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理论读书笔记
庞巴维克经济学——阅读笔记 [《资本与利息》]
![庞巴维克经济学——阅读笔记 [《资本与利息》]](https://img.taocdn.com/s3/m/3f93d8f1172ded630b1cb66a.png)
庞巴维克经济学——阅读笔记[《资本与利息》]让·巴蒂斯特·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出版于1803年纳索·威廉·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出版于1836年弗雷德里克·巴师夏:《经济和谐》出版于1850年卡尔·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出版于1871年庞巴维克:《资本与利息》出版于1884年1825年,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
1837年,由于对美国出口大幅减少,导致英国爆发二次经济危机。
1845年--1846年英国出口额下降,同时农业歉收引起粮食投机并引发了1847年经济危机。
狂热的生产投机所导致的投机猖獗,使法,德和美国于1856年和1857年先后爆发金融危机,并迅速发展成为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
1866年英国爆发了同样具有世界性质的经济危机。
1872年,美国的铁路投资狂潮开始减速并迅速引发了以维也内交易所危机为开端的1872年世界经济危机。
1882年再次爆发由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
绪言利息问题1、P2利息的理论问题,必须要仔细地与社会和政治的问题分清。
理论的问题所要问的是为什么在资本上会有利息。
社会和政治的理论的问题所要问的是资本应不应当有利息——利息是否公平、美善、有用、有益——利息是否应当禁止、改善或废除。
理论问题所研究的完全是利息发生的原因,而社会和政治问题所研究的主要是利息的效果。
理论问题只是关于真理的探讨,而社会与政治的问题最主要的是注意实行与策略。
两种问题的性质不同,每种问题所使用的论证的特点及其严密性也不相同。
一个所要研究的是真与假,另一个,则特别注重到策略。
关于利息发生的原因问题只有一个解答,它的真理凡是能正确运用思考原则的人是都要承认的。
但是利息是否公平、美善、有用或无用,则需要多加一番研究,而且是因个人意见不同而不同。
.........实在说,我以为利息是否是好东西的问题,只有从利息发生原因的正确知识方面去求得。
利息理论感悟心得体会范文(3篇)

第1篇自从学习了利息理论,我对货币的经济功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利息作为货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不仅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以下是我对利息理论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利息的本质在利息理论中,利息的本质是资本的时间价值。
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当货币被用于投资时,投资者期待在未来获得比当前货币价值更高的回报。
这种对未来收益的期待,使得货币具有了时间价值,而利息正是这种时间价值的体现。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利息的产生源于资本的稀缺性。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使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增长。
因此,资本的时间价值使得利息成为衡量资本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二、利息率的影响因素利息率作为衡量利息水平的重要指标,其影响因素众多。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个主要因素:1. 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利息率下降,因为货币的供给增加,投资者对货币的需求相对减少,从而降低了对货币的竞争,使得利息率下降。
