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安鼓乐的历史渊源及演奏形式(一)
西安鼓乐锣铰类乐器概述-最新年精选文档

西安鼓乐锣铰类乐器概述锣铰类乐器是西安鼓乐节奏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金属制作的锣类乐器与铙钹及铰类乐器。
锣铰类乐器名称、大小、形制、用处、音色、效果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它们在西安鼓乐演奏中,配合张革产音的鼓类乐器,打出独特的乐曲韵味,为有“中国古代交响乐”美誉的西安鼓乐增色不少。
一、源远流长的产生历史西安鼓乐中的锣铰类乐器包括锣类乐器与铙钹及铰类乐器,其历史悠久。
史料中有关铙的记载,既有实物史料,又有文字史料,且对其功用以及制作材质也有一定说明。
早在1955年,在西安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就发现了距今约4000多年的陶铙实物。
最早见诸于实物史料的铙,是原始社会末期象征氏族贵族权力的礼乐器,用陶土制成。
后来铙被列入军礼之器,“铎铙之属,为军礼之器”。
远古的出土实物及文字记录表明了铙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其演变情况。
西安鼓乐中的锣,最早出土的实物是在广西贵县(秦汉时称布山县)罗泊湾汉墓出土的一面西汉初期的百越铜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实物史料证明,锣最早源于少数民族地区,“(铜拔)出西戎及南蛮” 。
“铜拔”可能是有关锣的最早文字记载。
西安鼓乐的乐器钹,多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西域及地域更远的外来国家有关,其制作材质主要是铜类金属。
从制作材料来看,铜器的大量使用,应在奴隶制时代,钹作为乐器使用的时间要比铙要晚。
其“本南齐穆士素所造”,或出自西戎及南蛮等少数民族地区,“出西戎及南蛮”;或源于西域国家,“出于高昌疏勒之国”;或来自更远的天竺(今印度)等,“(天竺)乐器有……铜拨” 。
西安鼓乐金属类乐器中,不仅有我国的传统乐器,同时还有外来乐器,其器物构成丰富。
至于西安鼓乐乐器铰,在正史中记载很少。
据推测,应与其名称混用有一定关系。
在我国民间,俗称小铙为铰子,也有将铰子称为“小镲”的,还有记载为少数民族使用的乐器。
二、多种功用的各类乐器西安鼓乐的锣铰类乐器在历史上曾有多种功用。
如最早见诸于实物史料的铙,原是原始社会末期象征氏族贵族权力的礼乐器,用陶土制成。
中国合奏音乐——吹打乐 - Global Memory Net

中国合奏音乐——吹打乐以管弦乐器与打击乐器演奏并重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
以笛、鼓演奏为主的吹打乐有陕西西安鼓乐,苏南的十番锣鼓,广东的笛套大锣鼓等;以唢呐、锣鼓为主的吹打乐有浙东锣鼓、潮州大锣鼓等。
一、十番锣鼓《十番锣鼓》简称《十番》或《锣鼓》,历史上又曾有过《十样锦》《十不闲》等名称,主要流行于江苏南部长江下游地区,特别是苏州、无锡一带最为盛行。
《十番锣鼓》的演奏者多为民间职业性鼓乐班“堂名”中的乐手和道士,不少民间艺人分散在村庄亦农亦艺,或随时被招聘去参加民间婚、丧、喜、庆等仪式的演奏。
每到春节、中秋以及庙会、赛龙船等节目,民间则广泛地组织自娱性演奏,在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基础。
《十番锣鼓》是以锣鼓段、锣鼓牌子、丝竹乐交替或重叠进行为主要特点。
根据其乐队编制的各种不同组合情况,可分为只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清锣鼓”和兼用管弦乐器演奏的“丝竹锣鼓”两大类。
《十番锣鼓》乐队一般有六人。
二、浙东锣鼓浙江民间吹打乐遍及全省,但以浙东一带最为丰富,因此,又有“浙东锣鼓”之称。
流行于浙江东部的嵊县、奉化、舟山等地的吹打乐种,曲目丰富,锣鼓乐特别发达。
根据民间艺人的口碑材料,和明代文人余怀的《板桥杂记》、张岱的《陶庵梦忆》等著作中所记载的情况加以对照,浙东锣鼓至少从明代开始已在当地盛行。
在过去,从事吹打乐演奏的班社组织遍布乡镇和农村。
有进行丧事活动的“道士班”、专为婚事吹打唱的“唱班”、清唱戏文和吹吹打打的“戏客班”(亦名嬉客班或坐唱班)、以及专门器乐演奏的各种业余性质的“班、堂、社”等组织。
浙东锣鼓曲调来源基本上是戏曲音乐,民歌小调。
演奏形式分细吹锣鼓(用笛主奏)、粗吹锣鼓(用唢呐主奏)、清锣鼓(不用丝竹乐器)、综合性锣鼓曲等多种类型。
