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小儿惊风
治小儿惊风(精品)

小儿惊风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证,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特征。
又称“惊厥”,俗名“抽风”。
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一般以1—5岁的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其证情往往比较凶险,变化迅速,威胁小儿生命。
所以,古代医家认为惊风是一种恶候。
如《东医宝鉴·小儿》说:“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
《幼科释谜·惊风》也说:“小儿之病,最重惟惊”。
惊风的症状,临床上可归纳为八候。
所谓八候,即搐、搦、颤、掣、反、引、窜、视。
八候的出现,表示惊风已在发作。
但惊风发作时,不一定八候全部出现。
由于惊风的发病有急有缓,证候表现有虚有实.,有寒有热,故临证常将惊风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
凡起病急暴,属阳属实者,统称急惊风;凡病势缓慢,属阴属虚者,统称慢惊风。
本病西医学称小儿惊厥。
其中伴有发热者,多为感染性疾病所致,颅内感染性疾病常见有脑膜炎、脑脓肿、脑炎、脑寄生虫病等;颅外感染性疾病常见有高热惊厥、各种严重感染(如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败血症等)。
不伴有发热者,多为非感染性疾病所致,除常见的癫痫外,还有水及电解质紊乱、低血糖、药物中毒、食物中毒、遗传代谢性疾病、脑外伤、脑瘤等。
临证要详细询问病史,细致体格检查,并作相应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
急惊风[病因病机]急惊风病因以外感六淫、疫毒之邪为主,偶有暴受惊恐所致。
外感六淫,皆能致痉。
尤以风邪、暑邪、湿热疫疠之气为主。
小儿肌肤薄弱,腠理不密,极易感受时邪,由表入里,邪气枭张而壮热,热极化火,火盛生痰,甚则人营人血,内陷心包,引动肝风,出现高热神昏、抽风惊厥、发斑吐衄,或见正不胜邪,内闭外脱。
若因饮食不节,或误食污染有毒之食物,郁结肠胃,痰热内伏,壅塞不消,气机不利,郁而化火。
痰火湿浊,蒙蔽心包,引动肝风,则可见高热昏厥,抽风不止,呕吐腹痛,痢下秽臭。
小儿神气怯弱,元气未充,不耐意外刺激,若目触异物,耳闻巨声,或不慎跌仆,暴受惊恐,使神明受扰,肝风内动,出现惊叫惊跳,抽搐神昏。
小儿惊厥诊断与护理

小儿惊厥
一、概述
小儿惊厥,也称为小儿惊风,是一种儿科常见的急症。
它通常表现为突然的、不可控制的肌肉收缩,可能伴有意识丧失。
这种情况在儿童中尤为常见,特别是在幼儿和婴儿中。
惊厥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感染、代谢紊乱、脑损伤等。
二、症状与体征
小儿惊厥的症状和体征因年龄和病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典型的症状包括:
1.肌肉收缩:身体或面部肌肉突然收缩,可能导致肢体僵硬或痉挛。
2.意识丧失:患儿可能突然失去意识,呼之不应。
3.眼球震颤:眼球可能固定或快速转动。
4.口吐白沫:可能有口吐白沫的现象。
5.大小便失禁: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的现象。
三、诊断与治疗
诊断小儿惊厥需要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以及可能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
治疗的目标是控制症状,找到并治疗潜在的病因。
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使用抗惊厥药物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等,以及根据病因使用其他必要的药物。
非药物治疗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舌咬伤等。
四、预防与护理
预防小儿惊厥的关键在于识别并控制潜在的病因。
家长应注意儿童的日常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等常见病因。
同时,家长应了解惊厥的基本知识,学习如何处理惊厥发作,并保持冷静,及时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
五、结论
小儿惊厥是一种常见的儿科急症,需要紧急处理。
了解小儿惊厥的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对于家长和医护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早期识别和处理惊厥发作可以有效减少对儿童的伤害,提高治愈率。
本针针灸学小儿惊风课件带病案分析

