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新部编本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小圣施威降大圣》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孙悟空形象,理解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小圣施威降大圣》故事梗概,孙悟空的形象特点,故事中的寓言道理。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西游记》及孙悟空的形象。
(2) 讲述故事:详细讲述《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故事情节。
(3) 分析讨论:分析孙悟空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寓言道理。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作业3.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参与度及课后作业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2 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孙悟空的形象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现。
(2) 请学生谈谈对故事中寓言道理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拓展4.1 教学资源《西游记》原著,《小圣施威降大圣》故事相关资料。
4.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本章节教学计划共4课时。
5.2 时间安排第一课时:介绍《西游记》及孙悟空形象,讲述故事梗概。
第二课时:分析孙悟空形象特点,讨论故事中的寓言道理。
第三课时:小组合作,分享观点和感受。
第四课时:教学评价与作业布置。
第六章:教学策略与指导6.1 教学策略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采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表情、夸张的手势等教学策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2 教学指导(1) 在讲述故事时,注意节奏和情感的把握,使学生能够沉浸在故事情境中。
(2) 在分析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孙悟空的形象特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 在小组合作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新增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分析】本文选自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这一单元课文都是通过虚构的人和故事,曲折地反映现实。
其单元学习目标为练习快速阅读,通过抓关键词语带动整体阅读;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从课文中抽绎归纳联想的方法,明确联想也是以知识、生活的积累为基础的奇思妙想。
【学情分析】《小圣施威降大圣》是一篇新课文,又是《西游记》中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初一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是浓厚的。
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已经对这一故事有了很多了解,但也特别容易因为熟悉情节,而沉溺于动画、电视剧等影像记忆中,不愿意走进文本。
【学习目标】1.通过默读、比较情节,感受文本的“ 奇情”;2.通过学习描写,品析词句,体会人物的“ 人情”。
3.结合背景,领略作者的“ 谐情”。
【教学设想】基于课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的调整及依据。
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我考虑将本文的文学性与趣味性联系在一起,既激发学生的探究趣味,又可以使他们在探究中感受文字的魅力。
【教学准备】:1. 预习生字词,完成自学检测字词内容。
2. 预习题:根据表格归纳孙悟空及二郎神的变化过程。
3.阅读下发材料:①《降魔变文》故事片段译文;②《瞎眼僧人的故事》片段(见后)【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出示图片《降魔变文》“狮子吞牛图”,由图猜故事提示:图片内容讲述的是下发材料中的哪一个故事片段?(设计意图:故事激趣,为下文学习做铺垫。
)二、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学习目标(设计意图:带着目标学习,便于学生实现自己意义的建构。
)三、比较故事,分析斗法——感受“奇情”。
1.默读课文,用“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说一段话概括文章内容(至少用到三个词)提示:默读,在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视的的基础上,抓关键词,快速阅读。
2.用一句概括故事内容思考:题目就可追问:施威指什么?3.用一个词来概括故事内容思考:“变”、“斗”、“追”等追问:哪一个更好?思考:“变”是“斗”的形式。
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快速阅读,在短时间内迅速浏览全文,把握故事情节。
