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第五章 免疫性疾病

合集下载

免疫病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常见免疫性疾病

免疫病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常见免疫性疾病

免疫病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常见免疫性疾病免疫病理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在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基本原理的学科。

它涉及到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免疫反应对于疾病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免疫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并探讨一些常见的免疫性疾病。

一、免疫病理学的基本原理1. 免疫系统的结构和组成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器官(如脾脏、淋巴结、扁桃体等)和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

这些组织和细胞相互配合,为机体提供免疫功能。

2. 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具有识别、清除和记忆等功能。

它能够识别外来抗原,并通过产生抗体和激活免疫细胞清除这些抗原。

同时,免疫系统还能够通过免疫记忆机制,使机体在再次暴露于相同抗原时能够更快、更有效地作出反应。

3. 免疫反应的类型免疫反应主要分为细胞性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类型。

细胞性免疫主要由T细胞介导,体液免疫则主要由B细胞和抗体介导。

这两种免疫反应在机体抵御不同类型的病原体时起到不同的作用。

4. 免疫系统的调节为了保持免疫系统的稳定性,机体需要调节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方向。

这一调节过程主要由免疫调节细胞和细胞因子等调控。

二、常见免疫性疾病1. 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活化,攻击正常组织和器官。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自身免疫病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免疫系统的异常调节有关。

2.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机体对于一些原本无害的物质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

常见的过敏反应包括鼻炎、哮喘和荨麻疹等。

过敏反应的发生主要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如过敏原的暴露和免疫系统的过敏性反应。

3. 免疫缺陷病免疫缺陷病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功能部分或全部缺陷,导致机体易受感染。

典型的免疫缺陷病是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如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和艾滋病等。

