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生翻译、赏析

贾生翻译、赏析
贾生翻译、赏析

贾生

唐代: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

汉文帝在宣室中因求贤征询贾谊的政治见解,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半夜移动坐席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注释

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华气质。

可怜:可惜,可叹。虚:徒然,空自。

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苍生:百姓。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创作背景

关于本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谓此诗为李商隐在公元848年(大中二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

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三、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

赏析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

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和谐,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通常所谓的“抬得高,摔得重”(也就是反跌手法)。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

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完整word版)部编版2019年初中语文全部必背古诗文(古文翻译)精心整理可直接打印版

部编版2019最新初中必背古诗文 七上课内古诗: 1. 观沧海三国魏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七上课外古诗词 5.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6.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7.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8.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9. 秋词(其一)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0.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1.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2.潼关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七下课内古诗 13.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4.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5.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6. 逢入京使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7. 晚春唐韩愈

贾生李商隐诗人情感赏析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阅读练习及答案 1、“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的赏析。 【解析】诗题中的“贾生”就是指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第一句从正面着笔,“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赞叹之词,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器重。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虚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描写,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末句紧承“可怜”与“虚”,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诗人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慨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 【答案】 “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四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有力。 2.“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剖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把握是诗歌鉴赏中比较难的一部分内容。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是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 参考答案:可惜;诗人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3.这首诗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剖析:诗歌整体结构的把握既涉及诗歌写作的构思,又涉及诗歌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常见的结构方。 参考答案: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引而不发,末句用强烈的对照形成贬抑,点破而不说尽。 4.贾谊得到皇帝的赏识,作者对此持何态度? 答: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 5.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这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诗中的贾生,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

《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简答题及答案

期中课外古诗词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 一、月夜忆舍弟/杜甫 二、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四、商山早行/温庭筠 一、《月夜忆舍弟》杜甫 【原诗】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主旨】 本诗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习题】 简答题: 1、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答: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浓浓思念。2、赏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答: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3、赏析“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答: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4、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诗。 答:这两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5、结合全诗,请指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二、《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原诗】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译文】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主旨】 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习题】 简答题: 1、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答: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论积贮疏》原文及翻译_贾谊

