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
中考语言品味题复习指导(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中考语言品味题复习指导(语文版九年级下册)中考语言品味题复习指导(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张占营这里,我们特指的是记叙文(含散文、小说)语言品味题复习指导。
语言品味能力的考查,就是品词析句,所选的一般是运用了修辞手法、含义深刻、表达巧妙的句子。
其实,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已经做过这方面的训练。
如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品味下面的句子,体会雨果饱含激情、诗化的语言中蕴蓄的深刻含义。
再如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孔乙己》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联系上下文,揣摩以下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也可以另外圈点几个精彩的句子进展分析、体味)。
还有,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胡适《我的母亲》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分寸感。
诸如此例,比比皆是,不再列举。
教材这样编写,是基于《课标》的指导思想。
课标要求:01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02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03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考试命题的依据。
语言品味题,是近年来各省地的一个热点、亮点题,也是必考题型。
命题形式:简答题答题形式:主观表述题。
考点讲解:1.体味推敲重点词语和特色词语在详细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2.理解体会句子在详细语言环境中的含义,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品味文段运用的修辞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4.试分析文段用词、造句、段式上的特色并品析其中的美点妙处。
品词析句就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去分析,注意看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这些祖国语言具有怎样独特的表现力,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等。
了解一下考查题型1.品味句中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xx年河南)10.体会第13段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
(xx年河南)9.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
六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小升初阅读考点与题型解读指导:词语解释(无答案)全国通用

词语解释【常考题型】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表达效果?2.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或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3.把句子中的“××”改成“××”好不好?为什么?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4.联系全文(上下文),体会(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或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深刻(深层)含义。
或直接要求回答某词有什么含义?或根据语境,写出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5.段中写“××”词语的用意是什么?6.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
【答题思路】答题格式:“××”一词原指…… (本义) ,这里指…… (语境义) ,起到了……的作用。
注意:把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
词语的表现手法分为贬词褒用、褒词便用(反语)、修辞手法。
(一)贬词褒用含义:贬词褒用即这个词本身是贬义词,但是在语境中是褒义,表示赞扬、喜爱的意思。
答题格式:……一词本是贬义词,意思是……这里贬词褒用,生动形象地体现了事物/人物……特点,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二)修辞手法对词语的比喻含义的理解要从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
答题格式:修辞+作用+情感含义:大多选取句中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语来考查。
答题格式:根据原文分析动词、形容词、副词的用法+表达效果(修辞的作用)+刻画形象如果看不出使用任何表现手法或者技法,则用以下万能公式回答。
答题格式:词语的语境义+词语描写对象的特点+作品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格式小结】动词: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1、某词能否去掉,为什么?A、回答能还是不能(一般情况不能,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B、解释该词词义C、结合词语的词性与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D、去掉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词语理解的方法及答题模式

(一)词语的替换与删除
凡是提问“是否可被替换或删除时”,一般答“不可 以”,因为这样就不能与前文的某个词语或某个内容照 应(呼应),又或者替换或删除词后,与原文比较,体会适 当与否,分析原因,做出判定。
基本答题格式:不可以,因为这样就不能......
