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之选修史记5河渠书Word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之选修史记专题检测卷3Word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之选修史记专题检测卷3Word含答案

检测卷(时间:9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知识(2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荆轲嘿而逃去B.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C.召有司案图D.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解析A“嘿”同“默”;B“豫”同“预”;C“案”同“按”。

答案 D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擅:善于,擅长B.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驽:劣马,喻人蠢笨C.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叮嘱,嘱托D.臣固.将请之固:坚决解析A应为“独揽,专权”;C应为“跟随”;D应为“本来”。

答案 B3.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及.羽背关怀楚不及.汪伦送我情B.项王身亦被.十余创泽被.后世C.臣等不肖,请辞.去故人西辞.黄鹤楼D.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微.风燕子斜解析C均为“辞别,告辞”。

A分别为等到/比得上;B分别为遭受/覆盖;D分别为精妙,巧妙/微小。

答案 C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与籍避仇于.吴中乃设九宾礼于.廷B.以.故汉追及之赵亦盛设兵以.待秦C.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太子再拜而.跪D.于是尊荆轲为.上卿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解析A均为介词,在。

B分别为介词,表原因/连词,表目的;C分别为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D分别为动词,当作/动词,弹奏。

答案 A5.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地方..殊甚..千里,众数十万人B.恐惧C.齐威王横行....D.足为寒心解析A指“地方方圆”;C指“率意而行”;D指“提心吊胆”。

答案 B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女为悦己者容.②毕.礼而归之③皆谦而礼.交之④宁许以负.秦曲⑤左右欲刃.相如⑥使人止.晋鄙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⑧故内.惑于郑袖A.①⑤/②④⑥/③⑧/⑦B.①③/②⑥/④⑦/⑤⑧C.①/②④⑥/③⑤⑧/⑦D.①③⑤/②④/⑥⑦/⑧解析①⑤名词用作动词/②④⑥动词的使动用法/③⑧名词作状语/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河渠书》质量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河渠书》质量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河渠书》质量检测(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

B.而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

C.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

D.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

解析A项“并”同“傍”;B项“道”同“导”;C项“罢”同“疲”。

答案 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臣之所好者,道.也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B.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C.秦以为然,卒使就.渠瞬息可就.D.汉兴.三十九年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解析C项均为“成功,完成”。

答案 C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作:造B.而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道:通导C.水颓以绝.商颜绝:渡,穿过D.岁因以数不登.登:登上,攀上解析“登”应为“丰收”。

答案 D4.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B.江河之.决皆天事悼功之.不成C.乃厮二渠以.引其河欲以.溉田D.则还自临决河,沉白马玉璧于.河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解析B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C项,连词,表目的/介词,用;D项,介词,在/介词,比。

答案 B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B.害中国..也尤甚C.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D.通,以漕,大便利..解析A项指“难行的地方”;B项指“中原地区”;C项指“到处”。

答案 D6.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A.毋令东伐B.而韩闻秦之好兴事C.以富魏之河内D.今溉田之解析A项“东”为名词作状语;C项“富”为使动用法;D项“田”为使动用法。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专题二 学究天人 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 第5课 河渠书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专题二 学究天人 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 第5课 河渠书 Word版含答案

第5课 河渠书1.通假字(1)然河菑.衍溢,害中国也尤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乃厮.二渠以引其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九川既疏,九泽既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百姓飨.其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其奉.邑食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填决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北渡污.兮浚流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灾”,灾害 (2)同“导”,疏导,疏通 (3)同“斯”,分开 (4)同“酾”,分流,疏导 (5)同“享”,享受 (6)同“疲”,疲惫 (7)同“傍”,依靠,沿着 (8)同“俸”,俸禄 (9)同“以”,以上(下)(10)同“淤”,淤泥 (11)同“纡”,纡曲回转 (12)同“他”,其他2.一词多义(1)数⎩⎪⎨⎪⎧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数岁,河移徙: (2)更⎩⎪⎨⎪⎧ 岁百余万石,更砥柱之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 (3)登⎩⎪⎨⎪⎧ 岁因以数不登:舜登用:(4)稍⎩⎪⎨⎪⎧予越人,令少府以为稍入: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 答案 (1)屡次/计算/技艺/几 (2)经历(过)/另外 (3)丰收/进用 (4)微小/逐渐,渐 3.虚词归纳 (1)以⎩⎪⎨⎪⎧ 乃厮二渠以引其河: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 (2)于⎩⎪⎨⎪⎧ 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便于砥柱之漕:答案 (1)连词,来/连词,因此 (2)介词,在/介词,比4.古今异义词(1)以别九州..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害中国..也尤甚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漕从山东..西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便于..砥柱之漕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我国上古行政区划。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第5课五石之瓠((含答案))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第5课五石之瓠((含答案))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

