国平等的地位后再与朝方交往,定能取得优势地位;况且,朝鲜尚未与任何国家签定近代条约,若见宗主国与日方立约,就有可能答应日本的立约要求,甚至有可能让自己享受条约特权。至于清廷在1870年10月底应允来年与日本议约,则是幻想用“天朝的恩德”笼络日方,并借以联合抵御欧美诸强。出于如此考虑,总署于10月31日照会日方,允许日本次年派大员来华议约。 1871年6月,日本政府任命大藏卿伊达宗城为与中国订约的全权正使,外务大丞柳原前光为副使,择期来华立约。7月29日,伊达一行在天津与清廷任命的全权代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正式开始缔约谈判。8月1日,日方向中国代表提交了柳原拟订的约章草案。该草案充斥着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和最惠国待遇等规定,而且将上年旧草案中的有

优品课件之2018届中考历史一轮八上第4单元复习

2018届中考历史一轮八上第4单元复习 八上第四单元考纲要求(1)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 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2)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3)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4)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5)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6)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7)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知识清单一、九一八事变1、1931年9月18曰,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2、蒋介石不抵抗政策 3、结果:东北三省全部沦陷。4、▲意义: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5、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抗日义勇军(东北人民自发)和抗日游击(杨靖宇为代表)二、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1、时间:1936年12月12曰 2、人物:张学良、杨虎城3、目的:逼蒋抗日(“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4、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原因:①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需要团结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②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5、▲意义:西安事变 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6、评价张学良、杨虎城: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敢于“兵谏”,具有正义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千古功臣,民族英雄)三、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时间:1937年7月7日人物:第29军(佟麟阁、赵登禹)2、▲影响:(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开始全面抗战。3、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4、▲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四、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 1、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接着又向南京进犯。 2、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屠杀中国人民30多万人。 3、启示:战争残酷,应反对战争,珍

形势与政策课后作业

第一讲巴以问题专题 1、巴以和平进程为什么难以取得进展?巴以双方应如何实现和平? 2、美国为什么偏袒以色列? 第二讲核问题专题 1、伊朗核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2、试分析欧盟、俄罗斯、中国对伊核问题的态度及原因. 3、朝鲜发展核武器的原因及后果 第三讲中俄关系专题 1、试述中俄关系的现状 2、如何看待中俄关系发展的前景 第四讲中日关系专题 1、近年来日本在历史问题上倒退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2、试述中日关系陷入僵局的深层原因 3、试述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走向 第五讲能源问题专题 1、中国的能源形势及对策 2、中国石油形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3、如何看待中国能源威胁论 第六讲台海专题 1、为什么说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台湾问题与两德问题、朝鲜半岛问题有什么不同? 参考书 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教育部每年颁发的关于上半年和下半年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 2、《参考消息》,新华社; 3、《时事资料》手册 4、网上资料 三、课程内容 第一讲巴以问题专题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介绍巴以冲突的由来,巴以冲突的进程,制约巴以和平的主要问题,让学 生明白巴以问题产生的复杂性,和它背后的大国因素,对巴以冲突解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足够的认识,理解我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和政策,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国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1、巴以冲突的由来 2、巴以冲突的进程 主要内容:一、巴以问题的由来二、巴以冲突的进程三、制约巴以和平的主要问题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堂讲授为主,并结合学生自主学习,包括播放影音资料,启发学生思考。 思考题:1、巴以和平进程为什么难以取得进展?巴以双方应如何实现和平? 2、美国为什么偏袒以色列? 第二讲核问题专题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介绍伊核问题的由来,伊核问题的发展,各国对伊核问题的态度立场,让学生了解伊核问题的实质,和各国在伊朗的利益,理解我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和政策。 重点和难点:1、伊核问题的实质

中日关系史课件整理 (7)

