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乐简介
43个非遗文化遗产简介内容

43个非遗文化遗产简介内容昆曲: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
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昆腔及其戏剧结构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
古琴艺术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古琴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它的演奏是一种高雅和身份的象征,它是中国文人所必需的素质修养“琴、棋、书、画”当中的一种,位居其首。
古琴有着独特的记谱法,大量乐谱都是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是流传于中国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
在维吾尔人的特定文化语境中,“木卡姆”已经成为包容文学、音乐、舞蹈、说唱、戏剧乃至民族认同、宗教信仰等各种艺术成分和文化意义的词语。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中的歌唱内容,包含了哲人箴言、文人诗作、先知告诫、民间故事等,是反映维吾尔人民生活和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
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歌曲分为两个主要品种,其一是乌日汀道或称“长调”,其二是“短调”(bogino duu)。
长调在蒙古社会享有独特和受人推崇的地位。
长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13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已有记载。
中国篆刻中国篆刻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又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
中国书法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3000多年,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中国剪纸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
在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地区位于中国陕西省北部,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
化遗产凝聚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代代相传,成为陕北地区文化的瑰宝。
以下将介
绍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 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是陕西地方宫廷乐队。
西安鼓乐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是唐代宫廷音乐的一种。
西安鼓乐包括鼓乐队、管弦乐队、舞蹈队、吹奏乐队等多种表演形式,具有悠久的历
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西安鼓乐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音乐风格,是中国古典音乐宝库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其歌词和曲调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情感和思想。
陕北民歌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表现形式而闻名,被誉为“陕北人民
的心声”。
3. 西安剪纸
西安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唐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
化底蕴。
西安剪纸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图案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剪纸艺术的明
珠”。
4. 甘泉皮影
甘泉皮影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皮影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甘泉皮
影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丰富的故事内容而闻名,被誉为“陕北地区的艺术瑰宝”。
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
这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
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对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些宝
贵的文化遗产,让世人共同欣赏和传承。
西安城隍庙鼓乐社介绍

西安城隍庙鼓乐社介绍*导读:西安鼓乐亦称长安古乐,是以鼓为主的打击乐和吹奏乐混合演奏的一个大型器乐乐种。
它起源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流传于西安西安鼓乐亦称长安古乐,是以鼓为主的打击乐和吹奏乐混合演奏的一个大型器乐乐种。
它起源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流传于西安及其周边的长安、周至、蓝田等地, 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传统的曲目、曲牌、乐器、曲谱及演奏形式。
西安鼓乐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出现了僧、道、俗三个流派及二十余家鼓乐社。
在演奏风格上也各有不同,既有宫廷音乐之典雅华丽,也有佛乐、道乐之清幽庄严,更有民间音乐之淳朴浑厚。
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古以来,西安都城隍庙道众除了日诵早晚功课外,坚持修习鼓乐,并口传心授,勤修苦练,世代相传,从而为道派鼓乐传承、发展奠定了基础。
旧时都城隍庙鼓乐社排练实况自古以来,西安都城隍庙道众除了日诵早晚功课外,坚持修习鼓乐,并口传心授,勤修苦练,世代相传,从而为道派鼓乐传承、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安都城隍庙鼓乐的主要特点:一是旋律古雅,节奏平缓,似行云流水。
由于乐曲、乐器与道教经韵、法器密切相关,融入了道家绵柔修为不争的思想,形成了平和幽雅、肃穆恬静的艺术风格。
给聆听者以飘渺悠远、空灵玄妙、大气自然、宛如人间仙乐的艺术享受。
二是音乐表现内容丰富。
