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外肌病医学
复方樟柳碱对眼外肌麻痹的临床价值分析

复方樟柳碱对眼外肌麻痹的临床价值分析王尧【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复方樟柳碱治疗眼外肌麻痹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42例眼外肌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1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口服醋酸泼尼松片,20 mg/次,1次/d。
同时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曲克芦丁等药物。
疗程为2周。
治疗组采用复方樟柳碱治疗:将2 mL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在患者的患侧颞浅动脉旁进行皮下注射,1次/d,14次为1个疗程,对比2组临床效果。
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5%,显著高于对照组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8%、9.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采用复方樟柳碱治疗眼外肌麻痹,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6(022)014【总页数】2页(P148-148,149)【关键词】复方樟柳碱;眼外肌麻痹;临床价值【作者】王尧【作者单位】辽宁 110034 沈阳二四二医院【正文语种】中文眼外肌麻痹是临床上常见的眼位偏斜或眼球运动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斜视、运动障碍、协调动作的破坏、复视等,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1]。
临床上常采用药物治疗该疾病,常规药物主要有强的松、复方丹参等药物,但疗效较差。
复方樟柳碱是一种复方制剂,适用于缺血性视神经、视网膜病变[2]。
本研究采用复方樟柳碱治疗眼外肌麻痹,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沈阳二四二医院自 2013年 3月~2014年9月期间所收治的42例眼外肌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及眼科检查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眼外肌麻痹;临床表现为眼位偏斜、复视、视力下降、恶性、头晕等。
排除标准:有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性障碍的患者;易过敏的患者;皮肤测试呈阴性的患者;由颅内占位病变及脑梗塞、重症肌无力引起的眼外肌麻痹。
眼外肌的解剖

内直肌
内直肌和内侧眶壁亲密相邻决定了在筛窦手
术中内直肌可能受损伤。
内直肌是唯一一条不和斜肌相邻的直肌,这
决定了内直肌手术的相对简单,但若在手术 中肌肉滑脱将很难寻找,且它可能缩回到球 后。
内直肌— 内收
外直肌
沿眶外侧壁走行,附着于离角膜缘
6.9mm的眼球壁上。 它与巩膜的接触弧最长 (10mm). 作用: 外展
上斜肌
上斜肌的肌腱从功能上可以分为两部分:前
1/3的功能完全是旋转,后2/3的功能是下转 和外转。
上斜肌的主要功能是内旋,其次是下转和外
展。
上斜肌-内旋、下转、外转
下斜肌
起源于眶沿后方泪囊窝开口外侧的上颌骨骨
膜。 它向外、向上、向后走行,从下直肌的下方 经过,附着于眼球的后外侧的巩膜上。 下斜肌止点处的重要结构包括:黄斑和涡静 脉的颞下分支。
第一眼位
休息眼位
休息眼位是指当眼外肌全部处于松弛或麻痹
状态时的眼位。 正常情况下的休息眼位是在外展位,此时眼 眶轴和视轴一致。 全麻状态下的眼位为外展位。
眼外肌的起源、走行、止点、神 经支配及作用
眼外肌
4条直肌
条斜肌 提上睑肌.
