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 10 免疫性疾病
免疫病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常见免疫性疾病

免疫病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常见免疫性疾病免疫病理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在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基本原理的学科。
它涉及到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免疫反应对于疾病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免疫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并探讨一些常见的免疫性疾病。
一、免疫病理学的基本原理1. 免疫系统的结构和组成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器官(如脾脏、淋巴结、扁桃体等)和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
这些组织和细胞相互配合,为机体提供免疫功能。
2. 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具有识别、清除和记忆等功能。
它能够识别外来抗原,并通过产生抗体和激活免疫细胞清除这些抗原。
同时,免疫系统还能够通过免疫记忆机制,使机体在再次暴露于相同抗原时能够更快、更有效地作出反应。
3. 免疫反应的类型免疫反应主要分为细胞性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类型。
细胞性免疫主要由T细胞介导,体液免疫则主要由B细胞和抗体介导。
这两种免疫反应在机体抵御不同类型的病原体时起到不同的作用。
4. 免疫系统的调节为了保持免疫系统的稳定性,机体需要调节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方向。
这一调节过程主要由免疫调节细胞和细胞因子等调控。
二、常见免疫性疾病1. 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活化,攻击正常组织和器官。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自身免疫病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免疫系统的异常调节有关。
2.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机体对于一些原本无害的物质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
常见的过敏反应包括鼻炎、哮喘和荨麻疹等。
过敏反应的发生主要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如过敏原的暴露和免疫系统的过敏性反应。
3. 免疫缺陷病免疫缺陷病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功能部分或全部缺陷,导致机体易受感染。
典型的免疫缺陷病是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如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和艾滋病等。
4. 移植排斥反应移植排斥反应是指移植物和受移植者之间的免疫冲突。
人体对于异体移植物会产生免疫反应,导致移植物被排斥。
自身免疫性疾病与抗核抗体

.
35
抗心磷脂抗体(ACA)
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 燥综合征,反复自然流产、抗磷脂综合征 (包括血栓形成、自发性流产、血小板减少 和CNS病变)患者
IgM型ACA可作为自发性流产的前瞻性指标
.
36
抗β2糖蛋白抗体(抗β2GP-1)
•对SLE具有很高的特异性(40-90%),且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可用于疗效监 测•SL。E的标志抗体(50-95%),特异性几乎为100%。在SLE早期就会出现的抗 体•多。见于药物诱导的红斑狼疮(95%);亦可见于SLE(30-70%)和类风关( 1•S5L-E5的0%特)异性标志(5-15%),与中枢神经系统、肝脏或肾脏受累相关。
•几乎仅见于SS(40-80%)和SLE(10-20%)的女性患者中,男女比例1: 2•仅9 见于25-75%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弥散型)
•多肌炎/皮肌炎(8%),弥散型系统性硬化症(PSS)
•多肌炎(25-35%),常与合并肺间纤维化相关
•局限型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CREST综合症:70-90%),PBC(10-30%),雷诺 •SLE的特异性抗体(3%),与SLE患氏者综发合展症为弥散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有关
均质型:此型与抗dsDNA和抗组蛋白抗体有关。 周边型:此型对应的抗体为抗dsDNA抗体。 斑点型或颗粒型:此型抗体与多种自身抗体有
关,如:抗u1RNP、抗Sm、抗Scl-70、抗SSB/La、 抗SSA/Ro等。 核仁型:此型与针对核糖体、u3RNP、RNA聚合 酶等抗原的抗体有关。
.
18
.