4. 移植排斥反应移植排斥反应是指移植物和受移植者之间的免疫冲突。

人体对于异体移植物会产生免疫反应,导致移植物被排斥。

病理学第五章

病理学第五章

作业1.第1题下列哪一种肿瘤与性激素紊乱有密切关系A.乳腺癌B.宫颈癌C.肝癌D.白血病E.肺癌答案:A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2.08此题得分:2.082.第2题肺转移性肝癌是指A.肺癌转移至肝B.肝癌转移至肺C.肺癌和肝癌同时转移至它处D.肝癌和肺癌互相转移E.它处癌同时转移至肺和肝答案:B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2.08此题得分:0.03.第3题下列哪一种肿瘤与EB病毒关系密切A.乳腺癌B.肝癌C.鼻咽癌D.宫颈癌E.以上都不是答案:C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2.08此题得分:2.084.第4题判定肿瘤的组织来源,主要依据A.肿瘤的良恶性B.肿瘤的生长方式C.肿瘤的实质与间质分界是否清楚D.肿瘤的实质E.肿瘤的间质答案:A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2.08此题得分:0.05.第5题下列哪种不是良性肿瘤A.平滑肌瘤B.乳头状瘤C.畸胎瘤D.混合瘤E.霍奇金病答案:E您的答案:E题目分数:2.08此题得分:2.086.第17题肿瘤实质A.即肿瘤细胞B.包括肌纤维母细胞C.反应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反应D.对肿瘤起支持营养作用E.由结缔组织和血管组成答案:A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2.08此题得分:2.087.第18题癌的镜下特点中,错误的一条是A.癌细胞呈巢状分布B.实质与间质分界不清C.癌细胞有异型性D.首先从淋巴道转移E.癌细胞间无网状纤维答案:B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2.08此题得分:0.08.第19题下列哪项不是癌前病变A.外阴白斑B.结肠多发性腺瘤性息肉C.萎缩性胃炎伴肠化D.十二指肠溃疡E.皮肤慢性溃疡答案:D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2.08此题得分:0.09.第20题原位癌是指A.未发生转移的癌B.近基底膜处的上皮癌变C.上皮细胞的不典型增生D.癌细胞仅限于上皮层内,尚未突破基底膜E.癌细胞突破基底膜,但限于基底膜下3~5 mm之内答案:D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2.08此题得分:2.0810.第21题下列哪一种不是真性肿瘤A.白血病B.纤维瘤C.腺瘤D.动脉瘤E.乳头状瘤答案:D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2.08此题得分:2.0811.第22题恶性肿瘤的异型性是指A.细胞的多形性B.细胞密度增加C.核浆比增加D.病理性核分裂像E.以上都是答案:E您的答案:E题目分数:2.08此题得分:2.0812.第23题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取决于A.肿瘤的实质B.肿瘤的间质C.肿瘤组织内血管D.肿瘤组织内淋巴管E.肿瘤的结缔组织答案:A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2.08此题得分:2.0813.第24题光镜下区分癌和肉瘤的主要依据是A.病理性核分裂的多少B.细胞异型性的大小C.组织来源的不同D.实质与间质分界是否清楚E.细胞膜是否清楚答案:D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2.08此题得分:2.0814.第25题以下哪一项不是肉瘤的典型特征A.实质和间质分界不清B.多经血道转移C.晚期也常发生淋巴道转移D.间叶组织起源E.肿瘤肉眼观质软,色灰红,似鱼肉 答案:C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2.08此题得分:2.0815.第26题判断癌肿起源于鳞状上皮的依据A.细胞多型性B.癌细胞体积大,核浆比例增大C.病理性核分裂多D.癌细胞呈巢状排列E.有细胞间桥及角化珠形成答案:E您的答案:E题目分数:2.08此题得分:2.0816.第27题癌前疾病是指A.癌肿发展过程中必经阶段B.一种具有癌变倾向的良性疾病C.长期不治疗必然转变为癌D.早期癌E.以上都不是答案:B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2.08此题得分:2.0817.第28题恶性肿瘤分级是根据A.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B.局部肿瘤浸润程度C.有无远处转移D.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E.以上四个条件答案:D您的答案:E题目分数:2.08此题得分:0.018.第29题纤维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称A.恶性纤维瘤B.纤维瘤C.纤维瘤恶变D.纤维母细胞瘤E.纤维肉瘤答案:E您的答案:E题目分数:2.08此题得分:2.0819.第30题血道转移的确切依据是A.恶性肿瘤已侵入静脉B.恶性肿瘤已侵入动脉C.血液中发现肿瘤细胞D.瘤细胞栓塞于远隔器官E.在远隔器官中形成同一类型肿瘤 答案:E您的答案:E题目分数:2.08此题得分:2.0820.第31题血清中癌胚抗原(CEA)升高多见于A.食管癌B.淋巴瘤C.结肠癌D.肝细胞癌E. 胆管细胞癌答案:C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2.08此题得分:2.0821.第32题良性肿瘤的异型性主要表现在A.瘤细胞大B.瘤细胞核大C.核染色深D.核浆比例失常E.实质、间质排列紊乱答案:E您的答案:E题目分数:2.08此题得分:2.0822.第33题肿瘤生长速度主要取决于A.部位B.组织起源C.机体抵抗力D.是否用药E.瘤细胞分化成熟程度答案:E您的答案:E题目分数:2.08此题得分:2.0823.第34题下列哪一种不是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A.乳头状瘤B.血管瘤C.脂肪瘤D.横纹肌瘤E.平滑肌瘤答案:A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2.08此题得分:2.0824.第35题下列哪一种肿瘤不是上皮来源的肿瘤A.食管癌B.乳头状瘤C.胃癌D.白血病E.肝癌答案:D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2.08此题得分:2.0825.第6题恶病质答案:恶病质:恶性肿瘤晚期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机体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

第四章炎症第五章免疫性疾病

第四章炎症第五章免疫性疾病

• 二、炎症的原因
• 任何引起组织损伤的因素都可以引 起炎症,致炎因子的种类繁多,可 归纳为以下几类:
• 1、物理性因子
• 如机械力、高温、低温、电离辐射 、紫外线等各种物理性因子作用于 人体,只要达到一定强度或一定时 间,均可引起炎症。
• 2、化学性因子
• 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化学物质。外源 性化学物质如强酸、强碱和强氧化剂 ;内源性化学物质如坏死组织的分解 产物、某些病理条件下堆积于体内的 代谢产物(如尿素)等。
及炎症介质的共同作用所致。

