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案

合集下载

《两次鸦片战争》优质教案

《两次鸦片战争》优质教案

4. 借助史料,对战后签订的条约内容进行再认识,重新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的重要意义,更新历史观念。
培养并增进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增强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增进国际
理解(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5. 结合鸦片战争相关史实的分析,围绕如何增强“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开展互动交流、深入研讨,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 16 课 两次鸦片战争
一、文明的碰撞何以发生?
二、炮口下的震撼与反思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以鸦片战争战胜后英国军官回忆录中的一 句话引入本课主题;以一副世界地图引入 本课探究活动。
以浓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 探究兴趣。
4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二)教学难点
结合鸦片战争的反思及价值研讨,增进文化自信、制度自信。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是“19 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第一 目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中外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状况对比,即战争爆发的深刻历史大背景(根本 原因);第二目意在说明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大致经过、战败的结果与影响;最后一目则体现了 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为挽救危局所做出的诸多努力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撰写心得体会、论文等形式,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和评价;
3.教师对学生的反思与评价进行指导和反馈,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能力;
4.反思与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监控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导入将采取情境创设的方式,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置身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以及鸦片战争的起因,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可以通过展示林则徐的禁烟令和英生建立起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和空间的认识,激发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2.树立爱国主义情怀,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
3.培养国际视野,了解历史事件的国际背景和影响;
4.学会尊重历史,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不偏激、不盲目;
5.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所学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自身素质。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注重情景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氛围。具体措施包括:
在作业小结环节,教师将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作业可以包括撰写心得体会、论文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观点。同时,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
五、案例亮点
1.情景教学的引入:本案例通过引入多媒体手段和生动的语言描述,成功地创设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情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增强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二)问题导向
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具体措施包括: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会产生各种疑问,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分析。

从而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

教学背景分析(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是人民版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同时也是第五单元《晚清时期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开篇章,其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史的开端与不断强化,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双重矛盾,近代中国人民肩负双重革命任务即反侵略、反封建,本课教学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

(二)学生情况分析作为高一新生,也是接触新教材改革的第一批学生,学习能力偏弱,学习要求却相对提高了。

幸运的是《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学生在初中已初步学习,其对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这些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

因此本课的设计将以《两次鸦片战争》的性质及失败原因和影响为主,激活学生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1.总体目标:了解中国历史从古代社会进入近代社会,认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能通过阅读教材,运用时空定位,横向对比19世纪的中国和英国,认识19世纪中国的社会全貌以及东西方差距。

(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3.能通过“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辨析,认识鸦片战争的侵略性质,并且能够阅读教材列举史实证明两次鸦片战争的倾略性(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4.通过观点辨析,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并建立起中西方不同的发展路径对比,认识中国近代化的畸形特点(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5.通过中国由“天朝上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也由世界霸权到受美德挑战,认识到无论是中国还是英国,抑或是世界上任何其他从国家都应自豪而不自满决不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影响及其历史规律。
难点:理解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战争背后的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等因素。
2.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主要战役、重要事件和条约内容。
难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战争过程中的战略、策略运用。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二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在评价历史人物、事物时,能够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此外,考虑到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个性特点上的差异,教师应充分运用差异化教学策略,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使他们在本章节的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成效。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2.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要求每个小组从政治、经济、社会等角度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反馈。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次鸦片战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战争背后的历史规律。
(1)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及其历史贡献;
(2)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两次鸦片战争与世界历史发展大势的关系。
研究报告要求不少于1500字,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3.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练习题包括:
(1)选择题:考查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
(2)简答题: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强调对历史的尊重和正确认识,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习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掌握两次鸦片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条约。
4.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2.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3.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习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组织全班交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概括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强调两次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心得体会。
2.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设计小组讨论任务,如分析两次鸦片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条约。
3.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教案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教案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案【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了解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本节内容】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二、两次鸦片战争三、开眼看世界【知识梳理】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1.世界: 不断发展,英国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对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2.中国: 依旧顽固,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落后;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二、两次鸦片战争1.第一次鸦片战争(1)导火线: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收缴的走私鸦片,英国决定对华发动战争。

(2)过程: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发动侵略战争。

清政府组织了抵抗。

战争以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而结束。

(3)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4)影响:《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起因:,英国等侵略者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

(2)进程:1856年,对中国发动战争→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类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1859年,进攻大沽炮合→1860年,英、法联军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3)不平等条约的签订(4)影响:中国的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

三、开眼看世界1. :在广州开办译馆,收集有两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汇译成《》等书稿。

2.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一书,该书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魏源在书中提出了“”的思想。

3.徐继畬:撰成《》一书,该书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

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课堂探究】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注意』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不能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或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教案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教案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案【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了解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本节内容】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二、两次鸦片战争三、开眼看世界【知识梳理】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1.世界: 不断发展,英国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对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2.中国: 依旧顽固,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落后;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二、两次鸦片战争1.第一次鸦片战争(1)导火线: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收缴的走私鸦片,英国决定对华发动战争。

(2)过程: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发动侵略战争。

清政府组织了抵抗。

战争以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而结束。

(3)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4)影响:《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起因:,英国等侵略者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

(2)进程:1856年,对中国发动战争→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类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1859年,进攻大沽炮合→1860年,英、法联军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3)不平等条约的签订(4)影响:中国的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

三、开眼看世界1. :在广州开办译馆,收集有两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汇译成《》等书稿。

2.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一书,该书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魏源在书中提出了“”的思想。

