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以仪式形于外,助感悟诚于中

合集下载

2021高三联考作文”仪式与仪式感“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

2021高三联考作文”仪式与仪式感“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

2021高三联考作文”仪式与仪式感“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作文原题洞庭湖畔,伴随着古朴豪放的渔歌,老渔夫燃香祭拜,祈祷丰收与平安,拥有数千年历史的牧渔纳福仪式被重新演绎。

今冬的小雪节气,北京的第一场雪如约而至,朋友圈一时被雪景与兴奋刷屏。

不少人感叹,下雪是大自然举办的一场仪式,让我们感受到了鲜明的季节变化。

有人说,仪式不过是一种形式,其实可有可无;有人认为仪式内涵丰富,不可或缺;有人觉得,身处快节奏的社会,可以没有仪式,但不能没有仪式感……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审题指导】1.这道作文题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本身也是对文化现象的一种深刻解读。

仪式,自古有之,必有其存在之道理。

需要同学们思考,何为仪式?仪式又有什么意义?从材料中看,列举了两种仪式,一种是人类社会的仪式,一种是大自然的仪式。

然而,无论是社会的还是自然的,感受者都是我们人类本身。

知晓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深入思考仪式存在的意义了。

2.材料后面的几个观点,说明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懂得对某一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

然而我们需懂得,在汉语的词汇中,词语之间往往具有多角度的差异。

第一种看法,把仪式等同于形式,本身就是一种浅显的认识。

第三种观点否认仪式存在的价值,然而有重视仪式感的作用,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思路。

3.作文题目虽然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然而,同学们需要明白,对一件事物的分析,不同的观点的深度并非等同。

有些观点是浅显的,有些观点是比较深入的。

那么我们在选择观点时,就应该有一种比较,有一个思考。

总而言之,多个观点看似无正误之分,却有浅深之别。

4.我们一直强调多阅读、多思考的重要性。

针对于这类题目,假如我们只是就仪式而谈仪式,是不可能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的,因为这是文化现象,文化现象都有丰富的内涵。

5.同学们可思考《论语》中的相关内容,把《论语》和写作结合起来。

比如“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相关素材段落1.古人云,“沐浴焚香,抚琴赏菊”。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仪式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仪式

作文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

祭拜祖先有仪式,婚丧嫁娶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就连买了一本新的笔记本郑重地写下第一行字,也可算是一种仪式……有人说仪式内涵丰富,不可或缺;有人认为,仪式不过是一种形式,其实可有可无;有人觉得,身处快节奏的社会,可以没有仪式,但不能没有仪式感……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以“仪式”为题,写一篇不低于800字的议论文。

【试题来源】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仪式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仍在眼前:长辈们恭谨地洒下纸钱,淋上黄酒,将甘蔗整齐码在坟头,孩子们在烛光前虔诚地叙述思念……“繁琐”的仪式,我们一步也不肯落下,那牵引出来丝丝缕缕情意与悠悠中华文化,令人动容。

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来守护仪式,守护一种习惯,守护背后深情与文化,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

“爆竹声声一岁除”,年初一,各家各户总要点上红火的鞭炮,并且进行祭祖仪式,这种仪式随着历史长河流传至今,成为一种习惯,不易改变。

仪式成为习惯后不易改变,也不必大费周章去改变。

复旦大学教授严复锋说:“习惯的意义在于维持生活的安稳感。

”仪式流传千年,已经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若强行改变,会给人多大的不适感?人生活不安稳,社会又如何安定?所以,应该给仪式一点空间,维持生活的常态,而不轻易改变。

不改变仪式,亦在于对它背后的人情与中华文化的珍视;这些情,这些文化,纵世事百变,依旧动人。

广东婚礼仪式中有一环节是新娘梳头。

“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母亲在待嫁女儿身旁一下下梳着,这古朴的仪式中,蕴含了多少美好祝愿与不舍。

这正是仪式的意义所在,无论是清明祭祖还是春节仪式,都源于人与人之间温热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除此以外,还是一份对中华文化的守护。

在婚礼上,按仪式,新娘都要给老爷、婆婆递上“媳妇茶”,这是中华孝道的体现。

而在希腊,婚礼仪式上他们会跳圆圈舞,这与希腊的热情一脉相承。

高考语文作文主题:行礼仪文化,扬中华之风

高考语文作文主题:行礼仪文化,扬中华之风

高考语文作文主题:行礼仪文化,扬中华之风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尚礼的民族,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论语》十二章》中提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荀子亦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成都大运会的公共场所礼仪、比赛礼仪让我们倍感荣光;杭州亚运会入场礼仪和观赛礼仪让我们记忆犹新。

