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群体差异性的调查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差异性研究——以山东省某高校904个样本为例

a e ma y i dc tr i ee c . 0 cu in :T e d 归 r n e b t e n y—c i n 0 r n n ia os df r n e C n l so f l h i[ e c ewe n o l . e hl a d n n—o l h l f h t g t h — d ny c i o e sa e a e u d t t
卷 调 查数 据 进 行 了分析 。本 研 究认 为 , 管独 生子 女 大 学 生 和 非 独 生 子 女 大 学 生 之 间在 许 多 的指 标 上 存 在 着相 同 尽 之 处 , 由于 其 家庭 经 济 条 件 和 家庭 关 注度 的 不 同 , 造 成 了二 者 在 性 格 、 济 用度 及 行 为 选 择 上 的 众 多 不 同 。 结 但 也 经 论 : 生 子 女 与 非 独 生 子 女 在 大 学阶 段 的差 异 性 并 未 消 失 , 独 家庭 在 其 社 会 化 中依 然扮 演 着 重要 的 角 色。 关 键 词 : 生 子 女 ;非独 生 子女 ; 新 意 识 ;差 异 性 独 创 中 图分 类 号 : 4 0 6 G 0—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2 1 (0 9 0 10 85 2 0 )3—0 9 — 4 0 1 0
— — —
0 a pls i a CO l g fSh nd ng Pr V nc sa Ex m p e 4 S m e n l e o a O 0 i e a n a e l
UU Y n c ,U a , H NG G 0 jn 0 g— e Y n S E u 一 u
第2 7卷 20 0 9年
总 第 16期 1 第 3期
科 学 ・ 济 ・ 会 经 社
性别平等与生育选择——农村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

母 的生育行为及其结果 ,而生育行为及其结果更能反 映父母对子女 的性别态度 。 生育 的性别观念指 的是对 于生男孩或生女孩 的价
值 取 向 ,通 过李克 特 量表来 测 量 。量 表包 括六 个 陈
述 ,其 中三个陈述强调生育男孩 的价值 ,另i个 陈述
强调生育女孩 的价值 。按照强调生育女孩 的价值 的方
19 97年设 立 为 直辖 市 以后 也 继续 实 行 独 生 子 女政 策) 。而且独生子女政 策在农 村地 区执 行的绝对效果 也不如城镇地 区。笔者 曾在 江苏 、四川两省做 过关于 农村独生子女 问题 的调查 ,苏南苏州相城区和苏北金 湖县 的独生 子女 占 8 %左 右 ,非 独生 子女 占 2 %左 0 0
向赋值 ,强调 生 育男 孩 的价值 的陈 述 则反 向赋 值 。
易一些 ,但是 要改变 生育的性别意愿却十分 困难 ,因 为这涉及 到了生育问题 的实质 ,即是否有男孩 。在政
策的压 力下 ,育龄夫 妇通常会退而求其次 ,牺牲数量 确保男孩 。那些按计 划只生一个孩子的夫妇 ,或者是 其生育 男孩的意愿得到 了最低限度的满足 ,或者是对 子女具有相对平 等的性别态 度。那些超计 划生育的夫 妇往往 不仅仅是 为了多生小孩 ,更 是通过多生小孩 以
政 策 同时推 行 的农 村改 革恢 复 了农 村 家庭 的生产 、 生活 等功 能 ,改 变 了农 村社会 “ 三级所有 ,队为 基
础 ”的组织 形式 ,国家 对农村 居 民的控制 和动员 能 力迅速 下降。这对于农村居 民生育 非独生子女来 说 ,
培植 了原始 动力 ,提供 了选择 空 间 ,并且 降低 了违
差数等 5 个指标 来考察父母对 子女 的性别偏好 。这 5 个指标既涉及到父母对 子女 的性 别观念 ,也涉及到父
江苏某公安院校独生子与非独生子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江苏某公安院校独生子与非独生子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摘要: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调查了江苏某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应激、心理健康、心理适应和人格状况,研究公安院校学生独生与非独生子女间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类别学生心理状态存在一定差异。
开展学生工作时应合理结合不同类别学生心理状态特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应具有针对性。
关键词: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学生工作一、前言大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求知欲旺盛,自我意识强烈,正处于青年中晚期向成年过渡的转折期,个性趋于定型化。
心理逐渐成熟,但同时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在遇到较为复杂情况时,往往会表现出幼稚和片面,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得到排解,最终必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进入新世纪已达到30%,而近年更呈上升的趋势,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正以惊人的速度递增。
警察是特殊的社会群体,公安部门的特殊职能决定其所承受的压力比其他部门要高出许多,其心理健康也日渐成为社会性问题。
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未来人民警察整体素质的高低。
公安院校的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校学习期间,接触的信息具有较强的职业性,承受的管理又有极高的纪律性,其学习生活的特点导致警校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别于其他专业大学生,对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显得尤为重要。
