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间音乐在当今社会面临的挑战与合理传承

合集下载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拥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它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丰富的表现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成为了我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角度展开探讨。

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方面,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的音乐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最早的音乐形式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歌谣。

在中国古代,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自西周的雅乐,到先秦时期的宫廷乐曲,再到唐宋时期的雅颂乐曲及民间音乐等,都为中国古典音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不仅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更有文化人才和传统音乐家们的不懈努力。

在我国古代,一直有一批音乐家和文化人士,以及一些宫廷文艺机构,他们为传统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诸如唐代的高适、宋代的杜牧等都是古代以诗歌作曲的音乐家,他们各自通过自身的才华和创造,使得古代音乐文化得到了丰富的发展,为后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近现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也得到了有力的推动。

众多音乐学者和艺术家们通过对传统音乐的研究和创作,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音乐家协会等机构也在传统音乐文化传承方面不断进行着拓展和创新,使得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方面,也有着不俗的成绩。

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交流载体,吸引了许多外国音乐家和学者的关注。

中国传统音乐因其独特的音乐语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重要名片。

中国传统音乐形式的发展也体现在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方法上。

我国传统音乐的音乐表演形式不断丰富多彩,从最初的宫廷雅乐到后来的民间音乐,再到当今的现代音乐,都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形式上的不断发展。

浅谈非遗视野下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论文范文

浅谈非遗视野下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论文范文

浅谈非遗视野下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论文浅谈非遗视野下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论文范文在学习和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

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非遗视野下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古事音乐论文摘要:“非遗”视野下展开的对民间音乐之传承与保护的探讨,应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关注的问题。

文章以山东新泰大谭村“古事音乐”的田野调查为基础进行分析,提出了对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的几点思考,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民间音乐,引起人们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随着现代文明影响的逐渐深入,民间音乐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许多民间音乐品种濒临灭绝的边缘。

在此背景下,对民间音乐进行普查并探讨其传承与保护的具体策略之意义重大,抢救与保护人类的民间音乐遗产,以维护民间文化生态平衡。

一“古事音乐”概况大谭村位于山东新泰市果都镇境内,由明朝永乐年间山西枣强县谭氏居民迁入此地聚居而成现在的村落。

所谓“古事音乐”,即该地区群众对秧歌音乐的统称,称“秧歌队”为“古事队”。

秧歌最初是一种纯粹的歌唱形式,后发展到独立的民间歌舞表演。

音乐一般有小场演唱、打击乐和吹唢呐等部分组成。

用到的乐器有锣、鼓、二胡、唢呐等。

内容以歌颂太平、扬善惩恶、儿女情长为主。

由于各地语言、风俗习惯的不同,其表演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区域文化内涵。

笔者曾就“古事音乐”的起源问题,探访过当地居民。

据本村民间艺人谭西风(1929-,田野调查中主要采访对象)叙述得知,从其爷爷的爷爷就有传唱,曾为县令表演过。

这些话虽不具有确定性,但可以说明当地“古事音乐”存在之久远。

由于史料记载的匮乏,现只能就所掌握的资料对“古事音乐”的产生作一推测,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种可能:其一,陕西甘泉县出土的宋金时期的浮雕砖刻距今已八百多年,本村村民为明朝永乐年间由山西枣强县迁入,所以推测当地“古事音乐”有可能是祖辈从山西老家带来的。

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意义

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意义

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意义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意义一、引言民族民间音乐是指那些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流传并不断发展的音乐形式。

这些音乐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民族风格和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音乐的冲击,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探讨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意义1.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文化价值。

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音乐,有助于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在现代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交融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保护和弘扬民族民间音乐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也具有重要意义。

2.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音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音乐,有助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此外,通过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音乐,还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繁荣,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3.促进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民族民间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是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音乐,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增进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此外,通过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音乐,还可以推动中华文化的“走出去”战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4.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民族民间音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是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和欣赏民族民间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此外,通过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音乐,还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和生活品质。

三、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途径和方法1.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家庭是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重要场所,家长应该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等方式将民族民间音乐传授给孩子。

传统民间音乐“北十番”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民间音乐“北十番”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民间音乐“北十番”的保护与传承【摘要】北十番是一种传统民间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特点包括独特的旋律和节奏,深受人们喜爱。

为了保护和传承北十番,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保护基地和推动文化传统教育。

北十番仍面临着挑战,如缺乏传承人才和市场竞争压力。

需要加强对北十番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确保其在未来得以继续发展。

北十番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希望通过各方共同努力,能够让北十番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为文化传统的传承做出贡献。

【关键词】北十番、传统民间音乐、保护、传承、历史、特点、措施、现状分析、挑战、对策、重要性、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北十番是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之一,起源于北方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这种民间音乐通常是由一组乐器和歌声组成,歌曲内容多为赞美生活、表达情感或讲述历史故事。

