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戏曲音乐
二、历史简述 一)、诸论 二)、戏曲的来源 三)、戏曲发展的历史 1、戏曲音乐的萌牙时期(秦汉唐);见[汉百戏] [唐乐舞] 2、戏曲音乐的形成时期(宋元);见[宋元话本] 3、戏曲音乐的成熟时期(元杂剧);见[山西蒲剧《窦娥冤》] 4、戏曲音乐的鼎盛时期(明代传奇和戏曲腔调) 5、戏曲音乐的繁荣时期(清代“梆子腔”“皮黄腔”和“民间小戏的
二、歌舞音乐的特点 1、密切联系人民生活,富有生活情趣。 2、载歌载舞,歌舞结合。 3、旋律、节拍、节奏上的一些特点。 4、歌舞音乐几种主要的结构形式:单歌式 复歌式 曲牌体和板腔体 5、歌舞的器乐伴奏。
三、歌舞与舞蹈种类简介
1、汉族歌舞音乐的代表种类:
秧歌
花灯
花鼓
二人台
采茶
二人转
歌舞音乐
二、少数民族歌舞音乐的种类 1、堆谐——藏族 2、囊玛——藏族 3、赛乃姆——维吾尔族
5、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不论在城市或乡村,在节日庆典 或丧葬祭祀中,均喜欢加插戏曲表演。为什么?
6、古代社会中,戏曲艺人的地位十分卑微,与现时作为一 位表演艺术家的身份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古今有这样大的 分別?这到底反映了社会心态上有何转变?
第五篇民族器乐
第一章 民族器乐概况 一、发展概况 1、远古时期的推测: 1) “石庖丁”、《弹歌》“角”的推想 2)打、吹为主,单音、单管。 3)甲骨文“磬、龠、乐”字样。 2、夏、殷商时的发现: 1)奴隶制造。2)编管乐器。 3)多音、多管。 3、周秦时期的兴起: 1)八音。2)“琴瑟筝筑”。3)音阶、转调
生活歌曲
如:《看秧歌》
概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以及主要特征

概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以及主要特征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和独特风格而闻名于世。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较为多样,根据不同的地域、民族和乐器等因素,可以分为宫廷音乐、戏曲音乐、民间音乐、少数民族音乐等多个类别。
首先,宫廷音乐是古代中国贵族阶层享受的音乐形式,表现出庄重、典雅的特点。
宫廷音乐主要包括雅乐和宫调,雅乐又分为大雅、小雅和颂三个部分,它们用于祭祀、宴会和重大仪式。
宫调是古代君主的乐队演奏曲目,其音乐形式以洪亮、庄重、慷慨激昂的风格而著称。
其次,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的音乐伴奏,它是中国古代音乐和戏剧的完美结合。
戏曲音乐根据不同的地域和剧种,分为京剧、豫剧、昆剧、评剧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的音乐风格和表演特点各具特色。
戏曲音乐以其高亢激昂、婉转动人的旋律和独特的唱腔而著名,它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剧情和人物的情感和心情。
再次,民间音乐是中国广大民众所喜欢的音乐形式,其源远流长,风格各异。
民间音乐根据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如陕北民歌、苏州评弹、云南民间音乐等。
民间音乐大多通过歌唱、弹奏乐器以及舞蹈等形式进行表演,其特点是音乐旋律朴实淳厚、歌唱方式自由自在,常常以富有生活气息的主题和情感为主要内容。
最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示了中国多民族和谐共处的文化面貌。
中国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传统。
少数民族音乐以其独特的调式、音色和演奏技巧而著名,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例如,蒙古族的马头琴、藏族的圆舞曲、壮族的木鱼等,都是少数民族音乐中的代表。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主要特征是多样性、传承性和情感性。
中国广大的地理和民族多样性使得民族民间音乐充满了不同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
同时,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性非常强,许多音乐形式和曲目在数百年甚至千年的演变中得以保存和发展。
另外,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强调情感表达,其音乐旋律和歌唱方式能够真实地表达出人们的情感和心情。
民族民间音乐 第一讲 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概述

