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生王安石原文赏析

合集下载

--李商隐《贾生》赏析

--李商隐《贾生》赏析

-- 李商隐《贾生》赏析<P>【原文】</P><P>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P><P>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P><P>【赏析】</P><P>这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P><P>“贾生”,就是贾宜,本诗情节取材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的一段故事:</P><P>“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祭祀后,接受神的福),坐宣室(汉未央宫正殿,借指汉朝朝廷)。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P><P>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宣室夜对”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的盛事。

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这件事,借题发挥,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

</P> <P>汉文帝史称明君,贾宜更是一代贤才。

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宜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

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P><P>借史咏怀是本诗的一大特点。

读完此诗,我们在慨叹贾宜悲喜剧的同时,也能体会出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李商隐从青年时代起,就怀有“欲回天地”的远大报负,深切关注国家的命运,但偏遭晚唐衰世,志不能申,只得长期寄迹幕府,以文墨事人,因此,诗中的贾宜,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

</P>高骈《山亭夏日》诗歌鉴赏山亭夏日&nbsp<br>高骈&nbsp<br><br>绿树阴浓夏日长,&nbsp楼台倒影入池塘。

《贾生》译文注释及鉴赏答案

《贾生》译文注释及鉴赏答案

《贾生》译文注释及鉴赏答案《贾生》是由李商隐所创作的,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贾生》的译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贾生》唐代: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译文汉文帝求贤,在未央宫中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半夜移膝靠近贾谊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贾生》注释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华气质。

可怜:可惜,可叹。

虚:徒然。

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苍生:百姓。

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贾生》赏析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史记。

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

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

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

李商隐《贾生》古诗翻译及赏析

李商隐《贾生》古诗翻译及赏析

李商隐《贾生》古诗翻译及赏析李商隐《贾生》古诗翻译及赏析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商隐《贾生》古诗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商隐《贾生》古诗翻译及赏析篇1《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

注释(1)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2)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3)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4)才调:才华气质。

(5)可怜:可惜,可叹。

(6)虚:徒然,空自。

(7)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8)苍生:百姓。

(9)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诗句赏析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史记。

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课外阅读】李商隐《贾生》与王安石《贾生》的比较

【课外阅读】李商隐《贾生》与王安石《贾生》的比较

【课外阅读】李商隐《贾生》与王安石《贾生》的比较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王安石《贾生》我们漫步于中国古典诗苑里,映入眼帘的是一簇簇奇葩异卉。

其中,咏史之作颇引人注目。

而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贾生》与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贾生》在咏史之作中又可谓独占花魁。

这两首同题诗,皆歌咏贾生——汉代著名的政论家和文学家贾谊,以古写今,但二者着眼点不同,笔法相异。

先看李商隐的《贾生》。

汉代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贾生名谊,洛阳人也。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汉文帝召他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后为大臣周勃、灌婴等所谗毁,谪长沙王太傅。

李商隐的《贾生》,写的是贾谊被贬长沙王太傅后,汉文帝召见他的事:“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音‘xi’,今写作‘禧’,幸福之意,‘方受厘’,指刚举行祭祀,接受神的福佑。

——笔者注),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下笔。

“宣室”,指汉未央殿前正屋;“逐臣”,指贾谊;“无伦”,意为无比。

这两句写贾谊的才能无与伦比,汉文帝好像极为爱惜贤才,特地将贾谊从放逐地长沙召回至“宣室”访问。

“求”、“访”二字,似乎表明汉文帝求贤若渴,同时,衬托出贾谊的才能超群不凡。

这两句是“扬”,为下文的“抑”张本。

“可怜夜半虚前席”,这句承上启下。

“可怜”,意同可惜;“虚”,徒然;“前席”,古人席地而坐,对方讲话,听者听得入神,便不自觉地在坐席上向前挪动身子,靠近对方。

汉文帝与贾谊谈话,一直到夜半时分,“前席”相对,似乎更见出汉文帝的爱惜贤才,也从侧面烘托了“贾生才调更无伦”。

李商隐《贾生》原文译文鉴赏

李商隐《贾生》原文译文鉴赏

李商隐《贾生》原文|译文|鉴赏《贾生》一诗是诗人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李商隐《贾生》原文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及注释译文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

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

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注释1.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2.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3.才调:才华气质。

4.可怜:可惜,可叹。

虚:徒然,空自。

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5.苍生:百姓。

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鉴赏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史记。

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贾生》赏析+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贾生》赏析+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贾生》赏析+译文贾生文|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贾生①文|李商隐宣室②求贤访③逐臣④,贾生才调⑤更无伦⑥。

可怜⑦夜半虚⑧前席⑨,不问苍生⑩问鬼神。

①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

贾生,即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属河南)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②[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③[访]咨询,征求意见。

