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代数 集合与映射
高等代数 集合与映射共29页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高等代数 集合与映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高等代数》第一章主要内容

§1.4 整数的一些整除性质
• • 整除概念:设a,b是两个整数.如果存在一个整数d,使得b=ad,那么就说a整除b (或者说b被a整除)用符号a∣b来表示a整除b.这时a叫作b的一个因数,而b叫 作a的一个倍数. 整除的基本性质:⑴ a∣b,b ∣ c=>a ∣ c. ⑵ a∣b, a ∣ c =>a ∣ (a+b). ⑶ a∣b,而c∈Z =>a ∣ bc. 由⑵与⑶得⑷ a∣bi,而ci ∈Z ,i=1,2, …,t => a ∣ (b1c1+ …+btct). ⑸每一个整数都可以被1和-1整除. ⑹每一个整数a都可以 被它自己和它的相反数-a整除. ⑺ a∣b且b ∣ a =>b=a 或 b=-a. 定理1.4.1(带余除法)设a,b是整数且a≠0,那么存在一对整数q和r,使得 b=aq+r 且0≦r ﹤∣a∣. 满足以上条件的整数q和r是唯一确定的. 最大公因数概念:设a,b是两个整数. 满足下列条件的整数d叫作a与b的一个最大 公因数: (ⅰ)d∣a,d∣b; (ⅱ)如果c∈Z 且c∣a,c∣b,那么c∣d . 一般地, 设a1,a2, …,an是n个整数.满足下列条件的整数d叫作a1,a2, …,an 的一个最大公 因数(ⅰ)d ∣ai, i=1,2, …,n ;(ⅱ) 如果c∈Z 且c∣ ai, i=1,2, …,n,那么 c∣d. 定理1.4.2 任意n(n≧2)个整数a1,a2, …,an 都有最大公因数.如果d是 a1,a2, …,an 的一个最大公因数,那么-d也是一个最大公因数; a1,a2, …,an 的 两个最大公因数至多相差一个符号. 定理1.4.3 设d是整数a1,a2, …,an 的一个最大公因数,那么存在整数t1,t2, …,tn, 使得 t1a1+t2a2+…+tnan=d. 定理1.4.4 n个整数a1,a2, …,an 互素的充要的条件是存在整数t1,t2, …,tn,使 得 t1a1+t2a2+…+tnan=1. 定理1.4.5 一个素数如果整除两个整数a与b的乘积,那么它至少整除a与b中的 一个
映射法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映射法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在高一的数学学习中,映射法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在解决各种数学问题时更加清晰地思考。
在本文中,我将总结高一数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并结合映射法来进行讲解和应用。
一、映射与函数在数学中,映射是指一种从一个集合到另一个集合的对应关系。
而函数则是一种特殊的映射,它要求每个输入值都有唯一对应的输出值。
我们可以通过映射的图象、对应法则和定义域等方面来描述一个函数。
在解题中,我们可以通过映射的性质来简化计算,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集合与映射集合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而映射则是将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对应到另一个集合中的元素。
在解决集合和映射相关的问题时,我们可以运用映射法来分析和解答。
比如,在排列组合和概率等问题中,我们可以通过建立集合与映射的对应关系来快速求解。
三、函数的性质与应用函数是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它有很多重要的性质和应用。
其中,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是我们比较常见的函数类型。
在解决函数相关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利用映射法来推导函数的性质和应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函数概念。
四、映射法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应用映射法在直角坐标系中有广泛的应用。
我们可以利用映射法来求解两点间的距离、两直线间的夹角以及两点间的中点等问题。
此外,映射法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平移、旋转和翻折等几何变换,从而更好地解决相关的几何问题。
五、映射法在函数图象中的应用在研究函数的图象时,映射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函数的性质。
通过建立函数的图象与输入输出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求解函数的零点、最值和增减性等问题。
此外,映射法还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和周期性,进一步加深对函数的理解。
