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字到影像——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影视改编研究
改写理论视角下的张爱玲自译《金锁记》

德州学院学报 第 ! !卷 译成 中 文 本 ( 怨 女) # 并 由 台 北 皇 冠 出 版 社 出 版$ 金锁记 ) 直译为 1 % . & % 年张爱玲将 ( 2 34 5 6 7 3 89 : 8 N < 3并 收 入 夏 志 清 编 写 的 1 I 3 8 * G 3 * 20 9 3 8 * < B ; O $ 至此 # ( 金 锁 记) 长达# 9 2 G 8 3 F 3@ * 5 B G 3 F /年改写改 译的历程 # 终于在国内完美落幕 $ % 二' ) 金锁记 * 的翻译策略 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 自译策略包括文化策 %+ 略和语言策略两 种 模 式 $ 从 语 言 策 略 上 看 # 自译者 通过语言特点和语境适应两个主 要方 面来凸显所用 在译本 1 策略 $ 从文 化 的 角 度 看 # 2 34 5 6 7 3 89 : 8 < 3 ; 中# 张爱玲采用了严格的异化策略 # 比较忠实于原著 #
. / 无论从题目到 内容 # 从篇 章结 构到细 节描写 # 还是
同时也对翻译实践 提 供 了 新 的 视 角 # 使译者的主体 性得到彰显 $ 改写理论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 主流意识形态和主 流 诗 学 的 制 约 # 但同时挑战的译 者可以选择异于主流意识形态或主流诗学的翻译作 或采用与其不相 符 合 的 翻 译 策 略 来 改 写 文 学 作 品# 品# 进而对主流意识 形 态 或 主 流 诗 学 施 加 主 观 能 动 作用 $
,. / #0/ !
但这 种 改 写 是 系 统 的 & 规 约 性 的 改 写#
பைடு நூலகம்
而非译者主观 随 意 的 改 写 $ 总 之 # 改写理论为我们 意识形态和诗学与译者的关系 & 审视译者的主体性 & 原作与译作的关系以及一些传统的翻译问题提供了 新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视野 $ % 三' 改写与自译 自译 ! : < * 50 * B : 8 F 6 : * G 5 8& F 3 6 D 0 * B : 8 F 6 : * G 5 8或者 " 是指一种具 有 特殊意 义的 翻 : < * 2 5 B G J 3 7* B : 8 F 6 : * G 5 8 ". 译形态 # 通常指 文 学 作 品 的 自 译 $ 自译是指* 翻译
从两极视角看张爱玲小说影视改编热现象

从两极视角看张爱玲小说影视改编热现象[摘要] 当文学遭遇影像化时代,影视改编一度成为文艺热点。
“文字阅读”与“视听感受”虽然在“共读”中复合,但是并没有实现“双赢”,相反出现了一种改编热与改编失败共存的两极现象。
张爱玲小说多次被改编成影视剧和舞台剧,引起文学界、影视界甚至普通观众的热议。
从两极视角探讨张爱玲小说影视改编热现象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两极视角;张爱玲小说;影视改编进入影像化时代,文学作品被大量改编成影视剧,视听化思维极大地影响文学的阅读和接受,文字阅读与视听感受共存。
然而,改编热与改编失败成为典型的两极现象:一方面文学名作被大量地改编成影视剧,引起极大的关注;另一方面根据文学名作改编的影视剧失败居多,取得艺术与商业双丰收的极少。
对于影视改编来说,探讨名作改编的两极现象是一个紧迫的理论话题。
本文从两极视角来分析对张爱玲小说影视改编热现象。
热闹表象:张爱玲小说影视改编热及其原因自1947年以来,张爱玲小说六次被改编成电影,主要有《不了情》(1947年)、《倾城之恋》(1984年)、《怨女》(1988年)、《红玫瑰白玫瑰》(1994年)、《半生缘》(1997年)和《色戒》(2007年)。
还有几部电视剧(《金锁记》《半生缘》《倾城之恋》),甚至张爱玲本人的“传奇”也被搬上银幕和荧屏,如电影《滚滚红尘》(1990年),24集电视剧《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2004年)。
到目前为止,张爱玲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数量之多,在现代作家中名列前茅。
众多的影视编导都与张爱玲结下了“不了情”,其原因主要有:(一)浓烈的旧上海风情与怀旧热潮上海是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的交汇点,具有开放性、都市性、国际性、多元性等特征,拥有迷人魅力和传奇色彩。
“摩登”的上海几乎成为怀旧热潮的最重要对象,旧上海的扑朔迷离给影视剧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这类旧上海题材电影大多具有一种浪漫氛围,艺术处理上都比较唯美化,具有怀旧情韵。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张爱玲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张爱玲,原名张煐,笔名梁京,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女作家。
她出生于上海一个显赫的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双重熏陶,这使得她的作品既有古典的韵味,又充满了现代的意识。
