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妻子称谓的演变看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
“老公、老婆”称谓探微

“老公、老婆”称谓探微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老公、老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和文化生活。
它的产生契合了当时一定的社会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种契合度在今天达到一个高峰,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标签:老公老婆社会文化萨皮尔说:“语言基本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品,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上来理解。
”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常常能最敏感地反映出社会生活和思想的变化。
一个词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它的发展和前景,往往取决于它与社会和文化的契合度。
契合度越高,它的发展前景就越大。
“老公、老婆”的产生契合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种契合度在今天达到了一个高峰,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一、“老公、老婆”的产生期“老公、老婆”这一对夫妻称谓的产生,可以说是伴随“老”字这一虚化轨迹而来的。
起初“老”字是作为“老年的”这一意思,因此,“老公、老婆”最初的意思分别指“老年人的通称”“老年女性”。
至宋代,“老”字完全虚化,成为一个构词词缀,“老公、老婆”开始用于夫妻称谓。
这一带有亲昵意味的称谓是民间文化与情感合力打造的结果。
宋元时期,夫妻称谓出现了淡化社会政治等级的趋势,代表性的就有“娘子、太太”。
探其原因,一方面,民族的融合影响着中原的生活和思想,另一方面,由于商品经济萌芽开始缓慢发展,市民阶层由于新生力量的推动,渐渐在社会中表现出了一定的主体意识,带来了民间文化的繁荣。
至明代,“老公、老婆”已是文人士大夫到普通老百姓通用的基本词汇了。
从某种程度也可以说,反映了人们追求男女关系平等的愿望。
[1]但这种愿望和当时的社会有本质上的对立。
由于封建思想仍旧占统治地位,社会等级制度和观念根深蒂固。
男尊女卑,夫尊妻卑的传统观念仍占主导地位。
“老公、老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要求,但落后的社会制度从根本上制约着它的进一步发展。
二、“老公、老婆”的退隐期至清代,“老公”增加了一个贬义义项,可以用来指“太监”。
配偶称谓语的语义演变

配偶称谓 语的语/演变张艳华(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江苏南京 210094)摘 要:本文从历时与共时、动态与静态的角度对配偶称谓语进行细致考察。
首先研究了各配偶称谓语的起源与历时发 展,接着研究了社会变迁对它们的影响,并从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配偶称谓语语义演变社会变迁一、配偶称谓语在古代汉语中的发展我们研究的配偶称谓语包括男子配偶称谓语“妻子”“爱人”“夫人”“老婆”“太太”“内人”和女子配偶称谓“丈夫” “爱人”“先生”“老公”。
其中“爱人”是男女配偶通用的。
下面就对它们的起源与历时演变做简单概述。
(一) 妻子“妻子”是男子配偶的古今通称。
上古时期,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妻子”最早是单音 词“妻”和“子”的连用,读音为“q !z "”,表示的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
随着汉语词汇系统双音节化的发展,经常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逐渐融合凝固,“妻子”中的“子”逐渐由,最化为一个词 “妻”的 面,读音由上“z "”化为 ,“妻子”由一个语逐渐发展凝为一个词。
丁崇明(2005)认为“妻子”较明确地词汇化为一个表配偶称谓的词是在中古唐时期,如唐 的《 》:“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至宋朝时,“妻子”作为一个表配偶称谓语的词,因为前面 词,如南宋《简和》:“有个妻子 ,年。
”明清时期,“妻子”为配偶称谓语,在口语中 ,如《水浒传》《金瓶梅》《 》明 中较为大量地用“妻子”。
用“妻子”语, 面语中人们 是 崇 用“妻”表“妻子”。
