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传》导学案(教师版)
张衡传导学案

《张衡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范晔、张衡相关文学常识(以及文史、文化常识),了解传记文章的特点;2、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文本,通过课下注释、查阅词典、对比历史中的张衡翻译课文;3、了解张衡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和成果,以及他在政治上的作为。
一、知识记忆与理解[自主预习]1、走进作者范晔(398—445),字蔚宗。
南朝宋顺阳人。
历史学家。
博涉经史,善属文,能隶书,晓音律,始为尚书吏部郎。
后左迁宣城太守。
代表作《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
今通行本共120卷;2、张衡:他是文学家,二京大赋,气势恢宏;他是书画家,东汉四家,上有其名;他是数学家,圆周率说,千年第一;他是发明家,浑天地动,构造奇精;他是地理学家,地形图表,泽被后世;他更是天文学家,洞观天象,拨正视听。
他可谓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无所不精。
3、基础知识梳理:查阅工具书完成任务。
新新学案(目标):识记生字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积累文化常识(如举孝廉、辟公府等)于课本中。
二、思维探究与创新传记:传记记述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
传记要突出传主的特点课前反复读《张衡传》,并完成相关问题:[自主独学]1、听录音,说说本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张衡的?(传记的角度思考)2、整体感知:通过合作学习概括本文的内容。
三、技能应用与拓展[对学探究]1、朗读课文,翻译课文第一自然段,介绍张衡的那些才能品德。
2、翻译课文2-4自然段,说说张衡的研究和实践成果。
3、读课文的5、6自然段,张衡迁侍中时的时局和处事态度、心思?[群学探究]1、介绍张衡制造的候风地动仪(质地、大小、外形等角度),候风地动仪是怎样于预知地震的?2、学习了這篇课文,请你说说张衡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本作答)[学习反思]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那些收获?[课内素材]:张衡在担任太史令时,潜心研究天文历法。
在当时,有种比较先进的天文学说叫做浑天说,认为天是浑圆的,像一枚禽卵,天像卵壳,地像卵黄,在天的中间,日月星辰在“卵壳”上下不停的转动。
高二语文下册《张衡传》教案6篇

高二语文下册《张衡传》教案高二语文下册《张衡传》教案精选6篇(一)教案《张衡传》是高二语文下册的文学作品之一,主要讲述了张衡创造天文仪器和科学理论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贡献,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一、教学目标:1.了解张衡的生平和贡献;2.了解张衡在天文学和地理学上的创新理论和仪器;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准备:1.教材:高二语文下册;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相关资料:张衡传记、科学实验视频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下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浑天仪等科学仪器,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仪器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张衡的发明是科学的?有没有看过类似的仪器?2.讲解(15分钟):讲解张衡的生平和贡献,包括家庭背景、成就和影响等。
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张衡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科学家,他在天文学和地理学上做出了创新贡献。
3.展示(15分钟):展示一下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浑天仪等科学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模型等形式进行展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些仪器的科学原理和使用方法。
4.讨论(15分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张衡的发明在当时和现在的意义和影响。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
5.实践(20分钟):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地动仪或浑天仪模型,通过实践进一步加深对张衡发明的理解和掌握。
6.总结(10分钟):总结张衡的发明对于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张衡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四、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阅读、写作或实践任务,以加深学生对张衡传的理解和掌握。
五、拓展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更多关于张衡和他的科学成就的内容。
六、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张衡传》导学案(教师版)修改

《张衡传》教案(第一课时)一、确定目标(2分钟)1.课堂导入从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和郭沫若在张衡基碑上的题词说起。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候风地动仪的模型。
早在 1800 年前,张衡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候风地动仪。
这个仪器早已毁于西晋战乱之中,现在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是现代科学家王振铎等人根据《张衡传》中对候风地动仪的介绍说明用木料制成的。
1959 年党和政府重修张衡墓时,郭沫若在墓碑上题词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上亦罕见。
”2.学习内容《张衡传》第1-3自然段,第一课时3.学习目标(1)、识记相关文学常识。
(2)、自主学习,通读全文,疏通字音。
(3)、利用所学过的文言文知识疏通第1-3自然段字词句。
4、方法指导(1)、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第1-3自然段字词句。
(2)、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二、导学案(自主学习5分钟、讨论交流8分钟、精讲释疑13分钟)(一)掌握下列文学常识:1. 文史专名(1) 五经:《诗》、《书》、《易》、《礼》、《春秋》(2) 六艺:①礼、乐、射、御、书、数。
( 学问和技能 )②五经十《乐》。
(说经的经文和传文)(3)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4)经、舒心:“经”批儒家的经典著作;“传”指注释、解说儒家经典著作的文字。
(5)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国志》。
(6)史汉:《史记》、《汉书》。
(7)《汉书》:纪传体、断代史。
(8)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
(例如:《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9)通史;断代史。
(例如:《史记》;《汉书》)(10)《两都赋》和《二京赋》:《两都赋》的作者是班固,《二京赋》的作者是范都城,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
2、关于官职任命、调动、贬谪等的词语(1)举:(“举孝廉不行”)推荐(被)举荐任官(2)行:(“举孝廉不行”)去应荐(3)辟:(“连辟公府不就”)征召,召来授官(被)召(4)就:(“连辟公府不就”)就职,任职(5)召:(“累召不应”)召请来授官(6)应:(“累召不应”)应职,接受官职(7)拜:(“公车特征拜郎中”“征拜尚书”)任命,授给官职(8)迁:(“再迁为太史令”)调动官职。
《张衡传》教案精选六篇