变质既可发生于实质细胞,也可
见于间质。
• 1、形态变化
• 实质细胞可出现细胞水肿、脂肪变性 、细胞凝固性坏死和液化性坏死等;
• 间质常出现黏液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坏 死等。
• 2、代谢变化
1.分解代谢增强
• 炎症局部的糖、脂肪、蛋白质分解代谢均 增强。
2.局部酸中毒
• 由于炎症继发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和酶系 统功能受损,导致氧化不全的中间代谢产 物(乳酸、酮体、脂肪酸)在局部堆积, 导致局部代谢性酸中毒
• 液体渗出 • 炎症时血管中的液体成分
通过细静脉和毛细血管壁到达 血管外的过程,称为液体渗出 机制
• 组织内的渗透压升高 • 毛细血管内的流体静压升高 • 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病理学(第9 版)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区别形成原因 蛋白量 比重
细胞数
凝固性 外观
渗出液 (exudate) 炎症 >30g/L >1.018(多数 >1.020) 通常>500×106/L
病理学课件
湖北黄冈职院医学部 病理学教研室徐久元

内容提要:
• 病理学课件是以步宏、李一雷主编的病理学第 九版教材为依据编写的,内容全面、新颖、丰

对病理学的认识与理解

对病理学的认识与理解

对病理学的认识与理解一、病理学的定义和作用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形态、结构和功能异常的学科,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其与环境、遗传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其作用在于为临床医学提供依据,帮助医生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方案。

二、病理学的分类1. 解剖病理学:主要是通过对死亡患者进行尸检来观察器官组织的形态和结构变化,以确定死因和诊断。

2. 细胞病理学: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变化,以确定细胞是否正常或存在异常。

3. 分子病理学:主要是通过分子水平上的变化来判断细胞是否正常或存在异常,如基因突变等。

三、常见的疾病类型及其相关知识1. 感染性疾病:由于感染微生物引起的各种传染性疾病,如肺结核、艾滋病等。

在解剖上,可以看到相应器官组织有明显的红肿、坏死和渗出物等病理变化。

2. 肿瘤:由于细胞的异常增生和分化而形成的肿块,如乳腺癌、肺癌等。

在细胞病理学上,可以观察到细胞核的异常增大和形态不规则,同时组织结构也不规则。

3. 免疫性疾病: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引起的一类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在分子病理学上,可以看到免疫球蛋白的异常增生和自身抗体的产生。

四、常用的检查方法1. 组织切片检查:将组织切片后染色并观察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变化。

2. 免疫组化检查:通过对某些特定抗原进行染色来判断是否存在相关异常反应。

3. 分子生物学检查:通过对基因或蛋白质进行检测来确定相关基因突变或蛋白质表达水平变化。

五、未来发展趋势1. 个性化医学:基于个体基因和环境差异的医学模式,将病理学与基因检测、分子生物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实现精准诊断和治疗。

2. 人工智能技术:将大数据、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应用到病理学领域,提高诊断准确率和效率。

3. 组织工程技术:通过利用干细胞或其他细胞培养技术来构建组织或器官,为治疗一些难以治愈的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科学,对于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病理学目录——精选推荐