明确警校生的心理健康特点是科学有效地开展警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对于警校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索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否与独生子女等因素的关系,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证性依据,为更全面有效地开展警察院校的学生工作,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1.测试时间和对象测试和调查选取江苏某公安院校大一、大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20.66±1.06岁。
采取分层抽样的办法,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5%。
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性调查

“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性调查”----以南昌高校为例参赛团队:MIRACLE组长名称:邓艳君队员名称:张虹宇陈晓芬马丽平傅招能黎露摘要独生子女问题作为目前中国众多社会性问题之一,关系到千家万户,涉及到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直接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组织教育及广泛的社会教育。
对独生子女的研究,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备十分重大的意义。
自从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以来,我国独生子女的数量就在一直攀升。
对于独生子女,很多人都认为他们是一个娇生惯养的群体,而事实上他们到底是怎样的呢?他们与非独生子女之间有没有明显的差异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专门组成了一个调查小组,以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调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性。
我们以南昌市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三所高校的6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其进行在生活状况、情感、人际关系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了解南昌市高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性情况。
同时希望通过南昌市高校学生的状况来以点推面,反映我国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性情况。
1、目的:从独生子女以及非独生子女群体的内在特征、横向及纵向研究等角度探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关人际交往与生活情感方面的差异性。
2、方法:我们在江西省南昌市选择了三所高校,江西财经大学,南昌大学,华东交通大学进行简单的随机抽样调查,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数据,我们在每所大学发放了200份问卷,根据收回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3、结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目录第一章调查项目概况 (1)1.1背景介绍 (1)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第二章调查方案 (2)2.1调查目的 (2)2.2调查对象 (2)2.3调查项目 (2)2.4调查表 (3)2.5 调查方式和方法 (3)2.6调查地点和调查时间 (4)2.7问卷的输入 (4)2.8质量控制 (4)2.9组织计划 (5)第三章数据概要及基本信息 (6)3.1基本数据概要 (6)3.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7)3.2.1是否是独生子女情况 (7)3.2.2性别信息 (8)第四章数据分析经济状况分析 (9)4.1 生活费差异 (9)4.2 经济来源 (9)4.3关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消费状况的比较 (11)4.4 结论分析 (11)第五章数据分析课内外活动参与情况分析 (12)5.1 与人相处情况 (12)5.2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 (12)5.3 参加兴趣班 (13)第六章数据分析情感方面 (14)6.1亲情方面的情况分析 (14)6.1.1是否记得父母生日 (14)6.1.2 通话频率 (14)6.1.3 工作后是否愿意和父母住 (15)6.2爱情方面的情况分析 (16)6.2.1 关于恋爱原因的分析 (16)6.2.2 关于择偶因素的分析 (16)6.2.3 恋爱态度 (17)第七章结论和建议 (18)7.1 结论 (18)7.2 相关建议 (19)附录 (20)附录1 调查问卷 (20)附录2 问卷体现的调查项目 (24)附录3 调查进度表 (25)附录4 参考文献 (26)第一章调查项目概况1.1背景介绍中国80年代以后,我们“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并把“优生优育”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差异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差异作者:王倩茹来源:《人生与伴侣·综合版》2022年第10期(一)幸福感:华维(2011)认为,幸福感就是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或规则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与肯定性的评估,是人们对生活的总体满意度及其对生活各个方面的全面评价,并由此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