第一讲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概述一、传统音乐的概念我国音乐包括以下几种概念:民族音乐、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专业创作音乐等。
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一个包容面很广的概念范畴。
它既包括汉族音乐,也包括少数民族音乐;既包括传统音乐,也包括现代音乐;既包括民间音乐,也包括专业创作音乐。
也就是说,凡是由中国人创作出来的、符合中国音乐总体风格的音乐作品,都可以算作中国的民族音乐。
传统音乐,是一个小于民族音乐的概念。
所谓传统音乐,是指具有一定流传时间的、不是当代创作的音乐。
我们常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乐划归为传统音乐。
二、传统音乐的分类:1、宫廷音乐:包括宫廷雅乐和宫廷燕乐。
雅乐用于祭祀及朝会典礼等场合,通常为显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尊严,受厚古薄今观念支配,多沿用古乐或攀拟古乐,肃穆端庄而缺少活力。
燕乐用于宫廷中宴会时供统治者娱乐欣赏,主要取材于民间音乐和其他国家的音乐,经过挑选和加工改造,从内容到形式都要符合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需要。
2、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和词调音乐等。
古琴音乐:我们都知道,古琴是我国古代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乐器。
孔子、司马相如、嵇康等历史文化名人,都以擅弹古琴著称。
古琴音乐最集中地体现了我国文人的音乐美学观念,从“载弹载咏、爰得我娱”的音乐功能观,到“中正平和”、“静、远、淡、逸”的音乐审美观,以及“通乎杳渺,出有入无”的物我两忘的音乐至美境界。
词调音乐:比如南宋词人姜夔(白石道人)的歌曲、文人念诵诗词、古文时的吟诵歌调等,都属于词调音乐。
吟诵音乐:吟诵音乐是文人用读唱方式诵读诗、文言文所形成的音乐门类。
3、宗教音乐:在我国主要是佛教与道教的音乐。
佛教音乐:是佛教寺院在各种法事活动、节日庆典中所使用的音乐。
佛教在印度创立时期就已使用音乐,伴随着佛教向亚洲各地的流传,佛教音乐吸收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成分,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我国的佛教音乐,既含有中国民族音调,又含有印度和西域少数民族音调。
道教音乐:道教音乐是在道教的斋醮和其他活动中配合使用的音乐。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中国民族民间⾳乐中国民族民间⾳乐⼀、传统⾳乐分类:民间⾳乐、宫廷⾳乐、⽂⼈⾳乐、宗教⾳乐。
⼆、民间⾳乐的特点:1、创作过程⼝头性和集体性; 2、乡⼟性;3、即兴性;4、流传变异性;5、⼈民性;6、多功能性。
三、王光祈将世界⾳乐分为“世界三⼤乐系”:欧洲乐系、波斯——阿拉伯乐系、中国乐系。
四、民歌定义:是民间歌曲的简称,是劳动⼈民在⽣活和劳动中⾃⼰创作、⾃⼰演唱的歌曲。
它以⼝头创作、⼝头流传的⽅式⽣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提炼,随时间的流逝⽽⽇臻完美。
五、民歌的功⽤: 1、教育与传承功⽤; 2、⼈⽣礼仪功⽤;3、祭祀与驱邪功⽤;4、交际功⽤;5、娱乐作⽤。
1、定义:⼜称号⼦,是产⽣并应⽤于劳动,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的民间歌曲。
在劳动号⼦中,最常见的歌唱⽅式是⼀领众和。
2、分类及代表作品:(1)搬运号⼦:《哈腰挂》、《⾛绛州》;(2)⼯程号⼦:《打硪歌》;(3)农事号⼦:《催咚催》;(4)作坊号⼦:《打蓝调》;(5)船鱼号⼦:《渔民号⼦》、《川江船夫号⼦》。
3、特征:(1)直接简朴的表现⽅法和坚毅粗狂的⾳乐性格;(2)节奏的律动性;(3)⾳乐材料的重复性;(4)领唱、合唱相结合的歌唱⽅式;(5)曲式结构的简朴性。
⼋、⼭歌:1、定义:⼭歌多在户外演唱,其曲调往往⾼亢嘹亮,节奏⾃由、悠长,是劳动⼈民⽤以⾃由抒发感情的民歌种类。
2、分类及代表作品:(1)⼀般⼭歌:①信天游:《蓝花花》、《脚夫调》;②⼭曲:《提起哥哥⾛西⼝》、《想亲亲想在⼼眼眼上》;③花⼉:《上去⾼⼭望平川》、《⼀对⽩鸽⼦》;④四川⼭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槐花⼏时开》、《康定情歌》;⑤云南⼭歌:《赶马调》、《弥渡⼭歌》;⑥湖南⼭歌:《浏阳河》、《郎在外间打⼭歌》、《⼀堂清⽔⼀莲塘》;⑦湖北⼭歌:《盼红军》;⑧江浙⼭歌:《对鸟》、《红菱牵到藕丝根》。
(2)放牧⼭歌:是放牧者在⽥野劳动时吆喝牲畜或问答逗趣所唱的⼭歌,主要为农村的少年⼉童所唱。
中国民间音乐

中国民间音乐一、内蒙古蒙古族歌曲:1、《银杯》(祝酒歌)属于习俗歌短调短调:节奏整齐,旋律优美抒情,结构工整,多为叙事性歌曲,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农业地区。
