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曲知识与鉴赏

合集下载

戏曲鉴赏知识点总结

戏曲鉴赏知识点总结

戏曲鉴赏知识点总结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人民对生活、情感、价值观念的表现和诠释。

戏曲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意义,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舞台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戏曲鉴赏是研究戏曲艺术的一门学科,主要介绍戏曲的形式特点、历史渊源、表演艺术、演出流派等相关知识,通过对戏曲作品的赏析,深入探讨其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戏曲艺术。

一、戏曲的起源和发展戏曲艺术源远流长,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歌舞祭祀仪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戏曲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并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性戏曲剧种。

中国戏曲主要有京剧、越剧、豫剧、评剧、黄梅戏等多种剧种,每种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艺术特色。

同时,戏曲的演出形式也在不断改变和发展,从传统的庙会演出、街头巷尾的民间传唱,到现代的舞台推广和大众娱乐形式,戏曲已经成为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产品。

二、戏曲的传统表演形式1. 京剧:京剧是中国戏曲中的经典之作,它起源于明代的皮影戏和话剧,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京剧以其高度规范的表演方式、饱满的音韵美和优美的动作形态,成为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代表性艺术形式。

京剧的表演通常包括唱、念、做、打四大要素,演员需要通过声腔、唱腔、念白、动作、表情等多种手段来完成角色的表演,而且要求演员在表演时能够准确地掌握传统的动作和唱词,以表达出角色的性格和情感,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戏曲的内涵和审美。

2. 粤剧:粤剧是广东地区的一种地方性戏曲剧种,它以其流畅的唱腔、细腻的表演和悠扬的音乐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粤剧的表演中,演员通常借助精湛的技艺和精美的服饰道具,通过旋律感柔和、曲调婉转的唱腔来诠释角色的情感和性格,以达到情感交流,引发观众共鸣的目的。

同时,粤剧的表演方式也非常注重动作和表情的处理,演员需要通过细腻的动作和真实的表情来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这种表演方式使粤剧在中国南方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戏曲鉴赏学习综述

戏曲鉴赏学习综述

戏曲鉴赏学习综述学院:杏林学院学号:1015043014 姓名:崔文静1、课程学习内容简述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

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

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

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

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

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集唱(歌曲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末(男)五大行当。

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

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一、生、旦、净、丑、末分类生:指中青年男性,分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如《回荆州》的刘备、《浔阳楼》的宋江、《借东风》的诸葛亮等都是须生;《群英会》的周瑜是小生;《长坂坡》的赵云是武生。

生角京剧《忆十八》梁伯生角旦:指女性,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等,旦角全为女性。

如《白蛇传》的白素贞、《武家坡》的王宝钏等都是青衣;《西厢记》的红娘、《武松杀嫂》的潘金莲都属于花旦;《白蛇传》的青蛇、《十字坡》的孙二娘都属于武旦;《天门阵》的穆桂英属于刀马旦;老年妇女都属于老旦。

旦角净:指性格粗犷、刚直、剽悍、勇猛、奸诈、残忍的男性角色,要勾脸谱。

古代戏曲鉴赏课程教案

古代戏曲鉴赏课程教案

古代戏曲鉴赏课程教案教案标题:古代戏曲鉴赏课程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古代戏曲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演变。

2. 学习古代戏曲的基本形式和表演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戏曲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意识。

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古代戏曲的概述:历史背景、发展演变。

2. 古代戏曲的基本形式:京剧、评剧、黄梅戏等。

3. 古代戏曲的表演技巧:唱、念、做、打的基本功训练。

4. 古代戏曲的鉴赏要点:剧情、角色、唱腔、舞台美术等。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音频等多媒体素材引起学生对古代戏曲的兴趣。

2.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你对古代戏曲有什么了解?你喜欢哪种古代戏曲?知识讲授:3. 介绍古代戏曲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演变,包括不同地区的戏曲类型和代表作品。

4. 分析古代戏曲的基本形式和表演技巧,比如京剧的四大行当、评剧的唱念做打等。

示范演练:5. 选择一段经典的古代戏曲剧目,进行现场或录播的表演示范。

6. 引导学生观察演员的表演技巧,特别注意唱腔、动作和面部表情等要素。

讨论与分析:7. 分组讨论学生对所观赏的古代戏曲表演的感受和理解。

8. 引导学生分析古代戏曲的剧情、角色等要素,探讨其艺术特点和意义。

创作与表达:9.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古代戏曲剧目,进行小组或个人的创作表演。