崇明对 汉语和 汉语的语统 表明,“妻子”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妻”的优势地。
“妻子”作为男子配偶称谓语,语义比较单一,而且不带,, 。
“妻子”的这些历经时变,是生命力最强用面最广的男子配偶称谓语。
“妻子”为男子配偶的法律称谓,是与英语“wife ”对的称谓。
(二) 夫人“夫人”是男子配偶的古今尊称。
远古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级制度的建立,不同男 人的配偶要同的等级称谓,“夫人”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从_老公_老婆_的称谓看词义的演变

从 老公 老婆的称谓看词义的演变陈辉霞 萨丕尔说: 语言基本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物,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上来理解。
因此,作为婚姻关系称谓的夫妻间的称谓,也有着超越语言本身的意义。
老公 、 老婆 这对夫妻称谓词的词义演变就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缩影。
一从古至今,人们对妻子的称呼可谓五花八门,从最初的 妇 、 妇人 、 妻 到代表一定等级的 夫人、太太 ,再到显示男尊女卑、带有鄙视色彩的贱称 妾、内人、内子、贱荆、贱累、贱内、荆人、山妻 等,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得到最好的体现。
同时还出现了平民化、大众化色彩的 妻子、老婆 等,这些称谓一直使用到今天,其生命力非常顽强。
从近代开始,又逐渐产生了一些新的称谓,如 爱人 等, 爱人 可指夫妻任何一方,可能是五四以后,从英语的lover翻译过来的意译外来词。
当然,对妻子的称谓还包括在方言中曾经出现或至今还在使用的一些称呼,如 媳妇、婆娘、娘子、堂客、屋里的、做饭的 等等。
指称丈夫的称谓与指称妻子的称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等差。
在传统的差序格局中, 夫 被规定的地位和身份是 上 而 贵 ,这自然就要求称谓在认定时使用尊称、敬称。
男人是一家之主,这种地位通过妻对夫的称谓而表现得更加突出更加集中。
借用先秦时的 君 ,以及汉唐的 卿 、 郎 等来表示夫君,大抵没有脱离权力的痕迹。
最高的称谓是把丈夫当作所依赖的 天、所天 ,这则是源于对天的崇拜与敬畏。
学而优则仕 ,是古代文人的理想,也是为妻者对丈夫的共同要求。
因此, 官人、相公 等称谓则从泛指为官者而演化为丈夫了。
如果说, 官本位 是社会意识, 夫本位 是家庭意识,而妻子对丈夫的称谓则融合了社会和家庭两方面的意识。
良人 在 诗经 中就早已出现,在上古可以是夫称妻,后多用于妻称夫,但后来还可以表示 平民、良家子 等含义,使其语义负担重,最终被淘汰出局。
而 先生、丈夫 等尊称则源于时间,即年长。
对应于平民化的 老婆 ,相应地,就出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平民化的称呼 老公 。
从配偶称谓变化看语言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从配偶称谓变化看语言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作者:黄璐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12期摘要:本文从历史演变和文化语言学的角度男子配偶称谓———妻子、老婆、夫人、太太、爱人等词进行考察,并从语用的角度对这组词的搭配使用进行比较,从而考察社会文化背景对语言变化的影响。
关键词:男子配偶;称谓;历史变化;文化内涵称谓,正如戴昭铭先生所说:“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这种称呼总是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地博物广,同一指称对象往往出现许多不同的称谓形式。
本文仅选取汉语称谓系统中男子配偶的一些称谓加以分析,进而审视其社会文化价值及演变规律。
一、妻和妻子在上古早期文献中,最早出现的表示男子配偶的词语包括“妻、妻子”。
上古有掳掠妇女以为配偶之俗,是为掠夺婚姻。
甲骨文‘妻’字即此掠夺婚姻之反映”。
在远古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丁兴旺与否关系到整个部落的兴衰存亡。
为了增强本部落的力量,男人们经常通过掳掠的方式来解决生育问题,增加人口。
被他们抢来的女性,被称为“妻”。
“妻子”是“妻”的变体,它的出现是古汉语词汇发展过程中单音词向复音词转化的结果。
明确把“妻子”作为男性配偶称谓,大约是唐代的事。
汉代以后,‘子’用于并非指小的事物上,也就是从专指‘小’发展到泛指不一定‘小’的事物上时,‘子’的词义便虚化为某些事物的标记,即名词的词缀了。
“妻子”正是因为“子”的虚化,而词汇化成一个词的。