2. 需求与供给:利息率的变动与资本的供求关系密切相关。
当资本需求增加时,利息率会上升;反之,当资本供给增加时,利息率会下降。
3. 预期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时,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利息率以补偿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从而导致利息率上升。
4. 风险:投资风险越大,投资者要求的利息率越高,以弥补潜在损失。
5. 政策调控:政府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如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利率等,对利息率进行调控。
三、利息理论的应用利息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几个例子:1. 贷款利率: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会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贷款期限等因素确定贷款利率。
这有助于降低信贷风险,提高银行盈利。
2. 投资决策: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会考虑不同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率和利息率,以确定最优的投资组合。
3.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息率,实现货币政策的传导,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
《利息理论》读书笔记

《利息理论》外部事件只有成为精神感受的内部事件时,才算有意义一、引论1,收入与资本实际工资以及一般的实际收入是由外部世界中那些最后物质事件所构成,这些物质事件给予我们内部的享受。
生活费用:用货币计算的实际收入消费与投资只有程度上的不同,它决定于花费与享受时间间隔的长短。
消费是花钱于很快就要到来的享受,投资是花钱于日后的享受。
物品的成本与使用成本通过生活费用来获得这一家的实际收入,而后才能获得享用收入。
货币收入即所得到的全部货币,货币收入超过实际收入的数额等于储蓄。
一个人的收入有三个连续阶段:享用收入;实际收入;货币收入实际收入——生活费用资本,就资本价值的意义讲,只不过是将来收入的折现,或者说是将来收入的资本化。
收入与资本间的桥梁或联系就是利率。
利率是对某一日期的货币所支付的贴水的百分率,货币的价格-利息就是将资本价值乘以利率。
为什么会有利率存在;2,利率如何决定贴现,由将来价值计算现在价值资本财货——服务的流动(收入)——收入的价值——资本价值1)由资本财货到他们的将来服务,即收入;2)由服务到他们的价值;3)由服务的价值到资本的价值对支付或接受作合理决定:1)此物品所将提供的将来利益的价值;2)将来价值经由贴现变为现在价值的利率成本是负向的收入:只有将来的成本才能进入财货的估价,过去的成本对价值没有直接影响。
只起到间接作用,过去成本决定财货的现有供给量,从而才就提高或降低这些财货所提供的服务价值。
过去成本得以暂时决定财货现值,直到供求作用使可用财货的价格与现在的生产成本符合一直时止。
财货本身的价值是它所提供的将来服务的价值之贴现值。
债券的价格:1)所提供利益2)所赖以贴现的利率利率理论关系到收入川流在不同时间的差异问题。
资本收益是将来收入之资本化。
实际享用的实际收入,与资本价值的增值(即将来享受的资本化)间的区别:1)资本价值是收入的资本化或收入的贴现2)如果利率下降,资本价值(预期收入资本化的价值)上涨,反之下降3)资本价值涨跌,在土地之类耐久财货上比较大影响4)资本价值因储蓄而增加,收入所减少的数额等于资本所增加的数额5)由收入转出并回归于资本的储蓄,除发生不幸外,将成为以后实际收入基础。
《利息理论》读书笔记

《利息理论》读书笔记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他的经典著作《利息理论》一书中说道:“在经济学中,要证明学说的创始性是不容易的,因为一切新思想都可在早期的作者中重复不断地找到它的萌芽。