《张衡传》教案《张衡传》教案「篇一」张衡传的教案分析《张衡传》的教学,在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方面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教师心中要有自读课的“灵魂”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于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叶老的话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奉行的宗旨绝不是“全盘授与”,而应立足于“相机诱导”,始终要注意启发学生“运其才智”,“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教读课不例外,自读课更加如此。
教师的这种认识如何才能变成学生的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这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
就自读课而言,教师引导学生“自为研索”,“自求解决”,以形成学生良好的自读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自读习惯,就成为自读课的“灵魂”。
二、教给方法,养成习惯,要打“阵地战”和“持久战”《张衡传》的.教学主要从确定自读目标、指点自读门径、授以自读方法三个方面来部署的。
1.确定自读目标阅读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阅读能力训练过程,它不同于日常的消遣式的读书。
因此,必须通过自读课的反复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阅读须有的(目标)的观念。
在导入新课之后,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借助“自读提示”来确定学习目标,而没有代庖,意在给学生提供亲自实践的机会。
同时,从确定自学目标的需要出发,教师对“自学提示”的内容作相应的补充,启发学生从思想内容、文体知识、文言词句三个方面作定向思考,以全面认识目标。
在学生归纳出自学目标之后,再用小黑板展示目标,以强化目标意识,并作为全部自读过程的“航标”。
2.指点自读门径阅读一篇从哪儿入手,第一步做哪些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和习惯。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是阅读一篇的起始步骤和基础工作,是培养自学方法和习惯的重要环节。
因此,教学活动中特别注意了两点。
第一,落实读的要求,选择读的方法。
通读课文时,提出读的要求,诸如音准、句读、语脉等,同时注意读的良性分布。
张衡传导学案

《张衡传》导学案【三维目标】:1. 了解传记文章的特点,学习本文记人叙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法。
2. 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和文史、文化常识。
3. 了解张衡的品格和他在科学、文学、政治各方面的贡献,学习他刻苦求学、科学务实、追求真理的精神。
【课前学案】1、本文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作为一篇科学家的传记而节选,对原文有大量的删节。
《后汉书》是纪传体东汉史,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南北朝时南朝宋范晔撰。
范晔原定编著百篇,仅完成帝纪十篇、列传八十篇,十志未及完成而因密谋拥护文帝弟刘义康做皇帝而死于狱中。
后人将梁代所注的晋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三十卷补入,遂成一百三十卷的今本《后汉书》。
范晔的《后汉书》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
均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2、范晔(398~445),我国南朝宋代史学家、文学家。
字蔚宗,顺阳(今河南省淅川)人。
他少年勤奋好学,阅读大量经书史籍,善写文章,通晓音律,历任秘书丞、太守、尚书吏部郎等职。
元嘉初年,彭城太妃卒,范晔夜中酣饮,开北窗听挽歌为乐,被贬为宣城太守。
因不得志,便专心著述。
他搜集有关后汉的各种史料,以《东观汉记》为基础,博采众家之说,编写历史名著《后汉书》。
他擅长写论赞,《后汉书》的一些传论,被誉为名篇。
3、张衡(78--139)东汉著名科学家和文学家。
其作品《二京赋》、《四碧诗》等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特别是他在科学上的成就更为出色,他是我国古代的科学家。
他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地震仪早一千七百多年。
他在政治和哲学上也有一定研究。
1956年郭沫若为南阳重修的张衡墓题词说:“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
”4、解题: 传,传记,记叙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
传记要突出传的特点,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叙述其为人及对社会的影响。
传记基本特点:详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
张衡传(导学案)