有对神灵慈悲万能之赞美,对仙境美妙欢畅之渲染,对人生幻化悲哀之感悟,对招神遣将庄严之敬畏,对吉祥喜庆平安之祈愿等。
充分表达着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想象力。
三是技艺精细组织严格。
在演奏技法上要求细致优雅,讲究所谓磨镜雕花;在乐队编制、乐器配置上也十分考究;在吸收与训练艺徒时,其严格程度超过一般业余乐社。
从而在演奏中体现出高超的演奏技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
都城隍庙鼓乐演出实况近年来,在刘世天道长的率领下,西安都城隍庙鼓乐社在,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致力于现代管理创新、道派鼓乐研发、提高演出效果。
西安鼓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西安鼓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提要]文化遗产是保存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历史信息的载体,如果说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五千年悠久岁月的实物呈现,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文化基因穿越千年展现给我们的“活化石”,是我们需要极为珍视的文化记忆。
西安鼓乐,也称长安古乐,本文系统分析西安鼓乐的价值、发展脉络、活动分布、现存危机及应采取的措施,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使这一古老乐种在保护的基础上得以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西安鼓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西安鼓乐于2006年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公布的50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中,西安鼓乐也入选其中。
在为数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其代表性地位可见一斑。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与原则,结合西安鼓乐的地域文化特色,对西安鼓乐的演变历程、价值等进行解读,对其活动分布、所面临危机等作了重点剖析,系统性的提出更为科学可行的解决危机的措施。
不仅对于西安鼓乐的保护传承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也期望能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综合性研究提供一些建议。
一、西安鼓乐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简述西安鼓乐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相比其他非遗项目,人们对于西安鼓乐的了解甚少。
要促进西安鼓乐的传承与发展,就要深刻理解其文化内涵,分析发展困局,才能提出更好的针对性战略。
(一)西安鼓乐的发展历史西安鼓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下面详细介绍西安鼓乐的发展历史:1.起源于秦汉时期:西安鼓乐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上的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当时的西安,即古代的长安,是中国古代的首都。
在宫廷和官方场合,鼓乐是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
30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30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1、昆曲入选时间: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下简称“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当选原因: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一直在舞台上流传,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昆曲则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剧目又极为丰富,被称为“活化石”。
2、古琴艺术入选时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1月7日在其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艺术名列其中。
当选理由:古琴是最早的弹弦乐器,最古老也是最纯粹的华夏本土乐器,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色彩。
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琴棋书画”之首有着3000年悠久历史的古琴音乐,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
宋代陈肠在《乐书》中提到“琴者,乐之统也”,这一语道出了琴在中国古代音乐中的地位。
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入选时间: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榜上有名。
当选理由:“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流传于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以“十二木卡姆”为代表。
木卡姆音乐现象分布在中亚、南亚、西亚、北非19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新疆处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最东端。
4、蒙古长调入选时间: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榜上有名。
浅析西安鼓乐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乐带向了世界。 (二)西安鼓乐的乐谱、乐器 在调查中,长安何家营鼓乐社传承人何老师说:“西安鼓乐在
何家营村是世代相传的,一代一代的传下来,真的很不容易。自己 听到鼓乐声很好听,很喜爱,也就慢慢地参与了。”近些年来,鼓 乐越来越受到关注,并且走出国门。跟随何老师走进鼓乐陈列馆, 陈列墙上挂着去各个国家演出的照片,还有老一辈艺术家的照片。 何老师讲到:“鼓乐的演奏目前来说不是它的乐器难,而是它的乐谱 难。因为它的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的方式。鼓乐的乐谱没有时值, 没有高低,必须口传,老艺人来口传,不口传就没有办法”看到乐 谱一个个蚯蚓一般的符号可以有易懂的方式学习,但是韵曲却没有 任何技巧,只能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老艺术家口传下来。西交大人文 学院主任说:“乐谱传到现在,越到这个时候越觉得它是一个宝贝, 年代比较久也比较脆,所以它掉一个块块,就把几个音符就掉了。”
