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桂宏)寓言故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浙教版语文五下《寓言两则》word教案2

浙教版语文五下《寓言两则》word教案2

寓言二则一、教材分析1.本课的两则寓言,是两个成语故事。

每则寓言的题目,各是一条成语。

《南辕北辙》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这则寓言按内容可分两层。

第1层是故事部分。

那个要到楚国去的人,明明知道楚国在南边,他却坐着马车往北“飞跑”,说明他的行动和目的相反。

当朋友提醒他的时候,他却边说了3个“没关系”,表明那个人极不虚心。

自恃有3个优越条件,忽视“方向”这个根本问题。

第2层是作者的议论。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

”“硬要”一词,点出了那个人不顾客观实际,坚持错误。

“谁者知道”,表明事情很清楚,人人皆知,无可怀疑。

“越……越……越……也就越……”前面3个是条件,后面是必然产生的结果。

整个方向错了,好的条件也就会转化为不利因素,条件越好,离他要达到的目标楚国会越远。

2.《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讲的是战国时候,齐宣王用300人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混在中间充数。

“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写出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样子。

人们常常用这个寓言故事比喻没有真才实学而混在行家里面凑数,或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凑数,有时也用来表示自谦。

二、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2.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会复述《滥竽充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寓言;初步掌握学习寓言的基本方法是先读懂故事,然后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特点,从中概括出故事包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揭示寓意对小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只要求说得对。

四、教学准备课文录音,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理解第1则寓言。

(二)教学过程1.揭示课题,理解“寓言”。

“寓”是“寄托、隐含”的意思。

“寓言”是用一个简短的故事来说明某人道理或某种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学习寓言,先要读懂故事,尤其要注意故事中人物的言行,然后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特点,从中概括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

一年级下语文教学教案狐狸和乌鸦 沪教版

一年级下语文教学教案狐狸和乌鸦  沪教版

一年级下语文教学教案狐狸和乌鸦沪教版教材剖析:这是一篇童话,讲一只狐狸用阿谀话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说明爱听阿谀话容易受骗受骗。

课文共6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讲狐狸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馋得直流口水。

第二至五自然段详细讲狐狸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阿谀乌鸦,使乌鸦一步步地失掉警觉,最后受骗受骗的。

第六自然段,讲狐狸骗到肉后跑掉了。

课文经过三次对话,笼统地表现了狐狸的狡诈和乌鸦的轻信。

对话时狐狸和乌鸦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它们的心思变化。

教学目的:1、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让先生懂得喜欢听阿谀话容易受骗受骗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指点朗诵。

教学难点:了解狐狸说的三次话及乌鸦受骗受骗的缘由。

教学进程:师:在大森林里,住着这样一对邻居:一只好逸恶劳,而又狡诈的狐狸。

一只长相漂亮,叫声入耳,但喜欢听阿谀话的乌鸦。

这一天,它们凑在一块儿,会发作什么事儿呢?〔出示乌鸦和狐狸的图片〕明天我们就来学习«狐狸和乌鸦»这篇童话故事。

板书课题5 狐狸和乌鸦生:先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生1:我想知道乌鸦和狐狸是好冤家吗?生2:我想知道乌鸦和狐狸之间发作了一件什么事?……师:这几个效果,教员都可以给你们解答。

你们是想让我通知你们呢,还是你们自己到书里去找答案?生:自己从书里找答案。

师:好,孩子们,让我们翻开书,一同去读书了解,留意教员对你的读书提示。

〔课件出现:读书提示: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好各自然段的序号。

〕师:如今放声自读,末尾吧!生:先生自己读书。

师:先生自读时,不时提示先生〝自己读自己的〞、〝再读一读生字,自己读〞。

师:经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生:教员我知道了狐狸和乌鸦不是好冤家。

生:教员我知道了乌鸦上了狐狸的当。

……师:哎呀,看来同窗们书读的不错,并且也有了不少的收获。

如今教员考考你,假设你能准确读出下面词的字音,那你就举手。

〔大屏幕将陆续出示字词〕师:〔乌鸦〕你来。

七上《寓言四则》导学案

七上《寓言四则》导学案

24《寓言四则》导学案侣俸中学陶鸿中导学目标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吕氏春秋》《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2.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导学重点:1.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2.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导学难点:1.诵读;教给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