2.结合多种手法赏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特点。
3.展开联想和想象,初步感知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1.理清大圣与小圣的变化争斗过程,把握故事情节。
2.赏析大圣和小圣的形象,感受他们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想象的妙处,体会古代神话小说的特点。
2.分析大圣在斗法中处于下风的原因,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投影出示:西游记战力排行榜委员会近日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指出孙悟空号称“七十二变佼佼者”,打遍天下无敌手。
可是他在和二郎真君的斗法中,变化多次被识破,他真的是“七十二变佼佼者”吗?写信者恳请委员会查实此事。
作为《西游记》的忠实粉丝,我们决定通过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第六回《小圣施威降大圣》一文寻找蛛丝马迹。
(二)预习检测1.走近作者(1)提问:吴承恩是哪个朝代的小说家?吴承恩是明代小说家。
(2)提问:吴承恩的字和号是什么?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2.字词积累(1)投影出示:掣棒(chè)、金箍棒(ɡū)、大鹚老(cí)、嗛(xián)、青鹞(yào)、鹭鸶(lùsī)、老鹳(ɡuàn)、鳜鱼(ɡuì)、鲂鱼(fánɡ)、撺(cuān)、木木樗樗(chū)、愕然(è)、蓼汀(liǎo tīnɡ)、幌一幌(huǎnɡ)、鸨鸟(bǎo)、翎毛(línɡ)、淬(cuì)。
(2)提问:“弄喧”是什么意思?弄喧是弄玄虚,耍花招的意思。
(3)提问:“愕然”的意思是什么?愕然是形容吃惊的样子。
(三)课文教学学习任务一:理清“变化”之回合1.提问: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主要讲了孙大圣和小圣二郎真君各自施展法术,斗智斗勇,最后小圣二郎真君降服孙大圣的故事。
2.提问:大圣和小圣经过了几个回合的变化和斗争?最终结果是什么?大圣和小圣经过了八个回合的变化和斗争,最终小圣制服了孙大圣。
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如“掣”“鹚”“蓼汀”等,理解其含义并能在语境中准确运用。
2.学生能够熟练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节奏和语调,体会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特色。
3.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学生能够梳理出故事的主要情节,概括出小圣和大圣各自的神通变化,提高阅读理解和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其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掌握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3.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提高阅读的深度和精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奇幻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通过对大圣和小圣之间争斗情节的解读,体会到双方的机智勇敢和神通广大,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和竞争意识。
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一)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故事情节1.帮助学生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使其能够顺利读懂课文,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引导学生梳理出小圣和大圣在争斗过程中的一次次变化,如大圣变作麻雀,小圣变作饿鹰;大圣变作大鹚老,小圣变作大海鹤等,形成清晰的情节脉络。
(二)分析人物形象1.通过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分析,让学生准确把握大圣和小圣的性格特点。
2.例如,从大圣的变化多端和机智应对中,体会其聪明、勇敢、反抗精神;从小圣的沉着冷静和步步紧逼中,感受其机智、果断、忠于职守。
三、教学难点(一)体会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特色1.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现代白话文存在一定差异,学生可能在理解上存在困难。
例如“掣棒”的“掣”字,学生可能不理解其准确含义和用法。
2.文中存在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和表述方式,如“蓼汀”,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其在文中的意义以及背后的文化底蕴。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西游记》中“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故事情节;(2)通过分析故事,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3)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述、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容;(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3)利用图表、图片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故事情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通过故事中的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简介:讲述《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天庭招安后,因不满待遇而打出南天门,玉帝派小圣二郎神降服孙悟空的故事。