2、《牧歌》(长调)无伴奏合唱长调:节奏自由,旋律舒展、辽阔,句尾悠长,一般由两个乐句构成。
主要流行于内蒙古牧区。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3、《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独唱(德德玛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创作歌曲单二部曲式结构4、《天边》独唱创作歌曲蒙古族器乐曲:《万马奔腾》马头琴领奏、齐奏是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的代表作品及保留曲目。
二、新疆歌曲:1、《青春舞曲》维吾尔族民歌齐唱王洛宾搜集整理2、《我的金色阿勒泰》哈萨克族民歌冬不拉弹唱3、《赛乃姆》是木卡姆“琼拉克曼”部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木卡姆:是流传于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的一种传统大曲,它的结构形式由:琼拉克曼(即大曲);达斯坦(即叙事歌曲)及麦西热普(即歌舞组曲)。
4、《在那银色的月光下》塔塔尔族民歌5、《歌唱吧,我的库木孜》柯尔克孜族民歌库木孜弹唱器乐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小提琴独奏钢琴伴奏曲作者:陈钢两个部分内容:“纵情高歌”及“热烈起舞”三、西藏歌曲:1、《献上最洁白的哈达》藏族民歌(弦子)弦子:流行于康、藏地区的藏族歌舞音乐,由于歌舞时在队前多由男子用牛角胡和二胡领舞伴奏,故称弦子。
弦子以结构简练、曲调优美、极富歌唱性、曲目丰富、舞姿舒展而著称。
2、《天路》独唱创作歌曲屈塬词印青曲一首极富藏族风格的抒情歌曲。
如曲中的一字多音、波音、前倚音等装饰音的使用,充满了藏族民歌的高原韵味。
表达了藏族儿女对青藏铁路通车的喜悦心情,更表达了藏族人民对祖国大家庭的赞美。
3、《阿玛勒火》藏族民歌(囊玛)囊玛:流行于拉萨和日喀则等城市,是一种由上层社会走向民间的古典歌舞艺术形式。
集歌、舞、乐为一体,其音乐由中速的引子、慢速的歌曲、快板的舞曲组成。
歌曲部分的音乐优美典雅,演唱时伴以简单的舞蹈动作。
民族民间音乐论文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鉴赏论文(1)

民族民间音乐论文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鉴赏论文(1)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鉴赏论文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遗产,也在不断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进行鉴赏,并讨论其特点和文化内涵。
一、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有很大的区别。
比如,云南民间音乐富有异域风情,表现出独特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特点,而西北民间音乐则保留了丝路交往的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又融合了汉人音乐的元素。
此外,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还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能力,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接受和传播能力。
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不仅是音乐本身,更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
它通过音乐表达人们对生活、自然、宗教等方面的感受和情感,反映出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特点和历史背景。
比如,川剧中的“变脸”就展现了川剧表演中的独特艺术手法和剧情设计,同时也反映了四川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和艺术追求。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精神世界。
比如,木兰歌歌颂了忠诚和爱国主义精神,茉莉花则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通过这些歌曲,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底蕴。