《张衡传》学案段柳清【教学目标】(1)了解张衡一生在科学、文学、政治等方面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钻研的精神(2)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实词、句式和文化常识。
(3)掌握叙述、说明的方法及详略得当的处理方法【教学重难点】1.分析语句积累重点实词和文言句式。
2、评价张衡的品德和精神。
一、知识链接:1、张衡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人。
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时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
2、范晔(398-445)南朝宋顺阳(在今河南浙川东)人。
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的《后汉书》。
3、《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4、《史记》: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该书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5、《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6、《三国志》: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7、前四史: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与陈寿的《三国志》8、回忆:编年体:《左传》《吕览》《资治通鉴》国别体:《国语》《战国策》纪传体:《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后汉书》三、疏通课文(一)、研读第一段。
《张衡传》导学案

《张衡传》【复习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张衡和他的主要经历,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词类活用及特别句式等,并掌握文中表古代官职变动的词语。
2. 能力目标了解张衡在科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对他作出正确的评价。
课前案【知识积存】一、指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员径八尺2、形似酒尊3、一时收禽二、找出古今异义并解释1、不好交接俗人2、举孝廉不行3、公车特征拜郎中4、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5、衡下车,治威严6、视事三年三、词类活用1、衡少善属文2、安帝雅闻衡善术学3、时天下承平日久4、下有蟾蜍5、大将军邓骘奇其才6、妙尽璇玑之正四、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字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2、安帝雅闻衡善术学3、连辟公府不就4、精思傅会5、妙尽璇机之正6、中有都柱7、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8、阴知奸党名姓9、视事三年10、上书乞骸骨五、解释以下表官职升迁的词语1、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2、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3、顺帝初,再转4、辄积年不徙5、出为河间相6、征拜尚书六、说出以下句子的句式特点1、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2、游于三辅3、观太学4、因以讽谏5、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6、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7、未之有也8、果地震陇西课堂案一、翻译以下句子⑴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⑵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⑶衡下车,治威严。
⑷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二、课外文段拓展司马芝传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
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
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
〞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
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
时创,多不奉法。
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
顷之天下草,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假设至时藏匿,必为留负。
〞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
张衡传导学案 教 师版