2. 人物形象分析:(1)孙悟空:机智勇敢,傲慢自信,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2)二郎神:公正无私,英勇善战,富有智慧。
3. 故事主题探讨:通过故事,探讨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忠诚与背叛的抉择,勇敢与智慧的体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掌握;(2)人物形象的把握;(3)故事主题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孙悟空、二郎神的性格特点及其表现;(2)故事中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所体现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述法: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2)讨论法:分组讨论故事主题,分享心得体会;(3)角色扮演法: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情景模拟。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故事情节相关图片、图表等;(2)图书资料:提供相关古典文学资料,供学生查阅;(3)情景道具:为学生提供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西游记》及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述故事:详细讲述“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 2024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正确读写文中重点字词,了解作者相关文学常识。
2. 梳理故事情节,理解文章内容。
3.分析大圣和小圣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4. 品味文章语言,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5.提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梳理故事情节,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2)分析大圣和小圣的形象特点。
(3)品味文章语言的妙趣横生。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情节发展的关系。
(2)体会古典文学的丰富想象力,提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的许多故事和人物都深受大家喜爱。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圣施威降大圣》就是选自《西游记》。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看看小圣和大圣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激战。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 作者简介吴承恩(约1500年—1583 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河下人,中国明代杰出的文学家、小说家。
他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其喜爱神话故事,多才多艺。
但在科举中屡遭挫折,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书。
2. 故事背景梗概花果山仙石孕育一石猴,石猴觅得水帘洞被群猴拥戴为王。
数年后,石猴拜菩提老祖为师,获名孙悟空,学得长生之道、七十二般变化及筋斗云,又向龙王讨得金箍棒,后大闹天宫。
玉帝令托塔李天王率天兵天将去捉拿孙悟空,孙悟空两度打败众天神。
于是,观音推荐小圣杨二郎擒拿孙悟空。
本课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检查预习1.字音字形掣(chè) 淬(cuì) 规模(guī mó)觅(mì) 吆(yāo) 踪(zōng) 庙(miào) 通( 宇) 提(dī) 拽(zhuài) 擎(qíng) 钳(qián) 愕(è)箍(gū) 鹚(cí) 嗛(xián) 猢狲(húsūn) 鹞(yào) 鹭鸶(lù sī) 鹳(guàn) 鳜(guì) 鲂(fáng) 撺(cuān) 鸨(bǎo)樗(chū)蓼汀(liǎo tīng) 踵(lóng zhǒng)哄闹(hōng) 哄骗(hǒng) 起哄(hòng)更加(gēng)更迭(gēng)提防(dī)提高(tí)2. 形近字青 ( 鹞) 瑶 ( 瑶池) ( 鱼)廖(廖国)蓼(蓼汀)寥(寥廓)喧(喧哗) 暄(寒暄)3. 词语解释法象:指神妖做法时变成的形象。