第十一章战后中国政府和中日两国人民为恢复中日邦交而斗争 一、20世纪50年代初中日两国复交可能性的丧失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结束了日本的法西斯政体,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权益也一扫而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屈辱历史,有能力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玫策,从而为重新恢复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提供了客观可能性。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开始便对改善中日关系寄予厚望,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筹备中国新政协会议的各党派的代表就曾在1949年7月7日的《解放日报》上发表宣言,表示:“中国虽然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是中国人民却极愿意在日本按照波茨坦协定实行非军国主义化,而且是在民主化条件下和平相处,建立经济的和文化的合作。” 战后的日本人民也和中国人民一样,殷切地希望同近邻中国建立和平友好关系,早在1946年到1948年,在日本各地,特别是各大学里就陆续成立了一些研究中国革命的中国研 究会;1949年5月4日,日本的经济界人土组织了“日中贸易促进会”。1950年10月1日,即新中国诞生一周年之际,一个由各界人士广泛参加的,专门从事中日友好事业的“日中友好协会”正式宣告成立。这些友好团体和组织,特别是“日中友好协会”,在初期为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

谊展开了多方面的工作。 但是,美帝国主义对中日两国人民要求和平友好的愿望全然不顾,相反,为了在亚洲推行其反共的全球战略,对新生的中国取了极端敌视的政策,在外交上不承认中国,在经济上对中国实行禁运和封锁;对日本则利用其占领国的特殊地位,极力拉拢和扶植日本,构筑其亚洲的反华包围圈。 1951年9月,美国不顾日本人民和中国、苏联及印度、缅甸等亚洲各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抛开中国,朝鲜,越南等国,在旧金山召开了所谓的“对日媾和会议”,签订了片面的对日和约,实现了美日单独媾和。同一天,日美两国又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2年2月,又签订了具体实施安全保障条约的《日美行政协定》。根据这些条约和协定,美国有权在日本国内及其周围驻扎陆海空军;驻日美军拥有和占领时期同样的特权;为维护远东的“和平与安全”,驻日美军可出动镇压日本的“内乱”及应付外来的武力攻击……十分明显,这些规定为把日本变成自己在远东的军事基地提供了了法律依据,日本被牢牢地拴在了美国的战车上。日本虽然在名义上获得了独立,但实际上依旧被置于美军的半占领之下,这种依据上述两个条约和一个协定所起来的日本被美国半占领的体制,就是所谓的“旧金山体制”。在旧金山片面媾和之后,美国又积极策划和唆使日本的吉田茂内阁与台湾的蒋介石集团,于1952冬4月28日签订了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江西省县级优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设计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原则,让学生充分“动”起来:通过问题探究与历史比较等,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知道怎样去学,开心高兴的去学,更多的是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具备走进社会的素质。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救亡图存的分水岭。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列举19世纪末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材地位: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的重要阶段,中华民族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促使中华民族新觉醒。 ■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本课的教授对象是由初中步入高中的高一年级学生,且已经学习高中历史一段时间,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他们在初中已经对这些内容有所了解和认识,本课内容对他们来说也不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高一的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高中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而本课的内容量又较多,所以教学难度也随之增大。 认知水平:但由于我校学生基础较之重点中学,又普遍较差,学习欲望又不是很强烈,加之学生的认识仍停留在形象思维层面上,容易把知识简单化、片面化、肤浅化,缺乏逻辑思维的锻炼;更注重主观的认识,而缺乏理性思考。但学生也有将感性认识发展为理性认识的认知发展趋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1894-1901年间,列强侵略中国的基本史实; ②识记《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①能够以学案为载体、分组合作为方式进行问题思考探究并积极发言展示; ②可以根据地图、漫画、诗词、文献记载等多种材料概括有效历史信息,初步培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史为鉴,勿忘国耻,谴责列强在近代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敬佩中国人民抗争爱国精神,同时反思今天的中日关系并能够理性爱国。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日关系史课件整理 (9)

第四章五代、宋、元时期的中日关系 一、五代时期吴越国的民间对日贸易 吴越国是钱鏐在907年建立,以杭州为国都;吴越国一直存在到978年。据日本文献记载,909年至959年吴越国民间商人往来于日本进行贸易达十五次。 1、吴越国民间对日贸易兴盛的原因 (1)吴越国所在的江浙地区,政权稳定,生产发达,物产丰富,有进行海外贸易的迫切性。 (2)吴越国具有进行对日贸易的很多有力条件。 (3)吴越国民商与日本进行贸易,得到了双方统治者的支持与关心。 2、吴越国民间对日贸易在中日关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1)使民间贸易成为两间国关系的主要表现,这一特点在中日关系上一直延续了五百年左右。 (2)伴随着这一民间贸易,出现了双向的文化往来。 日本保存、消化的中国文化反传到中国。中日文献记载,吴越王钱弘俶在957年用黄金五百两在日本购求佛教天台宗一部分教义的写本。日本僧人搭乘吴越国商船来华时,也曾带来一部分日本诗人写的汉诗集。 二、两宋时期中日民间贸易的发展及各阶段的特点 (一)北宋时期的中日民间贸易及其特点 据现有资料,在北宋存在的160余年间,宋商船赴日次数