《论积贮疏》原文及翻译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译文: 管子说:“粮仓充实了,(人民)就会懂得礼节。”人民不富足而能治理好(国家),从古代到现在,不曾听说过这等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作,(就)有人要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就)有人要受冻。”生产东西有时间(的限制),但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上的)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天下,(计划)极细致周全,所以国家的积蓄足以作为依靠。现在许多人放弃农业去从事工商业,消费的人很多,这是天下的大害。淫靡奢侈的风气一天天滋长,这也是天下的大害。这两种大害公然盛行,没有谁制止它。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谁挽救它。生产的人很少而耗费的人很多,天下的财产怎么会不用光呢?汉朝自从建立以来,近四十年了,公和私两方面的积蓄,还(少得)使人痛心。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百姓就会忧心忡忡;年成不好,百姓交不了租税,(朝廷)卖官爵,(百姓)卖儿女,(这样的事)已经传入您的耳朵里了,哪有治理国家危险到这种地步而皇上不惊恐的呢? 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如果不幸有方圆二三千里地面的旱灾,国家拿什么救济百姓?(假如)边境突然告急,几千百万的士兵,国家拿什么给他们发放粮饷?战争、旱灾相继而来,社会的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众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会把孩子交换着吃。政治还没有完全上轨道,离朝廷远的地方怀有二心的人就一齐争着起来造反了。这时(皇上)才惊慌起来,图谋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 积蓄贮存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充足而财力有余,什么事情会作不成?以此(城)就能拿下来,以此防守就能守得坚固,以此作战就能胜利。使敌对的人降顺,使远方的人归附,(只要)招附他们,还有不来的吗?现在驱使百姓,让他们回到农田里,都从事农业生产,使天下人都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工商业都和游民都转而从事农业,那么积蓄就充足,人民就乐于在自己的地方居住了。本来可以使天下富足安定,却竟然造成这种(积贮不足的)令人危惧的情形!我私下替陛下痛惜啊!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检测卷 (全卷四个大题,共27个小题,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语文知识积累(1-6题,每题2分,第7题8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荤.菜(hūn)筛.子(shāi)侍.候(shì)唠.唠叨叨(láo) B.附和.(fùhè)惋.惜(wǎn)门槛.(kǎn)不屑.一顾(xiāo) C,呕.吐(ǒu)顷.刻(qǐn)掂.量(diān)两肋.插刀(lèi) D.跺.脚(duò)盘桓.(hén)腮.帮(sāi)千钧.之力(jū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憋闷笔砚拧紧无原无故 B.目睹俯身马鞍无精打彩 C.洋溢驾驭熏淘妙手回春 D.隐匿烙印伤疤战战兢兢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因此一旦有人脸不红心不跳的在大众场合自我褒扬时,得到的大抵是别人的不屑一顾 ....。 B.古人讲刎颈之交,绿林讲两肋插刀 ....,都算不得朋友间的真谛,只能是特殊朋友的特殊景致。 C.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曾经被当作异想天开 ....的无土栽培技术已经付诸实践了。 D.小草虽然是微不足道 ....的角色,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为世人所钦佩和赞颂。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云南省考试院要求各地充分利用媒体、会议等形式,加强对考生诚信考试的教育和宣传,切实防范和制止各种形式的违规情况不再发生。 B.中国传统节日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C.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既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D.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面越来越广,各方面的知识都有很大的进步。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1)当爬上山顶,发现自己是孤独的。 (2)如果问我是否后悔,我会肯定地回答,不后悔。 (3)山顶,除了梦想,也是荒芜的。 (4)可是,当我们努力向上的时候,我们的同伴越来越少。 (5)人生,如同爬山,我们有无数的同伴,为了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梦想。 (6)就像智者所言,自己不断地往上爬,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名家名篇: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贬。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无状,忧愤而死。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十卷。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三篇,《陈政事疏》(亦名《治安策》),《论积贮疏》等。《过秦论》总结了秦代兴亡的教训,实则昭汉之过。《陈政事疏》和《论积贮疏》是批评时政之作,提出用“众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巩固中央集权制。要“驱民而归之农”,巩固政权。其文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气势汹涌,词句铿锵有力,对后代散文影响很大。鲁迅曾说,他与晁错的文章“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赋七篇,被贬长沙途中渡湘水时作《吊屈原赋》,以自谕。谪居长沙三年,作《鹏鸟赋》,假托与鹏鸟的问答,说明“万物变化之理”,对死生荣辱,万物众生,皆不在意。发自肺腑,哀伤之情跃然纸上。假辞赋之要,抒忧国之情。其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所著文章五十入篇,刘向编为《新书》十卷,已散佚不全。明人辑有《贾长沙集》,今人辑有《贾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过秦论 【题解】 《过秦论》,原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载于《新书》第一卷,《文选》卷五十一,另见于《史记·秦本纪》、《史记·陈涉世家》及《汉书》。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本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原文】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横,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谬、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飘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