应用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软件对历代汉语 1087篇文献进行词频调查,发现在整个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妻子”的出现频率远低于“妻”。
直到“五四”以后,“妻子”才取代“妻”,占据主要地位。
二、夫人和太太上古早期,像“妇、妻”等男子配偶称谓并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等级制度渐次建立,有些称谓语一经产生就只能在特定阶层中使用。
典型的词语是“夫人”。
进入现代,夫人也被用来尊称一般人的配偶,而且,“夫人”较多用于正式场合。
从古到今对妻子称谓语的变化

从古到今对“妻子”称谓语的变化语言直接反映生活,称谓语作为语言的基本组成要素,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
女性作为“妻子”这个角色在历代的称谓可以看出女性的地位。
也可以找寻到女性的社会角色不断拓宽,社会地位总体不断提高的轨迹近期,随着电视剧《甄嬛传》以及各种宫廷古装剧的热播,情侣或夫妻间的称呼,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比如,男方可以称呼女方“小主”、“爱妃”可以自称为“朕”,而女方可以自称“本宫”“哀家”,称呼男方为“小X子”“圣上”等。
同时,一首筷子兄弟的《小苹果》火遍大江南北后,也对爱人间的称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很多人都会亲切地称呼自己的女友或妻子为“小苹果”。
以此看来,对于妻子这个角色的称谓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在不断的变化,深深地打烙着时代的烙印。
《易·序卦》云:“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夫妻关系对等级社会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夫妻是国家形成的基石,“夫妇有义”然后“父子有亲”,夫妻子女递代接续构成直系亲属,而夫妻的兄弟姐妹则衍生出旁系亲属,进而构成整个社会;另一方面夫妇关系又是人类伦常的始源,有夫妇后才能“君臣有正”。
整个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天然纽带而形成的以夫妻关系为核心的庞大系统。
而汉字是世界最古老文字之一,它积淀了汉民族特定的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
其中贯穿女性一生的女性称谓,超越了语言符号本身的意义,反映了历代夫妻间的等级关系,更折射出整个社会结构。
先秦时期,社会上正确立新的秩序,当时有“男外女内”的格局,这种以性别分工的模式在封建社会不断发展巩固的基础上逐渐成为了一种性别歧视的“合理存在”。
在此基础上,“夫为妻纲”的理念被大众所认同,还出现了特别针对的女性的“三从四德”。
由汉至唐,夫妻之间地位差距越来越大。
但封建社会还处于上升时期,有来自正面的力量的有效抵抗。
夫妻称谓对此也有所反映。
在指称妻子的称谓前开始添加含有褒义语素的语素,如“仁妻”、“贤妻”、“良妻”、“娇妻”等。
汉语配偶称谓的历时演变

2013.05学教育92汉语配偶称谓的历时演变蒋荔(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摘要]社会文化背景是语言演变的推动力,不同的文化有其不同的称谓习惯和方式,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底蕴。
本文依时间顺序,对配偶称谓进行追根溯源,研究配偶称谓其意义随着时代不同而产生的演变及其和社会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配偶称谓;社会文化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基本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品,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上来理解。
”作为标明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和社会身份的称谓语当然也积淀着浓厚的民族文化传统①。
尤其是汉语配偶称谓,它是社会用来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之一,有着超越语言本身的意义,不仅可用来确定、约束夫妻间的地位和角色,还折射出了社会结构、历史文化变迁的时代风貌。
在经过了历朝历代的复指与积淀之后,它已成为使用最普遍、内容最丰富、最具情感和变化的语言单位。
