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溜索》——寻求民族大美之魂

合集下载

《溜索》寻美解读

《溜索》寻美解读

《溜索》寻美解读平中见奇语言美《溜索》的语言平淡朴实,不玩弄花巧;描写人物以白描居多,语句大多为口语,看似通俗却十分精准,有以少胜多的力量。

多用单音节词。

汪曾祺先生认为,避开书面语言的双音节词,采用口语单音词,是使文章“脱俗”的一种方法。

阿城在《溜索》中尽量减少虚词和双音节词的使用,通过单音节词增加语言表达的张力。

比如,“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中,“急”比“急忙”更干净利落,节奏更紧凑;“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早”比“早已”少了副词“已”,偏正式词语“石壁”减为单音节词“壁”,不影响意义表达的同时更显干净利落;“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旋、扎”与“飞旋、扎落”相比,更加短促有力、节奏感强,写出了雄鹰展翅飞翔时动作的迅猛、连贯,突出了力量美。

词性转换独特。

阿城小说在用词上的另一特色,是把一些常用词用得十分新鲜,或者说,“是把一些常用词用得极不寻常”。

词性转换是达到这一效果的方法之一,作者将某些词的词性改变后运用到句子中,从而使表意更加精准,同时创设真实的画面感。

例如,“首领眼睛细成一道缝,先望望天,满脸冷光一闪,又俯身看峡,腮上绷出筋来”一句中,将形容词“细”变为动词使用,写出了首领若有所思之状,结合后面的“满脸冷光”和“腮上绷出筋”来,可以感受到首领对大自然是充满敬畏的。

同时,“细”字还给人一种目光坚定之感,虽然怒江如此凶险,但首领不会退缩。

如果将这个“细”字换成“眯”字,就带上了一种蔑视的色彩,与所要表达的情感不符。

短句结构简单。

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明白晓畅。

汪曾祺先生认为,语言要明确生动,就要尽量把句子写短,能切分就切分。

《溜索》在人物对话和多种细节描写中都运用了简练的短句。

比如: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

”首领把裤腰塞紧,曲着眼望那鹰,说:“蛇?”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是呢,蛇。

”这两个情节中都加入了问答对话,语言简练到不能再少一个字,且充满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

解读《溜索》语言之美

解读《溜索》语言之美

解读《溜索》语言之美作者:江燕来源:《语文天地》2021年第03期《溜索》是著名作家阿城的小说,被选入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

文章以凝练传神的语言和作者特有的视角对滇西的马帮生活进行了生动描述。

小说递进式层层烘托的艺术效果、舒缓有致的节奏刻画、凝练且丰富的语言特色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一、平中见奇——语言简约之美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来说,并非用词越多越好,相反在用词简洁凝练的情况下,却能将意思表达充分是最成功的。

作家阿城的小说语言在用词方面具有淡、少、轻三个特点,简短的用词使得阿城的作品传神且精妙,给读者以“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之感。

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阿城的用词简洁特征为切入点,对其作品进行阅读,并从中感悟作品以少胜多的曼妙之美。

比如,引导学生体会开篇第一句的描述,用小腿在马上“磕”了一下,一个“磕”字非常简练,却真切地刻画出马帮和马的关系,表现出了马帮首领对马发自内心的怜爱以及对马的熟练驾驭程度,而这就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描写,一个“磕”字胜过一大段马帮首领对马怜爱的解释性描写。

此外,对鹰的描写也极具特点,同样是简洁凝练的语言,却表现出了鹰的特征,使人读后产生一语中的之感。

比如,“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其中的“一歪身”三个字描写充满了画面感,使人反复看到了侧身飞翔的鹰;而一个“扎”字,则更加准确地刻画出了鹰的飞翔速度之快,一个字远胜过用一段文字对鹰的飞翔速度的刻画。

此外,在对峡谷峭壁进行描写的过程中,有这样一句“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其实绝壁应是一幅静态的画面,但是,在马帮人眼中,这个静态的绝壁却是具有动态特征的,作者以简短的一句话,就展现了峡谷陡峭深邃的特点,不仅使读者体会到了峭壁之深、之高,同时也为后文马和牛在过峭壁时候表现出的胆怯做了铺垫。

也就是说,在这简短的一句话描写中,不仅交代了环境背景,同时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者简洁凝练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七课溜索语言文字赏析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七课溜索语言文字赏析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七课溜索语言文字赏析《溜索语言文字》是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第七课,讲述了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如何精炼、生动地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感情。