第5课 五石之瓠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庄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庄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学习庄子善于用设喻的方法,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说理的艺术手法。

准确把握《庄子》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的艺术效果。

【作者简介】庄子:名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庄子》【作品知识】《庄子》书分内、外、杂篇,目前所传三十三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基础知识】1.读准字音。

贻(yí):赠送。

瓠(hù):葫芦。

石(dàn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呺(xiāo )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

为(wèi ):因为。

掊(pǒu ):砸破。

龟(jūn ):通作“皲”,皮肤受冻开裂。

洴(píng ):浮。

澼(pì):在水中漂洗。

絖(kuàng ):丝絮。

鬻(yù):卖,出售。

说(shuì):劝说,游说。

将(jiàng ):统率部队。

2.弄懂词义。

一:同一,一样的。

目标导航知识精讲或:无定代词,这里指有的人。

以:凭借,其后省去宾语“不龟手之药”。

虑:考虑。

一说通作“摅”,用绳络缀结。

樽:本为酒器,这里指形似酒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

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

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

重点梳理【重点01】翻译文本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2020版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专题二 第5课 河渠书 Word版含解析

2020版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专题二 第5课 河渠书 Word版含解析

第5课河渠书——一部治水史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

2.思维:认识司马迁写此书的用意及体现出的科学精神。

3.文化:认识我国古代水利治理对国计民生的意义。

学法点拨《史记》中的“八书”是司马迁创设的八篇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

《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

全文通过河道的开凿、治理等25件史实,阐述了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

同学们可能会因为它是写水利的,学之较难,又是自读文章而忽视它,甚至不去读它。

这都是不可取的,要知道,司马迁写此文是做过大量的、长期的实地考察和研究的,不仅真实性强,而且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甚至满腔悲愤。

因为他对治水的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

因此,同学们学习此文,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水利知识,认识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其中的成功和经验,其中的失败和教训,进而认识到水利在中国历史上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它关系到国计民生,甚至国运,还可以认识到司马迁对水利重要性的明确认识和深切关注,体会到他的科学调查精神及文字后的民生情怀。

本文难,难在作者写了大量的古地名和山川名称,它们令我们陌生。

除此之外,本文文字流畅,活跃着大量常见的文言词语,可读性很强,是提高我们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好文章。

诗美晨读河复(并序)①苏轼煕宁十年秋,河决澶渊,注巨野,入淮泗,自巨魏以北皆绝流而济,楚大被其害。

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七十余日不退,吏民疲于守御。

十月十三日,澶州大风终日,既止。

而河流一枝已复故道。

闻之喜甚,庶几可塞乎!乃作河复诗,歌之道路,以致民愿,而迎神休②,盖守土者之志也。

君不见西汉元光元封间,河决瓠子二十年③,巨野东倾淮泗满,楚人恣食黄河鳣。

万里沙回封禅罢④,初遣越巫沉白马。

河公⑤未许人力穷,薪刍⑥万计随流下。

吾君盛德如唐尧,百神受职河神骄,帝⑦造风师下约束,北流夜起澶州桥。

东风吹冻收微渌⑧,神功不用淇园竹。

楚人种麦满河淤,仰看浮槎栖古木⑨。

[注]①作者此年改任徐州,四月到任,七月就遇到这一场巨大的水患,计自七月十七日黄河决堤,八月二十一日水到了徐州城下,至十月五日水退,在这些日子里,他率领徐州的官吏、士卒、人民,大力地防守,抢救了徐州全城的生命财产。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学案第5课 河渠书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学案第5课 河渠书 Word版含答案