病理学目录——精选推荐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1.萎缩2.肥大3.增生4.化生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1.损伤的原因与发生机制2.损伤的形式和形态学变化第三节凋亡第四节细胞老化第二章损伤的修复第一节再生1.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2.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3.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4.干细胞在细胞再生和组织修复中的作用第二节纤维性修复1.肉芽组织的形态及作用2.瘢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3.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机制第三节创伤愈合1.皮肤创伤愈合2.骨折愈合3.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第三章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第一节充血和瘀血1.充血2.瘀血第二节出血1.病因和发病机制2.病理变化3.后果第三节血栓形成1.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2.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3.血栓的结局4.血栓对机体的影响第四节栓塞1.栓子运行的途径2.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第五节梗死1.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2.梗死的病变及类型3.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第六节水肿1.水肿的发病机制2.水肿的病理变化3.水肿对机体的影响第四章炎症第一节炎症的概述1.炎症的概念2.炎症的原因3.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4.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第二节急性炎症1.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2.血管通透性增加3.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4.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5.急性炎症的类型及其病理变化6.急性炎症的结局第三节慢性炎症1.一般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2.慢性肉芽肿炎第五章肿瘤第一节肿瘤的概述第二节肿瘤的形态1.肿瘤的大体形态2.肿瘤的组织形态第三节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第四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1.命名原则2.分类第五节肿瘤的生长和扩散1.肿瘤的生长方式和生长速度2.肿瘤扩散第六节肿瘤的分级和分期第七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第八节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第九节常见肿瘤举例1.上皮组织肿瘤2.间叶组织肿瘤3.神经外胚叶肿瘤第十节癌前疾病(或病变)、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1.癌前疾病(或病变)2.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第十一节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1.细胞生长与增殖的调控2.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第十二节环境致瘤因素1.化学因素2.物理因素3.生物因素第十三节肿瘤与遗传第十四节肿瘤免疫第六章心血管疾病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1.病因和发病机制2.病理变化第二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第三节高血压病1.病因和发病机制2.类型和病理变化第四节风湿病1.病因和发病机制2.基本病理变化3.风湿病的各器官病变第五节感染性心内膜炎1.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2.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第六节心瓣膜病1.二尖瓣狭窄2.二尖瓣关闭不全3.主动脉狭窄4.主动脉关闭不全第七节心肌病和心肌炎1.心肌病2.心肌炎第八节心包炎和心脏肿瘤1.心包炎2.心脏肿瘤第九节周围血管病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第一节上呼吸道及肺部炎症性疾病1.鼻炎、鼻窦炎2.咽炎、喉炎3.急性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炎4.肺炎第二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慢性支气管炎2.支气管哮喘3.支气管扩张症4.肺气肿第三节肺尘埃沉着症1.肺硅沉着症2.肺石棉沉着症第四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第五节呼吸窘迫综合征1.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2.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第六节呼吸系统常见肿瘤1.鼻咽癌2.喉癌3.肺癌第七节胸膜疾病1.胸膜炎2.胸腔积液3.胸膜间皮瘤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第一节食管的炎症、狭窄与扩张1.食管的炎症2.食管狭窄、扩张与贲门迟缓不能第二节胃炎第三节消化性溃疡第四节阑尾炎第五节非特异性肠炎1.局限性肠炎2.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4.菌群失调性肠炎第六节病毒性肝炎第七节酒精性肝病第八节肝硬化1.门脉性肝硬化2.坏死后性肝硬化3.胆汁性肝硬化第九节肝代谢性疾病与循环障碍1.肝代谢性疾病2.肝血循环障碍第十节胆囊炎与胆石症1.胆囊炎2.胆石症第十一节胰腺炎1.急性胰腺炎2.慢性胰腺炎第十二节消化系统常见肿瘤1.食管癌、2.胃癌3.大肠癌4.原发性肝癌5.胰腺癌第九章淋巴造血系统疾病第一节淋巴结良性增生1.淋巴结反应性增生2.淋巴结的特殊感染第二节淋巴组织肿瘤1.概述2.霍奇金淋巴瘤3.非霍奇金淋巴瘤第三节髓系肿瘤1.急性随性白血病2.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第四节组织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肿瘤Langerhans 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第十章免疫性疾病第一节自身免疫性疾病1.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2.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类型第二节免疫缺陷病1.原发性免疫缺陷病2.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第三节器官和骨髓移植1.移植排斥反应及机制2.实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改变3.骨髓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改变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第一节肾小球疾病1.病因和发病机制2.基本病理改变化3.临床变现4.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第二节肾小管—间质性肾炎1.肾盂肾炎2.药物和中毒引起的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第三节肾和膀胱的常见肿瘤1.肾细胞癌2.肾母细胞瘤3.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第十二章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第一节子宫颈疾病1.慢性子宫颈炎2.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子宫颈癌第二节子宫体疾病1.子宫内膜异位症2.子宫内膜增生症3.子宫肿瘤第三节滋养层细胞疾病1.葡萄胎2.侵蚀性葡萄胎3.绒毛膜癌4.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第四节卵巢肿瘤1.卵巢上皮性肿瘤2.卵巢性索间质肿瘤3.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第五节前列腺疾病1.前列腺增生症2.前列腺癌第六节睾丸和阴茎肿瘤1.睾丸肿瘤2.阴茎肿瘤第七节乳腺疾病1.乳腺增生性病变2.乳腺纤维腺瘤3.乳腺癌4.男性乳腺发育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疾病第一节垂体疾病1.下丘脑及垂体后叶疾病2.垂体前叶功能亢进与低下3.垂体肿瘤第二节甲状腺疾病1.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2.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3.甲状腺功能低下4.甲状腺炎5.甲状腺肿瘤第三节肾上腺疾病1.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2.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3.肾上腺肿瘤第四节胰岛疾病1.糖尿病2.胰岛细胞瘤第十四章神经系统疾病第一节神经系统疾病的基本病变1.神经元及其神经纤维的基本病变2.神经胶质细胞的基本病变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见并发症1.颅内压升高及脑疝形成2.脑水肿3.脑积水第三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1.细菌性感染疾病2.病毒性感染疾病3.海绵状脑病第四节神经系统变性疾病1.Alzheimer病2.Parkinson病第五节缺氧与脑血管病1.缺血性脑病2.阻塞性脑血管病3.脑出血第六节神经系统肿瘤1.中枢神经系统肿瘤2.外周神经肿瘤3.转移性肿瘤第十五章传染病第一节结核病1.概述2.肺结核病3.肺外结核病第二节伤寒第三节细菌性痢疾第四节麻风第五节钩端螺旋体病第六节肾综合症出血热第七节狂犬病第八节性传播性疾病1.淋病2.尖锐湿疣3.梅毒第九节深部真菌病第十九章寄生虫病第一节阿米巴病1.肠阿米巴病2.肠外阿米巴病第二节血吸虫病第三节华支睾吸虫病第四节肺型并殖吸虫病第五节丝虫病第六节棘球蚴病1.细粒棘球蚴病2.泡状棘球蚴病。