感 谢 观 看
配穴
●脾肾阳虚配神阙、脾俞、关元; ●肝肾阴虚配肾俞、肝俞、太溪。
方义
●百会、印堂为督脉穴,有醒神定惊之功,印堂尤为止痉要穴; ●气海益气培元; ●足三里健脾和胃,补益气血; ●太冲平肝息风。
操作
●毫针刺,平补平泻法或补法,可加灸。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交感、神门、皮质下、心、肝;慢惊风加 脾、肾。每次取2~4穴,毫针刺或用埋针 法、压丸法。
●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急惊风与慢惊风两类。 ●急惊风多因外感时邪、痰热内蕴、暴受惊恐引起;慢惊风则多由
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正虚所致。 ●本病病位主要在心、肝、脑,慢惊风还与脾、肾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为热极生风或肝风内动。
●西医学中,小儿惊风可见于高热、脑膜炎、脑炎、脑发育不全、 癫痫等疾病中。
热性惊厥好发于儿童,以6 月~5岁常见 有家族遗传倾向 热性惊厥优先采取对症治 疗 大部分热性惊厥患者预后 良好
小 儿 惊 风
目录
【辨证】 【治疗】 【按语】
病案导入
●患者,男,5岁。1天前患儿发热﹑头痛﹑咽痛,体温38.2℃, 予服抗生素﹑退热药物等,症状未见好转。今晨患儿突然高热﹑ 烦躁不安,就诊途中神志不清,四肢抽搐,两目上视,牙关紧闭。 查体:面赤,体温39℃,心率120次/分。
●小儿惊风是以四肢抽搐、口噤不开、角弓反张,甚则神志不清为 主症的病证,又称“惊厥”。本病来势凶险,变化迅速,为儿科 危急重症之一,以1~5岁的小儿最为多见。
惊恐惊风
●暴受惊恐后惊惕不安,身体战栗,喜投母怀, 夜间惊啼,甚者惊厥抽风,神志不清,大便色 青,脉律不齐,指纹紫滞,为惊恐惊风。
2.慢惊风
主症
●起病缓慢,抽动无力,时发时止。
小儿惊风的偏方大全

小儿惊风的偏方大全
小儿急惊风症状为身体发热,手足惊惕,牙关紧闭,两手握拳,或两手抽搐,眼睛转动僵硬,喉中痰鸣,声如拽锯,不省人事等。
遇上小儿惊风不要慌张,以下偏方可治疗小儿惊风。
★1.桃仁栀子面治小儿惊风
材料:桃仁25克,栀子20克,白面粉30克。
制作:桃仁洗净、捣泥,栀子洗净、研末;将桃仁泥、栀子末与面粉混合,加入鸡蛋清,调匀。
用法:均匀涂于两足心,用纱布包扎固定。
适用范围:主治急惊风。
★2.木芙蓉治疗惊风
材料:鲜木芙蓉花10克,绿茶1克,蜂蜜25克。
制作:木芙蓉花洗净,加适量水,煮沸5分钟后加入绿茶和蜂蜜即成。
用法:每日1剂。
分3次温服。
适用范围:用于小儿惊风。
★3.菖蒲生姜汁治小儿惊风
材料:菖蒲、老生姜各适量。
制作:将菖蒲、生姜洗净,一起捣烂,取汁。
用法:隔汤温热灌服。
适用范围:小儿急惊风。
这里还为大家介绍一个急救方法:当患儿抽搐大作时,由大人口含生油,用手掩儿双目,当面喷一口,随手用干布抹去油,然后给儿童小便半茶杯饮下,抽搐即止。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惊厥