(二)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或作用
一般来说,只有动词与形容词起到“作用”与“好 处”。
如: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 基本答题格式:…形容(指、表示)…
2. 来自寓言或历史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成语答题格式
成语一般来自寓言和历史故事,这样的词语往往用 来表明一些道理,所以要先说明成语的来历,再说明现在 比喻什么。
如:画蛇添足,原指画蛇时给蛇添上脚。现比喻做了 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基本答题格式:
①动词:准确生动(深刻)地描写了做某事的过程或 者行为表现,表现了人物某种情感等。
②形容词:生动描写了某物的状态,体现某种心理、 情感等。
9.联系生活实际解释法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词语进行理解。
如:“恍然大悟”,我们有这样的一种生活体验, 做一道数学题,各种办法都试过了,可就是做不出来。 忽然想到了以前老师讲过的一种办法,试一试,一下子 会做了这道题。所以,这个词语就可以解释为“一下子 明白了”。
二、词语理解的答题格式
1.一般性词语的答题格式 “一般性的词语”只需说出词本身的意思即可。
如:模糊,不清楚。讨厌,不喜欢。崎岖,不平坦。
7.词性理解法
“词”按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 词,词性理解要从词性的褒贬入手。
如:“骄傲”,在不同的语言环境或是褒义或是贬 义。
8.解释概念法
即用简明的语言,对该词所反映概念的本质特征做确 切的解释。
六年级上册语文 语文园地二,词句段运用

六年级上册语文
语文园地二,词句段运用
词句段运用:
1、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这个句子中“只听见”出现了两次,这样写的好处是可以渲染场面的肃静、庄严,使描写更深刻细致、层次清楚、表述全面。
(2)这个句子中“是那么”出现了两次,这样写的好处是节奏鲜明、层次清楚、语势得到增强,突出了草原的可爱之处,使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之情抒发得更加酣畅淋漓。
六年级上册语文
语文园地二,词句段运用
2、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
读句子,仿照着写一写。
(1)“好像今年的冬天格外冷,你觉得呢?”“可不是,去年这个时候还没有穿羽绒服呢。
”他们边走边谈论着天气。
(2)“今天是谁值日?好像忘了打扫卫生吧。
”同桌小声问我。
(3)“他们怎么可以这样做,垃圾随地乱扔。
”他看着满地狼藉,脸上写着不满。
(4)我终于对弟弟发火了:“你再玩游戏不写作业,小心我不带你去博物馆。
”。
记叙文阅读技巧(2)分析词语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品味文章第九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谈谈使用这个词的用意和好处。
答:比拟、对比的修辞,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优雅与现实的反差。 可谓是字字珠玑的点题之词。
注: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好处,因此要从修辞(比拟、对比)效 果角度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
祝你进步
第二步,分析。对已“定位”的词语作进一步的分析。如修辞类的词语, 比喻是为了更加形象生动地写出事物的特点;拟人则把事物写得充满生机与 活力,赋予人的感情。修饰或限制类的词语中经常性地考查形容词和副词。 副词是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的某种情况,其表达效果明显,我们要先辨清它 是表达程度、时间、状态还是范围。形容词是为了生动形象地描写人或事物。 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中,褒义词是褒扬、赞誉之意,贬义词有贬低、指斥之 意。另外,作者为表达的需要,还会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
记叙文阅读技巧
第二讲 分析词语的作用 及表达效果
1、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联系上下文,从不同方面体会“××××”一句中加 点词语的妙处。
3、品味文章第×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谈使用这个 词的用意和好处。第一步,定位。一般来说,考查的词语常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运用修 辞手法(比喻、拟人等)的词语;以定语或状语的形式起修饰或限制作用 (形容词、副词等)的词语;带感情色彩的词语;生动形象的词语(动词等) 等等。
答:1、“香香的”表现出葵花籽的香味;2、表现出等待嗑瓜子的幸 福快乐;3、体现了“我们”的童真童趣;4、使用叠音词,朗朗上口, 有韵律美。
注:本题要从不同方面分析,难度较大。1、从词的本义分 析;2、从词的文中义分析;3、结合文章的主题分析;4、从 叠词的角度分析(词的用法、修辞效果)。这四方面分别对应 答案的四个要点。当然,答案2、3可视为同一个方面,但只要 能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阅读加点词的含义

从此,西西洛就细心照顾起父亲。病人常常看着西西洛,好像不 很清醒,不过注视他的时间慢慢变长了。当西西洛用手帕捂着眼睛 哭的时候,病人总是凝视着他。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 他昏睡之后清醒一点儿的时候,总是睁开眼睛寻找看护他的人。西 西洛自己也很高兴,把母亲,妹妹们的事情以及平时盼父亲回国的 情形都说给他听,又用深情的话劝慰病人。
理解加点词的含义
佳优教育
【学习目标】
1.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 和表达作用。
看清楚:1、理解加点词 的含义
一、例题回放,明确题型
例1:揣摩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说说它的表 达效果.(重庆中考《别踩疼了雪》) 例2:请你分析选文第1段中加点词语“慢腾 腾”的表达效果.(沈阳中考《迷雾灯塔之光》) 例3:联系上下文,如何理解第16段中加点 词“断层”的含义.(锦州中考《六床病人》)
“啊!西西洛,这是怎么回事?你认错人了!你母亲来信说你已经来到医院了, 快把我担心死了!西西洛!怎么这样憔悴?我已经好了,母亲、孔赛德拉、小宝 宝都好吗?我正要出院!天呀!竞有这样阴差阳错的事!”