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趋势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中。
随着社会进步,它也需要不断地变革和创新,以适应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
未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将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不同民族和地区的音乐风格将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需要加强保护和传承,让其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一种具有独特地域性和文化特点的音乐形式。
通过对其特点和文化内涵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传统美德,同时也为其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思路。
概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

概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一)民族器乐1.吹奏乐器中国吹奏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包括笛、箫、唢呐、笙等。
笛子,又称竹笛。
它音色清脆,音域宽广,能吹两组多的音。
主要作品:《五梆子》、《鹧鸪飞》、《姑苏行》、《荫中鸟》等。
箫,也称洞箫。
它的音色圆润、柔和、悠扬、穿透力强。
唢呐音量宏大,音色高亢明亮,擅于表现热烈奔放和欢快、活泼的情绪。
主要作品:《百鸟朝凤》等。
笙可以同时发音达到三个以上,有和声乐器之称。
代表曲有《孔雀开屏》、《凤凰展翅》等。
2.拉弦乐器拉弦乐器主要有二胡、马头琴、京胡、板胡、艾捷克等。
其于发音优美,有极丰富的表现力,有很高的演奏技巧和艺术水平,拉弦乐器被广泛使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与伴奏。
代表作分别有《二泉映月》、《赛马》、《蒙古小调》、《赞歌》等。
3.弹拨乐器中国的弹拨乐器分横式与竖式两类。
横式,如古筝、古琴、扬琴等。
竖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和扎木聂等。
弹奏乐器除独弦琴外,大都节奏性强,但余音短促 须以滚奏或轮奏长音。
弹拨乐器一般力度变化不大。
代表作分别有《十面埋伏》、《高山流水》等。
4.打击乐器民族打击乐可分为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的两种。
无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镲、板、梆、铃等。
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排鼓、云锣等。
(二)民歌民歌特点:口头性、集体性、流传变异性、短小精悍性、鲜明的风格色彩。
1.号子节奏较为固定,号子节奏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律动感强;领唱者的唱词多为即兴的鼓动性唱词。
2.山歌一般山歌在中国汉族地区分布甚广,如陕北地区的“信天游”、青海地区的“花儿”、安徽的“赶慢牛”等。
山歌产生在野外的劳动、生活之中,其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具有直畅而自由抒发感情的特点。
3.小调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
(三)中国歌舞音乐其特征是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紧密结合,广泛流传于中国各民族地区。
其音乐多采用当地的民歌小调,因而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 汉宫秋月
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 女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 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 传有多种谱本,《汉宫秋月》现流传的演奏 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古筝曲、江南丝竹 等。主要表达的是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 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 渔樵问答