任何类型的演奏形式中,打击乐都是乐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东锣鼓的代表曲目有嵊县地区的《十番》《都花》《绣球》《大辕门》;宁波、奉化地区的《万花灯》、《将军得胜令》、《划船锣鼓》等。
浅析西安鼓乐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乐带向了世界。 (二)西安鼓乐的乐谱、乐器 在调查中,长安何家营鼓乐社传承人何老师说:“西安鼓乐在
何家营村是世代相传的,一代一代的传下来,真的很不容易。自己 听到鼓乐声很好听,很喜爱,也就慢慢地参与了。”近些年来,鼓 乐越来越受到关注,并且走出国门。跟随何老师走进鼓乐陈列馆, 陈列墙上挂着去各个国家演出的照片,还有老一辈艺术家的照片。 何老师讲到:“鼓乐的演奏目前来说不是它的乐器难,而是它的乐谱 难。因为它的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的方式。鼓乐的乐谱没有时值, 没有高低,必须口传,老艺人来口传,不口传就没有办法”看到乐 谱一个个蚯蚓一般的符号可以有易懂的方式学习,但是韵曲却没有 任何技巧,只能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老艺术家口传下来。西交大人文 学院主任说:“乐谱传到现在,越到这个时候越觉得它是一个宝贝, 年代比较久也比较脆,所以它掉一个块块,就把几个音符就掉了。”
◎ 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
黄河之声 2019年第19期 总第544期
浅析西安鼓乐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张中卿
(信阳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摘 要: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国人的欢迎,西安鼓乐却因为独特的传承方式使得它的生存现状并不乐 观。笔者认为加强对西安鼓乐的保护和有效的传承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使西安鼓乐得以更好的发展。本文分为三个部 分:第一部分简述西安鼓乐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通过对长安何家营鼓乐社的采访与调查,分析长安何家营鼓乐社的 生存现状;第三部分对鼓乐的生存现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西安鼓乐;何家营鼓乐社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
黄河之声 2019年第19期 总第544期
浅谈我国手风琴民族音乐的发展趋势*
齐慧君
(东华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江西 抚州 330013)
摘 要:手风琴在中国发展的近百年中,其音乐在体现民族精神、音乐技巧等多方面所展现的艺术性都奠定了手风琴 在我国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提高。我 国音乐家们不断致力于手风琴音乐的创作与发展,期望能创作更具民族特色、更能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音乐作 品。发展、继承、传承与发扬手风琴音乐对我国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以我国丰富的民族音乐素材为创作核心, 借鉴西方音乐的创作技巧与表现手法等各方面的优点,培养真正了解手风琴乐器与音乐特性的专业作曲家,创作兼 顾音乐性与演奏技巧的更多真正适合手风琴演奏的优秀作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与时俱进的专业发 展道路。结合现代音乐发展优点,借助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更好的促进手风琴民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使中国的 手风琴音乐道路越走越宽广,越来越辉煌。 关键词:手风琴音乐;民族性;发展趋势;多元化