第5课河渠书【学习导引】《史记》中的“八书”是司马迁创设的八篇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

《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

全文通过河道的开凿、治理等25件史实,阐述了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

同学们可能会因为它是写水利的,学之较难,又是自读文章而忽视它,甚至不去读它。

这都是要不得的,要知道,司马迁写此文是做过大量的、长期的实地考察和研究的,不仅真实性强,而且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甚至满腔悲愤。

因为他对治水的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

因此,同学们学习此文,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水利知识,认识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其中的成功和经验,其中的失败和教训,进而认识到水利在中国历史上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它关系到国计民生,甚至国运,还可以认识到司马迁对水利重要性的明确认识和深切关注,体会到他的科学调查精神及文字后的民生情怀。

本文难,难在作者写了大量的古地名和山川名称,它们令我们感到陌生。

除却此点,本文文字流畅,活跃着大量常见的文言词语,可读性很强,是提高我们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好文章。

【文本卡片】一、人物名片1.李冰——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都江堰的设计者和兴建的组织者。

中外驰名的都江堰位于四川省中部岷江中游,整个工程是由分水堰(也称“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工程组成的。

它规模宏大,地点适宜,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种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迹。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确保了当地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2.西门豹——战国时邺令,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

同时,他又是一位无神论者。

他初到邺城时,看到这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百业萧条,一片冷清。

后来才知道百姓为“河伯娶妇”所困扰。

他巧妙地利用三老、巫婆等地方豪绅、官吏为河伯娶妻的机会,惩治了地方恶霸势力,教育了广大百姓。

3.郑国——战国末水利家,韩国水工。

秦始皇元年,受命入秦游说,建议引泾水东注北洛水为渠,企图以此耗费秦国国力,勿使伐韩。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第5课河渠书课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第5课河渠书课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⑤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指南录后序》
动词,间隔 形容词,远 名词,奸细 动词,参与 名词,机会
7.以①②乃于厮是二关渠中以为.引沃其野河,无凶年,秦以.富强
连词,来 连词,因此
8.于①②于便.楚于.,砥西柱方之则漕通渠汉水、云梦之野
介词,在 介词,比
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大禹治水改“堵”为“疏”,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孟子说:“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 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大禹治水时总结了其父 鲧以堵的方法治水而失败的教训,采取疏的方法治理洪水, 终于取得成功。就是因为大禹顺应了自然规律,导溪水而入 江河,导江河而入大海,使洪水不再四处泛滥,让龙蛇入 渊,鸟兽上山,穴居、巢居的老百姓回到便于种植庄稼的地 方安居乐业,促进了农业生产,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在 中华大地上第一次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五、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穿二江(于)成都之中。(省略介词) ②欲罢之,毋令(之)东伐。(省略宾语) ③欲以(之)溉田。(省略宾语) ④秦以为然,卒使(之)就渠。(省略宾语) 2.倒装句 (1)主谓倒装句 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甚哉”倒装)
(2)宾语前置句 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正常语序:烧萧条兮噫乎以何 御水) (3)状语后置句 拟于巴蜀。(正常语序:于巴蜀拟) 3.固定句式 ①谷从渭上,与关中无异。(无异:和……相同) ②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以为然:认为…… 对) ③瓠子决兮将奈何?(奈何:把……怎么办呢?怎么办 呢?)
既洒;西门豹、郑国兴水利,使国富强;郑大司农开凿漕渠, 益肥关中之地。两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 是的重要性。
应用角度:这则材料可用于与“实践”“重视调查”“思 路”“实事求是”“和谐”“顺应自然规律”等内容有关的作 文中。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之选修史记专题检测卷4Word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之选修史记专题检测卷4Word含答案