为70次。 特点(与此后的南宋时期相比):单纯的是北宋民商对日贸易,日本民商没有来北宋贸易。 (二)南宋时期的中日民间贸易及其特点 1259年撰写的宁波地方志《开庆四明续志》:“倭人冒鲸波之险,舳舻相衔,以其物来售”。 特点:不仅大量南宋民商赴日本,不少日本民商也来南宋贸易。 特点形成的原因:(1)日本掌权者解除了日商出国贸易的禁令。(2)当时的日本商品流通需要输入南宋的大量铜钱。○“恶货”和“良币”。 三、日宋两国僧侣的往来及其特点 (一)北宋时期中日僧侣的往来及其特点 据中日文献记载,北宋时期日本僧侣来华达二十人,最著名的有三人——奝然、寂昭、成寻。 ※奝然:日本著名入宋僧。983年入宋后,向宋太宗献《王年代记》和《职员令》等为宋朝史官编纂《宋史?日本传》提供了重要素材。宋太宗曾赐“法济大师”称号,赠其雕版印刷的《大藏经》一部。在宋期间,遍游天台山、五台山等佛教圣地,并把游历期间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写成了《巡礼记》4卷、《参天台、五台山记》8卷,对于当时日本人了解中国起到重大作用。

中日关系专题复习

中日关系专题复习 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日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古代的中日关系、近代的中日关系和现当代中日关系;整理各阶段中日关系的具体表现;分析各阶段中日关系的特点,并能理解形成不同特点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复习,应该使学生在以下两个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提高:第一,学生采用纵横联系的方法来复习历史知识的能力。如本课有两条纵线:中日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日本的三次腾飞,横向联系:对比不同时期中国的和日本的情况。第二,用全面、发展、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中日关系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的“艰难和辛酸”的一面。 过程与方法 1、采用播放背景音乐、出示材料和教师设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对于中日交往的史实则让学生自己整理出来。 2、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 2、引导学生借鉴历史,关注现实,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同时期的中日关系的表现;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中日关系。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播放背景音乐《我爱你中国》,出示中日地图和文字材料,设问:日本——敌人、朋友?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回眸历史(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1、引导学生结合《导学案》整理中日在古代、近代、现代交往的史实; 古代的中日关系 (1)东汉初:日本倭奴国王谴使来汉,光武帝赐赠“汉倭奴国王”金印。 (2)隋唐:互谴使节、仿照唐制、学习建筑、教授儒教、贸易往来(3)明: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戚继光抗倭) 近代的中日关系 (1)晚清时期: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北洋军阀时期: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企图使山东的权利合法化,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

人教版必修一 第16课 抗日战争 教案设计

16、抗日战争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等。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的意义。 理解: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三个战场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运用: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分析目前中日关系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与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培养学生史料研读、概括、分析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和课前分组搜集日军侵华材料探究日军侵华的真相,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通过把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行联系,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学会历史运用、论从史出等方法。 4、比较日中两国政府以及犹太人和少数中国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引导学生得出启示并结合时事鼓励学生发愤图强,努力学习,振兴中华,警惕日本法西斯的死灰复燃,但是要理性爱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活动揭露日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的灾难。进一步树立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 2、通过中国人民斗争、国共两党共赴国难的史实,进一步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以及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3、通过了解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4、通过学习抗战历史,联系当今日本右翼否认史实的态度,引导学生反思历史追求真理的态度,提高全面分析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学情分析 十四年抗战,烽火连天的年代,日军的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烧杀掳掠无所不为,通过了解那段心酸的历史,学生能深刻认识到我们如今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最终抗日战争取得了自鸦片战争开始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同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因此这一课是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很重要的一课。本课以学生发展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本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讲述史实,探究问题,发表见解。本课内容与二战有密切关系,指导学生把中外历史相联系。 3重点难点