”因此,费雪的这本《利息理论》在融合了前人的一些观点之后,有着两方面的主要贡献:一是提出了著名的现金交易数量说,成为传统货币数量说的主要代表;二是对利息与利率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在读了张五常对“利息理论”的经济解释之后,对于利息、利率、投资等一些事物。
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周老师在上课时说过,“现时消费”与“将来消费”之所以存在着选择与局限,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存在着利息。
众所周知,利息是资金的回报。
利率表现为现时消费与将来消费在进行交换时的价格。
在费雪的理论中,纯利息即安全贷款利息,是“不耐”与投资机会的和。
那么,何谓“人性不耐”呢?费雪的解释是,“在利息理论中,利率只是现在财货与将来财货进行交换时的一种贴水,有一部分是由主观的因素(边际欲求的导数)决定的,换句话说,这就是现在财货优于将来财货的边际偏好。
这种偏好叫做时间偏好,或者叫做人性不耐。
”在费雪看来,人们一般都有着这样一种时间偏好,即人们对现在财货的主观评价高于对将来财货的主观评价。
因此,如果牺牲现在财货以换得将来的财货,则必须得到一定的补偿,而这一补偿的部分就是利息。
纯利息的另一部分是投资。
费雪有句名言“收入是一连串事件”即收入川流。
在费雪的理论中,投资不是资本生产力亦或是自然生产力,投资是对利率变动具有明显反应的量。
也就是说,如果利率下降,则投资就会扩大;如果利率上升,则投资就会缩减。
所以,利率的变动必将对投资规模及由此而决定的经济增长产生有效的调节作用。
另外,也是这两个量决定了利率必然大于零。
也就是说,在利率的决定问题上,费雪认为,利率决定于如下两个因素:一是由时间偏好或人性不耐所决定的资本供给(即储蓄);二是由投资机会所决定的资本需求(即投资)。
利息理论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利息理论作为金融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通过对利息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我对利息的本质、形成机制以及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利息理论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利息的本质利息,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借款人支付给贷款人的额外费用。
然而,从金融学的角度来看,利息并非简单的费用,而是资本的价格。
这种价格反映了资本在时间上的价值差异,即货币的时间价值。
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指货币在不同时间点的价值不同。
在通货膨胀、利率等因素的影响下,货币在未来的购买力会逐渐降低。
因此,当借款人借入货币时,他必须支付一定的利息来弥补这种时间价值上的损失。
二、利息的形成机制利息的形成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1. 供求关系:在市场经济中,资本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其供给与需求关系决定了资本的价格。
当资金需求增加时,利率上升;当资金供给增加时,利率下降。
2. 风险溢价:借款人承担的风险越高,所需支付的利息也就越高。
这种风险溢价体现了市场对风险的补偿。
3. 预期收益: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收益越高,他们愿意支付的利息也就越高。
4. 政策因素:政府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都会对利率产生重要影响。
三、利息的作用利息在金融市场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1. 资源配置:利息作为资本的价格,能够引导资金流向最有生产力的领域,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 风险分散:利息的存在使得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选择合适的投资产品,从而实现风险的分散。
