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与论述题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中国文化是一门广泛而深奥的学科,涵盖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众多方面,从文学、哲学到音乐、绘画等等。
本文将为您提供中国文化概论的一些考试题目及答案,并解析每个答案的背后的文化意义。
一、选择题1.中国文化概论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文学和艺术B. 哲学和宗教C. 历史和文化传承D. 以上都是答案:D. 以上都是解析:中国文化概论的研究对象是非常广泛的,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历史等多个方面。
只有理解了这些方面,才能全面理解中国文化。
2.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文化的起源?A. 商朝的建立B. 夏朝的建立C. 周朝的建立D. 元朝的建立答案:B. 夏朝的建立解析:根据中国史书记载,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朝代,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起源。
夏朝时期的文化传统和制度对后来的朝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不包括下列哪位?A. 貂蝉B. 王昭君C. 杨贵妃D. 赵飞燕答案:D. 赵飞燕解析: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指貂蝉、王昭君、杨贵妃和西施。
她们都以美貌著称,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与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简答题1.简述中国古代文人的地位和影响。
答案:在中国古代,文人的地位非常重要。
文人不仅仅是指写作或从事文学艺术的人,而是指那些有文化修养和学问的人。
古代文人通过文学创作和官员的身份,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2.解释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答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指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这个制度从隋唐时期开始,并一直延续至清朝末年。
科举制度使得文人士子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场,进而影响着政治、教育和文化等各个领域。
三、论述题中国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价值。
答案: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一直深深地影响着现代中国。
传统的道德观念、家庭价值观、尊老敬老的传统等仍然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同时,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艺术和哲学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持续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简答论述题专题复习1.简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答:⑴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⑵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的观念⑶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2.简述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项成就答: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三项: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这三项成就,都是根植于中国的地理条件,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的体现。
3.区域文化是由哪些因素共同构成的?答:⑴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自然环境⑵地域文化创造的第二个因素,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⑶第三方面的因素,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⑷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文化特色。
这是区域文化形成的第四方面的因素。
4.请说出“清初三先生”的姓名及其主要的著作答:清初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主要著作为:《船山遗书》顾炎武的主要著作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落》黄宗羲的主要著作为:《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原君》5.简要说明传统语文教育的风格答:一,传统语文教育充分注意到了汉字汉语的特点,在教学安排上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二,传统语言文字教育与人才选拔制度有直接的联系,这使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不注重语言应用的教学;三,传统语言文字教学尽量适应青少年学习的特点,注意趣味性。
6.简述中国建筑的特点答:⑴以木结构为主是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
⑵左右对称是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
⑶中国建筑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
7.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答: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8.简述中国古代教育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答:①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材。
2019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简答论述题库

2019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简答论述题库1.中国整体思维的发展阶段?答:(1)到《易经》和《洪范》时代形成了由整体的宇宙观念。
而《沿书。
洪范》则对早期五行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叙述。
(2)战国至秦汉时代,《吕氏春秋》以儒家为核心,将道貌岸然,法,墨,兵,名诸家加以改造,合为以阴阳五行家的宇宙图式为理论框架的天道,地道,人道统一的思想体系。
此后,《淮南子》。
《春秋繁露》,《白虎通义》等进一步论证人与天的统一。
汉代在理论上完成了阴阳与五行的统一使之在体系上融合为一阴阳五行统一体的学说第一次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理论模式和一般系统的双层结构模型,(3)互宋代,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上篇讲天地,下篇论人,认为天地系统的秩序结构,就是人的行为道德的规范,人的思杨,行为与天地秩序相合,才能真正地秩序相合,才能真正实现天一地一人宇宙大系统的和谐统一。
邵雍的旬数哲学和来自陈抟的先天图,对《易经》,《易传》中的体系原理做了重大发展。
(4)宋代把古代中国整体系统的思维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探索宇宙的本体和深层的内存联系,注重从直观体验,心性,精神去接近天理。
2、简述古代类比思维的三个内容和特征?答:(1)类比思维,常见的主要是在“天象”,地法,人事之间作类比。
(2)在类比思维中,有一种中做“观物比德”,是人与物的类比,是说用物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来类比人的道德,志行。
(3)《诗经》的比,兴则是类比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3、简述先秦时期对辨证思索方法的归纳?答:(1)《老子》,归纳人的方法是“观复”,“复”是指对立物的往复变化。
老子的观复,就是观察生物静动静对立统一,往复运行的规律。
(2)《庄子》归纳的方法是反衍,其中的反衍是指反复,谢施是指代谢,都是表述对立物的转化的,(3)《易》归纳的方法是通变,变是事物存在。
发展的常态,认识这种转化。
交替。
《易》称为通变,“变通”,观其会通。