病理学报告分类

病理学报告分类

病理学报告分类
病理学报告根据疾病的性质和组织形态特征,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以下是常见的病理学报告分类:
1. 炎症性疾病:包括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如肺炎、胃炎等。

2. 肿瘤性疾病:根据恶性程度和发展阶段,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如乳腺纤维腺瘤、肺癌等。

3. 代谢性疾病:包括内分泌紊乱、遗传代谢缺陷等,如糖尿病、肾病等。

4. 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5. 感染性疾病: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如结核病、艾滋病等。

6. 遗传性疾病: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如遗传性肾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7. 损伤性疾病:包括机械性损伤、化学物质损伤等,如创伤、药物性肝损伤等。

这些分类只是基本的大类,实际上病理学报告会根据具体疾病的特点和需要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和分类。

免疫系统疾病病理表现

免疫系统疾病病理表现
Acute Rejection (急性排异反应) Occurs within days, weeks, months even years.
Chronic Rejection (慢性排异反应) Occurs in months to years
Hyperacute rejection
Antibody-mediated (type II) hypersensitivity
most common cause of death
fibrinoid necrosis
Diffuse hyperplasia
wire loop
Skin:
involve in a vast majority of patients
erythematous eruption (butterfly
multiparous women who have anti-HLA antibodies against paternal antigens shed from a fetus. exposure to foreign HLA from prior blood transfusions. host who has already rejected an organ transplant.
Fibrinoid necrosis Onion-skin lesions
Morphology of Common Involved Organs
Kidney: Lupus glomerolonephritis (60%)
all forms of glomerulonephritis fibrinoid necrosis wire loop(白金耳)
in both Would Wars combined.