3. 促进储蓄:利息可以激励人们将资金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从而增加社会储蓄,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4. 促进消费:较低的利率可以降低借款成本,鼓励消费者提前消费,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四、对利息理论的感悟1. 利息是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反映了资本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溢价。
2. 利息的形成机制复杂多样,需要综合考虑供求关系、风险溢价、预期收益和政策因素等因素。
3. 利息在资源配置、风险分散、储蓄和消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读书笔记:利息的含义,产生与本质

读书笔记:利息的含义,产生与本质1、利息的含义利息是从属于信用活动的经济范畴,是资金的所有者在不改变资金所有权的前提下,将资金的使用权,在一定时期内,让渡给资金需求者,从而在借贷期届满时,从资金需求者那里得到的超出借贷本金的金额。
从本质上来说,利息是社会纯收入的一部分,是国民收入按资分配的一种形式。
利息是一个古老的范畴,它比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出现要早很多。
利息存在的基础,是商品与信用关系,在商品交换发展的初期,这个借贷活动呢它主要是实物借贷。
在上一章我们就说到过,这个信用包括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
在最早期的信用活动当中,高利贷,它就有很大一部分是实物借贷,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尤其如此。
那么借贷活动在商品交换发展的初期,它主要是实物借贷,所以这个利息呢也是用食物来计量。
那么在过去就有“夏借小麦,秋还大米”,这个就是实物借贷与实物偿还的写照。
夏天借的小麦到秋天来还大米,这个大米的价值高于小麦的价值的部分,那就体现为利息。
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信用形式逐渐采取货币借贷,利息也就逐渐以货币计量。
2、利息的本质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伴随借贷形式,借贷原因,商品货币的发展,而有不同的思想观点出现。
在13世纪,意大利神学家托马斯.阿奎纳认为,放债取利在一定情况下,是一种罪恶,出借货币收取利息不合法。
比如说贷放货币,因为这个货币的使用权与所有权是不可分的,那么这种情况下的这个利息,放债取利呢是违反正义。
但在另一种情况下放债取利呢,它又是可以的,比如说房屋、土地的租借。
因为他们的使用权与所有权呢是可以分开的。
所以这个阿奎纳就认为出借货币收取利息不合法,他为此强烈的谴责高利贷。
14世纪以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商业及其他经济活动对借贷资本的需要,反对任意贬损货币的思想和论证高利借贷合理性的理论发展起来。
到16世纪,法国的法理学家卡罗律斯.莫利洛斯,在他的一本书叫《论契约与高利贷》的书中,论证了收取利息的合理性。
利息理论费雪读后感

利息理论费雪读后感读完费雪的利息理论,就像是在经济的迷宫里逛了一圈,还意外地发现了不少宝藏呢。
费雪上来就给利息这个概念来了个大揭秘。
以前我就觉得利息嘛,不就是把钱借给别人,然后别人多还点。
但费雪可不这么简单地看。
他把利息和时间这个因素紧紧地绑在了一起,就好像时间是个魔法棒,在经济的世界里搅和出了利息这个东西。
你想啊,钱这个东西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它的价值就不一样。
今天的一块钱和一年后的一块钱,虽然都是一块钱,但感觉上就不是一回事儿。
就好比你现在能买到一个棒棒糖的一块钱,如果放到一年后,可能因为通货膨胀或者其他啥经济原因,就只能买到半个棒棒糖了。
这中间的差别,在费雪的理论里,就和利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费雪的理论里,有个特别有趣的地方是他对于投资和储蓄的看法。
储蓄可不是把钱藏在床底下那么简单,而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
当你把钱存起来的时候,你其实是在期望未来能得到更多的回报,这个回报就是利息在起作用。
