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集下载

淮安市2000-2010年相关统计数据

淮安市2000-2010年相关统计数据

6300 16000 14000
12000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0000 8000 6000
4000
zhexian
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元)
0个 3个 2个 1个 2个 57个 5个 6个 3个 5个 3个 5个 1个 0个 1个
20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7 388.43 17.33
375.02 7267.00 1.00 345.48
17.91
651.06
13155
15600.00
2.7592 733.29 60.04
492.15
29.01
2.49 632.66
45.7
4.40% 417.53 6117 3302.00 4352 2104.00
5.28% 490.00
296.74 12.8
淮安市2000-2010年相关统计数据
2003年
519.92 420.64 8108 1.63 406.1
2001年 514.38
329.02
2002年
517.68
2004年
524.06 500.97 9597 1.83
2005年
527.77 561.81 10683 2.16 549.85
6513 3180 4544 2087
4.78% 642.89
7158.51 3365 4852.53 2163
22.03 5.24%
824 7798 3395 5544 2240
5.79%
959.11 8209 3701 5704 2491
35.61 6.34%
1321.9 9115 4024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0年度财政收入上台阶先进县(区)的通报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0年度财政收入上台阶先进县(区)的通报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0年度财政收入上台阶先进县(区)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淮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2.22•【字号】淮政发[2011]44号•【施行日期】2011.02.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财政综合规定正文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0年度财政收入上台阶先进县(区)的通报(淮政发〔2011〕44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2010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异常激烈的竞争态势,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又快又好,确保前列,再上台阶”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中央、省各项决策部署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300亿元大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41.43亿元,增长46.6%,增幅位居全省前列。

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区)财政收入上台阶考核奖励办法的通知》(淮政办发〔2010〕196号)精神,经研究,决定对2010年财政收入上台阶获奖县(区)予以通报表彰(名单附后),并授予清河、金湖、清浦、盱眙、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涟水6个县(区)“2010年度财政收入上台阶先进单位”称号。

希受表彰的县(区)再接再厉,争取更大成绩。

各地要向受表彰的县(区)学习,扎实工作,锐意进取,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努力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淮安市人民政府二○一一年二月二十二日附件:2010年度财政收入上台阶获奖县(区)名单特等奖:清河区一等奖:金湖县清浦区二等奖:盱眙县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涟水县三等奖:淮阴区楚州区洪泽县。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0年度大流通工作先进集体优质服务单位先进个人和优秀项目的通报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0年度大流通工作先进集体优质服务单位先进个人和优秀项目的通报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0年度大流通工作先进集体优质服务单位先进个人和优秀项目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淮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5.04•【字号】淮政发[2011]87号•【施行日期】2011.05.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0年度大流通工作先进集体优质服务单位先进个人和优秀项目的通报(淮政发〔2011〕87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部省属驻淮单位:2010年,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大流通工作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大流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为激励先进,市政府决定对清河区等9个大流通工作先进集体、市发改委等10个大流通工作优质服务单位、彭杰等30名大流通工作先进个人、淮安万达广场等20个大流通优秀项目予以通报表彰(名单附后)。

希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发扬成绩,再接再厉,为促进我市流通业快速健康发展,加快推进“五大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淮安市人民政府二○一一年五月四日附件:2010年度大流通工作先进集体优质服务单位先进个人和优秀项目名单一、先进集体(9个)一等奖(2个)清河区盱眙县二等奖(3个)淮阴区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楚州区三等奖(4个)金湖县涟水县洪泽县清浦区二、优质服务单位(10个)市商务局市规划局市审计局市统计局淮安工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软建办(督查办)市发改委三、先进个人(30名)彭杰安立波蒋长林韩文军王维明郑银东葛振东张馨允王炎研朱列兵赵知春孙振东倪静刘春林王兆文赵洋贾桂猛张荣健方建中刘兵胡长林傅玉良金鑫王群张小军李长友冯晓霞郑娟邓瑜江王晟伟四、优秀项目(20个)淮安万达广场(清河区)淮安国际汽车博览城(清河区)淮海第一城(清河区)红星美凯龙(清河区)禧徕乐国际商贸城(清浦区)联盛国际广场(清浦区)欧蓓莎国际购物中心(淮阴区)国际汽车城(淮阴区)淮安国际商城汽车站物流中心(楚州区)江苏锦和百货(楚州区)红太阳物流中心(涟水县)铭大同乐坊商业街(涟水县)江苏淮安粮食物流园(洪泽县)天水弘浦·幸福广场(洪泽县)鹏胜汽车市场(盱眙县)盱眙建材装饰城(盱眙县)金湖建材市场(金湖县)粮食科技物流园(金湖县)博德五金建材家居广场(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大长江国际家居广场(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