2.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导学方法:1.诵读法。

2.自读与点拨相结合。

3.探究拓展法。

导学课时:3课时导学步骤:第一课时(总第84课时)导学要点:1. 自主预习,检查预习;2. 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一、自主预习,完成自测(一)预习步骤1、默读课题,揣摩本课内容;2、认真阅读课前提示及第一个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3、听读课文,同时画出并查阅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4、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精读课文,自行理解寓言的寓意;6、再读课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预习检查题。

(二)预习检测1、文常填空。

(1)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多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是人或非生物。

篇幅大多短小,情节具有虚构性,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借古喻今,具有劝谕性和讽谏性。

在创作上常常运用比喻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故事集是古希腊的《伊索寓言》。

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作家。

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

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

(2)《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寓言两则_语文A版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寓言两则_语文A版

21寓言二则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1.经过自学,掌握寓言中的生字、新词2.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钟”的意思,并遭一个句子过程与方法:1.频频朗诵课文,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经过抓住和理解要点词句去理解课文。

领会文言文寓言的魅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对寓言的学习,理解此中所包括的深刻道理,从中学习一些办事的方法要点、难点要点:正确、流畅地朗诵课文,让学生感觉文言文的语言特色,进一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这则文言文寓言所包含的寓意,从中学习一些办事的方法。

教课准备小黑板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家收集一些寓言。

谁能把你知道的寓言告诉老师?生:揠苗滋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刻舟求剑,滥竽凑数,自欺欺人师:那什么是寓言呢?板书“寓言”二字,谁能够来帮帮老师,告诉我什么是寓言生:师总结: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就像我们从前学过的诗歌,记述文,说明文,童话等等同样。

可是,寓言常带有嘲讽或告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神韵深长的道理。

师:那你能讲讲你读过的寓言故事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生:师: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

老师就对方才xx 讲的自欺欺人特别的感兴趣,于是我昨天就查找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但是我竟然没有找到,可是看到了一个与它很相像的寓言故事——《掩耳盗钟》本来《自欺欺人》是从《掩耳盗钟》这则寓言引申过来的今日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学习第21 课寓言二则《掩耳盗钟》(板书)师:请大家一同读课题生读课题二,揭露课题、解题师:谁知道掩耳盗钟是什么意思?生:师:听了你的回答,我知道了掩耳盗钟和自欺欺人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掩耳盗钟出自《吕氏春秋 -自知》(板书)师:《吕氏春秋》是秦王朝丞相吕不韦请他的三千多名门客编写的,当时吕不韦是将这本书悬挂在城门上,说假如有人能变动里面的一个字就赏黄金千两,吕不韦的这个行为就使得这本书名望大噪。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孔雀和乌鸦》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孔雀和乌鸦》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开场,引导学生关注寓言的特点:“同学们,你们知道寓言是什么吗?寓言故事里藏着许多大道理,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孔雀和乌鸦的寓言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吧!”
2.通过展示孔雀和乌鸦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它们的形象特点,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请大家观察这两张图片,你们觉得孔雀和乌鸦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品质?”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教师将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寓言故事中的寓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倾听他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协作。为了提高小组合作的效果,教师还需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合作任务和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四)反思与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寓言故事所传递的道德观念,认识到谦虚与骄傲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学生通过孔雀和乌鸦的角色对比,领悟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培养自己谦虚、踏实的品质。
3.学生能够从故事中体会到友谊的珍贵,学会尊重他人,关爱同伴,培养良好的同伴关系。
4.学生通过学习寓言故事,激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首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总结自己在学习寓言故事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其次,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同时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在反思中成长。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寓言故事所传达的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5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5课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第 5 课《中彩那天》教学设计学校:宁阳县第一小学石集完小教师姓名:商红艳魏山教学目标:一、日积月累(一)重点字词:拮据精湛属于道德奔驰馈赠缓缓驶过闷闷不乐捎给迷惑不解拨打梦寐以求1.应会读字:(1)趣味识字(字理识字):编字谜:惑德(2)易读错字:拮湛馈寐(3)多音字:中zhònɡ(中彩、中毒)据jū(拮据)zhōnɡ(中国)jù(依据、据说)2.应会写字:维财属货驰赠驶德惑码库捎橡拨(1)书写指导①指导书写的字:德赠②指导要点:书写时左窄右宽,右面都是上下结构,注意笔画之间的距离匀称,上部的口字框要写的扁一些。

