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简介
许地山 赏析

许地山赏析
摘要:
一、许地山简介
二、许地山作品特点
1.主题内容
2.文学风格
三、许地山代表作赏析
1.《缀网劳蛛》
2.《命命鸟》
四、许地山的影响及评价
正文:
四、许地山的影响及评价
许地山的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与鲁迅、郭沫若等人一同为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内容丰富,被誉为“文学的百科全书”。
许地山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总结:许地山作为一位杰出的中国现代文学家,他的作品主题丰富、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对许地山的简介、作品特点、代表作品赏析以及影响和评价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他的文学作品。
许地山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
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花)生。
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
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
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合办《新社会》旬刊。
1920年毕业时获文学学士学位,翌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1922年又毕业于燕大宗教学院。
1923—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哲学、民俗学等。
回国途中短期逗留印度,研究梵文及佛学。
1927年起任燕京大学教授、《燕京学报》编委,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课。
1935年因与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不合,去香港大学任教授。
抗日战争开始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
后终花生又名落花生,属蝶形花科落花生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原产于南美洲一带,世界上栽培花生的国家有100多个,亚洲最为普遍,次为非洲,据中国有关花生的文献记载栽培史约早于欧洲100多年。
花生被人们誉为“植物肉”,含油量高达50%,品质优良,气味清香。
除供食用外,还用于印染、造纸工业,花生也是一味中药,适用营养不良、脾胃失调、咳嗽痰喘、乳汁缺少等症。
花生的栽培管理技术性也相对较强。
因劳累过渡而病逝。
花生的果实为荚果,通常分为大中小三种,形状有蚕茧形,串珠形和曲棍形。
蚕茧形的荚果多具有种子2粒,串珠形和曲棍形的荚果,一般都具有种子3粒以上。
果壳的颜色多为黄白色,也有黄褐色、褐色或黄色的,这与花生的品种及土质有关。
花生果壳内的种子通称为花生米或花生仁,由种皮、子叶和胚三部分组成。
种皮的颜色为淡褐色或浅红色。
种皮内为两片子叶,呈乳白色或象牙色。
许地山的资料

许地山的资料(一):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落花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许地山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用心宣传革命。
“五·四”前后他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
1935年,许地山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许地山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等。
(二):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台湾台南。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
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陆。
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持续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籍。
1913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
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必须影响,之后,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
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言。
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齐谈论时政,寻求真理,探索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道路。
他们在北京青年会图书馆修改《新社会旬刊》,宣传革命思想,发表新文学作品。
当“五四”运动爆发时,许地山作为学生代表经常上街演讲,在天安门前参加游行集会,用心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
许地山的文学地位和贡献

许地山的文学地位和贡献许地山(1900年-爱称“山羊”,因其出生地在山东曲阜而得名)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