六、映射法在数列与数列极限中的应用数列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而映射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数列的性质。
通过建立数列与输入输出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以及极限等问题。
此外,映射法还可以帮助我们研究数列的收敛性和发散性,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高中数学奥赛辅导 第六讲 集合与映射

数学奥赛辅导 第六讲 集合与映射知识、方法、技能这一讲主要介绍有限集的阶,有限集上的映射及其性质,这些在与计数有关的数学竞赛问题中应用极广,是参赛者必不可少的知识Ⅰ.有限集元素的数目 1.有限集的阶有限集A 的元素数目叫做这个集合的阶,记作|A|[或n(A)]. 2.集族的阶若M 为由一些给定的集合构成的集合,则称集合M 为集族.设A 为有限集,由A 的若干个子集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的一个子集族,求满足一定条件的集族的阶是一类常见的问题.显然,若|A|=n ,则由A 的所有子集构成的子集族的阶为2n . Ⅱ.映射,映射法定义1 设X 和Y 是两个集合(二者可以相同).如果对于每个X x ∈,都有惟一确定的Y y ∈与之对应,则称这个对应关系为X 到Y 的映射.记为.Y y X x Y X ∈→∈→或这时,Y x f y ∈=)(称为X x ∈的象,而x 称为y 的原象,特别当X 和Y 都是数集时,映射f 称为函数.定义2 设f 为从X 到Y 的一个映射.(1)如果对于任何x 1、.),()(,,21212为单射则称都有f x f x f x x X x ≠≠∈ (2)如果对于任何Y y ∈,都有X x ∈,使得f (x )=y ,则称f 为满射; (3)如果映射f 既为单射又为满射,则称f 为双射;(4)如果f 为满射且对任何Y y ∈,恰有X 中的m 个元素x 1、x 2、…x m ,使得.)(,,,2,1,)(倍数映射的倍数为为则称m f m i y x f i ==定理1 设X 和Y 都是有限集,f 为从X 到Y 的一个映射, (1)如果f 为单射,则|X|≤|Y| (2)如果f 为满射,则|X|≥|Y| (3)如果f 为双射,则|X|=|Y|(4)如果f 为倍数为m 的倍数映射,则|X|=m|Y|. 这个定理的结果是显然的.定理2 设有限集f a a a A n },,,,{21 =是A 到A 上的映射,),()(1x f x f =),,)](([)(1*+∈∈=N r A x x f f x f r r 则f 是一一映射(即双射)的充要条件是:对任意).11,()(,)(1,,-≤≤∈≠=≤≤∈∈**i i i s i i m i i i m s N s a a f a a f n m N m A a i 而使得存在证明:必要性.若f 是双射,则i i a a f ==)(1(此时m i =1),或者.)(11i i i a a a f ≠=在后一种情形下,不可能有.)()(1112i i i a a f a f ==否则,a i 1在A 中有两个原象a i 和a i 1,与f 是双射不合,而只可能有2222)(,,)(),2()(12i i i i i i i i i a a f a a a a f m a a f =≠===如果或者此时,则依同样的道理,不可能有或者此时而只可能有),3()(,,)()(33212====i i i i i i i m a a f a a a f a f213,,)(3i i i i i a a a a a f ≠=.如此等等.因为A 是有限集,所以经过有限次(设经过m 次)后,有i s i i m a ai f a a f i ≠=)(,)(而).11,(-≤≤∈*i m s N s这表明当f 是双射时,对任一A a i ∈都存在着映射圈:i im i i i a a a a a i →→→→-121在这个映射圈中,诸元素互异,且),1(1i i i a m n m 只有一个元素=≤≤充分性.如果对任意i i s i i m i i i i a a f a a f n m N m A a ≠=≤≤∈∈*)(,)(,1,,而使存在)1,(1-*≤≤∈i m s N s ,这说明从A 中任一元素a i 出发,都可以得到一个包含m i 个互异元素的映射圈,显然f 是双射.定理3 在命题1的条件下,若对i i m i i i a a f N m A a =∈∈*)(,,使存在,则对任意.)(,i i tm a a f N t i =∈*有这是明显的事实,证明从略.赛题精讲例1:设集合,30001|{},,14,20001|{≤≤=∈+=≤≤=y y B Z k k x x x A 集合||},,13B A Z k k y ⋂∈-=求.【解】形如4k +1的数的数可分三类:)(912,512,112Z l l l l ∈+++,其中只有形如12l +5的数是形如3k -1的数..167||},1997,,17,5{,1660),(20005121=⋂=⋂≤≤∈≤+≤B A B A l Z l l 所以所以得令例2:有1987个集合,每个集合有45个元素,任意两个集合的并集有89个元素,问此1987个集合的并集有多少个元素.【解】显然,可以由题设找到这样的1987个集合,它们都含有一个公共元素a ,而且每两个集合不含a 以外的公共元素.但是,是否仅这一种可能性呢?