北十番在历史上被广泛传唱,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北十番这一传统民间音乐正面临许多挑战,包括失传、忽视等问题。

保护和传承北十番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只有通过有效的措施和传承方式,才能让北十番得到有效的保护,使其传统音乐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1.2 北十番的历史北十番是一种源自东北地区的传统民间音乐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据历史记载,北十番起源于清朝时期,是当时东北地区汉族和满族民间音乐相融合的产物。

在清朝时期,北十番被广泛传唱,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北十番逐渐传播至东北地区其他地方,并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喜爱。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北十番经历了诸多变迁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北十番的歌曲通常以简单的曲调和朗朗上口的歌词为主,以其朴实、真挚的表达方式深受人们喜爱。

北十番的演唱形式多样,既有独唱、对唱,又有合唱和合奏等多种形式,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北十番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浅谈当代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浅谈当代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浅谈当代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当代民族音乐既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延续,也是对传统音乐的创新与发展。

它不仅保持了传统音乐的特色和基础,同时融入了多种文化元素,使其更具现代气息和时代特色。

下面就当代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做一些浅谈。

当代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承。

中国民族音乐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当代民族音乐在传承中注重保留传统音乐的核心特点,如独特的音乐模式、乐器演奏技巧和歌词内容等。

在音乐模式上,当代民族音乐会采用古典音乐的和声结构和调式,使其更神秘而又具有沉浸感。

在乐器演奏技巧上,当代民族音乐还会保留传统乐器的演奏方法和技巧,如琵琶的弦音和泛音、二胡的颤音和弓法等。

在歌词内容上,当代民族音乐会选择具有深刻意义和文化内涵的主题,如传统的诗词、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等。

通过这样的传承,使得当代民族音乐不仅在形式上与传统音乐相似,也延续了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文化。

当代民族音乐的创新。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革,当代民族音乐也随之发展并创新。

它会吸收和融入多种文化元素,包括现代音乐、国际音乐等。

在曲风上,当代民族音乐会加入摇滚、流行、爵士等现代音乐元素,使其更具流行感和现代感。

在乐器演奏上,当代民族音乐会使用电吉他、电子琴等现代乐器,使音乐更富有技术性和现代气息。

在歌词创作上,当代民族音乐会选择现代的主题和题材,如人们的生活、情感和社会现象等,以便更好地反映现代社会的特点。

这种创新使得当代民族音乐更加多元化、丰富化,也更具有时代感和个性化。

当代民族音乐还通过创新的形式和媒介来传播和推广。

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当代民族音乐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等新媒体渠道得到了广泛传播。

诸如音乐视频网站、在线音乐平台和社交媒体等,为民族音乐的宣传和推广提供了便利和机会。

这种传播方式既能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到当代民族音乐,也能促进艺术家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推动音乐创作和表演的发展。

当代民族音乐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新时代背景下凤阳花鼓的传播与传承

新时代背景下凤阳花鼓的传播与传承

新时代背景下凤阳花鼓的传播与传承背景介绍: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凝聚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形式。

而其中的民间艺术更是源远流长,代代相传。

凤阳花鼓就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一种代表,它源于安徽省凤阳县,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已有着悠久的历史。

而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媒体和交流的发展,凤阳花鼓的传播和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凤阳花鼓的传播与传承,分析其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凤阳花鼓的传统传承凤阳花鼓是一种集音乐、舞蹈、表演于一体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它以花鼓为主要乐器,表演者演奏花鼓的还伴随着唱歌和舞蹈,形成了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受到了民众的热爱与喜欢。

凤阳花鼓在当地深受人们的喜爱,常常作为民间庆祝活动或节日表演的一部分,传统的演出形式得到了延续。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传统文化的流失和消逝成为了一个现实问题。

凤阳花鼓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许多传统花鼓表演者年龄偏大,年轻一代对于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认知和参与程度不高,导致了传统技艺的流失和传承断裂。

这种情况对于凤阳花鼓的传承和发展构成了巨大的障碍。

二、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播现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和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多的传播途径和平台,可以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传统艺术,也为凤阳花鼓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

许多文化节目、展览、演出以及网络平台都为凤阳花鼓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一些相关的抖音短视频、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也成为了凤阳花鼓传播的新渠道,通过传统文化的与现代媒体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吸引年轻一代的目光,增加他们对于凤阳花鼓的了解和兴趣。

一些文化节目和活动也为凤阳花鼓的表演提供更多的舞台,促进其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

凤阳花鼓也因此逐渐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获得了更大的关注和认可,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得到了重新的体现。

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当代的意义

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当代的意义

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当代的意义保护传承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社会价值。

在当代社会,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很多传统的音乐形式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保护传承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成为当务之急。