此曲表现渔樵在青山绿 水之间自得其乐的情趣。 古琴曲,曲谱最早见于 《杏庄太音续谱》(明萧鸾 撰于1560年) 《渔樵问答》是一首流 传了几百年的名曲,现在的 谱本有多种。乐曲开始曲调 悠然自得,表现出一种飘逸 洒脱的格调,上下句的呼应 造成渔樵对答的情趣。
• 平沙落雁
明朝称此曲为《落雁平 沙》,曲调悠扬流畅,通过 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落 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种琴 谱的解题不一。《古音正宗》中说 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 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 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
• 广陵散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 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 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 期而惨遭杀害。聂政为父亲报仇 入山学琴十年,进宫演奏刺杀韩 王,自己毁容而死。后人根据这 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 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 的《神奇秘谱》(1425年),古琴曲家即把《广陵散》 与《聂政刺韩王》看作是异名同曲。
• 春江花月夜
原名《夕阳箫鼓》 《夕阳箫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 传统大套文曲,明清早已流传。 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 章、郑觐文将此曲改为丝竹合奏, 同时根据《琵琶行》中的“春江花 朝秋月夜”更名为《春江花月夜》。 这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优美流 畅。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 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棉会了月夜 春江的迷人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 的优美风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1.中国民间音乐:指在民间形成的,由“无名氏”创作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音乐体裁,即民歌,民间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五种类型的音乐。
2.民间音乐又分: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综合性乐种。
3.说唱音乐包括:单弦、大鼓、评弹、道情、琴书、牌子曲等上百种不同的曲种。
4.戏曲音乐的四大声腔系统: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
两大声腔类型:四大声腔系统和民间歌舞类型、民间说唱类型。
5.戏曲唱腔的三种结构体式:曲牌连缀体、板式变化体、曲牌连缀体与板式变化体相结合的综合体。
6.文人音乐:指的是历代由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人士创作或参与创作的传统音乐。
主要包括:古琴音乐(汉人唯一的乐器,古琴原称“琴”又称“七弦琴”)、词调音乐(配合着古典诗词而歌唱的一种音乐体裁形式)7.宫廷音乐:指历代统治者在宫廷内部或朝廷仪式中使用的、为宫廷统治者服务的音乐。
8.宗教与祭祀音乐:指的是由宗教神职人员或其他信徒在宗教场所演奏,或是普通百姓在世俗场合为宗教信仰与祭祀目的而演奏的音乐。
9.中国传统音乐所使用的三大音乐体系:中国音乐体系、欧洲音乐体系、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
10.中国现有的三种音乐形式:纯西方的音乐形式在中国的再现、西方专业音乐文化二十世纪进入中国,跟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音乐、依然在民间自生自灭的中国传统音乐。
★秦陇音乐:11.花儿的音乐特点:又名“山歌”“少年”,自由高亢,乡土气息很浓,以上下句体曲调结构为基础,但旋律衬腔比较丰富,旋律线起伏跌宕,富有层次感。
花儿的曲调以“令”称呼,分“大令”“小令”,“大令”旋律悠长,结构清晰,多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方法演唱。
“小令”节奏规整,乐段结构内变化较多,旋律受小调影响较多,大多用真声演唱。
12.信天游的音乐特点:自由奔放高亢嘹亮,旋律舒展直敞,大多是上下句构成的单乐段,上句比较开放宽阔,下句比较收拢,趋于稳定。
