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的意义和总结
长征的重要历史意义

长征的重要历史意义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重要战略行动,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现
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长征标志着
中国共产党在困境中的艰难求索和自我革新。
在长征中,中国共产
党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艰难地穿越险恶的地形,表现出
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这不仅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也使得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其次,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长征的胜利使
中国共产党得以保存实力,转移根据地,最终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
争中取得胜利。
长征的成功不仅振奋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士气,
也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更多的农民群众的支持,为未来的革命事业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长征对世界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征的成功吸引了
国际社会的关注,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占据重要
地位,为世界革命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长征也成为了国际革命斗
争的一面旗帜,激励了许多其他国家的革命者。
总的来说,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不仅是
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事件,也是世界革命史上的重要篇章。
长征的精神和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今后的革命和建设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于长征胜利的意义和长征精神的体会

关于长征胜利的意义和长征精神的体会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长征胜利的意义。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其胜利具有深远的意义。
长征的伟大意义

长征的伟大意义
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而发动的历经长期艰苦卓绝斗争,也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基地出发,历经重重困难,向全国范围扩展的一次伟大远征。
长征的伟大意义:
1、首先,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战争向外传播的一次伟大远征,它使中国人民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束缚,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其次,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得以走出革命基地,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带到全国各地,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并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的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此外,长征还使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念得到普遍接受,把党的思想融入到群众之中,使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政党。
4、最后,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真正实现了“共同奋斗,共同发展”的目标,中国人民取得了解放、民主、文明的伟大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取得的一次伟大胜利,将永久载入史册。
红军长征的战略和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的战略和历史意义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至今仍被视为中国共产党胜利的里程碑。
这次万里长途跋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前奏,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红军长征的战略和历史意义。
一、战略思想毛泽东在指挥红军长征中,秉持了一种多变的战略思想。
他看到了当时敌众我寡、各地敌军相互串联的现实情况,也看到了红军内部的分裂和谋权斗争。
为了达成完成长征的目标,毛泽东奉行了一种灵活的部队机动战术,采用迂回打击、分兵突围等手段,一路快速游击,穿越了漫长又道路崎岖的山区,并一路向西,最终进入了西藏地区。
二、历史意义红军长征不仅是一次困难卓绝的军事转移,更是一次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升级。
长征期间的红军不断深化自己的革命理论和实践,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游击战争为特色的革命战略。
毛泽东还借助长征期间,对红军政治工作的大力发展和推进,加强了红军的意识形态建设,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基础作用,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为后来人民军队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同时,长征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统一和民族复兴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建立了许多游击根据地,发展了武装力量,最终成功在西北地区巩固了革命根据地,从而为新的人民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还推翻了陈独秀为代表的第一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提出了“群众路线”的战略思想,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自我提高和对中国问题的深刻认识。
三、纪念长征的重要意义长征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其纪念活动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纪念活动不仅有盼望和记忆的作用,还有激励和教育青年、增进团结的作用。
1964年10月,广州大学生陆皓芯毅然投身到了打破传统规矩的挑战中,挑战大学“三大自由”限制和习惯。
他放弃了高薪的优渥生活,走上了红军长征路,为革命事业献身。
陆皓芯的行动极大地激发了更多的人们投身到革命事业中。
红军长征也告诉我们,困难并不是成功的障碍,艰苦奋斗是任何胜利的前提。
长征的重要意义

长征的重要意义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为了逃离敌人的围追堵截,开展战略转移而进行的长途跋涉,历时两年零五个月的伟大行军。
长征虽然遭受了巨大的艰辛和牺牲,但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长征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坚持实施正确的战略和战术,显示了其出色的领导能力和组织纪律性。
在长征期间,红军面临着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敌人的严密包围以及艰苦的行军任务。
然而,中国共产党通过坚持人民战争的原则,合理调配兵力,抓住机会发动进攻,成功突破敌人的封锁,最终实现了战略目的。
这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意志和英勇斗志。
其次,长征促进了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和深厚感情。
在长征途中,红军不仅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情支持和帮助,还通过与人民群众的密切接触,深入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困厄和痛苦。
这种深入的接触使得中国共产党更加深入了解人民的需求和期望,为未来革命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也紧密联系和团结了各族各族人民,增进了民族团结和人民大团结的程度,有力促进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最后,长征在意识形态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征是一次艰苦卓越的远征,是对曲折斗争中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较量。
这次伟大的行军让无数红军战士体验了磨难和困苦,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和坚定信念。
长征使得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更加深入人心,将共产主义思想进一步普及和深化,为未来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总的来说,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胜利,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力和组织纪律,促进了党和人民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在意识形态上产生的深远影响。
长征的重要意义不仅仅是历史的,更是时代的,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铭记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怎么认识长征的意义 简答题

