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滨区第一中学教案4

合集下载

第一中学高考政治复习 第55讲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2021年整

第一中学高考政治复习 第55讲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2021年整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55讲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复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55讲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复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55讲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复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的全部内容。

第55讲 第三单元复习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标分解 考纲细化 以背诵案、课本为载体,以学生问题反馈为重点,通过学生展示落实基础知识、解决疑难问题. 本部分考题集中于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的否定观、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题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其中非选择题难度较大。

复习过程中关注热点:①关注全面深化改革方案,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可用联系的观点分析。

②结合中了解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说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及其指导意义,理解系统优化的方法. 1。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 3。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 了解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

巍巍中山陵

巍巍中山陵

淇滨区第一中学教案七年级班执课教师:刘歌执课时间:年月日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

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墨,去瞻仰《巍巍中山陵》。

释题:巍巍,高大的样子。

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这两个字是这篇文章的文眼。

四、钟山的地形、环境能烘托出中山陵的巍巍气势吗?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

(主要见课文第二节)明确:(正因为钟山山形雄伟而险峻,景色鲜丽而和谐,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要埋葬于此的愿望。

)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联系《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课)明确: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

“密封评议的方式”,避免了后门、人情等弊端,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

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如下特点: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注重和谐协调),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弘扬民族精神),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追求形神兼备)。

教师预设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用)1、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第2段用了一半多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环境、优美景色?2、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的设计方案有哪些特点?3、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对形成陵园庄严肃穆的气氛有何作用?4、文章第7至11段既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5、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平实。

为什么第9段写平台所见景色却用生动的语言描写手法?6、本文写陵园建筑,除了通过总体设计和布局,衬托中山先生博大襟怀和不朽业绩外,哪些地方还用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

教案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教案

教案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教案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课前导学:多媒体展示:医用生理盐水的标签氯化钠注射液[规格]溶质质量分数为0.9%[注意]使用前发现溶液中有絮状物、瓶身细微裂缝等均不可使用。

[贮存]密封保存议一议:此信息中的0.9%说明的含义有哪些?那同学们想不想亲自配制0.9%的氯化钠溶液呢?引出本节的内容:如何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探究学习自学指导: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配制6%的食盐水。

我们先一起来看桌子上的仪器和药品(师生一起: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药匙、胶头滴管、水、食盐)。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47页的内容,总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与同学们分享。

在学生回答以下问题的基础上适当总结:一.配制50克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为:1计算:解:已知溶液的质量是50克,溶液的质量分数是6% ,所需溶质的质量为:50 g×6%=3 g所需溶剂的质量为:50 g-3 g=47 g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放入烧杯中。

3配制: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烧杯中。

4装瓶,贴签。

实验前我们先复习一下实验中的本卷须知,进一步明确基本操作的规范性。

复习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复习量筒的使用方法。

二.配制50克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

第一种方法用食盐和水来配制溶液同学们完成得相当出色。

但有时候,我们用到的药品不是纯净的溶质,而可能是某溶质质量分数的浓溶液,那在配制时又该怎么操作呢?学生:往浓溶液里加水啊!教师:不错。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试试,用6%的食盐水如何配制50克3%的氯化钠溶液,其步骤与第一种方法差不多,仍然是:1计算;2称量;3配制;4装瓶,贴签。

学生:先计算:要配制50克3%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水和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食盐水各多少克?教师:请你继续谈谈你的具体计算方法。

学生:因为是加水稀释,所以整个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我们不妨设所需6%的食盐水的质量为x,那么其中含有的溶质质量就为6%x,而50克3%的食盐水中含有的溶质质量为:50 g×3%=1.5 g。

淇滨区一中感恩教育系列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方案

淇滨区一中感恩教育系列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方案

感恩教育系列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方案淇滨区一中淇滨区一中感恩教育系列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方案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结构。

它使学校真正拥有了对课程的选择余地,使学校能够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

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校的校本课程都是以感恩教育系列为主题的。

感恩教育系列既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一、感恩教育系列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把感恩教育系列作为我校校本课程的主题,我们当时有四点考虑:一是认真落实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同时充分体现我校“以人为本,以德立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二是作为学科延伸,能拓展国家课程的知识背景,从而更好的促进国家课程学习;三是创新德育新思路,让感恩教育系列成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和突破口;四是我校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以外,开发实施感恩教育系列系列校本课程,可以丰富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成立了以熊俊涛校长为组长、以感恩教育系列为主题的课程开发小组,充分搜集和挖掘学科中的感恩教育系列资源,开始了感恩教育系列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