5、简述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答:一是“天人合一”。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国四大名著包括以下哪部作品?A. 《红楼梦》B. 《西游记》C. 《三国演义》D. 《水浒传》答案:ABCD2. 下列哪位不是中国古代的著名诗人?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莎士比亚答案:D二、填空题1. 中国的传统节日_______,又称为“中秋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答案:中秋节2. 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其中最著名的书法字体包括楷、行、草、_______。
答案:隶三、简答题1. 简述中国京剧的特点。
答案:京剧是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丰富的角色类型、精致的舞台美术和音乐伴奏而闻名。
京剧的特点包括:唱、做、念、打的表演技巧;脸谱的使用;以及高度程式化的表演动作。
2. 请列举中国四大发明,并简要说明其对世界的影响。
答案:中国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造纸术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记录和传播;印刷术使得书籍的复制更加快捷,知识得以广泛传播;火药的发明改变了战争的形式,同时也促进了矿业和建筑业的发展;指南针的发明则为航海和地理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导航工具。
四、论述题1. 论述中国茶文化的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答案: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其特点包括:注重茶的品质和制作工艺,强调茶与自然的和谐,以及茶艺的社交功能。
在现代社会,茶文化不仅在传统的茶艺表演中得以传承,更通过茶馆、茶艺课程和茶文化节等形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不断发展和创新。
五、案例分析题1. 以《红楼梦》为例,分析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特色。
答案:《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艺术特色表现在:深刻的社会现实批判,丰富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精湛的叙事技巧。
小说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悲剧。
同时,作者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暗示等手法,使得作品具有多层次的解读空间。
六、作文题1. 以“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A. 多元性与包容性B. 连续性与非连续性C. 封闭性与开放性D. 传统性与现代性答案:A2.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
A.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B.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电报C.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电话D.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计算机答案:A3.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其核心是()。
A. 仁B. 义C. 礼D. 智答案:A4. 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其核心是()。
A. 道B. 德C. 无为D. 自然答案:A5. 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其核心是()。
A. 法B. 术C. 势D. 刑答案:A6. 中国古代的墨家思想,其核心是()。
A. 兼爱B. 非攻C. 节用D. 尚贤答案:A7. 中国古代的兵家思想,其核心是()。
A. 兵法B. 兵势C. 兵形D. 兵略答案:A8. 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其核心是()。
A. 阴阳B. 五行C. 阴阳五行D. 五行相生相克答案:C9. 中国古代的中医理论,其核心是()。
A. 阴阳平衡B. 五行相生相克C. 经络学说D. 脏腑学说答案:A10. 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其核心是()。
A. 抒情B. 叙事C. 议论D. 描写答案:A11. 中国古代的书画艺术,其核心是()。
A. 笔墨B. 线条C. 色彩D. 构图答案:A12.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其核心是()。
A. 木结构B. 石结构C. 砖结构D. 土结构答案:A13. 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其核心是()。
A. 自然B. 人文C. 宗教D. 政治答案:A14. 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其核心是()。
A. 唱B. 做C. 念D. 打答案:A15. 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其核心是()。
A. 民俗B. 民间C. 民艺D. 民情答案:A16.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其核心是()。
A. 佛教C. 儒教D. 基督教答案:B17.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其核心是()。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下列哪些物品?()A. 海南默氏P香蕉B. 挖耳勺C. 火箭D. 印刷术2.以下哪个国家与中国有共同的语言文字?()A. 日本B. 泰国C. 孟加拉国D. 英国3.以下哪个节日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A. 圣诞节B. 愚人节C.元旦D. 春节4.下列哪项属于中国传统的风水观念?()A. 面朝南B. 千里之外C. 天上人间D.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5.以下哪部作品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A. 《水浒传》B. 《红楼梦》C. 《西游记》D. 《三国演义》6.以下哪个城市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A. 北京B. 西安C. 上海D. 广州7.中国的国歌是哪首歌?()A. 《歌唱祖国》B. 《义勇军进行曲》C. 《奥运之歌》D. 《我爱你中国》8.以下哪个传统节日是中国特色节日?()A. 圣帕特里克节B. 感恩节C.清明节D. 万圣节9.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性作品是以下哪个?()A. 故宫B. 斯图加特新城堡C. 站立自由国家古迹纪念碑D. 埃菲尔铁塔10.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是什么?()A. 礼义廉耻B. 金钱至上C. 功名利禄D. 个人自由二、简答题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大名著分别是什么?简要介绍一个你最喜欢的名著。
2.中国的封建等级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有何影响?3.中国传统节日中有哪些与农民和农业相关的节日?简要介绍其中一个节日。
4.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贸易对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交流有何影响?5.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和舞蹈在今天是否仍然有重要的地位?请阐述你的观点。
三、论述题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独具特色,深受世界各国的欣赏和认可。
请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1. 语言文字方面2. 传统节日与风俗习惯方面3. 古代思想与哲学方面4. 艺术和文学方面5. 美食方面四、写作题请根据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感受,谈谈你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和评价。
中国文化概论 简答 论述

简答1、文化传统对社会发展所起的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各是什么?答: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正面作用(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消极作用)的。
前者是文化精华,是优秀的传统;后者是糟粕,是不良传统。
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