本文将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文字、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探究作品的深层意义。

首先,整篇文章的结构紧凑,分为三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描述和形容词的描述。

通过这种结构,作者将人的行为与语言的方式相结合,使文章的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富有感染力,更具艺术性。

比如,在描写溜索人行走的时候,作者写道:“有时候,他们身体向后靠,一会儿就像两个黄蜂一样从空中虚疾迅迅地飞过。

”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将人比喻为黄蜂,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此外,文章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来描绘景物和人物的形象,使作品更加生动具体。

比如,在第一部分中,作者用“玻璃轰地震一下,碎成无数小块,从楼上的人头上咣当嗒嗒撒下来”来描绘了溜索的惊险场面,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在表达主题方面,《溜索语言文字》通过描述溜索的方式,传达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

溜索人被人们尊重和崇拜,因为他们的艰苦努力和勇敢无畏。

通过溜索人的行为和语言,作者将他们的工作与汉字联系在一起,隐喻了汉字的重要性和文化的宝贵。

在审美价值方面,《溜索语言文字》向读者展示了作为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的美感。

溜索的艰苦和苦楚与文字的难度和深刻繁复相互映衬,在文章中产生了独特的美感。

读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文字的艺术之美和文化之美,让读者更加重视和珍惜语言文字的力量。

通过赏析《溜索语言文字》,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语言文字与文学作品的关系,了解到了语言文字在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和传递思想感情方面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文字的美感和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沉淀了自己的文化素养。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课文7《溜索》图文解读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课文7《溜索》图文解读

03
图文关系探讨与解读
插图内容简述与功能分析
插图内容
课文《溜索》中的插图展示了一条横跨峡谷的溜索,人们通过溜索在峡谷之间穿 梭。图中人物动作各异,有的正在溜索上滑行,有的正准备开始滑行,还有的已 经在对面着陆。
功能分析
插图作为课文的辅助材料,直观地呈现了溜索这一交通工具的使用场景,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插图还展示了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为学生提供了 丰富的想象空间。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课文7《溜索 》图文解读
CONTENTS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图文关系探讨与解读 •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 • 艺术手法鉴赏与创作启示 • 知识拓展:溜索文化与民俗传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阿城及其作品风格
阿城,原名钟阿城,中国 当代作家,其作品以独特 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社会 洞察著称。
强调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渺小和脆弱,以 及面对自然时应保持的敬畏之心。
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 态文明理念。
当代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思考
现代社会中,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导致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严 重。
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当代社会的迫 切需求。
06
知识拓展:溜索文化与民俗传承
溜索历史起源及发展过程
起源
溜索作为一种古老的渡河工具,起源于中国的西南地区。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跨越峡谷和急流,利用藤条或竹 索制作了简易的溜索。
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溜索的制作材料和工艺不断改进。从最初的藤条、竹索到后来的钢丝绳,溜 索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溜索也逐渐从一种实用的渡河工具演变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民俗 活动。

植根细节,精妙对比,彰显人物形象——部编初中语文九年级《溜索》文本解读

植根细节,精妙对比,彰显人物形象——部编初中语文九年级《溜索》文本解读

植根细节,精妙对比,彰显人物形象——部编初中语文九年级
《溜索》文本解读
《溜索》是中国现代散文大师鲁迅先生的一篇代表作品。

本文主要讲述了“岳阳楼上拥怒云而来”的壮美绝伦的景象。

然而,在这壮美之景背后,却隐藏了一个巨大的人的苦难和不幸,正是这种悲剧性的对比,构成了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

首先,本文植根于细节的描写之中。

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描写句开始,作者通过详细细致的描写和形象生动的语言,使得读者完全能够感受到景色的瑰丽壮丽之美。

无论是“虹云拥踞”的气势,还是“群山环抱”的自然美,作者都用细致入微的描写方式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本文又展现出了精妙的对比手法。

景色的美妙犹如我方在坦荡的天地间溜索,畅游无垠,但是,当“我无力回天地”之时,便彰显出了人的渺小,以及人与大自然的悲壮真实。

这种对比手法,既强化了文章的主旨,也使得整篇文章显得更具有思想深度。

最后,在对比中,作者彰显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虽然,平生失意,绝望之时却依然不失意气,但是,泰然自若,表现出一种堂堂正正、昂然向前的人格。