由任意两个集合的并集有89个元素可知,1987个集合中的任意两个集合有且仅有一个公共元素,则容易证明这1987个集合中必有一个集合中的元素a 出现在A 以外的45个集合中,设为A 1,A 2,…,A 45,其余的设为A 46,A 47,…,A 1996.设B 为A 46,…,A 1996中的任一个集合,且B a ∉,由题设B 和A ,A 1,A 2,…,A 45都有一个公共元素,且此46个元素各不相同,故B 中有46个元素,与题设矛盾,所以这1987个集合中均含有a .故所求结果为1987×44+1=87429.即这1987个集合的并集有87429个元素. 例3:集合n B B B A ,,,},9,2,1,0{21 =为A 的非空子集族,并且当,2||≤⋂≠j i B B j i 时 求n 的最大值.【解】首先考虑至多含三个元素的A 的非空子集族,它们共有175310210110=++C C C 个,这说明.175max ≥n下证,.175max ≤n 事实上,设D 为满足题设的子集族,若,,4||,B b B D B ∈≥∈设且 则B 与B-{b}不能同时含于D ,以B-{b}代B ,则D 中元素数目不变.仿此对D 中所有元素数目多于4的集合B 作相应替代后,集族D 中的每个集合都是元素数目不多于3的非空集合,故.175max ≤n .所以,.175max =n在许多问题中,计数对象的特征不明显或混乱复杂难以直接计数,这时可以通过适当的映射将问题划归为容易计数的对象,然后再解决,从而取得化难为易的效果.例4:设},,,2,1{n S =A 为至少含有两项的公差为正的等差数列,其项都在S 中且当将S 的其他元素置于A 中之后,均不能构成与A 有相同公差的等差数列.求这种A 的个数(只有两项的数列也视为等差数列) 【解】当k n 2=为偶数时,满足题中要求的每个数列A 中必有连续两项,使其前一项在集{1,2,…,k}和{k +1,k +2,…,2k }中各任取一数,并以二数之差作为公差可以作出一个满足要求的数列A.容易看出,这个对应是双射.故知A 的个数为.422n k = 当n =2k +1为奇数时,情况完全类似.惟一的不同在于这时第二个集合},2,1{n k k ++ 有k +1个元素.故A 的个数为.4/)1()1(2-=+n k k例5:设a n 为下述自然数N 的个数:N 的各位数字之和为n 且每位数字都只能取1、3或4.求证对每个自然数n ,a 2n 都是完全平方数.【证明】记各位数字之和为n 且每位数字都是1或2的所有自然数的集合为S n ,并记,3,2,1,||2121--+=≥===n n n n n f f f n f f f S 时有且当则这意味着{f n }恰为菲波那契数列.作对应'1M M S n →∍如下:先将M 的数字中自左至右的第一个2与它后邻的数字相加,其和作为一位数字;然后再把余下数字中第一个2与它后邻的数字相加,所得的和作为下一位数字;依此类推,直到无数再相加为止.所得的新自然数M′除最后一位数可能为2之外,其余各位数字均为1、3或4.若记所有M ′的集合为T n ,则容易看出,上述对应是由S n 到T n 的双射,从而有n n n f S T ==||||,且显然有,4,3,2=+=-n a a f n n n ①对于任一数字和为2n ,各位数字均为1或2的自然数M ,必存在正整数k ,使得下列两条之一成立:(1)M 的前k 位数字之和为n ;(2)M 的前k 位数字之和为n -1,第k +1位数字为2.则立即可得 ,3,2,2122=+=-n f f f n n n ② 由①和②得到,2122222--+==+n n n n n f f f a a),(122222----=-n n n n f a f a ③因为.0,2,4,2,12242432=-====f a f a a a 所以于是由③递推即得,,3,2,1,22 ==n f a n n即n a 2为完全平方数.应用映射还可以证明某些与计数相关的不等式和等式.这时可以通过分别计数来证明等或不等,也可以不计数而直接通过适当的映射来解决问题.例6:将正整数n 写成若干个1和若干个2之和,和项顺序不同认为是不同的写法,所有写法种数记为a (n ).将n 写成若干个大于1的正整数之和,和项顺序不同认为是不同的写法,所有写法的种数记为)(n β.求证对每个n ,都有).2()(+=n n βα【证法1】将每项都是1或2,各项之和为n 的所有数列的集合记为A n ,每项都是大于1的正整数,各项之和为n 的所有数列的集合记为B n ,则问题就是证明|,|||2+=n n B A 显然,只需在两集之间建立一个双射就行了.i k ik i i n m a m i i i a a a A a a a a 其余的其中设,1,2,),,,(212121≤<<≤≤====∈= 均为1且令.21n a a a m =+++1211i a a a b +++= ,,22112122121121+++++++++++=+++=+++=--m i i k ik i i k i i i a a a b a a a b a a a b k k k k),,,,,(121+=k k b b b b b①则定义.2+∈n B b2+∈→∍n n B b a A②则f 为双射.事实上,若a a A a a n '≠∈'且,,,则或者数列a 和a ′中的2的个数不同,或者2的个数相同但位置不全相同.无论哪种情形,由①和②知f a f b a f b 即不同与,)()('='=为单射,另一方面,对任何2+∈n B b 利用①式又可确定,n A a ∈使得,,)(为满射即f b a f =从而f 为由A n 到B n +2的双射.