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护理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医院感染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

评估插管必要性,优 先选择其他替代治疗 方式。
插管前的准备与消毒
对插管部位进行彻底清洁消毒。 确保操作环境清洁无菌。
对操作者进行手卫生消毒,穿戴无菌手套和手术衣。
插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插管过程中避免损伤血管内膜。
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和材质,确保导管与血管相适应。
插管后的维护与管理
结果分析
对监测与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找出感染发生的原因和防控措 施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完善防控体系。
04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 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
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种类与选择
青霉素类
如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等,具有广谱抗菌作用,适用于多种细菌感染 的预防。
头孢菌素类
如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等,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等特点,常用于 重症感染的预防。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中心静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和考核 ,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控意识和技能。
建立监测和预警机制
选择合适的导管和敷料
医疗机构应建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 染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感 染病例,防止感染扩散。
医疗机构应选择具有抗菌性能的导管和敷 料,以降低感染风险。
提高感染防控效果的团队合作与管理
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 高其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
染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建立多学科合作的感染防控团队 ,包括医生、护士、微生物学家 等,共同制定和执行感染防控计
划。
完善感染防控的制度和流程,确 保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加强导管植入、维护和使用过程
中的感染防控管理。
剂量
根据患者的体重、病情和感染程度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给药方案。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策略(2014年版)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策略(2014 年版)本指南是在2008 年版指南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更新修订,旨在用简洁实用的方式为急症医院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的预防提供建议。
指南全文发布在2014 年7 月的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上,现将主要容编译如下。
指南编写由美国医疗机构流行病学学会(SHEA)发起,由SHEA、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美国医院学会(AHA)、感染控制和流行病学专业学会(APIC)以及联合委员会(The Joint Commission)组织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关注要点一、急重症医疗机构患者出现CLABSIs 的风险1. ICU(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出现CLABSI 的风险很高。
原因包括多种导管的频繁使用,只用于ICU 患者的特殊类型导管伴有相当大的风险(如带导管导引器的肺动脉导管)。
在紧急情况下,需要重复放置导管,而且常常需要长时间放置。
2. 非ICU 人群:虽然在过去20 年,主要关注ICU 人群,但大多数的CLABSIs 发生在ICU 以外的住院部或门诊患者。
3. 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应涵盖其他易感人群,如通过导管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术中患者和肿瘤患者。
4. 除了中央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外周动脉导管也有感染的风险。
二、医院获得性CLABSI 的后果1. 增加住院时间。
2. 成本增加(每出现一次CLABSIs,增加成本从3700 美元至39000 美元不等)。
三、发生CLABSI 的独立的危险因素(至少有2 篇CLABSI 研究的支持)1. 风险增加的相关因素1.1. 导管插入术前的长期住院1.2. 长时间放置导管1.3. 插入位点出现大量微生物定植1.4. 导管转换器出现大量微生物定植1.5. 颈静脉插管1.6. 成人股动脉插管1.7.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8. 早产儿(如,孕妇年龄较小)1.9. ICU 病人护士比例较小1.10. 全胃肠外营养1.11. 不合格的导管护理(例如,过多的操作)1.12. 输注血液制品(儿童)2. 与风险降低的相关因素2.1. 女性2.2. 抗生素使用2.3. 米诺环素- 利福平涂层的导管第二部分背景—如何检测CLABSI一、CLABSIs 的定义和监测方法1. 使用一致的监测方法和定义可以比较不同医疗机构的数据。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SOP)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
因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措施如下: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一)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二)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三)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四)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五)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六)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一)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二)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三)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四)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五)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患者个体差异大
不同患者的免疫状态、基 础疾病等个体差异大,影 响感染预防和控制的效果 。
未来研究方向与技术展望
新型检测方法研究
01
研发更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以便早期发现和诊断中心静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新型抗菌材料研究
02
研究开发具有抗菌性能的新型材料,用于制作中心静脉导管,
降低感染风险。
个体化治疗方案研究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的中心静脉导 管相关血流感染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6
目录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概述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策略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控制措施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研究进展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挑战与展望
01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 感染概述
新型导管护理敷料的研究
新型导管护理敷料的作用
传统的纱布敷料容易滋生细菌,导致感染发生。新型导管 护理敷料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湿性,能够为导管提供良 好的保护和护理。