10. 学生通过表演和口头表达展示自己对古代戏曲的理解和欣赏。

总结与评价:1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给予教师反馈。

1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进一步提高的建议。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2. 图片、视频或音频素材:展示古代戏曲的形式和表演技巧。

3. 经典古代戏曲剧目的录播或现场表演。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学生对古代戏曲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提高。

3. 学生创作表演的质量和创造力。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古代戏曲演出或戏曲博物馆。

2. 邀请专业戏曲演员进行讲座或表演。

[笔记]戏曲鉴赏知识点

[笔记]戏曲鉴赏知识点

戏曲鉴赏知识点1.优孟衣冠:典故《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有一个叫孟的杂戏的艺人常以谈笑旁敲侧击地劝说楚王。

楚相孙叔敖死后,儿子很穷,孟就穿戴了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神态和孙叔敖一模一样。

庄王以为孙叔敖复生,让他做宰相。

孟以孙叔敖的儿子很穷为辞,并趁机对楚王进行规劝,庄王终于封了孙叔敖的儿子。

后来就用“优孟衣冠”比喻假装古人或模仿他人。

2.《东海黄公》:西汉角抵戏中的一个节目取材于民间故事据《西京杂记》记载:东海人氏黄公,年轻时练过法术,能够抵御和制伏蛇、虎。

他经常佩带赤金刀,用红绸束发,作起法来,能兴云雾,本领很大。

到了老年,气力衰疲,加上饮酒过度,法术失灵。

秦朝末年,东海出现白虎,自负的黄公仍想拿赤金刀去镇服它,可是法术不起作用,反被白虎咬死了。

关中一带的民众根据这个故事编成节目来表演;后来汉朝皇帝把它采入宫廷,作为角抵戏的一个节目。

3.参军戏:中国古代戏曲形式。

由优伶演变而成。

五胡十六国后赵石勒时,一个参军官员贪污,就令优人穿上官服,扮作参军,让别的优伶从旁戏弄,参军戏由此得名。

内容以滑稽调笑为主。

一般是两个角色,被戏弄者名参军,戏弄者叫苍鹘。

至晚唐,参军戏发展为多人演出,戏剧情节也比较复杂,除男脚色外,还有女脚色出场。

参军戏对宋金杂剧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4.勾栏瓦舍:又作勾阑或构栏,是一些大城市固定的娱乐场所,也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相当于现在的戏院。

瓦舍也叫瓦子、瓦市。

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称勾栏,也称钩栏、勾阑,勾栏的原意为曲折的栏杆,在宋元时期专指集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棚,成为盛极一时的名俗。

瓦舍的规模很大,大的瓦舍有十几座勾栏。

5.《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保存在《永乐大典》中的《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三种,艺术上虽然粗糙,但就其性质来看,已经是成熟的戏剧文学。

所以可以说,中国戏剧艺术在宋代已经正式形成,是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统称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高二语文第四单元-中国古代戏曲知识精讲

高二语文第四单元-中国古代戏曲知识精讲

高二语文第四单元—中国古代戏曲知识精讲高二语文第四单元-中国古代戏曲知识精讲第四单元--中国古代戏曲戏曲者,“以歌舞演故事也〞——元代杂剧和明清传奇一、文化常识元代杂剧与明清传奇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是指元杂剧和明清传奇。

元代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标志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进入成熟阶段。

其中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它的典型、最高成就。

明清传奇是在元代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继元代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代表作品有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它们的区别:〔1〕杂剧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

传奇没有楔子.〔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杂剧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传奇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还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

〔3〕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联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

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例如《哀江南》就是一套北曲。

北曲豪迈雄壮,南曲婉转柔媚,因而传奇与杂剧的音乐风格各异.〔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

杂剧的主角是末、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

传奇的末不是主角。

总之,传奇与杂剧相比,规模宏大,曲调丰富,分工更细,形式更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

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市〕人,明代戏曲作家。

所居名玉茗堂。

故《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岸堂,又号云亭山人,曲阜〔现在山东曲阜〕人,孔子64代孙,清初戏曲作家、诗人,因《桃花扇》的成功,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中国古代戏曲知识与鉴赏分析

