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材料 第6章 技术磁化理论--磁性材料

合集下载

磁粉检测技术:铁磁性材料的磁化及磁介质的分类

磁粉检测技术:铁磁性材料的磁化及磁介质的分类
磁滞回线
当H= 0时,B =Br 叫剩
磁.
当H反向=Hc时,B =0.
Br
Hc叫矫顽力,表示铁磁质抵抗去磁的能力.
磁滞回线:铁磁质在交变磁场内反复磁
化的过程中,其磁化曲线是一个具有方 向性的闭合曲线.
P
4
B Bm
2 Q• 3•0 6
• Q
5
Hc
1P
+ Hm H
B—H曲线形成一个闭合曲线, α-反映铁磁性材料被磁化的难易程度.
B-H曲线和μ-H曲 线
B
a O
Q b
ms
B f (H) μFe f (H )
H
一、铁磁性材料磁化机制
B-H曲线和μ-H曲 线
连续法磁化时,磁场值必须大于Hμm·
标准磁化规范在“bQ”段(H1~H2) ,又叫近饱和 区严格磁化规范在“Qm”段(H2~H3) ,又叫基本饱和 区。
一、铁磁性材料磁化机制
磁粉检测
铁磁性材料的磁化及磁介质的分类
一、铁磁性材料磁化机制
铁磁质的磁化机制 磁畴: 铁磁质内部存在着分区自发磁化的小区域(磁畴宽度 10-3cm)。
磁化机制:无外场时,各磁畴排列无序,对外不显磁性 有外场时,各磁畴的磁矩趋于沿外磁场排列。
一、铁磁性材料磁化机制
磁畴的变化可用金相显微镜观测
H =0 H
软磁材料
硬磁材料
矩磁材料
二、磁场中的物质
磁介质的分类 磁介质——能与磁场产生相互作用的物 质 磁化——磁介质在磁场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
B Bo B 附加磁场
Bo-电流在真空中激发的磁感应强度
B'-附加磁感应强 度 (1)顺磁质 B B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磁学与磁性材料

磁学与磁性材料

磁学与磁性材料磁性材料是一类特殊的材料,具有吸引或排斥铁磁物质的能力。

磁学是研究磁现象和磁性材料的学科。

本文将对磁学和磁性材料的相关概念、应用和发展进行探讨。

一、磁学的基本概念磁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磁性现象和磁性材料的性质。

它涉及磁场、磁矩、磁感应强度和磁化强度等基本概念。

磁场是指周围存在磁流的区域,它可以由磁铁、电流或磁体产生。

磁矩是物质内部微小的磁元件,它具有带电粒子产生的磁性。

磁感应强度是磁场对空间中的磁性物体施加的作用力,可以用来描述磁场的强度和方向。

磁化强度是磁性材料在外磁场作用下磁化的程度。

二、磁性材料的分类与性质磁性材料可以根据其磁性质分为铁磁材料、顺磁材料和抗磁材料。

铁磁材料具有明显的自发磁化特性,如铁、镍、钴等。

顺磁材料受外磁场作用后,磁化方向和磁场方向一致,如氧化铁、铁氧体等。

抗磁材料不具备自发磁化特性且在外磁场下磁化弱,如铜、银等。

磁性材料的性质与其微观结构密切相关。

在铁磁材料中,微观磁矩相互作用导致自发磁化;在顺磁材料中,外加磁场作用下,电子磁矩与磁场方向一致;在抗磁材料中,微观磁矩相互作用导致自发磁化方向相反。

三、磁性材料的应用领域磁性材料在众多领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在电子技术领域,磁性材料广泛应用于电感器、变压器、磁盘驱动器等设备中;在能源领域,磁性材料用于制造磁能转换器件,如风力发电机、水力发电机等;在医学领域,磁性材料在核磁共振成像、磁控释药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在磁记录领域,磁性材料用于制造硬盘、磁带等存储设备。