论积贮疏读后感

论积贮疏读后感 论积贮疏读后感 古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当今中华民族在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传统,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古文有其时代的烙印性。脱离于古文的时代性,则谈不到古文的教育作用。 贾谊的《论积贮疏》是篇优秀的古文。其基本观点是正确的、积极的。文章开篇就利用了管子的观点“仓禀实而知礼节”,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论点“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以反问句的论点说明了“只有百姓富足国家才能治理好”的道理。而民富国强不但是封建士大夫梦寐以求的社会目标,也正是我们现在努力建设现代化的根本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有了剩余价值,才有了阶级,有了国家。也就是说人们有了积蓄以后才能讲政治、文化;求索知识、艺术;讲究礼仪。这一观点与管仲的“仓禀实而知礼节”是一致的。只有人民富足,国家才能强盛,各项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如果老百姓“家无隔夜之粮”却侈谈遵纪守法,为国效力,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弱国无外交”。中国近代史的辛酸充分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而落后的原因在于贫穷。所以贾谊认为“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是千真万确的。只有人民富足了,才能发展各项事业。可见,贾谊的《论积贮疏》的基本观点对于我们今天致力于现代化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但《论积贮疏》中有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有其局限性。文中写道:“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残也。”他认为“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这个观点有其两面性。 如果把“食者甚众”看作是机关事业人员繁冗,吃皇粮者众,追求优厚的公款消费的福利待遇是“淫信之风日日长”,这不管是两千多年之前还是现在无疑都是正确的。我国自古及今以来庞大的政府机关,臃肿的人员,不但多吃了“皇粮”,造成财税的严重不足,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而且互相扯皮推诿,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滋长了不正之风。所以贾谊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对“食者甚众”“淫侈之俗日日以长”“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提出鞭策,这是很有见地

贾生王安石原文赏析

贾生王安石原文赏析 这是一首简单的七言绝句诗,通过对贾生 王安石 赏析,可以知道,这首诗主要是写古人贾谊,下面是此诗原文和赏析,欢 迎参考~! 贾生王安石原文赏析 贾生 作者:王安石 一时谋议略施行, 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 古来何啻万公卿。 贾生赏析: 此诗咏贾谊,通篇发议论,但所持观点与李商隐 的诗明显有别。 诗的前两句“一时谋议略施行, 谁道君王薄贾生?”一写贾 谊,一写文帝。“谋议”,谋略、建议,诗中指贾谊的治国安民之方;“略”, 此处有“大体上”之意;“薄”,指轻视,与表示推服器重之“重”相对。这两 句是反诘句,意为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 贾谊呢?以贾谊进言与文帝纳言相对照, 承班固 《汉书·贾谊传》 中之“赞”词: “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 谊之所陈略施行矣”, 与前人写贾谊怀才不遇之 作唱反调。 后两句“爵位自高言尽废, 古来何啻万公卿! ”一写爵位高的“公卿”, 一写君王。 “自”, 含有空自之意; “何啻”, 系以反问的语气表示不止; “万”, 此处非实指,而只是极言其多;“公卿”,泛指达官贵人。这两句也构成了一个 反诘句,意为: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 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 弦外之音是贾谊比那些达官贵人更为幸运。 此诗采用两 个反诘句,寓答于反问之中,以贾谊的“谋议略施行”与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 “言尽废”相对照, 以文帝采纳贾谊的“谋议”, 古来君王废弃众多地位显赫的 达官贵人的言论相对照, 突出贾谊超群的才能与汉文帝的爱惜贤才。 王安石早年 就有题为 《贾生》 的诗: “汉有洛阳子, 少年明是非。 所论多感慨, 自信肯依违。 死者若可作, 今人谁与归。 应须蹈东海, 不若涕沾衣。 ”李壁注释此诗: “言 (鲁)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翻译及赏析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 见日斜时”翻译及赏析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诗文解释】 被贬职在这里居住了三年,但留给楚客的悲伤却是长久的。独自在秋草中寻找人迹,寒林中只看见夕阳西斜。汉文帝虽然是位有道明君还刻薄寡恩,湘水无情,凭吊又有谁能知道?寂寥的江山中树叶纷纷落下,可怜你不知为了什么事到这遥远的地方来? 【译文】 贾谊被贬长沙,居此虽只三年;千秋万代,长给楚客留下伤悲。 古人去后,我独向秋草中觅迹;旧宅萧条,只见寒林披着余晖。 汉文帝虽是明主,却皇恩太薄,湘水无情,凭吊屈原岂有人知? 沉寂的江山,草木摇落的地方,可怜你,为何来到这海角天涯?【词语解释】 栖迟:居留。 楚客:指贾谊。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这两句是说,诗人踏着秋草,独自一人去寻“人去后”的贾谊宅,秋天的树林里,仅见夕阳斜照,空旷寂寥。“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寒林日斜”是当年贾谊的处境,也是今天刘长卿的处境。“空见”二字,把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怅惘,抒写得十分逼真,发人同情。 【赏析】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第二次迁谪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来到长沙的时候。诗人被贬途中,寻访贾宅,想到贾谊的遭遇联想自己的身世,抒发了感慨与郁闷。这首诗吊古伤今,写景抒情,含蓄蕴藉,曲折警人。 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第一次迁谪在公元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至777年(大历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