13.山曲爬山调的音乐特点和信天游花儿的大部分一样,只是它的旋律起伏较大,大跳音程更多,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西部农业区。
14.号子的音乐特点:音乐节奏富有律动性,坚定有力果敢豪迈。
音乐比较简朴,乐汇材料比较经济,音乐性格具有果敢坚定豪迈的特点。
15.山歌的音乐特点: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
常用上扬音来抒发感情。
乐段结构简单,乐句内部的结构变化手法较多。
(上扬音是山歌中最常见的旋律成分,也是山歌音乐形式中最典型的特征)。
16.秦腔:大约形成于明代,是“秦声”音乐风格的典型代表。
流行于西北各省区,是梆子腔系戏曲的鼻祖。
秦腔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分花音(欢音)、苦音(哭音)两种,前者长于表现欢快、喜悦情绪,使用正声音阶,强调sol、mi、la三音,即在一个以徵音为核心的“双四度”框架基础上,形成“正声音阶”;后者善于抒发悲愤、凄凉情感,使用“变体清商音阶”,强调sol、升fa、降si三音。
花音和苦音使用的调式相同,均为徵调式。
17.西安鼓乐:民间称“细乐”、“乐器”,建国以后称西安鼓乐,也叫长安鼓乐。
以打击乐和吹奏乐混合演奏的大型民间传统吹打乐种。
演奏形式有两种即行乐和坐乐。
18.▲秦陇音乐的特征:核心—“商,徵”以它们为主构成的各音列和调式。
音调类型:以“商,徵”两音为基础构成的核心音调模式“re-sol-la”“sol-la-re”。
三度间音:在低音(在低音“la-do”和“mi-sol”之间加入一个音高具有游移性的“低音↓si”和“↑fa”,被称为“三度间音”)。
19.苦音音阶强调sol-↑fa-↓si三音,使整个调式呈现出强烈的悲剧色彩和忧伤情感。
花音音阶则强调sol-mi-la三音,调式色彩明亮欢娱。
三晋音乐:20.三弦书:是形成于南阳的一种较为古老的说唱艺术,已有250多年历史,因用三弦、铰子(小铜钹)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
三弦书的唱腔分铰子腔、鼓子腔两大类型,各有细曲,要求严格。
21.山西八大套(鼓吹乐的乐种):因有八首大型套曲而得名,简称“八大套”。
八大套多用于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场合,由当地职业性民间音乐组织“鼓房”进行演奏。
22.八大套套曲结构的主要特征表现:全曲以慢、中、快序列性的速度贯穿,以速度进行的不同层次来安排套曲呈示,展开、结束的整体结构,加强各曲牌在联缀中音乐运动的逻辑性。
各曲牌终止处往往以基本固定的旋律或锣鼓贯穿,除具有标明曲牌之间的结构划分外,可加强套曲旋律素材的统一性。
套曲内各曲牌联缀在同宫系统调式体系内(仅《鹅郎》套列外)。
23.辽南鼓吹曲目不少来源于元、明以来南北曲牌子,并吸收了流行于当地的民歌和器乐曲牌而组成。
2二人转,是流行于东北各地的一种走唱类曲艺艺术形式,是以民歌、大秧歌为基础,吸收莲花落、什不闲、河北梆子等演变而成,1952年定名为二人转。
演唱形式有三种:两人对口演唱的二人转、一人演唱的单出头、扮演固定人物的拉场戏。
齐鲁燕赵音乐:25.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律两地。
京韵大鼓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衬字及垛句。
每篇唱词约一百四五十句左右。
用韵以北京十三辙为准,一个唱段大都一韵到底。
26.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
27.冀中管乐曲《放驴》是一首以管子为主奏乐器的变奏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音乐风格热情、奔放,表现了冀中人民的生活风俗和喜庆节日时“跑驴”风俗的欢快情景。
中州音乐:28.五句体山歌,是豫南包括豫西南民歌的一种结构样式。
它以七言五句为一段,有以一段歌词独立成章的,也有若干段五句子联缀的,称为“赶五句”或“排歌”。
29.河南坠子,是中州民间的一种代表性说唱艺术,河南坠子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曲艺的一种。
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
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0.坠胡是由小三弦改制的,又名坠琴或坠子,又叫二弦。
这种乐器既能独奏又能合奏,它的音域非常宽,声音柔和,音量也比较大,与别的乐器有所不同的是它可以惟妙惟肖的模仿人声、唱歌、讲话,甚至鸟兽的叫声等等。
流行于我国中部,是河南坠子、深泽坠子、山东琴书、吕剧、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
31.豫剧, 旧称河南梆子。
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
豫剧为梆子声腔剧种,有豫东调和豫西调两种。