从古至今,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重视“礼”、践行“礼”。

礼有礼貌、礼仪、法则之意,是文明行为和道德修养的体现,对于个人、社会、国家、世界都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反之,如果无礼,于个人、家庭、集体、国家,乃至世界,会是什么情形呢?对于“礼”,你有怎样的经历、体会、思考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以“礼”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方法丰富;思辨性强,条理清晰;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费孝通在《礼治秩序》中谈到,由于人们对传统的敬畏就按照规定的方法去做的一套行为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的仪式。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伴随着各种仪式,祭祀祖先有仪式,婚丧嫁娶有仪式,家人生日有仪式,门店开业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对于各种仪式,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你的认识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华文明以《诗》《书》《礼》《易》《乐》《春秋》为文明源泉,中华民族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曾经谱写了驼铃万里的丝路长歌,也曾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也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

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礼仪修养:“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弟子规》),“不学礼,无以立”(《论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千百年来的文明礼仪之风传承至今,而今的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诸多竞争和挑战,新的形势赋予文明礼仪新的内涵。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以仪式守护节日文化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以仪式守护节日文化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以仪式守护节日文化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礼仪礼节是道德素养的体现,也是道德实践的载体。

要制定国家礼仪规程,完善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规范开展升国旗、奏唱国歌、入党入团入队等仪式,强化仪式感、参与感、现代感,增强人们对党和国家、对组织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充分利用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纪念日,组织开展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丰富道德体验、增进道德情感。

(摘编自《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请围绕某一重要传统节日,或某一重大节庆和纪念日,从礼仪礼节的角度,写一篇文章。

或讲述你的体验、见闻,或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来源】海南省新高考2020届高三线上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例文以仪式守护节日文化说起端午节,人们首先会想到吃粽子,一些地方能看到热闹的赛龙舟,此外还有佩香囊、系彩绳、插艾叶、挂葛蒲、饮雄黄酒等习俗。

这些习俗、仪式是我们解读、认识传统文化的编码系统,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从孔子“不学礼,无以立”,至清初思想家颜元“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中国自古以来高度重视仪式的教化作用,讲求通过仪礼建构社会秩序,在仪礼中传承中华文化。

中华传统节日仪式是中华仪礼文化的重要内容,既包括生活化的节日仪式,也包括正规的节日庆典礼仪。

通过举行节日仪式,可教化人文,规范道德,促进社会秩序和谐友善。

如今,伴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增强,传统节日重要性已有社会共识。

如何让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大长假”“小长假”,而是紧紧围绕节日文化展开?加强节日仪式可作为探索方向之一:有了具体的节日仪式,节日内涵才有所依附,才能逐渐加强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的认知和认同。

如何强化节日仪式?一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当代生活特点,对传统仪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传统以当代气息。

2021高三联考作文”仪式与仪式感“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

2021高三联考作文”仪式与仪式感“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

2021高三联考作文”仪式与仪式感“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作文原题洞庭湖畔,伴随着古朴豪放的渔歌,老渔夫燃香祭拜,祈祷丰收与平安,拥有数千年历史的牧渔纳福仪式被重新演绎。

今冬的小雪节气,北京的第一场雪如约而至,朋友圈一时被雪景与兴奋刷屏。

不少人感叹,下雪是大自然举办的一场仪式,让我们感受到了鲜明的季节变化。

有人说,仪式不过是一种形式,其实可有可无;有人认为仪式内涵丰富,不可或缺;有人觉得,身处快节奏的社会,可以没有仪式,但不能没有仪式感……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审题指导】1.这道作文题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本身也是对文化现象的一种深刻解读。

仪式,自古有之,必有其存在之道理。

需要同学们思考,何为仪式?仪式又有什么意义?从材料中看,列举了两种仪式,一种是人类社会的仪式,一种是大自然的仪式。

然而,无论是社会的还是自然的,感受者都是我们人类本身。

知晓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深入思考仪式存在的意义了。

2.材料后面的几个观点,说明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懂得对某一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

然而我们需懂得,在汉语的词汇中,词语之间往往具有多角度的差异。

第一种看法,把仪式等同于形式,本身就是一种浅显的认识。

第三种观点否认仪式存在的价值,然而有重视仪式感的作用,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思路。

