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理论

合集下载

知识点3 情绪的理论

知识点3 情绪的理论

知识点3 情绪的理论一、情绪的早期理论(一)詹姆斯——兰格理论詹姆斯根据情绪发生时引起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机体变化提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

兰格与詹姆斯在情绪产生的具体描述上虽有不同,但他们的基本观点是相同的,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二)坎农——巴德学说坎农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如血压增高、心跳加速、瞳孔放大、内分泌增多和肌肉紧张等等,使个体生理上进入应激状态。

因此,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丘脑的控制。

坎农的情绪学说得到巴德(Bard,1934,1950)的支持和发展,故后人称坎农的情绪理论为坎农——巴德情绪学说。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一)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理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她提出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作为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上送至丘脑,在更换神经元后,再送到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上刺激情景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如恐惧及逃避、愤怒及攻击等)。

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将兴奋发放到血管或内脏,所产生的变化使其获得感觉。

这种从外周来的反馈信息,在大脑皮层中被估价,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

这就是“评定——兴奋”学说。

(二)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和辛格(J.Singer)提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情绪理论

情绪理论

情绪理论一、情绪的早期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

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

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

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

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

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

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坎农-巴德学说』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

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阿诺德“评定-兴奋”说』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

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

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

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

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

这可以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是研究人类情绪产生、发展及影响情绪的各种因素的理论体系。

情绪理论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的情绪行为以及应对情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心理学中,有多种情绪理论被提出,每种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情绪的本质、产生机制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几种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应用。

一、詹姆斯-朗格情绪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卡尔·朗格提出了情绪的身体反应理论,被称为詹姆斯-朗格情绪理论。

他们认为,情绪是由身体的生理反应产生的。

具体来说,当人类遇到外部刺激时,身体会自动产生生理反应,这些反应会被大脑感知,并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

詹姆斯-朗格情绪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是由身体的生理变化引起的,情绪体验是对这些生理反应的感知和解释。

这一理论对于情绪的本质作出了较为简单直接的解释,揭示了情绪与生理反应之间的内在联系。

詹姆斯-朗格情绪理论对于理解情绪的生理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它强调了身体反应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这一理论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它忽略了认知因素对情绪的影响。

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人们逐渐意识到情绪的产生不仅受到生理反应的影响,还受到认知加工、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詹姆斯-朗格情绪理论只是情绪理论的一个方面,并不能完全解释情绪的产生及发展。

二、考克斯-班德拉奇情绪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考克斯和约翰·班德拉奇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情绪记忆理论,被称为考克斯-班德拉奇情绪理论。

他们认为,情绪是由认知评价和记忆引起的。

具体来说,当人类遇到外部刺激时,会对这些刺激进行认知评价,评价结果会触发特定的情感记忆,进而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

考克斯-班德拉奇情绪理论将情绪的产生与认知加工过程联系在一起,强调了认知评价对情绪的影响。

三、皮亚杰情绪理论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认知发展理论,被称为皮亚杰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在心理学领域中,情绪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情绪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我们的行为、认知和生理健康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深入研究情绪的起源、分类和作用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心理学中的著名情绪理论,以及它们对于理解情绪的作用和影响。

1.詹姆斯-兰格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是情绪理论中的经典之作,它由美国哲学家詹姆斯和生理学家兰格于19世纪末提出。

根据这一理论,情绪的产生并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而是由身体的生理反应所决定的。

换句话说,就是人们的情绪是基于他们对于生理反应的解释而产生的。

具体来说,当我们面临某个刺激时,比如遇到危险或看到令人愉悦的事物,我们的身体会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比如心跳加快、汗水流出等。

而我们会根据这些生理反应来判断自己的情绪,比如认为自己害怕或者高兴。

詹姆斯-兰格理论认为情绪是由身体的生理反应引起的,并且这些反应对于不同的情绪有着不同的表现。

2.考克斯理论考克斯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考克斯于20世纪初提出,它是情绪理论中的另一代表性观点。

根据考克斯理论,情绪是由客观的刺激引起的,而这些刺激会触发特定的生理反应和情绪反应。

考克斯将情绪分为六大类,分别是喜悦、悲伤、恐惧、愤怒、厌恶和惊讶,而每种情绪的触发刺激和生理反应都是特定的。

考克斯理论强调了外界刺激对于情绪的重要性,它认为情绪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可以通过特定的刺激来引起。

