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教案

合集下载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教案章节:一、教案概述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四、教学方法五、教学步骤一、教案概述《赤壁之战》是东晋时期曹操与孙权之间的一场著名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

本教案通过讲解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这一历史事件,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教学难点:赤壁之战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和细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赤壁之战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赤壁之战的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和难点。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了解赤壁之战的更多信息。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相关的历史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1. 过程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维品质和问题解决能力。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赤壁之战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赤壁之战相关的历史教材或课文。

2. 辅助材料:与赤壁之战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

3. 网络资源:可利用互联网查找与赤壁之战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八、教学进度安排本教案共需安排2课时,具体教学进度如下:第1课时:1. 导入(5分钟)2. 讲解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15分钟)3. 自主学习(10分钟)4. 合作探讨(10分钟)5. 总结(5分钟)6. 布置作业(5分钟)第2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5分钟)2. 讲解赤壁之战的后续影响和历史地位(15分钟)3. 拓展训练(10分钟)4. 总结(5分钟)5. 布置作业(5分钟)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赤壁古战场,亲身感受历史氛围。

《赤壁之战》语文教案

《赤壁之战》语文教案

《赤壁之战》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赤壁之战》的相关内容;(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能够解读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想象、联想、对比等方法,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英勇斗争的精神;(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2)作品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把握;(3)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2)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哲理;(3)对学生想象力和联想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作品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并提出问题;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品魅力;5. 比较教学法:对比其他作品,分析《赤壁之战》的独特之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赤壁之战》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并提出问题;3. 讲解分析: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作品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5.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品魅力;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表现;7.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和拓展性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表现;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3. 知识点掌握: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4. 语文能力:通过写作、翻译等实践活动,评估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5. 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赤壁之战》语文教案

《赤壁之战》语文教案

《赤壁之战》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赤壁之战》的相关内容;(2)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作者简介及相关文学常识;(3)分析并评价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赤壁之战》;(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作品中的人物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3)认识历史,珍惜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赤壁之战》;(2)理解作品的内容、主题和手法;(3)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教学难点:(1)古文中生僻字、通假字、一词多义的词语的解释;(2)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对作品进行批判性阅读和创造性思考。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简要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赤壁之战》,理解课文内容;(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品的相关知识;(3)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讨论要点。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点,如生僻字、通假字、一词多义等;(2)分析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解读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加强语音语调的把握;(2)选取课文中的片段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3)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单元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赤壁之战》的掌握程度;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单元测试,进行全面评估。

赤壁之战教案(精选3篇)

赤壁之战教案(精选3篇)

赤壁之战教案(精选3篇)【赤壁之战教案第1篇】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2、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给段落分层的能力。

3、理解本课“调兵遣将、自不量力、不计其数”等重点词。

并掌握句式“不是……也不是……而是……”的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周瑜制定“火攻”计策的依据及实施“火攻”计策的过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充分理解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败于仅三万的周瑜的军队。

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及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课文第一段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曹、周两军各自的地理位置,逐步展现文章结构。

提问:(一)赤壁之战的起因是什么?周瑜又是怎样做的呢?随课文理解“夺取”、“调兵遣将”的意思。

(二)双方作战的兵力又怎样呢?(板书:3万,80万)二、学习第二段:曹操和周瑜都想取得这次战斗的胜利,战前他们各自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请同学带着这个总是齐读课文第二段,学生读后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

继续追问:(1)曹操为什么“铁索连船”?这样做好不好呢?(2)周瑜采用火攻的依据是什么?(板书:火攻)三、学习第三段:(一)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败曹军分哪几步?让学生边读边用笔划分层次用“/”线表示,并用简短语言概括。

(同座位交流后回答)多媒体逐步展示:写信诈降、乘风行船、火烧曹船、曹军大败。

(二)学习第一层展示黄盖给曹操写信的内容(个人读)引导学生分析1、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会欢喜得不得了?从信中找出原因。

(理解“自不量力”)2、周瑜既然准备用火攻攻打曹军为什么还要写信诈降呢?3、要想使火攻得以实现,还需要什么自然条件?(东南风)(三)学习第二层展示两军对阵图体现东南风对火攻的作用思考讨论:1、课文中哪几处写到东南风?(用“”线在文中标出)它与火攻有什么关系?(先让同座学生交流,再请一位学生到屏幕前用教棒叙述)2、东吴乘风而来的船有哪几种?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大组讨论,允许争论)分析比较句子:①里面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②里面是芦苇,……附问题:课文中为什么不直接写船里面是芦苇,而要写船里装的不是士兵,不是粮食而是芦苇,……(四)学习第三、四层1、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激烈战斗的意境之中。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2、分析赤壁之战中各方的战略战术,培养学生的军事思维。