中国古代戏曲知识与鉴赏分析

表现在对季节、时代、地域等服装特点的忽略,只考虑 戏曲服装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等与人物塑造 相关的方面。另外,戏曲服装所着重考虑的是它是否适合 在戏曲舞台上出现,是否具有可舞性。戏曲的服装不仅要 有装饰性,而且要有可舞性,要在人物塑造上起到应起的 作用。戏曲的水袖、大靠的靠旗、箭衣的大带、纱帽的帽 翅、脚上的厚底等无不具有可舞性,无不参与人物形象的 塑造。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 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 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 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 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 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 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 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 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 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 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 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 成熟,戏曲形成。
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重要 时期,以元曲闻名于世,而 其中影响最著者,唯北杂剧 (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 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 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 (汉卿)、王(实甫)、白 (朴)、马(致远)等作家, 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 北杂剧之表演显示出戏曲在 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 间气息。
• 临川四梦:明代汤显祖的《紫钗记》《牡 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古代戏曲的特点与鉴赏

古代戏曲的特点与鉴赏

古代戏曲的特点与鉴赏古代戏曲是中国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鉴赏标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古代戏曲的特点,并分享一些戏曲鉴赏的要点。

一、古代戏曲的特点1.综合艺术形式:古代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包含了音乐、舞蹈、表演、美术等众多元素。

演员需要通过肢体动作、声腔唱腔等方式来表达情感,使戏曲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2.历史传承:古代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几千年的演艺历程使之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戏曲剧目多源于古代文学作品或历史故事,展现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时代变迁。

3.强调角色扮演:古代戏曲注重角色扮演,不同角色在表演风格和形象塑造上有明显的差异。

演员需要通过细腻的表演技巧,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使观众能够清晰地认知和感受角色的性格、情感。

4.曲艺表现形式:戏曲中有丰富多样的曲艺表现形式,如高亢激越的京剧唱腔、婉转动人的昆曲唱腔等。

这些曲艺形式通过不同的音调、音色和节奏传递情感,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体验戏曲的魅力。

二、古代戏曲的鉴赏要点1.了解戏曲剧目:在欣赏戏曲时,了解剧目的背景和故事情节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电影、电视剧作品来提前了解剧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演员的表演。

2.观察演员的形象和动作:古代戏曲注重角色扮演,观众可以仔细观察演员的形象和动作。

留意演员的打扮、化妆和服饰,以及角色的表情和动作,体会演员的塑造功力和角色性格的特点。

3.品味唱腔和音乐:戏曲中的唱腔和音乐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观众可以欣赏不同唱腔的表现技巧和音乐的艺术韵律。

注意尊重戏曲的节奏和渲染,聆听演员的唱腔,体验其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感染力。

4.体验戏曲的审美情趣:戏曲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观众可以通过欣赏多场戏曲演出,培养自己的戏曲鉴赏能力。

逐渐体会戏曲中的叙事魅力、情感表达和艺术形式,从而收获更多的审美愉悦和文化启迪。

总之,古代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值得我们广泛鉴赏和传承。

六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古代戏剧的欣赏与表演

六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古代戏剧的欣赏与表演

六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古代戏剧的欣赏与表演一、引言在六年级语文下册中,古代戏剧的欣赏与表演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

通过对古代戏剧的深入学习,学生们既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又能够培养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六年级语文下册古代戏剧的重点内容及预习方法,帮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提高学习效果。

二、古代戏剧的欣赏1. 理解戏剧元素古代戏剧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它包含着丰富的戏剧元素,如剧情、人物、台词、造型和音乐等。

在欣赏古代戏剧时,学生们应该学会分析这些元素,理解戏剧的内涵和表现手法。

2. 欣赏经典作品六年级语文下册为学生们选取了一些经典的古代戏剧作品,如《汉武大帝》、《背影》等。

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作品的课文,理解剧情,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文学艺术的魅力。

3. 学会欣赏方法在欣赏古代戏剧时,学生们应该学会用心观看,用心感受。

可以通过观看精彩片段、学习专业人士的点评和解读,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

同时,也可以多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拓宽自己的视野。

三、古代戏剧的表演1. 学习表演技巧在学习古代戏剧表演时,学生们应该注重技巧的学习和培养。

可以通过学习传统的表演方法和动作,如京剧的基本动作、表情、身段等,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