3.作文题目虽然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然而,同学们需要明白,对一件事物的分析,不同的观点的深度并非等同。

有些观点是浅显的,有些观点是比较深入的。

那么我们在选择观点时,就应该有一种比较,有一个思考。

总而言之,多个观点看似无正误之分,却有浅深之别。

4.我们一直强调多阅读、多思考的重要性。

针对于这类题目,假如我们只是就仪式而谈仪式,是不可能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的,因为这是文化现象,文化现象都有丰富的内涵。

5.同学们可思考《论语》中的相关内容,把《论语》和写作结合起来。

比如“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相关素材段落1.古人云,“沐浴焚香,抚琴赏菊”。

高中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高中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两三年来,快600岁的故宫成为新一代网红;2016年初,它拍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瞬间拉近了文物同观众的距离;2018年底,它跨界推出口红等彩妆产品,引得年轻人争相抢购,刷爆网络,成为时尚:2019年元宵节,它首次举办“灯光秀”,首次在夜间向百姓开放,一票难求;2019年2月,它开火锅店,慈禧同款锅底、圣旨菜单等,不仅上了微博热搜,还喜获北京美食热门榜第一;截至2018丰12月,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共计1万余件,包括故宫娃娃、折扇团扇、文具用品等,产品主打年轻化的品牌形象,萌趣而不失雅致,年产值超过10亿元。

“故宫现象”引发了人们许多热议。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长期以来,故宫是群众心中高贵神秘、雍容典雅的代名词,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然近几年,故宫却华丽转身,以牵手时尚,变身网红;以举办灯光秀,开放夜场:以贴近世俗,登上热搜,转向亲民路线,平添烟火气息,萌趣而不失雅致。

“阳春白雪”委身化为“下里巴人”,以求更贴近民众的人文情怀,提醒我们不仅要仰望天上的月亮,亦要关注口袋里的六便士。

传统文化借此走进世俗,抚慰心灵,恰与时偕行,培植自信,以创新致远,建千秋之功。

历史发展每向前一步,往往伴随着向后- .步的探本究源。

文化诞生之初本就是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亦服务于社会民生。

而今,快600岁的故宫辞旧立新,通过跨界推出彩妆产品、举办灯光秀、研发创意产品等形式走近民众,以文化服务社会、以承古推进萌新,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民众心灵的恩荫与抚慰。

“世界真正和熙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

”故宫此举,恰合此理。

不过华丽雍容的故宫跳下神坛与凡人共舞亦引争议,有人认为故宫应该持盈守成,慎终如始,坚持单纯的保护、继承之初衷。

对此我不敢苟同。

若文物只在冰冷的展柜中供人观赏,又怎能让民众去真正热爱;艳丽的色泽若整日面对展柜与灯光,必将在民众心中日渐消退。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小议“慎独”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小议“慎独”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重庆巴蜀中学高2021届曾设置诚信考场。

鲁能巴蜀中学高2021届学生会在校园公共区域设置了诚信超市。

随着社会的发展,无人看守商场等逐渐产生,但其能否推广开来,重要因素之一是人们的诚信度。

众目睽睽之下的遵守也许是外力使然,无人监管下的自守才是真正的诚信。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礼记·大学》)慎独是儒家文化倡导的重要的道德修养方式之一,也是个人修养所能达到的极高境界。

请以“慎独”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不得套作和抄袭。

【试题来源】重庆市巴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小议“慎独”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

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

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

他一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

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

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

”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

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思方行圆,止于至善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思方行圆,止于至善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方是矩,圆是规。

方是坚持原则,是遵守规则,是按部就班……圆是善于变通,是相互包容,是周到完美……【答案解析】思方行圆,止于至善孔子春游,感慨于水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不禁叹曰:“斯善矣!”人生岂不如是?人性如水,遇强暴淫威能方正耿直,遇良善小弱能柔和谦卑,方圆并济,才能止于至善之地。

“民族之魂”鲁迅,因为懂得方圆之道,所以有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铮铮信条。

先生如椽巨笔,批专制,倡民主,刺人心,济世救人。

他的方,是不屈服于国民政府的恐吓威胁,敢说真话,表真心;他的圆,是爱生如子,极力庇护受追捕的学生,不辞劳苦,不怕牵累。

而他之所以为,是因为他炽热的心中燃着对民族的爱、对青年的爱、对祖国未来的爱。

思方行圆,方圆并济,成就了鲁迅的大爱与至善。

“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的巴金,因为懂得方圆之道,所以有了“愿化春泥”的朴素言语。