3、引导学生探讨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4、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对相关史料的研读,增强对古代文化的认知。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赤壁之战的主要过程和关键事件。

(2)孙刘联军与曹操军队的战略布局和战术运用。

2、难点(1)对文言文史料中战争描写的理解和分析。

(2)从历史的角度客观评价赤壁之战的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让学生对战役有初步的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各方的战略战术,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研读相关的文言文史料,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有关三国时期的影视片段或展示一些三国人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国时期有一场非常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场战役。

”2、知识讲解(1)历史背景介绍东汉末年的政治局势,曹操在官渡之战后统一北方,势力大增。

而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势力逐渐壮大。

孙权占据江东,也有一定的实力。

曹操企图一举统一全国,于是挥师南下,与孙刘联军在赤壁相遇。

(2)战争经过详细讲述赤壁之战的经过,包括曹操的军队数量、进军路线,孙刘联军的应对策略,如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庞统献连环计等。

重点讲解赤壁之战中的关键战役,如火烧赤壁,让学生了解孙刘联军是如何以少胜多,击败曹操大军的。

(3)战争结果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退回北方。

孙刘联军取得了胜利,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获胜的原因有哪些?(2)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3)赤壁之战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人物和故事情节;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赤壁之战》原文阅读。

2.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3.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文学知识解读文本,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概括作品主题。

2. 分析《赤壁之战》中的文学手法,举例说明。

3. 结合个人感受,谈谈对《赤壁之战》中爱国情怀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人物和作品主题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赤壁之战》中文学手法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作品情感态度的认同,以及爱国情怀的培养。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品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故事发生的时空背景。

2. 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中人物的语言、情感和性格特点。

3. 设计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亲身体验赤壁之战的场景和氛围。

初中赤壁之战历史教案范文

初中赤壁之战历史教案范文

初中赤壁之战历史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2)掌握赤壁之战的主要过程和结果;(3)认识赤壁之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赤壁之战的地理环境;(2)利用史料,分析赤壁之战的战术特点;(3)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赤壁之战对后世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2)赤壁之战的主要过程和结果;(3)赤壁之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教学难点:(1)赤壁之战的战术特点;(2)赤壁之战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2)收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3)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赤壁之战的基本情况;(2)搜集相关资料,增加对赤壁之战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赤壁之战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简要介绍赤壁之战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赤壁之战的过程;(2)学生分享搜集到的资料,丰富对赤壁之战的认识。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赤壁之战的过程;(2)分析赤壁之战的战术特点;(3)阐述赤壁之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4. 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赤壁之战对后世的影响;(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绘制赤壁之战的形势图,标注重要地点;3. 搜集其他著名的战役资料,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准确地描述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2)学生能详细地叙述赤壁之战的过程和结果;(3)学生能认识到赤壁之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赤壁之战》优秀教学设计(精选9篇)

《赤壁之战》优秀教学设计(精选9篇)

《赤壁之战》优秀教学设计《赤壁之战》优秀教学设计(精选9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赤壁之战》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赤壁之战》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背景资料,并通过预习,大致了解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教师:挂图、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及结构,知道这是一场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以少胜多根本原因,从中获得启发和收益。

二、抓住重点认真分析1.指名朗读课文。

思考:本文的重点部分是第几部分?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这部分的意思是:黄盖诈降,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2)这次战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胜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第五至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

再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合并。

思考“火攻”分几步。

3.指名说说自然段段意。

4.分组讨论分析。

(出示下面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段意,认真分析归纳合并。

)第五自然段: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

第六自然段:趁东南风,黄盖驾船驶向曹军。

第七自然段:黄盖的船中装的全是火药。

第八自然段:黄盖驾船直冲曹军,曹操毫无防备。

第九自然段:黄盖命令士兵点火,火烧曹营。

第十自然段:曹营中火光冲天,乱成一片。

第十一自然段:曹军大败,曹操逃跑了。

学生汇报:(第五自然段为一层: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第六自然段至第八自然段应合在一起,是写黄盖趁东南风,驾着装满火药的船,飞快地驶向曹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赤壁之战授课人:梁博玮【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分析并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分析并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讲授法。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