比如说,你把钱存在银行,银行拿着你的钱去投资各种项目,然后分给你一部分利润,这利润就成了你的利息。
这就像你和银行一起做了个小生意,你出本金,银行负责运营,最后大家一起分钱。
而且啊,费雪的理论还让我重新思考了人们做决策的方式。
在考虑要不要借钱或者投资的时候,人们不仅仅是看现在手头有多少钱,还得考虑未来的收益和成本。
利息就像是一个天平上的砝码,影响着人们在当下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的权衡。
就像你想买个新手机,但是如果把钱存起来能拿到不少利息,然后过段时间可以买个更好的手机,你可能就会犹豫了。
不过呢,费雪的利息理论也不是那么好懂的。
有些地方就像一团乱麻,我得反复读好几遍才能理出点头绪。
但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吧,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需要你费点力气去挖掘。
总的来说,读完费雪的利息理论,感觉自己像是戴上了一副新的眼镜,看经济世界都变得更加清晰了,尤其是在涉及到钱的时间价值和利息产生的根源这些问题上。
这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经济核心秘密的小窗户,虽然只看到了一部分,但也足够让我兴奋好一阵子啦。
关于Fisher的利息理论的学习体会

关于Fisher的《利息理论》的学习体会徐鹏翔2011302350006微观经济学一涉及时间的因素,便变得有趣起来。
现实之中,时间是有价的!而这个价格,就是利息(Interest)!在赫舒拉发的经典教科书《价格理论及其应用》中称为时间经济学,实际上就是“利息理论”。
利息理论是金融学、投资学的基础——除却风险之外,金融学、投资学余下的内容都属于利息理论——,主要由费雪(I. Fisher)一人创立。
人们不但要在同一时点上选择不同的物品来消费,也要对同样的物品选择在不同的时点上消费。
事实上,同样的物品在不同的时点上就已经是不同的物品——如谷物,现在的谷物与未来的谷物就已经是不同的谷物了。
如果有两个选择:现在就得到100单位的谷物,或是一年之后才得到,你愿意要哪一个?即使不存在通胀的问题,你也会愿意现在就得到100单位的谷物。
为何?原因有二:其一,一年之后说不定你已经死了,人死灯灭,那时就是把全世界的物品都给了你,你也没命去享受!即,由于生命无常,而人是要活着才能享受的,所以人们会认为目前的消费所值(使用价值或效用)高于未来的消费所值。
但是,鉴于一年之后你也不一定会死,因此将未来收入提高一定程度后——如110单位——,你会愿意等上一年。
这增加了的10单位就是利息,以用来换取你耐心地等待一年的价格(代价)。
这是从消费方面来解释。
利息的存在还有生产方面的原因。
如果给你100单位的谷物,你把它们扔进一块肥沃的土地里,什么都不管,一年之后它自己就结出多于100单位的谷物,也即是物品价值会随着时间,自然而然地增长。
而增长的部分就是利息。
总之,由于这消费与生产两方面的原因,现在的物品与未来的物品有不同的价值,而这终值与现值之差就是利息,终值比现值再减1就是利率(Interest Rate)。
要人们放弃现在的东西去交换未来的东西,你就必须向他支付一个价格,一般来说价格是指相对价格,所以这价格就是利率。
在现实之中,我们看到的利息(利率)五花八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息理论》外部事件只有成为精神感受的内部事件时,才算有意义一、引论1,收入与资本实际工资以及一般的实际收入是由外部世界中那些最后物质事件所构成,这些物质事件给予我们内部的享受。
生活费用:用货币计算的实际收入消费与投资只有程度上的不同,它决定于花费与享受时间间隔的长短。
消费是花钱于很快就要到来的享受,投资是花钱于日后的享受。
物品的成本与使用成本通过生活费用来获得这一家的实际收入,而后才能获得享用收入。
货币收入即所得到的全部货币,货币收入超过实际收入的数额等于储蓄。
一个人的收入有三个连续阶段:享用收入;实际收入;货币收入实际收入——生活费用资本,就资本价值的意义讲,只不过是将来收入的折现,或者说是将来收入的资本化。
收入与资本间的桥梁或联系就是利率。
利率是对某一日期的货币所支付的贴水的百分率,货币的价格-利息就是将资本价值乘以利率。
为什么会有利率存在;2,利率如何决定贴现,由将来价值计算现在价值资本财货——服务的流动(收入)——收入的价值——资本价值1)由资本财货到他们的将来服务,即收入;2)由服务到他们的价值;3)由服务的价值到资本的价值对支付或接受作合理决定:1)此物品所将提供的将来利益的价值;2)将来价值经由贴现变为现在价值的利率成本是负向的收入:只有将来的成本才能进入财货的估价,过去的成本对价值没有直接影响。