21.慢脾风散(《理瀹骈文》)
• 主治: 慢脾风。 • 处方: 党参、黄芪、白术、甘草、酒白芍、陈皮、半夏、天麻、川
乌、全蝎、胆南星、丁香各6g,朱砂0.5g,姜3g,枣5枚。 • 用法: 上药15味,研为散,炒热熨脐部。亦可掺扶阳膏中,贴于脐
腹部。
22.二甲定惊糊(《敷脐妙法治百病》)
囟会、神阙、涌泉穴,塑料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1次(小儿囟门 未闭者,禁用囟会穴)。
8.龙麝散(《中国中医独特疗法大全》)
• 主治: 小儿高热惊风。 • 处方: 地龙2条,麝香0.15g。 • 用法: 研末备用。取药末置于脐中,外用纱布包扎固定。
9.胆南星丸(《理瀹骈文》)
• 主治: 小儿惊风。 • 处方: 陈胆南星45g,水牛角100g,羚羊角30g,生龙齿20g,白
24小时取下,如果疗效不佳可再敷1次。
16.蝎蜈止惊散(《虫类药的应用》)
• 主治: 惊风。 • 处方: 全蝎8条,蜈蚣2条,守宫2条,飞朱砂、樟脑各3g。 • 用法: 共研细末,蜜调,敷囟门及脐部,外以纱布覆盖。每日换药,
一般药后3~4小时,可见肠鸣排便。
17.芙蓉鸡蛋饼(《理瀹骈文》)
• 主治: 热毒惊风。 • 处方: 芙蓉叶数张,鸡蛋1只。 • 用法: 先将蛋煮熟,取芙蓉叶数张捣烂,包蛋煎成饼,贴于脐部。
• 处方: 附子、干姜各12g,丁香、陈皮、淡豆豉各9g,小雄鸡1只。 • 用法: 上药6味,共捣烂,再用烧酒略炒温,敷脐部以及两足心数次。
如泄泻,加灶心土9g。
【古代文献选录】
• 嚏关散,治急惊慢惊,昏迷不省。生半夏一钱,皂角半钱。上为末, 用一豆许,用管子吹入鼻,立醒。(《婴童百问》)
• 开牙散,细辛、天南星、朴硝各一钱,麝香五分,蝎梢七个。上为末, 以少许用乌梅肉揉和擦牙,兼用细辛、皂角、荆芥末,吹入鼻中,治 诸风搐搦惊痫用此。(《婴童百问》)
小孩惊风怎么治疗?7个治疗惊风的中药配方

小孩惊风怎么治疗?7个治疗惊风的中药配方惊风是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证,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特征。
那么,小孩惊风怎么治疗?7个治疗惊风的中药配方惊风汤【组成】薄荷、蝉蜕各1.5g,芦根9g,僵蚕、地龙各3g,天竺、钩藤、茯神各5g,琥珀1g(为1岁小儿用量)。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日服3次。
【功效】清热息风,镇惊安神。
【主治】小儿惊风(惊悸、抽搐、烦躁、睡眠不安)。
二仁散【组成】栀子、桃仁、面粉各等份。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与面粉和匀,备用。
用时每取药末20~30g,用烧酒、鸡蛋清调和做成4个小药饼,分别贴敷于双侧手、足心(劳宫、涌泉穴)处(病轻者则取单侧贴之)。
每天1换。
【功效】清热息风,活血通络。
【主治】小儿急惊风。
三仁膏【组成】杏仁、桃仁、糯米各7粒,栀子7枚。
【用法】上药共捣烂如泥,用鸡蛋清和面粉调成膏状,敷于双侧足心(涌泉穴)过夜,次日脚心发黑为度。
【功效】活血化瘀,拔毒息风。
【主治】小儿急惊风。
【附记】或取吴茱萸2.1g,白芥子1g。
共研细末,用陈醋调成膏状,敷于足心涌泉穴。
验之临床,效果亦佳。
附茱饼【组成】生附子5g,吴茱萸10g,面粉30g,醋适量。
【用法】将前2味药共研细末,与面粉拌匀,用醋调成一药饼,蒸熟备用。
先用两手搓患者足心,以发热如火为度(对小儿手法宜轻),然后用温热适度的药饼贴敷足心(涌泉穴),男左女右,用布包好。
小儿药量减半。
敷药后,嘱患者卧床休息。
如病重者,可将上方中生附子改用制附子,吴茱萸改用5g,醋煎汤内服。
【功效】温阳通络,导热下行。
【主治】小儿惊风。
桑菊汤【组成】桑叶、菊花、天麻各9g,僵蚕、全蝎、石菖蒲各6g。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日服3次。
【功效】祛风清热,息风止痉。
【主治】小儿急惊风。
惊风散【组成】郁金、地龙各6g,琥珀3g,朱砂0.5g,牛黄0.3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
每次服0.15~0.3g,日服2次,以开水冲服。
中医理论小儿推拿教学培训课件之惊风