淮安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淮安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淮安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淮安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淮安市统计局2011年5月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省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市常住人口全市常住人口[3]为4799889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5130605人相比,十年共减少330716 人,下降6.45%。

年平均降低率0.66%。

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391345[4]户,家庭户人口为4560851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75人减少0.47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386802人,占49.73 %;女性人口为2413087人,占50.27 %。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66 下降为98.91 。

四、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806508人,占16.8 %;15-64岁人口为3494273人,占72.8 %;65岁及以上人口为499108人,占10.4 %。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96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9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8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340042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67997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868716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281858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2242人上升为7084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1552人上升为1416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8421人上升为38932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4443人下降为26706人。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0年度社会事业工作目标考核先进单位达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0年度社会事业工作目标考核先进单位达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0年度社会事业工作目标考核先进单位达标单位单项工作先进县(区)优秀项目和先进个人的
通报
【法规类别】建设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淮政发[2011]38号
【发布部门】淮安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1.02.15
【实施日期】2011.02.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0年度社会事业工作目标考核先进单位达标单位单项工作先
进县(区)优秀项目和先进个人的通报
(淮政发〔2011〕38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2010年,各地、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社会事业工作目标,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为激励先进,市政府决定对社会事业工作目标考核先进单位、达标单位、单项工作先进县(区)、优秀项目和社会事业工作先进个人予以通报表彰(名单附后)。

希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
献。

淮安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二月十五日附件:
2010年度社会事业工作目标考核先进单位、达标单位、单项工作先进县(区)、优秀项
目和先进个人名单。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0年度信息化工作先进县区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通报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0年度信息化工作先进县区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通报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0年度信息化工作先进县区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通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淮安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1.02.16
•【字号】淮政发[2011]32号
•【施行日期】2011.02.1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0年度信息化工作先进县区先进
单位和先进个人的通报
(淮政发〔2011〕3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2010年,各地、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数字淮安”建设,奋力拼搏、创新工作,加快推动我市信息化进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为激励先进,决定对2010年度信息化工作先进县(区)、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予以通报表彰(名单附后)。

希望受表彰的先进县(区)、先进单位和个人再接再厉,开拓进取,为全市信息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淮安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二月十六日附件:
2010年度信息化工作先进县(区)、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名单
一、信息化工作先进县区(4个)
涟水县清河区楚州区洪泽县
二、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12个)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中国电信淮安分公司中国移动淮安分公司中国联通淮安分公司
三、信息化工作先进个人(21名)
李振谈庆张勇邰学位王利伟殷飞朱闻杰刘远江赵雪峰徐红兵傅宁纪雷赵直荀相汉东苏云亮XXX 杨清王燕京蔡紫阳张紫伟倪卫东。

淮安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淮安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淮安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淮安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淮安市统计局2011年5月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省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市常住人口全市常住人口[3]为4799889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5130605人相比,十年共减少330716人,下降6.45%。

年平均降低率0.66%。

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391345[4]户,家庭户人口为4560851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75人减少0.47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386802人,占49.73%;女性人口为2413087人,占50.27%。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66下降为98.91。

四、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806508人,占16.8%;15-64岁人口为3494273人,占72.8%;65岁及以上人口为499108人,占10.4%。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96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9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8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注释:[1] 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2] 普查登记的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

[3]省辖市及各县(市、区)的常住人口,是普查登记的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常住人口。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0年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的通知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0年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的通知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0年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分
解落实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淮安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0.04.16
•【字号】淮政发〔2010〕90号
•【施行日期】2010.04.1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0年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落实
方案的通知
淮政发〔2010〕90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部省属驻淮单位: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了市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全市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

为了扎实推进今年政府各项工作,市政府决定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分解成20项重点工作,由市政府领导成员、责任部门负责落实。