(二)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最早源自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l958)生活质量概念的明确提出。
在心理学领域中,well—being,subjective well—being,happiness这些词基本上是通用的,一般均译为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主要指人们依据自己对生活水平所设定的标准及对其所处的生活质量作出整体评价。
主观幸福感不仅仅能反映个体的生活水平,更是评价个体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特点:第一,主观性,也就是说,大学生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学习生活经验和生活感受等设立了相应的幸福感标准。
第二,可变性。
在校大学生伴随着经验的变化和累积、工作经验的增多,他的主观幸福感也会出现转变。
第三,整体性。
在逐步成长的过程中,大学生对主观幸福感的要求也会随之提高,那他们在各个方面都会要求提高满意程度。
社会心理学家Diener开创了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Diener(1984)认为主观幸福感是对自身生活水平质量的整体和综合评价,其中就包括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以及对生活事件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
同时Diener还提出“主观幸福感高的人,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会更高,就会拥有较多的积极情绪和较少的消极情感。
”景淑华、张积家(1997 )认为,主观幸福感能够表达对生活环境和社会现象的评价态度和满意度。
可以为生活品质提供参考,也是了解生活质量的关键标示。
秦素琼(2011)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从社会心理学视角评价本人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的综合指标,就是指本人按照自己设置的规范对生活质量开展总体评价反映了个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
独生子女人格特征

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格特征比较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格特征比较(见表1)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16种人格根源特质中,12种人格因素均未呈现出差异,仅敏感性、世故性、实验性、忧虑性四个因素上呈现出独生子女较非独生子女更低的特点。
从适应与焦虑型、内向与外向型、感情用事与安祥机警型、怯懦与果断型,以及心理健康因素、专业成就者的个性因素、创造能力个性因素、新环境成长能力的个性因素八项次元人格得分比较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各项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2.独生子与独生女人格的性别差异比较对总体进行男女性别的均数差异检验发现,在16种人格特质上,男生与女生在乐群性、恃强性、有恒性、敢为性、怀疑性、世故性、忧虑性、独立性八个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就次元人格比较还发现,女生适应与焦虑型因素低于男生,女生较男生更感生活顺应,焦虑少:男生在内向与外向型因素、专业成就人格因素项的得分均低于女生。
男女生共有11项人格因素呈现显著性差异。
是否独生子与独生女人格差异也与总体一致呢?对独生子与独生女人格特征的比较发现:独生子较独生女怀疑性、忧虑性高,而独生女较独生子乐群性、恃强性、幻想性、世故性高。
同时,对次元人格比较还发现,在内外倾性因素上独生女较独生子更外倾。
将独生子与独生女的差异与总体性别差异比较发现,在幻想性上独生子女出现了显著性差异;在有恒性、敢为性、独立性,以及次元人格的适应与焦虑型因素、专业成就的人格因素上的独生子女性别差异均不显著。
可以认为,随着家庭只有一个子女的模式的出现,独生子女的性别差异在某些因素上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二、结果讨论1独生子女敏感性高。
他们更敏感,感情用事,易感动,富于幻想,这与独生子女在的家庭中所处的核心地位有关,他们从小得到父母、爷爷奶奶的过多的爱,这些爱还表现出不甚一致的养育方式,有时甚至出现要求严重不一致的争论。
长辈对独生子女保护过多,使他们情感变得比较敏感和脆弱。
2独生子女世故性高。
试析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学校行为差别

对 数 据进 行 统 计 的结 果是 独 生 子女 与非 独生 子 女 大学 生在 学 习积 极性 ( 动 向老师 问问题 等 ) 习成 绩 ( 主 、学 学生 自评 ) 加 、参 学 生 社 团 、考证 ( 计算 机 、公 关 、会 计 师 、驾照 ) 如 、课 堂 纪 律 ( 生 自评 ) 学 、对学 校 和 教师 的评 价 、未 来 志 向 ( 研 、参 加工 作 考 等) 、与父母 关 系等 诸 多方 面 均无 显 著差 异 ( > .5) 在性 格 P O0 o但 自评 、经 济 花 费用 度 及 一些 行 为 的选 择 上 ,二 者之 间 也表 现 出 了 显 著 的差 别 。 独 生 子女 大 学生 自评性 格 外 向 的 比例 达 到 了 5 。%,而 非独 23 生子 女 大学 自 是 外 向性 格 的则 只有 4 。% ,自认 是 内向性 格和 认 14 中间性 格 的 比例则 明显 高 于独 生 子女 大 学 生 。这 说 明 ,和非 独生 子女 大 学生 相 比 ,独 生 子女 大 学生 的性 格更 外 向一些 ,更 倾 向 于 科 研 。与 同层 次 的公 办 普通 高 校 相 比 ,则 更 注重 理论 与 实践 的 结 合 ,这 也是 民办 普 通 大学 的优 势 所 在 。