四、磁学与磁性材料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磁学和磁性材料领域也在不断发展。

一方面,磁学的理论模型和磁性材料的制备工艺不断改进,使得磁性材料的性能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新型磁性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也不断推进,如自旋电子学材料、磁性纳米粒子等。

这些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出现,不仅给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等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还为科学家们研究磁学现象和磁性材料的本质提供了更多的实验条件和理论基础。

磁性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磁性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磁性材料的制备与表征磁性材料是一类特殊材料,具有一定的磁性性质。

在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中,磁性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电机、电器、计算机、生命医学等领域。

磁性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是磁性材料研究的基础。

一、磁性材料的制备方法磁性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制备法、物理制备法和生物合成法等。

化学制备法是利用一些化学反应来制备磁性材料,如溶胶-凝胶法、水热法、氧化-沉淀法等。

其中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方法,可得到很好的纳米材料,但需要较长的反应时间。

物理制备法是采用物理手段来制备磁性材料。

其中最常用的是磁控溅射法和热化学气相沉积法。

磁控溅射法是将金属靶材置于真空室中,通过磁场使得电子受到约束,形成高速运动的离子束,撞击靶材表面,使得靶材表面材料剥离,然后沉积到样品表面上,形成所需的磁性材料薄膜。

该方法制备成膜速度快,能够得到高质量的磁性材料薄膜。

生物合成法是在生物体内或生物体外利用生物体或其代谢产物来制备材料,如磁性纳米颗粒和核壳结构纳米材料。

这种方法制备的材料可控性好,还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等特点。

二、磁性材料的表征方法磁性材料的表征方法主要有磁性性能表征、结构表征和形貌表征等。

磁性性能表征是磁性材料研究中最基础的表征方法。

主要通过测量材料的磁滞回线、磁化曲线、磁化强度等磁性性能参数来评估材料的磁性能。

这些参数有助于了解材料的磁性行为和磁性机制。

结构表征是通过各种成分分析方法来确定材料的成分和晶体结构。

如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分辨透射电镜等。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确定晶体结构,还可以确定结晶的尺寸和形状,以及相互作用。

形貌表征是用来描述材料的形貌和表面特征。

如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

这些方法可以展示材料的形貌和粒径、形态、分布等特征,同时还可以发现由材料制备和处理引起的表面变化。

三、磁性材料的应用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磁性材料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

目前,磁性材料已经应用到生物医学、信息存储、电子技术、能源环境等多个领域。

磁性功能材料

磁性功能材料

磁性功能材料磁性功能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磁性性质的材料,它们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磁性功能材料以其独特的磁性特性,在电子、信息、能源、医疗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磁性功能材料的定义、分类、性能及应用进行介绍。

首先,磁性功能材料根据其磁性特性可分为铁磁性材料、铁磁性材料、铁磁性材料和超导材料。

铁磁性材料是指在外磁场作用下具有明显磁化特性的材料,如铁、镍、钴等;铁磁性材料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具有铁磁性的材料,如铁氧体、钡铁氧体等;铁磁性材料是指在外磁场下不具有自发磁化的材料,但具有铁磁性的材料,如铁氧体、铁氧体等;超导材料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具有完全抗磁性的材料,如铜氧化物、铁基超导体等。

其次,磁性功能材料具有多种磁性特性,如饱和磁化强度、剩余磁化强度、矫顽力、磁导率等。

饱和磁化强度是指在外磁场作用下,材料磁化达到饱和时的磁场强度;剩余磁化强度是指在去除外磁场后,材料仍保留的磁化强度;矫顽力是指在外磁场作用下,材料磁化反转所需的磁场强度;磁导率是指材料对磁场的导磁能力。