张爱玲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张爱玲的创作生涯虽然不算长,但她的作品却影响深远。
她的小说多以旧上海为背景,描绘了都市男女的爱情与生活,展现了他们面临的种种困境和内心的挣扎。
她的文字细腻而富有感染力,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张爱玲的笔下,无论是繁华的都市风景,还是琐碎的生活细节,都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她的作品不仅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文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她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为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她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貌,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和人性的独特视角。
通过对张爱玲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也能更好地领略她的文学魅力。
2、简述《金锁记》的创作背景及作品概况。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
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张爱玲独特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深刻问题。
创作背景上,张爱玲身处乱世,亲历了家族的兴衰和个人的荣辱,这些经历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情感基础。
张爱玲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家族观念等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这些背景因素共同构成了《金锁记》的创作土壤。
作品概况方面,《金锁记》以曹七巧为中心人物,通过她的命运变迁,展现了封建家族制度下的种种弊端。
曹七巧原是一个麻油店的女儿,却嫁给了一个大户人家的残疾二少爷,从此被金钱和家族锁链所束缚。
张爱玲小说意象探析——以《金锁记》为例

12张爱玲小说意象探析——以《金锁记》为例王鸣翔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张爱玲擅长在小说中运用丰富繁杂的意象。
本文试以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为例,分析作品中月亮、服饰、团扇等意象。
从而探析这些意象对人物悲剧命运的构建以及对悲凉沉郁的意境的烘托。
关键词:张爱玲;意象;人物“意象”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文论中,意为表意之象。
“象”指事物的外在具体形态,可触摸、可认知。
作者可以通过文字将事物外在的色彩、形状加以表述,展现事物的客观形态。
在创作过程中,若作者有意或无意地注入自己的主观情绪,客观之物即为其主观审美情感所浸染。
由此,客观物象转变为极具主观情态的“意中之象”。
意象与作者的情感经历、瞬间感受、童年记忆、潜意识等都具有一定关联。
因此,意象研究对于探析人物情感与作者创作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张爱玲笔下的意象极具特色。
她将个人独特的审美体验与情感融入于客观物象之中,由此构成苍凉而绝美的文学世界。
本文试以《金锁记》为例,探析张爱玲笔下意象的特点及其审美功用。
一、月亮意象与人物的悲剧命运月亮这一意象,颇为张爱玲所青睐。
在《金锁记》中,月亮仿佛一个无处不在的影子,时刻营造出清冷凄凉的氛围。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1]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便以旁白者的姿态,将这忧郁清冷的画卷铺于读者面前。
她将红黄的月晕比作信笺上的一滴泪珠,预示着她笔下的世界纵有万般欢愉,终究逃不过凄凉的结局。
张爱玲与月亮的结缘,源于她童年时期的曲折经历。
在《私语》中,张爱玲称自己的家“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现出青白粉墙,片面的,癫狂的。
”[2]童年时期的张爱玲在与继母争执之后,父亲扬言要用手枪打死她,并将她关了起来。
这件事情之后,她心中仅存的父女情分彻底崩塌。
这蕴含着杀机的蓝色月光,就此成为张爱玲毕生无法越过的坎。
月亮,在她眼中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象,而是一个借以抒发主观情感的符号,是悲剧、危机的代名词。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一、本文概述《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刻的心理描绘和独特的叙事风格,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金锁记》的主题、人物塑造、叙事技巧以及文学价值,旨在揭示张爱玲如何通过这部作品对封建社会的性别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本文将概述《金锁记》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分析作品所呈现出的封建社会女性命运的悲剧性。