《张衡传》导学案高一备课组使用时间 2016年6月17日(周六)【预习案】【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弄懂一些专指词语,疏理文言否定词。
2、学习记叙和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3、了解张衡一生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张衡的。
2、梳理文言字词。
(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张衡的种种优良品质。
【教学设想】:1、在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2、结合语境分析语句,从而积累文言知识,培养语境意识。
3、对人物进行概括评价,从而体会传记详略剪裁作用。
【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范晔(398---445),南朝宋代的史学家。
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
2、关于张衡张衡(78---139),东汉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文学家。
其作品《二京赋》《四碧诗》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特别是他在科学上的成就更为出色,他是我国古代的科学家。
他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地震仪早一千七百多年。
他在政治和哲学上也有一定研究。
3、关于《后汉书》《后汉书》是纪传体东汉史,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南北朝时南朝宋范晔撰此书内容充实,对考核史实有参考价值。
文笔简练生动,议论部分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文笔流畅,即具有史学识见,又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范晔原定编著百篇,仅完成帝纪十篇、列传八十篇,十志未及完成而因密谋拥护文帝弟刘义康做皇帝而死于狱中。
后人将梁代所注的晋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三十卷补入,遂成一百三十卷的今本《后汉书》。
范晔的《后汉书》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
均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4、关于文化常识文史专名遂通五经,贯六艺(1)五经:《诗》《书》《礼》《易》《乐》《春秋》(2)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官职专名及相关用语。
举孝廉不行(1)孝廉:被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
(2)举: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星的名字,即“天璇”和“天玑”。从上下文看,似以第二说为宜。用“璇”“玑”二星指代
北斗七星,又进而指代天文,“妙尽璇机之正”即精通天文的意思。(把“璇机”指代天文, 可参见王力《古代汉语》下册第一分册第787页)
二、拓展延伸:
(3)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张衡,公元111年(安帝永初五年)拜郎中,114年 (安帝元初元 年)迁尚书侍郎,115年迁太史令,121年(安帝建光元年)迁公车司马令,126年(顺帝永建 元年)再复为太史令。文中所指“五载”,即公元121年辞太史令,拜公车司马令,到126年又 复为太史令的“五载”。
(4)咸怪其无征:征,是应验、征验、效验的意思,不宜作“证据”讲。
4国子监(明清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称监生)“老监生”)
5教授、博士、直讲、助教(教学人员)(“有司业、博士为之师”)(4)姓名。“名”和“字”有对应关系)
①张衡字平子
③韩愈字退之④苏轼字子瞻
⑤苏辙字子由⑥诸葛亮字孔明
⑦刘备字玄德⑧关羽字云长
⑨张飞字翼德⑩赵云字子龙
(12)辛弃疾字幼安(13)班固字孟坚
【学习过程】
一、难词难句解释。
(1)从容淡静:从容,举止行动,《礼记?缁衣》:“衣服不贰,从容有常。”孔颖达疏:“谓举 动有其常度。”《楚辞?九章》:“孰知余之从容。”王逸注:“从容,举动也。”不能作舒缓、不 急迫来讲。淡静,淡泊娴静。全句:(他)平时举止淡泊娴静。
(2)衡不慕当世:当世,是当世之人,即当时的掌权者。
行:迁左丞,行徐州事(2000年)
主:掌管。例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主兵。”(勃:人名。)其他
(1)年号纪年。
①永元中②阳嘉元年③永和初 ④元丰七年⑤元和十年⑥德二年
(2)地名。
1 南阳西鄂人也
③河间相
⑶学校。
1太学(最高学俯)
2观、游(指游学,考察学习)
3庠、序(学校)(“俾人邑痒”)
写张衡的品格和文才①
写张衡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的成就(②③④)
写张衡的政治才干(⑤)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又可分为两层:一是仕途情况,以及制作浑天仪和著《灵宪》
《算图论》的情况;一是专门介绍候风地支仪。显然,后者又是第二部分的重点。
作者这样处理,使文章的详略得当。因为张衡一生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成就,而他在科技方 面的才能和创造发明最为突出,因此成为本文记叙的重点。
《张衡传》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
1、了解范晔的生平和《后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深入了解张衡。
3、学习本文记人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1、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
2、了解张衡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学习他刻苦求学、科学务实、追求真理的精神。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记人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文意,完成下面的题。
(一)这篇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张衡的?文章记叙的重点是什么?
(二)翻译下列各句。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张衡传》导学案(一)答案
、(一)答:三个方面:
【学法指导】
1、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
2、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知识链接】
1、作者与作品简介
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省淅川)人。南朝宋著名历史学家。他根据前 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
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该书既具史家识见, 又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司马迁(西汉)的《史记》、班固(东汉)的《汉书》、范晔(南朝宋) 的《后汉书》、陈寿(西晋)《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人物传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类别,而且多为官吏的传记,常涉及人宦海生涯中的升迁、 调转、罢免等事。与现代汉语比较,古代官职变动用词具有词汇量丰富的特点。了解和掌握 这些术语的含义、特点及规律,对于更好的阅读文言文具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类:表小授了气提升的词i氏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二)翻译下列各句。
1、 译文:虽然才学高出当时一般人,却没有骄傲自大的情绪。(他)总是举止稳重,神态淡 泊宁静,不爱和一般的世俗之人往来。
2、译文:张衡擅长器械制造方面的技巧,尤其专心研究天文、气象、历法等的推算。
3、译文:他不趋附当时的权贵,所担任的官职,常常多年得不到提升。
2、张衡简介
张衡不但是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伟大的文学家,他才华横溢,知识渊博,诗文俱佳,造诣 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位少见的全才。在自然科学方面,他精通天文、地理、历法、 数学、机械、气象;在社会科学方面,历史、文学、经学、哲学、礼法、绘画均至佳境。他 既在自然科学方面为我们留下了震惊世界的浑天仪、地动仪、独飞木雕等伟大发明,又在社 会科学方面留下了熠熠闪光的理论著作和文学作品。他的《二京赋》,达到了汉代大赋长篇巨 制的极致;他的抒情小赋为赋的发展开创了新的途径;他的诗是我国七言诗由发展到成熟的 一个标志,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 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
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拜 起 拔 第二类
迁
转、调、徙:调动官职;
补
第三类
兼
署
第四类
贬 出
左迁:降职;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黜、废:废弁不用.
第五类:共他.
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 思。例如:
知: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1996年)
(5)“举孝廉”、“辟公府”、“累召不应”、“公车特征”:举,推荐。辟,征召。召,呼唤,特
指上对下的呼唤,引申为招致,征,召,特指君召臣。“举、辟”二字在这里都表被动。
(6)“拜郎中”、“迁为太史令”、“积年不徙”、“再转复为太史令”:拜,授予官职。迁,调动 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才是贬官。徙,表一般的调职,有时也用以表示降职,本文指前 者。转,迁调官职。这四字的意思很接近,略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