考克斯还提出了情绪的“核心意义”,即每种情绪都包含有特定的核心意义,比如喜悦意味着“得到了想要的东西”,而悲伤意味着“失去了重要的东西”。

3.皮亚杰情绪理论皮亚杰是20世纪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一种关于情绪的认知理论。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情绪是由认知过程引起的,它是由个体对于外界刺激的认知、理解和解释而产生的。

他认为,情绪是由个体对于环境变化的不协调反应所引起的,并且情绪对于个体的认知和行为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情绪理论

情绪理论

潘赛普认为在中脑、边缘系统与基底神经节之间有四个调节情绪的回 路,这四个回路是根据它们在人类身上所调节的情绪体验的极端状态 而命名,分别是:期待、恐惧、愤怒与惊慌等四个回路。期待调节的 部位位于下丘脑侧部的中前脑神经束,它对动态平衡的失衡及其相似 的境况、环境刺激等非常敏感,引起动作唤起,为生存而进行探索。 对潜在伤害做出的反应即恐惧,受到躲避与逃离调节部位调节。愤怒 部位引发愤怒的情绪表现,并引起敌意与抑制行为。惊慌部位引起痛 苦的呼叫和爆发行为。
五、潘赛普的情绪理论 潘赛普(Panksepp,1981,1992) 理论建立在五个假设上: (1)不同的情绪过程反映在直接连接的脑部回路上 (2)人和动物共有一些原始的情绪过程 (3)虽然基本情绪回路数量有限,但这些回路的混合再加上社会学
习,就会形成更多回路 (4)情绪神经解剖学基础可以通过内省的方法进行思考 (5)通过对脑组织的研究,可以获得关于情绪科学的理解
试图证明不同情绪是否建立在相同或不同的神经基础上。
第二节 情绪的认知理论
情绪的生理学理论,主要关注了生理唤醒与神经系统活动在情绪 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情绪在进化上的基础以及情绪在神经生理学 上的基础。情绪的过程必然伴随着生理过程,有着不同的神经生 理基础。情绪与神经生理活动这样的密不可分,没有对神经生理 的研究,是不能够深入理解情绪的。但情绪在本质上也不能够脱 离认知,许多情绪心理学家还是把情绪研究的中心放在了情绪的 认知特性上。情绪具有原发性的方面,但离开认知的情绪对于人 类来说似乎是难以想象的。
在心理方面,潘赛普强调学习与强化的作用,认为中性的刺激可以逐 渐影响情绪回路,高级脑回路完全可以同化低级回路的功能,这可以 帮助解释认知评价被认为在成人的情绪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影响。潘赛 普推测各种精神障碍的基础可能是内脏-脑部情绪回路的失衡。例如, 精神分裂与抑郁症可能是出于期待维度的失衡,人格障碍与精神病可 能出于愤怒的维度失衡,焦虑症可能出于恐惧的维度失衡,自闭症与 强迫症可能出于惊慌的维度失衡。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情绪理论是心理学中研究情绪产生、表达和调节的理论体系。

它试图解释人们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以及情绪是如何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

以下是心理学中的几种主要情绪理论:1. James-Lange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卡尔·朗格于19世纪末提出。

该理论认为,情绪是身体对刺激产生的生理反应的意识体验。

换句话说,我们先感受到生理变化,然后才产生相应的情绪。

当我们看到一条恶狗时,身体就会出现心跳加速、手汗等生理反应,然后我们才会感到恐惧。

3. Schachter-Singer理论(也称为两因素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舍克特和杰里·辛格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该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是由于生理反应和对刺激的认知之间的交互作用。

也就是说,当我们经历一种生理反应时,我们会去寻找周围的环境和情境来解释这个生理反应,并根据解释的结果来产生相应的情绪。

当我们感到兴奋时,我们会寻找周围的环境来解释这种兴奋,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处于一个高风险的环境中,我们可能会产生恐惧的情绪。

4. Lazarus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拉扎勒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该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是由于我们对环境中潜在危险和需求的评估。

换句话说,情绪的产生是我们与环境的关系的结果。

当一个人在路上看到一辆飞驰而来的汽车时,如果他认为这辆车是危险的,他可能会感到恐惧;而如果他认为这辆车是一辆出租车,他可能会感到轻松。

情绪理论试图解释情绪的产生、表达和调节的机制。

不同的情绪理论强调了不同的因素对情绪产生的影响,包括生理反应、刺激的认知和环境的评估等。

这些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管理情绪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在心理学中,情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情绪理论是关于情绪形成、表达、调节和影响的理论体系。