33
抗核仁(Nucleole)抗体
见于系统性硬化症
第四章炎症第五章免疫性疾病

• 二、炎症的原因
• 任何引起组织损伤的因素都可以引 起炎症,致炎因子的种类繁多,可 归纳为以下几类:
• 1、物理性因子
• 如机械力、高温、低温、电离辐射 、紫外线等各种物理性因子作用于 人体,只要达到一定强度或一定时 间,均可引起炎症。
• 2、化学性因子
• 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化学物质。外源 性化学物质如强酸、强碱和强氧化剂 ;内源性化学物质如坏死组织的分解 产物、某些病理条件下堆积于体内的 代谢产物(如尿素)等。
及炎症介质的共同作用所致。
•
变质既可发生于实质细胞,也可
见于间质。
• 1、形态变化
• 实质细胞可出现细胞水肿、脂肪变性 、细胞凝固性坏死和液化性坏死等;
• 间质常出现黏液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坏 死等。
• 2、代谢变化
1.分解代谢增强
• 炎症局部的糖、脂肪、蛋白质分解代谢均 增强。
2.局部酸中毒
• 由于炎症继发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和酶系 统功能受损,导致氧化不全的中间代谢产 物(乳酸、酮体、脂肪酸)在局部堆积, 导致局部代谢性酸中毒
• 液体渗出 • 炎症时血管中的液体成分
通过细静脉和毛细血管壁到达 血管外的过程,称为液体渗出 机制
• 组织内的渗透压升高 • 毛细血管内的流体静压升高 • 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病理学(第9 版)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区别形成原因 蛋白量 比重
细胞数
凝固性 外观
渗出液 (exudate) 炎症 >30g/L >1.018(多数 >1.020) 通常>500×106/L
病理学课件
湖北黄冈职院医学部 病理学教研室徐久元
•
内容提要:
• 病理学课件是以步宏、李一雷主编的病理学第 九版教材为依据编写的,内容全面、新颖、丰
免疫病理

2.临床表现
(1)局部性过敏反应
吸入性抗原可引起呼吸道血管通透性加大,粘液分泌增 多,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等,使动物表现为喘气、咳嗽、 打喷嚏、呼吸困难;
局部过敏反应如发生在皮肤则表现为皮疹;如发生于消 化道则引起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
(2)过敏性休克
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过敏反应,一般表现为血压下降、 脉搏微弱,体温下降,呼吸困难、肌肉震颤、眼睑水肿 等,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胞)积聚; (3)高丙种球蛋白血症;
(4)在同一个体中常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同 时存在;
(5)常反复发作,有慢性迁延过程,有的为终 生性疾病;
(6)在动物实验应当能复制这种病,或通过患 者血清或致敏淋巴细胞而使此病被动转移。
(7)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等免疫抑制 剂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二)Ⅱ
又称细胞毒性或细胞溶解性变态反应
参与本型反应的抗体主要是能与补体结合的IgG, 少数为IgM。
变应原多是机体本身的细胞成分,在特定条件下, 如受病毒感染、化学药物的作用或电离辐射等,形 成自身抗原或吸附了外源性抗原,半抗原,使B淋 巴细胞误将他们识为“异己”物质,而产生抗体 (IgG.IgM),当这种抗体“异己”细胞(自身 细胞)结合后,若再遇到补体,就会使“异己”细 胞溶解,而发生细胞破裂、组织坏死。
参与此型反应的抗体主要是IgM、IgG,其次是 IgA。
变应原包括异种动物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复合物(分子 量约为100万左右,沉降系数在19s左右)时,即不能通过 肾小球随尿排出,又不易被吞噬细胞吞噬,而在血流中停 留时间较长,从而沉积于毛细血管或肾小球基底膜上。
2.分类
根据自身抗体攻击组织的部位和范围,可将自身
病理学中的组织学特征与疾病诊断

病理学中的组织学特征与疾病诊断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诊断方法的学科。
组织学特征是疾病诊断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细胞学表现、病理形态学、化学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
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组织学特征的判断和分析非常重要,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支持,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一、组织学特征的分类组织学特征是指某一种疾病在组织学层面的表现和特征。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组织学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细胞学表现细胞学是病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体内各种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细胞学表现往往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
临床医生可以通过采取细胞标本并进行细胞学检查,判断组织细胞的形态、排列和数量等指标,从而诊断出疾病的类型和分布范围。
2. 病理形态学病理形态学是指某一种疾病在形态学层面的表现和特征。
包括组织学层面的形态和结构、细胞和组织的排列方式、细胞和组织的数量以及细胞和组织的功能等方面。
在临床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病理形态学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
3.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某一种疾病在化学层面的表现和特征。
包括化学反应的类型、精确度和敏感性等指标。
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通过对病理标本进行化学反应,可以判断出疾病的化学结构和变化规律,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精确和有效的判断和治疗依据。
4.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是指某一种疾病在免疫学层面的表现和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主要通过特殊染色技术,对组织中的各类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进行识别、标记和检测,从而判断出疾病的类型和免疫反应程度等情况,提供更加准确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5. 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是指某一种疾病在分子层面的表现和特征。