引 言 关 于 独生 子 女与 非 独生 子 女 之间 的 差别 ,我 国学术 界 最 著名 的研 究 是 南京 大 学 风 笑 天教 授 的 观点 : “ 生子 女 与 非独 生 子 女 独
卷 调查 表进行 调查 ,回收有效 问 卷 94 ,有效 率为 8. 0份 61 %。该样
之间 的差 异 是一 种 随独 生 子女 年 龄 变化 而变 化 的现 象 ,并 且 这种 变化 的 总 的趋 势 是二 者 之 间 的差异 逐 渐减 小 。 ‘ 句话 说 ,年 龄 … 换 越 小 的儿 童 中 ,独 生子 女 与非 独 生子 女 的差 异 越大 ,不 同之处 越 多 ;随着 年 龄 的增 大 ,两类 儿童之 间 的 差异 越来 越 少 ,不 同之 处 越 来 越少 。尤 其 是 到 了初 中和 高 中阶段 ,两 类 儿童 之间 的 差 异几 乎完 全消失 。 风笑 天 ,2 0 ,5 ”( 0 6 )对 此 ,风 笑天 教授 的解 释 是 : 不 同社会 化 因 素的 作用 或 影 响随着 独 生 子女 的 年龄 变化 而 发生 变 化 。即 随着年 龄 的增 长 ,学校 、同辈 群体 、大众 媒体 对 独生 子 女 的影 响超 过 了父 母 和家 庭 对独 生 子女 的 影 响 ,从 而 使独 生子 女 与 非独 生子 女 之 间 的差异 性 消失 针 对 大学 生 这 一群 体进 行 定 量 的 调查 研 究 ,是 检 验 风 笑 天 教 授 基 本 结 论 的一 个 比较 省 成 本 的办 法 。本文 依据 山东 工商 学 院 《 创新 型 人 才培 养与 教育 体 制 创新 研 究 》课题 组对 山东 省某 高 校 9 4个学 生 的 问卷 调查 数据 ,分 析 了 0 独生 子女 大 学生 与 非独 生 子女 大 学生 之 间在 性 格 、经 济用 度 和学 校行 为 选 择等 方面 的一 系列 差 异 ,对 风教 授 的 观 点提 出 了质 疑 。
关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引言:中国自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至今,“独生子女将近1亿”。
如今处于现代社会的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物质丰富,大众流行文化、信息技术和和电子媒体发达的时代。
社会变迁和转型期的矛盾困惑,无不反映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之中,并对成长中的一代独生子女们产生了复杂的影响,给新时期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带来全新的挑战。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中国下一代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
本文首先指出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即偏重智育,忽视对独生子女的道德培养;娇宠溺爱,提供过多关心和帮助。
然后从分析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即制度原因、家庭原因、社会原因。
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现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家庭教育全面关心独生子女;提高家长素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独生子女的独特性:国内外对独生子女及其教育的研究结果,几乎一致肯定独生子女的智能是优秀的,而在身体情况、学业成绩、性格特征、社会生活等方面与非独生子女有明显的差异。
一般来说,独生子女相对非独生子女,智力发展较快,知识面较宽,身高体重达标率较高,但行为习惯缺点较多。
至于差别的原因,主要在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以及父母教育态度的明显不同。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对独生子女成长的有利条件有:1、独生子女生理条件比较优越。
从遗传因素方面保证独生子女在脑力、体力、智力方面的相比非独生子女总体更为优越。
2、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
因而能够尽管满足独生子女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保证了充足的营养和智力开发条件,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3、独生子女能获得较多的智力激励。
由于只有一个孩子,家长总是能够挤出更多时间陪孩子一起做游戏、教孩子学习、供给智力开发的各种玩具,因此独生子女一般都智力早熟、兴趣广泛、知识面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调研报告题目: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差异性的调查摘要:独生子女问题作为目前中国众多社会性问题之一,关系到千家万户,涉及到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直接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组织教育及广泛的社会教育。
对独生子女的研究,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备十分重大的意义。
自从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以来,我国独生子女的数量就在一直攀升。