他以其深刻细腻的描写风格、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作品和对传统文化的批评与反思而受到广泛赞誉。
许地山在文学创作中,一直注重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
他通过对细节的精心描写,刻画出了许多丰满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使读者感到他们的生动性与真切性。
例如,在他的小说《荔枝》中,他通过描写男主人公的高尚品质、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以及其他人物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残酷。
他对人物的塑造深入细致,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他们的情感和命运。
许地山的作品在描写地方特色方面也非常突出。
他采取了真实的地方细节,如方言、民俗和风土人情,为他的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地域气息。
例如,在他的著名小说《山羊跳进大海》中,他生动地描绘了山东农村的人民生活和他们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这些人如何面对现实困境的故事。
通过这种地方特色的描写,他不仅展示了特定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还使其作品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除了对现实的描写,许地山还以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评而为人瞩目。
他对古代文人和士人的精神追求进行了解构和分析,并通过他的作品揭示了其中的虚伪与偏见。
在他的小说和散文中,他不仅将现代人与古代思想对立进行了对话,还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考察,阐明了传统文化的演变和对当代人的影响。
与此同时,他也试图探索传统文化在当前社会中的可能性,希望找到一种既承袭传统、又符合现实需求的文化路径。
许地山的文学贡献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还可以从他的理论和评论中看出。
他善于观察和思考,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对文学创作、文化传承和社会问题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他尤其关注农民文学的发展,倡导将农民生活与文学创作相结合,为农村文学的崛起和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许地山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越的作家,他通过深刻的人物塑造、地方特色的描写、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为中国文坛带来了丰富多样的作品和观点。
许地山的故事

许地山的故事【最新版2篇】目录(篇1)I.许地山简介II.许地山的主要作品III.许地山的影响正文(篇1)I.许地山简介许地山是一位20世纪中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出生于台湾。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II.许地山的主要作品许地山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剧本和诗歌,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的短篇小说《空山灵雨》,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该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成长和自我救赎的过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此外,他的其他作品还包括《宝岛》等。
III.许地山的影响许地山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录(篇2)1.许地山的故事的概述2.许地山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3.作品主题及意义4.总结正文(篇2)一、概述许地山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空山灵雨》、《七封》、《落花生》等,这些作品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哲学思考。
二、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许地山出生于1892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
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经历了晚清和民国两个重要历史时期,这个时代背景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自幼爱好文学,青年时期在燕京大学攻读文学,毕业后曾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
三、作品主题及意义许地山的作品以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生问题为主,他的作品深入探讨了人性、家庭、爱情、友谊等主题。
他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丰富。
