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教材理解
我爱这土地艾青赏析

我爱这土地艾青赏析《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是艾青深情告白祖国的一篇佳作。
一读之下,仿佛能感受到诗人那颗滚烫的心,在字里行间跃动,那份对土地的热爱,深沉而又炽烈,让人动容。
开篇,艾青就直抒胸臆,“假如我是一只鸟”,这话说得亲切又自然,就像咱们平时聊天,突然来了灵感,张口就来。
他想象自己变成了一只鸟,这鸟可不是普通的鸟,它“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为啥嘶哑呢?想象一下,那鸟儿唱得太过投入,太过用力,嗓子都唱哑了,这不就是咱们常说的“拼尽全力”嘛!它唱的是啥?是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这爱重得让鸟儿承受不住,以至于它的眼里常含泪水。
读到这儿,我心里也泛起一阵酸楚,仿佛看到了那只鸟儿,站在风雨中,不顾一切地唱着,那份执着,那份深情,让人忍不住泪目。
艾青对土地的爱,可不是空穴来风,它是那么的具体,那么的实在。
他说,“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不就是咱们祖国曾经历过的苦难嘛!战争的硝烟,自然的灾害,让这片土地满目疮痍。
但艾青没有逃避,没有怨恨,他选择用诗来记录,来抒发。
就像咱们遇到挫折,心里难受,但总得找个方式发泄出来,艾青就是用诗,把那份痛苦,那份无奈,都化作了深情的文字。
接着,他又写道,“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河流、风,这些自然现象,在艾青笔下,都变成了有情感、有生命力的存在。
它们不仅代表着自然的力量,更象征着人民心中的悲愤和激昂。
读到这儿,我仿佛能听到那河流的咆哮,那风的呼啸,它们和艾青的诗一起,奏响了一曲悲壮的交响乐。
艾青对土地的爱,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更深入到骨髓。
他说,“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句话,真是让人震撼!死了也要埋在土地里,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这得是多大的爱啊!就像咱们常说的,“生是这片土地的人,死是这片土地的鬼”,艾青就是这样,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这片土地,这份深情,让人感动,让人敬佩。
最后,艾青再次强调了他的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 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 1938 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以朴实真挚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表达了诗人在那个动荡年代内心的痛苦与悲愤,以及对祖国未来的坚定信念。
诗的开篇,“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诗人将自己假设为一只鸟,一只即使声音嘶哑也要歌唱的鸟。
这种独特的开篇方式,瞬间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也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嘶哑”一词,不仅描绘了鸟儿的歌喉状态,更暗示了诗人为祖国歌唱时的竭尽全力和义无反顾。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诗人通过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等一系列意象的描绘,展现了祖国大地所遭受的苦难和人民内心的悲愤。
土地被暴风雨打击,象征着祖国遭受的侵略和蹂躏;河流汹涌着悲愤,风是激怒的,这些都生动地表现了人民在苦难中的愤怒与抗争。
而“无比温柔的黎明”则代表着希望,即使身处黑暗,诗人依然坚信光明终会到来。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以决绝的姿态表达了自己与祖国生死相依的决心,即使死去,也要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这片土地。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自问自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深情的表白,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推向了高潮,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诗人内心那份炽热而真挚的情感。
这首诗在语言运用上极具特色。
简洁而朴实的语言,却蕴含着强大的感染力。
没有华丽的词藻堆砌,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恰到好处,精准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比如“嘶哑”“悲愤”“激怒”等词汇,简单直白,却充满力量,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痛苦与愤怒。
从诗歌的结构来看,整首诗层次分明,节奏紧凑。
开头以鸟的歌唱引出主题,中间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描绘展现祖国的苦难与希望,结尾则以深情的表白升华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决心。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隐含了一种为祖国献
身的愿望。
文中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
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这是那个年代所有
爱国的知识分子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目睹满目疮
痍的祖国,爱的越深,痛的越切,诗人以“我的眼里常
们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
作为教师,我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适应
学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
课例研究综
1、专业理论学习要跟上,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述
念。(学无止境,人活到老学到老,所以作为新教师的
我要不断学习,学习专业素养,研读新课标,向专家学
习,从教育网站学习,向专业教师学习。)
在奋起,民族在觉醒。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在抗战, 尽管路还很长,很艰难,但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 诗人既为祖国大地正在遭受的苦难而心情沉重,同时又 为人民的觉醒和反抗,为黎明在远方的出现而兴奋、激 动。
“这是一块饱经列强凌辱的土地,这是一块永不气 馁、坚决反抗的土地,这是一块成熟伟大、有着美好未 来的土地,所以诗人才会深沉的爱着这块土地”。
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过去的中国残破、贫穷、落后,诗人还是义无反
顾的爱着它,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的献给它,他在用
心歌唱,用灵魂歌唱,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在歌唱,歌唱
我们神奇的土地,歌唱我们勇敢的人民,歌唱我们祖国
灿烂的未来。正因为有他们这样的爱国者,才换来了我
4、赏析语句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中的“鸟”是一个什么 形象? 明确:“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 哪怕唱至喉咙出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 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 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 明确:活着,竭尽全力的为土地歌唱,死后,也要 投身祖国的怀抱,将自身融进祖国大地,这是何等的执 着而又深沉的爱,以其说这是鸟对土地的挚爱,不如说 这是诗人借这只喉咙嘶哑的鸟唱出对祖国的眷恋,对正 在饱受磨难的祖国唱出最深沉的爱,唱出对祖国献身的
《我爱这土地》语文教案解读: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