外交关系的突破历史教案

外交关系的突破历史教案 外交关系的突破历史教案1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刚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这时起步阶段,首先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时空观非常重要,配合一定的历史逻辑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历史课程标准: 重点: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难点: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与联合国的历史渊源 了解60、70年代世界局势(围绕中、美、苏三个国家) 了解中日之间的过往历史 结合世界局势分析决定国家之间外交策略的影响因素 全方位的认识中美关系改善后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课堂探究环节锻炼分析国家与国家的外交的利弊,使得学生能够明白国家利益在外交中的重要作用。 2、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会收集相关材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影响因素,能够认清国际局势,培养自己分析判断的能力,认识到祖国在不断的强大,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流程】 导入: 图片一:漫画(表明建国初期,新中国被美国等西方国家军事封锁、外交孤立) 图片二:朝鲜战争、“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美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表明建国初期,新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紧张) 教学过程: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发生了巨大突破。 突破一:重返联大 问题设计: 1) 中国与联合国的渊源? 答: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 2)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发生了什么? 答:在非洲国家的支持下,新中国取代台湾长期占据的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最新-高中历史《抗日战争》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精品

抗日战争 一、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历史·必修1》第二单元的第2课。它主要讲述了从20世纪30年代起日本发动并逐步扩大罪恶的侵华战争和中国军民团结抗战直至取胜的主要史实。揭露了日军的滔天暴行,展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揭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近代反侵略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突出地位。这些内容在多个维度上蕴涵了丰富而重大的历史学习价值。 在贯穿百年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这一专题中,抗日战争是中国从衰败走向独立振兴的一个伟大转折,而对于新高中历史课程而言,抗日战争也是启迪学生智慧、升华爱国情感和人生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二、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学习,再加上平时观看过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已对抗日战争有了简单的了解,但还需发展强烈的情感价值取向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思路 根据新课标精神,注重课前与课堂的师生互动活动,突出三结合: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思想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 ①日军发动和扩大侵华战争的重要步骤:“九一八”事迹、“一·二八”事变、 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 ②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以及国外战场的抗战: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平型 关大捷、敌后根据地、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③日军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与生化 战、“三光政策”。 2、理解。 ①说明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与作用。 ②认识中共全面抗战路线。 ③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及特点的成因。 ④概述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3、运用。 ①分析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原因。 ②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③拓展题(见后练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景再现,强化历史意识。 2、运用唯物史观进行问题探究,使学生学会运用联系与对比的方法来思考 问题、分析问题。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人教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人教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人教版) 第一部分:导入 教学目标: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经过和结果。 3.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 1.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和背景。 2.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经过。 3.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和日本的影响。 教学难点: 1.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和日本的影响。 2.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工具:教学课件、教学PPT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 (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和中日关系。例如:“你们对中国近代史有了解吗?”“你们知道中日关系吗?”“你们听说过甲午中日战争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背景和原因 (10分钟) 教师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原因。例如:“你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是在哪个时期发生的

吗?”“你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是什么吗?”帮助学生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以及双方的利益冲突。 Step 3:主要经过 (1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经过。例如:“你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有哪些吗?”“你们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胜负结果吗?”帮助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战争结果。 Step 4:影响 (15分钟) 教师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和日本的影响。例如:“你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吗?”“你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有什么影响吗?”帮助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和日本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Step 5:总结与评价 (5分钟) 教师总结讲解的内容,并提出问题进行学生回答。例如:“你们觉得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和日本的影响大吗?为什 么?”“你们觉得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的生活有何影响?”鼓励学生就刚才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和评价。 Step 6:拓展与应用 (5分钟) 教师提供思考题和扩展阅读材料,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例如:“你们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内容吗?你们知道还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吗?”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相关内容。 第二部分:巩固与拓展 教学目标: 1.总结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标志、两个阶段、主要战役、战争中涌现的爱国将领;《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内容、危害;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一起看看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欢迎查阅!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标志、两个阶段、主要战役、战争中涌现的爱国将领;《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内容、危害;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能力要求: (1)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异同,说明《马关条约》的签定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2)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情感目标: (1)甲午中日战争不仅决定了中国海军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此后近半个世纪中日关系的格局。 (2)爱国官兵的英勇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保卫祖国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教学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危害。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近年来,中日两国的南海争端日益严重,从领土纠纷上升到了国家历史恩仇的高度,随着我们一直以来的历史学习和同学们对于本课知识课前的预习,想必大家对于中日两国从历史到现代以来的关系,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哪位同学来说一下,中日两国争端的起因发生在什么时候?体现在什么事件上?