④[逐臣]被放逐大臣。

这里指曾被贬到长沙的贾谊。

⑤[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

⑥[无伦]无人能比。

⑦[可怜]可惜。

⑧[虚]徒然。

⑨[前席]指汉文帝在座席上向前移动,靠近贾谊,以便更好地倾听。

⑩[苍生]指百姓。

【译】不要说从岭上下来就不难,在下山之前经常让那些行人空欢喜一场。

走入崇山峻岭之中,你才从一重山里出来,可是又被另一重山拦住了。

【赏析】第一句“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

第二句补足首句,“赚”字幽默风趣。

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

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面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

三、四两句承接“错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

山本无知,“一山放出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

而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放”一“拦”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不要为眼前的顺境所迷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

唐诗《贾生》译文及注释鉴赏

唐诗《贾生》译文及注释鉴赏

唐诗《贾生》译文及注释鉴赏《贾生》是由李商隐所创作的,贾谊被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贾生》的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贾生》唐朝: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古诗简介《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此诗是一首咏叹贾谊故事的七言绝句,但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该诗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贾生》翻译/译文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

《贾生》注释(1)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2)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3)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4)才调:才华气质。

(5)可怜:可惜,可叹。

(6)虚:徒然,空自。

(7)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8)苍生:百姓。

(9)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贾生》赏析/鉴赏贾谊被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贾生原文翻译及赏析

贾生原文翻译及赏析

贾生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
贾生:贾谊,时称“贾生”司马迁将屈原与他的列传合为《屈原贾生列传》。

参见刘长卿七律《长沙过贾谊宅》等诗。

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
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气。

苍生:本指草木苍苍然丛生之处,后借指百姓。

【赏析】: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对汉文帝求贤臣而又不用贤臣的之所长,只热衷于鬼神之事而不关心苍生之疾苦予以讽刺,“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对贾谊不得施殿展治国安民的.的抱负深为惜。

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生王安石原文赏析 这是一首简单的七言绝句诗,通过对贾生 王安石 赏析,可以知道,这首诗主要是写古人贾谊,下面是此诗原文和赏析,欢 迎参考~! 贾生王安石原文赏析 贾生 作者:王安石 一时谋议略施行, 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 古来何啻万公卿。

贾生赏析: 此诗咏贾谊,通篇发议论,但所持观点与李商隐 的诗明显有别。

诗的前两句“一时谋议略施行, 谁道君王薄贾生?”一写贾 谊,一写文帝。

“谋议”,谋略、建议,诗中指贾谊的治国安民之方;“略”, 此处有“大体上”之意;“薄”,指轻视,与表示推服器重之“重”相对。

这两 句是反诘句,意为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 贾谊呢?以贾谊进言与文帝纳言相对照, 承班固 《汉书·贾谊传》 中之“赞”词: “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 谊之所陈略施行矣”, 与前人写贾谊怀才不遇之 作唱反调。

后两句“爵位自高言尽废, 古来何啻万公卿! ”一写爵位高的“公卿”, 一写君王。

“自”, 含有空自之意; “何啻”, 系以反问的语气表示不止; “万”, 此处非实指,而只是极言其多;“公卿”,泛指达官贵人。

这两句也构成了一个 反诘句,意为: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 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

弦外之音是贾谊比那些达官贵人更为幸运。

此诗采用两 个反诘句,寓答于反问之中,以贾谊的“谋议略施行”与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 “言尽废”相对照, 以文帝采纳贾谊的“谋议”, 古来君王废弃众多地位显赫的 达官贵人的言论相对照, 突出贾谊超群的才能与汉文帝的爱惜贤才。

王安石早年 就有题为 《贾生》 的诗: “汉有洛阳子, 少年明是非。

所论多感慨, 自信肯依违。

死者若可作, 今人谁与归。

应须蹈东海, 不若涕沾衣。

”李壁注释此诗: “言 (鲁)


仲连蹈东海, 不若谊仕汉, 切于救时。

”王安石的 《贾生》 不像李商隐的 《贾生》 那般讽文帝悼贾生,反而赞文帝褒贾生。

这是因为王安石受到宋神宗的殊遇,依 托他推行新法,他也就有了新的体验,认为贾谊只是遭到周勃、灌婴等人的谗毁 而未能如愿以偿而已。

李商隐与王安石的同题诗 《贾生》 , 虽然都是咏贾谊, 但各自的着眼点不同, 笔法相异, 主要在于两位诗人的思想有别, 他们根据各自的思想对同一人物发表 独特的见解,前者欲抑先扬,以古讽今,笔锋犀利而含蓄,后者褒贬分明,对比 强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