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年)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西游记》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字形。
2. 梳理故事情节,分析孙悟空和二郎神的形象特点。
3. 品味文中幽默诙谐的语言,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4. 学习通过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孙悟空和二郎神的形象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品味文中幽默诙谐的语言。
2.学习通过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神话小说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文章——《小圣施威降大圣》。
(板书课题)(二)文学常识介绍1.《小圣施威降大圣》选自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字汝忠,别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明代小说家。
2.“小圣”指二郎神,“大圣”指孙悟空。
(三)字音字形积累1.字音掣(chè) 淬(cuì) 觅(mì) 模(mó)提(dī)幌(huǎng)愕( è ) 降(xiáng)棂(líng) 看(kān)擎(qíng) 睁(zhēng)zōng( 踪) 迹miào ( 庙) 宇shén (神)通huāng huāng(慌慌)张张寻mì (觅)(四)整体感知1. 朗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预设答案:本文主要讲述了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的故事。
2.梳理故事情节(五)分析孙悟空的形象特点1.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预设答案:孙悟空能变作麻雀儿、大鹚老、鱼儿、水蛇、花鸨、庙宇等,还会驾筋斗云,一纵十万八千里,体现了他的神通广大。
2.孙悟空的性格还有哪些特点?预设答案:从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斗法中,可以看出他机智灵活、勇敢无畏的特点。
(六)分析二郎神的形象特点1.二郎神是如何与孙悟空斗法的?预设答案:二郎神根据孙悟空的变化,及时做出相应的变化来克制他,如孙悟空变作麻雀儿,二郎神就变作饿鹰儿;孙悟空变作大鹚老,二郎神就变作大海鹤等。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西游记》的作者、成书背景等文学常识,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通过分析形象,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3. 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体会其中的语言特色,感受文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本课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2.教学难点:感受文学的魅力,培养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作者吴承恩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展示《大圣归来》的海报这张图是电影《大圣归来》的海报。
主角是我们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有没有同学分享一下自己心中的大圣是怎么样的呢?(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如果有一天,神通广大的大圣遇到了同样本领高强的小圣,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小圣施威降大圣》,看看这场精彩的较量吧!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吴承恩是明代杰出的小说家,他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吴承恩自幼聪慧,博览群书,尤其喜爱神话故事。
吴承恩的代表作品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西游记》,《西游记》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本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小圣施威降大圣》这一情节发生在孙悟空大闹天宫之后。
玉帝令托塔李天王率天兵天将去捉拿孙悟空,孙悟空两度打败众天神。
于是,观音推荐小圣二郎神擒拿孙悟空,本课故事即从这里开始。
(3)文体常识小说是一种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它具有以下特点:1.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2.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学校:主备人:集体备课参与者:审核人:★学习目标导航⑴查阅资料,了解《西游记》有关文学常识。
⑵默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复述孙悟空大战二郎神的经过,了解神话故事情节离奇曲折的特点。