【证法2】使用证一中的记号.n n B A 和对于任意的令,),,,,(2121+-∈=n m m A a a a a a,,2;,1,).,,,(11121A a a A a a a a a a m n m m ∈'=∈'=='+-时当时当显然 容易看出,映射 n n n A A a af A ⋃∈'→∍++12是双射,故有).()1()2(n n n ααα++=+注意到2)2(,1)1(==αα,便知,)(n f n =α这里|f n |为菲波那契数列.对于任意的令2121),,,,(+-∈=n k k B b b b b b⎩⎨⎧>-=='--2)1,,,,(2),,,(121121k k k k k b b b b b b b b b b 当当则当,,,2;,2,21容易验证时当时时+∈'>∈'='=n k n k B b b B b b b 映射n n n B B b b B ⋃∈'→∍++12为双射,故有),()1()2(n n n βββ++=+==+n f n )2(β所以a (n )【证法3】显然有),4(2)2(),3(1)1(βαβα===即命题于n =1,2时成立.设命题于,.2,)1(1k n k n k k n =+=≥+≤既然命题于时命题成立须证当时成立令与之间的双射与与故存在时都成立.,,11312+++++f k k k k n f f B A B A k⎩⎨⎧>∈=+2),()()(1k k k k b a f A a a f a f 当当则f 为由.321的双射到+++⋃⋃n n k k B B A A对于任意的令和任意,),,,(),,,,(32212121+++-⋃∈'=∈=k k l k m m B B b b b b A a a a a a⎩⎨⎧==∈='+-,1,,2,),,,(1121m k m k m a A a A a a a a 当当 ⎩⎨⎧∈'∈+∈'∈=++++.,)1,,,)2,,,(34212421k k l k k l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当当 43212:.:+++++∈→'∍⋃⋃∈'→∍k k k k k k B b b B B h A A a a A g 则映射都是双射,从而复合映射42:++∈→∍k k B b a A g f h为双射,故有)4()2(+=+k k βα,于是由数学归纳法知命题对所有自然数n 都成立.映射法还可以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而且大多数竞赛题是这种类型.例如映射法可与抽屉原理、构造法、反证法等各种方法结合起来.例7:设oxyz 是空间直角坐标系,S 是空间中的一个有限点集,S x ,S y ,S z 分别是S 中所有点的坐标平面oyz ,ozx ,oxy 上的正投影所成的集合.求证.||||||||2z y x S S S S ⋅⋅≤(1992年IMO 试题5)【证明】对每点令,),(x S j i ∈∑∈=∈=ixS j i ijij TS S j i x j i x T ),(}},,(|),,{(显然有由柯西不等式有2),(2),(),(2||||||1||ij S j i x ijS j i S j i T S TS xxx∑∑∑∈∈∈⋅=⋅⋅≤①考虑集合},,|),{(),(2121),(ij ij ij ij ij S j i T t t t t T T T T V x∈=⨯⨯=∑∈其中显然,|V|=2),(||ij S j i T x∑∈定义映射f 如下z y S S i x j x j i x j i x V ⨯∈'→'∍)),(),,((),,(),,,(,不难看出f 为单射,因此有||||||z y S S V ⋅≤由①、②即得||||||||2z y x S S S S ⋅⋅≤.例8:设集合},10,,2,1{ =A A 到A 的映射f 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①对任意;)(,30x x f A x =∈②对每个.)(,,291,a a f A a k Z k k ≠∈≤≤∈+使得至少存在一个求这样的映射的总数. (1992年日本奥林匹克预选赛题) 【解】注意到10=5+3+2,30=5×3×2.这提示我们将A 划分成三个不相交的子集},{},,{},,,,{2132154321c c b b b a a a a a A ⋃⋃=.因为f 满足条件①和②,所以f 是A 到A 上的双射,并且由定理2的证明过程得知A 中存在映射圈,因此,定义映射,)(,)(;)(,)(,)(,)(,)(:32211554433221b b f b b f a a f a a f a a f a a f a a f f ======= .)(,)(;)(122113c c f c c f b b f ===因为30是5、3、2的最小公倍数,故由定理2和定理3知f 是满足题目条件①和②惟一的一类映射.因此,f 的总数目相当于从10个元素中选取5个,再从剩下的5个中选取3个,最后剩下的两个也选上,它们分别作圆排列的数目,它等于.120960)!1)(!2)(!4(2235510=⋅⋅⋅C C C例9:设集合A={1,2,3,4,5,6},映射A A f →:,其三次复合映射f ·f ·f 是恒等映射,这样的f 有多少个? (1996年日本数学奥林匹克预选赛题)【解】因为集合A 上的三次复合映射是恒等映射,所以定理2和定理3推知符合条件的映射f 有三类:(1)f 是恒等映射;(2)A 中存在一个三元映射圈),,(互异c b a a c b a →→→,而其他三个元素是不动点; (3)A 中存在两个三元映射圈).,,,,,(互异和c b a c b a a c b a a c b a ''''→'→'→'→→→类型(1)的f 只有1个.