接着,本文将从主题入手,探讨作品所揭示的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以及女性如何在这种压迫下挣扎、反抗和寻求自我救赎。
本文将对作品中的人物塑造进行深入分析,尤其是主人公曹七巧的形象塑造。
通过对其性格、行为和命运的剖析,揭示出张爱玲如何通过对曹七巧的塑造,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与抗争。
本文还将关注《金锁记》的叙事技巧,分析张爱玲如何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如内心独白、时空跳跃等,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情感。
本文也将探讨作品的语言风格,分析张爱玲如何运用生动细腻的语言,营造出一种既富有诗意又充满悲剧氛围的文学世界。
本文将总结《金锁记》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评价张爱玲在这部作品中的艺术成就和贡献。
通过对《金锁记》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张爱玲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也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以及女性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
二、张爱玲生平与创作背景张爱玲,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
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魅力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爱玲的生平经历与她的创作背景紧密相连。
她出生于一个封建大家庭,自幼便深受封建文化的熏陶。
然而,随着家庭的衰败和社会的变迁,她亲身经历了家族的没落和人生的无常,这些经历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情感基础。
在张爱玲的成长过程中,她接受了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
一方面,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造诣;另一方面,她又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学风格。
小说《金锁记》对现代影视艺术的借鉴

为一个意象的生动性, 而是它作为一个心理 事件与感觉奇特结合的特征”张爱玲具有灵 。 敏细致的感受能力, 这种能力是心理上的, 同 时也是感官上的, 因此她总是毫不费力的将 人物的感官印象与情绪状态有效的联系起 来, 在她的笔下, 人物的心理反应与感官印象 往往具有同步的性质, 感官捕捉到的意象几 乎是直接的展示着特定的心理内容。 张爱玲小说也不乏自然景物的意象。 对 于她笔下的人物, 自然景物不是独立于感觉 之外的观赏对象, 人物总是有意无意而又执 拗的在上面涂抹着自己的主观色彩, 张爱玲 绝少做那种静态的、 纯客观记录式的景物描 写, 她让译者通过人物的眼睛来打量外部世 界, 每一片景色都为人物特定的心理氛围所 笼罩, 人与物之间的感应到了这样的程度, 以 致“ 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理状态。如同样是 ”
, 了 老事 蕊寸 平
—
一一一 丽 赢蕙 耀
张爱玲成功地将电影艺术手法运用到 小说创作中, 傅雷早粼 金锁记姻」 刚发表不 久, 就对此击节称赞。 小说明显地由三个部分 组成, 由第一部分七巧在姜公馆的生活, 到第 二部分七巧成为富有的寡妇中间的十年时间 被省略去, 这里的过度是以类于电影中的蒙 太奇手法来完成的: ……风从窗子里进来, 对面挂着回文雕 漆长镜被吹得摇摇晃晃, 磕托磕托敲着墙。 七 巧双手按住了镜子, 镜子里反映着翠竹帘子 和一副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 着, 望久了, 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 再定晴看 时, 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 金绿山水换了一张 她丈夫的遗像, 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 这是被杨义先生称为“ 小说中至有才情 的一笔:旧式公馆生活沉滞枯搞, 日日如此, 不须絮垢, 诚所谓“ 洞中一日, 世上千年”于 , 是翠竹帘子被寂寞的风一荡漾, 就荡去了七 巧血气充盈的 十年青春。 这种跳跃性的结构 艺术, 显然受了电影剪辑方法的启示:它以简 明的时空转换方式, 直趋主人公凋零变态的 生命形式。 三、 旁白 张爱玲在作品的开头和结尾也借鉴了 电影的表现手法。三十年前的上海, “ 一个有 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 年前的月亮 。 年青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 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 像朵云轩信 笺上落丁一滴泪珠, 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 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 比眼前的月 亮大, 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 圆, 看, 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 作者以 讲