第三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含答案)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素质评价(限时:15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和运用(共7 小题,计24 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学校文学社开展“追寻文化遗产,赓续文化基因”的专题学习活动,第一小组负责搜集整理与文化遗产相关的资料,下面是小组同学搜集到的资料。
【听西安鼓乐】西安鼓乐起源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吸纳融合多种艺术精华,集历代民间音乐、民族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创作音乐于一体,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古典音乐形式,至今仍保留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
小语同学搜集到关于西安鼓乐的一段文字,请你帮她解决遇到的文字问题。
西安鼓乐与唐代燕乐中的大曲有着千丝万lǚ的联系,它脱胎于唐代燕乐,后融入了宫廷音乐,“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的流亡而流入民间,因此它继承了宫廷音乐中演yì的雍容华贵、庄重高雅的盛唐气象,又融入了民间艺术特有的灵动活泼、热烈粗犷的生活气息,有着洗却铅华、雅俗共赏的音乐形态。
西安鼓乐是我国古代音乐的重要遗存,曲目内容丰富广泛,曲调风格灵活多变,曲式结构庞大复杂,丰富了中华音乐文化宝库,一般的民间音乐无法与之媲美。
1. 请根据语境,写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2 分)(1)曲目内容丰富广泛,曲调风格灵活多变,曲式结构庞大复杂。
( )(2)一般的民间音乐无法与之媲美。
( ) 2. 请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2 分)(1)千丝万lǚ( ) (2)演yì( )【诵千年诗歌】中国诗歌作为一种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它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更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3. 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小文同学搜集到一段材料,请你补全其中的古诗文名句。
(6 分)走进丰富多彩的古诗文世界,我们惊奇地发现:古诗文中有景,曹操登临碣石山,看到大海水波荡漾、山岛高耸突兀——“(1) __________________,山岛竦峙”(《观沧海》);古诗文中有声,李益在夜晚的大漠中听出了“(2) ____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的乡愁;古诗文中有画,李白夜发清溪,看到了“峨眉山月半轮秋,(3) __________________ ”(《峨眉山月歌》)的月映清江图;古诗文中有志,《〈论语〉十二章》中的“三军可夺帅也,(4) __________________”强调要坚定志向;古诗文中有哲思,《〈论语〉十二章》中的“学而不思则罔,(5) __________________”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古诗文中有品德修养,从《〈论语〉十二章》中的“不义而富且贵,(6) __________________”中我们懂得了安贫乐道的精神。
广播节目 大唐古韵 清旷悠扬

大唐古韵清旷悠扬——介绍长安鼓乐(西安鼓乐)【鼓乐衬《步步娇》或《满园春》)】唐代堪称中国国力的鼎盛期。
当时的首都长安花团锦簇、车马络绎不绝。
生产力发展达到最高水平,政治气氛宽松大度,九天闾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大唐帝国的辉煌已沉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也成为了这个民族不朽的荣耀。
回望千年大唐它遥远、陌生,逝去繁华不可挽回,我们如今只能从大小雁塔,碑林,等寻找历史的身影,从唐诗中咀嚼盛唐的味道,从长安鼓乐(西安鼓乐)中感受大唐不息的生命力,有些苍凉、有些悲壮。
但这是西安的底色,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文明,也可以是今天我们看待长安鼓乐的心情。