◎ 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
黄河之声 2019年第19期 总第544期
浅析西安鼓乐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张中卿
(信阳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摘 要: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国人的欢迎,西安鼓乐却因为独特的传承方式使得它的生存现状并不乐 观。笔者认为加强对西安鼓乐的保护和有效的传承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使西安鼓乐得以更好的发展。本文分为三个部 分:第一部分简述西安鼓乐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通过对长安何家营鼓乐社的采访与调查,分析长安何家营鼓乐社的 生存现状;第三部分对鼓乐的生存现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西安鼓乐;何家营鼓乐社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
黄河之声 2019年第19期 总第544期
浅谈我国手风琴民族音乐的发展趋势*
齐慧君
(东华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江西 抚州 330013)
摘 要:手风琴在中国发展的近百年中,其音乐在体现民族精神、音乐技巧等多方面所展现的艺术性都奠定了手风琴 在我国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提高。我 国音乐家们不断致力于手风琴音乐的创作与发展,期望能创作更具民族特色、更能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音乐作 品。发展、继承、传承与发扬手风琴音乐对我国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以我国丰富的民族音乐素材为创作核心, 借鉴西方音乐的创作技巧与表现手法等各方面的优点,培养真正了解手风琴乐器与音乐特性的专业作曲家,创作兼 顾音乐性与演奏技巧的更多真正适合手风琴演奏的优秀作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与时俱进的专业发 展道路。结合现代音乐发展优点,借助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更好的促进手风琴民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使中国的 手风琴音乐道路越走越宽广,越来越辉煌。 关键词:手风琴音乐;民族性;发展趋势;多元化
第三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含答案)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素质评价(限时:15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和运用(共7 小题,计24 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学校文学社开展“追寻文化遗产,赓续文化基因”的专题学习活动,第一小组负责搜集整理与文化遗产相关的资料,下面是小组同学搜集到的资料。
【听西安鼓乐】西安鼓乐起源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吸纳融合多种艺术精华,集历代民间音乐、民族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创作音乐于一体,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古典音乐形式,至今仍保留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
小语同学搜集到关于西安鼓乐的一段文字,请你帮她解决遇到的文字问题。
西安鼓乐与唐代燕乐中的大曲有着千丝万lǚ的联系,它脱胎于唐代燕乐,后融入了宫廷音乐,“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的流亡而流入民间,因此它继承了宫廷音乐中演yì的雍容华贵、庄重高雅的盛唐气象,又融入了民间艺术特有的灵动活泼、热烈粗犷的生活气息,有着洗却铅华、雅俗共赏的音乐形态。
西安鼓乐是我国古代音乐的重要遗存,曲目内容丰富广泛,曲调风格灵活多变,曲式结构庞大复杂,丰富了中华音乐文化宝库,一般的民间音乐无法与之媲美。
1. 请根据语境,写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2 分)(1)曲目内容丰富广泛,曲调风格灵活多变,曲式结构庞大复杂。
( )(2)一般的民间音乐无法与之媲美。
( ) 2. 请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2 分)(1)千丝万lǚ( ) (2)演yì( )【诵千年诗歌】中国诗歌作为一种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它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更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3. 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小文同学搜集到一段材料,请你补全其中的古诗文名句。
(6 分)走进丰富多彩的古诗文世界,我们惊奇地发现:古诗文中有景,曹操登临碣石山,看到大海水波荡漾、山岛高耸突兀——“(1) __________________,山岛竦峙”(《观沧海》);古诗文中有声,李益在夜晚的大漠中听出了“(2) ____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的乡愁;古诗文中有画,李白夜发清溪,看到了“峨眉山月半轮秋,(3) __________________ ”(《峨眉山月歌》)的月映清江图;古诗文中有志,《〈论语〉十二章》中的“三军可夺帅也,(4) __________________”强调要坚定志向;古诗文中有哲思,《〈论语〉十二章》中的“学而不思则罔,(5) __________________”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古诗文中有品德修养,从《〈论语〉十二章》中的“不义而富且贵,(6) __________________”中我们懂得了安贫乐道的精神。
西安鼓乐简介100字

《西安鼓乐简介》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认识一种特别好玩的音乐,叫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就像是一场超级热闹的大派对!想象一下,好多好多的人拿着各种各样的鼓和乐器,一起演奏出好听的声音。
比如说,有大大的鼓,敲起来“咚咚咚”,声音可响亮啦。
还有小小的锣,“铛铛铛”,清脆又好听。
小朋友们,能想象出那种热闹的场面吗?