2、怎样认识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答: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历时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只有在各阶段文化纵向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文化发展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3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是什么?整体性特征有两点:一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在一起。
二是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便利的交通。
4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为什么始于元明清时期?因为元明清时期南北对峙有了新的变化,已经不是像宋金时期那样,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而是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
但处在北方的王朝政治中心,它的立国精神都是陈旧的重小农经济,因此它从来不懂得在国家策略上保护南方经济的发展势头,从而使南北对峙,变成了政治与经济的对立和矛盾。
所以说,中国文化发展迟滞是从元明清时期真正开始的。
5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几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
这四个地区是:关中地区山东(大致包括先秦时期秦国以东的六国)地区龙门—碣石(从山陕交界南端到河北东北部一线)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
6古代改造利用自然地三大成就是什么?它体现出劳动人民什么精神?土地的开垦水利的兴修运河的开凿是古代改造利用自然地三大成就。
它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和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体现。
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与论述题)1、文化产品与文化观念的辨析:(1)文化观念指的就是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与瞧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而文化产品就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2)可见,文化观念就是一种思想,而文化产品就是一种成品。
(3)文化产品体现了某种文化观念,一定的文化观念只有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典籍、艺术作品或口头语言)表现出来才就是文化产品。
2、文化现象与文化事象的辨析: (1)文化现象就是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与联系;文化事象就是指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与标志作用的事情。
(2)文化现象具有个别的、具体的、可直接观察到的特点,而文化事象具有类型性与文化变异性的特点。
(3)文化现象带有经验性,偏重于感性的体验;而文化事象就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如行业禁忌、建安风骨、原始巫术等都就是文化事象。
3、简述“文化”名称的来源:(1)关于“文”的解释:①“文”的本义就是“错画”,也就就是花纹。
②“文”的引申义:在人类认知领域,“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在政治领域,“文”引申为“文治教化”,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她国的“武功”相对;在天文与人文的区别上,天文指的就是自然现象与规律,人文指的就是社会现象与规律。
(2)关于“化”的解释:“化”的本义就是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与“分化”。
(3)“文化”合起来的解释:中国经典的“文化”就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4、什么就是两个文化层面,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何?(1)两个文化层面就是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2)上层文化就是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而底层文化就是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3)两个文化层面的关系:a两个文化层面就其来源,都就是原始文化的传承,它们虽在后代有所分化,产生了差异甚至对立,但深究其内在的精神又相互关联、互相补充。
b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都就是由这两个文化层面联合构成的,两个文化层面缺一不成其为完整的中华文化。
c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就是两个层面文化精华的苦奉。
5、中国文化的性质(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或者中国文化形成的统一文化的原因?):(1)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2)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与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就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起到了团结与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6、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或为什么说文化就是一个历史概念?): (1)文化就是一个历史概念。
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就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以文化的特质变化为前提,用有关文化的重大事件与典籍事象为界限,文化流变的历史阶段划分就是可以操作的。
(2)我们说文化就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
其次,文化就是在历时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3)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与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只有在各阶段文化纵向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文化发展的规律,才能对民族与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7、您认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的观点正确不?答:不正确。
因为:(1)中国古代文化就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就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就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就是文化的本源与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就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与。
(2)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就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就是不一致的。
所以,传统文化不能等同于古代文化。
8、您认为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截然对立的观点正确不?答:不正确,这种观点也就是片面的。
因为:(1)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她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与吸收其她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2)没有一种文化就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就是丰富与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
(3)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就是截然对立的。
对待外来文化不能拒之于千里之外,而应该就是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才就是符合时代文化潮流的。
9、简述中国文化的四个类别:(1)分为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2)其中前三类就是从文化的领域来分类,语言文字就是文化的载体,本身又就是一种文化事象,因此单分一类。
