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文《贾生》赏析与练习

合集下载

贾生原文赏析

贾生原文赏析

贾生原文赏析贾生原文赏析贾生原文赏析1贾生作者:王安石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贾生注音:yī shí móu yì luè shī háng ,shuí dào jun1 wáng báo jiǎ shēng 。

jué wèi zì gāo yán jìn fèi ,gǔ lái hé chì wàn gōng qīng 。

贾生赏析:此诗咏贾谊,通篇发议论,但所持观点与李商隐的诗明显有别。

诗的前两句“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一写贾谊,一写文帝。

“谋议”,谋略、建议,诗中指贾谊的治国安民之方;“略”,此处有“大体上”之意;“薄”,指轻视,与表示推服器重之“重”相对。

这两句是反诘句,意为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以贾谊进言与文帝纳言相对照,承班固《汉书·贾谊传》中之“赞”词:“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与前人写贾谊怀才不遇之作唱反调。

后两句“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写爵位高的“公卿”,一写君王。

“自”,含有空自之意;“何啻”,系以反问的语气表示不止;“万”,此处非实指,而只是极言其多;“公卿”,泛指达官贵人。

这两句也构成了一个反诘句,意为: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

弦外之音是贾谊比那些达官贵人更为幸运。

此诗采用两个反诘句,寓答于反问之中,以贾谊的“谋议略施行”与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言尽废”相对照,以文帝采纳贾谊的“谋议”,古来君王废弃众多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的言论相对照,突出贾谊超群的才能与汉文帝的爱惜贤才。

王安石早年就有题为《贾生》的诗:“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

李商隐《贾生》及赏析

李商隐《贾生》及赏析

【导语】李商隐是晚唐乃⾄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学价值也很⾼。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些爱情诗和⽆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为传诵。

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帜,在于他⼼灵善感,⼀往情深,⽤很多作品来表现晚唐⼠⼈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

下⾯是为⼤家带来的李商隐《贾⽣》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贾⽣唐代: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贾⽣才调更⽆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问⿁神。

译⽂汉⽂帝求贤,宣⽰召见被贬⾂⼦。

贾谊才能,确实⾼明⽆⼈能及。

只是空谈半夜,令⼈扼腕叹息。

⽂帝尽问⿁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

注释贾⽣: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的政论家、⽂学家,⼒主改⾰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抑郁不得志。

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被放逐之⾂,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华⽓质。

可怜:可惜,可叹。

虚:徒然,空⾃。

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

苍⽣:百姓。

问⿁神:事见《史记·屈原贾⽣列传》。

汉⽂帝接见贾谊,“问⿁神之本。

贾⽣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夜半,⽂帝前席。

”创作背景 关于本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

其⼀为冯浩在《⽟溪⽣诗集笺注》中谓此诗为李商隐在⼤中⼆年(848年)正⽉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

另⼀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中⼆年三、四⽉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

⽂学赏析 这是⼀⾸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选取汉⽂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问⿁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的昏庸特性。

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此诗是⾸咏叹贾⽣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的穷通得失,⽽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贾生李商隐》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

《贾生李商隐》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

《贾生》李商隐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在宣室中因求贤征询贾谊的政治见解,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半夜移动坐席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作者】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

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起家秘书省校书郎,迁弘农县尉,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岳父)幕僚。

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大中末年(约858年),病逝于郑州。

【背景】贾生,即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被文帝召为博士。

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

但是在二十三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博。

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博。

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忧伤而死。

【主题思想】作者借古讽今,诗中的贾生,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叹自己的生不逢时,寄寓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赏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

首句特标“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

“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

次句隐括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

“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侧面烘托出贾谊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

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谊的推服器重。

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

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

《贾生》练习题

《贾生》练习题

《贾生》李商隐赏析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表现汉文帝诚意十足,贾生才华横溢的句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2、笔锋一转,借古讽今揭示唐晚期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现实,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的句子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二、选择题:1、对《贾生》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B、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荣辱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C、“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对文帝求贤的歌颂。

D、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

可怜,即可惜。

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

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

【解析】C、“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对文帝求贤的歌颂。

错,是先抑后扬,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

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中的“贾生”即贾谊,西汉初期著名政论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却遭谗被贬。

B.一、二句叙述贾谊被贬后,过了几年汉文帝又把他召回长安,在宣室里接见了他。

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谊才能的推服器重。

C.第三句“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D.第四句说明了文帝郑重求贤,虚心垂询的原因,他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只是“问鬼神”,令人扼腕叹息。

但也从侧面烘托出贾谊学富五车、华彩照人的精神风貌,表现出作者对他的仰慕之情。

李商隐《贾生》原文赏析

李商隐《贾生》原文赏析

李商隐《贾生》原文赏析
【作品简介】《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此诗是一首咏叹贾谊故事的七言绝句,但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该诗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解】
1、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
2、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3、才调:才气。

【译文】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
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
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

【赏析】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唐诗《贾生》译文及注释鉴赏

唐诗《贾生》译文及注释鉴赏

唐诗《贾生》译文及注释鉴赏《贾生》是由李商隐所创作的,贾谊被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贾生》的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贾生》唐朝: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古诗简介《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此诗是一首咏叹贾谊故事的七言绝句,但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该诗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贾生》翻译/译文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

《贾生》注释(1)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2)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3)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4)才调:才华气质。

(5)可怜:可惜,可叹。

(6)虚:徒然,空自。

(7)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8)苍生:百姓。

(9)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贾生》赏析/鉴赏贾谊被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李商隐《贾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商隐《贾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求”和“访',似乎能够表现汉文帝的诚意。

B.次句点题,赞美“贾生”的才华横益,无人能比。

C.第三句“虚前席”突出汉文帝求解国事的迫切。

D.本诗先扬后抑。

虽是写汉代之事,实则托古讽今。

1.“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C(解析:表现汉文帝求仙访道的诚意)
1.“可怜”是“可惜”的意思(1分)。

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1分),
揭示晚唐皇帝不顾国计民生(1分)。

(如果只写同情贾生的遭遇,只得1分。

)。

《贾生》练习题及答案

《贾生》练习题及答案

《贾生》李商隐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在宣室中因求贤征询贾谊的政治见解,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半夜移动坐席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习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表现汉文帝诚意十足,贾生才华横溢的句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2、笔锋一转,借古讽今揭示唐晚期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现实,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的句子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二、选择题:1、对《贾生》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B、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荣辱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C、“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对文帝求贤的歌颂。

D、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

可怜,即可惜。

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

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

【解析】C、“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对文帝求贤的歌颂。

错,是先抑后扬,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

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中的“贾生”即贾谊,西汉初期著名政论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却遭谗被贬。

B.一、二句叙述贾谊被贬后,过了几年汉文帝又把他召回长安,在宣室里接见了他。

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谊才能的推服器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生
李商隐(唐代)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一、知人论世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关于本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

其一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谓此诗为李商隐在公元848年(大中二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

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三、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

二、注释
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华气质。

可怜:可惜,可叹。

虚:徒然,空自。

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苍生:百姓。

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三、译文
汉文帝在宣室中因求贤征询贾谊的政治见解,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半夜移动坐席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四、赏析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史记。

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

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

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

“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

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

“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

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

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

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

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

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

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

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

可怜,即可惜。

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

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

“虚”者,空自、徒然之谓。

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
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

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

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和谐,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

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

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

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

这正是通常所谓的“抬得高,摔得重”(也就是反跌手法)。

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

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

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

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

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

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

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五、课后练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

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

B.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

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

C.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

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
D. 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2.说说你对此诗主旨理解。

五、课后练习
1.A“侧面”改为“正面”。

2.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