《我爱这土地》语文教案解读: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
一、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一首著名的爱国诗,由我国散文家周恩来所作。
全诗意境深远,气韵清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民族的雄浑风采、生活的璀璨辉煌,彰显出了大爱、大气、大情和大家庭的真挚情感。
全诗共分为四节,第一节以写山河,第二、三节以写人民,第四节以总结概括。
全诗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语言简单,流畅明快;形式灵活多变,抒情、议论、描写有机结合。
全诗读来激扬向上,深深打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我们要达成以下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对《我爱这土地》的学习,体会祖国的美丽与伟大,激发民族自尊心,树立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地理、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等方面的知识,构建起完整而丰富的祖国观。
三、教学方法《我爱这土地》的教学重点既是文本的理解与鉴赏,也是情感的启迪与感受。
因此,我们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既要有讲述,也要有互动,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1.引导学生阅读原文,让学生感受文本的意义。
2.通过课件、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现祖国的风景名胜和民族文化,让学生感受祖国的独特魅力。
3.利用小组讨论、班级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探讨“什么是民族自尊心?怎样才能树立民族自尊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引领学生思考通过问学生:“你们眼中的祖国是怎样的?”,“你们会做些什么来表达你们的爱国情感?”等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感觉与体验来构建祖国形象。
2.展开环节:引导学生呈现自己的思考与表达教师可选择展示一张祖国风光的图片,让学生针对图片进行口语表达或书面表述。
学生可通过语言或文字的方式,表述出自己的感受或体会,并加以缀饰和丰富使其更为生动和形象。
学生的表达可通过小组讨论、班级朗读等形式互相反馈,以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重点环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教师通过展示课文原文,引导学生逐字逐行地朗读,并提示生字词、短语和语法结构,确保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文字和结构有充分的理解,便于学生后续的分析和感受。
课文《我爱这土地》教材的深刻理解