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古老的民俗习俗和生活方式。

保护传承民族民间音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根源和传统文化。

许多民族民间音乐具有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如蒙古族的长调、苗族的芦笙、藏族的唢呐等,这些音乐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音乐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保护传承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维护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举措,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文化传播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当代具有丰富的文化传播价值,对于促进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和文化互鉴有着积极的意义。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具有多样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通过音乐的传播和交流,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与理解,加深国民之间的文化认同感。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可以通过音乐会、音乐节等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中国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地位和声誉。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和文化资源的开发,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文化传播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当代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方面。

社会价值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当代还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在社会生活、教育和精神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社会生活中,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增加社会文化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在教育领域,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文化自信心,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理解力。

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促进全民文明素质的提升。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拥有悠久的音乐文化历史,其音乐风格鲜明、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成为世界著名的音乐文化之一。

中国音乐古已有之,自唐宋以来,逐渐形成了丰富的音乐民族文化,包括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戏曲音乐等多种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也面临着各种形式的挑战。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始于本土音乐工作者的努力,他们在继承传统音乐的同时,也加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和技术手段,创作出一批属于中国传统音乐中自己独特的代表作品。

通过音乐会、演唱会、专辑发行、音乐节等形式,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走向了现代化,得到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此外,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还得益于各级政府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扶持和推广。

政府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比赛等,鼓励优秀音乐人对传统音乐进行研究和创作,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而现代科技手段为其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传统音乐文化通过网络平台的传播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

同时,在音乐演出和表演方面,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也为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班主任如传统乐器数字化、音效制作等现代技术的应用,为传统音乐的演出展现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

除此之外,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

因此,传统音乐文化的推广和普及也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网上线上线下各种形式的音乐学校和课程开设,使得更多人有机会学习和接触中国传统音乐,提升了民众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通过在线和线下的互动,增强了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越来越多地被普及和发展。

总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遗产,它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和表现形式。

在传承和发展中,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和参与,以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国文化的良好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浅谈中国民间音乐在当今社会面临的挑战与合理传承
摘要:民间音乐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如民间歌曲、
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等五大类。我国的民间音乐既有
悠久的历史,又有无限的生命力。尽管历代统治阶层对它持鄙视和压制态度,使
它长期以来处于自生自灭甚至是扭曲生存的状态,但它一直生生不息,衍化出众
多的品种和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可是到了近代,特别是近20多年来,民间音
乐却有意无意地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不少民间文化几乎到了濒危的尴尬境
地。中国民间音乐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关键词:中国民间音乐;挑战;传承

前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
人民通过生活实践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它体现了中华
的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是我国古老文化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也是世界音
乐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在我国,民间音乐是最具有民族性、群众性的艺术形式,它产生于民间、生
长于民间、流传于民间,不采用书面乐谱的传承方式,而主要靠口传心授在民间
广为流传和发展。正是因为它总是伴随着人民群众的心声,是人们精神生活中必
不可少的寄托和是中华民族音乐的源头,所以它既是文艺创作的土壤,也是艺术
家创作的先师。
例如《二泉映月》1这首世界名曲,正是著名音乐学家杨荫浏2先生与曹安和
3
先生于1950年的夏天回到了家乡无锡,拜访了当时默默无闻的民间音乐家阿炳

4
时发现的。阿炳在黑暗、贫困中靠演唱来维持生活,挣扎了几十年,他对痛苦

生活的感受,通过他的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建康
而深沉的气息。阿炳用他的生命凝成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不
朽作品。
然而近二十年来,中国民间音乐的发展与传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冲击
与挑战,在广阔的社会文化大舞台上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2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的发展和外来音乐的冲击。
改革开放促进了外来文化的交流与借鉴,如今新奇感使一些现代人热衷追求
新潮、 新艺术形式,而忽视了本民族固有的艺术精粹,部分传统音乐由于难以
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发展要求而造成了弱势。据了解,如今欧洲演出商对于频繁出
现的《二泉映月》 《赛马》等熟曲已经开始说“NO”,有不少国内乐团遭遇“换
曲目”的要求。
二、在人民大众当中得不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民间音乐产生于人民大众的劳动生活,是人民大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类
社会实践的精神产品。但随着时间的变迁,一部分民间音乐在人民大众里由于年
年久失传,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与传承,很多现在已经逐渐消失。再加上少数民
族音乐资料繁杂,民族聚集地的分散,不能得到齐全的资料,也缺乏宣传,
在民众中它的重要性和社会作用在一些层面已经慢慢开始被淡忘忽视。
三、表演曲目及方法上得不到必要的创新。
在现代舞台表演上,“国内民乐团曾面临‘十年一张节目单’的尴尬”上海
民乐团艺术总监王甫建如是说。也有专家提出,与西方古典音乐相比,曲目储备
少始终是民乐发展的“绊脚石”。
四、 学校教育方面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青年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匮
乏。保护和传承中国民间音乐是我们责任,但是很多学校并没有重视民间音乐教
育,学生不能很好的了解到中华民族文化特别是民间音乐艺术,所以作为青年一
代的我们对民间音乐的了解甚少。上了大学 ,也只有一些师范类院校开设中国
民间音乐赏析课课程。
长久以来,由于民间音乐从产生起就伴随着民众的期望和渴求,也偕同社会
历史的前进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传承和发展。不难知道,当下民间音乐的传承与
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深入学习研究民间音乐,保护、继承和发扬民
间音乐的优秀文化,才能切实为繁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作出贡献。
但是,我们应该用怎样的一种心态和方法去正确的继承和发展民间音乐呢?
下面是我列出的传承和发展民间音乐的一些举措 :
一、民间音乐的发展道路上需要的创新。
只有在继承和发扬民间音乐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在曲目和表演上作出适当
3