他的作品也关注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教育问题等,这些问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四、总结许地山是一位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国粹与国学】许地山

【国粹与国学】许地山许地山(1893~1941),福建龙溪人,作家、学者。
著有散文集《空山灵雨》、小说集《缀网劳蛛》、学术论著《中国道教史》等。
“国粹”这个名词原是不见于经传的。
它是在戊戌政变后,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呼声嚷到声嘶力竭的时候所呼出来的一个怪口号。
又因为国粹学报的刊行,这名词便广泛地流行起来。
编辞源的先生们在“国粹”条下写着:“一国物质上,精神上,所有之特质。
此由国民之特性及土地之情形,历史等,所养成者。
”这解释未免太笼统,太不明了。
国民的特性,地理的情形,历史的过程,乃至所谓物质上与精神上的特质,也许是产生国粹的条件,未必就是国粹。
陆衣言先生在中华国语大辞典里解释说,“本国特有的优越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就是国粹。
这个比较好一点,不过还是不大明白。
在重新解释国粹是什么之前,我们应当先问条件。
(一)一个民族所特有的事物不必是国粹。
特有的事物无论是生理上的,或心理上的,或地理上的,只能显示那民族的特点,可是这特点,说不定连自己也不欢喜它。
假如世间还有一个尾巴的民族,从生理上的特质,使他们的尾巴显出手或脚的功用,因而造成那民族的精神与文化。
以后他们有了进化学的知识,知道自己身上的尾巴是连类人猿都没有了的,在知识与运动上也没有用尾巴的必要,他们必会厌恶自己的尾巴,因而试要改变从尾巴产出来的文化。
用缺乏碘质的盐,使人现出粗颈的形态,是地理上及病理上的原因。
由此颈腺肿的毛病,说话的声音,衣服的样式,甚至思想,都会受影响的。
可是我们不能说这特别的事物是一种“粹”,认真说来,却是一种“病”。
假如有个民族,个个身上都长了无毒无害的瘿瘤,忽然有个装饰瘿瘤的风气,渐次成为习俗,育为特殊文化,我们也不能用“国粹”的美名来加在这“爱瘿民族”的行为上。
(二)一个民族在久远时代所留下的遗风流俗不必是国粹。
民族的遗物如石镞,雷斧;其风俗,如种种特殊的礼仪与好尚,都可以用物质的生活,社会制度,或知识程度来解释它们,并不是绝对神圣,也不必都是优越的。
许地山的故事

许地山的故事【原创版3篇】目录(篇1)1.许地山的故事概述2.他的生活经历和文学成就3.对后世的影响和评价正文(篇1)一、概述许地山是一位杰出的中国现代作家,他的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
他出生于1892年,逝世于1941年,享年49岁。
他出生于台湾,后回到大陆,在大学期间开始创作,并成为了一名虔诚的基督徒。
二、生活经历和文学成就许地山的生活经历丰富多彩,他曾在南洋大学学习,后回到大陆,在燕京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
他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空山灵雨》。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三、对后世的影响和评价许地山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海外广受欢迎。
他的作品也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许多当代作家都受到了他的启发。
目录(篇2)1.许地山的故事的概述2.许地山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3.作品主题及意义4.总结正文(篇2)一、概述许地山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人性描绘而著称。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空山灵雨》、《危巢坠简》等。
二、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许地山出生于1892年,逝世于1941年。
他成长于中国动荡的年代,经历了多次政治变革和社会动乱。
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三、作品主题及意义许地山的作品主题丰富多样,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人性、生命和自然的探索。
他的作品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表达了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空山灵雨》通过对山村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思考。
目录(篇3)1.许地山的故事的简介2.许地山的生平经历3.许地山在文学领域的贡献4.许地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正文(篇3)一、许地山的故事的简介许地山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作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西明斯痛》、《黄昏后》等。
许地山许地山原名许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生于台湾台南,甲午之战后全家

许地山-许地山原名许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
生于台湾台南,甲午之
战后全家
原名许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
生于台湾台南,甲午之战后全家迁居福建龙溪。
许地山幼年随父在广东读书,中学饿毕业因家境衰落,到漳州第二师范教书,1913年赴缅甸仰光中学任教,1916年回国。
次年入燕京大学,得文学士学位后再入宗教学院,得神学士学位。
1923年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次年到英国牛津大学研习。