2
神经支配
第六对脑神经
(外展神经) :外直肌 第四对脑神经 (滑车神经) :上斜肌 第三对脑神经(动眼神经): 上支支配提上睑肌、 和上直肌; 下支支配内直肌、下直肌和下斜肌 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的副交感神经和支 配下斜肌的动眼神经分支同行,因此下斜肌 的手术会引起瞳孔大小的改变。 只有滑车神经是从肌肉的外侧进入肌腹的。
斜肌
上斜肌和下斜肌
走行于相应的垂直直肌的下方,其止点大部
眼外肌增粗诊断标准

眼外肌增粗诊断标准眼外肌增粗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眼外肌增生,导致眼球运动受限。
眼外肌增粗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进展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眼外肌增粗的诊断标准,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这一疾病。
一、临床症状。
1. 眼球运动受限,患者眼球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的运动受限,常常伴随眼球疼痛或眼部不适感。
2. 斜视,患者出现持续性斜视,眼球无法保持正常的平行状态。
3. 视力下降,眼外肌增粗可能导致视神经受压迫,进而引起视力下降的症状。
二、检查结果。
1. 眼球运动检查,眼外肌增粗患者的眼球运动受限,可通过眼球运动检查来确定眼球运动的范围和受限程度。
2. 眼球CT或MRI检查,眼外肌增粗患者眼外肌组织增生,可通过眼球CT或MRI检查来确定眼外肌增生的范围和程度。
3. 视力检查,眼外肌增粗可能导致视神经受压迫,进而引起视力下降的症状,需进行视力检查确定视力是否下降。
三、其他辅助检查。
1. 血清肌酐酸激酶测定,眼外肌增粗可能伴随眼外肌炎症,血清肌酐酸激酶测定可帮助判断是否存在眼外肌炎症。
2. 免疫学检查,眼外肌增粗可能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免疫学检查可帮助确定是否存在免疫系统异常。
四、诊断标准。
根据上述临床症状、检查结果和其他辅助检查,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可对眼外肌增粗进行诊断。
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眼球运动受限、斜视、视力下降等临床症状,眼球运动检查、眼球CT或MRI检查、视力检查等检查结果,以及血清肌酐酸激酶测定和免疫学检查等辅助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
综上所述,眼外肌增粗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检查结果和其他辅助检查。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指标,医务人员可以更准确地诊断眼外肌增粗,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希望本文所述的诊断标准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眼外肌增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眼外肌转位手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眼外肌转位手术的临床应用进展摘要:眼外肌转位手术是一种用于治疗斜视和眼球运动障碍的有效方法。
本文旨在综述眼外肌转位手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通过调整眼外肌的位置和张力,手术可以纠正斜视、改善眼球运动功能。
近年来,眼外肌转位手术在不同类型斜视和眼球运动障碍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
该手术为患者提供了更准确、安全和有效的治疗选择。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研究的深入,眼外肌转位手术有望在斜视和眼球运动障碍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眼外肌转位手术,斜视,眼球运动障碍,临床应用进展引言眼外肌转位手术是一种用于治疗斜视和眼球运动障碍的常见手术方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眼外肌转位手术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旨在对眼外肌转位手术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在斜视和眼球运动障碍治疗中的重要性和前景。
1概述麻痹性内斜视是非共同性斜视中的一种,多因外展神经受损而引起,后天性较为常见。
表现为内斜视、眼球外展运动受限、复视、代偿头位等,其斜视特点为麻痹眼注视时斜视度数大,看远较看近时内斜更为明显。
外展神经在颅内走行较长,易受到损伤,故麻痹性斜视中以外展神经损伤引起的麻痹性内斜视最为常见,发病率约为11.3/10万,单、双眼均可发生。
根据发病年龄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后天损伤因素多样:包括微血管栓塞、血管和肿瘤压迫、直接损伤等。