的创新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乐界应该用创新曲目和传统曲目相结
合,演奏技法和乐队体系建设并行的探索,尝试建立世界级的标准,让传统音乐
“走出去”。例如今年初,上海民族乐团28人的团队尝试在西班牙,法国等新春
演出中演奏《急急如令》、《晓雾》、《遗迹》等新编创新作品,就引来听众强烈的
反响。法国电台录音后,有很多听众表示希望了解更多中国民乐的新曲子。说唱
音乐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在整理传统节目的同时,对演唱方法、
唱腔和伴奏予以改革,创作了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新作品,如陕北说书《翻
身记》、单弦《人民大会堂颂》等。《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唱得幸福落满坡》
等,这些新民歌都是在旧民歌曲调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实践,在歌词上做出
适应新时代特点的翻新。
二、中国民间音乐的发展有赖于乐界的工作。
音乐学家要积极做好采风工作,多多接触和了解民间音乐。其次,要用现代
化科技手段,记录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不仅要汲取民间音乐的原生态精粹,把
它融人文人音乐创作中,使民间音乐在文人音乐的创作中传播和发展。同时借鉴
西方音乐发展的规律,理念和经验,重新组建时代关于中国民族音乐自己的标准。
比如"二人转"(东北民间俗称"地蹦子").它不是单纯的民歌或说唱音乐,但也没
有发展成为戏剧音乐.它是一种歌舞音乐,是一种演唱形式.我们可以感觉到,这
种形式已经比民歌和说唱音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表现手法上更加丰富和多样
化了。
三、学校要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和研究。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音乐也一样,只有从小培养他们对传统音乐文化的
认识,才能建立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各个大学在逐步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同
时,尤其要注意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大学课程里,艺术不再只是艺术系学生的学
习内容,也要纳入普系的教程,使之成为公共必修课程。只有将艺术教育作为一
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才能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生动的教育
手段和教育内容,也才能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四、有关部门要加强民间音乐的宣传,普及和推广力度。
民间音乐的延续,是中华民族音乐生存的象征。只有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
视及必要的财政支持,使之得到宣传和推广,才能使它在当今经济文化快速发展
的现代社会发展壮大,也才能彰显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我们要珍爱、传承、发
4

展民间音乐,让它伴随中华民族文化一道永远发扬光大。
结语
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犹如一面明镜,一直
照耀着历史的年轮。因此,无论在音乐的体裁和形式上,在音乐的音调和风格上,
都呈现着多彩的面貌。音乐的创作、理论、著述,以及创作和表演的艺术经验等,
也都有深厚的积累。研究民族音乐的特点,总结民族音乐的特殊规律,对创造社
会主义民族的新音乐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音乐文化博大精深,而民族音乐是其
核心部分,学习民族音乐、了解民族音乐,从而继承与弘扬民族音乐,使我们的
民族音乐文化更放异彩是当代青年不可懈怠的使命。


1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

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
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2
杨荫浏(1899~1984),字亮卿,号二壮,又号清如,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十月初八日生于无锡留芳声

巷。杨荫浏在研究中国音乐史方面具有杰出的成就。早在1925年他就用英文写出了《中国音乐史纲》论文。
1981年又完成《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该书65万宇,人民音乐出版社1951年出版。这是他在音乐历史与
民族音乐、音律学等方面综合研究的丰硕成果,使我国音乐史成为有乐谱的音乐历史。
3
女,1905年6月5日生, 2004年12月4日去世。江苏省无锡市人。1929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大

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同时兼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先后任国立音乐
院、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研究室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顾问。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
津贴。
4
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

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
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参考文献:
[1]江明淳.中国民族音乐欣赏[M].人民音乐出版社.
[2]陈四海.中国民族音乐概论[M].陕西旅游出版社.
[3]肖常纬.中国民族音乐概论[M].西南大学出版社.
[4]邓光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M].高等音乐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