只起到间接作用,过去成本决定财货的现有供给量,从而才就提高或降低这些财货所提供的服务价值。
过去成本得以暂时决定财货现值,直到供求作用使可用财货的价格与现在的生产成本符合一直时止。
财货本身的价值是它所提供的将来服务的价值之贴现值。
债券的价格:1)所提供利益2)所赖以贴现的利率利率理论关系到收入川流在不同时间的差异问题。
资本收益是将来收入之资本化。
实际享用的实际收入,与资本价值的增值(即将来享受的资本化)间的区别:1)资本价值是收入的资本化或收入的贴现2)如果利率下降,资本价值(预期收入资本化的价值)上涨,反之下降3)资本价值涨跌,在土地之类耐久财货上比较大影响4)资本价值因储蓄而增加,收入所减少的数额等于资本所增加的数额5)由收入转出并回归于资本的储蓄,除发生不幸外,将成为以后实际收入基础。
租金是实质物体与其偿付间的比率利息是这些东西的货币价值与其偿付间的比率只要有时间的因素存在,便有利率问题存在纯粹利率是指没有偶然性的贷款利率1)倾向提高利率,不履行债务的偶然性;2)降低利率,将证券用作现金的代替物,排除所有风险性贷款,排除所有即期银行存款2,货币利息与实际利息以货币表示的利率大小,确实决定于所采用的货币本位。
当货币与财货之相对价值改变时,即以财货表示的货币本位增值或贬值时,那么以货币作标准计算的与以财货作标准计算的两种利率大小完全不同。
货币购买力的表动对货币利率的影响,要看人们是否预见到这一变动而有所不同。
订约双方无法预知因货币本位上下波动所造成的损益,即使预见这一波动,也无法预见其程度。
理论上有多少种价值不同的货物,也就有多少种不同的利率。
3,一些常见的危险1)利率决定于供求:应该分析决定利率的特定供求力量2)利率是某种意义上货币的价格:某种意义上,货币的购买力是货币的价格3)利率是使用货币所支付的价格:借用的货币是信用,都不曾连续不断的使用4)货币数量的增加,使物价水平提高,贬值使利率提高,需求随供应而加倍,而利率则依然如故。
5)所取利息,就必须是而且总归是对债务人之不公平的勒索6)把利息看作土地、自然或人的物质生产力:物质生产力是一种具体东西对另一种具体东西的比率。
7)利息当作成本:利息是资本收益,资本收益不是收入,也不是成本,经济收益包括:资本收益和收入收益二,理论的文字说明4,时间偏好(人性之不耐)资本财富是手段,用来达到收入的目的,而资本价值不过是预期收入的资本化利息理论是价格理论的一个特殊方面1)主观因素:相对的边际需求,财货与将来财货的编辑贴水,现在财货优于将来财货的编辑偏好——时间偏好(人性不耐2)客观因素:投资机会时间偏好:现在财货更多一个单位的现在边际欲望大于将来财货更多一个单位的现在边际欲望的超过部分。
早提供收入由于较晚收入的偏好不耐决定于收入时间偏好不一定都是现在财货优于将来财货的偏好,在一定条件下它也可以相反利息如何产生与利息怎样决定现在和将来的两种财货交换时,超过平价的差额是可以朝向任何一方的。
一个人的不耐是由其收入川流的4个特征决定:1)所预期的实际收入川流大小2)收入在时间上的预期分配,或收入的时间形态——即收入是固定不变、递增、递减,或有时增加,有时减少3)收入的构成,即全部收入包括多少饮食,住所,娱乐和教育4)收入的或然性,即风险大小或不确定程度在其他条件相等下,收入愈小,则现在收入由于将来收入的偏好愈大:一个人一直总是只有微小收入,会使他对将来欲望和对于现在欲望感到同样重视,贫困对于人生的所有时期都是重大的压力。
但是,它加强对即刻收入的欲望,却更甚于加强对将来收入的欲望。
生命线上的一个中断就足以断送整个将来。
一个人的收入逐渐增加的情况,与收入不变或逐渐减少相比倾向于提高他对现在收入由于将来收入的偏好;相反,就倾向于缓和他的不耐,减少对现在收入的欲望而增加对将来收入的欲望。
低额收入的人比高额收入的人对时间形态的不耐感应更为敏感。
风险对时间偏好的影响,指一个人的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对收入的现在增加额和将来增加额的相对评价的影响。
将来的不确定性有减低不耐的趋势。
风险如果在时间上是均匀或相当均匀分不开来,作用则是提高不耐程度。
大多数人某一特定时期丧失收入的风险实质上便等于那一时期收入的减少,因而提高那一时期所持有的单位收入的评价。