这些磁性特性对磁性功能材料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最后,磁性功能材料在电子、信息、能源、医疗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电子领域,磁性功能材料可用于制造磁存储器件、磁传感器、磁随动器等;在信息领域,磁性功能材料可用于制造磁记录材料、磁性传感器、磁性透镜等;在能源领域,磁性功能材料可用于制造磁性发电机、磁性制冷材料、磁性储能材料等;在医疗领域,磁性功能材料可用于制造磁共振成像设备、磁性靶向药物传递系统、磁性植入材料等。

可以看出,磁性功能材料在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磁性功能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磁性性质的材料,它们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了解磁性功能材料的定义、分类、性能及应用对于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对磁性功能材料有更深入的了解提供帮助。

磁性材料的性质及其应用

磁性材料的性质及其应用

磁性材料的性质及其应用磁性材料是指具有磁化能力的材料,包括铁、镍、钴等金属,以及铁氧体、永磁体等无机化合物和铁磁性合金等有机化合物。

在电子技术、电力、通信、机械制造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一、磁性材料的性质磁性材料的主要性质是磁场强度、矫顽力、铁磁性和磁损耗。

磁场强度是指磁体在磁场中所受到的力量大小,矫顽力是指在外界磁场作用下使材料磁化时需要的最小磁场强度。

铁磁性是指物质在磁场下呈现出的磁性行为,分为顺磁性和抗磁性。

磁损耗是指材料在磁场作用下发生的热损耗和能耗。

二、磁性材料的应用1. 电子技术领域磁性材料在电子技术领域中应用广泛,如电动机、发电机、变压器、磁带等等。

电动机中常用的磁性材料为永磁体材料,常用于制作马达定子和转子。

而变压器中的铁芯材料则是铁氧体材料,其特点是饱和磁通密度高、矫顽力小、磁导率高、磁损耗小等特性;还有磁带的制作中,铁磁合金是其关键材料。

2. 电力领域磁性材料在电力领域中也有广泛应用,如变压器、电感器等。

在变压器中,铁芯材料是铁氧体和硅钢片,电感器中则使用铁氧体和永磁体等磁性材料制成。

3. 通信领域在通信领域中,磁性材料主要用于制造与磁性元件有关的电子器件,如声控磁头、磁卡等等。

其中,磁控磁头的感应原理是基于在外磁场的作用下,磁头中的磁性材料发生磁化,从而检测或记录磁信号。

4. 机械制造领域在机械制造领域中,磁性材料主要用于制造磁性元件和磁性工具,如磁性夹具、磁性钻床等等。

如磁性夹具是在磁性材料的作用下通过磁力吸附和保持工件,实现高效的定位和加工,是现代数控加工、精密加工中常用的工具设备。

总之,磁性材料拥有独特的物理性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广泛应用在电子技术、电力、通信、机械制造等领域。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先进材料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创新,磁性材料的应用前景也将更加广阔。

磁性材料名词解释

磁性材料名词解释

磁性材料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磁性材料magnetic material可由磁场感生或改变磁化强度的物质。

按照磁性的强弱,物质可以分为抗磁性、顺磁性、铁磁性、反铁磁性和亚铁磁性等几类。

铁磁性和亚铁磁性物质为强磁性物质,其余为弱磁性物质。

现代工程上实用的磁性材料多属强磁性物质,通常所说的磁性材料即指强磁性材料。

磁性材料的用途广泛。

主要是利用其各种磁特性和特殊效应制成元件或器件;用于存储、传输和转换电磁能量与信息,或在特定空间产生一定强度和分布的磁场;有时也以材料的自然形态而直接利用(如磁性液体)。

磁性材料在电子技术领域和其他科学技术领域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简史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现物质磁性现象和应用磁性材料的国家。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关于天然磁性材料(如磁铁矿)的记载。

11世纪就发明了制造人工永磁材料的方法。

1086年《梦溪笔谈》记载了指南针的制作和使用。

1099~1102年有指南针用于航海的记述,同时还发现了地磁偏角的现象。

近代,电力工业的发展促进了金属磁性材料──硅钢片(Si-Fe合金)的研制。

永磁金属从 19世纪的碳钢发展到后来的稀土永磁合金,性能提高二百多倍。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软磁金属材料从片状改为丝状再改为粉状,仍满足不了频率扩展的要求。