一、旧时期的配偶称谓农业宗法社会中,夫妻关系对等级社会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指称夫与妻的称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等差。
“夫”是处在“上”而“贵”的地位的,自然要尊称以示敬畏;而“妻”被定义为“下”而“贱”,只可用荆妻、宗妇等谦称、卑称来规约。
早期的婚姻是为了维持井然的嫡庶秩序和经济生存的工具。
人们重视的仅是家族的扩大与延续,一夫多妻的婚姻模式在我国古代维持了很长时期,这是古代宗法制的本质。
秦汉时期,形态观念正在转变期,社会风气较为开放,但婚姻制度仍不甚规范,出现了“夫出妻”、“妻弃夫”等现象。
前夫、故妻等表明离异状态的称谓语在一时期尤其是汉代频繁出现。
随着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大融合,儒术的独尊地位被撼动,魏晋南北朝时期,夫妻间少了些严格的封建礼制的束缚,男女地位比较平等。
隋唐时期,统治阶级进一步推行开放政策,并初步确立了“三纲”思想,这使得传统妇女的贞节观限制得以突破,妇女在婚姻方面获得了一定的自由。
“妻子”作为称谓语的情况逐渐变多,《新婚别》载:“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年轻女性称谓的嬗变与社会文化

年轻女性称谓的嬗变与社会文化作者:郭雨欣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03期内容摘要:不同时期流行的年轻女性称谓往往与当时的社会文化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年轻女性称谓的嬗变也受到社会文化演变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改革开放、国家政策、外来文化传入、大众文化兴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行的年轻女性称谓也在不断变化,折射出不同时代使用者复杂的文化心理和复杂的社会文化现实。
关键词:女性称谓社会文化变化所谓“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分角色的称呼。
这种称呼总是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①,由此可见,称谓的嬗变与社会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同时期流行的对于年轻女性的称谓或多或少都反映了其所流行的时代的文化特点,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于年轻女性的称谓的出现和消失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化,也反映了人们的文化心理。
一.正在消失的“姑娘”、“闺女”和“丫头”“姑娘”、“闺女”和“丫头”作为年轻女性的称谓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它们曾经也流行过,然而正在渐渐消失。
以“姑娘”为例,有调查显示,某省会城市中年轻女性对于“姑娘”这种称谓的认可度已经降低,更倾向于他人用“美女”、“女士”这类称谓来称呼自己;而喜欢称呼年轻女性为“姑娘”的人群也多为中老年人②。
从社会文化角度看,以“姑娘”为首的这类年轻女性称谓的消失,与人们对于称谓的新鲜性的追求相关。
特别是在当前的网络时代,人们的思想日新月异,能够彰显个性的称谓比比皆是,如当前流行的“萌妹子”、“软妹子”、“女神”、“女汉子”等;连“美女”这一带有褒义的年轻女性称谓都已被泛化,遑论“姑娘”、“闺女”、“丫头”这类平淡且带有乡土气息的年轻女性称谓。
由此可见社会文化对年轻女性称谓嬗变的影响。
二.泛化与异化:“美女”和“小姐”目前关于“美女”和“小姐”这两个曾经流行的年轻女性称谓分别的泛化和异化的研究已经较多。
关于“美女”这一称呼语的泛化,有研究者指出,这与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增加的环境中,人们审美心理的日渐增强和多元化相关,并且也与网络时代的推动相关③;关于“小姐”这一称呼语的异化,则源于性工作者增加和国内“扫黄”政策的影响。
简论汉语夫妻称谓的演变

简论汉语夫妻称谓的演变摘要]汉语夫妻称谓的演变,需要从社会伦理和社会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伦理因素与社会结构的不同,会对夫妻间的称谓产生影响,封建等级制度所造成的男尊女卑、一夫多妻的社会结构,使得夫妻称谓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随着民主社会的到来,女性地位提高,夫妻称谓也趋于平等。
[关键字]夫妻称谓、演变历程、伦理体现、社会结构、影响一、汉语夫妻称谓演变状况古时的人们较早已经给夫妻之间界定了相应的称呼。
据统计,在上古时期,甲骨文中,表示夫妻称谓的单音节字有:妃、妻、妇、内、室、妾、夫、良、伯、君、子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撼动,夫妻间因此少了些严格的封建礼制束缚,回归到了比较纯真的婚姻状态,男女地位趋于平等。