3.徐继畬:撰成《》一书,该书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

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课堂探究】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注意』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不能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或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背后的历史事件吗?这两次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重要的历史课题。”
2.教学目的:
通过图片展示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1)讲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起因、经过、结果及其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特别是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2.难点:
(1)理解两次鸦片战争背后的国际背景和国内政治经济状况。
(2)分析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
(2)分析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以及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阻碍。
(3)阐述两次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战争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2)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相关知识,注重史论结合,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5.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认识到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公约的重要性,树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的观念。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的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如下: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近代史的基本知识,对清朝的衰落、西方列强的侵略等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但可能对战争的具体过程、影响以及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存在一定困难。
(4)组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后的农耕文明来概括,为后面鸦片战争的内容作铺垫。
第二,进入本课的第二个子目,两次鸦片战争,在这里,我通过给学生材料,材料里有后面19世纪初期几年的英国走私鸦片到中国的数量以及一个表格,表格是反映英国输华总值和中国输入英国总值,可以明显的看得出来,中英贸易出入超情况中国是属于出超的,也就是贸易顺差,这个中国在对外贸易当中是处于有利地位的,但是相反的,英国是入超,属于贸易逆差,这是不利的,所以他们就是为了弥补这个贸易空缺所以将鸦片这个恶习传到中国,在中国沿海地区走私鸦片,(这里可以给学生解释出超,入超的意思),鸦片传到中国后,一发不可收拾,这不仅弥补了英国的贸易空缺,还带来了极大的利润。所以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就显而易见了,我归纳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因为之前已经大概点到过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发达,中国成为他们垂涎欲滴的对象,所以他们要找到市场,,还有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目的: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那么鸦片这个东西对我们有没有危害呢?出示鸦片的危害,进而引导鸦片危害这么大,中国政府怎么办呢?导出林则的那句哀叹(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里呢,(可以安排几个同学角色扮演,情景剧)这样更加使课堂生动形象,学生更感兴趣,之后就是道光皇帝命林则徐前往广东查禁鸦片。稍微了解下虎门销烟,进入再来一则材料,让学生得出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是什么?就是鸦片战争,英国以此为借口,向华发动战争。
第三,进入到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过程,结果和影响的环节。我讲鸦片战争的这个过程分成两个阶段,利用多媒体动态图展示,第一阶段,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司令懿律率40多艘军舰四千多士兵开进广州海口,后北上,8月,面对来势汹汹的英军,本来主战的道光皇帝动摇了,允许通商和革职林则徐,以换取英暂时退回,第二阶段英和琦善谈不合,遂英攻打广州的大角、沙角炮台。.......,期间还有三元里抗争等反映了中国人自发的抵御外来侵略者保卫祖国的不畏精神,....到1842年8月,英军直逼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在南京静海寺与英协约,后签订《南京条约》同意英方提出的所以条约和款项,引导学生得出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后面提问清朝失败原因是?
第五单元第16课课题:两次鸦片战争
教材分析
本课为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本课第一子目,主要讲述战前西方国家社会和中国社会的不同,指出西方国家已完成工业革命,并积极扩张海外市场,而中国仍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其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时代背景。第二子目,主要讲述两次鸦片战争的概括,如时间,直接原因,签订的条约,影响等等。第三子目,讲述开眼看世界的几位人物,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洞悉国内腐败封闭自守而外国先进的事实,主张向西方学习以图自强的史实。
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2017版):1.7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2.解透教材:(1)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分析鸦片战争的实质。(2)了解鸦片战争的经过,结果。(3)掌握和理解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以及可以弄一个小辩论,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也有人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你赞同哪种观点,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第四,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来了,怎么还会来第二次呢?通过阅读材料,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以及导火索,第二次鸦片战争也是分两个阶段来讲,后面签订的各个条约,影响。影响: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侵犯,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过后,先进的中国人有怎样的回应呢?过渡到开眼看世界这一子目,也是最后一个子目,这本内容较少,林则徐《四洲志》,林被贬后,将《四洲志》交给他的朋友魏源,后来魏源在此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林则徐也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除了他和魏源,还有后来的徐继畬。这些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的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战。
学情分析
初中时,学生已经学习过两次鸦片战争,熟知林则徐、虎门销烟、火烧圆明园等史实,所以没有必要再花费大量的时间重复学生已经熟悉的基本史实。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对某些理论的理解能力有较大提高,所以这节课重点放在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以及中国战败的深层原因,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以及中国人的反思。在此,应借用图片、视频、材料、等创设情境,使其学生身临其境,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展现当时战争的场面,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当时的氛围。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3.学科素养: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1、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不平等性质、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难点:1、鸦片战争的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以两张图片作为导入,一是静海寺,二是警世钟,在我们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仪凤门外,有一座历史悠久的黄家寺院-静海寺,静海寺内有一座警世钟,下面是警世钟上的一些铭文节选,大家稍作阅读,警世钟见证了什么的历史呢?叫同学起来回答,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好的,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新课讲授
第一:翻到课件第4页,两次鸦片战争的目录,让全班的齐读三条子目以加深印象,然后进入第一子目的学习19世纪中期世界与中国,战前的实力对比,这部分也是鸦片战争的背景,在这个环节我插入一个视频给学生观看,有利于更好的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当时世界各国和中国的一个区别对比。视频看完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和结合视频内容,完成课件上的表格,也就是19世纪中期世界和中国的一个对比,有四个方面,可以让四个同学起来回答,然后老师总结,点评,引出当时的情况可以用一句先进的工业文明v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