中考文言文《论积贮疏》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论积贮疏》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论积贮疏》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论积贮疏 作者:贾谊 管子说:“粮仓充实了,(人民)就会懂得礼节。”人民不富足而能治理好(国家),从古代到现在,不曾听说过这等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作,(就)有人要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就)有人要受冻。”生产东西有时间(的限制),但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上的)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天下,(计划)极细致周全,所以国家的积蓄足以作为依靠。现在许多人放弃农业去从事工商业,消费的人很多,这是天下的大害。淫靡奢侈的风气一天天滋长,这也是天下的大害。这两种大害公然盛行,没有谁制止它。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谁挽救它。生产的人很少而耗费的人很多,天下的财产怎么会不用光呢?汉朝自从建立以来,近四十年了,公和私两方面的积蓄,还(少得)使人痛心。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百姓就会忧心忡忡;年成不好,百姓交不了租税,(朝廷)卖官爵,(百姓)卖儿女,(这样的事)已经传入您的耳朵里了,哪有治理国家危险到这种地步而皇上不惊恐的呢?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

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如果不幸有方圆二三千里地面的旱灾,国家拿什么救济百姓?(假如)边境突然告急,几千百万的士兵,国家拿什么给他们发放粮饷?战争、旱灾相继而来,社会的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众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会把孩子交换着吃。政治还没有完全上轨道,离朝廷远的地方怀有二心的人就一齐争着起来造反了。这时(皇上)才惊慌起来,图谋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积蓄贮存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充足而财力有余,什么事情会作不成?以此攻(城)就能拿下来,以此防守就能守得坚固,以此作战就能胜利。使敌对的人降顺,使远方的人归附,(只要)招附他们,还有不来的吗?现在驱使百姓,让他们回到农田里,都从事农业生产,使天下人都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工商业都和游民都转而从事农业,那么积蓄就充足,人民就乐于在自己的地方居住了。本来可以使天下

2019年全国卷1文言文《贾生》注释、解析

2019年全国卷1文言文《贾生》详细注释、答案解析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因为)能诵诗属(写、作)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1.优异之才。2.汉时开始与孝廉并为举士的科名,东汉时避光武帝讳改称“茂才”。3.元明以来用以称书生、读书人。)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刘恒,即汉文帝,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指官吏治理政事的功绩)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调用)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 ....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古代负责教学的一种官名。秦汉已有,为掌议论政事及礼仪的官员,汉武帝后专掌经学传授,晋以后一般都设在太学或 国子监中。)。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 ..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越级升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zhēng shuò指一年第一天。正即正月,为一年的第一月,朔即初一,为一月的第一天,综合起来即为一年的第一天(今春节)),易服色(指车马、服饰等的颜色。秦汉以后,新王朝建立,皆将改正朔、易服色视为关系到国运的大事。后亦泛 称各级官员的服饰),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汉据土德,土的代表数字是五,故用五为印文也。若丞相曰‘丞相之印章’,诸卿及守相印文不足五字者,以‘之’足也。秦朝的服色以黑为主,到了汉武帝时期,改为黄色。土(黄色)克水(黑色),汉克秦。)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wèi huáng没有时间顾及;来不及。)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忌恨)之,乃短(指摘缺点,揭发过失)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独揽权力;专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釐”同“厘”。受厘,shòu lí,汉代祭天地时,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国祭祀后,把剩余的肉送回皇上,以示受福,叫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表示想要更加接近对方而向前移动座位,大多表示听者对于对方的说话听得入迷之意。)。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qǐng zhī,不久),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教导)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多次)上疏,言诸侯或(有的)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逐渐)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教师,古时特指帝王的相或帝王、诸侯之子的老师。)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非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贾生》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