包括基因表达、蛋白质结构和功能、DNA序列、RNA转录和转化等方面。
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通过对病理标本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可以判断出疾病的分子结构特征以及基因变异和表达途径等信息,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准确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免疫病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免疫病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免疫病理学是病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主要研究机体对外来抗原的免疫反应和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
本文将从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应用三个方面介绍免疫病理学。
一、基本概念(一)免疫反应免疫反应是指机体识别抗原后对其作出的防御反应。
免疫反应主要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类型。
先天免疫是人体固有的、自然存在的免疫防御机制,包括机体的自身防御系统、胃酸、皮肤、黏膜等。
获得性免疫是人体对抗原刺激产生的免疫反应,可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类型。
细胞免疫主要是指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负责杀伤病原体和感染性细胞,是防御细胞内感染的主要手段。
体液免疫主要是指B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产生各种免疫球蛋白,负责对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和中和作用。
(二)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组成的,是维持机体免疫功能正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免疫系统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和周围免疫器官两部分。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和骨髓,是人体最重要的免疫器官,主要负责免疫细胞的生产和成熟。
周围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是免疫细胞活动和免疫反应发生的场所。
(三)免疫病理学免疫病理学是应用病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免疫系统结构、功能和疾病的一门学科。
免疫病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免疫系统的解剖构造、免疫病原体、免疫反应、免疫性疾病和免疫治疗等。
二、研究方法(一)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进行组织学分析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疾病的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的基本步骤包括标本制备、抗原表位暴露、抗体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等。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可以检测特定蛋白质、抗原和抗体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二)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高分辨率的细胞分析技术,应用广泛于免疫学和癌症等领域。
通过流式细胞术,可以对细胞表面的分子进行特异性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等进行分析。
12、【病理学笔记】免疫病理

免疫病理第一节系统性红斑狼疮全身多系统受累的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一、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尚未明确但可知免疫耐受的终止和破坏导致大量自身抗体的产生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另外,B细胞活动亢进是本病的发病基础。
95%患者有抗核抗体。
抗核抗体分四类抗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RNA-非组蛋白性蛋白抗体抗核仁抗原抗体。
遗传因素有家族聚集现象,纯合子双胞胎有很高的一致性药物(盐酸肼苯哒嗪、普鲁卡因酰胺、青霉素胺)可引起红斑狼疮样反应紫外线性激素雄激素似乎有保护作用,雌激素似有助长作用组织损伤机制:(1)内脏病变为免疫复合物所介导(III型变态反应):主要为DNA-抗DNA复合物所致的血管和肾小球病变(2)特异性抗红细胞、粒细胞等自身抗体,经II型变态反应,引起全血细胞减少(3)抗核抗体本身无毒性,但是攻击变形或胞膜受损的细胞—机理是与细胞核接触,使细胞核肿胀,呈均质一片,并被挤出胞体,形成狼疮小体(苏木精小体)二、病理变化1、狼疮小体和狼疮细胞狼疮小体:诊断SLE的特征性依据;对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有趋化作用狼疮细胞:吞噬了狼疮小体的细胞2、急性坏死性小动脉、细动脉炎是本病的基本病变皮肤、肌肉处最多见。
活动期表现为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
慢性期表现为血管壁纤维化满宁县,管腔狭窄,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进入伴水肿和基质增加,形成洋葱皮样结构。
3、狼疮性肾炎肾损害主要由DNA-抗DNA在肾小球的沉积引起。
肾病变以系膜增生性肾小肾炎、弥漫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常见。
弥漫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内皮下大量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是SLE急性期的特征性病变。
肾功能衰竭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4、狼疮性肝炎汇管区及汇管区周围的淋巴单核细胞浸润及肝细胞碎片状坏死。
5、皮肤损害以面部蝶形红斑最为典型。
免疫荧光显示真皮与表皮交界处IgG、IgM和C3沉积。
6、关节病变表现为滑膜水肿,结缔组织纤维蛋白样变性,很少引起关节畸形。
7、心脏病变表现为心瓣膜非细菌性疣状心内膜炎,常累及二尖瓣、三尖瓣。