专升本病理知识点总结

专升本病理知识点总结

专升本病理知识点总结一、细胞损伤与适应1. 细胞损伤的分类细胞损伤可分为可逆损伤和不可逆损伤两种。

可逆损伤包括细胞浆变性、水肿和脂质变性;不可逆损伤包括坏死和凋亡。

2. 细胞缺氧损伤细胞缺氧损伤是由于血液供应不足或者氧输送障碍导致细胞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包括细胞浆水肿、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氧自由基产生等。

3. 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一种规范的、有序的、可控的细胞死亡过程,是机体自身调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式。

4. 因子诱导的细胞适应机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刺激时,会出现一系列的适应反应,包括细胞肥大、细胞萎缩和细胞增生等。

二、炎症与免疫1. 炎症的概念炎症是机体对抗各种损伤因素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包括水肿、发热、疼痛和功能障碍等。

2. 炎症的分类根据炎症的持续时间和性质,可以将炎症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两种。

3.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免疫系统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部分,它们共同协同作用来保护机体免受外界侵害。

4. 免疫反应的机制免疫反应包括抗原的识别、T细胞和B细胞的激活、免疫记忆和免疫调节等多个环节。

5. 免疫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功能失调而导致的一系列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1. 肿瘤的概念肿瘤是机体组织内发生的一种异常增生,它不受体内外调控,具有自主生长和浸润转移的特点。

2.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浸润转移特点,可以将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

3. 肿瘤的发生机制肿瘤的发生是由于体细胞发生遗传突变,导致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而引起的。

4. 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诊断肿瘤需要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等多个方面来综合判断,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等多种手段。