情绪在人类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认知、行为和身体健康,还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心理学研究中,人们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情绪理论,其中包括生理学理论、认知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

本文将介绍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情绪理论,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1. 生理学理论生理学理论是指情绪是由生理机制产生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生理学理论的主要代表是詹姆斯-朗格理论和坎农-巴德理论。

詹姆斯-朗格理论认为,情绪是由生理刺激引起的身体生理反应所产生的认知过程,也就是说,当我们感到恐惧、愤怒等情绪时,是由于身体的生理反应引发了与这些情绪相关的认知过程。

当我们感到害怕的时候,我们的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这些生理反应会引发我们大脑中与恐惧相关的认知过程,使我们感到害怕。

从这个理论来看,情绪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是由生理刺激引起的。

而坎农-巴德理论则认为,人们的情绪体验是由身体的生理反应、行为反应和同时发生的认知过程共同决定的。

他们认为,情绪不仅由生理反应引发,还与个体的行为反应和认知反应密切相关。

一个人看到一只蛇,产生了恐惧的生理反应,但是如果他能够对这种情绪做出积极的行为反应,比如逃跑或者驱赶蛇,那么他可能并不会感到害怕,甚至可能会感到兴奋。

这两种生理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情绪产生的生理机制,但是它们并没有对情绪的认知、表达和调节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解释。

2.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强调情绪与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认为情绪是由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认知加工而产生的。

认知理论主要包括两种代表性的理论,一种是施奈德-惠格莱夫心理理论,另一种是阿佛德-艾利森情绪理论。

施奈德-惠格莱夫心理理论认为,情绪是由外部刺激引发的认知过程所导致的。

当个体面对某种情境时,他会对这种情境进行认知加工,然后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情绪理论是心理学中关于情绪形成和运作的理论体系。

它解释了人类情绪的起源、发展和表达,以及情绪对行为和思维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情绪理论。

1. James-Lange理论:于19世纪末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丹尼尔·兰格提出。

该理论认为,情绪是由生理反应引起的。

即我们在感知到一种刺激后,身体会先产生生理变化,然后我们才会体验到与这种变化相对应的情绪。

当我们感到恐惧时,我们的心跳加快、手心出汗,这些生理反应会引发我们感到害怕。

3. Schachter-Singer理论:该理论由心理学家斯坦利·舍克特和杰罗姆·辛格提出。

他们认为,情绪是通过两个因素决定的:生理激发和认知解释。

生理激发是指来自身体的生理反应,而认知解释是指我们对这些生理反应的解释和判断。

根据这个理论,当我们感到情绪时,我们先会感受到生理激发,然后我们会根据周围的情境和个人经验来解释这些生理激发,最终产生相应的情绪。

4. Lazarus理论:这个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拉扎勒斯提出。

他认为情绪是由评估刺激的个人主观意义所引起的。

他强调了情绪和认知之间的关系,认为我们对刺激的认知评估决定了我们的情绪。

根据这个理论,当我们面对某种刺激时,我们会对其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产生相应的情绪。