让我们随长安鼓乐一起梦回大唐,寻找历史车轮下残存的印记。
(扬音乐(满园春)(改良音乐?衬?)长安鼓乐也叫西安鼓乐。
兴于隋朝,鼎盛于唐,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最有系统,律、调、谱、器最完善的古老民间乐种。
长安鼓乐脱胎于唐代燕乐,后融入宫廷音乐。
所用的乐谱与唐宋时流行的燕乐半字谱也有承继关系,有的音符,与敦煌莫高窟发掘的唐乐谱相同。
长安鼓乐完整地保留了唐宋宫廷音乐的风貌,庄重、肃穆、高雅、恢弘大气,很有皇室风范。
后来随着战乱,宫廷乐师流落民间,长安鼓乐开始在民间流行,主要流行于西安市区及南郊沿终南山一带的所属各县。
它和云南纳西古乐一样讲究家族沿袭传承,甚至还有“传男不传女”的俗规,通过口授心传的方式流传至今。
经过1000多年的传承,长安鼓乐在演奏形式、曲牌、配器等方面仍然保留了唐宋以来的音乐传统,继承了唐宋大曲的某些音乐痕迹,特别反映在坐乐形式的套曲结构上最为明显。
(衬一段鼓乐步步娇?)我们现在听到的这段鼓乐高贵华丽、意韵悠远、典雅而优美,表现了唐明皇宠妃杨玉环华清池沐浴后的千娇百媚,可以说是1000多年前大唐宫廷里面的原生态的音乐。
长安鼓乐与唐、宋、元、明、清以来的音乐(包括曲艺与戏曲音乐)、宗教、历史等等有着密切关系,是中国古代音乐乃至世界民间音乐发展史中的奇迹。
走近西安鼓乐

走近西安鼓乐作者:张丹琼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05期【摘要】西安是我国历史古都,其留存下来的文化艺术遗产非常丰富。
西安鼓乐是流传于当地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形式,是重要的文化艺术遗产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被誉为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本文通过对西安鼓乐的分析,呼吁大家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让西安鼓乐继续发扬光大。
【关键词】西安鼓乐;演奏形式;风格流派;审美与实用;传承与保护中图分类号:J63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104-01西安鼓乐是一种传统、古老的音乐文化,流传于西安地区,也被称为“西安古乐”“长安古乐”“西安鼓吹乐”“长安鼓乐”。
它在民间以鼓乐社的形式存在,主要流行于周至县、何家营、长安县、蓝图等地。
一、西安鼓乐乐器及演奏形式(一)演奏乐器介绍。
西安鼓乐的演奏乐器主要有笛、笙、管、云锣、鼓等。
这些乐器都为鼓乐的演奏增添了无穷的韵味和魅力。
笛子处于领奏的地位;鼓是重要的节奏乐器;云锣有多种不同的形制,比如双云锣、单扇云锣、三音云锣、引锣、方匣子、海口子等,其中双云锣运用较多,既可以独奏,也可以与其他乐器合奏,演奏技法较难,最受听众喜爱。
这些乐器是西安鼓乐演奏的基础,也是西安鼓乐音乐表现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工具。
(二)演奏形式。
我国的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形式丰富。
在唐代多部伎之后,又出现了两种演奏形式,即风格优雅的“坐部伎”和气势宏伟的“立部伎”。
西安鼓乐正是延续了这两种传统的演奏形式,其“坐乐”和“行乐”即是“坐部伎”和“立部伎”的变体。
1.坐乐。
顾名思义,即坐着演奏。
是人们坐在堂殿内或殿堂前演奏的一种鼓乐形式。
有条件的乐社会在乐队后面竖起社旗及彩色龙凤旗。
坐乐的吹奏乐器主要是笛子,并配有管和笙,打击乐器是鼓,分为坐鼓、乐鼓、战鼓、独鼓。
其他打击乐器还有铙、钹、锣、铰子等。
根据曲式结构的不同,坐乐又分为“八拍坐乐全套”和“俗派坐乐”两种。
西安鼓乐的演变过程

西安鼓乐源于唐,历经宋、元、明发展,至清代达到鼎盛,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民族古典音乐形式。
唐代宫廷音乐流散到民间后,逐步与道观、寺庙的宗教活动和平民百姓的文化生活相结合,逐渐地分成僧、道和俗三个流派。
到了清朝受戏曲音乐影响,西安鼓乐达到了顶峰。
唐代燕乐指的是在宫廷举办宴会时,可供欣赏和助兴的歌舞音乐,其特色是带有强烈的艺术感和娱乐性,亦可叫做宴乐。
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在他的作品《梦溪笔谈》中曾这样描述:“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