⑶理解本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⑶品味语言,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设计要体现以下四个原则:⑴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先学后教;⑵要以读带讲,突出语文的学科特点,注重语言的学习运用;⑶要化难为易,渗透简单语文的思想,引导学生学会学习;⑷要学会分析、概括、质疑、写作,能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⑸设计要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设计和运用学案。
教学过程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小圣施威降大圣》学案一、激趣导入话说花果山仙石孕育出一石猴,被群猴拥戴为王。
数年后,拜菩提老祖为师,获名孙悟空,学得长生之道、七十二般变化及筋斗云,又向龙王计得如意金箍棒,后大闹天宫。
玉帝令托塔李天王率天兵天将去捉拿悟空,悟空两度打败了众天神,于是,观音推荐二郎神。
二郎神是怎样降服孙悟空的呢?这节课,让我们神接千载,视通万里,观看《小圣施威降大圣》来了解战程和战果。
(板书课题)二、学生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遇到问题小组合作解决,汇总共性问题。
三、小组展示,教师随机点拨疑难问题,补充重难点(一)初读课文,夯实基础1.给加点字注音。
掣.(chè)鹚.(cí)翎.(líng)嗛.(xián)淬.(cuì)青鹞.(yào)鹭鸶..(lùsī)鹳.(guàn)鳜.鱼(guì)鲂.鱼(fáng)撺.(cuān)花鸨.(bǎo)木木樗樗..(chū)蓼汀..(liǎotīng)躘踵..(lǒngzhǒng)窗棂.(líng)愕.然(è)擎.(qíng)哪吒..(nézhā)幌.(huǎng)提.防(dī)2.易读错字嗛.(xián)淬.(cuì)青鹞.(yào)花鸨.(bǎo)木木樗樗..(chū)蓼汀..(liǎotīng)3.易写错字青鹞.花鸨.躘踵..蓼汀..鳜.鱼木木樗樗..4.重点词义⑴躘踵:踉跄欲跌的样子。
⑵拢傍:接近。
⑶木木樗樗: 形容呆呆的样子。
⑷蓼汀:长满蓼草的小洲。
5.名句积累⑴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做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作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
(动作描写)⑵二郎圆睁凤目观看,见大圣变了麻雀儿,钉在树上,就收了法象,撇了神锋,卸下弹弓,摇身一变,变作个饿鹰儿,抖开翅,飞将去扑打。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⑶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鹞,毛片不青;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打花的鱼儿,似鲤鱼,尾巴不红;似鳜鱼,花鳞不见;似黑鱼,头上无星;似鲂鱼,鳃上无针。
(语言诙谐活泼)(二)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1、你从本文的标题中获取了哪些信息?课文标题点明了人物、事件及故事的主要内容。
2、课文标题中的“小圣”和“大圣”各指的是谁?关于“小圣”,你还知道他的哪些故事?“小圣”即二郎神杨戬;“大圣”即孙悟空。
二郞神,天庭大将,玉帝外甥,玉鼎真人的大弟子,变化无穷,神通广大,肉身成圣;早年劈桃山救母,视天界兵将如无物,受封清源妙道真君。
3、默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复述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打斗经过。
课文所叙述的孙悟空和二郎神两人的打斗,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孙悟空变禽鸟、游鱼、蛇等,二郎神相应地变作其克星来对付;第二阶段,孙悟空变做土地庙,被二郎神识破,悟空使了个隐身法,逃跑了;第三阶段,孙悟空去了灌江口,变做二郎神,二郎神赶回来,二人又缠斗起来。
4、在本文中孙悟空分别变做了什么?二郎神相应的变做什么?大圣:法天象地→麻雀→大鹚老→鱼儿→水蛇→花鸨→土地庙→二郎神小圣:法天象地→饿鹰→大海鹤→鱼鹰→灰鹤→现原身5、孙悟空的每一次变化,二郎神都马上找到制伏他的办法。
作者为什么不写孙悟空直接变成一个最厉害的?在别的作品中,你有没有看过类似的写法?①在两人最初赌变化时,孙悟空变做了一只麻雀,麻雀极为常见,说不定打斗时旁边就有麻雀,所以悟空便做麻雀算是聪明之举,可以让对手真假莫辨;可是这次他遇到了也通晓七十二般变化的势均力敌的二郎神,马上就被识破了。
至于说孙悟空为什么不变做一个最厉害的,其实万物相生相克,什么是最厉害的呢?恐怕孙悟空再怎么变,二郎神也能马上变做一个能对付他的克星。
②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如果写孙悟空直接变成一个最厉害的,就会使得文章平铺直叙,味同嚼蜡,无法吸引读者,且文章的曲折性就没有了。
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作者写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过程的写法与本文相似。
作者没有写鲁提辖一拳打死镇关西,而是详细描写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过程。
6、想一想:课文中的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示例1:大圣被追得一天无路,入地无门,变了个土地庙的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大圣的尾巴变作一根旗杆,让人忍俊不禁,我觉得这是文章中最精彩的情节。
示例2:大圣变作二郞神的情节写出了猴性的戏谑,在紧张的斗法过程中使故事情节得以舒缓,让人记忆深刻。