02
推拿手法中的轻柔、缓和的动作 ,可以调和阴阳,平衡五行,使 患儿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
推拿与脏腑经络
小儿推拿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 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达到治疗惊风 的效果。
刺激穴位可以调和气血,使患儿的脏 腑功能恢复正常,缓解惊风的症状。
效果分析
经过一周的治疗,患儿的高热和抽搐症状明显缓解,神志逐渐恢复。继续治疗两周后,患儿痊愈出院 。
经验总结与展望
经验总结
中医理论的小儿推拿在惊风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优势,通过按摩和穴位刺激,能够调和气血、安神定惊,快速缓解 症状。同时,结合中药治疗能够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展望
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小儿推拿在惊风等儿科疾病的治疗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未来,应进一步深 入研究小儿推拿的机理和疗效,加强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提高治疗水平,为更多的患儿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选 择。
症状
持续高热,四肢抽搐,神志不清。
病史
无特殊既往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病 史。
治疗过程及效果分析
治疗过程
采用中医理论的小儿推拿手法,配合中药治疗。首先进行开天门、推坎宫等头部按摩,以醒神开窍; 接着推拿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等经络,调和气血;最后进行捏脊、按揉百会等穴位,以安神定 惊。同时,根据患儿的具体症状,给予适当的中药汤剂治疗。
摩法
用手掌或指腹在体表做环形或 直线摩擦,具有温通经络、行 气活血的作用。
捏法
用拇指和食指或中指的指腹将 皮肤捏起,然后轻轻提起,具 有舒缓肌肉紧张、缓解疼痛的
作用。
推拿穴位及作用
百会穴
位于头顶正中,具有镇惊安神、调理 气机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小儿惊风、 夜啼等。
小儿看顾——惊风

《惊风》惊风是一种证候,凡临床上具有频繁的抽风和意识不清的,叫做惊风。
是儿童时期的多见的一个证候。
惊风可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种。
急惊风为实热证,慢惊风为血虚寒证。
两证治法截然不同,急惊风以清热豁痰镇惊为主,慢惊风以温中健脾为主。
所以治急惊风的方法,不宜用于治慢惊风,而治慢惊风之药也不宜治急惊风,务须审辨其虚实寒热而随证施治,兹分述如下:1、急惊风:急惊风是痰火证所引起的一种急性证候,主要表现为:目直、气喘、四肢抽搐、重者拘急弓仰、昏迷不醒。
治疗上:初起用通关散开其窍,使得喷嚏;轻者用清火利痰汤,重者宜清膈煎,加石菖蒲竹茹,并兼服抱龙丸或牛黄镇惊丸。
醒后可服清热养血汤以预防再发。
制备药方:通关散:胆南星三钱姜虫一钱麝香二厘猪牙皂一钱蜈蚣一条(灸)共研极细末,用水蘸少许擦牙,或吸鼻取嚏。
清火利痰汤:黄连八分连翘钱半栀子一钱滑石二钱木通五分茯苓一钱黄芩一钱枳实一钱瓜蒌霜一钱车前子一钱钩丁一钱柴胡六分甘草五分水煎服。
清膈煎:制南星一钱木通五分白芥子五分川贝母二钱海石三钱陈皮一钱水煎服。
抱龙丸:胆南星一钱天竺黄钱半雄黄一钱辰砂一钱寸香一分为末糊丸,每丸五分,每服一丸灯心汤下。
牛黄镇惊丸:有成药,按说明服用。
清热养血汤:细生地三钱丹参钱半栀子一钱青蒿一钱丹皮一钱赤芍八分生甘草五分。
2、慢惊风:慢惊风主要由于脾胃虚弱所致。
初起证状为呕吐、腹泻、乳量减少、身体瘦弱、面色微黄,宜用异功散,加藿香煨姜。
如病已数日,粪便见青色的,宜加木香、肉桂;如手足厥冷,脉细微,唇舌青白,此为将脱之症,宜急用附子理中汤,以温中回阳。
制备药方:异功散:党参、白术各一钱茯苓、甘草各一钱陈皮一钱。
附子理中汤:党参、白术各二钱灸甘草、干姜各一钱制附子五分~一钱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