《西安鼓乐简介》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讲。
西安鼓乐的历史可悠久啦,就像一个很老很老的故事。
很久以前,人们在过节或者庆祝的时候,就会演奏西安鼓乐。
大家一起又唱又跳,可开心了。
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呀,有一次,在一个古老的小镇上,人们为了庆祝丰收,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西安鼓乐表演。
男女老少都来了,大家脸上洋溢着笑容,跟着音乐的节奏拍手跺脚。
小朋友们,是不是很有趣?
《西安鼓乐简介》
小朋友们,今天再来说说。
比如说,西安鼓乐里的曲子有的欢快,就像小鸟在枝头唱歌;有的悠扬,像
小河在慢慢流淌。
而且演奏西安鼓乐的人都很厉害,他们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把鼓乐演奏得那么好听。
小朋友们,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听听西安鼓乐,感受一下那种热闹和欢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鼓乐”简介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
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
史学界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西安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
在中国历史上,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0世纪左右,先后有周、秦、汉、唐等20个政权13个朝代在西安建都及建立政权,历时1100余年。
当年这条路上许多繁荣的城镇、独特的建筑、著名的寺庙,已成为人类文化的遗迹。
但作为沟通东西文化的一条“人文血脉”,它不仅是一种象征,而且将永远是人们不可磨灭的文化记忆。
历史的沉积留给陕西以及西北等地的古代音乐文化艺术有秦腔、眉户、碗碗腔、西安鼓乐等中原音乐,有关中皮影戏,陕西木偶戏等。
隋唐盛世时期,古代音乐文化艺术的集大成正是通过丝绸之路这条文化甬道的长期交流、融合,留在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教坊汇集于皇家宫廷进行表演、传承,被誉为中国音乐“活化石”的“西安鼓乐”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内容丰富、结构完整,风格独特、传承至今已达千余年历史的“西安鼓乐”在中国民族音乐历史宝库中占据重要位置。
2004年4月中国文化部将“西安鼓乐”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专业试点项目”,同年6月中国文化部代表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将“西安鼓乐”等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06年5月20日中国国务院又将“西安鼓乐”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西安鼓乐”是吹管乐器与锣鼓乐器有机结合的一种十分古老的民间音乐品种。
以“乐社”为单位进行演练活动的组织称为“细乐社”或“鼓乐社”。
1952年至1953年夏,经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的杨荫浏、孟傑、苏琴、简其华等几位民族音乐学者及民间音乐研究工作者联合对“西安鼓乐”多次调研、采集、整理、分析后确定为现名。