病理学目录——精选推荐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1.萎缩2.肥大3.增生4.化生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1.损伤的原因与发生机制2.损伤的形式和形态学变化第三节凋亡第四节细胞老化第二章损伤的修复第一节再生1.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2.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3.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4.干细胞在细胞再生和组织修复中的作用第二节纤维性修复1.肉芽组织的形态及作用2.瘢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3.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机制第三节创伤愈合1.皮肤创伤愈合2.骨折愈合3.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第三章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第一节充血和瘀血1.充血2.瘀血第二节出血1.病因和发病机制2.病理变化3.后果第三节血栓形成1.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2.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3.血栓的结局4.血栓对机体的影响第四节栓塞1.栓子运行的途径2.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第五节梗死1.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2.梗死的病变及类型3.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第六节水肿1.水肿的发病机制2.水肿的病理变化3.水肿对机体的影响第四章炎症第一节炎症的概述1.炎症的概念2.炎症的原因3.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4.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第二节急性炎症1.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2.血管通透性增加3.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4.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5.急性炎症的类型及其病理变化6.急性炎症的结局第三节慢性炎症1.一般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2.慢性肉芽肿炎第五章肿瘤第一节肿瘤的概述第二节肿瘤的形态1.肿瘤的大体形态2.肿瘤的组织形态第三节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第四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1.命名原则2.分类第五节肿瘤的生长和扩散1.肿瘤的生长方式和生长速度2.肿瘤扩散第六节肿瘤的分级和分期第七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第八节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第九节常见肿瘤举例1.上皮组织肿瘤2.间叶组织肿瘤3.神经外胚叶肿瘤第十节癌前疾病(或病变)、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1.癌前疾病(或病变)2.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第十一节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1.细胞生长与增殖的调控2.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第十二节环境致瘤因素1.化学因素2.物理因素3.生物因素第十三节肿瘤与遗传第十四节肿瘤免疫第六章心血管疾病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1.病因和发病机制2.病理变化第二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第三节高血压病1.病因和发病机制2.类型和病理变化第四节风湿病1.病因和发病机制2.基本病理变化3.风湿病的各器官病变第五节感染性心内膜炎1.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2.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第六节心瓣膜病1.二尖瓣狭窄2.二尖瓣关闭不全3.主动脉狭窄4.主动脉关闭不全第七节心肌病和心肌炎1.心肌病2.心肌炎第八节心包炎和心脏肿瘤1.心包炎2.心脏肿瘤第九节周围血管病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第一节上呼吸道及肺部炎症性疾病1.鼻炎、鼻窦炎2.咽炎、喉炎3.急性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炎4.肺炎第二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慢性支气管炎2.支气管哮喘3.支气管扩张症4.肺气肿第三节肺尘埃沉着症1.肺硅沉着症2.肺石棉沉着症第四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第五节呼吸窘迫综合征1.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2.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第六节呼吸系统常见肿瘤1.鼻咽癌2.喉癌3.肺癌第七节胸膜疾病1.胸膜炎2.胸腔积液3.胸膜间皮瘤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第一节食管的炎症、狭窄与扩张1.食管的炎症2.食管狭窄、扩张与贲门迟缓不能第二节胃炎第三节消化性溃疡第四节阑尾炎第五节非特异性肠炎1.局限性肠炎2.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4.菌群失调性肠炎第六节病毒性肝炎第七节酒精性肝病第八节肝硬化1.门脉性肝硬化2.坏死后性肝硬化3.胆汁性肝硬化第九节肝代谢性疾病与循环障碍1.肝代谢性疾病2.肝血循环障碍第十节胆囊炎与胆石症1.胆囊炎2.胆石症第十一节胰腺炎1.急性胰腺炎2.慢性胰腺炎第十二节消化系统常见肿瘤1.食管癌、2.胃癌3.大肠癌4.原发性肝癌5.胰腺癌第九章淋巴造血系统疾病第一节淋巴结良性增生1.淋巴结反应性增生2.淋巴结的特殊感染第二节淋巴组织肿瘤1.概述2.霍奇金淋巴瘤3.非霍奇金淋巴瘤第三节髓系肿瘤1.急性随性白血病2.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第四节组织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肿瘤Langerhans 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第十章免疫性疾病第一节自身免疫性疾病1.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2.