改写理论视角下的张爱玲自译《金锁记》

改写理论视角下的张爱玲自译《金锁记》崔静静;黄静怡【摘要】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使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彰显.自译作为一项创造性的改写活动,赋予了译者更大的自由性和创新性.张爱玲的作品《金锁记》历经5次改写与重译,其英译本为学界提供了一种极为典型的自译研究素材.《金锁记》英译本The Golden Cangue的改写改译过程、译者所采取的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以及文化因素的翻译等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对传播中国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期刊名称】《德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3)005【总页数】4页(P3-6)【关键词】改写理论;译者主体性;《金锁记》自译;异化【作者】崔静静;黄静怡【作者单位】德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德州 253023;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山东曲阜 2768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59操纵学派领军人物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在其所著的《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1992)一书中提出了“翻译改写理论”(Translation as a Rewriting)。
勒菲弗尔认为翻译就是译者在译入语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的制控下所进行的一种操纵改写活动。
[1]15-16作为传统忠实观下的译者不再亦步亦趋的忠实于原作,而是成为在翻译中拥有主导权、能操控原作的改写者,这时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彰显。
同时,译者也会受到意识形态、诗学以及其他文化和语言因素的制控。
可以说改写理论拓宽了翻译研究领域的空间,是翻译研究转向文化的最直接的理论基础。
该论文拟运用改写理论探讨张爱玲《金锁记》英译本The Golden Cangue的改写改译过程,分析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及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Lefevere将翻译视为对原作的改写, 是对原作的“操控”,打破了以原文作为标准评价翻译的惯性思维。
[2]在我国,翻译界长期以来围绕翻译的标准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严复的“信、达、雅”一直被视为翻译的最高标准。
从文本到荧屏——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研究

从文本到荧屏——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研究从文本到荧屏——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研究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巨匠之一,其小说作品流传至今备受推崇。
然而,许多人对于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却有不同的看法。
本篇报告通过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进行研究,深入探讨了影片与小说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分析了影片改编的优缺点及建议,并提出了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电影改编,联系,差异,优缺点,建议,展望提纲:1. 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历史2. 电影与小说之间的联系3. 电影与小说之间的差异4. 电影改编的优点5. 电影改编的缺点6. 如何改进电影改编7. 电影改编对原著的影响8. 在电影改编中如何保持原著精神9. 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未来展望论文报告正文:引言电影改编小说自然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小说可谓是人类文化宝库之一,具有冷静而深远的思考,可以激发艺术家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而电影则可以让小说中的形象和音乐一同呈现出来。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在电影中展现原著中的精华和情感张爱玲小说是众所周知的,其成就在文学圈中已是名垂青史。