”唐代燕乐有着多种多样的音乐方式,包括了声乐、器乐和舞蹈,其中歌舞音乐在唐代燕乐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可谓是唐代燕乐中地位非常尊贵,内容非常重要的部分。
另外,在唐代燕乐中,大曲的艺术效果也被凸显出来。
唐代燕乐所使用的经典乐器包括琵琶、笙和笛。
唐代宫廷音乐指的是在宫廷中或者在朝廷仪式上为统治者演奏的音乐。
按照音乐的类型来看,根据演奏的场所可以分为仪式感强的外朝音乐和有生活气息的内廷音乐。
外朝指的是皇帝会同大臣处理政务的办公场所,内廷则是皇帝和后妃日常生活的地方。
此外,唐代宫廷音乐按照功能可以分为典制音乐和娱乐音乐。
典制音乐是为了突出盛大、庄重和威严,如祭祀乐和朝会乐;而娱乐音乐是为了突出欣赏性,所谓赏心悦目,其目的是为了让欣赏者更好地、更加轻松愉快地享受生活,例如吹打乐和筵宴乐。
民间音乐指的是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普通百姓世代相传,约定俗成,以集体方式创作出来的艺术形式。
民间音乐从乐器的使用、曲谱的演奏到艺人表演的方式,都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民间音乐按照演唱场所和艺术特性,被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和长歌。
这些或在劳动中创作和演唱,或在山中田野间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或在生活中吟唱,或在各类民间仪式上娱乐大众。
这些还为后代音乐家的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源泉和灵感。
西安鼓乐正是从唐代的庙堂之音,融入民间音乐的沃土,最终才得到比较完整的保存与呈现。
西安鼓乐:歌楼四处起笙箫,犹唱开元盛世曲

西安鼓乐:歌楼四处起笙箫,犹唱开元盛世曲作者:冯姝婷来源:《百科知识》2019年第05期朱雀门外鸣锣开道,大明宫内鼓乐奏响。
循着穿越千年的历史绝响,我们回到唐朝,回到那个满耳笙歌的开元盛世;来到西安,寻觅千百年来流传在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大型传统民间鼓吹乐—西安鼓乐。
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集大成之地,这里教坊云集、乐种丰富,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孕育了举世无双的西安鼓乐,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的音乐发展历史,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西安鼓乐起源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吸納融合多种艺术精华,集历代民间音乐、民族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创作音乐于一体,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古典音乐形式,至今仍然保留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
2006年5月,西安鼓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西安鼓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西安鼓乐与唐代燕乐中的大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脱胎于唐代燕乐,后融于宫廷音乐,“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的流亡而流入民间,因此它继承了宫廷音乐中演绎的雍容华贵、庄重高雅的盛唐气象,又融入了民间艺术特有的灵动活泼、热烈粗犷的生活气息,有着洗却铅华、雅俗共赏的音乐形态。
西安鼓乐是我国古代音乐的重要遗存,曲目内容丰富广泛,曲调风格灵活多变,曲式结构庞大复杂,丰富了中华音乐文化宝库,一般的民间音乐无法与之相媲美。
西安鼓乐是将吹奏乐器、弹弦乐器以及击奏乐器有机结合的大型合奏乐,演奏乐器主要有笛、笙、管、云锣、鼓等。
鼓是重要的节奏乐器,作为乐队指挥,统领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