其发病后6mo内有一定自愈性,但外伤、颅内手术等因素所致的损伤则自愈率较低。
这些患者往往在发病初期伴有严重的全身疾病,未能及时发现眼部病变或无法及时就诊,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已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部分可表现为大角度并伴有外转不过中线的完全性麻痹性内斜视,极大的影响患者的外观及生活,且此类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内直肌纤维化,自愈率低,更需手术干预。
总而言之,眼外肌转位手术治疗方案均能有效治疗完全性麻痹性内斜视,改良部分直肌转位术更利于改善患眼外展受限程度,可用于重度外展神经麻痹患者。
系统眼科学-第十一章-眼外肌与双眼视+斜视

用后像镜上的黑色圆盘保护黄斑中心凹, 用强光炫耀包括旁中心注视区在内的视 网膜,使之产生抑制。然后在室内闪烁 灯下训练提高弱视眼黄斑功能。
具体操作步骤:
– 先用后像镜照耀20-30秒, – 然后敲击墙板上的十字中心红点6-7
分钟。(在交替点灭的灯光照明下)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常规遮盖是治疗旁中心注视最有效的 方法。
防止弱视复发的措施
1、保持双眼视力的平衡 2、坚持配戴眼镜 3、立体视的训练 4、眼位的矫正 5、坚持门诊随访
谢谢大家
14.04.2021
生产计划部
共同性内斜临床分类:
先天性内斜 性
后天性内斜 性
完全调节
调节性内斜
部分调节
非调节性内斜
1. 先天性内斜视(婴幼儿内斜视)
生后6个月内发生的恒定性内斜视
[临床表现] 斜视角较大; 远、近斜视角相等; 发现于0.5岁前; 多有轻、中度远视; 睫状肌麻痹或完全矫正后内斜不减小; 双眼视力相等,交替注视。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无效 包括视力退步、不变或提高一行者 进步 视力增进2行或2行以上者 基本痊愈 视力恢复到≥0.9。并有双眼单
视功能 痊愈 经过3年随访,视力保持正常者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弱视的治疗时期
弱视治疗的最佳年龄 是3-8岁之间,12岁 以后治疗效果较差。
弱视的治疗关键
内转 – 鼻侧瞳孔缘达 上、下泪小点连线
外转 – 颞侧角膜缘达 外眦部
上转 – 下角膜缘与 内、外眦连线相切
下转 – 上角膜缘与 内、外眦连线相切
内旋 - 眼球垂直子午线上端向鼻侧倾斜运动
外旋 - 眼球垂直子午线上端向颞侧倾斜运动
先天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合并结膜皮样脂肪瘤2例

月 顺产 ,身体 发育及智 力发育基本 正常 。无上 睑下垂 ,副 耳及其他异
常 ,否认 家族 遗传病 史。检查 :患 儿视力检查 不合作 ,有 跟踪注视 。 角 膜映光法 :光点居双 眼瞳孔 中央 。双 眼球外转 不能 ,其他 各方 向运 动 无受限 。余 双眼前后 节未见明 显异常 。入 院诊 断 :①右 眼结膜皮样
晶状 体 、玻璃 体透 明 ,眼底视 乳 头 、黄斑 、 ,视 网膜 及血 管未 见异 常 。患儿 发育正常 ,足月顺产 ,否 认家族遗传 史。人 院诊 断 :①左 眼 结 膜皮样脂肪瘤 。②先 天性 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 。 例2 因年代 较早未作 C 检 查 ,单 存行左 眼皮样结膜 瘤切 除术 ,入 T 院后例 1 眼眶c 检查 ,以明确 皮样脂 肪瘤 累及 范围 ,C 示右 眼外 行 T T 侧 有 1mm × 6 大 小肿物 ,显示位 置较浅 。例 1 0 1mm 患儿 在全 身麻 醉下
眼外肌 。后部切 除更要谨 慎 ,因其常与 眶脂 肪相连 ,手术可 能会引 】
起 眼眶紊乱等 并发症 ,这 比原发病更严重 。而眼外肌广泛 纤维化综合
征 为少见 的先天性异 常 ,纤维 化多累及 绝大多数 或所有 眼外肌 ,先 天性 眼外肌纤维化 综合征系 常染 色体显性遗传 ,健康人也 可以散发 ,
肌之 间 ,呈淡黄 色、质软 的光滑 肿块 ,肿物 可向周 围组织 蔓延 ,侵及
部检 查: 视力右0 ,左0., R _ (1 0+. 5X9 . 3 4 :03 + . /0 7 5。)05 L 5 ., : 0 ( 1 0 0 0 ×. 。)0 双上 睑轻度 下垂 ,睑裂 6 . +. / . 4 0+5 8 5 . 6 mm, 上 睑 提 肌无 肌力 ,有 内眦赘 皮。眼位正 ,眼球 固定. 向水平及垂直 方 向运动完
眼外肌解剖及作用

眼外肌解剖及作用眼外肌是眼球周围的6块肌肉,它们起到控制眼球运动和定位的重要作用。
眼外肌被分类为直肌和斜肌,直肌由内到外为内直肌、外直肌和上直肌,斜肌包括上斜肌、下斜肌和斜肌。
每个眼外肌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
1.内直肌:内直肌位于眼球内侧,起到向鼻方向收缩的作用。
当内直肌收缩时,眼球向鼻子方向移动,产生内转视线的作用。
这对于近距离看物体或者看近处的东西非常重要。
2.外直肌:外直肌位于眼球外侧,起到向外展开的作用。
当外直肌收缩时,眼球向外转动,产生外转视线的作用。
这对于远距离看物体或者看远处的东西非常重要。
3.上直肌:上直肌位于眼球上方,起到向下运动的作用。
当上直肌收缩时,眼球向下转动,产生下视线的作用。
这对于看向下方的东西非常重要,比如看书或者写字。
4.上斜肌:上斜肌位于眼球的外上方,起到向内下方运动的作用。
当上斜肌收缩时,眼球向鼻子方向旋转并向下转动,产生内下斜视线的作用。
这对于看向近距离的东西非常重要。