出现了一些对妻子赞美、颂扬之义的称谓词语,如娇妻、贤妻、良妻等。
隋唐时期,统治阶级有着开放政策,顺乎人情与国势,使妇女在婚姻方面有一定的自由。
在指称妻子的称谓词前添加的语素也大都是含有褒义的。
宋元明清时期,封建集权加深,蔑视性的称谓语增多,如浑家、山妻、荆妻、贱内、贱累等。
封建社会晚期,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景象突现,社会主体意识形态的变异,世俗文化占有重要地位。
夫妻称谓语上主要表现在“老公”“老婆”这一类俗称的出现,显示了回归平等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颁布了《婚姻法》,“爱人”成为新称谓的典型代表,使平等思想得到很好的贯彻,这一个新的汉语夫妻称谓系统确立起来,汉语夫妻称谓有了革命性的变革。
二、夫妻称谓社会伦理的蕴含在古汉语中,“伦”的常用义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伦”指的是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人与人之间总的道德规范。
《孟子?滕文公上》有“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夫妻关系自然会受到伦理的约束,通过其称谓可以较直观的看出不同时期的伦理文化。
(一)封建伦理在夫妻称谓中的体现:1.夫妻称谓中制约性社会伦理蕴含儒家历来提倡“发乎情,止乎礼”,讲究“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妻子称谓的演变看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
对妻子的称谓,从古至今因为社会变革的原因不断发展变化,出现了大量异名同指的现象,这些称谓本身是社会信息的载体,本文从历时角度进行了梳理。
标签:妻子;文化
妻子,作为男性的配偶,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亲属称谓作为生活中常用的基本词汇有其稳定的一面,同时,因为社会变革的原因,又有发展的一面。
在语言使用的动态过程中,虽指称的对象没有改变,但是语言中的称谓却源源不断地出新,出现大量异名同指的现象。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对妻子的称谓多达几十种,这些称谓不仅具有指称作用,更是社会信息的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笔者拟从历时的角度来梳理“妻子”称谓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和心理文化。
一、先秦时期
先秦文献中出现的指称男子配偶的词有“妻、后、夫人、孺人、妾、内、内子、妇、良人”等。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剩余产品的掠夺,出现战争,这时男子先天的优势就显现出来。
男子成了战争的主要力量。
妇女在社会中的支配地位被逐渐替代。
社会由上至下的纵向结构中,丈夫的身份、地位不同,他们的妻子也相应有不同的称谓,如天子的正室称为“后”,诸侯的嫡妻称“夫人”,大夫的嫡妻称为“孺人”,士庶人的妻子才称为“妻”。
这些称谓中体现了先秦社会中女子因为丈夫身份的不同而出现等级的差别。
“妾、内、内子”这些称谓,则体现了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
中国以农立国,自数千年前以降,农业都是我国最主要的生产方式。
农业社会首重劳力,而作为主要人力资源之男丁,就显出了其重要的社会价值,于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情况也就顺理成章地出现。
自此,男性的社会地位日渐凌驾于女性之上,而“男尊女卑”的观念也愈见明确和清晰,“内、内子”体现了“男外女内”的社会分工。
男外女内,起初只是社会劳作的一种自然分工,但是发展到森严的等级社会,体现的不仅仅是社会分工,而是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别,男子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社会的各个方面,而女子几乎只禁锢在家庭这个小小的范围内,逐渐地,女子丧失了社会价值和地位,“内”凸显的是女子家庭中的职责和义务,更多的是对女子的一种歧视。
“妇”可以指称贵族的妻子,如《诗经·大雅·思齐》:“思媚周姜,京室之妇。
”周姜,即太姜,是古公亶父的妻子。
也可以指称一般庶民人的妻子,如《诗经·豳风·七月》:“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
这个时期比较例外的是“良人”这个称谓。
“良人”是一种爱称,夫妻可以互称,既可以称妻子,也可以称丈夫。