学生踊跃回答,有的学生说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有的学生说是发生在晚清时期,中日两国爆发甲午中日战争。无论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我们都要对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态度表示肯定,然后引出今天课上所讲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和同学们一起去寻找中日两国关系紧张化的历史渊源所在。 二、回顾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两国现状(展示课件) 1.晚清政府现状: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2.日本国家现状: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三、课程的深层学习和解读 (一)自主查找甲午战争爆发原因 1.让学生根据对于中日两国现状的回顾,结合教材内容,自己分点总结出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 2.学生展示自己总结的战争原因,根据学生的总结和发言,指出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完成最终战争原因的查找 (二)采取对话学习方式,深层梳理各个历史知识点 这一环节,分为学生间的对话和师生间对话两方面,在对话中加深对知识的学习。 1.给3~5分钟时间,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把中日两国甲午海战的过程进行充分学习,并能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出来。 2.同桌之间互相分享自己对于战争过程的概述,学习对方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 3.学生间对话完成后,教师把《马关条约》的内容写在黑板上,给予学生重点的讲解和分析。如:对外关系上:中国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废绝中朝宗藩关系。领土主权上: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经济上: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 1.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2.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二)教材内容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八年级学生深入认识甲午中日战争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知识面有所扩展,个性较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积极思维应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但是,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分析《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并依据内容分析其影响。 (二)过程方法与能力 1.通过学生扮演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观看电影《甲午风云》中“黄海大战”的片段,再现历史情景,培养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甲午中日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杀敌、顽强反对外来侵略的教学,号召学生向英雄学习,树立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人生观。

2.通过帝国主义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打败无能的清政府,再次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教学,再次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培养立志成才,振兴中华的人生观。 四、教学重点 黄海大战及《马关条约》。 五、教学难点 清政府在当时海军实力比较强大的情况下为何战败;《马关条约》产生的影响。 六、中考命题分析 中考关于本课命题知识点集中在黄海大战、邓世昌、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其最常见题型为选择题,经常作为命题的切入点的图片是邓世昌的人物图和《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再者是综合题目,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综合考查,一般有四大综合方式:一是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构成了19世纪末列强的三次侵华战争;二是中国近代列强的五大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三是旧民主主义时期列强的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四是针对日本来考查,有学习中国的大化改新、鉴真东渡、日本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全面侵华战争、二战后日本的崛起。至于《马关条约》是与《南京条约》、《辛丑条约》进行综合考查。 七、教学时数 1教时 八、教学方式 本课综合运用情境式、比较法和自主学习等各种教学方式,形成师生互动。 九、多媒体辅助课件 日本当时先进的军用武器(《双联主炮》和《旗舰──松岛号》)、“黄海大战”的片段、《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黄海激战图》、人物像《邓世昌》、《致远号》、《日军屠杀旅顺居民》、三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复合图表等。 十、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组织学生查找阅读与本课相关的一些资料,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起因、经过(尤其是“黄海大战”)和结果;清朝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等。 2.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尝试用口诀归纳出《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2020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教案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从容说课 新中国的建立震撼了世界,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环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新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跨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中国的外交之路又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本课主线索是新中国在不同历史阶段,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努力开拓崭新的外交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教材重点介绍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日关系的改善;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跃在地区化国际组织中,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些内容构成了本课的知识要素,也是学习本课的知识重点。分析建国初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新时期外交政策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1 三维目标 1. (1 (2)掌握联合国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掌握中美关系正常 (3 2. (1 (2)理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在联合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中美、中日关系发展与改善 (3)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新时期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

二、过程与方法 1. 2. 3. 4.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认识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它贯穿了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 2. 通过学习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认识到在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外交策 3. 4.通过学习,认识外交战略是国家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将服从于国家总体战略和各项事业的需要。中国只有增强综合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教学过程 多媒体课件显示:图片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2: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3: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时的情景;图片4:1946年蒋介石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时的情景;图片5 看完后,学生谈感受,说明新中国外交与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提出新 推进新课 板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师 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