对于独生子女,很多人都认为他们是一个娇生惯养的群体,而事实上他们到底是怎样的呢?他们与非独生子女之间有没有明显的差异呢?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次调研,以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调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性。
一、调查项目概况1.1背景介绍目前在校大学生都为20世纪8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国策后出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成为大学生中的两类不同群体。
从心理学角度看,独生子女在亲子关系中能够获取更多的关心和关注,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非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能够较早获得分享、合作等社会功能。
在传统观念中,认为非独生子女拥有乐于帮助别人、能够适应艰苦生活、合群、独立等优秀品质。
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环境的优越,往往表现出自私、自理性差、孤独感强等心理和行为表现。
所以本研究的调研正确引导一些刻板的偏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生活情感的差异,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乃至对未来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很多方面并未表现出强烈的差异性。
1.2研究目的据统计,目前我国独生子女人数已超过2亿。
近年来独生子女进入大学的比例已经达到30%,今后的比例还将越来越大。
那么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在人际交往和情感等方面有没有差异?有何差异?这将是本项研究所探讨的。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让大学生明白自己在群体中各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优点发扬,缺点改进。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1.3研究方法在实验开始前实施前期调查,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实施过程调查,在结题前进行效果调查,了解学生现状及发展情况,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和进行动态调整。
主要采用谈话、问卷、检测等形式进行。
二、调查项目2.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生活方面的消费状况;2.1.1 生活费差异综合比较独身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生活费上的差别,分析绘制了下图图1 独身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生活费上的差别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生活费在1000以下的更多。
但是可以看出,在1000~1500的生活费这个档次,独生子女人数下降的要比非独生子女人数下降的少,可见独生子女的生活条件还是要稍微优越于非独生子女的。
调查表明,无论总体消费水平,还是生存消费、发展消费、享受消费以及人情消费等各个方面,独生子女的消费层次都高于非独生子女。
这可能与独生子女家庭经济负担相对较轻,父母可以把更多的物质资金投入到子女的生活上有关。
2.1.2经济来源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还是来自于父母,这是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共同点。
再分析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经济来源方面的区别,非独生子女中经济来源于校外兼职的比例要远大于独生子女,获得助学金人数的比例也要大于独生子女。
不难理解,独生子女的自己的储蓄会高于非独生子女。
可见非独生子女的生活能力还是要高于独生子女的,而且可能受家里经济影响,学习也会相对的比较刻苦。
2.13消费结构调查通过对消费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虽然基本的生存消费,如吃饭、穿衣和日常用品的消费在大学生总消费中仍占很大比重,但他们的生活结构趋向多样化。
除此之外,他们也比较关注自己的身体锻炼,他们的消费观念从温饱型向理想型过渡。
此外,大学生在人情消费方面也有一定数量的开支。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发现独生子女的发展消费在总消费中所占比例仅为5.3%,而享受消费在总消费中占 8.7%;非独生子女在这两个方面的比例分别为 9.3%和5.1%。
就是说,独生子女的消费层次虽然高于非独生子女,但是他们把更多的钱花在了享受方面,用于个人发展方面的钱却相对较少。
2.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婚恋观的比较2.2.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婚恋观的比较在课题研究准备阶段,搜集、鉴别、整理,我们通过在报刊书籍和网络中搜集得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婚恋观上存在显著差异。
表1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婚姻观的方差分析结果“恋爱和结婚是不同的”一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平均数得分都超过了4分,相对于满分5分来看,大学生群体对此的认可程度非常高,表明他们大多数已经有这方面的认识。
