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第二课时
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学课件

谋划计策 主动出击
周瑜的“火攻”计划
•1. 黄盖写__、诈__。 •2. 选刮___风的一天。 •3. 把装满火硝、硫磺的船接 近曹营,点火,冲向曹营。
能知己知彼, 找准对方的弱点, 发挥自身的优势。
原因之一:
A、曹军号称80万,我军才3万,相差太远了。 B、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 C、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
品读句子悟形象
• (1)操笑曰:“冬至已过,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 • (2)操大喜,遂与众将来到水寨中大船上,观望黄盖船到。 • (3)操迎风大笑,自以为得志。 • (4)操笑曰:“黄盖来降,此天助我也!” • (5)曹省悟,便问:“谁去止之?” • (6)操叫苦连声。
• 程昱入告曹操曰:“今日东南 风起,宜预提防。” •操笑曰:“冬至已过,安得无 东南风?何足为怪?”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抓住对 方的弱点,发扬自己的优势。)
原因之二:
1、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是波浪涛天。 2、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的南岸。
东南风与火攻的关系?
船速快、火势大、蔓延快
这说明--( 巧用天时地利)
原因之三:
A、20条船里装满芦苇,上面铺上火硝、 硫磺,都用幔子遮着。 B、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大船 后面。 C、曹操坐小船逃到江岸,忽听得背后鼓 声震天,周瑜的兵逃来了。
体会出曹操______
书信中的玄机
• “周瑜关防得紧,因此无计脱 身。今有鄱阳湖新运到粮,周 瑜差盖巡哨,已有方便。好歹 杀江东名将,献首来降。只在 今晚二更,船上插青龙牙旗者, 即粮船也。”
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这封信有何玄机?
分析作战形势
80万(多)
3万(少)
北方(坐不惯船) 南方(习水性)
《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理解赤壁之战的具体过程和战术;3.掌握赤壁之战对于三国时期的影响;4.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赤壁之战的背景介绍、具体过程和战术分析;2.活动准备:纸笔、小组讨论指南;3.学习资源:《三国演义》相关章节、互联网检索工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问题引入主题:“你们是否听说过赤壁之战?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请学生回答并展开讨论。
2. 背景介绍(10分钟)•利用教学PPT,向学生介绍赤壁之战的背景:曹操与刘备、孙权之间的对峙,曹操兵多将广,但受制于水战经验不足等等。
3. 具体过程(15分钟)•使用教学PPT详细介绍赤壁之战的具体过程,包括南水北调、火攻和战术转移等关键节点。
并通过地图、图片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战役的进程。
4. 战术分析(20分钟)•针对赤壁之战的战术和策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战术,在小组内分享并讨论该战术在战役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并总结出赤壁之战的关键成功因素。
5. 影响分析(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赤壁之战对于三国时期的影响,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或小组展示。
6. 总结与评价(10分钟)•学生依据课上学到的知识,对赤壁之战进行总结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四、课堂作业1.阅读《三国演义》相关章节,重新整理赤壁之战的过程和战术;2.撰写一篇150字左右的读后感,谈谈对赤壁之战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如教学PPT、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具体过程和战术,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个人表达,促使他们主动思考战争对于历史和社会的影响,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多关注与学生的互动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创设更多的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赤壁之战》(第二课时)说课稿(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赤壁之战说课稿
![[《赤壁之战》(第二课时)说课稿(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赤壁之战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5ba481b26fff705cd170a67.png)
[《赤壁之战》(第二课时)说课稿(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赤壁之战说课稿暮云春树一、说教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根据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
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记叙了战役的经过。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着重叙述了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
这篇课文编写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了解战事的全过程,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二、说教学方法1.教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当引导、点拨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
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2.学法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及结构和理清前四个自然段课文条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