20世纪40年代,荷兰J.L.斯诺伊克发明电阻率高、高频特性好的铁氧体软磁材料,接着又出现了价格低廉的永磁铁氧体。

50年代初,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美籍华人王安首先使用矩磁合金元件作为计算机的内存储器,不久被矩磁铁氧体记忆磁芯取代,后者在60~70年代曾对计算机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50 年代初人们发现铁氧体具有独特的微波特性,制成一系列微波铁氧体器件。

压磁材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即已用于声纳技术,但由于压电陶瓷的出现,使用有所减少。

后来又出现了强压磁性的稀土合金。

非晶态(无定形)磁性材料是近代磁学研究的成果,在发明快速淬火技术后,1967年解决了制带工艺,正向实用化过渡。

铁磁体的技术磁化理论

铁磁体的技术磁化理论
壁移过程的贡献畴转过程的贡献趋近饱和定律对于多晶铁磁材料由于各晶粒的晶轴取向混乱及晶粒间的相互作用磁畴结构非常复杂畴壁位移过程和磁化矢量转动过程难以分开
磁化过程的三个阶段
M 起始磁化阶段:形成起始 磁化曲线,源于磁畴壁的位 移(壁移过程),磁化过程 可逆。 急剧磁化阶段:包括不可 逆壁移过程和磁畴内磁矩的 转动过程(畴转过程),出 现剩磁,磁化过程不可逆。 趋于饱和阶段

BR,RT BR,OT BR,RT ( RT OT )
100%
BR (T)
0.7 0.6
z=7.5,7.50.060/C z=8.5,8.50.054/C
0
100
200
300
400
500
Temperatrue (C)

H CJ,RT H CJ,OT H CJ,RT ( RT OT )
0
6.54.8%
磁通不 可逆损 失 2 1 100% 1
-5 -10
7.5%
(%)
-15 -20 -25 -30 0
L/D=0.7 z=6.5 z=7.5 z=8.5
8.5%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Temperatrue (C)
反磁化过程 :铁磁体在外场作用下磁化饱和后,
逐渐降低磁场并沿反方向逐渐增加磁场时,其磁化 状态的变化过程。Bs——-Bs过程! (磁滞回线)
二、 剩余磁化强度
M A D C’ O H
1、磁中性状态(O) 多晶体内的自发磁化方向在空 间上均匀分布,在任一方向有: M=0,H=0,B=0。 C
B
2、饱和磁化状态(A) 多晶体内的自发磁化方向集中于外场方向。