这既反映了主人公的坚毅品质,也助益于强化文章主旨的感染力。

总之,《溜索》作为鲁迅先生的一篇代表作品,通过植根于细节的描写、精妙的对比手法以及人物形象的彰显,构成了一种
瑰丽夺目的艺术特色,让读者在欣赏文章的过程中,不仅领略到了景色之美,也品味到了人性之深。

PPT《溜索》部编版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课文详解

PPT《溜索》部编版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课文详解

首领瞟一眼汉子们。
首领用眼“瞟一眼”,即有汉子站出来,表现出首领受 人尊敬的地位,也体现出他和汉子们配合默契。
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聋了一般,任什么也听不见,僵着 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首领的“吼”“送”表现了首领认 真负责、关心他人的品质。
鹰的衬托
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一个“扎”字写尽了鹰飞得急速迅猛的特点。扎进
声音里,从侧面衬托出怒江奔腾、咆哮的气势。
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 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
写大鹰在汉子身下移来移去,侧面衬托出那瘦小汉子 溜索时距离岸边又高又远,表现溜索的艰险,反衬汉子的 英勇无畏。
…………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手倒手拔索,
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本段运用一系列动词,传神地写出了这个精瘦短小的马帮汉子身手敏 捷矫健,溜索技术纯熟,让人叹为观止。
②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 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
语言描写。简练的语言,体现出首领与汉子们配合得十分 默契。
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神态描写,“懒懒”“稳稳”“笑一笑”表明首领早已 见惯这样的场面,体现出首领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 一动不动。
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 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软下去”“淌出两 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这些描写生动地体 现了溜索前牛的惊恐失态之状,从侧面烘托出怒江峡谷的高峻、 险恶。

第7课《溜索》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7课《溜索》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7 溜索一、说教材《溜索》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多篇小说,对这一体裁已经比较熟悉。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在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理解小说的主题及其社会意义,并进一步了解小说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溜索》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与之前的现代小说《孔乙己》以及讽刺小说《变色龙》,在风格、情节、语言等方面有很大不同,我们需要进行比较学习,来深入理解《溜索》的独特魅力。

二、说学情学生通过对本单元小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有梳理情节的能力和简单的语言赏析能力。

《孔乙己》、《变色龙》重点讲解了依据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已经能够通过人物形象分析初步理解主题。

但学生对笔记小说接触较少,需要教师的引导来理解文本的艺术创作手法。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引导学生自主研读。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特点,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特点。

2.结合重点语句鉴赏文章语言的特点,体会文章特有的语言特色,分析人物形象,感知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感受文章独特的描写视角,获得对文章描绘的物与人的美感体验。

感受我国人民的智慧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善于观察环境,激发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

四、说教法学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批注法、小组合作学习五、说教学过程教学设想:在已知的基础上接触未知,用已有的小说阅读经验和体验去阅读新的文本是简单快捷高效的方式。

本课我们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一)导入新课ppt图片展示。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是世界三大峡谷之一。

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

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

初中九年级语文《溜索》精选教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溜索》精选教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溜索》精选教案溜索是怒江大峡谷各少数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他们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他们不畏艰险、勇猛顽强性格的写照。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九年级语文《溜索》精选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初中九年级语文《溜索》精选教案一1.知识与技能目标: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以及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朗读法、指导法、谈论法。

准备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

峡谷的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

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主要靠“溜索”桥。

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惊心动魄的过江方式。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阿城,原名钟阿城,生于北京,原籍重庆江津,中国内地作家、编剧。

处女作《棋王》。

2.生难字词(1)字音锱铢(zīzhū)滇西(diān)盘桓(huán)顷刻(qǐng)千钧之力(jūn)绞(jiǎo)跺(duò)呕(ǒu)战战兢兢(zhànzhànjīngjīng)(2)词义【锱铢】锱和铢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迟疑】拿不定主意;犹豫。

【俯身】弯腰向前向下,有时同时弯膝;呈曲身状态的动作,尤指礼节或表示服从的姿势。

【顷刻】极短的时间。

【千钧之力】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

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探视】看望;察看。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反复朗读、默读,读准字音,体会人物心理。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开端:马帮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求民族大美之魂——解读《溜索》
阿城的《溜索》,寻根民族传统文化,立足弘扬民族精神。

本文从四方面深掘《溜索》文本价值,第一,渲染环境之大美;第二,物象象征之大美;第三,英雄生命之大美;第四,寻根民族之大美。

寻根大美阿城传统文化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韩少功、阿城等为代表的作家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彼时的中国,正深受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我们民族固有的文化特质渐渐流失,民族之根如何体现在文学创作中,是“寻根派”作家们着力探索的一条路径。