课文《我爱这土地》教材的深刻理解课文《我爱这土地》教材的深刻理解在中国诗人当中,艾青是一位扎根土地而又向往太阳的诗人。
土地和太阳是支撑他生命和精神的脊梁,也是贯穿于他全部诗歌的核心意象。
如果说太阳意象寄寓了诗人对理想和光明的追求和向往,那么土地意象则寄寓了诗人对大地母亲、对祖国、对人民最朴素、最忠贞、最深沉的爱。
这首《我爱这土地》就是诗人献给土地最真挚的恋歌。
它以简练传神的笔法、精巧的构思,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土地最忠诚的歌者形象,一个始终环绕和守护着土地母亲的诗魂,一个给人以信念、信心和希望的使者。
要想深刻地感受和理解这首诗,我们首先就要了解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情结以及土地在艾青诗歌中的多重象征意义。
艾青生于乡村的土地,长于乡村的土地,吸吮着农妇大叶荷(大堰河)的乳汁长大,从乡村的土地走向城市,再走向法国留学。
回国后,他以满腔的热情想在祖国的土地上播种梦想和希望。
可是,呈现在他眼前的,却是贫穷、落后、愚昧,战乱的风暴不断地袭击着祖国的大地,特别是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地践踏、蹂躏着祖国的大地。
诗人的心时刻牵连着苦难的大地和人民。
抗战爆发不久,1938年12月28日的夜晚,他写下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全诗分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以中心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贯穿其中,间隔反复,多角度地透视了战争给中国大地带来的灾难: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无数土地的垦植者/失却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拥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诗人由此发出辛酸而悲愤的慨叹: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中国的苦痛和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而在《手推车》一诗中,诗人站在北方的黄土地上,看到深深的如鞭痕一样纵横交错的车辙,听到手推车发出病人挣扎一般的尖厉的啸响,他的心灵为这苦难的大地以及大地上艰难挣扎的人民感到揪心的疼痛,觉得那灰黄色的土地,那刻在土地上的深深的辙迹是交织/北国人民的悲哀。
《我爱这土地》教案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一首描绘祖国美丽河山,表达对祖国深厚感情的诗歌。
诗歌通过描绘不同地区的景色,表现出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开阔,充满爱国主义情感,适合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于诗歌的韵律、节奏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色和表达的情感可能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2.能够体会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色,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句子进行表达,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色和表达的情感。
2.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诗歌全文及其注释。
2.与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
3.投影仪或白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或白板,展示诗歌全文,引导学生朗读诗歌。
在朗读过程中,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2.呈现(10分钟)针对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难以理解的句子,给出注释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同时,可以利用背景资料,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操练(10分钟)针对诗歌中的句子,进行模仿练习,让学生运用诗歌中的句子进行表达。
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相互评价,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巩固(10分钟)针对诗歌中的景色和情感,进行讨论和总结,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景色或情感进行总结,然后分享给全班同学。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哪些情感?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热爱我们的祖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诗歌中的景色和情感,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学习。
诗歌《我爱这土地》解读

诗歌《我爱这土地》解读诗歌《我爱这土地》解读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
《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
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
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
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
《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旷野》(又一章)、《冬天的池沼》等,汇集着他的土地之爱。
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诗的结尾他写道: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他热爱土地,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作者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假设自己是一只鸟,要唱破喉咙,连羽毛也要埋在土地里。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对土地这种意象的一种最好的诠释。
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
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
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
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
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我爱这土地》优质课说课稿

《我爱这土地》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一首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通过诗歌中的生动描绘,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歌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适合学生进行朗读和体会。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并能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歌时,可能对一些词语和表达方式不够理解,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进行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太熟悉,需要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来感受和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诗歌的表达手法和结构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来进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并能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和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方式,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掌握诗歌的表达手法和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能够学会用诗歌的方式来表达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并能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方式,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掌握诗歌的表达手法和结构。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讲解: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
3.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示范: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表达手法和结构。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这土地》教材理解
导读:一、整体把握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
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
他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作者对此作出了阐释。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
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下面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
在诗的第二节,作者笔锋一转,由上文对歌唱者动态的描述,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
这是以设问的方式进行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
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二、问题研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
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
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对象的描述,它们是:土地、河流、风、黎明。
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2.《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