检测卷(时间:9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知识(2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万世世不轶毁B.虏魏王,禽夏说C.于是信孰视之D.盖聪明绚智之所居也解析A“轶”同“迭”;B“禽”同“擒”;C“孰”同“熟”。

答案 D2.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力:努力,致力于B.悉诣守、尉杂.烧之杂:杂乱C.通.有补民益主之业通:普遍D.天下已集.,乃谋畔逆集:集中解析B应为“共,全都”;C应为“显贵,得志”;D应为“安定,和睦”。

答案 A3.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叔带去周适.晋B.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君安与项伯有故.C.众多厌.之者暴秦之欲无厌.D.秦之纲绝.而维弛绝.知此事要躬行解析A均为动词,到。

B分别为原因,缘故/旧交情;C分别为讨厌,厌恶/满足;D分别为断/全,尽。

答案 A4.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志与众异公子从其.计B.愿枉车骑过之.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C.始有宠于.灵公故令自夷于.此D.大王乃.肯临臣乃.赐胡服解析A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B分别为代词,他/助词,的;C分别为介词,表被动/介词,在;D分别为表转折/表顺承。

答案 A5.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于是公子立自责..B.愿君留意..臣之计C.而以公子为长者..者..D.臣闻中国解析B指“仔细考虑”;C指“有德行的人”;D指“中原地区”。

答案 A6.下列句中的活用词类型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朱亥袖.四十斤铁椎A.有一母见信饥,饭.信B.羞.与绛、灌等列C.天下共苦.战斗不休D.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解析例句和A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B为意动用法;C为形容词作动词;D为为动用法。

答案 A7.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小人哉程婴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C.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D.甚哉水之为利害也解析C为被动句、判断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A .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

B .而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

C .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

D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

解析 A 项“并”同“傍”;B 项“道”同“导”;C 项“罢”同“疲”。

答案 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臣之所好者,道.也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 B.⎩⎪⎨⎪⎧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C.⎩⎪⎨⎪⎧秦以为然,卒使就.渠 瞬息可就. D.⎩⎪⎨⎪⎧汉兴.三十九年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 解析 C 项均为“成功,完成”。

答案 C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A .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 作:造B .而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 道:通导C .水颓以绝.商颜 绝:渡,穿过D .岁因以数不登.登:登上,攀上解析 “登”应为“丰收”。

答案 D4.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 B.⎩⎪⎨⎪⎧江河之.决皆天事悼功之.不成 C.⎩⎪⎨⎪⎧乃厮二渠以.引其河欲以.溉田 D.⎩⎪⎨⎪⎧则还自临决河,沉白马玉璧于.河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 解析 B 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A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C 项,连词,表目的/介词,用;D 项,介词,在/介词,比。

答案 B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B .害中国..也尤甚 C .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 D .通,以漕,大便利..解析 A 项指“难行的地方”;B 项指“中原地区”;C 项指“到处”。

答案 D6.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3分)A .毋令东伐B .而韩闻秦之好兴事C .以富魏之河内D .今溉田之解析 A 项“东”为名词作状语;C 项“富”为使动用法;D 项“田”为使动用法。

答案 B7.下面对各句式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 .便于砥柱之漕(状语后置句)B .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判断句)C .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宾语前置句)D.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主谓倒装句)解析B项是定语后置句。

答案 B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汉兴三十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

其后四十有余年,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

于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

是时武安侯田蚡为丞相,其奉邑食鄃。

鄃居河北,河决而南则鄃无水菑,邑收多。

蚡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强塞,塞之未必应.天。

”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

于是天子久之不事复塞也。

是时郑当时为大农,言曰:“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

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田: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

”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

通,以漕,大便利。

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

其后河东守番系言:“漕从山东西,岁百余万石,更.砥柱之限,败亡甚多,而亦烦费。

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引河溉汾阴、蒲坂下,度可得五千顷。

五千顷故尽河壖弃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

谷从渭上,与关中无异,而砥柱之东可无复漕。

”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

数岁,河移徙,渠不利,则田者不能偿种。

久之,河东渠田废,予越人,令少府以为稍入。

8.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数:术数B.塞之未必应.天应:符合C.此损.漕省卒损:损失D.更.砥柱之限更:经过解析损:减少答案 C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江河之.决皆天事久之.,河东渠田废B.河决于.瓠子蚡言于.上曰C.民茭牧其.中耳其.孰能讥之乎D.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用事者.争言水利解析D均为“……的人”。