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类型第二节免疫缺陷病1.原发性免疫缺陷病2.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第三节器官和骨髓移植1.移植排斥反应及机制2.实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改变3.骨髓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改变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第一节肾小球疾病1.病因和发病机制2.基本病理改变化3.临床变现4.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第二节肾小管—间质性肾炎1.肾盂肾炎2.药物和中毒引起的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第三节肾和膀胱的常见肿瘤1.肾细胞癌2.肾母细胞瘤3.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第十二章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第一节子宫颈疾病1.慢性子宫颈炎2.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子宫颈癌第二节子宫体疾病1.子宫内膜异位症2.子宫内膜增生症3.子宫肿瘤第三节滋养层细胞疾病1.葡萄胎2.侵蚀性葡萄胎3.绒毛膜癌4.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第四节卵巢肿瘤1.卵巢上皮性肿瘤2.卵巢性索间质肿瘤3.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第五节前列腺疾病1.前列腺增生症2.前列腺癌第六节睾丸和阴茎肿瘤1.睾丸肿瘤2.阴茎肿瘤第七节乳腺疾病1.乳腺增生性病变2.乳腺纤维腺瘤3.乳腺癌4.男性乳腺发育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疾病第一节垂体疾病1.下丘脑及垂体后叶疾病2.垂体前叶功能亢进与低下3.垂体肿瘤第二节甲状腺疾病1.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2.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3.甲状腺功能低下4.甲状腺炎5.甲状腺肿瘤第三节肾上腺疾病1.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2.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3.肾上腺肿瘤第四节胰岛疾病1.糖尿病2.胰岛细胞瘤第十四章神经系统疾病第一节神经系统疾病的基本病变1.神经元及其神经纤维的基本病变2.神经胶质细胞的基本病变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见并发症1.颅内压升高及脑疝形成2.脑水肿3.脑积水第三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1.细菌性感染疾病2.病毒性感染疾病3.海绵状脑病第四节神经系统变性疾病1.Alzheimer病2.Parkinson病第五节缺氧与脑血管病1.缺血性脑病2.阻塞性脑血管病3.脑出血第六节神经系统肿瘤1.中枢神经系统肿瘤2.外周神经肿瘤3.转移性肿瘤第十五章传染病第一节结核病1.概述2.肺结核病3.肺外结核病第二节伤寒第三节细菌性痢疾第四节麻风第五节钩端螺旋体病第六节肾综合症出血热第七节狂犬病第八节性传播性疾病1.淋病2.尖锐湿疣3.梅毒第九节深部真菌病第十九章寄生虫病第一节阿米巴病1.肠阿米巴病2.肠外阿米巴病第二节血吸虫病第三节华支睾吸虫病第四节肺型并殖吸虫病第五节丝虫病第六节棘球蚴病1.细粒棘球蚴病2.泡状棘球蚴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Epidemiology 流行病学
33 million infected,2.5 million new infected, 2.1 million AIDS deaths--From UN,Nov 20 2007,《2007年度艾滋病形势》 700,000 infected in China(0.05% of population),20,000 deaths.
A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
• AIDS is a retroviral disease caused by the human immunodifeciency virus(HIV)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profound immunosuppression leading to opportunistic infections, secondary neoplasms, and neurologic manifestations.
Methods of Increasing Graft Survival
★提高移植生存率的方法
• HLA配型和血型配型
• 应用免疫抑制剂.
• 诱导宿主T细胞对移植体 产生耐受.
★正确理解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
病变的相互关系
• 对抗原的识别是免疫性疾病发生的前提.
自身抗原,HLA抗原
• 通过细胞和体液免疫两种途径.
IgG+IgM+C
• “狼疮带”---具诊断性意义.
-- 肾脏病变: 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DNA-抗DNA免疫复合物
-- 心脏病变: 常表现为心包炎, 心内膜炎典型但少见.
非细菌性疣状心内膜炎(房室瓣)
★狼疮小体、狼疮细胞--诊断性特征 Pathognomonic of SLE
LE bodies in bone marrow
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 (cellular)
单核炎细 胞浸润
实质损伤
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 (humoral)
坏死性血 管炎;血 栓及组织 梗死、出 血
慢性排斥反应chronic rejection
• 移植物:中细小动脉闭塞 /间质纤维化(胶原沉积)
/实质萎缩为主;
①自身免疫性疾病基因易感性的家族性。 ②疾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密切的关系。 ③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建立。
免疫细胞功能 - 体细胞抗原稳定性
自身抗体=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 Types of Autoimmune Diseases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类型
• Single Organ or Cell Type: 器官/细胞特异性 • Systemic Type
致敏T细胞/抗体
• 超敏反应是组织损伤的基础.
I型~IV型超敏反应
• 病理组织学以炎症反应为基本点
变质、渗出、增生
Keys to Immune System Health Balanced diet
Exercise
Rest
Good luck in your terminal examination
follicle lysis滤泡溶解.