5.下斜肌:下斜肌位于眼球的外下方,起到向内上方运动的作用。
当下斜肌收缩时,眼球向鼻子方向旋转并向上转动,产生内上斜视线的作用。
这对于看向近距离的东西非常重要。
6.斜肌:斜肌位于眼球的外部,是眼外肌中最复杂的肌肉,包括上部斜肌和下部斜肌。
斜肌起到携带视觉激动的神经信号、协同其他眼外肌以及保持眼球的垂直定位的重要作用。
眼外肌通过与眼眶内的韧带和其他结构相连,控制眼球的运动。
这些肌肉的协调运动使得人眼能够准确地追踪移动的物体,保持平衡和调整视觉焦点。
眼外肌还有助于消除眼球的深层部位可能产生的误差,保持视网膜与外部世界的对应关系。
如果眼外肌功能受损,可能导致斜视(即眼球运动不协调)或其他视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能力。
对于这些情况下的患者,眼外肌锻炼和物理治疗通常被用来帮助恢复眼球的正常运动。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需要通过手术来矫正眼外肌的问题。
总之,眼外肌是控制眼球运动和定位的重要肌肉。
关于眼外肌功能检查报告单的文章

关于眼外肌功能检查报告单的文章眼外肌功能检查报告单眼外肌功能检查是一种常见的眼科检查方法,用于评估眼球运动的协调性和眼外肌的功能状态。
下面是一份典型的眼外肌功能检查报告单,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报告单上首先列出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和就诊日期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接下来是对患者进行视力检查的结果。
视力是评估眼球运动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让患者读取不同大小和距离的字母或图形,医生可以判断患者在不同方向上的视力是否正常。
然后是对患者进行斜视检查的结果。
斜视是指眼球在注视目标时无法保持平行,导致双眼无法同时注视到同一个目标上。
通过让患者注视特定目标,并观察双眼是否能够保持平行,医生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斜视问题。
接着是对患者进行调节功能检查的结果。
调节功能是指眼睛在不同距离上对目标进行清晰调节的能力。
通过让患者注视不同距离的目标,并观察眼睛对目标的调节能力,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调节功能障碍。
最后是对患者进行眼球运动检查的结果。
眼球运动是指眼球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
通过让患者注视特定目标,并观察眼球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情况,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眼外肌功能障碍。
在报告单的最后,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给出相应的诊断和建议。
如果发现了眼外肌功能异常,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进一步检查或治疗,如配戴矫正镜片、进行康复训练或手术治疗等。
总之,眼外肌功能检查报告单是评估眼球运动和眼外肌功能状态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报告单上各项指标的分析和解读,医生可以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帮助他们恢复或改善视觉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02.202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37
2. 治疗弱视 3. 正位视训练 4. 手术治疗
指征:斜视角已稳定 非手术治疗后仍偏斜,交替性注视患儿
术式: 内斜: 内直肌后退,外直肌缩短
外斜: 外直肌后退,内直肌缩短
19.02.202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38
19.02.202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下直肌-下转 4
19.02.2021
两条斜肌
主要功能:上斜肌-内旋 下斜肌-外旋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5
19.02.202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6
眼外肌的协调运动
• 拮抗肌
内直肌 -外直肌 上直肌 -下直肌
• 协同肌
上直肌-下斜肌
下直肌-上斜肌
• 配偶肌
左内直肌-右外直肌
左外直肌-右内直肌
•肿瘤:鼻咽癌
•代谢性疾病:糖尿病
•肌源性疾病:重症肌无力 甲亢 眼肌炎
19.02.2•02其1 它:嵌顿 术后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41
临床表现
• 运动受限
• 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
• 不同方向注视时斜视角不等
• 复视和眩晕
• 代偿头位:消除复视 提高视力
19.02.202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 后天性非调节性内斜视