A项分别为助词,的/助词,凑音节,无实义;B项分别为介词,在/介词,对;C项分别为代词,那/语气副词,表反问。

答案 D10.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田蚡为了自己的封地,损人利己,破坏兴修水利的计划,并以天命、气数等来做借口,使得天子放弃了利国利民的工程。

B.郑当时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好黄河水灾,使得黄河水只能用来灌溉,变水害为水利。

C.在治理水患的态度上,田蚡和郑当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通,以槽,大便利。

其后槽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分别突出了水之“害”、水之“利”,从而证明了“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观点。

解析B项“只能”一词用错。

治理好黄河水灾,一举多得,既可运输,又可灌溉。

答案 B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0分)(1)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时武安侯田蚡为丞相,其奉邑食鄃。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于是东郡发动大量士卒把决口堵塞了。

(2)这时武安侯田蚡当丞相,他的奉邑是鄃(以鄃县税为食)。

(3)天子认为说得对,命令齐人水利工匠徐伯测量标记,发动士卒数万人开凿漕渠,三年开通。

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7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

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

孝景时,为太子舍人。

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

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

武帝立,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

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谪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

”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

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

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

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

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

闻人之善言,进之上,惟恐后。

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②称郑庄。

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

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

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③人,多逋负。

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

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

顷之,守长史。

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

数岁,以官卒。

郑庄始列为九卿,中废,家贫,宾客益落。

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

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一贫一富,乃知交态。

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郑亦云,悲夫!(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注】 ①洗沐,假期,犹今星期日。

②翕然,形容言论、行为一致。

③僦,运送。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存:问候B .与官属言,未尝名.吏 名:名称C .天下费多,财用益匮. 匮:缺乏D .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 阗:充满 解析 名:动词,称名。

答案 B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以庄为.汝南太守于是关中为.沃野 B.⎩⎪⎨⎪⎧以.武安侯、魏其时议未易以.人力为强塞 C.⎩⎪⎨⎪⎧常引以为贤于.己 于.齐,则通菑济之间 D.⎩⎪⎨⎪⎧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 解析 D 项,均为副词“于是”。

A 项,分别是“做,担任”和“变成”;B 项,分别是“因为”和“用”;C 项,分别是“比”和“在”。

答案 D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郑庄礼贤下士的一组是()(3分)①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②其慕长者如恐不见③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④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⑤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⑥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A.①③④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④⑤解析①是说他乐于助人,④说他重视人才,⑥是说他迎合皇上。

答案 B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郑庄喜好交友,乐于助人,每逢休假日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拜谢宾朋,往往通宵达旦。

B.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说的都是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的话,并推荐贤士和属下的丞史。

C.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受其影响,在朝廷议事时,常常随声附和,迎合皇上旨意,从不随便说是论非。

D.郑庄为官廉洁,平时完全依靠俸禄和赏赐来结交朋友,虽官至九卿,死后家里却没有剩余的财物。

解析C项前后无因果关系。

答案 C16.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价郑庄、翟公“有势”和“无势”时的不同境遇,视角新颖。

B.司马迁的观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危难之中见真情”,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C.启示后人在交友时要慎重,要以情待人,不可以富贵贫贱为原则,发人深思。

D.运用对比手法,如翟公与郑庄对比,富贵与贫贱对比,将观点阐述得鲜明深刻。

解析D项“翟公与郑庄”不是对比。

答案 D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他执行主人敬待客人的礼节,凭自己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客人。

(2)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况且是一般人呢!【参考译文】郑当时,字庄,陈县人。

以仗义行侠自豪,他把梁孝王的大将张羽从危难中解救出来,名声在梁、楚一带传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