司鼓者是乐队的领军人物,在演奏时敲击的鼓札段、鼓点构成了乐曲的核心。
笛子在所有乐器中处于领奏的地位。
云锣分很多种,如双云锣、单扇云锣、三音云锣、引锣、方匣子、海口子等,其中双云锣在演奏中的运用较多,它既可以用来独奏,也可以与其他乐器合奏,虽然它的演奏技法较难,但却是最受听众喜爱的乐器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西安鼓乐的历史渊源及演奏形式(一)
【摘要】本文就西安鼓乐的发展脉络及其流布和流派,演奏形式两大方面作了简要论述。
西安鼓乐历史之久远、内容之丰富,远非一般民间乐种所能媲美。
但作为东方艺术奇葩的西安鼓乐,在旧中国却从未引起过关注。
因此,文章指出,要给予西安鼓乐更多的关注,这既有利于扩充民族音乐教学及演出曲目库,也能为作曲家们提供很有价值的创作范例和值得借鉴的创作手法。
【关键词】西安鼓乐;历史渊源;演奏形式
西安鼓乐,是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艺术遗产中一刻耀眼却被冷落已久的“明珠”,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1952年以来,西安鼓乐才重新得以关注和重视。
一、西安鼓乐的流布和流派
西安鼓乐,是吹奏乐和锣鼓月有机结合的大型合奏乐,属于吹打乐一类。
民间多称为细乐,进行演奏活动的组织称细乐社或鼓乐社。
有的地方则将鼓乐与当地民俗联系起来,称之为香会或水会,今多称为古乐。
西安鼓乐流行于西安旧时的城隍庙、迎祥观、显密寺、香米园、伞巷一坊、太阳庙门、大吉昌、东仓、西仓和市辖长安县何家营、皇甫村、蓝田县楸树庙、田家村、周至县南集贤、司竹、仙游寺等处。
有些乐社虽为僧人、道人组成,并设在寺庙或道观之中,但西安鼓乐并不具有寺庙宗教音乐的性质,也不用于普通的民间顾事,而历史地形成了一整套独具一格的体系,是一个流传至今的悠久历史的古老乐种。
西安古城和城南所属各县,有许多名山寺院,如兰田县的水陆庵,长安县的南五台、小五台,周至县的楼观台、仙游寺,西安市的大雁塔、西五台等。
在这些地方,过去每年都会有古会、庙会活动,各种各样的民间文艺也会在逢会期间活跃起来。
除此之外,鼓乐演奏与当地的民俗活动有关,如每年的春节(正月初一,十五),农民群众在天旱时“取水”(民间的一种祈雨活动),以及本社老艺人去世后的悼念等,都要进行演奏。
西安鼓乐分僧、道、俗三个流派,以程金林等为代表的东仓等僧派乐社,其演奏乐曲音调较高,悠扬而较热烈;以安来绪为代表的城隍庙等道派乐社,其演奏乐曲的音调较低,平和而幽雅;并多讲求在技术上的“磨工加花”;由文明等为代表的周至县南集贤等俗派乐社,从乐社的音调和保留下来的曲目名称来看,近于僧家,但由于长期掌握在农民手中,且不断吸收民间乐调,因而其风格与僧、道两派不同,演奏音调高扬、浑厚而热烈,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富于民间色彩。
二、西安鼓乐的演奏形式
各流派鼓乐演奏的形式,基本上相同,均分为行乐和坐乐。
(一)行乐
行乐是边行走边演奏或者站立着演奏的,曲调为单牌子的散曲,一般为节奏比较规整的小曲。
有的乐社把这种形式称为路曲,即行路时演奏的乐曲。
行乐中又分为高把鼓和单面鼓两种。
高把鼓(又名高把子、同乐鼓),是因高把鼓这一乐器而称号。
与笛、笙、管子、小吊锣、铰子、贡锣(乳锣)等乐器相合奏。
其鼓札子均为规整的四小节或四小节的倍数;特点是温文典雅,庄重肃穆。
只有僧、道两派中习用。
单面鼓(亦称乱八仙),以单面鼓、引锣、铰子、手梆子、笛子、笙、管子、方匣子等八件乐器相合奏。
单面鼓比高把鼓的演奏更灵活、自由,曲目较前者更广泛;其特点是悠扬壮丽、明快活泼,尤其是去掉末尾部分,常有紧吹慢打的“行拍”尾声,闲的紧凑而热烈,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行乐在行进演奏时除吹奏乐器与敲击乐器以外,队列前有令旗、彩旗,高照斗子、万人伞等仪仗,由两面开山锣鸣锣开道。
(二)坐乐
坐乐,即按传统习惯围坐在一块长方形的大桌案周围进行演奏。
坐乐常使用的乐器有笛子、笙、管子、双云锣四种旋律乐器和多种鼓、锣、铙等打击乐器。
坐乐主要演奏一种多乐章的乐曲与鼓段有机结合的套曲,这种套曲的套数得多,分六、尺、上、五四调,也就是以“六”为宫,以“尺”为宫,以“上”为宫,以“五”为宫,称为四调坐乐。
坐乐套曲的结构形式有二:一为花鼓段(道派称法鼓段)坐乐全套,一为八拍鼓段坐乐全套。
二者大致相同,均分为前后两部分。
现以花鼓段坐乐全套为例,其乐曲结构形式如下:
开场:以大铜器为主的锣鼓乐;
起目:决定全套乐曲的掉的散板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