西西洛想说家里的情况,可说不出话来。 “走吧!我们今晚还能赶到家。”父亲拉他走,可西西洛一动不动,却回头 看着那病人。病人也睁大眼睛注视着西西洛。西西洛从心里流出这样的话来: “别急,父亲!请等一等!我现在不能回去。我在这里住了5天,已经把他当作 你了。我那么爱他,你看他看我的眼神!他不能没有我。父亲!请暂时让我留 在这里吧!” 父亲犹豫不决,看看儿子,又看看病人,问周围的人:“他是谁?” “跟你一样,也是个农村人,刚从国外做工回来,恰好跟你同一天住进医 院。进来的时候不省人事,话也不能说了。家里人好像不在附近。他准是把 你的儿子当成自己的儿子了。” 病人仍看着西西洛。 “那么你留在这里吧,善良的孩子。我先回去让你母亲放心。这几块钱你
赏析词语、句子的表达效果

赏析词语、句子在现代文阅读中,重点句的赏析是十分重要的能力训练之一。
正确理解句意,有助于文意的把握,有助于作品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理解。
因此,新课程标准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做到“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于是,句子赏析就成了语文考试中考查学生能力的一种常见题型。
一、常见的题型: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赏析。
2、赏析句子。
3、请找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找句子的时候要注意,找一些运用了修辞手法的,或者运用了写作手法,或者是一些特殊句式,结构上起一定作用的句子,也可以是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句子)一、赏析词语的运用考纲对理解词语的要求“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句含义的能力。
“在语言环境中”——应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根据考纲出现的题型: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2.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3.把句子中的“××”改成“××”好不好?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4.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5.结合全文的主题,本文中的“××”词象征什么?6.段中写“××”词语的用意是什么?7.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
我们先来看看“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怎么解答这类题型的解答可分两步,共有两大点。
分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意:(1)答出词语的表面义或基本义。
(2)答出词语的语境义(又分两点)a答出词语的引申含义或深层含义。
b答出词语在文句中的作用。
(内涵)这里是出于全面思考不遗漏要点而考虑的。
第一步很简单,第二步的第一小点答题时也不会遗忘,但对于第二小点很多同学没有想到,原因是他们认为作用怎么也不能称为含义。
其实,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这含义是表面义或基本义和引申含义或深层含义两者的综合。
2020备战中考阅读专题训练:记叙文加点字词赏析

2020备战中考阅读专题训练:记叙文加点字词赏析(一) 基本题型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2. 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
3.体会加点词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4.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
(二)鉴赏角度从修辞角度、词语的运用、词的感情色彩角度来看人物情感、事物特点。
表达效果:生动、形象、传神、准确地写出了⋯⋯1.修辞角度、表现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答题格式:该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一词这里指⋯⋯(语境义),写出了⋯⋯【例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朱自清《春》“偷偷”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小草在不经意间已经破土而出的情态。
表现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
2.用词角度。
(1) 副词。
时间副词、程度副词等。
●答题格式:⋯⋯词表示(时间长、惊讶、缓慢、强调),(表达效果) 写出了⋯⋯内容(在文中的内容),表达了……的情感。
【例】:真恨不得飞上树梢,脸对脸亲口问问那咕咕啼鸣的鸟:“亲,你究竟叫什么名字?”《谁能叫出你的芳名》“飞” 把“我” 比成鸟( 拟物 ),突出作者急切想知道鸟名的心情;“究竟” ,强调作者内心的急切。
(2) 动词、形容词 (更能表达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或者心理)●答题格式:运用⋯⋯词 (动词、形容词) ,(表达效果)写出了⋯⋯内容(在文中的内容) ,表达了⋯⋯的情感。
【例】:我很贪婪地捧了瓜果哨,母亲在一边心满意足地看。
运用“贪婪”和动词“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大口大口吃瓜果时的情状,表达了“我”对家乡瓜果的喜爱之情。
“心满意足”准确地写出了母亲当时看我吃瓜果时的欣慰,表达了母亲对“我”的爱(3) 叠词、拟声词。
,虽然只是一个拟声词(象声词),却准确地描摹出了动作的突然性,表现了“我” 听到消息之后的震惊、焦急与牵挂的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
动词:准确生动的描写了做某事的过程或者行为表现,表现了人物某种情感
形容词:生动描写了某物的状态体现某种心理、情感等
下面是详细分析