《贾生》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 【原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译文】 汉文帝在宣室中因求贤征询贾谊的政治见解,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半夜移动坐席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主题思想】 作者借古讽今,诗中的贾生,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叹自己的生不逢时,寄寓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习题及解析】 一、理解性默写: 1、表现汉文帝诚意十足,贾生才华横溢的句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2、笔锋一转,借古讽今揭示唐晚期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现实,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的句子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二、选择题: 1、对《贾生》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B、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荣辱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C、“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对文帝求贤的歌颂。 D、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 【解析】C、“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这两句,由“求”而“访”

0-诵读-2-长沙过贾谊宅-课文+注释

2、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唐】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课本注释】 ⑥选自《刘长卿诗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属河南)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刘长卿(?—789),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 ⑦〔三年谪宦〕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 ⑧〔栖迟〕居留。 ⑨【楚客〕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谊。 ⑩〔汉文〕指汉文帝刘恒。 ?〔吊〕凭吊。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附注】 ⑵谪宦:贬官。栖迟:淹留。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 ⑶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指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一作“楚国”。 ⑷独:一作“渐”。 ⑹摇落处:一作“正摇落”。 【百度翻译】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课本赏析】 刘长卿一生两遭贬谪,郁郁不得志。他经过长沙贾谊故居,心中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共呜。贾谊当年在这里谪居三年,而今风逝云散,只留下万古不变的悲哀。斜阳衰草,寒林空寂,

斯人已去,留给后人的只有嗟叹。领联即景生情,惆怅伤感,真切而又空灵。颈联以"汉文有道"反衬贾谊被贬的凄凉,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诗人溯古思今,把自己的遭遇同贾谊、屈原两位先哲联系在一起,从而深化了咏叹的主题。结尾"怜君"一句,在无疑处有意设问,自怜之意,溢于言表。

贾谊-论积贮疏-原文及其译文

论积贮疏 1作品原文 管子曰(1):“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2)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3)。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4)。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5);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6)。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7),莫之振救(8)。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9)!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10)。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11),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12)。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13)?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14)?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15);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16)。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17)。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18),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田,皆著于本(19);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20),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21),窃为陛下惜之。 节自《汉书·食货志》[1-2] 2注释译文 译文 管子说:“粮仓充实而知道礼节。”百姓不能自足却可以治理的事,从古代到现在,不曾听说过。古代的人说:“一个农夫不种地,就有人挨饿;一个农妇不织布,就有人挨冻。”生产(物资)有时间限制但是消费没有限度,那么生产能力必定穷尽。古代治理天下,最精细最周全啊,所以它的积蓄足以依靠。现在丢弃根本而趋向末技,吃饭的很多,这是天下的大害啊;淫靡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增

贾生翻译、赏析

贾生 唐代: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 汉文帝在宣室中因求贤征询贾谊的政治见解,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半夜移动坐席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注释 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华气质。 可怜:可惜,可叹。虚:徒然,空自。 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苍生:百姓。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创作背景 关于本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谓此诗为李商隐在公元848年(大中二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 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三、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 赏析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