2. 创造属于自己的表演学生们可以在欣赏古代戏剧的基础上,尝试自己拟定剧本、设计角色形象,并进行表演。

通过创作与表演的过程,学生们将更加深入地理解戏剧的魅力,并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参加剧本创作与表演比赛在学习古代戏剧的过程中,学校可以组织剧本创作与表演比赛,为学生们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参加比赛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表演技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四、预习古代戏剧的方法1. 提前阅读课文在课前,学生们可以提前阅读古代戏剧的课文,了解剧情、人物和台词等基本内容。

可以标记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应该合理安排时间,保证每天有固定的学习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欣赏中国古代戏曲?
1、欣赏虚拟的动作。选择、提炼和夸张的舞 台动作表现生活。 2、欣赏动作的程式。赋予表演固定或基本固 定的格式。 3、欣赏古代戏曲的语言。 ①注意曲词的抒情性。
②注意欣赏它的音韵美。 语言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流转回环的 音乐美,因情赋声、以声传情。 ③体会其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 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 尤以《东海黄公》为著。 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 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 《代面》《踏摇娘》等。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 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 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 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
综合性指“唱、念、做、打”
唱:是戏曲演出中剧
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 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 式,根据不同的剧种, 采用不同的音乐形式。 就唱词而言,一般可 以分为两种类型,一 为曲牌体,如昆曲、 高腔等;一为板腔体, 如京剧、评剧、各类 梆子戏等。
念:是戏曲演出中对
人物间的对白或独白 的总称,是一种诗歌 化、音乐化的戏剧语 言。一般的剧种所用 念白与剧种所在省份 的地方音大致相同。 京剧念白有京白、韵 白之分,前者用湖广 音、中州韵,后者用 北京方音稍加变化。 昆曲则用韵白或苏白。
(3)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联套的方 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 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 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 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例如《哀江南》就 就是一套北曲。北曲豪迈雄壮,南曲婉转柔媚, 因而传奇与杂剧的音乐风格各异。( (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 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未、旦,传奇的角色是 生、旦。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总之,传奇与杂剧相比,规模宏大,曲调更丰富, 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自由灵活,因此更便于 表现生活。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 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元代杂剧分类
元 曲
散曲
小令(一宫调一曲子)
套曲 (一宫调数曲子)

杂剧 (散曲+“科”+“白”)唱+演
元杂剧和明清传奇的区别
(1)杂剧体制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 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 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传奇没有楔子, 第一出是“家门”,又叫“开场”,由副本说 明创作意图,介绍剧情概况,它不是剧情的组 成部分。开场之后,第二出才是正戏。开场用 的是词牌而不是曲牌。( (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 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种角色 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传奇 中不称“科”而称“介”;重要人物上场时光 唱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每出戏有下场诗。
剧本的构成: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 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 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 例规定。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脚色唱。由正旦主唱的 称为“旦本”,由末旦主唱的叫“末本”。其他脚 色只能念白。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 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 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 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 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 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 “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总结元杂剧特点
结构上:一本四折(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一楔子(序幕) 音乐上:一折一宫调;一折若干曲牌
内容上:唱、科、白;一本一主唱
舞台行动的写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 以宋金杂剧为基础,融合唐宋以来 的音乐、说唱、舞蹈等伎艺而形成。 由于用北方曲调演唱,又称北曲或 北杂剧。中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宋 词并称的元曲,实际上还包括散曲, 并不专指元杂剧。宋元南戏与元杂 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 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 在结构上包括四折一楔。一折相当 于现代剧的一场。楔是加在第一折 前头或夹在两折之间的片断。 • 宫调是元杂剧表演过程中歌唱声音 高低的调子。每个宫调下可以有许 许多多的曲子。每一折只能用一个 宫调。宫调下面的曲子都有名称, 如“端正好”、“滚绣球”等都是。
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 中叶以后,传奇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传奇以南曲为 主,兼用北曲,曲调也较南戏多有增加,并逐步形成了 按宫调联套的南曲体系, 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 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绝盛之时。表演上日趋成熟, 多用昆曲演唱。代表作有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 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洪昇的《长生殿》。
戏曲舞台上可用一个“圆场” 表示地点的变化,可用“急 三枪”的曲牌表现一个原来 曾经提过的丰富内容,这便 是“无话则短”,因这些内 容没必要交待,它们与人物 塑造和情节表现无益。
戏曲舞台上同样也可用一段长达二 十分钟的“慢板”来抒发人物的内 心情感;也可让大将在战胜敌人后, 用一大段“枪花”或“刀花”表演 来抒发他(她)获胜后的喜悦。这 便是“有话则长”,因这些内容对 人物塑造和情节表现有益。
角色大致可以分为末、旦、净、丑四类
元代杂剧分类
元 曲
散曲
小令(一宫调一曲子)
套曲 (一宫调数曲子)