32.河南大调曲子,简称河南曲子,原称“河南鼓子曲”,是流行于中州各地的一种民间曲艺音乐。
代表曲目《高山流水》33.河南筝曲,分为“小曲”和“板头曲”两类,小曲大多为河南说唱音乐河南曲子的唱腔曲牌,板头曲是演唱河南曲子前奏曲的器乐小曲。
《百鸟朝凤》曲调源于板头曲的“老八板”34.凤阳花鼓,是流行于安徽省凤阳县一带的花鼓类民间歌舞艺术,它的旋律采用“鱼咬尾”式的发展手法,乐句与乐句之间连贯绵延,流畅自然。
35.鱼咬尾:戏曲唱腔和国门之间以及对唱的民歌或器乐合奏中,前句(或前段)末音与后句(或后段)首音相互交叉,形成各种音程的两音相互重叠,这种形式犹如鱼儿互相咬尾巴,故民间有此称谓。
36.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评剧、越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发源于长江中游湖北省的黄梅县,当地人称之为“采茶”、“喔嗬腔”、“采子”,成长于安徽省的安庆地区。
戏曲内容多表现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断,如《打猪草》。
《对花》是黄梅戏初期《打猪草》剧中的一段对唱。
37.吟诵音乐(文人音乐——吟诵调),指的是吟古诗词古文的音调,属声乐中无伴奏“独唱”形式,是一种“口传文化”以当地方言代代相传。
★吴越音乐:38.苏州弹词简称“弹词”,又称“小书”,发源于江苏苏州,是一种散韵文体结合,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的苏州方言说唱艺术,2006年5月20日,苏州弹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9.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鼓、板为主,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昆曲(昆山腔)的得名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代表曲目《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
《牡丹亭▪游园惊梦》是昆剧的传统剧目,昆曲音乐属曲牌连缀体。
吸收海盐腔、弋阳腔和江南民间小曲的艺术成分,改造成为细腻、委婉的新腔,称为“水磨腔”。
40.江南丝竹(长江三角洲)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的统称。
因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组成,故名。
代表曲目《中花六板》又称《梅花三弄》、《三落》41.广东音乐(珠江三角洲)所用主要乐器为粤胡、秦琴(或琵琶)、扬琴、萧(或喉管)。
42.十番锣鼓:是民间吹打乐种,有“十不闲”、“十样景”、“鼓吹”等名称。
43.丝竹乐:以某一、二件弦乐器,管乐器,为乐队组合核心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
44.吹打乐:是以管弦乐器(或单纯用管乐器)与打击乐器演奏并重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多集中在南方,著名的吹打乐有除陕西西安鼓乐外,主要有苏南的十番鼓,十番锣鼓,浙江吹打乐,广东的锣鼓和潮州的锣鼓。
45.▲吴越音乐的特征:具有委婉优雅、偏重于阴柔之美的特点。
擅长于运用曲折委婉的旋律、中速稍慢的节奏、比兴隐喻的歌词来表达含蓄内在的感情。
与秦陇音乐不同,吴越音乐更强调羽(la)、角(mi)两音,并且在宫-羽-宫、徵-角-徵之间常常构成小三度音程的进行,因此,使徵调式嵌入一层羽角色彩,人称羽徵调式的柔化或羽角化。
荆楚音乐:46.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
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
这些吆喝、呼号声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发展为歌曲的形式。
从最初劳动中简单的、有节奏的呼号,发展为有丰富内容的歌词、有完整曲调的歌曲形式,劳动号子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并通过劳动号子表现出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7.劳动号子的艺术特征:节奏一致的律动性,音乐材料的重要性。
歌唱方式:领,和,相结合(一领众和,交替式,重叠式)。
曲式结构的样态:曲式结构的简短性。
48.《龙船调》是湖北鄂西土家族的民歌,山歌是土家族人最喜爱的音乐体裁之一。
49.湖南花鼓戏:又称湘剧,源自于湖南益阳,后发展到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
50.▲楚宫体系:“楚宫”指以宫do为基音的大小三度音程结构的三音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