对于类型(2),先从6个元素中选出3个元素20,,36=C c b a 的方法有种,又a 、b 、c 作圆排列有(3—1)!=2种,故这样的f 有20×2=40个.对于类型(3),首先6个元素平分成两组有10236=÷C 种分法,每组分别作圆排列又有(3—1)!(3—1)!=4种方式,所以这样的f 有10×4=40个. 综上所述,所求的f 有 1+40+40=81个.例10:把正三角形ABC 的各边n 等分,过各分点在△ABC 内作各边的平行线,得到的图形叫做正三角形ABC 的n 格点阵. (1)求其中所有边长为||1BC n的菱形个数; (2)求其中所有平行四边形的个数. (1988年国家集训队选拔考试题) 【解】延长AB 至.||1||||,,BC nC C B B C AC B ='='''使得至作出正三角形C B A ''的n+1格点阵(图I —3—1—1).边2+''n C B 上有个点,依次编码为0,1,2,…,n+1. 在△ABC 中边长为n1|BC|的菱形可以按边不平 行于BC 、AC 与AB 分为三类.容易看出,这三类 中菱形个数相同.边不平行BC 且边长为n1|BC|的 所有菱形集合记作S.由正整数1,2,…,n 组成 的所有有序的数对(i ,j ),i <j 所构成的集合记作T.很明显,,||2n C T =设菱形EFGH ∈S ,延长它的两条邻边HG 与GF ,分别交.),(,1,T j i n j i j i C B ∈≤<≤''则与于点令(i ,j )是菱形EFGH 在S 到T 的映射ϕ下的像,这样便建立了S 到T 的映射ϕ.容易验证,映射ϕ是双射.因此,,||||2n C T S ==所以所求的边长为n1|BC|的菱长个数为32n C . 其次,将平行四边形按边不平行于BC 、AC 与AB 分为三类,这三类的平行四边形个数应相同,边不平行BC 的所有平行四边形集合记作V.非负整数0,1,2,…,n+1构成的所有有序四元数组(i ,j ,k ,l ),10+≤<<<≤n l k j i 构成的集合记作W.很明显,42||+=n C W .设α是V 中平行的四边形,延长它的四条边分别交l k j i C B ,,,于点'',其中10+≤<<<≤n l k j i ,则ϕαββ的映射到在是令W V W l k j i .),,,(∈=下的像.这样便定义了V 到W 的一个映射ϕ.容易验证,ϕ是双射.因此,.||||42+==n C W V 从而所求平行四边形的个数为423+n C .。
专升本数学集 合与映射基础知识梳理

专升本数学集合与映射基础知识梳理专升本数学:集合与映射基础知识梳理在专升本数学的学习中,集合与映射是非常基础且重要的概念。
理解和掌握好这部分知识,对于后续数学课程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系统地梳理一下集合与映射的基础知识。
一、集合的概念集合,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些具有特定性质的对象放在一起组成的一个整体。
这些对象称为集合的元素。
比如,我们可以把所有的正整数组成一个集合,把某班所有身高超过 18 米的同学组成一个集合。
集合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如A、B、C 等,元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 a、b、c 等。
如果一个元素 a 属于集合 A,我们记作 a ∈ A;如果一个元素 b 不属于集合 A,我们记作 b ∉ A。
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区间法。
列举法就是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用逗号分隔,并用花括号括起来。
例如,集合 A ={1, 2, 3, 4, 5}。
描述法是用元素所具有的特征来描述集合。
例如,集合 B ={x |x 是大于 5 的整数}。
区间法通常用于表示连续的实数集合。
例如,区间(1, 5) 表示大于1 且小于 5 的实数组成的集合。
二、集合的基本关系集合之间存在着包含、相等、真包含等关系。
如果集合 A 中的所有元素都属于集合 B,那么我们说集合 A 包含于集合 B,记作 A ⊆ B;如果集合 A 包含于集合 B,且集合 B 中存在元素不属于集合 A,那么我们说集合 A 真包含于集合 B,记作 A ⊂ B;如果集合 A 和集合 B 中的元素完全相同,那么我们说集合 A 等于集合B,记作 A = B。
三、集合的运算集合的运算包括交集、并集和补集。
交集:集合 A 和集合 B 的交集,记作A ∩ B,是由既属于集合 A又属于集合 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
并集:集合 A 和集合 B 的并集,记作 A ∪ B,是由属于集合 A 或者属于集合 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
高等代数课件 第一章

定理1.4.2 任意 n(n 2)个整数 a1, a2 ,, an 都有最
大公因数。如果d是a1, a2 ,, an 的一个最大公因数,那 么 - d 也是一个最大公因数;a1, a2 ,, an 的两个最大公因
数至多只相差一个符号。
证 由最大公因数的定义和整除的基本性质,最后一个论断 是明显的。
称f 是A到B 的一个单映射,简称单射.