(2)易写错字:德财赠驶。

“德”字容易少一横,“赠”“驶”容易多一横,“财”右边的撇容易写成点。

(教学重点)3.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拮据技术精湛梦寐以求迷惑不解(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流畅地背诵第一自然段中母亲常说的一句话。

二、理解运用:(一)共性目标: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1)课文主要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我们家生活很拮据。

父亲中彩得到了一辆车,但是这是他帮库伯买的彩票中的,他遇到了一个道德难题。

最后在没有人知情的情况下,父亲把汽车还给了库伯先生。

(2)概括方法: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按照叙事性的方法描述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起因、经过、结果巧妙地串联起来,最后再加上自己成年后的体会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重点段的表达顺序(1)重点段及表达顺序:重点段是3—8自然段,是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表达的;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

(2)体会方法:多读,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父亲中彩得车——面临道德难题——把车还给库伯。

或者抓住描写人物心情的关键词:兴奋、神情严肃——闷闷不乐——迷惑不解——激动、特别高兴,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读第1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体会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部编苏教高中必修5《渔父》侯桂宏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部编苏教高中必修5《渔父》侯桂宏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熟能生巧尚美圆梦|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1《渔父》教学设计如皋市第二中学侯桂宏教学目标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2. 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1. 合作探究,互相解读,积累文言知识。

2. 探讨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

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二、作者和楚辞的相关知识先学生自主回忆,然后课件强化。

1关于屈原.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①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的出现,不仅②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③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④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⑤“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2.楚辞和《楚辞》二者是不同的。

《楚辞》是一本书,我国第二部诗歌总集(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其中主要的作品是屈原写的。