在民智初开的年代,他毅然挣脱旧家庭的束缚,与封建礼教抗争,追逐广阔新天地;在人心最黑暗、浑浊的年代,他坚定信念,不弃光明,始终苦中作乐,不屈服于时运的不公;而晚年的他,更是写成《随想录》浩浩长卷,剖析自己,点亮希望的星星之火。

他的方,是不屈于强权的抗争;他的圆,是心系于百姓的奉献。

他之所以为,是因为心中对光明的坚守,对未来的憧憬。

思方行圆,方圆相济,成就了巴金的奉献与至善。

然而有一类人,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违背历史与人民的选择,最终只会自取灭亡、遗臭万年。

郅都不懂爱民如子的善心,一味迎合汉武帝,严刑酷法,杀人如麻,终被写入《酷吏列传》,受人诟病。

他的确“方”,方得刚正古直令人敬畏;而缺了这“圆”,“方”只会被打得棱角尽失,难以为善。

方圆之道,在于心中所思,手中所行。

方圆之道,尽在方寸之间。

我不禁想起西子湖畔,雷峰塔下压着的传说,法海之所以被人民诟骂,或许正是因为他过于方正,不肯行圆。

最终拆算了白娘子和许仙,可惜他终日对着门前的西湖之水,竟没有懂得这人性如水,思方行圆之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官启军老师建议设立“18岁成人礼”,将仪式的庄严感转化成社会责任的精神力量。

她说,18岁成人意味着要有更多的责任担当、对父母更感恩,但现在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多是学习成绩。

此外,她希望像成人礼这样的仪式可以和钱离得远一点。

恰逢其时的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例文】以仪式形于外,助感悟诚于中
当看到清瘦的身影在红毯上徜徉,当嗅到含苞的梦想在烛影里绽放,当触到真诚的泪滴在信笺中流淌,我实在无法不恒久地感动于该学校这场用心举办的成人礼。

《大学》云:“诚于中,形于外。

”在我看来,这场盛大的成人礼,便是以形于外之仪式,助推了同学们诚于中的感悟。

这一仪式,一定可以帮助同学迎来一场心灵的洗礼。

在形于外的仪式中激发诚于中的责任感。

参加成人礼之前,或许很多同学对自己的定位仍然是“孩子”,并不能意识到自己肩上未来的担子。

而当他们真的戴上成人帽时,应当能够真正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要承担起那一份属于成年人的担当了。

眼前又依稀浮现出明朝东林书院门口那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楹联。

其实,张贴对联不也是一种仪式吗,书院创始人顾宪成不也是希望学子们在每日进门时想起自己稚嫩肩膀上的家国重任吗?该中学的成人礼,也是要让身处成人门下的同学们意识到这份责任,并将其践行下去。

在形于外的仪式中树立诚于中的鸿鹄志。

同学们一生中曾多次面对蜡烛许下愿望,而我相信,那些愿望一定都不如他们在成人礼上面对着巨型蜡烛许下的更加郑重、更加深入灵魂,因为这一次的愿望,叫做梦想。

不禁想到了日寇入侵时组建于昆明的西南联大,以“刚毅坚卓”为校训的师生们的共同梦想,就是共御外侮,求学报国。

于是,每当他们唱响那“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校歌,其实,就是在进行着一场重申梦想的仪式。

山城歌声响彻,巨烛光焰燃烧,仪式虽不同,梦想却都有千钧之重。

在形于外的仪式中参省诚于中的感恩心。

听着《感恩的心》的旋律,与父母互换书信、各诉衷肠,这一环节给了很多平时较少与父母交流、甚至羞于在父母面前表达情感的同学一个与父母对话、同时也与自己胸中的感恩之心对话的机会。

或许在这个时代,我们无法如潘岳一般辞官奉母,无须如王祥一样卧冰求鲤,但是当同学们在成年时刻,可以在文墨中体察父母无言却深沉的爱,并借信笺向父母表达感恩之情,那一行行汹涌流淌的泪水,一定可以将孩子们的一颗颗玉壶冰心洗涤得更加清澈。

古时《礼记》有言,男子“二十曰弱,冠”,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不论是加冠之礼,还是及笄之仪,都是那个礼乐未崩的时代的成人礼。

穿越千年,当同样庄重的仪式在该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