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

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

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

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

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司马光(公元1019—— 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

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自1066——1084)。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

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连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资治通鉴》取材极为广泛,取材于“正史”、“杂史”、文集、笔记等有关著作,先由“当代通儒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写,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总其成。

书由神宗赐名并做序。

作者及年代体裁地位特点《左传》左丘明(春秋)编年体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国语》(春秋)国别史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编订(西汉)国别史我国战国时代史料汇编《史记》司马迁(西汉)纪传体《汉书》班固(东汉)纪传体《后汉书》范晔(南北朝)纪传体《资治通鉴》司马光(宋)编年体人物生卒年份大战时的年龄曹操 155-220 54刘备 161-222 48孙权 181-251 28诸葛亮 181-234 28周瑜 175-210 34鲁肃 172-217 37三、学生自渎课文,理解文意。

四、学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五、作业:1、熟读课文。

2、思考课后题。

六、教后记: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回忆上节内容导入。

二、讲读第1段第一层次(开头——权即遣肃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试译,教师纠正、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1、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明确:是孙权的谋士鲁肃。

他首先分析荆州的地位:“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

”(要求学生解释:险固——险要坚固;士民——老百姓;殷富——丰厚富足。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解释:有——占有;资——资本、凭借。

)这段话既分析了荆州之重要,又符合孙权南面称孤的心意。

鲁肃此话,从侧面揭示了赤壁之战的起因和性质,成为全文提纲挈领之笔。

鲁肃接着分析了各派的情况:①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合作),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

)②刘备与操有仇恨,寄寓于刘表,表恶(wu)其能而不能用。

这种形势,当然对孙权有利。

2、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明确:两种可能、两种准备。

一种可能是如果刘备与刘表同心,则宜“抚安”(抚慰拉拢);另一种可能是刘备与刘表“违离”(矛盾、背离),则宜别图之(想办法),以济(成就)大事(指南面称孤之事)。

3、上面的两种可能、两种准备,是从战略着眼,若从眼前来看,鲁肃又认为应采取什么行动呢?明确:鲁肃主动要求:①奉命吊表二子(慰问居丧的人),并慰问军中掌权的人;②说服刘备抚表众,共治曹操。

4、鲁肃劝说孙权采取这些行动的目的是什么?明确:与刘备、刘表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曹操,这样做的结果是“天下可定也”。

“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一“恐”一“即”,可见这一行动的急切性和达到目的必然性。

三、讲读第1段第二层次(到夏口——樊口)。

指名朗读第1段第二层次,并要求学生试译,教师点拨,疏通文意,然后研讨问题。

2、在孙权派出鲁肃时,局势发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变化?明确:①操已向荆州;②琮(刘表第二子)已降操;③备南走(逃跑)。

所以,鲁肃尽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赶路),也难以赶在曹操之先,可见形势严重。

3、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鲁肃怎样劝说刘备与孙权结好?明确:①宣权旨(传达君命),致殷勤(恳切慰问)之意,以诚打动刘备;②宣传孙权的“聪明仁惠”(聪繁明智、仁爱慈惠),敬贤礼(动词)士,江表(江南。

表,外;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江南为表,故称“江表”。

这是一个古代文化常识,学生应记住。

)英豪,咸(都)归(使动)附(依附)之。

上面讲的是孙权的品德和政策及所得的“人和”条件。

接着又从地利和实力方面来说明:“已据六郡(地广),兵精粮多”(实力雄厚)。

③说明吴巨是平庸的人,且地点偏远,不宜依靠。

从三方面来看,刘备何去何从已经十分清楚,故结果必定是“备甚悦”。

4、既然“备甚悦”,为什么鲁肃还要与诸葛亮拉关系?明确:因为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决策人物,对刘备有左右作用。

故鲁肃又以“我,子瑜(诸葛亮的哥哥)友也”来使诸葛亮放心。

故结果必然是“备用肃计”。

(在这里提到诸葛亮,为下文他的出场伏笔。

)5、第1段第二层小结:这一层写鲁肃会见刘备,初步奠定联合抗曹的基础。

鲁肃献计鲁肃说孙权鲁肃会刘备荆州的地位:各派的情况对付的办法:应取的行动劝备与孙权联合与亮定邦交齐心抗曹备用肃计四、讲读第2段。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试译这一段,教师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1、第1段重点写鲁肃,这一段重点写诸葛亮。