如《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
指的就是丈夫对妻子的称谓,毛传曰:“良人,美室也。
”这在等级森严的前秦时代是一抹亮色,相比较上层社会贵族女子,下层的女性受到的约束相对少些,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对自身独立意识的追求。
总之,在先秦时代,对“妻子”的称谓分类细致,有着明显的等级色彩,反映了在宗法制严苛的等级社会一种尊卑有序的文化氛围。
二、汉唐时期
这时期指称男子配偶的词语有“拙妻、山妻、荆妇”等谦称和“德配、令室”等尊称,指称对方的用美好的,赞誉的词,指称自己的却是谦卑的,甚至是丑陋的,对比来看,形象展示了中华民族卑己尊人的传统。
对这时期比较特别的是“卿”这个称谓,“卿”甲骨文作,它的本义是两人面对面进餐,最早是指天子或诸侯的高级官员,后引申为帝王对官员的爱称,后又引申为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后成为夫妻间的爱称,如《世说新语·惑溺》:“王安丰妇,常卿安丰。
安丰曰:‘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
’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这种现象缘于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动乱,民族间战乱频繁,传统儒学趋向式微,思想文化领域再度出现争鸣,传统礼教对夫妻的束缚有所松动,夫妻之间比较平等,才出现了如此平等、充满感情的称谓。
三、宋元明清时期
这个时期在汉唐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更多对妻子的谦称:贱妻、贱房、贱累、贱室、贱荆、拙妇、拙荆、拙妻、山妻、山荆等。
宋元明时期,程朱理学主张女子需绝对服从丈夫,把夫纲与君纲、父纲并立为三纲。
夫纲是中国专制社会中处理夫妇关系的准绳。
男尊女卑观念经过二程的发挥,显得更为专制,并成为束缚广大妇女的沉重精神枷锁。
妻子对男人来说是一种附属品,是负累,“贱妻、贱房、贱累、贱室、贱荆、拙妇、拙荆、拙妻、山妻、山荆”等谦称把女性的卑微刻画得入骨三分。
这个时期出现的指称妻子的称谓还有“浑家、太太、娘子、老婆”。
“浑家”在宋话本、元杂剧、明清小说中较为常见。
如:《喻世明言》:“蒋兴哥人才本自齐整,又娶得这房美色的浑家,分明是一对玉人,良工琢就,男欢女爱,比别个夫妻更胜十分。
”“太太”,明清时期指称官员夫人或长辈妇女。
如:《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虽然安老爷不善经理家计,仗着这位太太的操持,也还可以勉强安稳度日。
” “娘子”宋代之前,专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的姑娘。
如唐代韩愈《祭女挐女文》:“维年月日,阿爹阿八使汝奶以清酌时果庶羞之奠,祭于第四小娘子挐子之灵。
”大约到了宋代就成了妻子的称呼。
《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如果他不在家,你见见他的娘子。
”明陶宗仪《辍耕录·妇女曰娘》:“都下自庶人妻以及大官之国夫人,皆曰娘子。
”说明当时不分尊卑,官员庶民的妻子都可称娘子。
老婆,最初指的是年老的妇女,后来“老”虚化为词头,“老婆”就成了妻子的指称,如《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你在京中娶了一个小老婆,我在家中也嫁了一
个小老公,早晚同赴京师也。
”
四、新时期
民国时期作为新旧社会的过渡,这个时期指称妻子的称谓很多仍然沿用过去的,如“太太,夫人,贱内,内人”等,随着民主思潮不断涌现,人们接受新文化程度的加深和范围的推广,和港澳台、外籍华裔的文化交流,“太太”的称谓成为人们对朋友间已婚女子的敬称,而且从广泛性来说似乎已更少含有什么官职的味道,变得更平民化了。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人们普遍沿用“妻子,女人”等称谓,这个时期出现的一个新词是“爱人”。
它最初指的是恋爱的对象,逐渐过渡到指称进入婚姻状态的夫妻,既可以称丈夫,也可以指称妻子。
既表达了感情的亲密,也体现了夫妻平等的关系。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断更新,人们的审美情趣逐渐高雅,一些封建社会使用的一些称谓重新被人们使用,如“夫人”,多用于中上层、文化比较高的已婚妇女,社会下层百姓普遍使用“老婆、媳妇”非正式的场合还用“掌柜的”、“领导”、“宝贝”等带有戏谑性的称呼,带有很明显的轻松、愉快的色彩。
参考文献
[1] 吉凤娥.汉语夫妻称谓古今嬗变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6.
[2] 郭艳玲.夫妻称谓的历时演变过程及相关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