“西安鼓乐”主要流传于西安市区及市区南部终南山一带的长安、周至和蓝田等各县。
清末民初,“西安鼓乐”进入鼎盛时期,仅西安市市区就有大小乐社有50余家,加上周边县有百余家。
至20世纪50年代,西安市市区内仍有40余家,其中“细乐社”至少有20家以上。
当时百姓就有:“有街坊就有庙,有庙就有鼓乐社”的说法。
具有代表性的鼓乐社有:城隍庙鼓乐社、迎祥观鼓乐社、显密寺鼓乐社、香米园鼓乐社、东仓鼓乐社、西仓鼓乐社、周至南集贤东村
鼓乐社、南集贤西村鼓乐社、长安何家营鼓乐社、伞巷一坊鼓乐社、太阳庙鼓乐社、马神庙鼓乐社、大吉昌鼓乐社、黄甫村鼓乐社、蓝天县的田家村鼓乐社、楸树庙鼓乐社、司竹鼓乐社等。
农历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六月初一、六月二十及天旱“取水”、夏秋收后、农忙间隙,各鼓乐社定时赴南五台、小五台,楼观台、仙游寺、水陆庵、西安大雁塔、小雁塔、西五台等地表演,这样与当地民俗民风特性紧密连在一起的演出活动,称为“香会”或“水会”。
每逢年盛大庙会活动时,各鼓乐社异常活跃。
届时,各乐社的人云集会上,朝山进香,祈求幸福,在一座座庙宇、佛殿上进行演奏,此时这里就成了各乐社“斗乐”的场所。
名为对神演奏,实为演奏给听众欣赏,取悦于人。
这时,演出活动最多,时间、场地最集中。
依其传承关系、训练表演环境和艺术功能的不同,“西安鼓乐”传统分为玄、释两门(俗称道家、僧家)。
道家为九曜街城隍庙道士所传,讲求技术上“磨工加花”,演奏较为细致优雅,代表乐社有城隍庙鼓乐社(今在西大街),著名艺人有安来绪等,现已下世。
僧家为一位毛和尚和一位元和尚所传承,其演奏悠扬而较热烈,质朴而浑厚,大气而恢弘。
代表乐社有东仓鼓乐社、西仓鼓乐社、显密寺鼓乐社、大吉昌鼓乐社,著名艺人有嫡系传人赵庚辰、程金林、程天相、杨家祯四位艺人,后三位艺人已下世。
农村乐社,从使用的乐器和保留下来的乐谱曲目来看,近于僧家,但由于长期掌握在农民手中,且不断吸收民间音调,因而风格已异于僧、道两家,其演奏质朴、浑厚、热烈。
代表乐社有周至南集贤东、西两村鼓乐社,长安何家营鼓乐社,著名艺人有文明、张有明、王顺堂、何生哲等。
故今按各家乐社的风格、特点和习惯上的排列,民间素有僧、道、俗三个流派之分。
各流派、各乐社演奏的曲目、乐谱形式、乐队组合、乐社组织以及音乐风格有很多共性。
且曲目蕴藏丰富,数量巨大。
据20世纪50年代以来多次考察所统计,仅民间各社原存手抄本100余册,所列的不同曲牌就有1100余首,包括同一曲牌的同名异曲和同曲异名的不同变体曲目在内,其总数在3000首以上。
现存得知最早的曲谱抄本是西仓鼓乐社保存的,其抄于清代康熙28年(公元1689年)的《鼓段小曲赚本具(俱)全》。
这些曲目有器乐曲,有念词,有歌章。
依传统分类,分别称为鼓段、耍曲、套词、北词等。
大套套曲有坐乐《八拍全套》、《法鼓段全套》、《别子、湛全套》,各套四调,还有行乐、各类铜鼓等,其中涵盖了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曲牌名。
尽管由于民间辗转传抄,乐曲名称多有谬误,有的由于字义上的误解,有的由于字音上的误读,有的由于名称上的更改而产生了歧义,但可以
推知,它至迟在明代已经开始流传,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轨迹,留下了中国民族音乐的一段真正历史。
“西安鼓乐”从演奏形式上有“坐乐”和“行乐”之分。
“坐乐”演奏者按不同的乐器分组排列,在室内或庭院,围绕方桌,依次就坐演奏。
所用乐器包含击奏乐器、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
击奏乐器有膜鸣、体鸣两类,即坐鼓、战鼓、乐鼓、独鼓、梆子,云锣、大铙、小铙、大钹、小钹、大锣、马锣、玎珰、星星;吹奏乐器为主奏乐器,有笙、管子、笛子;弹拨乐器有琵琶、古筝等弦鸣乐器。