诸葛亮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出使东吴的?明确:操军占荆州,乘胜东下,孙刘危急存亡在即。

(要求学生讲解“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和“事急矣,请奉命救于(向)孙将军”两句。

2、诸葛亮怎样游说孙权的?明确:①纵谈形势,闭口不谈“求救”。

他把孙权、刘备、曹操放在同等位置上来谈,突出敌军强大(“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要学生翻译这几句。

)并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句保持了刘备“遁逃于此”的尊严。

②采用攻心战术,反激孙权。

诸葛亮指出了孙权的两条出路,一条是率领“吴越之众”与曹操“抗衡”(指定学生讲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句。

“以”:率领,动词。

“中国”:曹操占据的中原地区)。

另一条是投降(要求学生翻译:“若不能。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按”:停止使用。

“束”:收起。

“兵”:武器。

“甲”:铠甲。

“北面”:面向北。

古代皇帝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朝。

这里指投降)。

接着抓住孙权的矛盾心理“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警告他“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最后,把刘备比作“守义不辱”的壮士田横,不愿处在曹操之下,从而使孙权勃然大怒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指名学生讲解这一句。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激将法,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3、诸葛亮怎样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的?明确:①刘备虽败但实力犹存。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②曹有三大弱点;一、远来疲敝,强弩之末,必蹶(挫败)上将军。

(要求学生讲解“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句)二、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三、荆州之民心不服曹操。

(要学生翻译:“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4、诸葛亮预见的战争结局是什么?明确:孙权与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必矣”。

此后是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讲解“鼎足之形成矣”句。

)5、诸葛亮游说的结果是什么?明确:“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这一句承上启下,为下文波澜突起的事态过渡。

)6、小结:这一节写诸葛亮出使东吴,精辟地分析了形势,针对孙权的犹豫心理采用激将法攻心,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使孙刘联盟得到进一步的酝酿。

这一段表现了诸葛亮出色的外交、军事才能。

五、讲读第3段。

学生朗读并试译这一段,教师纠正、补充,然后研讨问题。

1、曹操遗(wei)权书的内容是什么?其用意何在?明确:一、强调自己奉天子之命讨伐有罪的人(“奉辞伐罪”);二、强调声势浩大,势不可挡(“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麾,旗帜,代军队;束手,捆起手来,意即投降。

);三、威胁挑战(“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正要和将军在东吴会战。

)这是一封带有恫吓、威胁的战书,其用意是给东吴施加压力,威胁其投降。

这种信也暴露了曹操骄横不可一世的态度。

古人云:“骄兵必败。

”由此伏下了曹操必败的根源。

2、曹操的战书在孙权部下产生了哪些反应?明确:“权以(之)示群下,莫不响震(震动)失色。

”反应极其强烈,由此可见。

主和派的首领长史张昭认为“势力众寡”,极力主张“迎之”(投降)。

主战的鲁肃却“独不言”,一个“独”字既突出了他的主战态度,又反映了投降派一片吵嚷的会场情况。

3、鲁肃怎样说服孙权主战的?明确:一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待“权起更衣”时,才“追于(到)宇(屋檐)下”,向孙权进言,这样既可以避开主和派的围攻,又能显示自己的诚心。

二是站在孙权的立场上,为孙权着想,使孙权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见。

(要求学生讲析鲁肃的一段话,这段话采用对比手法,设身处地,情辞十分恳切。

)结果是使孙权叹息“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而称赞鲁肃能“廓开(阐明)大计,正与孤同”。

4、小结:这一节写孙权内部主降派和主战派的斗争,孙权经鲁肃的说服,同意主战。

这一段写得富于戏剧性,而人物形象又各具个性特点,如曹操的骄横;张昭的投降嘴脸,因“曹公”一词而显;鲁肃的诚挚;孙权能虚心听取正确意见。

六、布置作业:1、整理判断句式2、指出句式,并翻译:①豫州今欲何往?②子瑜者,亮兄瑾也。

七、教后记:第3课时一、讲读第4段。

学生齐读这一段,让学生质疑,疏通文意,然后共同研讨问题。

1、周瑜怎样分析已方的有利条件的?明确:①孙权“神(非凡)武雄(杰)才,兼仗父兄(父孙坚、兄孙策)之烈(功业)”;②“割据江东,地方(方圆)数千里”;③兵精足用(物资充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