怎么认识长征的意义简答题摘要:一、长征的意义1.长征的历史背景和过程2.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影响3.长征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正文:**【一、长征的意义】**长征,这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牺牲,最终取得胜利的伟大历程。
它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
**【1.长征的历史背景和过程】1934年,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陷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
为了摆脱困境,红军开始了长达两年多的长征。
途中,红军历经艰苦卓绝的战斗和生活环境,跨越了雪山草地,走过了荒无人烟的地区,最终在1936年到达陕北,实现了与当地红军的会师。
**【2.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长征的胜利,对中国革命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打破了国民党对红军的围剿,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为后续的革命斗争提供了人才储备。
其次,长征使党的革命根据地得以扩展,提升了党的影响力。
最重要的是,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人民心中树立起了崇高的形象,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3.长征精神的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坚定的信仰、不屈不挠的毅力、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团结互助的品德。
长征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对于我们在新时代面临各种挑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以长征精神为榜样,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总结**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英勇顽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长征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历史过程和结果,更在于其深远的影响和长征精神的传承。
简述长征的伟大意义和长征精神

简述长征的伟大意义和长征精神
中国长征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反抗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战争,它是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深深地影响了世界的历史发展。
在长达6000多公里的长征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历了多次战斗,最
终实现了反抗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斗争,成功地解放了中国人民。
长征显示了一个民族斗争的不屈不挠精神,令人们深深铭记。
长征的伟大意义和长征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爱国主义,中国共产党在长征期间,教育人民要发扬爱国主义,起草《晨钟暮鼓》,激励人民勇敢面对战乱和困难,为抗击外来
侵略和推动民族独立运动做出巨大贡献,使中国人民有了一种精神力量和水平去抗击外来侵略和推动民族独立运动。
二是共产主义,在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共产主义思想,在不同的地区,当地共产党组织形成了切实的行政部门,把共产主义的理念融入到地方政策中,并创立了新的社会结构,他们的运动让所有的中国人都有机会参与国家的建设,人人享有民主自由和均等的权利。
三是组织力量,中国共产党在长征期间,通过组织,组织起大批的工人、农民、士兵,把他们有机地整合到他们的斗争运动中,并加强他们的意志和行动力,让他们有信心去抗争,并在抗争中获得胜利。
总之,长征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历史巨篇,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反对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战争的英勇斗争,它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组织力量,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不朽的瑰宝,永远的精神楷模。
长征的意义简短15字左右

长征的意义简短15字左右
一、长征的意义
1、长征的意义在于推动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热潮
正在汹涌澎湃,而改变既有社会制度是共产党客观革命实践的前提和
条件,因而毛泽东先后率领中国革命军攻克千难万险,完成了历史性
的“苏维埃十月革命”,从而使中国的革命胜利得以可能。
2、长征的意义在于途经密集地区,逐渐建立国家组织:中国共产党率
领的革命军改变了传统的抗英较量方式,以膨胀、混战等多种办法展
开全国性的斗争,建立了一系列组织,给中国走向自由和进步的政治、经济、文化营建了一个新秩序,使全国逐步整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为推进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长征的意义在于激发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斗争的热情:毛泽东
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走遍全国,深入老百姓的心中,鼓舞其英
勇精神,实施以斗争为铸造的革命形式,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参与革命
斗争,以民众的力量改变中国社会现状,推动了中国人民独立精神及
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的推进。
4、长征的意义在于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在长征期间充分
彰显了绝对的革命勇气,突破了传统的革命思想,超越了传统的革命
矩阵,确立了他的领导地位,并把关于革命的统一战线的信念传达给
人民,使共产党的革命意志得以重塑。
5、长征的意义在于历史见证中国革命路程:中国共产党率领“长征”军
队千里行军,谱写了一曲浩大的伟大史诗,为人民抗击暴政牺牲无数,
经历了一场发生在千里烟尘滚滚中的历史洗礼,这正是长征最大的意义所在,它赋予了中国无产阶级迁徙史料一种宏大的可见性与具有振奋人心的历史精神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征的意义和总结
红军长征经过哪些省份?渡过哪几条大江大河?翻过了哪几座山?各路红军长征时间、经过的省份及里程:
红军长征时间:从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至1936年10月22日红二、红一方面军会师结束。
红军长征历时两年零五天。
按长征时的行政区划和习惯称谓,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为14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原为四川一部分。
1928年9月国民党中央全会决议西康特别区正式建为行省。
1935年7月成立西康建省委员会。
1939年1月正式成立西康省)、青海、河南、湖北、甘肃、陕西。
按现在行政区划为15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重庆、云南、四川、青海、河南、湖北、甘肃、宁夏、陕西。
各路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六万五千余里。
其中: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 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从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历时11个月零3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二万余里。
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3月下旬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年零7个月,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4省,行程一万余里。
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行程近万余里.
翻过的山有18座,主要有:五岭山地的越城岭,云贵高原的苗岭、大娄山、乌蒙山,横断山脉东部的大雪山、夹金山、邛崃山,以及岷山、六盘山等。
红军在长征中渡过的大河有24条,主要有江西的章水、贡水、信丰水;湖南的潇水、湘水,贵州的乌江、赤水河,云南的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小金川、甘肃的渭水等
长征的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6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是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事件。
《七律·长征》诗鉴赏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亦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
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
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该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
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
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
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
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
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
“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未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是对首联的回应。
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
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
“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七律·长征》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全国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