作家韩少功曾这样说:“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

”观照当下,“寻根派”以其高瞻远瞩唤醒民族的文化自信,着力探求中华民族绵延的立身之本。

如果将阿城的小说《溜索》放置在如此阔大的文化背景下,那么,我们就不难窥见统编教材的编者意图。

《溜索》位于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属于自读课文。

这篇小说展示的是一群马帮汉子面对怒江天险、万丈峡谷,运用溜索成功渡江的故事。

作家阿城以“溜索”为写作抓手,运用这种传统原始的渡河工具,将马帮汉子们野性阳刚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小说糅合多种创作要点,将情境渲染、他物象征、反差对比诸多要素融入作品之中,借此展现生命之大美、民族之大美。

第一,渲染环境之大美。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作为小说创作的核心之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有的环境描写是为了用看似无心的着笔推动情节发展,有的环境描写则是为了烘云托月,塑造人物形象,将人物放置在特定的环境之中,审度人物面对此环境的心理状态、气质品格、精神价值。

毕飞宇在谈到鲁迅的《故乡》时说:“即使是虚构,鲁迅也不会做过多的选择,他必须,也只能‘冒了严寒’回去。

”这个“冒了严寒”,便是将“我”回乡的心绪、呐喊的初衷,放置在特定的情境之下。

回到《溜索》上,阿城一开笔,便写到浪涛滚滚的怒江,“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只不过,“怒江”奇险、奇重,作家却着笔轻盈,似是没有一下子把读者吓到。

“山不高,口极狭,仅容一个半牛过去。

”阿城的用笔节省,干脆利落,不多一丝,不少一毫,但读者的心却被紧紧揪了起来。

已到无路可走的绝境,于是,“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在山顶间、万丈处徘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脚底是阴森骇人的滔滔江水,越是明亮,越是让人心悸;越是幽深,越是让人不安。

等到所有的环境渲染达到一种高潮、一种极致,首领再一次隆重登场。

如此造境,摄人心魄。

将人物放置在宏大壮美的环境之中,用环境的艰与险来托底人物,作家匠心独运。

第二,物象象征之大美。

刘勰认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情是物的反映,辞是情的表现工具。

选取客观的物象来象征作者的思想,往往是作家在创作小说时用的一种较为常见的方式,客观的物象会带有一定的隐喻色彩,作家无法直言或者想要抽象表达的思想可以借助物象这个媒介来实现。

因此,具有特殊意义的物象会推动小说情节曲折灵动向前发展,让小说的构架变得立体而多元。

阿城的《溜索》中不但观照到环境的奇险与壮美,还精巧地设置与此关联的物象。

小说中最能带给读者视觉冲击力的是“鹰”,“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扎”字用得极妙,大鹰俯冲山谷,身形矫健,英姿勃发,面对如此险境,大鹰姿态从容,美感迸发。

溜索之前,大鹰出现,似乎要给马帮汉子们带来勇气和力量;“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

”溜索之时,大鹰依然如影随形,似乎成为这些汉子们溜索的保护神,赐给他们神勇与智慧;“那鹰斜移着,忽然一栽身,射到壁上,顷刻又飞起来,翅膀一鼓一鼓地扇动。

”溜索之后,大鹰再次追随“那鹰斜移着,忽然一栽身,射到壁上,顷刻又飞起来,翅膀一鼓一鼓地扇动。

”大鹰似乎耗尽身体元气,但依然痴心不改,遥望着这些汉子。

我国华夏民族文化中的鹰,是一种神的图腾,它被视为神的化身。

因此,鹰在传统的宗教文化里,被奉为神鸟、天鸟,代表着无畏、神勇与智慧。

由鹰这个物象所营造的意境也显示出一种博大非凡、气势磅礴的精神气场,阿城不遗余力地将“鹰”作为《溜索》里不可或缺的物象,大抵是通过它来传递作家所主张的精神底色,并通过它反映到这些乐观刚健的马帮汉子身上,实现物象与形象的高度契合。

与鹰相对的是牛,面对险境,牛所表现出来的是怯懦,是孱弱,是虚妄,是退缩。

“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

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

”溜索溜的是胆量,是勇气,是信念,牛们显然不适合这样的场景,一个个吓得默不出声,悬崖峡谷,掉下去就会粉身碎骨,牛们的瞻前实际上根本无法顾后。

阿城在小说里,用牛这个物象在隐喻什么呢?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牛象征着勤劳奉献,任劳任怨,如果我们再往前思考一步,牛一旦离开耕地,便会失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在艰险的环境面前,只有勤劳显然不够,更多的还要有神勇与智慧。