定义3:如果f 既是满射,又是单射,即如果f 满
足下面两个条件: ① f (A) B
② f (x1) f (x2 ) x1 x2 对于一切 x1, x2 A ,那 么就称f 是A 到B 的一个双射或一一映射。
一个有限集合A到自身的双射叫做A的一个置换.
而 r1 d 。这与d是 I 中的最小数的事实矛盾。这样,
必须所有 ri 0 ,即 d | ai ,1 i n 。
另一方面,如果 c Z, c | ai ,1 i n 。那么 c | (t1a1 tnan ),即c | d 。这就证明了d 是 a1, a2 ,, an的
一个最大公因数。
那么存在一对整数q和r,使得
b aq r且0 r | a |
满足以上条件整数q和r 的唯一确定的。
证 令 S {b ax | x Z,b ax 0。因为 a 0,所以S 是N 的一个非空子集。根据最小数定理(对于N),S 含有一个最小数。也就是说,存在q Z ,使得 r=b-aq 是S 中最小数。于是b=aq+r,并且 r 0 。如果 r | a |,
这时y 叫做 x 在f 之下的象,记作 f (x) .
注意: ① A与B可以是相同的集合,也可以是不同的集
合 ② 对于A的每一个元素x,需要B中一个唯一确定
的元素与它对应. ③ 一般说来,B中的元素不一定都是A中元素的
01 集合与映射

一般的,任取一个正整数 m ,都能将 Z 分解成 m 个两两不相交的非空子集的并, ,使得每个子集恰好是由除以 m 余数相同 的整数组成的。特别地,取 m 2, Z 则被 分解成偶数子集和奇数子集的并。
设 M 2 ( R)
(a ) a
ij
ij
R; i , j 1, 2
是 R 上一切二阶矩阵组成的集合,令 A0 (aij ) 秩(aij ) 0 A1 (aij ) 秩(aij ) 1
例 A集合表示三个学生,B集合表示两门课,三个学 生 的某种选课法的集合表示可以: A {a, b, c}, B {1 2} ,
用A B的子集表示R {(a,1), (b,1), (b, 2)}
属于子集R表明:第一个分量与第二个分量有关系 不属于R表明:第一个分量与第二个分量无关系
二元关系
有序对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二元关系
定义 设A,B是两个集合, A B的子集R称为A,B 间的一个二元关系.当(a,b)∈R时,称a与b具有关 系R,记作aRb;当(a,b) R时,称a与b不具有关 系R,记作aR’b.
二元关系
例 A集合表示三个学生,B集合表示两门课。三个 A 学生选课的所有选法的数学表示可以: B
通过以上2个例子,可概括集合分类的定义.
设 A 为任一个集合,而 是 A 的一些 子集组成的集合, {Ai A i I }
定义
其中 I 是指标集,如果 iI (1) Ai (2) Ai A j i, j I且i j
历史上(困扰人们很久)的著名问题:
⑴二倍立方体问题:作一个立方体使其体积 为一已知立方体体积的两倍。 ⑵三等分任意角问题:给定一个任意角,将 其三等分。 ⑶圆化方问题:给定一个圆(已知半径为 r ),作一个正方形使其面积等于已知圆的面 积。 ⑷n等分一个圆周。 这些问题直到近世代数理论出现后才得到完 全的解决。
高等代数 集合与映射

§1 集合·映射
§5 线性子空间
§2 线性空间的定义 §6 子空间的交与和
与简单性质
§7 子空间的直和
§3 维数·基与坐标
§8 线性空间的同构
§4 基变换与坐标变换
§6.1 集合·映射
一、集合 二、映射
§6.1 集合 映射
一、集合(set)
1、定义
把一些事物汇集到一起组成的一个整体就叫做集合; 组成集合的这些事物称为集合的元素(element). ☆ 常用大写字母A、B、C 等表示集合;
(8)M=Z,M´=2Z,
σ:σ(n)=2n, n Z
(双射) (双射)
§6.1 集合 映射
4、可逆映射
定义 设映射 : M M ', 若有映射 : M ' M , 使得 IM , IM
则称σ为可逆映射(invertible mapping),τ为σ的 逆映射,记作σ-1.