这些情绪理论在心理学中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各有其优缺点。

虽然这些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差异,但它们都试图解释情绪形成的原因和情绪对行为和思维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研究和实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帮助他人的情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国人认为, 以真性情来处世, 经常破坏了人际和谐, 而人际和谐是人们与外界共处的一项最高原则。中国人习 惯依“ 礼”表达情感。“ 礼”是根据人在一个场合“ 应有的”情感, 以及如何抒发而制定下来的。
Theorist Plutchik
Arnold Ekman, Friesen, and Ellsworth Frijda Gray Izard James McDougall Mowrer Oatley and Johnson-Laird Panksepp Tomkins Watson Weiner and Graham
• 愤怒是一种从轻微到剧烈的连续情绪状 态。愤怒的生理反应包括心率、血压、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升高。当一 个人有意识地选择采取行动来直接停止 外在威胁的力量,愤怒在行为上、认知 上和生理上占统治地位。
外显表现:表情,体验,生理反应,肢体语言… • 愤怒的外显表达有脸部表情,肢体语言和生
理反应,还有及时的公开的攻击行为。比如说 ,动物和人都具有的:发出巨大的声音,使自 己看起来更大(怒发冲冠),露出牙齿,还有 瞪视别人。
上述四种最基本的情绪在体验上是单纯的、 不复杂的,在此基础上,可以派生出许多不同 情绪的组合形式,也可以赋予不同含义的社会 内容。例如,由疼痛引起的不愉快是比较单纯 的情绪,而悔恨、羞耻这些情绪则包含着不愉 快、痛苦、怨恨、悲伤等复杂因素,是一些复 杂的情绪体验。
• 特质方向(因素分析研究方法) 谢弗(Shaver,1987)等学者认为情绪有六种基
情绪理论与愤怒情绪
Psyche 赛琪
Psyche 赛琪
• 李黎萍(组长) • 刘玉冰 • 徐航航 • 林焕庭
• 指导教师: 苏顺开
2008.11.11
一、经典情绪理论
• 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 情绪是唤起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 • 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 情绪是人际通讯交流的手段
达尔文 学说
• 愤怒是一种警告侵略者停止威胁行为的 行为模式。很少出现一个参与者或者缺 少之前表达的愤怒行为。虽然大部分经 历愤怒体验的人解释说是由于什么发生 引起的,但是心理学家指出愤怒的人经 常出现错误,因为愤怒体验会引起自我 监控能力和客观观察能力降低。
脸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如下:
脸红,眉毛向内收缩和下垂,注意集中在一 个目标上。鼻孔张开,下巴往往是收紧的。这 个是天生的表情模式,甚至在刚刚会走路的小 孩身上就可以发现。肌肉组织处于紧张状态, 包括举起手臂和采取squared-off的姿态,都 是进攻和防御的准备状态。肌肉的紧张可以提 供一种有力量的感觉和自我保证。突然的出击 可以实现这种主观 anger, anticipation, disgust, joy, fear, sadness, surprise
Anger, aversion, courage, dejection, desire, despair, fear, hate, hope, love, sadness
四、愤怒情绪在现实生活中的 影响及管理方法
• 愤怒是每个人都可能会有的情绪,也是我们在 日常生活中经常体验的一种情绪。很遗憾的是 ,我们的生气的对象多半不是陌生人或者偶尔 见面的人,往往是长时间共处的亲人或同事等 自己亲近的人。心理分析大师Freud曾用水库 的概念,比喻说明人类情绪的管理过程,他认 为每个人都有一座情绪水库,当负面情绪产生 时就会存放在情绪水库中,一旦情绪水位积累 到紧戒线,个体就会脾气暴躁,发脾气。如果 再继续恶化下去,就会出现心理方面的毛病。 故而,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概念,就是不要让 自己的情绪水库积累太多的水量,要想办法将 情绪水位纾解。
Fear, grief, love, rage
Anger, disgust, elation, fear, subjection, tender-emotion, wonder
Pain, pleasure
Anger, disgust, anxiety, happiness, sadness
Expectancy, fear, rage, panic
二、基本情绪
我国传统思潮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基本情绪的种类有各种说法。 《中庸》将情绪分为“喜、怒、哀、乐”四种。 《素问》把情绪分为“喜、怒、悲、忧、恐”及“喜、怒、思、忧、恐
”五种。 《吕氏春秋·尽数》把情绪分为“喜、怒、忧、恐、哀”五种。 《三国志·魏陈思王植传》中把“喜、怒、哀、乐、怨”定为五情。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把情绪分为“好、恶、喜、怒、哀、乐”六种。 《荀子·天论》分为“好、恶、喜、怒、哀、乐”。 《白虎道·情性》称“喜、怒、哀、乐、爱、恶”,也主张“六情”分类