个人差别的6种个人特征:1)远见2)自制3)习惯4)寿命的预期5)对他人的关怀6)习尚1)农民从来不修补屋顶漏洞,下雨时不能堵塞漏洞;不下雨时,又没有漏洞可堵2)远见与思虑相关,自制与意志相关3)分期付款,起初起到相反作用,却可永久增进远见与自制4)凡是能够延长人类生命的,同时也能减低人们的不耐,生命短促加强不耐程度,宁要现有的钢琴,因为钢琴都比寿命长,现有一架可多享用一年5)对子孙的关怀降低了不耐,子孙人数增加有同样影响,家庭人口平均数量的增加会降低利率时间偏好是利率的首要因素重要的乃是借入或贷出资本的决定(或资本所代表的收入川流)而不是资本的数量5,利息的第一近似理论假定1)每个人的收入川流在开始是不确定和固定的2)在一广大和完全竞争的借贷市场,他是无足轻重3)不论是借款还是贷款,均可自由进入市场,依照市场利率借入或贷出任何大小的数额4)变更其将来收入川流的唯一方法是通过借贷(交换收入)利率等于不耐程度,整个社会在这一不耐程度上调和一致,使得借贷市场恰好平衡。
利率是记录市场上现在收入由于将来收入的共同边际偏好率,这一共同边际偏好率是由对现在收入与将来收入的供求决定,各个不同时期的利率的高低会使得契约规定的各个时期中每一个时期的市场都能达到平衡。
4条原理(2条不耐原理,2条市场原理)甲)经验上的原理:每个人的时间偏好率或不耐程度决定于他的收入川流乙)最大量欲求的原理:通过借款或售卖成的收入川流的变更使市场上所有人的边际不耐程度彼此相等,并等于市场利率甲)平衡市场原理:市场利率将是这样一个利率,它恰使市场平衡,这就是使每一时期的借贷,说得更普遍些使每一时期的买卖都是相等乙)偿还的原理:所有借款都要带息偿还,即是说,订约时所计算的借款的现值等于还款的现值。
一个人的原来收入川流由于两个不同点上的买卖所产生的正负变动或变化使得它们的限制的代数和等于零。
6,利息的第二近似理论新假定:收入川流不是固定的,而是弹性的。
1)从许多任意的收入川流中选定一条2)通过现在收入与将来收入的交换,选取一个最合意的收入川流的时间形态。
利率关系到用于最大量现值的最初选择,也关系到后来单纯收入的时间分配的选择,因为利率是用来求得现值的。
所选取的特定收入川流将会影响到其所有主的总收入川流的时间形态。
高利率,鼓励收获迅速的投资,低利率鼓励收获遥远的投资。
投资机会原理——不仅经由单纯的贷款而且竟有改变一个人的资本用法。
两条投资机会原理甲)经验的原理:每个人都有特定的一系列的任意收入川流可资选择,它们的数量大小不同,时间形态也不同(但所选定的某一特定的收入川流的将来如何,则是明确的)乙)最大现值原理:在一系列选择中,每个人要选取一条依据最后由6个条件所决定的利率来计算的具有最大现值的特定收入川流利率的决定1)最好利用投资机会2)对不耐作最好的调节3)使市场均衡并偿还债款7,投资机会原理最大现值原理:人们将会采取一种选择,如果它的收入所具有的比较利益超过(在现值上)它的损失(比较利益法)投资机会,为了某些利益而遭受某些损失平衡利率,它使两种选择的现值相等(收获超过成本率)收获超过成本最多原理:在所有可能的选择中,一个人要选取特定的一个,这一个选择较之其他选择所能提供的收获超过成本率,必须等于或大于利率。
边际生产力是利率真正基础:企业家是会担负这些成本的,只要收获超过成本率大于市场利率。
不同收入川流间的选择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于利率,利率改变,不仅引起收入项目现值的变化,而且引起收入项目本身的变化。
当选择依连续的等级而不同时,收获超过成本的原理:在所有选择中,要选取这样的一个,它与其最直接抗衡的选择间的差别所提供的收获超过成本率,等于市场利率,这样一个百分率叫作边际收获超过成本率。
利率是三套原理相互作用的结果。
(直接原因通过借贷)8,第二近似理论的探讨当一个人开始与环境交易时会发现收获超过成本率是随教义进行的程度而改变的,他调节交易来使边际收获率符合利率。
收获超过成本率决定于一个人经由改变资源用法变更收入川流的程度。
不耐率决定于他竟有借贷或售卖来变更收入川流的程度。
低利率偏向选择比较上升的收入川流。
高利率偏向选择上升较小的收入川流。
利率越低,汽车所有者愈能担负汽车修理。
每一次修理,都意味着为将来减少现在的收入,促使利率上涨。
低利率偏向于选用更耐久的工具,因其现值更大。
利率低时,工具就坚实而耐用。
利率高时,工具就脆弱而易毁。
新兴国家利率高,初建铁路也是最便宜最原始,建造费用小而经营费用大。
9,利息的第三近似理论实际生活中,将来最显著特点在其不确定性改变确定性假定,使我们放弃单一利率概念借贷契约的担保程度(背书)调节利率风险越大,证券出售的基础愈高贷款或债券的期限也是风险的重要因素还有依流动性程度而变化风险因素也影响到附加抵押品的价值与基础由于借款的限制,阻止了一个人的不耐程度和他的收获超过成本率达到利率水平往往能找到借贷的替代办法,联合成立股份公司1)借款,发行有抵押品担保的债券2)来自按较高利息发行的公司债3)来自按更高利息发行的优先股4)普通股风险得到了公认和分担,使他所估计的收获超过成本率和他的不耐率更符合于各种不同的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