他对宗教史有精深研究,也下工夫钻研过印度哲学、人类学、民俗学,掌握梵文、希腊文和中国古代
的金文、甲骨文,是著名学者。
许地山
语体文法大纲1921,生活
缀网劳蛛1925,商务
商人妇呵住,1925,商务
空山灵雨1925,商务
无法投递之邮件1925,北京文化学社
印度文学1930,商务
解放者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道教史1934,商务
春桃1935,生活
落华生创作选1936,上海仿古书屋
扶箕迷信的研究1941,商务
萤灯1941,香港进步教育出版社
许地山语文论集1941,香港新文学学会
国粹与国学1946,商务
杂感集1946,商务
危巢坠简1947,商务
许地山选集1951,开明
许地山选集1952,人文
佛藏子目引得汇编,1923,燕大图书馆编纂处
达衷集编纂,1931,商务
孟加拉民间故事印度戴博诃利著,1929,商务
二十夜间英国贝恩编,1955,作家
大阳底下降英国贝恩编,1956,作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地山简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许地山默默无闻的真大家——许地山先生“花生是生长在泥土里的,并不好看。
剥了壳子吃起来,相香,好吃,可以做成多种食品,还可以制油。
”一九二一年和一大二二年许地山开始写小说和散文,发表时他以落华生作为笔名。
《小说月报》十三卷四月号起陆续刊载的他的《空山灵雨》,其中有一篇散文,题名《落花生》,它说,花生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作者如此赞美落花生,对落花生这种质朴的爱好以及评语,恰如是他对自己一生治学处世的基本态度的自我鉴定。
一、少年——“许真人”——教授一八九三年二月十四日许地山出生于台湾,是许家的第四个儿子,名赞堃,字地山。
这一年正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前一年。
甲午战败后,清廷割让台湾,台湾人民爆发了民族革命,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进士出身),担任筹防局统领据守台南;台南陷落后,遂携带全家渡海迁移福建龙溪(即漳州)。
这一年是一八九五年,许地山还不满三岁。
后来他的父亲在广东阳江等地做县知事,许地山即随父亲在广东读书,先是攻读于私塾,十八岁毕业于随宦中学。
一九一二年十九岁上因家境衰落,不得不自立谋生,进入福建省漳州第二师范做教员。
一九一三年出国去缅甸仰光中学任教,在那里工作三年。
一九一六年回国任漳州华英学校教员。
一九一七年赴北京至燕京大学学习。
许地山幼年生长于一个台湾爱国者的家庭,读经史,习孔孟,受的是诗书传家的封建教育。
少年时期又适逢辛亥革命,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他既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世家子弟,也不是具有一般维新思想企图任重致远的青年,他有他的性格。
他初入燕京大学时被同学们视为怪人,看做傻子。
有人说许地山是怪人,其怪有三:天天练习写钟鼎文(其实是写梵文),此其一怪;每日总是穿着下缘毛边的灰布大褂,不理发,头发留得很长,二怪也;三怪是吃窝头(那时华北闹旱灾,学生每周吃三次窝头)不吃菜而蘸糖。
这样的一位怪模怪样的学生,又长着一副紫膛面孔,嘴巴老像是开口笑着,岂不怪吗?如若不怪,那就是傻子了。
这副长相是曾经饱读诗书的秀才吗?这身打扮像是出海住过外国的学子吗?正因为如此,初进燕大时大家看不惯他,他也只好独来独往,落落寡合。
同学们赠给了他一个外号,叫他“许真人”。
现象不可能长久掩盖本质,学生们过的是集体生活,逐渐地同学们对他熟悉起来。
和他接触后,才知道他会说厦门话、广州话、北京话,懂得英文、德文、梵文等多种外国文字;待人和蔼,总是满面春风乐呵呵的;并且很有文才,时常替同学改对联,撰文稿。
不久,他就和一些同学交上了知心朋友,人家也不觉得他的傻气和怪气了。
一九二0年毕业于燕大,得文学士学位,接着又入燕大宗教学院学习。
他在校刻苦学习,勤奋读书,可是他不选国文课,他说“我瞧不起这里的国文”,话虽说得近乎狂妄,实际上当时教国文的几位老夫子确实十分陈腐迂阔,说不上真才实学。
除文学院和宗教学院的课程外,他还挤时间学习金文、甲骨文等古文字和研读历史考据等资料。
他也并非绝对埋首于故纸堆中不问国是,一九一九年为了反对曹汝霖、章宗祥等的卖国行为,他曾参加五四运动游行示威的先锋行列,他和广大青年一起猛烈地向传统的旧礼教开火,他向往的是一个实行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
一九二O 年,他和郑振锋、瞿秋白、瞿世英、耿济之等合编了一种刊物《新社会旬刊》,这是一种谈青年修养、介绍科学知识,和讨论社会革命宣传反帝反封建的刊物。
许地山当时为刊物写过一些文章。
有人(案是白序之,在一九四一年二十八期《燕京新闻?副叶》上作《悲哀的回忆》一文所述)记得他发表过一篇文章,是讲丘八为什么强奸的问题,全文似乎满篇痛骂丘八,可是他还从生理、心理上来分析问题,许地山决非原恕这种暴行,此文之例不过说明他有独特的见解,认为很多社会现象和残忍行为必须追根溯源,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一九二0年北京筹备成立文学研究会,许地山是发起人之一。
一九二一年在燕京大学内也成立了文学研究会,除许地山外,还有富汝培、熊佛西、谢婉莹、凌瑞棠(叔华)等人。
当时他们对泰戈尔的作品极感兴趣,在许地山主持下,曾邀徐志摩来北京专门谈论泰戈尔的生平。
此后他还参加其他一些课外活动,如当时中国影片很少,放映外国影片时,无字幕翻译,电影公司经常约请燕大学生在银幕放映时,一边看一边详述,许地山的讲解生动活泼,很受观众欢迎。
一九二二年他毕业于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得神学士学位,暂留燕大任助理。
一九二三年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研究印度哲学和宗教比较学,一九二四年得文学硕士学位。
是年离美赴英,进入牛津大学研究院,除研究宗教史外,还研究印度宗教、哲学、土俗学及人类学;除继续研习梵文外,还学习希腊文。
一九二六年又获得牛津的文学学士学位。
回国时途经印度作过短期勾留。
同年十月口国。