磁学

磁学

铁单晶磁化曲线
铁磁体由磁中性磁化到饱和需要作一定的功: 为了使铁磁体磁化,要消耗一定的能量,它在数值上等于下 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称为磁化功。
W 0 HdM
0
M
沿不同方向的磁化功不同,反映 了饱和磁化强度矢量(MS)在不 同方向取向时的能量不同。MS沿 易磁化轴时能量最低,沿难磁化 轴时能量最高。 沿不同方向磁化所作的功不同,所需的磁化能也不同,这种 与磁化方向有关的能量称为磁各向异性能。
d
-Ms 磁滞回线示意图
磁化过程
磁滞损耗:铁磁体的状态经过一周的变化又回到初态,外界对 铁磁体做的正功(磁滞回线所包围的面积),是消耗在介质中 的能量,即不可逆地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量,如热能,这种损 耗叫磁滞损耗。 二、铁磁性材料特性 1、磁晶各向异性 在测量单晶铁磁性样品时发现 沿不同晶向的磁化曲线不同。 其中有一个方向的磁化曲线最 高,即最容易磁化。 在单晶体的不同晶向上,磁 性能不同的性质,称为磁性的各 向异性。
退磁过程:将试样磁化至饱和,然后 慢慢地减少H,直至取消外磁场,就 要发生磁畴的旋转,磁矢量松弛回复 到最近的易磁化方向,即B(或M) - Hs 也将减少。
但B(或M)并不按照磁化曲线 反方向进行,而是按右图abc段 曲线改变。
Ms Mr
a b
- Hc c
e
f
Hs H
d
-Ms
磁滞回线示意图
磁滞回线:当外磁场H从+Hs变到-Hs再变到+Hs,试样磁化 曲线形成的封闭曲线。
若颗粒足够小,整个颗粒可以在一个方向自发磁化到饱和, 成为一个磁畴 —— 这样的小颗粒称为单畴颗粒。
单畴颗粒内无畴壁,不 会有畴壁位移磁化过程,只 能有磁畴转动磁化过程。这 样的材料,其磁化与退磁均 不容易,具有较低的磁导率 与高H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尖晶石铁氧体材料的
K1<0和S<0,所以在铁氧
体中加入K1>0的CoFe2O4 或S>0的Fe3O4均可达到降 低K1和S的目的
降低K1和S值的目的
磁性材料
第二章 技术磁化理论
(三)、内应力和掺杂及其分布: 方案:尽量减少材料中的杂质含量和内应力的分布,主要通过
选择原料纯度、控制烧结温度以及热处理条件来实现
和结构与哪些因素 磁化过程中磁化曲线、磁滞回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铁 有关? 磁体的平衡状态,而从热力学的观点来看,在平衡状 态下,系统的总自由能等于极小值
磁性材料
第二章 技术磁化理论
第1节 技术磁化
Technical Magnetization
磁性材料
第二章 技术磁化理论
铁磁性物质的基本特征: (1)、铁磁性物质内存在按磁畴分布的自发磁化 (2)、铁磁性物质的磁化率很大 (3)、铁磁性物质的磁化强度与磁化磁场强度之间不是单 值函数关系,显示磁滞现象,具有剩余磁化强度,其磁化率都 是磁场强度的函数 (4)、铁磁性物质有一个磁性转变温度-居里温度TC (5)、铁磁性物质在磁化过程中,表现为磁晶各向异性和 磁致伸缩现象
若磁体被磁化,则沿外磁场强度
H上的磁化强度MH可以表示为:
MH
M V cos
S i i
i
磁畴转 顺磁磁 畴壁位移 化过程 动磁化 磁化过程 当外磁场强度H发生微小的变化 ΔH,则相应的磁化强 过程
V0
度的改变ΔMH可表示为:
M S cos i Vi M SVi cos i Vi cos i M S M H V0 i