整个乐队的“首领”是鼓手,操持前述的五种击奏乐器,特别是坐鼓,可谓众乐之长,在鼓乐中起着核心作用。
坐乐一(室内)
坐乐二(室内)
坐乐三(室外)
坐乐四(室外)
“行乐”是演奏者按照不同乐器的分组排列,站立着或在行进中演奏。
所用击奏乐器有单面鼓、高把鼓、小勾锣、疙瘩锣、铰子、手梆子等;吹奏乐器同“坐乐”相同;无弹拨乐器。
行乐一
行乐二
“西安鼓乐”的宫调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调性调式,一般为六、尺、上、五四个调。
但在手抄本以及民间传人的口传中,也许是因为夹杂了方言因素,也许因艺人的文化程度,鼓乐谱书写中常常出现了“刘(或浏)、尺、商、吴”,这可能是音同字不同的结果。
已有的研究结果说:相当于我们今天的CGFD四个调性,显然是四个关系最近的调。
“西安鼓乐”的传授方式,即由老艺人口耳相传。
先生一句句“韵曲、韵谱”(教),“习乐”者一句句模唱。
他们不仅只唱一个“音”,而是带着“韵、律”并伴有“啊”、“哎”、“吔”等语气词、叹词去唱。
“西安鼓乐”传人称此唱法为“哼哈”。
这种长期“韵曲、韵谱”很自然地成为此乐种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优秀传人的“韵谱”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与音乐本身一样是一份珍贵的遗产、一种文化经典。
由于师承关系不同,“习乐”者文化素质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不同,因而“韵谱、韵曲”中除保证本乐种的基本风格外,也有了传人自己的个性。
所以“韵谱”对“习乐”者而言就成为进入该类音乐的必经门槛,是演奏的根,是决定“习乐”者是否能真正掌握这种音乐的关键。
古乐谱本
赵庚辰手稿
“西安鼓乐”演奏所使用的乐谱是一种古老的记谱法,称“减字谱”、“半字谱”、“俗字谱”等,均为手抄传本。
乐谱中穿插于曲中的鼓段,曲中的鼓点出现频繁。
各种鼓段(艺人称为鼓札子)它并不是按五线谱中通用的打击乐记谱法记写,仅用文字表述鼓段的名称,没有实际鼓谱。
记录方式的特殊并且原始,不能得知具体的演奏方法和音响效果,给现在的研究和演奏带来诸多障碍。
在乐谱的学习中得知,“西安鼓乐”的鼓札子是用拟声字的方式记谱,同时又包含了惯用的配器法及敲击法。
“西安鼓乐”中的“鼓”是一种预示,它的存在举足轻重。
以鼓作为指挥,统领乐队掌握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
司鼓者是乐队的领军人物,司鼓者在演奏时敲击的鼓札段、鼓点在乐曲中构成了乐曲的核心。
“西安鼓乐”坐乐《八拍》、《法鼓段》、《别子、湛》(各含刘、尺、商、吴四调)三种套曲,均属多首曲牌与鼓札子联套的、结构庞大的套曲形式,都有较严格的联套原则、固定的曲式结构。
笔者与鼓乐大师赵庚辰老先生亲切交谈
“西安鼓乐”传人赵庚辰老先生(今已是92岁高龄)不仅有高超绝伦的演奏技艺,熟练掌握坐乐《八拍全套》、《法鼓段全套》、《别子、湛全套》(各含刘、尺、商、吴四调),精通各种形式的行乐,并兼通念词、歌章等,是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鼓乐全能艺人。
经赵老先生的应允,我竭诚拜先生为师,有幸与“西安鼓乐”结缘,采用传统的习得手段,按照鼓乐曲目的套路,一句一句,一段一段,一曲一曲地学习“韵曲(谱)”,一边学,一边录音。
数年间从未中断,至今已学习和录制并已整理《西安鼓乐八拍全套》、《西安鼓乐法鼓段全套》、《西安鼓乐别子、湛全套》(各含刘、尺、商、吴四调)的坐乐和部分行乐,已译近200首,将陆续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马西平
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