这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导入新课。
让学生了解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第二步:抓住重点认真分析。
1. 指名朗读课文。
问:本文的重点部分是第几部分?要求学生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2.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这次战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胜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要求学生认真读第五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_《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_《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摘要:也可按、地、人物、力量对比、、结方式介绍,(学生回答教师板以少胜多).提出问题引发辩论,(六)布置作业以下两题任选题完成.复述《赤壁战》给爸爸、妈妈听《赤壁战》二课教学设计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课生掌握率领、相持、计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不量力、调兵遣将、丢盔弃甲等词语思.理课容懂得东吴获胜原因知己知彼利用天地利扬长避短3.学习按定顺序写方法.有感情地朗课(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能力以及有条理思维能力(三)德育目标学习课容培养学生遇事多分析、勤动脑习惯二、重难疑及办法()重了赤壁战全程并从归纳出赤壁战双方胜根原因;理清火攻段顺序学习技定顺序写方法(二)难理清火攻全程顺序(三)疑曹操该不该输?什么?(四)办法教师通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学生述故事程提出疑通讨论难引导学生通、思考、讨论、编顺口溜等方式理清火攻这位顺序三、教学步骤、了认识起据实施教设计情境展现已知教师出示作战图和人物画像启发学生谁能利用老师提供作战图和人物画像把赤壁战向学们作简要介绍?(学生可以按起因结顺序介绍;也可按、地、人物、力量对比、、结方式介绍)二、再课激励学生深究深入剖析.利用兴趣直入重教师询问课候你们感兴趣是哪部分?(根据以往对学生了般学生对火攻仗程有兴趣引导学生到这部分明确围).分组活动学探究教师启发火攻这仗是分几步实施请这部分出你认精彩是哪招?并说出原因3.全班交流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将说精彩和精彩段相结合使理与朗能够有机地结合起.练习概括由创作(l)听了学们发言我知道了火攻每步都是很精彩缺了哪步都不行这么计策愿记住吗?怎么做才容易记呢?(学生可以编顺口溜、编诗歌、概括词语、编写成短句等)()让提出办法学生领头由组成创作编写组进行活动(3)交流汇报相启发(学生口头交流教师让学生把己创作成写黑板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三)升华认识深化思想.教师启发周瑜以3万人打败曹操80万人这叫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以少胜多).提出问题引发辩论教师你们认曹操该不该输?什么?请展开辩论辩论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曹操方什么不该输却输了?周瑜方不可能赢却赢了?(四)积累词语欣赏佳句.积累词语这课生动地描述了次伟战役其运用了不少成语咱们办成语栏不?桌合作写写看谁写得多启发学生除了课现有成语也可根据课句子思概括出成语(得忘形、以卵击石、知己知彼、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骄兵必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欣赏佳句让学生己欣赏句子说说欣赏容和原因(五)总结通学习你受到什么启发?(失足而成千古恨;胜败就眼遇事要多动脑多思考多分析)赤壁战围绕着周曹双方胜败原因这心环环相扣步步将这场战争全程生动地描绘下以我们和写作也要按定顺序写这样才会条理清楚(六)布置作业以下两题任选题完成.复述《赤壁战》给爸爸、妈妈听.课观看《三国演义》影视片或《三国演义》其他故事并总结主要人物性格特。
赤壁之战第二课时

6、于 受制于人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亮见权于柴桑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7、济 以共济世业 朝济而夕设版焉 8、故 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故兵法忌之今异义词
1、犹不失下曹从事 2、鼎足之形成矣 3、北面而事之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作业
1、整理巩固2、3段知识点 2、预习4、5段
五、课堂检测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的红色字词
1、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2、必蹶上将军 3、从吏卒 4、向察众人之议 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6、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 7、奄有其地 8、甚失孤望 9、成败之机 投降 使动用法,使……受挫 使动用法,使……跟从 刚才 拿 名词作状语,在外 覆盖,包住 使动用法,是……失望 关键
答案示例
(1)①纵谈形势,闭口不谈“求救”。 ②采用攻心战术,反激孙权。 (2)一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待“权起更衣”时, 才“追于(到)宇(屋檐)下”,向孙权进 言,这样既可以避开主和派的围攻,又能显 示自己的诚心。二是站在孙权的立场上,为 孙权着想,使孙权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见。 (要求学生讲析鲁肃的一段话,这段话采用 对比手法,设身处地,情辞十分恳切。)结 果是使孙权叹息“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而称赞鲁肃能“廓开(阐明)大计,正与孤 同”。
二、诵读文本
要求: 读准字音和句读
字音落实: 芟(shān)夷 长坂(bǎn) 强弩(nǔ) 鲁缟(gǎo)豺狼(chái)胄(zhòu) 旌麾(hūi) 蹶(júe) 琮(cóng) 犊(dú)
三、探究文本
1、对照注释自读第1段,于疑问处作出标记。 2、小组交流探讨疑问点,探讨后还有疑问的另 做标记。 3、师生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4、思考下列问题: (1)诸葛亮怎样游说孙权的? (2)鲁肃怎样说服孙权主战的?