(完整版)2018-2019九年级上语文试卷

南平市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考试形式:闭卷)友情提示:所有答案都必须填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云横秦岭家何在?。(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持节云中,?(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四面歌残终破楚,。(秋瑾《满江红》) (5) ,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6)沉舟侧畔千帆过,。(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人不寐,。(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8)寂寂江山摇落处,!(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9)八百里分麾下炙,,。(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0)《醉翁亭记》中描写春夏美景的语句是:“,。” 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我的叔叔于勒》和《巴黎圣母院》分别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和雨果的代表作品。 B.《沁园春·雪》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二者都与词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C.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D.曹文轩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孤独之旅》选自他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6分) “武夷水秀”是全球顶级的大型多媒体现代化水秀夜间表演节目。演出时虚拟特效与真实表演高度结合,瞬间将剧场变成一个五光十色、美轮美huàn ①(A.焕 B.奂)的大型水域舞台。“武夷水秀”讲述的是三个年轻农民在九曲溪畔.②(A.pàn B.bàn)发现了不同寻常的泉水而进入梦境的故事,以歌颂九曲溪水的纯洁、美丽、智慧等美德为文化内涵,运用国际最新的多媒体手段和艺术形式,甲(A.演绎B.演义)出水的磅礴气势与多媒体特效的魔幻灵动,为观众呈上一场乙(A.无与伦比 B.无以言表)的视

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练习及答案

期中后古诗词赏析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语文九上】 姓名:班级: 说明:精心编辑整理,可以下载后删除答案印刷使用。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月夜忆舍弟/杜甫 二、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四、商山早行/温庭筠 一、《月夜忆舍弟》杜甫 【原诗】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习题】 1、对《月夜忆舍弟》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B ) 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

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 分析:B 下句,作者所写的不是客观实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答: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3、赏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答: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4、赏析“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答: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5、结合全诗,请指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 二、《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原诗】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译文】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习题】

4、论积贮疏(贾谊)

《论积贮疏》: 《论积贮疏》是贾谊的名文之一。《论积贮疏》选自《汉书·食货志》。文题为后人所加。是贾谊23岁时(前178)给汉文帝刘恒的一篇奏章,建议重视农业生产,以增加积贮。 作品原文: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10)。古之人(11)曰:“一夫(12)不耕,或(13)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14),而用之亡(15)度(16),则(17)物力(18)必屈(19)。古之治天下,至(20)孅(xiān)(21)至悉(xī)(22)也,,故其畜(23)积足恃(24)。今背本而趋末(25),食者甚众,是(26)天下之大残(27)也;淫侈之俗(28),日日以(29)长(30),是天下之大贼(31)也。残贼公行(32),莫之或止(33);大命(34)将泛(35),莫之振救(36)。生之者(37)甚少,而靡(38)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39),几(40)四十年矣,公私(41)之积,犹(42)可哀痛(43)!失时(44)不雨(45),民且(46)狼顾(47);岁恶(48)不入(49),请卖爵子(50),既(51)闻耳(52)矣。安(53)有为(54)天下阽危(55)者若是(56)而上(57)不惊者?世之有饥穰(58),天之行也(59),

禹、汤被之(60)矣。即(61)不幸有方二三千里(62)之旱,国胡以(63)相(64)恤(65)?卒然(66)边境有急(67),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68)之?兵(69)旱相乘(70),天下大(71)屈(72),有勇力者聚徒(73)而衡(74)击;罢(75)夫羸(76)老易(77)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78)通(79)也,远方之能(80)疑(81)者,并(82)举(83)而争起(84)矣。乃(85)骇(86)而图(87)之,岂(88)将有及乎? 夫(89)积贮者,天下之大命(90)也。苟(91)粟(92)多而财有余,何为(93)而不成?以(94)攻则(95)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96)附远(97),何招(98)而不至!今殴(99)民而归之农(100),皆著(101)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102),末技(103)游食之民(104),转而缘南亩(105),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106)矣。可以(107)为(108)富安天下(109),而(110)直(111)为(112)此廪廪(113)也,窃(114)为(115)陛下(116)惜之。(完) 注释: 1. 管子:即管仲。后人把他的学说和依托他的著作,编辑成《管子》一书,共二十四卷。 2. 仓:贮藏谷物的建筑物。《吕氏春秋·仲秋》:“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