四、代谢性疾病1. 代谢性疾病的分类代谢性疾病包括各种内分泌失调疾病和代谢产物积累疾病,例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遗传性代谢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系统性红斑狼疮 ➢ 类风湿性关节炎 ➢ 口眼干燥综合征 ➢ 炎性肌病 ➢ 系统性硬化 ➢ 结节性多动脉炎 ➢ IgG4相关性疾病
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全身性自 身免疫病,由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为主的多种自身抗体引起。多见于 年轻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10。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发热及皮肤、肾、关节、心、肝及浆膜 等损害为主要表现,病程迁延反复,预后不良。
2. 有些自身免疫病与HLA,特别是HLA-Ⅱ类抗原相关。
3. 自身免疫病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建立 将HLA-B27基因转至大鼠,可导致转基
因大鼠发生强直性脊柱炎 。
(三)感染、组织损伤和其他因素
1. 微生物引起机体自身抗原表位发生改变,或微生物抗原与机体组织抗原结合形成复合 抗原,回避了Th细胞的耐受。
器官或细胞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恶性贫血伴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 ➢ 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 自身免疫性睾丸炎 ➢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 重症肌无力 ➢ 格雷夫斯病(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 自身免疫性肝炎 ➢ 溃疡性结肠炎 ➢ 膜性肾小球肾炎
第五章
免疫性疾病
作者 : xx
单位 : xxxx
第一节 自身免疫病 第二节 免疫缺陷病 第三节 器官和骨髓移植
重点难点
掌握
自身免疫病的概念;系统性红斑狼疮基本病理改变,狼疮小体及狼疮细胞的概念; 类风湿关节炎的概念、关节病理改变,血管翳及类风湿小结的概念;口眼干燥综 合征的概念、主要病理改变;系统性硬化的概念、皮肤的病理改变;免疫缺陷病 的概念;移植的概念,实体器官移植三大类排斥反应的病理改变。
(一)免疫耐受的丧失和隐蔽抗原的暴露
1. T淋巴细胞“免疫不应答”功能丧失 2. 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功能丧失 3. Tr细胞与Th细胞功能失衡 4. 共同抗原诱发交叉反应 5. 隐蔽抗原(sequestered anΒιβλιοθήκη igen)释放(二)遗传因素
1. 一些自身免疫病具有家族史 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甲 状腺炎等。
本病发病年龄多在25~55岁,也可见于儿童。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3~5倍。绝大多数患 者血浆中有类风湿因子及其免疫复合物存在 。
(二)类风湿关节炎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及感染因素有关。 细胞免疫:发挥主要作用。活化的CD4+Th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从而 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炎症介质、组织降解因子,引起滑膜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 殖,刺激滑膜细胞和软骨细胞分泌蛋白水解酶和基质降解酶,导致滑膜和关节软骨破坏。 体液免疫:IgG分子Fc片段的自身抗体,可存在于血清或滑膜液中。滑膜液中IgG型RF可 形成免疫复合物(IgG-抗IgG),固定并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游出,通过 Ⅲ型超敏反应引起组织损伤。
第一节
自身免疫病
概念
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 disease)是指由机体自身产生的自身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破坏自身组织和细胞,导致组织和器官功能障碍的原发性免疫性疾病。这种免疫损伤有些是抗 体介导(自身抗体),有些是自身反应性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反应。
一、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耐受性的丧失是自身免疫病发生的根本机制。其确切原因尚未完全 阐明,可能与遗传因素和组织改变有关,通常由于感染或组织损伤而改变或暴露 自身抗原,引发免疫应答。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
2. 病理变化
➢ 皮肤:蝶形红斑、风疹、水泡、斑丘疹病变及溃疡形成等。受累区域表皮基底层液化,表 皮和真皮交界处水肿,真皮不同程度水肿及血管周围单个核细胞浸润,血管纤维素样坏死 明显。免疫荧光显示真皮与表皮交界处有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
➢ 肾:50%以上的SLE患者出现以狼疮性肾炎为主要表现的肾损害。分为 ①轻微病变性LN (class Ⅰ);②系膜增生性LN(class Ⅱ);③局灶性LN(class Ⅲ);④弥漫性增生性 LN(class Ⅳ);⑤膜性LN(class Ⅴ);⑥严重硬化性LN(class Ⅵ)。
➢ 心:常表现为心包炎, 心内膜炎典型但少见。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
2. 病理变化
➢ 关节:滑膜充血水肿,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滑膜细胞下结缔组织内可见灶性纤维素 样坏死。
➢ 脾:体积增大,被膜增厚及滤泡增生。中央动脉增厚及血管周围纤维化,出现所谓洋葱皮 样改变。
(二)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多发性和对称性增生性滑膜炎为主要 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病,也可累及关节外其他组织,如皮肤、血管、肺和心脏。
2. 某些病毒(如EB病毒)或细菌产物非特异性激活多克隆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 3. 导致Tr细胞功能丧失。 4. 存在自身抗原。
二、自身免疫病的类型
➢ 器官或细胞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病理损害和功能障碍仅限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所针对的 某一器官或某一类细胞。
➢ 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引起多器官组织的损害,因其病变主要出现在多种器官的结缔组织或 血管内,又称之为胶原病或结缔组织病。
熟悉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炎性肌病的概念;移植的分类,移植排斥反应及机制,
实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分类。
了解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口眼干燥综合征的发病 机制;系统性硬化的发病机制;炎性肌病的分型、病理改变;实体器官移植三大 类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移植排斥反应可能的机制。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遗传因素:①在单卵双生双胞胎中的一致性较高;②患者家族成员中发病的风险明显增
加;③北美白人SLE与HLA-DR2、DR3有关;④遗传性的补体成分缺陷。 ➢ 免疫因素:导致免疫功能紊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其他因素: ①药物;②性激素;③紫外线照射。
SLE是由多因素引起的机制复杂的疾病,多数内脏病变为免疫复合物所介导(Ⅲ型超敏 反应),导致血管和肾小球病变;其次为特异性抗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自身抗体,经Ⅱ 型超敏反应导致相应血细胞的损伤和溶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