然而,一个人或一个故事在纸上的载体和荧屏上的表现是大相径庭的。
所以,盲目跟随原著制作一部电影是可行的,但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面对这一挑战,当然有许多解决方法和建议。
一、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历史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30年代,迄今为止共有近百部电影改编自张爱玲的小说。
其中一些影片甚至成为中国电影宝库中的经典之作二、电影与小说之间的联系从基本的角度来看,电影改编小说本质上是将文字转化为影像。
但是,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无论是直接转化还是进行调整,都需要忠实于一定的主题。
相关主题包括文化、历史和社会问题等。
因此,电影改编小说通常会有针对性的调整来适应现代观众的口味和需求。
三、电影与小说之间的差异电影和小说之间最显著的差异包括场景,视角和细节。
1. 场景小说中的场景和背景可以再创造,但在电影中,需要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甚至需要满足观众的审美和心理期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字到影像——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影视改编研究
影视剧改编是全球性的文化课题,是对小说文本和电影艺术进行再创造,现阶段,我国的影视剧中商业化运作逐渐成为中国影视剧发展的一个潮流,影视剧改编也是当代众多文学重点讨论的热点。
张爱玲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因其视觉性丰富,意象鲜明,色彩绚丽,文字创作以及文本的叙述技巧娴熟,其被称为纸上电影。
张爱玲小说的画面感和丰富性逐渐成为了影视剧改编的重要选择,她的文学作品被一次次的掀起了改编的热潮,并在一流导演和优秀演员的合作之下,收到了显著的票房成绩,因此,从文字到影像,研究张爱玲小说的影视剧改编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本文主要以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影视剧改编对其小说的电影风格进行了分析,通过本次研究更好的促进张爱玲小说的改编有一定的助益。
标签:张爱玲金锁记影视剧改编
作为上个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传奇性代表人物,张爱玲本身就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对象,随着二十世纪以电影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在社会文化中异军突起,越来也越多的张爱玲小说被改编成了电视剧和电影。
在张爱玲小说中创作的底色和悲剧性情怀被影视制作人转变为媒介影视,这种程度极大的丰富了小说文本的现代性内涵和传播形式。
《金锁记》电影是1980年8月上映的一部香港电影,在电影中,演员和导员为观众营造了一个老上海的氛围,可谓是全面展示出小说中的环境和情节。
电视剧版《金锁记》于2007年在湖南卫视首播,电视剧版《金锁记》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强烈议论,很多人都认为编剧将这部经典小说改编坏了,脱离了小说的主体,一个旧时期的社会悲剧愣是改变成琼瑶爱情剧。
因此,本次研究主要就《金锁记》影视剧改变进行研究。
一、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风格
1.色彩
色彩是电影艺术对人物形象进行造型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其也是张爱玲小说中的显著特征,其中这两者不同的是,电影中的色彩是通过的影像进行反应的,而张爱玲小说中的色彩主要是通过文字进行描述的。
张爱玲曾经说过,不知道为什么颜色和气味常常让我感到快乐,颜色这种东西,只有在没有落色的时候才是最凄凉的,只要让人注意到色彩是可喜的,颜色使这个世界显的那么的真实。
张爱玲似乎从小就对色彩极度的敏感,在她的笔下,文字好像总是充满了各种色彩,这些色彩好像是被他精心挑选过一样,颜色搭配在一起显得十分的出奇,而这些颜色搭配就成为影视剧艺术造型过程中色彩的运用相吻合。
在《金锁记》中所描写的那又红又黄的月亮,以及在每一个故事中不能缺少的服饰和建筑的颜色描写,这一切色彩都在张爱玲笔下显得那么生动和活泼。
显得那么的富有情感,在张爱玲的笔下,一次又一次的被她推到了极致,演绎氛围的透彻,此外,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色彩还具备了线索的功能,这对梳理全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色彩具有鲜明的对照作用。
在《金锁记》中,描写了