10、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就是什么?(1)中国文化史就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容的。
(2)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
11、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就是什么?(1)人类文化学就是以研究全人类文化存在与发展普遍规律为目的的。
(2)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要涉及到一部分全人类文化的普遍规律,但它立足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与阐释。
12、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应当达到的目的任务:(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意识。
(2)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所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
(3)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学习者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积极的努力。
13、“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有哪些?这六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就是:(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
(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
(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
(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5)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6)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14、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1)首先就是从多的河流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
黄河、长江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沟通中国大陆的东西。
汉水、淮河把这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
(2)其次就是地理通道。
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均力敌,大自然总会留给人们以交通的便利。
15、简述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关中地区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
(2)关中地区就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就是秦岭山脉,而且此地南接巴蜀汉中,东连伊洛地区,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以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上的许多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如周、秦、汉、唐等朝代,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
(3)晋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原之上,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就是太行与吕梁山,中间夹着一条宽平的汾河谷地。
谷地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也就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曾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
而晋北地区又与蒙古高原相连接,就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人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脉中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4)总之,正因为关中及晋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这里,而且又使便利的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6、简述广阔地域的人群众多: (1)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又一定就是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正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
(2)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
在中国,战争就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就是战争,而就是联合与融会。
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与文化方向。
17、地缘特征与文化命运:(1)自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就一直存在着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2)这些北方的少数民族从文献记载瞧,最早的人群就是猃狁,之后就是北狄、匈奴、鲜卑、蒙古、满族等。
这些民族除满族外,基本上都就是在前一个民族迁徙、草原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进,充当新的高原主人的。
(3)在中原政治兴旺时,它们逡巡于它的周围,学习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徙或内迁;当中原王朝政治陷于混乱衰弱时,她们便大举进攻,进而入主中原,造成中原固有居民的向南迁移,而她们则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与新的创造者。
(4)在短暂的停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温、繁荣。
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上述的情况再重复一次。
虽然这样的反复,已经有许多次,但就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这就就是中原文化在一直带动着各地域文化的同步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18、地理的历史舞台与文化的悠久: (1)广阔的地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可姿回旋的舞台。
(2)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她们的后方。
因此每当北方进入民族融合的时候,南方则进入开发的高潮期。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了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
(3)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
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就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
(4)广阔的回旋舞台,就是中国文明历史悠久的前提条件之一。
19、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 (1)中国领土可以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
(2)这三大区还可以继续细分出一些自然区域。
而且三个大的自然区的划分,既适宜于现代,也适宜于古代。
20、简述中国古代的“九州”:(1)中国古代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2)古济水、黄河之间为兖洲;渤海,泰山之间为青洲;黄海、泰山、淮河之间为徐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为扬州;荆山以南、衡山以北为荆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为豫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为汉中、四川盆地为梁州;西河以西、黑水以东为雍州;西河以东、东河以西为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