①在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情感或文章主题思想方面的作用作者写文章有他的表达意图,这种意图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词语上。
因此,分析词语的妙用,不能不考虑作者的情感倾向,看看这个词语在文中是否起到了点明文
章主题的作用。
②在表现景物意境或人物形象等方面的作用即先要判断这个词语的描写对象是什么,如果是景物,那应该是
起到了描绘某种景色、渲染某种气氛、烘托某种情感的作用;如果是人物,那就应该是起到了塑造某种人物形象、
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特征的作用。
③在语言准确性方面的作用语言的准确性作用一般出现在说明文中,为了准确说明事物特征,运用某个词语,
表明语言的严谨、准确。
④在感情色彩方面的作用有的词语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这些词语一般都会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
词语的
感情色彩分为褒、贬和中性,根据行文的需要作者会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语来表情达意,当然有时为
了特殊的表达效果,作者还会有意选用相反感情色彩的词语来表达,这就形成了贬词褒用,褒词贬用的情况。
⑤在修辞方面的作用如果词语运用了修辞,就不能忽视在修辞方面的作用。
词语的修辞作用相对来说比较固
定,如比喻这种修辞手法主要是为了更加形象生动地写出事物的特点;拟人则把物写得充满生机与活力,赋予人的
色彩;夸张的目的在于突出强调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等。
回答此类问题的步骤大致分二步:1 、这个词语在内容上有什么特殊含义?(在文中的特指意义)形式上有
什么特殊的地方?(是否运用了修辞等) 2 、这种特殊的含义在文中有什么效果?{ 是否突出了、增强了、烘托了、表达了,, }{ 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题、人物的性格等,或修饰限制了某些内容}
初中语文课后练习中有许多这样的习题:“下列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下列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下列加点词语能否与括号中的词语调换,为什么?”诸如此类习题,其实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词
语的表达作用,而这也正是广大师生长期为之困感的老大难题。
笔者通过对初中语文新旧教材中340 多例此类习题的搜集、整理、分析,初步总结出了一种分析加点词语表达作用的自认为较有效的方法,供师生参考。
首先,加点词语总是处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是为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行为状态而服务的,所以要想准确的理
解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就得先大概的理解词语所在的句意、段意甚至文章主旨。
那么,如何去理解呢?我认为,
读是必需的,而朗读最为凑效。
朗读能产生语感,语感能使人对某种意念或表达作用心领神会。
如“听说,杭州西
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
”(《论雷峰塔的倒掉》)。
诵读几遍后,作者对雷峰塔那种深深的恶感,以及还只是“听说而已”便情不自禁发文议论的快感自会感染我们,同时,我们也分明感觉到“听说”与“听
说而已”为句子表情达意起了重要作用。
其次是定位。
一般的说,加点词语常常归属于以下几种类型:运用某种修辞手法;以定语或状语的形式起修饰或
限制作用;近义词辨析;词语带感情色彩;生动传神的动词,, 还有一些意味深远的短语或句子。
要想分析词语的
表达作用,首先得认准它属于以上哪种类别,能做到这一点,就等于给“问题”定了位,找到了深入分析的突破口。
然后是分析。
这一环节需要我们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资源或查阅工具书,对已“定位”的加点词语进行类别属
性的分析。
如修辞类别中,比喻是为了形象化的表现事物的某种特点,反问可增强肯定语气。
修饰限制类别中副词
出现的最多,表达效果最明显,要辨清它是表程度、时间、状态还是范围的。
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类别中,褒义词有有褒扬、赞誉之意,贬义词有贬低、指斥之意。
近义词辨析关键在于找词语间的细微差别,有一丝之差,表达效
果往往大相径庭。
还有给动词、形容词、关联词等加点的,也都有它一般性的表达作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最后是揉合。
经过以上几个环节,词语所属的类别辨清了,各类词语又有其特殊的表达作用,再结合阅读过程
中对句意、段意或文意的理解和朗读中的语感,这时,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就不难说出。
如“大自然,已到处发出
紧急警号”,“到处”是副词,表示范围广,再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这里运用“到处”说明野生动物锐减和生态
环境遭破坏的范围相当广,问题相当严重,已到了非重视解决不可的时候。
又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
房顶上卧着点雪。
”两个“卧”都有拟人色彩,赋予了小村庄和雪以人的情态,形象地表达出了济南的冬天那种暖和、安适、平静的气氛。
在对这几乎个加点词语的解析中,朗读词语所在的句子及上下文内容是基础,确定“到处”是副词、“卧”运用了拟人手法是关键,分析运用副词和拟人手法的一般作用很必要,最后的揉合及语言表述才是
我们的终结目的。
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不尽一致,所以表述结果也会各式各样,
但只要能够按照这个思路,认真做好每一环节的工作,我们就不至于面对题目无从下手或无话可说。
汉语语言丰富多彩,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因一个词语的换用,而使表达效果千差万别,所以能掌握一种
分析词语表达作用的方法,不仅便于平时的作业、练习、考试,更有益于理解汉语言本身及其运用的奥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