现将《市政府2010年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印发给你们。

各地、各部门要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职能转变,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能,按照市第五次党代会第四次会议部署,紧紧围绕“五大建设”,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加大投入为基础,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大力提高新型工业化、特色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经济国际化水平,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扎实推进民生建设,努力实现主要指标增
幅保持全省前列,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市政府将定期组织对各项目标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二〇一〇年四月十六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安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强力推进“五大建设”,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5.0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9.97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647.10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508.00亿元,增长14.1%。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5.2:48.3:36.5调整为14.1:48.1:37.8。

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3%,其中:食品类上涨7%、烟酒及用品类上涨3%、衣着类上涨2.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7%、交通和通讯类上涨0.3%、居住类上涨2.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略降0.1%。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5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5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7700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2.62%。

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5.7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前培训3.26万人,在岗农民工培训2.01万人。

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主要是:经济总量还不大,县域实力还不强,部分人均指标低于全国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刚刚起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要素制约较为明显;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增收压力较大,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等。

二、农林牧渔和水利业粮食连续七年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445.74万吨,比上年增加5.04万吨,增长1.2%。

其中夏粮170.7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秋粮274.96万吨,增长1.9%。

农作物种植结构有所调整。

全年粮食面积为969.57万亩,比上年增加 2.71万亩;棉花面积为0.64万亩,减少0.11万亩;油料面积58.72万亩,减少1.5万亩;蔬菜面积124.31万亩,增加4.7万亩。

林牧渔业稳定发展。

全年造林面积4.15万亩。

全年肉类总产量28.39万吨,比上年增长1.0%,其中猪牛羊肉产量18.93万吨,增长1.7%;禽肉产量9.40万吨,增长9.0%。

禽蛋总产量12.51万吨,增长4.2%。

牛奶总产量3.15万吨,减少28.1%。

全年水产品总产量25.28万吨,增长2.3%。

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456.47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4.34万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91.99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5.4%。

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5.08亿元,实施治淮、南水北调、区域治理、农村水利、城市水利和水源地保护等六大类水利工程。

全面完成南水北调淮安截污导流、水库除险加固、茭陵泵站更新改造、白马湖洼地治理、鲍集圩行洪区安全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农村饮水安全、灌区节水改造等年度工程任务,开工实施南水北调金湖站及金宝航道工程;全年共完成加固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31座,改造大型泵站1座,治理中小河流2条。

完成疏浚河道352条,整治397个村的2590个村庄河塘,兴建防渗渠道403公里,新建和改造小型泵站78座,新建涵闸352座,新建撤退道路13.43千米。

三、工业和建筑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74.77亿元,比上年增长17.4%。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增加值83.92亿元,增长7.8%;集体工业增加值6.96亿元,增长16.4%;股份制工业增加值305.46亿元,增长16.2%;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111.69亿元,增长25.6%。

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79.38亿元,增长11.3%。

全年工业用电81.7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7%。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391.97亿元,比上年增长49.9%;实现利税245.02亿元,增长41.4%,其中利润121.92亿元,增长61.1%。

企业亏损面7.7%,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2.29亿元,下降28.0%。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80.61,比上年提高37.93个百分点。

全市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71.82亿元,比上年增加96.96亿元,增长20.4%。

其中:建筑工程产值为549.92亿元,增长20.7%;安装工程产值为21.08亿元,增长22.5%。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553.45万平方米,增长18.5%。

房屋新开工面积3879.12万平方米,增长6.5%;竣工面积3009.40万平方米,增长24.3%。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921.01亿元,比上年增长23.5%。

其中,城镇投资841.22亿元,增长23.2%,城镇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37.77亿元,增长30.5%;农村投资79.79亿元,增长27.4%。

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14.51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投资460.80亿元,增长25.8%;第三产业投资445.70亿元,增长22.1%。

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投资450.81亿元,比上年增长25.2%。

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33.89亿元,增长71.1%,占规模以上工业投资总量的51.9%,比重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全市"三大千亿元"产业得到重点加强,全年完成投资131.26亿元,比上年增长45.8%,其中:盐化工新材料产业完成投资45.77亿元,增长102.2%;特钢产业完成投资23.02亿元,增长56.2%;电子信息产业完成投资62.47亿元,增长18.6%。

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2.8亿元。

公、铁、水、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航空运输实现零的突破,综合枢纽地位初步形成。

建成淮安涟水机场、205国道后六塘河至丁集段、325省道淮安段、淮安民用机场连接线、涟水汽车客运站等工程,盐河航道整治工程、淮安清浦至金湖公路、宿淮铁路等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五、城市建设以"五大建设"为主线,实施了十大类、650个项目,共完成投资412亿元,比上年增长53%。