例如:铁氧体材料,若选择原料纯度高、活性好、适当的烧结 温度和时间、热处理条件就可以使烧成的材料结构均匀、晶粒大小 适当,杂质和空隙较少;金属软磁材料,通过选择成分、原料纯度、 控制熔炼过程的温度和时间以及热处理条件等,可以得到单相、无 气泡、杂质少以及低的残余应力
实践证明,热处理对于材料结构和微结构影响很大,因而可
(4)、趋近饱和磁化区 较强H,M变化缓慢,逐渐趋于技术磁化饱和。符合趋 于饱和定律:
a b M M s 1 2 p H H H
其中a、b与材料形状有关
(5)、顺磁磁化区 需极高的H,难以达到。在技术磁化中不予考虑
磁性材料
第二章 技术磁化理论
3、磁化过程的磁化机制:
材料的磁特性的一种特殊方法,分
结晶织构和磁畴织构两种方法; 结晶织构:将各晶粒易磁化轴排列 在同一个方向上,若沿该方向磁化 可获得高的i ; 磁畴织构:使磁畴沿磁场方向取向 排列,从而提高i
有利于提高磁导率,但烧结温度
过高,会使材料内部某些元素挥 发而产生大空隙和应力,对提高
磁导率产生不利的一面
第二章 技术磁化理论
第1节 技术磁化过程 第2节静态磁参数分析
2节 反磁化过程
磁性材料
第二章 技术磁化理论
Introduce
Weiss分子场假说——自旋交换作用导致磁性体内部 存在分子场,从而产生自发磁化(MS~T关系,以及居
里点的存在)
在未受外磁场作用时为什么绝大多数铁磁体不显示宏 观磁性呢?——磁畴假说 磁畴的概述:宽度约为10-3cm,包含1014个磁性原子 (从微观和宏观两种角度认识磁畴)
如MnZn铁氧体材料,当其晶粒在5 m 以下时,磁导率约为500
左右,这时晶粒近似为单畴,其贡献是以畴转磁化为主,若晶粒 尺寸在5 m以上时,已不是单畴,将会发生畴壁位移,其磁导率 增大为3000以上
磁性材料
第二章 技术磁化理论
(五)材料的织构化 晶粒的尺寸大小一般要受到烧结 条件及热处理的影响,提高铁氧 体烧结温度,可以使晶粒长大, 利用i的各向异性特点来改进磁性
强磁性材料被磁化,实质上是材料受外磁场H的作用, 其内部的磁畴结构发生变化,也即是磁体内部总能量的平 衡分布重新调整过程
磁性材料
第二章 技术磁化理论
技术磁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i)、可逆畴壁位移磁化阶段(弱场范围内):
若H退回到零,其M也趋于零。(多见于金属软磁材料和磁导 率 较高的铁氧体中)
当磁场作动态变化时,称为动态磁化过程
磁化和内禀磁化);
技术磁化:指施加准静态变化磁场于强磁体,使其自发磁化的 方向通过磁化矢量M的转动或磁畴移动而指向磁场方向的过程
磁性材料
第二章 技术磁化理论
2、磁化曲线的基本特征: 铁磁性、亚铁磁性磁化曲线为复杂函数关系 强磁体的磁化曲线可分为五个特征区域: M (1)、起始磁化区(可逆磁化区域) M = iH B= 0iH (i=1+ i)
所以改变MS的大小并不是提高起始磁化率i的最有效的方法
磁性材料
第二章 技术磁化理论
(二)、磁晶各向异性常数K1和磁致伸缩系数S: 控制S和K1是改善起始磁化率i的一个重要途径(无论是在畴
壁位移还是在畴转磁化过程中)
例如Fe-Ni合金的K1和S随其成分及结构不同而变化,而且可以 在很大范围内变化其大小和符号
能影响到K1和S的性质,如对于S大的材料要注意降低内应力,而 K1大的材料则要尽量减少杂质的含量
磁性材料
第二章 技术磁化理论
(四)控制晶粒尺寸的大小:
若材料晶粒大,晶界对畴壁位移的阻滞较小;
实验已证明,起始磁化率随晶粒尺寸的增大而升高,且随着晶 粒尺寸大小的不同,对起始磁化率i的贡献的磁化机制也不同;
MH Mdisplacement Mrotation M paramagnetic
磁性材料
第二章 技术磁化理论
MH Mdisplacement Mrotation
即技术磁化过程为畴壁位移和磁畴转 动两种基本磁化机制
M H M displacement M rotation displacement rotation H H H