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制,因此,在小说的全文中都是以黑色进行诠释,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赋予了这篇小说沉重的时代感和很强的悲剧性。
2.光影
光和影的运用也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突出的手法之一,而光影作为影视剧拍摄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艺术造型,张爱玲以其独到的艺术触觉,将光影合理的应用到小说中,使光影在反应场景的同时,同时还具备了潜在的叙事能力,更好将主人公的形象和心理变化鲜明的刻画出来,向读者和受众展示一个阴暗、寂冷和悲凉故。
在《金锁记》描写有这样一段话语:“只见在门口背光处站立着一个身材矮小的老太太,脸看的不是很清楚,身上穿着一件青灰色团宫织缎袍,在她的手中还捧着一个大红色的热水袋,身边在加持着两个高大的女仆,中在门外的天已经是日色黄昏,在楼梯上还铺着湖绿花格子漆布地衣,一级一级的上去,通到了没有光的所在。
”光影的运用在这段文字中很好的表达的了出来,通过光影的对比,描绘出一个迟暮的老年人的逐渐的逝去的感觉,给读者营造一种阴森的氛围。
结合作品所要表达的出来的情感你会发现,此时的主人公曹七巧内心已经被金钱和情欲迷惑了心智,这个人已经彻底的异化,通过这种逆光画面的处理,让女主人公的脸部处于阴暗看不清的环境下,其隐藏在内心的丑恶嘴脸越发的诡异。
从整体的处理情况分析,张爱玲喜欢应用光影手段,一方面是从小说中对主人公悲剧剧情延伸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她自身美学修养和生活经历的体验,由于张爱玲出生于落魄的晚清家庭之中,从小就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他还会经常被关禁闭,在黑暗的房间中,她渴望外面光明的世界,而成年之后对这种渴望更加强烈,爱情失去之后,逐年丧失了爱的信心,种种情感从小的缺失,呈现在其每一部小说的惨淡色调中,因此,就会出现那些光影的空间。
二、《金锁记》影视剧改编的研究
对于一部影视作品,如果想要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必然和导员的艺术追求密不可分,任何一部作品其实都是导演艺术修养的直接体现,不同的导演势必会创作出不同的艺术品,及时是同一个剧本,不同的导演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构想。
而《金锁记》的编剧执意将原作中的主体风格连根拔除,改变成一部爱情悲剧,这么改变也许有编剧自己的想法,但是在下几个方面依然表现出不足:首先,为了反抗殖民统治,反抗奴性的社会现实。
电视剧虽然很长,但是其中内容几乎没有涉及到殖民统治,在剧中到是和地痞流氓交过几次手;其次,反应家族内部的权利斗争,突出人的异化问题中,问题在于因家族内部争夺财政大权所表现出来的异化主题一方面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不会作为重点去描写,另一方面,这类题材中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小说中到处都是,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再次,为了追求爱情,知道这样不行而这样做,表现出一种悲剧的牺牲精神,这种精神是当年鸳鸯派写烂的题材,一点创新都没有;最后,在电视剧中密爱不会使人堕落和异化,这就需要研究和分析曹七巧和季泽组在上海租借,世钧和曼桢半辈子的半辈子爱是否是典型,同时这种创作形式,早在郁达夫时期就已经被运用到了极致,为何要在当时殖民地和半殖民的腐朽的上海租界去描写爱情呢。
因此,可以说在《金锁记》电视剧中,编导已经将原作中的主题全面剔除,对原作一种不屑一顾的心理去改变这部小说。
这种改变显然对于熟知这部小说的观众是
接受不了的,因此,当时这部电视剧受到了多方面的批评和议论。
张爱玲的《金锁记》中的原型实际上就是李鸿章儿子李经述内务事务。
尽管张爱玲没有直接经历过那些事情,但是在当时的那个年代,那个家族,在那种见不得光的家族中,不要谈及爱情,因为没有任何爱可言。
参考文献
[1]王健.艺术改写中的审美取向和接受定位——基于张爱玲《半生缘》之多种叙述版本的表达[J].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 2010(03)
[2]孔丽华.浅析电影与文学之渊源关系[J]. 电影评介. 2010(12)
[3]刘川鄂.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张爱玲现象[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4]陈卫原.狂野爱情的毁灭——从电视剧《金锁记》谈改编艺术[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5]贾明.文化转向:大众文化时代的来临[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6]何蓓.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7]秦俊香.从改编的四要素看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当代性[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3(06)
[8]屈雅红.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