Anger, interest, contempt, disgust, distress, fear, joy, shame, surprise
Fear, love, rage
Happiness, sadness
思维导图
三、什么是愤怒?
• 愤怒是一种负性情绪,强烈愿望的限制或 阻碍都会导致愤怒的发生.
艾克曼(Ekman,1982)将基本情感和对应的 有特色的、普遍的面部表情以及八种其他属性 联系起来。用这个标准,艾克曼提出了六种基 本情感:恐惧、愤怒、悲伤、高兴、厌恶和惊 奇。为人工学的表情识别技术发展提供了理论 基础。
• 发展方向
孟昭兰(2005)从婴儿情绪的发生角度,认 为人类婴儿有六种基本情绪:快乐、兴趣、厌 恶、恐惧、痛苦(悲伤)和愤怒。基本情绪随 着个体的成熟而出现,它们的出现有时间的顺 序,但个体显现的时间是有差异的(孟昭兰, 1989;Izard,1987)。
James-Lange 理论
• 按照常识的说法,对外部事件的直觉使人产生 感情,随着感情的产生而引起一系列身体变化 。
• 但James认为,使人激动的外部事件所引起的 身体变化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情绪是对身 体变化的感觉。
• “我们一知觉到激动我们的对象,立刻就引起 身体上的变化;在这些变化出现时,我们对这 些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
Thanks for ur attention
Anger, disgust, fear, joy, sadness, surprise
Desire, happiness, interest, surprise, wonder, sorrow
Rage and terror, anxiety, joy
Anger, contempt, disgust, distress, fear, guilt, interest, joy, shame, surprise
• 社会方向 克雷奇(Krech,1980)把快乐、悲哀、愤怒和恐惧看作 四种基本情绪。
(1)快乐是盼望的目的达到、紧张解除后随之而来的情 绪体验。快乐的程度,取决于愿望满足的意外程度。目的 无足轻重,只能引起些微的满足;目的极为重要,并且是 意外地达到,则会引起极大的快乐。 (2)悲哀是失去所盼望的、所追求的东西或有价值的东 西而引起的情绪体验。悲哀的强度依存于失去的事物的价 值。
法。 《礼记·礼运》曰:“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
而能”,提出七情说。 《荀子·正名》还有“说、故、喜、怒、哀、乐、爱、恶、欲以心异”所
谓“九情”的说法。 林传鼎(1944)对人类的基本情绪进行过研究。他从《说文》中,找出
9 395个正篆,发现其中有354个字是描述人的情绪的,并按它们的意思 分为18类,即安静、喜悦、恨怒、哀怜、悲痛、忧愁、忿急、烦闷、恐 惧、惊骇、恭敬、抚爱、憎恶、贪欲、嫉妒、傲慢、惭愧、耻辱。
(3)愤怒是由于目的和愿望不能达到或顽固地、 一再地受到妨碍,逐渐积累而成的。挫折如果是 由于不合理的原因或被人恶意造成时,最容易产 生愤怒。
(4)与愤怒导致攻击不同,恐惧是企图摆脱、逃 避某种可怕的情景。恐惧往往是由于缺乏处理或 缺乏摆脱可怕的情景(事物)的力量和能力造成 的。恐惧比其他任何情绪更具有感染性。
中国人的特异性—本土心理学
• 与西方人不同, 我们中国人更倾向于根据不同环境、“ 面子”来表现, 真正情绪在外表看不出来我们习惯启动 否定的机制, 抑郁感受一旦产生就压抑下去, 强撑着自 己什么事儿也没有。
• 中国人所求的善比较高, 一般人都不容易达到, 所以中 国人内心会体验到更多的压力以及不良的情绪, 抑郁也 是中国人最容易体会到的情绪。当个人价值、抱负等没办 法达到“圣人”的标准时, 自身在个人价值、爱情婚姻 、待人处事等方方面面便均受到压抑,以致体验到更多的 无助感、失落感, 这些抑郁的情绪会不知不觉掩盖积极 的情绪体验。
• 情感、智慧等心理官能是通过进化阶梯获得的 。尽管人类和高等动物之间的心理差异是巨大 的,然而这种差异只是程序上的,并非种类上 的。
• 人类所夸耀的感觉和直觉,感情和心理能力, 如爱、记忆、注意、好奇、模仿、推理等,在 低于人类的动物中都有其萌芽状态,甚至处于 相当发达的状态。
• 一切肉体和精神禀赋都将进化而趋于完善。
现代研究
基本假设 • 基本情绪(basic emotion)或初级情绪(primary
emotion)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是人们与生俱来的, 并且具有特定的生理模式和相应的表情。在任何地方 ,悲伤都与丧失的知觉相关,恐惧都与受到惊吓和身 体受到伤害的知觉相关,生气都与侮辱或不公平的知 觉相关. • 与基本情绪相对的是复合情绪(complex emotion)或 次级情绪(secondary emotion),它包括情绪的各种 变化及混合情绪,随着个体认知的成熟而逐渐发展, 并随着文化的不同而变化。
同时,这六种基本情绪种类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再 行划分(评价维度:正面或负面)。比如,前三 项是正面的情绪体验(爱、喜悦、惊奇),后三 项是负面的情绪体验(愤怒、悲伤、恐惧)。
此外,还可以从强度(强或弱)和活动(唤醒程度 高或低)维度对这六种基本情绪进行划分,如恐 惧是一种强的、高唤醒的情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