示例3:大圣变作鹚老的情节最吸引人,它写出了大圣逃跑躲避的速度之快,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这个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7、本文主要刻画了“大圣”和“真君”两个人物形象,你喜欢稳重的哪个人物?为什么?示例1:喜欢大圣,因为他神通广大,敢于反抗,机敏、坚毅、勇敢、无畏。
示例2:喜欢真君,因为他本领高强,总能识破大圣的各种变化,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
8、学了本文,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示例1:遇到困难时,要有坚毅的品质和无畏的精神。
只要坚持过,奋斗过,不论结果如何,我们都无怨无悔。
示例2: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学会变通,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示例3: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让我们的作文插上神奇的翅膀。
我们要学习作者奇妙大胆的想象。
(三)品味文章语言,学会赏析思路课文中描述的打斗经过,紧张中透着诙谐,使用的语言给人妙趣横生的感觉,细心品味并加以评析。
①“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着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做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
”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捏”、“藏”、“变”、“飞”、“钉”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孙悟空的随机应变和神通广大。
②“那六兄弟,慌慌张张,前后寻觅不见,一齐吆喝道‘走了这猴精也,走了这猴精也!’”,这句话写“六兄弟”的“慌慌张张”对刻画孙大圣有什么作用?用六兄弟的慌慌张张来反衬孙大圣的沉着、镇定。
③“却说那大圣已至灌江口,摇身一变,变作二郎爷爷的模样,按下云头,径入庙里,鬼判不能相认,一个个磕头迎接。
他坐中间,点查香火:见李虎拜还的三牲,张龙许下的保福,赵甲求子的文书,钱丙告病的良愿。
”这几句话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它们刻画出了一个怎样的大圣形象?这几句话语言幽默诙谐,既写出了猴性的戏谑,又刻画出了一个机敏可爱的大圣形象。
(四)深入文本,质疑探究,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课文中,作者的叙述语和二郎神等人的话语中,对悟空有多种称呼,其中含有什么不同的意味?作者称呼悟空为“大圣”,语带褒义,或称“猴王”,是对悟空本来身份的真实反映,没什么感情倾向。
二郎神等人对悟空的称呼有“泼猴、猴精、猢狲、畜生、(那)猴王、猴王、(什么)齐天大圣”,其中,“泼猴、猴精、猢狲、畜生、(那)猴王、猴王、(什么)齐天大圣”等含贬义,或用于当面称呼悟空,或用于二郎神与他的兄弟之间对答时,突出表现了瞧不起、敌视悟空的态度。
“猴王”为中性语(原著中别人有称悟空为“猴妖”的),这是二郎神向李天王发问时对悟空的称呼,表明二郎神颇注意自身形象和身份,在和天上大神沟通时,注意言语的规范、有礼。
(五)学习写作方法,做到读写结合1.紧张而有趣的情节。
文中写二人赌变化,笔法灵活,同中有异,富有想象力。
三次变化,都由孙悟空开始;变做的事物不同,二郎神的应对方法也不同。
先是变禽鸟和游鱼。
孙悟空慌乱之中变成一只麻雀,二郎神当即变老鹰;悟空变鸬鹚,二郎神马上变做海鹤……总之悟空变做一物,二郎神就变做这一物的“克星”来应对,逼得悟空马上变做别的。
最后悟空变做一只花鸨,令人目不暇接。
接下来悟空换了一种策略,不再变做活物,而变做无生命的土地庙。
也许他的想法是:有生命的东西目标显眼,容易被二郎神盯住,追来赶去,不容易逃脱,而无生命的更像是原本就有的东西,也许能逃过他的“法眼”。
可是,二郎神岂会轻易被骗过?他马上留心到庙后有旗杆不合规矩,以此判断眼前的土地庙是悟空变的,悟空只好再次逃跑。
然后,孙悟空的做法有匪夷所思,他居然径直跑到灌江口,变做二郎神,大模大样地跑进庙里,他是深谙“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之理,还是有意和二郎神逗趣?看到他假扮二郎神时,还仔细察看庙里的“香火”,真像是没有把二人的打斗太放在心上,见到二郎神本人赶回来,悟空并不慌张,还耍嘴皮子说“郎君不消嚷,庙宇已姓孙了”,二郎神却不接话,劈面就破。
于是二人又缠斗在一起。
2.不同的人物性格。
从文中的一些描述,可以看出人物的一些性格特征。
如写孙悟空正和二郎神斗“法天象地”时,见到猴兵猴将们被杀被捉“自觉心慌”,表现了悟空顾念同类、有情有义的特点(此前情节有花果山上的豹子、老虎等被天兵天将捉去,悟空对此并不太在意,因为豹子、老虎等并非同类)。
二人赌变化时,变做什么,孙悟空没有什么特别的顾虑,比如他变做花鸨,而花鸨以旧时被认为是最为低贱的鸟类;二郎神却自重身份,不愿和花鸨斗,于是现了真身,而二郎神则矜持,不肯纡尊降贵。
3.语言活泼诙谐。
如写悟空变做一条鱼,二郎神变做一只饿鹰,彼此都自以为没有破绽,而其实在对手眼里,都变得似是而非。
在鱼儿眼里,那飞禽“似青鹞,毛片青;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反过来写在飞禽眼里,鱼儿则是:“打花的鱼儿,似鲤鱼,尾巴不红;似鳜鱼,花鳞不见;似黑鱼,头上无星;似鲂鱼,鳃上无针。
”二郎神和悟空两个人的心理活动竟如出一辙,两相对照,趣味无穷。
又如写悟空变做二郎神的模样,跑到二郎神的庙里,居然坐在中间认真地察看那些“香火”;二郎神赶回来,撞个正着,悟空还有心调笑:“郎君不消嚷,庙宇已姓孙了。
”好像分真有意接替二郎神的位置似的。
四、链接资料库1.作者简介吴承恩(1500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江苏省淮安河下(今江苏省淮安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