§6.1 集合 映射
☆集合的表示方法一般有两种:描述法、列举法
描述法(description): 给出这个集合的元素所具有的特征性质. M={x | x具有性质P}
列举法(enumeration): 把构成集合的全部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M={a1,a2,…,an}
§6.1 集合 映射
例1 M {( x, y) x2 y2 4, x, y R}
用小写字母a、b、c 等表示集合的元素.
当a是集合A的元素时,就说a 属于A,记作 a A ; 当a不是集合A的元素时,就说a不属于A,记作 a A .
§6.1 集合 映射
注意
关于集合没有一个严谨的数学定义,只是有一 个描述性的说明.集合论的创始人是19世纪中期德 国数学家康托尔(G.Cantor),他把集合描述为: 所谓集合是指我们直觉中或思维中确定的,彼此有 明确区别的那些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结果; 集合中的那些事物就称为集合的元素.即,集合中 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设映射
: M M ', : M ' M '', : M '' M , '''
有 ( ) ( ).
§6.1 集合 映射
3、映射的性质
设映射
:M M '
M ,即对于任意 y M ' '
(1)若 Im
x M
,均存在
1
:M M
为可逆映射,则
1
对 y M , 有 y
( y ) (
1
( y ))
( y ) M , 使 y ( x ).
所以σ为满射. 其次,对
x1 , x 2 M , 若 ( x1 ) ( x 2 )
1
,则
1
x1 I M ( x1 )
M {( x , y ) x y
2
2
4, x , y R }
N= { 0 , 1, 2 , 3 , } , = { 0 , 2 , 4 , 6 , } 2Z
M { x x 1 0 , x R } { 1, 1}
2
☆ 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记为 .
设映射 : M M ', : M ' M '' ,
乘积
定义为:
a M
(a)=τ(σ(a))
即相继施行σ和τ的结果, 是 M 到 M" 的一个 映射.
§6.1 集合 映射
注意 1. 对于任意映射 : M M ',有
IM IM
(2)M=Z,M´=Z+, n Z τ:τ(n)=|n|+1,
(是满射,但不是单射)
(3)M= P n n ,M´=P,(P为数域) σ:σ(A)=|A|,
§6.1 集合 映射
A P
n n
(是满射,但不是单射)
(4)M=P,M´=P n n , P为数域, E为n级单位矩阵 τ:τ(a)=aE,
或 : a a .
§6.1 集合 映射
注意
1.设映射 : M M ' , 集合
( M ) { ( a ) a M }
称之为M在映射σ下的象,通常记作 Imσ. 显然,Im
M '
2. 集合M 到M 自身的映射称为M 的一个变换.
§6.1 集合 映射
例4
M是一个集合,定义I:
§6.1 集合 映射
(3)如果 f、g 都是双射,那么 h 也是双射,并且
h
1
(g f )
1
f
1
g
1
证: c C 因为 g 是满射,存在 b
又因为 f 是满射,存在 a ∴
A
B
,使 g ( b )
c.
,使
f (a ) b
h ( a ) g f ( a ) g ( f ( a )) g ( b ) c ,
a P
(是单射,但不是满射)
M 为固定元素
a (5)M、M´为任意非空集合, 0
σ:σ(a)=a0,
a M
(既不单射,也不是满射)
(6)M=M´=P[x],P为数域 σ:σ(f (x))=f ´(x),
(是满射,但不是单射) f ( x) P[x]
§6.1 集合 映射
(7)M是一个集合,定义I:
σ的逆映射是由σ唯一确定的
§6.1 集合 映射
注意
1. 若σ为可逆映射,则σ-1也为可逆映射,且
(σ-1)-1=σ. 2. 则有
:M M '
为可逆映射,a
M ,若 ( a ) a ',
1
a
a.
3. σ 为可逆映射的充要条件是 σ 为1-1对应.
§6.1 集合 映射
I(a)=a,
a M
(双射)
(8)M=Z,M´=2Z, σ:σ(n)=2n,
n Z
(双射)
§6.1 集合 映射
4、可逆映射
定义 设映射
: M M ', 若有映射 : M ' M ,
使得 I M , I M 则称σ为可逆映射(invertible mapping),τ为σ的 逆映射,记作σ-1.