-与先天性内斜视相比,发病稍晚,2~3岁发病,
斜视度较小,远近斜视度与不同类型有关
-戴远视性矫正眼镜后斜度数不变
19.02.202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29
19.02.202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30
19.02.202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31
19.02.2021
• 斜视的定量检查
角膜映光法 最简单和常用
19.02.202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13
19.02.202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14
角膜映光法
• 最简单和常用 • 意义:
判断斜视的方向和度数
三棱镜遮盖法
同视机检查法
19.02.202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15
19.02.2021
• 双眼正位 正常视网膜对应
• 正常的双眼协调运动 眼外肌功能
• 视觉中枢融合功能正常
19.02.202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9
双眼视功能分三级
第一级 同时视:是指两眼能同时看一个物体。即两眼
对物象有同时接受能力,但不必二者完全重合。
第二级 融合: 是指在视觉中枢综合来自两眼的相同物
象,并在知觉水平上形成一个完整印象的能力。
51
谢谢观看
共同学习相互提高
27
(2)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 在内斜视中较多见,调解因素+解剖因素
• 临床表现
-多在1~3岁发病 -戴远视镜矫正后,内斜视变小,但仍残留部分内斜
19.02.202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28
(3)非调节性内斜视
• 先天性内斜视
-出生6个月前起病,斜视度大,远近斜视度相等 -轻中度远视,但戴远视性矫正眼镜后斜度数不变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32
(二)共同性外斜视
• 病因
- 与屈光不正关系不大 -与神经支配异常,调节与集合不平衡,融合不足等有关
• 临床表现
-受融合机制控制
融合正常 外隐斜
融合失控 外斜视: 间歇性、固定性
19.02.202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33
19.02.202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细胞的有效刺激不足,从而造成视力低于同龄正常儿 童一般眼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睫状肌麻痹检影后 矫正视力≤0.8
19.02.202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47
病因及分类
• 斜视性弱视 双眼相互作用异常,中枢抑制
• 屈光参差性弱视 双眼相互作用异常,中枢抑制
• 屈光不正性弱视 视觉剥夺
• 形觉剥夺性弱视
眼外肌病医学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19.02.202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2
第一节 眼外肌与双眼视
一 .眼外肌的解剖及功能
19.02.202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3
19.02.2021
四条直肌
主要功能:内直肌-内转
外直肌-外转
上直肌-上转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19.02.202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49
治疗
• 矫正屈光不正,合并症的处理
• 弱视治疗
中心注视性弱视: 遮盖法,最有效
注意医源性弱视
旁中心注视性弱视:遮盖法
增视疗法(后像疗法)
19.02.2021
红色滤光片法、压抑疗法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50
19.02.202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 特点
无运动障碍 ,第一、二斜视角相等, 无复视,无代偿性头位
• 发病机制
不清楚 与解剖、调节、神经支配等因素有关
• 分类
内斜和外斜
19.02.202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23
(一)共同性内斜视 (esotropia)
最常见, 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解剖异常、调节因素和
神经支配异常有关。
• 调节性内斜视
19.02.202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7
二. 双眼视觉
双眼单视
两眼注视同一目标,外界物体在两眼 视网膜相应部位(对应点)所形成的物 像,经大脑枕叶的视觉中枢融合为一, 使人们感觉到一个完整的立体形象,称 为双眼单视.