阿城借用这两个物象,彼此映衬,互相观照,将物象的雄壮与大美深深植根于小说深处,物象的大美美在有力量、有底气、有气度、有精神。

第三,英雄生命之大美。

潘新和教授在《潘新和与表现——存在论语文学》一书中,曾说:“自我实现的人生,就是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把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发挥、张扬到极致。

”潘教授的这句话是针对现实中每个人的有意义人生、有价值人生所言,但对于小说中具有英雄主义色彩的人物而言,作家们无一不是对他们的人生予以最大限度的成全,现实生活里的英雄们所具备的特质,在他们身上都有一览无遗的展现。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峡谷天堑,万丈沟壑,首领有泰山压顶不变色的从容气度,胸有成竹,不慌不忙,不惊不惧。

“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身为首领,仅仅有神勇无畏,远远不够,还
应有面对险境的睿智判断以及极强的灵魂凝聚力,这才是整个团队的强心剂与镇定剂。

短短的一句话,闪耀智慧的光芒,浸透理性的哲思,言简意赅,铿锵有力。

除了首领极具英雄气质以外,文中还有一个身手敏捷的溜索英雄,那就是瘦小汉子,“只有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向峡下弹出一截纸烟,飘飘悠悠,不见去向。

瘦小汉子迈着一双细腿,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

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顶。

”这个“瘦小汉子”的溜索之举,像极了金庸武侠小说里,有凌波微步之功力的侠客,身轻如燕,矫健敏捷,这个“瘦小汉子”应当是团队里的先锋,在万丈峡谷的险境面前,他既拥戴首领,又为其他马帮汉子做出榜样,率先垂范,进一步给大家心理上的定力。

阿城用“首领”一词形容马帮汉子的领导,充满传统民族文化气息,像上古时代的“三皇”“五帝”,实际都是远古部落联盟首领。

用“首领”“汉子”等称谓,与整篇文章颂扬的具有传统原始、乡野阳刚之气的英雄相辅相成。

作家对英雄行为的礼赞,对生命大美的崇尚,流露在字里行间。

第四,民族寻根之大美。

寻根文学立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他们在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进行重新思考与定位,挖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他们以现代人的叙述视角去感受古代遗风,在千年流传的文化方式里寻找生命的能量。

以阿城的《溜索》为例,他将“溜索”作为载体,深刻发掘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与精神内核。

在我国,过去生活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一带的藏、僳僳、怒、独龙等少数民族,多使用溜索过渡。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溜索逐渐被桥梁所取代,但是溜索作为少数民族由来已久的交通工具,是他们改造自然和战胜自然的象征,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气质值得世代传颂。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阿城的《溜索》立足民族寻根之大美,以此为依托,展现溜索英雄刚强之美,展现物象勃发之美,所有的这些美,都在艰险环境的衬托之下显得华彩熠熠。

民俗风情、乡野气息、传统审美互相交织,互相作用,展现了一幅动人心魂的溜索图画。

阿城在《溜索》中所要体现的民族文化思想与他的代表作《棋王》不同,《棋王》力图展现的是主人公在动乱现实中的不迎不持、空心宁寂的道家哲学,而《溜索》之所以着力描绘环境之大美险峻,似与列子的《愚公移山》有某些相通之处。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渲染两座山面积之大,高度之高,以此来烘托愚公形象。

它们所承载的精神命脉与《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有相似之处,都在强调人力在自然面前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作用是自信坚定,是勇于面对,是无所畏惧,是一往无前等等。

我们的中华民族正是具备了这些绵延不绝的精神特质,中华文化才没有断裂,才得以代代相传。

世界与思想息息相关。

以韩少功、阿城为代表的“寻根派”作家们以深远的忧患意识、前瞻的文化眼光、独特的写作视角,将民族传统习俗、民族文化思想、民族个性审美融于创作之中,虽然作品里所写的生活,所绘的场景脱离现代视角,但是,其中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心理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认真探究。

民族经典当永流传,民族精神当永弘扬,民族文化当永继承,民族之魂当永扎根。

人不能仅仅着眼当下,还应继承与反思过去,才能更好地朝向未来。

以这个标准去衡量,统编教材的编者们,可谓用心良苦,我们这些教者应慧心领悟才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