全面启动并快速推进生态新城等片区的功能性项目建设,实施了以"十大建筑"为代表的一批地标性建筑,建成淮安涟水机场、万达广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开工建设市体育中心、雨润新天地项目,市高新技术创新创业中心、淮安大剧院、苏宁广场、丰惠广场等项目均按序时推进,国信、曙光等一批高星级酒店相继投入使用,增强了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大力开展花园城市建设。

市区投资16.5亿元,实施了湿地公园、森林公园一期、翔宇大道里运河滨河公园等75个园林绿化工程,全面启动大运河(城区段)滨水空间景观提升工程;改造并免费开放了柳树湾景区和清晏园,市区所有公园全部免费开放。

新增绿地600公顷,改造绿地150公顷。

开展渣土、机动车等专项整治;实施324项城市景观提升项目,改造完成淮海商业步行街、北京北路夕阳红文化广场、华兴桥南侧游园等一批精品项目。

淮海东路改扩建项目获"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

淮安市荣获全国"城市管理人民满意城市奖"。

以生态新城建设为重点,市区联动塑造城市特色,开展大运河风光带、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景观提升规划设计,完成环白马湖生态旅游和淮安生态新城概念性规划等。

以构建淮安"水上旅游城市"为目标,加大城市水利建设力度,完成盐化工园区水系调整、小盐河下段整治、运河泵站扩建、西郊泵站拆建、越河泵站拆建,实施里运河防洪控制、淮安涟水机场水系调整等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实施主城区水环境综合提升工程,完成里运河钵池山活水贯通、里运河景观提升、里运河风光带建设、清晏园改造,实施大运河城区景观提升道路、新城水系调整、文渠河中段整治等河道治理工程,实现河道两岸水清岸绿、环境整洁。

实施古黄河水利枢纽、白马湖环湖大道工程,加快推进备用水源地建设,确保全市饮用水安全。

六、国内贸易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4.81亿元,比上年增长19.0%。

分地区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08.35亿元,增长18.6%,其中城区消费品零售额257.86亿元,增长21.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较快,达到56.45亿元,增长21.9%。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416.92亿元,增长18.5%;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7.89亿元,增长24.4%。

其中,住宿业实现零售额4.54亿元,增长23.3%;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3.36亿元,增长24.5%。

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108.11亿元,比上年增长34.6%。

热点消费快速增长。

其中,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16.7%;家具类增长98.2%;金银珠宝类增长38.5%;汽车类增长37.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3.3%。

全市有成交额超亿元的大型骨干市场17家,实现成交额106.74亿元。

七、开放型经济全市上下抓住淮安加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江苏省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契机,加快借港出海,外向型经济加速发展。

招商活动成效显著,成功组织"南方周"招商活动,深圳、东莞等台资密集区招商取得实质性突破。

全年集中招商活动签约外资项目90个,已注册50个,到帐外资3.05亿美元。

新批外资项目244个,协议注册外资20.3亿美元。

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帐1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2.2%,其中,注册台资实际到帐4.78亿美元,增长63.1%。

进出口总额2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1%,其中,出口14.9亿元,增长43.7%;8家省级开发区业务总收入2259.1亿元,新增基础设施投入101.9亿元。

市经济开发区成功获批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推进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累计获批台商工业园、盐碱科技产业园、凹土科技园、金湖汽摩配产业园、楚州精密机械配件产业园、涟水高档旅游服饰产业园、淮阴太阳能产业园,入园企业近200户,规模以上工业开票销售收入45.7亿元。

组织全市142家企业参加境内外重点展会,签约成交2.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

在全国首家启动建设苏丹(淮安)出口商品展示中心,全年对非贸易658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4%,主要涉及纺织服装、机械设备、五金工具等产品。

中淮集团承揽苏丹南方打井项目,成为我市承接规模最大的援外工程。

新批设立苏丹农业、美国石油油井配件、华鑫国际3家境外投资企业,投资规模达6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 1.8倍。

八、交通、邮电和旅游全年完成公路、水路客运量9630万人、周转量62.2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7.1%和18.7%;货运总量9325万吨、周转量154亿吨公里,分别增长21.7%和24.5%;港口货物吞吐量4381万吨,增长13.8%;集装箱吞吐量3.52万标箱,增长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