§6.1 集合 映射
☆集合的表示方法一般有两种:描述法、列举法 描述法(description): 给出这个集合的元素所具有的特征性质. M={x | x具有性质P} 列举法(enumeration): 把构成集合的全部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M={a1,a2,…,an}
§6.1 集合 映射
例1
例2 例3
( x1 )
1
( ( x 1 ))
( ( x 2 ))
1
( x2 ) I M ( x2 ) x2
即σ为单射. 所以.σ为1-1对应.
§6.1 集合 映射
例7
设映射 f
: A B,
g : B C ,令
h g f ,证明:
(1)如果 h 是单射,那么 f 也是单射;
I(a)=a ,
a M
即 I 把 M 上的元素映到它自身,I 是一个映射, 称 I 为 M 上的恒等映射(identity mapping)或 单位映射. 例5 任意一个在实数集R上的函数 y=f(x)
都是实数集R到自身的映射, 即,函数可以看成是映射的一个特殊情形.
§6.1 集合 映射
2、映射的乘积
证:若 f 不是单射,则存在
但 f ( a 1 ) f ( a 2 ),
a1 , a 2 A , 且 a1 a 2 ,
于是有
h ( a 1 ) g f ( a 1 ) g ( f ( a 1 )) g ( f ( a 2 )) g f ( a 2 ) h ( a 2 )
a2
),
则称σ是M到M´的一个单射(injection)或称σ 为1-1(one to one); (3)若σ既是单射,又是满射,则称σ为双射 (bijection), (或称σ为 1-1对应).
§6.1 集合 映射
例6
判断下列映射的性质
(1)M={a,b,c}、M´={1,2,3} σ:σ(a)=1,σ(b)=1,σ(c)=2 (既不单射,也不是满射) τ:τ(a)=3,τ(b)=2,τ(c)=1 (双射)
第六章 线性空间
§1 集合· 映射 §2 线性空间的定义 与简单性质 §3 维数· 基与坐标 §4 基变换与坐标变换
§5 线性子空间
§6 子空间的交与和 §7 子空间的直和 §8 线性空间的同构
§6.1 集合· 映射
一、集合 二、映射
§6.1 集合 映射
一、集合(set)
1、定义
把一些事物汇集到一起组成的一个整体就叫做集合; 组成集合的这些事物称为集合的元素(element). ☆ 常用大写字母A、B、C 等表示集合; 用小写字母a、b、c 等表示集合的元素. 当a是集合A的元素时,就说a 属于A,记作 a
注意 ≠
约定: 空集是任意集合 的子集合.
§6.1 集合 映射
2、集合间的关系
☆ 如果B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A中的元素,则称B是 A的子集(subset),记作 B A ,(读作B包含 于A).
B A 当且仅当 x B x A
☆ 如果A、B两集合含有完全相同的元素,则称 A与 B相等,记作A=B . A=B当且仅当 A
,使
y ( x ) ,则称
σ 是M到M´的一个满射
(surjection)或称 σ为映上(onto)的;
§6.1 集合 映射
(2)若M中不同元素的象也不同,即
a1 , a 2 M , 若 a1 a 2 , 则 (a1 ) (a 2 )
(或 a 1 , a 2 M , 若 ( a 1 ) ( a 2 ), 则 a 1
§6.1 集合 映射
B且 B A
3、集合间的运算
交: A
A 并: B { x x A且 x B } B { x x A或 x B }
; ;
A 显然有,
B A;
A A B
§6.1 集合 映射
二、映射
1、定义
设M、M´是给定的非空集合,如果有 一个对 应法则σ,通过这个法则σ对于M的每一个元素a, 都有M´中一个确定的元素a´与它对应, 则称 σ为 M到M´的映射(mapping),记作 : M M ' . 称 a´为 a 在映射σ下的象(image),而 a称a´在 映射σ下的原象(inverse image),记作σ(a)=a´
A
;
A
当a不是集合A的元素时,就说a不属于A,记作 a
§6.1 集合 映射
.
注意
关于集合没有一个严谨的数学定义,只是有一
个描述性的说明.集合论的创始人是19世纪中期德
国数学家康托尔(G.Cantor),他把集合描述为:
所谓集合是指我们直觉中或思维中确定的,彼此有
明确区别的那些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结果; 集合中的那些事物就称为集合的元素.即,集合中 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y M , 若 y = ( x ), 有 (y )= x
则 ( y ) ( ( y )) ( x ) y I M ( y ),
即
IM
;
即
IM
∴σ为可逆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