(二), 继发性感染
Accounting for 80% of deaths
• 寄生虫: 如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
• 真菌: 念珠菌, 青霉菌 Penicilliosis
• 细菌: 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osis:结核等
• 病毒: EBV,CMV,HHV等
系统性
器官或细胞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1. 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2. 慢性萎缩性胃炎 3.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4. 毒性甲状腺肿 5.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6. 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炎 7. 溃疡性结肠炎 8. 膜性肾小球肾炎
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1. 系统性红斑狼疮 2. 类风湿性关节炎 3. 口眼干燥综合征 4. 多发性肌炎 5. 硬皮病(系统性硬化) 6. 结节性多动脉炎
活化T-细胞(CD4+,CD8+) ; 单核细胞
授课内容
• Ⅰ免疫病理学基础(复习) Basics of immunopathology • Ⅱ自身免疫性疾病 Autoimmune Disease • Ⅲ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 Ⅳ移植排斥反应 Transplant Rejection
(二),体液免疫介导的排斥反应 (Antibodies –Mediated Rejection) • 主要针对移植物中血管内皮细胞的 排斥反应; • 经 III & II 型超敏反应途径;
• 造成移植物血管炎—血栓形成—缺 血;
二, 移植排斥反应的临床类型
1,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 超急性(peracute rejection,Type III 超敏反应)
外周耐受
2,自身抗原的出现.
感染和药物等因素诱发自身抗原的产生:
①,屏蔽抗原Sequestered antigen的暴露,如交 感性眼炎. ②,改变自身抗原性质,如支原体肺炎. ③,分子模拟(Molecular mimicry): 即外来抗原 与自身组织的交叉性,如链球菌感染相关疾病.
3,遗传因素.
• 具有5种重要功能. 1. 介导自然免疫
2. 调节淋巴细胞生长
3. 活化炎症细胞
4. 趋化炎症细胞
5. 激发造血反应
四, 免疫性损伤的发生机制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 I 型 (超敏反应): IgE; 肥大细胞, 嗜碱细胞. II 型(抗体-靶抗原): IgG+IgM+补体;巨噬细胞, NK 细胞. III 型(免疫复合物疾病): 免疫复合物, 补体; 白细胞. IV 型(T 淋巴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
• 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 最常见)
• 慢性排斥反应(chronic rejection)
2,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骨髓移植).
急性排斥反应 Acute Rejection •在移植后 数天-数月-数年 发生;
•细胞型排斥反应: 以间质单个核细胞浸 润/水肿以及实质损伤为病变特点; •体液型排斥反应:出现血管炎及其相关 改变(血栓、缺血/出血和细胞性血管壁 增厚)。
(三)继发性肿瘤
1.卡波西肉瘤
HHV-8引起的低度 恶性血管内皮肿瘤
Kaposi sarcoma
2.恶性淋巴瘤
Non-Hodgkin’s lymphoma •Highly aggressive
•Involve many extranodal sites(brain) •Primarily B-cell origin •May be associated with EBV
P218-232
Disease of Immunity 免疫性疾病
-- 李玉林等《病理学》第七版
李祖云 2012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Basics of immunopathology
复习:免疫病理学基础
一,免疫系统的细胞构成 Cellular constitute of immune system B lymphocytes B淋巴细胞 T lymphocytes T淋巴细胞 Natural killer (NK) cells 自然杀伤细胞 Macrophages Dendritic cells 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Antigen Present Cell (抗原呈递细胞APC)
一、发病机制
•自身耐受丧失(Th与Ts失衡) •自身抗体生成:抗核抗体等.
•可能机制:
遗传因素 免疫细胞功能紊乱 其他:药物,性激素作用 •组织损伤特点:血管或特定细 胞或组织的炎症性损伤.
抗核抗体 —免疫荧光检测
二、病理改变
-- Skin Lesions 皮肤病变
• Butterfly rash 蝶型红斑
3.子宫颈癌
•Attributes to HPV (human papilloma vir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Ⅲ. 移植排斥反应 Transplant Rejection
• 宿主Host针对移植体细胞的组织相容 性抗原(HLA, human leucocyte antigen)发 生的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传播途径
• 性接触:>75%
• 血液:
高危人群
• 母婴传播
二, Etiology: 病因学
HIV-1&HIV-2
• 表面糖蛋白 (gp120,gp41)
• Gene gag:核心蛋 白(p17,p24) • Pol:逆转录酶
• 两条RNA
三, 发病机理 pathogenensis
CCR5
四,病理变化 Pathologic alterations
• 淋巴、浆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
慢性排斥 Chronic Rejection
Key points of transplantation rejection 1. 宿主针对移植体组织细胞表面的HLA分 子发生的免疫反应.
★移植反应的关键环节:
2. 通过细胞和/或体液免疫反应途径.
3. 导致移植体缺血和/或直接造成实质损 伤,最终可导致移植体功能丧失。
LE cell in SLE: peripheral blood smear. Wright-Giemsa.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 慢性炎症性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