“楚辞”又称“楚词”,是屈原吸取楚地民歌营养而创立的一种新诗体,叫“骚体”,因《离骚》而得名。

三、检查预习,积累文言知识。

(学生讨论自己完成的活动单,展示纠正)1.解释加点的词。

既游颜色形容枯槁与举见凝滞于淈餔歠高举为沐浴察察汶汶莞尔 |熟能生巧尚美圆梦|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2鼓枻濯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两则》优秀教学案例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两则》优秀教学案例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两则》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取自教科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两则》一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寓言故事:《刻舟求剑》和《杯弓蛇影》。这两个故事均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旨在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勇于改正错误的能力。
《刻舟求剑》讲述了一个古人刻舟求剑的故事,告诉学生们办事刻板,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是不行的。《杯弓蛇影》则通过一个士兵误将弓影当作蛇的故事,教育学生遇事要冷静,善于分辨,避免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这些亮点体现了教学案例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优秀表现,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在教学《刻舟求剑》时,我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位古人,需要过河,但在过河过程中,不小心将剑掉进了河里。让学生思考,应该如何才能找回剑。通过这个情境,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做法。
2.在教学《杯弓蛇影》时,我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位士兵,在一个夜晚,发现杯子里有弓的影子。让学生思考,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通过这个情境,让学生感受故事中士兵的紧张情绪,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二)问题导向
1.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问题:“《刻舟求剑》和《杯弓蛇影》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总结归纳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我会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然后,我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寓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使学生对这些道理有更深刻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第四次:听到这样的话,磨坊主会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
师小结:刚才,我们在推理中完善故事情节,读完故事,我们受到了启发。
师,同学们,我们阅读了寓言故事,明白一些道理,得到了一些启示,但是不能仅限于此,我们还应延伸出去思考,联系生活去思考。
1.默读《小柳树和小枣树》、《大轮船与小气艇》这两个故事,运用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阅读卡。
2.学生读后交流。
3.同学们通过这三份阅读单所填的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预设:人物的性格往往对立)
4.师(小结):你发现了吗?寓言中三个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是对立的。都是骄慢对谦逊,正是运用了这样的手法,使寓言要讲的道理,我们一读就领会了。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内容:
《陶罐与铁罐》、《小柳树和小枣树》、《大轮船与小气艇》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猜寓言故事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图猜寓言故事。看谁猜得又准又快,敢挑战吗?
2.播放《坐进观天》、《亡羊补牢》寓言故事的图片。
3.学生猜。
4.看来同学们对寓言故事有很深刻的印象,今天咱们也来学习三篇寓言故事,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
走进《寓言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横向阅读比较中,发现寓言故事的基本特点,领会所蕴含的道理。
2.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方法,潜移默化的接收阅读方法的训练。
3.感受寓言故事的欢乐,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方法,领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在阅读比较中,发现寓言故事的基本特点。
小柳树和小枣树、大轮船和小汽艇都是同类事物的例外类型陶罐与铁罐两种例外的事物。
刚才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发现,同一个道理可以用例外的故事、例外的人物来表达,这就说明寓言的寓意深远。
四、师小结:虽然寓言的海洋众多,但是其中蕴含的道理却是古今中外通行的。我们阅读寓言故事,得到了一些启示和教训,但是不能仅局限于此,我们还应联系生活去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同样不只看到自己的长处,骄慢自大,瞧不起别人。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是自己的短处。
5.同学们再来比较这三则寓言的寓意,你发现了什么?(寓意相同,例外的是人物和情节。)
师:例外的主角,例外的故事,却蕴藏着相似的寓意。作者们在选择这些角色的时候有什么秘密呢?请同学们再去读读寓言《小柳树和小枣树》、《陶罐与铁罐》、《大轮船与小气艇》。对比一下这三则寓言中的角色,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五、激趣拓展,引发阅读寓言和哲学家听见了,就用文字把它们记了下来。
师:老师想把这几本书推荐给大家:《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拉封丹寓言》。
板书设计:寓言故事交流会
对比
例外的主角,例外的故事,却蕴藏着相似的寓意。《伊四、故事填白,体会寓意丰富性
师:刚才我们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发现寓言故事的特点,现在根据寓言的情节,来推测一下寓言故事的发展。这则寓言故事是《磨坊主、儿子和驴》。请注意,你的推测要合理有依据。
师: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出示故事的开头)
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磨坊主会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你觉得磨坊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过渡:那这个人的想法会不会和大家一样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二、学习寓言,教授阅读方法。1.快速默读《陶罐与铁罐》,读后谈谈故事中的陶罐与铁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词语。
2.汇报
师:这则寓言故事中,主角的态度截然相反,一个骄慢,一个谦逊。
师:“骄慢”抓住了什么描写?(神态、语言)
3.铁罐在陶罐面前为何如此骄慢?
4.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通过故事的学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6.通过刚才的阅读和交流,填好阅读单。
主角
道理
特点
结果
7.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展开?揭示寓言的寓意呢?(对比)
8.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就是藏在寓言故事的密码,这个密码就是对比。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更多的寓言故事中去,去寻找寓言故事中的对比,并感受寓言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三、自主合作学习寓言,找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