新型敷料的种类
包括水胶体敷料、泡沫敷料、透明敷料等,这些敷料具有 良好的透气性、保湿性和粘附性,能够为导管提供全面的 保护和护理。
临床应用常维护和自我观察,发现问 题及时报告。
03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 感染的控制措施
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
监测
定期对医院所有中心静脉导管相 关血流感染病例进行监测,确保 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
报告
建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报告制度,要求医护人员及时上 报感染病例。
定义与分类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LABSI):指患者在留置中心静 脉导管期间或拔除导管48小时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导管相 关的血行感染。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广泛使用血管内留置导管已成为各临床科室的常见操作,尤其是在重症监护病房(ICU)。
然而,由于导管插入和护理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很高,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
为了防止此类感染的发生,根据XXX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我们特制定了以下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措施: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包括置管部位铺设大无菌单、穿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和手术衣等。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上无菌手套,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如果手套污染或破损,应立即更换。
3.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血管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为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感染率,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以下针对性控制措施:一、人员要求1.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医师应具备一定的资质,进修医生、实习医生、低年资的住院医生等应在上级医生的现场指导下进行操作。
2.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的医师应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和严格的无菌观念。
3.插管时须严格进行手卫生,并戴帽子、口罩,穿戴手套和无菌衣。
4.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严格执行手卫生。
在触摸导管置入部位前后应遵循手卫生原则,同时也应在置管前后、换管前后及使用、修理导管、更换敷料时遵守。
使用了消毒措施后不要再进行置管部位的触诊,除非会再次消毒。
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使用手套不能代替洗手或手消毒。
2.置管和护理过程中坚持无菌技术。
3.置管时使用帽子、口罩、无菌衣、无菌手套,选用大的无菌巾,以保证最大的无菌防护屏障。
4.置管或更换敷料时首选碘伏进行皮肤消毒,消毒2次。
三、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2.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至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血栓和感染的发生。
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6.禁止使用导管静脉输液,输血和留取标本。
7.封管时采用脉冲式推注生理盐水,以管腔内未见血液为佳。
用肝素原液封管。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9.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10.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第8页/共41页
三、穿刺操作时采用最大无菌屏障
在放置深静置管时或更换导丝时,应进行最大 无菌屏障措施,包括佩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 无菌手术衣,患者全身覆盖的无菌布。(ⅠB)
第9页/共41页
三、穿刺操作时采用最大无菌屏障
无菌操作前准备: 手卫生、无菌手套、口罩、 帽子、无菌手术衣
(3)小剂量肝素封管可能有助于减少导管血栓形成。
第28页/共41页
6、压力监测装置
1. 一次性或可重复使用压力换能器每96小时更换,同时更换系 统其它部件(包括输液管、连续冲洗装置和冲洗液)。(ⅠB 类)
2. 保持压力监测系统所有部件(包括校准设备和冲洗液)无菌。 (ⅠA类)
3. 尽量减少对压力监测装置的操作。应用封闭冲洗系统(即连 续冲洗),而不是开放系统(即使用注射器和三通阀),来 保持压力监测导管通畅。(Ⅱ类)
七、输液护理
5. 对于不输注血液及血液制品或脂肪乳的患者,不必在96小时内更换连续给药装置,但 至少每7天更换1次。(ⅠA类)
6. 关于间断给药装置的更换,尚无推荐意见。(未明确) 7. 关于更换给药针的时间间隔,尚无推荐意见。(未明确) 8. 输注血液及血液制品或脂肪乳的患者,应在开始输注24小时内更换输液管。(ⅠB类) 9. 输注丙泊酚的患者,根据厂家建议,应在每6或12小时更换输液瓶时更换输液管。
第26页/共41页
十二、其他
1、全身性抗生素预防:不要在插管前或留置导管期间,为预 防导管定植或CRBSI而常规全身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2、抗菌药物封管、抗菌导管冲洗和导管封管预防:对于长期 置管患者,虽然最大程度地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但仍有多 次CRBSI史,可用预防性抗菌药物溶液封管。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RBSI)定义预防与控制管理规程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RBSI)定义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有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战和(或)低血压等),血培养至少可获得1个阳性的结果,(>15CFU/导管尖段5cm)或导管定量培养阳性(>103CFU/导管段),并且与外周静脉血中分离出的病原菌种类和抗菌谱相同,除血管内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液感染源。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RBSI)预防与控制管理规程根据卫生部发布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卫办医政【2010】187号)要求制定本制度,本制度适用于临床系统。
(一)导管置管时预防要点(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巾(单);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有内向外一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在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个人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导管置管后预防要点(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护理质量控制中心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
感染护理管理质量评价标准文件编号:ZLBZ-TA014
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制订日期:2018.05
修订日期:第0次修订
二、指标计算公式
1.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同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例次数/统计周期内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总日数×1000‰。
2.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护理管理落实率=检查完全正确(或完整)项目数/(总的检查项目数-不适用项目数)×100%。
3.单项正确或完整率(%)=各单项检查结果正确(或完整)人数/(总的检查人数-不适用人数)×100%。
4.CVC/PICC置管操作落实率(%)=检查完全正确(或完整)项目数/CVC/PICC置管总的检查项目数×100%。
5.CVC/PICC导管维护落实率(%)=检查完全正确(或完整)项目数/CVC/PICC导管维护总的检查项目数×100%。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