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二七年任燕京大学助教和平民大学教员,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O年在燕大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一九三0年以后升任教授。
这一时期还在北京大学兼课,开授印度哲学;在清华大学兼课,讲人类学;并在师范大学兼授过历史课。
一九三三年应中山大学邀请,赴广州中山大学教授人类学。
同年冬季,再赴印度研究,一年后回国,仍执教于燕京大学。
二、宗教结下不解缘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前期的许地山,对宗教的研究是下了一番工夫的。
在燕大、在美国和英国都钻研宗教史,在印度又研究佛教,后来又研究道教。
一生除教学工作和文学创作外,花费了很多时间研究、撰述宗教比较学和宗教史。
看起来多种宗教都和他结缘,他到底虔诚地信仰哪一门宗教呢?他研究宗教是有他的思想根源与具体情况的。
一九一六年在福建漳州华英中学做教员时,他曾入伦敦会基督教会,可是他逐渐对教会中的教义与传统的宗教仪式起了反感,不愿俯首听从教会的一切指挥,追求的是宗教之外的自由和民主,因此后来对基督教和教会淡漠起来,却转而有兴趣地研究起佛教和其他宗教了。
他认为人类历史几千年以来,各地域各民族所信仰的宗教名目繁多,而研究的人不多,于是立志于探讨各种宗教的教义,或许是自觉和不自觉地想揭开宗教的神秘面纱,为宗教研究开辟新纪元吧。
因此他刻苦地研究宗教比较学,越钻研下去,越感到这是一件有益于人类的工作。
篇二:许地山先生简介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
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2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
“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
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一生著作颇多,有《花》《落花生》等。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书籍。
许地山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一开始就汇入了问题小说的热潮之中,出手不凡,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
主要成就许地山许地山曾翻译过《吉檀迦利》《在加尔各答途中》《主人,我的琵琶拿去吧》等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散文。
1928年他翻译了《孟加拉民间故事》,1930年,出版了专著《印度文学》,1934年,又译出印度故事《太阳底下降》《二十夜问》,从而成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
经过数年的刻苦努力,许地山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
许地山从英国留学归来后的几年间(自1927年起,至1935年离开燕京大学止),写有学术论文8篇,学术论著5部。
其中1930年出版的《印度文学》,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印度文学史专著。
20世纪30年代初,北平中华乐社柯政和主编过《世界名歌一百曲集》,共分十册,每册十曲,其中第一册的十曲歌词都是许地山翻译的,书前有许地山写的《前言》和柯政和的《序》,书后有许地山写的歌词解释。
他擅长琵琶,能谱曲编词,同时许地山精通音律,熟捻西洋乐曲和西洋民歌。
许地山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
[1]主要作品书名语体文法大纲缀网劳蛛题材短篇小说集时间1921 1925出版社生活商务书名商人妇题材短篇小说集散文集散文集论著短篇小说集上册,论著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散文时间1925 1925 1925 1930 1933 1934 1935 1936 1941 1941 1941 1946 1946 1947 1951 1923 1931 1929出版社商务商务北京文化学社商务北平星云堂书店商务生活上海仿古书屋商务香港进步教育出版社香港新文学学会商务商务商务开明燕大图书馆编纂处商务商务空山灵雨印度文学解放者道教史春桃无法投递之邮件落花生创作选扶箕迷信的研究萤灯许地山语文论集国粹与国学杂感集童话故事论著短篇小说集危巢坠简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集(上中下册)汇编印度戴博诃利著佛藏子目引得落花生达衷集孟加拉民间故事收起作品特色许地山他一开始创作,就站在弱者的角度审视社会乃至身边所发生的一切。
一方面,他忖身推人同情弱者,以此决定了他的情感色彩是现实的;另一方面,他以亲身所感所睹之社会不平而萌发改变现状之愿望.试图为这腐败的社会寻求一条到达光明的道路。
因此,以其进入宗教的角度和动机可以感到:许地山是有感于人类的不平和人生的黑暗才走人宗教的。
许地山的出世恰恰是为了人世,他那建立在现实苦难之上的宗教情绪.本质上是一种忧患意识。
许地山尽管熟诸佛道经典,却从来不想避世隐居,始终把改造社会、拯救人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一简单朴帝的信条贯穿了许地山的一生。
其作品既表现了他对佛教文化的体悟和阐释,矧时也集合了他对基督教文化、道教文化乃至现实主义文化的多重思考和体认。
接受佛学的虚空观,不是导向现实人生的否定和是非观念的泯灭,而是承认局限,敞开自我,拥抱世界。
篇三:许地山简介及作品《落花生》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课文]15 落花生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
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咐附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