《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1

《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设计理念:研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来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的一种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本课时的研读模式主要是:引出研读主题、领悟研读策略、开展研读活动、分享研读成果。
立足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以读为本的理念,在课堂上注重全员参与,注重探究过程,注重品读感悟。
课前准备:1、引领学生看《三国演义》,谈自己喜爱的英雄人物。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1、运用研读策略,以“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为研读专题展开研读活动。
2、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引出研读主题1、请用“虽然……却……”或者“虽然……但是……”简单地说说赤壁之战的大概内容。
2、那你此时心中最大的疑问是什么?下面我们就重点研究这个问题。
二、领悟研读策略1、答案在哪里?那你觉得该怎么研究它?2、教师总结。
3、出示表格,指导填写时的注意点。
《赤壁之战》研究者:_____________以少胜多的原因关键指数☆三、开展研读活动1、学生自主研读、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掌握学情。
2、同学合作,交流成果。
四、分享研读成果板块一、黄盖:考虑周密,巧妙安排(1)东吴兵少,抵挡不住80万大军。
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2)黄盖的船离曹操的船队不到1千米了,黄盖叫兵士们把20船芦苇一齐点着,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让这20条火船趁着东南风冲进了曹操的船队。
板块二、东南风:借风行船,借风烧船(1)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
(2)黄盖的船把帆张足,快得像离弦的箭。
(3)黄盖的船离曹操的船队不到1千米了,黄盖叫兵士们把20船芦苇一齐点着,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让这20条火船趁着东南风冲进了曹操的船队。
板块三、曹操:骄傲自大,轻信黄盖。
《赤壁之战》(第二课时)说课稿

《赤壁之战》(第二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根据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
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记叙了战役的经过。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着重叙述了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
这篇课文编写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了解战事的全过程,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二、说教学方法1.教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当引导、点拨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
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2.学法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及结构和理清前四个自然段课文条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
这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导入新课。
让学生了解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第二步:抓住重点认真分析。
1. 指名朗读课文。
问:本文的重点部分是第几部分?要求学生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2.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这次战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胜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要求学生认真读第五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
17《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学教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17《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学教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按照提示语简要地复述课文。
2.初步学会根据要求缩写课文的有关段落。
3.学会10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4.懂得战争的胜利要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5.引导课外延伸,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
重点难点:1.按提示要求简要地复述课文。
2.领悟战争留给我们的启示,体会课文安排材料之匠心。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简介时代背景,初读课文,学习1-4自然段,初步掌握单元提示的要求进行简要地复述。
第二课时:再现黄盖计策,并作简要复述,对照读懂5-11自然段,体会计策之妙,领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第三课时:进行单元重点项目的训练,能简要地复全文,并缩写部分课文。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创设─→探索讨论─→激励参与─→求异探新探索问题目标指向适时点拨拓展延伸学生:引发思考─→探索讨论─→自主学习─→自我评价质疑问难明确指向解决问题巩固延伸教学过程:一、学习回顾,质疑导入二、读关键句,目标定位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一仗怎么打,还得想个计策。
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
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
(读了这段话后你有什么问题?)三、学习5—11自然段,探究计策内容1、自读课文5—11自然段要求:边读边想,有必要还可以动笔划划,做做记号形式:个人─→小组2、交流“计策的具体内容”(要点略)3、再读关键句,体会课文安排材料之巧妙四、再读5—11自然段,体会计策之“妙”之“周到”1、从实战效果的角度,你对黄盖的计策作怎样的评价?2、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5—11自然段,找找有关语句,说说计策中的哪一点想得十分巧妙,安排得十分周到?(自读、小组讨论)3、交流,结合朗读(要点略)五、总结,探究启示1、东吴3万人为什么能打败曹军80 万人?2、拥有80万大军的曹军为什么会遭到如此的惨败?六、创设情境,引导研究性学习附板书:19、赤壁之战曹(骄傲)(80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已知彼写诈降信扬长避短智东南风利用天利地利备引火材料(遮)小船大军随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吴(3万)(嘉兴市教育学会实验分会研究活动开课教案)17《赤壁之战》第二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之战》(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梳理第一自然段。
【学习重点】
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看自己能不能把他们一网打尽!)
(一)、通假字(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进住进鄂县之樊口
(二)、词类活用:(找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注明)
1、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2、而琮已降,备南走
3、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4、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5、足以立事
(三)、古今异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并解释)
荆州与国邻接
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四)、文言句式:
1、言于孙权曰
2、此帝王之资也
3、刘备天下枭雄
4、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5、与备会于当阳长坂
6、豫州今欲何至
7、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8、巨是凡人
9、行将为人所并
10、我,子瑜友也
11、子瑜者,亮兄瑾也
12、避乱江东(五)、重点词义
1、鲁肃闻刘表卒
2、若据而有之
3、与操有隙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5、宜别图之
6、共治曹操
7、比至南郡
8、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9、以共济世业
10、此帝王之资也
(六)、翻译下列句子.
1、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3、肃宣权,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4、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5.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6、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二、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三、课堂小检测
1、下列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乐琴书以消忧
C、无能为也已
D、进住进鄂县之樊口
2、下列句子与其它三项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不拘于时
B、行将为人所并
C、将有事于西畴
D、既自以心为形役
3、下列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致殷勤之意
B、悦亲戚之情话
C、小学而大遗
D、孙讨虏聪明仁惠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