磁性材料
第二章 技术磁化理论
二、剩余磁化强度MR
剩余磁化状态:铁磁体磁化至 饱和后,再将外磁场减退至零 的状态,即H=0,而M0的磁
剩余磁化强度MR的大小,决
定于材料从饱和磁化降到H= 0的反磁化过程中磁畴结构的 变化;它是反磁化过程中不可 逆磁化的标志,也是决定磁滞 回线形状大小的一个重要物理 量
逆磁化过程 实验证明,一般的磁性材料除在极低的磁 场或极高磁场以外,在不同大小的磁场作 用下反复磁化均可得到相应的磁致回线, 而其中最大的回线就是饱和磁滞回线(Hc、
Mr)
磁性材料
第二章 技术磁化理论
与磁化过程一样,反磁化中也存在可逆与不可逆磁化过程 反磁化过程中,磁滞形成的根本原因主要由于铁磁体内存 在应力起伏、杂质以及广义磁各向异性引起不可逆磁化过程; 所以磁滞与反磁化过程中的阻力分布有密切的关系; 磁滞的机制肯定包括下面两种:(1)在畴壁不可逆位移过
磁性材料
第二章 技术磁化理论
磁畴结构:磁畴的大小、 形状以及它们在铁磁体 内的排布方式。研究磁 畴结构的形式及其在外
(1)了解铁磁体内部自 发磁化的分布; (2)为研究磁化过程提 供理论依据
磁场中的变化是磁学的 所有这一切都是由铁磁体系统内的总自由能等于极小 铁磁体为什么形成 重要内容之一 值所决定的。具体而言,铁磁体磁畴结构的形成以及 磁畴?磁畴的尺寸
磁性材料
第二章 技术磁化理论
一、磁化过程概述(General of magnetizing process)
1、一些基本概念:
磁化过程:指处于磁中性状态的强磁性体在外磁场的作用下,
其磁化状态随外磁场发生变化的过程,分为静态磁化过程和动态 磁化过程
化过程(又分为技术
磁性材料
第二章 技术磁化理论
(一)、材料的饱和磁化强度MS: 磁化理论决定的起始磁化率i均与Ms2成正比,所以提高MS的 大小有利于获得高的i; 在软磁材料中可以选择适当的配方成分以后,确实可以提高材 料的MS值; MS值一般不可能变动很大 ,且提高MS后不一定能够同时保证
低的K1和S等
顺磁磁化区 趋近饱和区 陡峭区 Rayleigh区 起始磁化区
(2)、Rayleigh区:仍属弱场范围, 其磁化曲线规律经验公式:
B 0 i H bH 2 M i H bH 2 (μ μi bH ) (b : 瑞利常)
H
第二章 技术磁化理论
磁性材料
(3)、陡峭区 中等场H范围,M变化很快。 特点是不可逆磁化过程,发生 巴克豪森跳跃的急剧变化,其与 均很大且达到最大值——又 称最大磁导率区
化状态;一般可以理解为铁磁
体磁化至饱和后,在反磁化过 程中保留了大量不可逆的磁化
部分,而退掉了在H > 0区域
中的可逆磁化部分
磁性材料
第二章 技术磁化理论
以由单轴各向异性晶粒组成的多晶体为例
M B A
说明剩余磁化的磁畴结构变化示意图
在多晶体中,假设晶粒的单易磁化轴 是均匀分布的,当多晶体在某个方向 磁化饱和后,再将外磁场降为零,由 于不可逆磁化的存在,各个晶粒内的 磁矩不是从饱和磁化方向回到自己原
重要机制) 一般来说,软磁材料中主要是由不可逆畴壁位移导致磁滞, 而某些单畴颗粒材料中,磁滞主要是由不可逆畴转磁化过程来 决定;同时在有些材料中,反磁化是通过反磁化核的生长来实 现,因此其磁滞主要决定于反磁化核生长的阻力
磁性材料
第二章 技术磁化理论
磁性材料
第二章 技术磁化理论
注意:矫顽力Hc和剩余磁化强度Mr是磁滞回线上的物 理量,而矫顽力HC是表征磁滞的主要磁学量,在一级近似 下,Hc可看作不可逆磁化过程的临界磁场H0的平均值来进
程中,由应力和杂质所引起的磁滞;(2)在磁畴不可逆转动
过程中,由磁各向异性能所引起的磁滞。
磁性材料
第二章 技术磁化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