二、开发目标(一)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学校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以德立校办学目标:争当一流教师培养一流学生(二)学生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感受父母之爱、教师之爱以及博大的社会之爱,体验爱的圣洁、无私和伟大。

2、帮助学生学会理解关心父母、老师,树立回报意识和奉献意识,以实际的行动报答父母老师,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3. 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4. 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激发学生的自我要求。

(三)教师目标1、培养教师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教育意识。

2、激发学生的潜能,积极参加学校课程开发的实验、研究。

3、鼓励教师在科研中求发展,在科研中求创新、在科研中求成长。

高中语文 鹤壁市第一中学 李刚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  鹤壁市第一中学  李刚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

语文版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1课《后赤壁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文意、积累掌握必要的文言翻译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理解、讨论,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认识更加丰满的苏轼。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

把握文章主旨,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学习方法:1、小组研讨探究法2、信息技术融合课堂教学法教学过程:课前要求学生打开平板电脑,登录12学教学平台,进入李老师课堂。

提醒学生进入李老师课堂一、导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有无数流芳千古的文人墨客,他们用自己的学识和才情赢得了后人的赞叹和崇敬。

如果说,在这群星闪耀的历史长河中,谁能担起“千古第一人”,在我心中,唯有苏轼当之无愧。

正如我们所共知的,苏轼几次被贬的遭遇铸就了他非凡的文学功业。

那么,首先我想请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过的苏轼的作品,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结合作品谈对苏轼的认识和了解。

学生1谈对苏轼的认识和了解学生2谈对苏轼的认识和了解教师总结阐释:的确,苏轼是《念奴娇》里的豪放潇洒,是《水调歌头》的乐观豁达,是《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壮志豪情,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旷达超脱,是《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凉哀婉,是《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的孤苦愧疚。

苏轼在《自题金山像》中这样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自题金山像》课题《后赤壁赋》这首诗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和苍凉,自嘲政治事业的无成。

但从中可以了解,苏轼文学上的盖世功业却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苏轼可以昂首高喊:“挫折何所惧,逆境亦重生”。

被贬黄州期间,苏轼创作了震撼千古的“三赤壁”。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后赤壁赋》,跨越千古与文史奇人苏轼进行一次神交。

二、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展示本科学习目标三、预习检测。

通过12学互联网教学平台,展示学生课前提交的预习作业完成情况。

淇滨区第一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 2 5 影子教案 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25影

淇滨区第一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 2 5 影子教案 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25影
三、阅读新课,理解课文
有了刚才情境创设出的基础,学生自然对这篇文章产生了喜爱之情,此时的心情也是高兴的、舒心的、美丽的.所以第一自然要让学生继续读、老师再范读、再指名读。通过读,使学生尽情地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领略雪的风采!“你读懂了什么呢?”“我读懂了雪下得非常大!”“从哪儿能看出雪下得大呢?”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进而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然后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一天一夜、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等词语都是说雪下得非常大。第二、三自然段,请同学们讲这幅图的主要意思,再结合画面的内容,体会小白兔往来火里加柴的原因。(因为屋子里很冷,所以小白兔往火里加了一些柴。)这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义】地里长出幼苗.【引申义】副词,正在,表示动作的进行:你们正在换牙.
(三)学习书写生字“后"。
1。课件出示“后”字,说一说“后”字部首、结构。
2。引导生说出“后”的读音.
3.我们用先学本义识字法来学习“后”这个字.
4。师小结:女人生子。
5。指导书写“后"字
①指导、示范书写生字。(注意后字的笔顺:撇、撇、横、竖、横折、横)
4。【本义】好:有儿有女(做父母的思想传统)。
5.师小结,好心、好人、好的
6。指导书写“好"字。
①指导、示范书写生字。(注意女字的笔顺:撇折、撇、横)
②组织学生描红、临写.
(二)、用相似的方法学习书写生字:“在"
在zài
【字形】楷书由“”(才的变体,表示刚冒尖的幼苗)和“土”(土地)组成,甲骨文同“才”(刚冒尖的幼苗).
②组织学生描红、临写。
(四)用相似的方法学习书写生字:“我”。

传承国学精粹,弘扬传统文化,培育优秀人才

传承国学精粹,弘扬传统文化,培育优秀人才

传承国学精粹,弘扬传统文化,培育优秀人才——淇滨区第一中学特色工作创建纪实在校园文化特色建设中,我校以传统文化进校园为重点,以推进感恩教育为核心,通过营造文化氛围,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推进了德育建设,提高了学校的发展层次,培育了具有中国优秀品质的下一代,打造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明、和谐的校园。