结婚愿望和生育愿望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平均数都超过了3分,表明大学生群体结婚和生育愿望都比较高。
“即使结婚也没有必要为了家庭牺牲自已的个性和生活方式”一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平均数得分都接近4分,表明大学生群体在对待待未来家庭生活上,更注重个人利益。
表1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独生子女群体和非独生子女群体统计上呈现显著差异的婚姻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同居观和性宽容,均为独生子女群体的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群体的得分。
同时这两个方面也存在着性别差异,男大学生的得分高于女大学生的得分,在统计上呈现显著差异。
以上婚姻观项目不存在交互作用。
结果表明独生子女群体比非独生子女群体、男性比女性在性的观念上更为轻率。
2.2.2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共同特点对未来婚姻持慎重态度,爱情是结婚的主要目的,恋爱和结婚分离,结婚愿望和生育愿望较高,离婚意识开放,希望婚后单独居住·不愿为家庭牺牲个人利益。
总之,表现出在婚恋问题上看重个人感受,注重爱情因素。
因此需要在高校婚恋教育上加强培养大学生刘一未来婚姻和家庭的责任意识。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婚恋观的不同点表现为:独生子女大学生对婚前同居和性观念比较开放。
2.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综合素质比较我国大部分学者对独生子女研究得出的负面结论较多,譬如自私、任性、挑食挑衣、不尊敬长辈、不懂关心别人、生活上自理能力差等。
但调查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很多面并未表现出强烈的差异性。
社会对于大学生独生子女的评价是有失偏颇的,不少评价带有主观倾向,而不完全正确和客观。
独生子女大学生确实在一些地方不如非独生子女。
但这些方面只是少数,二者没有显著差异的方面是大多数,甚至还存在不少方面,独生子女大学生更有优势。
总体来说,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很多方面并未表现出强烈的差异性。
这些方面有现状自我评价、成就期望水平、责任感、决策力和创造性。
2.3.1现状自我评价通过一项网络调查问卷了解到在独生子女大学生中有87.3%的人“对自我现状评价一般”,而非独生子女占到88.2%。
对自己评价过低或过高的人数都很少,这说明独生子女在成就自我评价方面与非独生子女并无明显差别。
2.3.2成就期望水平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在尚未实现时表现为一种期望。
个人对目标的期望值与个人的努力、绩效、奖励和个人需要都密不可分。
从调查可以看出,选择“在某项任务中表现好很重要”的人数,独生子女占总人数的96.8%,选择此项的非独生子女占总人数的95.2%。
说明大家都渴望获得成功,取得好成绩,实现自己的目标,对于成就的期望水平都很高,成长背景的差异并没有对此产生什么影响。
2.3.3责任感责任感是指对自己义务的知觉,以及自觉履行人生义务的一种态度或意愿。
问卷调查表明,对于父母的辛劳,87.5%的独生子女和82.6%的非独生子女都认为要等到长大了回报他们,这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都有很强的责任感。
他们对自己将来如何回报社会、家庭都有较强的行为意愿。
2.3.4决策力决策是根据过去的情况、当前的条件,在对未来发展情况作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对未来目标、手段、方法作出的选择和判断。
调查发现,12.6%的独生子女大学生选择了“先看别人怎么办,然后跟着去做”;38.1%的独生子女大学生选择了“听家长辅导员的,然后照着去做”。
两项相加,可以看出,50.7%的独生子女大学生缺少决策能力,依赖性严重。
而在非独生子女大学生选择这两项的有27. 1%和24.5%,两项加起来也已经超过了半数,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群体都很缺乏自我的决策能力,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没有太大差异。
2.3.5创新能力创新与创造性思维是近年来教育学研究的热点。
创新就是通过对过去经验和知识进行分解和组合后,产生某种新的、独特的具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成果的过程。
我们发现3%的被调查者的创造力水平属于“很强”,34.5%被调查者具有“强”的创造性,其中,独生子女被调查者占20.1%,非独生子女被调查者则占14.4%;差别不大,且普遍较高。
三、结论总体来说, 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消费的各个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且呈现以下特点:独生子女的消费层次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以生存消费为主,且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
针对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引导,进行合理的消费教育;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婚恋观菜些项目上也存在差异。
大学生在婚恋问题上看重个人感受,注重爱情因素。
独生子女大学生对婚前同居和性观念比较开放;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综合素质差异不大,独生子女并不比非独生子女差,社会对于二者区别对待的做法,尤其是怀疑独生子女能力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