杂剧 (散曲+“科”+“白”)
唱+演
关汉卿 杂剧 《窦娥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做:是对戏曲演员的身段、表情、
气派、风度等表演的总称。是戏 曲表演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舞 台行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戏曲的 做,多为程式性的动作,大都写 意。
打:指戏曲中对点头场面的表现手段, 也叫“开打”,有时表现两人的对打, 有的则是集体的战争场面。戏曲的开 打具有极强的舞蹈性、程式性和表现 性,也多写意而非写实。
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 原始歌舞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 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 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 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 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 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 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4、欣赏古代戏曲的创作手法。
5、品析戏曲文学的人物形象
• • 看人物的个性特征是什么(立体的、多面 看形象的典型性,即看形象的这些个性是 的、多层次的性格,但有一个主导性格)。 否鲜明生动,而且个性中是否自然折射出、 • 看人物这些特征是否生动、丰富(圆形人 充分概括出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 物),即作者是否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这 • 些特征,如通过环境描写烘托,通过人物 看形象的社会意义,既要看形象身上渗透 的作者的态度和倾向是否正确,也要看除 语言表现,通过细节描写突出,通过戏剧 动作强化,通过人物对比凸现等等。 此之外,形象本身还蕴含了哪些客观意义, 因为“形象大于主题”、“形象大于思 • 看作者善于从那一个侧面来表现人物个性, 例如是侧重心理刻画,还是行动展示。 想”,我们不能拘泥于作者的识见。
当了解她,欣赏她,热爱她,把她发扬光大。
• 以宋金杂剧为基础,融合唐宋以来 的音乐、说唱、舞蹈等伎艺而形成。 由于用北方曲调演唱,又称北曲或 北杂剧。中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宋 词并称的元曲,实际上还包括散曲, 并不专指元杂剧。宋元南戏与元杂 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 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 在结构上包括四折一楔。一折相当 于现代剧的一场。楔是加在第一折 前头或夹在两折之间的片断。 • 宫调是元杂剧表演过程中歌唱声音 高低的调子。每个宫调下可以有许 许多多的曲子。每一折只能用一个 宫调。宫调下面的曲子都有名称, 如“端正好”、“滚绣球”等都是。
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主要表现为戏 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 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戏曲舞台不 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 间的竞争者。 所谓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 方戏曲,取其花杂之义,故也称“乱弹”。 花部诸戏的兴起,是我国戏曲艺术自宋元南 戏产生以来的又一次重要的变革,即由原来 的联曲体变成了板腔体,从此结束了戏曲史 上的传奇时代,开始了新的乱弹时期,从而 使我国的戏曲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古代戏曲常常运用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手 法,通过奇特的艺术构思,表达难以实现的愿望 或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 引人入胜。 小结:总之,中国古代戏曲以其丰富的思想内 容,多样的艺术手法,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在中 国文学艺术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为世界文学 艺术增添了光彩。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应
剧本的构成:由唱、科、白三部分构 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 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 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 有惯例规定。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脚色唱。由正旦 主唱的称为“旦本”,由末旦主唱的叫“末本”。 其他脚色只能念白。 科是关于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舞台指示。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中国戏曲表演特点:综合性和写意性
• • • • • 中国戏曲在表演方式上讲究四功五法。 所谓四功,就是唱、做、念、打四种表现方法; 五法是指手法、眼法、身法、发法(头发)、步法。 从艺术形式上看,表现手法具有两大特征: 虚拟性——景物、动作一般是虚拟的,因此戏剧舞 台的时间与空间非常灵活,不受限制; • 规范性——即程式化,它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动作 加以夸张,使之节奏化、美化,成为一种规范的东 西,大家约定俗成,沿用了下来。 • 从内容上来看,中国戏剧特别强调抒情、传神、整 体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