一、精心打造园林校园为了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我们以优化育人环境为切入点,以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为突破口,不断加大经费投入,结合校园的总体设计规划,学校精心设计稳步实施,一座具有中国园林式特点的学校正逐步呈现师生面前,形成了特色鲜明、阳光和谐的校园形象。

近年来,我们硬化了操场和校园小广场,规范了学生学习生活区域,美化绿化了整个校园,使学校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美丽幽雅。

在我们校园东边草坪中修建的的古典式六角凉亭——毓秀亭,成为校园景观一大靓点。

亭子由青石建筑,东西各有石阶,亭子上的柱子各刻有一幅楹联,“沐新风一园新蕾争吐艳,逢甘露千顷幼苗竞繁荣”,“凭春槛涵几分书卷气,临秋亭育千古赤子心”,两幅楹联体现了全体师生对知识的渴求对教育前景的展望。

登上石亭,居高望远,安详静穆。

与石亭相映衬的是儒雅而富有现代气息的校园环境。

漫步淇滨一中校园,随处可见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碑石,而碑石上用各种字体篆刻的碑文则赋予它灵动的生命气息。

“信、和”等字词既体现了我们对课改精神的领会,也是对全体师生的温馨提醒,更是我们对教育本质的把握。

在学校广场的两侧增添了汉白玉的书简,并镌刻了《论语》语录,在广场的四周还更安装了古典式宫灯,让整个校园更显优雅、古朴、大气,置身其中如入园林,形成了独特的校园美景。

在学校的行道旁添置了石凳,在操场旁绿树下增添了园林木凳,这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极具人文气息、文化内涵的园林精品,既满足了师生观赏、漫步、坐憩、学习的需求,又启发了学生的心智,达到了环境育人的目的。

2024年半张纸公开课标准教案

2024年半张纸公开课标准教案

2024年半张纸公开课标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数学》第九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与应用”。

主要包括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求解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掌握其求解方法。

2. 能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一元二次方程求解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求解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半张纸,提出问题:“如何将半张纸剪成一个正方形?”引导学生思考,引出一元二次方程。

2.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一般形式。

(2)介绍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法、配方法、因式分解法。

3.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一个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如:某工厂生产一批产品,每件产品的成本为10元,售价为15元,问该工厂生产多少件产品才能盈利1000元?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两道一元二次方程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讲解。

5. 小组讨论(5分钟)六、板书设计1. 一元二次方程定义2. 一元二次方程求解方法(1)公式法(2)配方法(3)因式分解法3. 实际问题求解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解方程:x^2 5x + 6 = 0(2)某商店进行促销活动,每买3个商品赠送1个,问小明购买8个商品实际支付了多少钱?2. 答案:(1)x1 = 3, x2 = 2(2)小明实际支付了21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充分体会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求解方法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淇滨区第一中学教案4
八年级班执课教师:执课时间:年月日课题§13.1.4同底数幂的除法课时安排 4 第4 课时教学课型新授课□实(试)验课□复习课□实践课□其他□
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的探索过程。

使学生掌握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会用同底数幂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的概括。

教学难点同底数幂除法法则及应用
课前准备教材P21----p23内容
教学环节内容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㈠讲述: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3章
§13.1.4 同底数幂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㈠过渡语: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呢?请看:
㈡出示目标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经历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的探索过程。

2、使学生掌握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会用同底数幂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三、自学指导
㈠过渡语:怎样才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呢?不是靠老师讲,而是靠你们自己学。

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指导认真学习。

㈡出示自学指导

例2计算:(1)(2)(-x) ÷x
(2)因为零不能作除数,所以底数a≠0,这是此性质成立(3)注意指数“1”的情况,如,不能把
必做题:P19 习题13.1 第1题的(1)、(2)、(4).
= = =
(-x)4(-x) = ;
(ab)6÷(ab)2= ,y n+2÷y n = ,
(m3)4 ÷(m2)3= ,
练习2: 当x 为何值时,(x-1)0=1; 当x 为何值时,(3x-1)0=1; 练习3:(公式逆运算) 已知:10m =5,10n =4,求102m-3n 的值;(6425)
已知:3x =a ,3y =b ,求32x-y+1的值.(6432
a )
作业设计
必做题:P23 习题13.1 第5题的(1)、(2)、⑶、(4) 选做题:P23 习题13.1 第5题
板书设计 13.1.4同底数幂的除法 1、一般地,设m 、n 为正整数,m>n ,a ≠0,有n m n m a a a -=÷.
这就是说,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2、拓展:a 0=1(a ≠0)
教学随笔
或教学反
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