19.02.202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8
产生双眼单视基本条件
单眼:视觉剥夺和双眼相互作用异常,中枢抑制 双眼:视觉剥夺
• 先天性弱视
19.02.202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视力减退: 轻 、 中 、重度 • 拥挤现象 • 注视性质 常表现为旁中心注视
治疗
• 原则:抓紧时机,尽早治疗
• 人类 视觉发育敏感期开始于2岁前,2岁达到
高峰,4岁开始大幅度下降,9岁停止发育
19.02.202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25
19.02.202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26
调节性内斜视-非屈光性
• 病因:调节性集合反应过强
• 临床表现:
-2~5岁或更早起病
-多见于中度远视眼
-AC/A比值高
-戴远视镜矫正后斜视度变化不大
19.02.202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45
治疗
• 病因治疗 • 药物治疗
-肌注VitaminB1 、VitaminB12 、ATP -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
-肉毒杆菌毒素A 神经毒素 部份替代
• 光学疗法
• 手术治疗 去除病因后,麻痹停止发展
19.02.202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46
第三节 弱 视
弱视:是在视觉发育期间,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视觉
-完全调节性、部分调节性
• 非调节性内斜视
-先天性、后天性
19.02.202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24
(1)完全调节性内斜视-屈光性
• 病因:
远视未经矫正,过度使用调节导致集合过强,且融合性
分开不足
• 临床表现:
-多为中度远视性,2~3岁时发病 -注意力集中或看近时出现
-AC/A正常
- 戴远视镜矫正后双眼位可矫正
39
非共同性斜视
• 主要指麻痹性斜视,少数为痉挛性 • 是由于支配眼肌运动的神经核、神经
或眼外肌本身器质性病变所引起
19.02.202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40
病因
先天性 先天性发育异常、 产伤、眼外肌缺如等 后天性 急性发病 复视
•外伤:颅底骨折
•炎症:脑膜炎、脑炎
•血管病:高血压 脑血管意外
第三级 立体视觉: 是双眼由一定的视差,在上述二
级基础上形成的三度空间知觉,是双眼视觉的高级部分。
19.02.202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10
三. 斜视的双眼视觉改变
• 复视 • 抑制 • 异常视网膜对应 • 偏心注视 • 弱视
19.02.202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11
第二节 斜视
• 外斜视:间歇性、固定性
• A和V型斜视
• 垂直斜视
• 隐斜视
19.02.202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21
共同性斜视
眼外肌肌肉本身和它的支配神经 均无器质性病变而发生的眼位偏斜, 在向各不同方向注视或更换注视眼时, 其偏斜度均相等
19.02.202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22
共同性斜视
34
共同性外斜视ou
19.02.202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35
共同性斜视的治疗
目的
恢复双眼单视功能 获得正常眼位(美容)
19.02.202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边红莉
36
1. 矫正屈光不正
原则:
内斜伴远视 外斜伴近视
全部矫正
注意:
斜视特别是内斜视的儿童验光时
一定要用1%阿托品散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