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窃读记教案范文

合集下载

语文《窃读记》教案

语文《窃读记》教案

语文《窃读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窃读的热爱,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3)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对窃读的热爱及复杂的情感。

(2)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标准、地道的朗读音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课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跟读。

(2)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4. 互动讨论:(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内容,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5. 案例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

五年级语文《窃读记》教案优秀8篇

五年级语文《窃读记》教案优秀8篇

五年级语文《窃读记》教案优秀8篇《窃读记》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本组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进行编排,选编的课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都紧密地围绕阅读。

《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划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有名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我的“常生果”》通过有名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的经历,点明了读写中吸收与倾吐的关系。

学生自识字以来一直在阅读,本组教材将其作为一个专题,目的一是要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二是在阅读中要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发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

这也是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具体实践。

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面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多项训练内容,即引导学生开展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与爱读书人交流读书体会;了解图书种类;给自己的图书归类并做书目;选择不同角度说、写读书经历或访谈、辩论等;并紧密结合本组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交流读书收获和体会。

进行本组教学,教师要统筹安排,加强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的融合,努力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

通过本组学习,力争让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把阅读作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使阅读成为生命内在的需要。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朗读的方法。

但由于他们家中没有较多的藏书,所以几乎没有课外阅读量,语言积累和语言感受力相对就比较缺乏。

学生对林海音当时所处生活环境陌生,故对理解人物思想情感有一定困难。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后生字并学习文中的好词好句。

小学语文窃读记教案

小学语文窃读记教案

小学语文窃读记教案【篇一: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窃读记教学设计】《窃读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窃读记》为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

该组课文以“我爱阅读”为主题进行编排。

其中,作家林海音的《窃读记》讲述了作者年少时因买不起书只好在书店里只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故事。

课文语言生动、形象,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以及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描绘心境,从而表达自己的感情。

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在把握全文故事大意的基础上,注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窃读的感受。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独立再认“窃、腋、哟、婪、惧、辘、撑”七个生字,正确书写“窃、炒、锅、踮、哟、饿、惧、充、檐、皱、碗、酸、撑、柜”十四个生字;2.通过本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惧怕、充足、屋檐、支撑、书柜、饥肠辘辘、暂时”等词语;3.通过本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到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能有感情地朗读;4.通过本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学习作者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手法,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如何表达自己内心活动的方法,教学的难点是理解“窃读”含义的基础上,深入体验作者窃读的感受,并通过研读作者的动作和心理描写,使之具体化。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够独立再认“窃、腋、哟、婪、惧、辘、撑”七个生字,正确书写“窃、炒、锅、踮、哟、饿、惧、充、檐、皱、碗、酸、撑、柜”十四个生字;2.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惧怕、充足、屋檐、支撑、书柜、饥肠辘辘、暂时”等词语;3.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够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独立说出“窃读”的含义,以及作者是如何“窃读”的,找出相关的语句;4.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初步体会作者窃读的滋味,感悟作者爱书、嗜书的情感。

小学五年级语文《窃读记》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窃读记》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窃读记》教案教案:小学五年级语文《窃读记》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窃读记》的内容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理解文中的情节和主旨。

3. 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4.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阅读感悟和评论。

教学重难点:1. 掌握《窃读记》的内容和主题。

2. 掌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小学五年级语文《窃读记》。

2. 教学课件。

3. 辅助教学材料:作业本、学生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师生互动: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逐渐进入学习状态。

2. 引入新课:给学生呈现小说《窃读记》的封面,让学生猜测故事的内容和主题,并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阅读导入(2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窃读记》。

要求学生可以先用大概的时间,并在阅读时标注出关键信息。

2. 阅读结束后,师生互动:随机抽取学生谈谈这个故事的大致情节和主旨。

三、理解探究(3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讨论小说中的各种事件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2. 学生组内讨论结束后,展示和分享组内的讨论结果。

3.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如:为什么小说叫《窃读记》?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四、阅读感悟(20分钟)1. 学生阅读材料:教师提供一些与小说内容相关的材料,如相关的诗歌、歌曲、图片等,供学生观看和阅读。

2. 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并写下他们的感悟和评论。

五、课堂总结(10分钟)1. 学生代表将自己的感悟和评论分享给全班。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窃读记》的主题和其意义。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的阅读感悟和评论,并在课后提交给老师。

2. 讲解下一节课内容。

五年级语文上册《窃读记》教案范文

五年级语文上册《窃读记》教案范文

五年级语文上册《窃读记》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体会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尊敬师长。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体会作者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课文时代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时代背景。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所描述的事件,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2)通过讨论,理解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深刻理解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讲解课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体会作者情感。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口头练习。

(2)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进行朗读练习。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2. 拓展作业:(1)让学生搜集其他关于阅读的文章,进行阅读分享。

(2)组织一次班级内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

(2)关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合作能力进行评价。

窃读记教案(精选多篇)

窃读记教案(精选多篇)

窃读记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窃读记》教案《窃读记》教案教学目的:①积累词汇和相关知识②抓住主要内容, 通过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读书的艰辛,理解并且学习主人公不怕困难、勤于读书的精神。

③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方法写人记事。

④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感受作者在两次“窃读”过程中的不同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比较两次“窃读”不同的经历,体会“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课前预习: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并把拼音注上去。

2、积累生词语:汗涔涔、众目睽睽、煞有介事、废寝忘食、全神贯注、若无其事饥肠辘辘、尴尬、踉踉跄跄3、作者作品简介:林海音(1918—2014),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生于日本大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

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林海音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情感,《城南旧事》一书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

林海音以她的成就、她的为人、她的号召力,成为联接大陆与台湾文学之间的桥梁、中国与世界文坛的桥梁。

她的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她的一生荣获众多文学奖项,1998年“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荣获“终身成就奖”。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出示课题“窃读书”,并齐读课题。

提问:(1)“窃”的原意是什么?“窃读”是什么意思?答:“窃”的意思:①偷,②暗中、偷偷地做一件事,③谦辞,古人用来谦虚地指自己的建议。

文中应该是②。

(2)题目《窃读记》可以连起来理解为??二、整体感知课文:文章围绕“窃读”主要写了哪几件事?三、具体感知文本:1、林海音童年时代有过不止一次偷偷去书店读书的经历。

五年级语文上册《窃读记》教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窃读记》教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窃读记》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概述:介绍《窃读记》的作者、背景及课文主要内容。

2.2 生字词学习: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生能够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描写,体会到作者的心情。

学生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有效的讨论。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4.2 朗读与理解:学生分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教师提问,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4.3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组内分享学习成果。

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生字词。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5.2 生字词掌握评价:进行生字词测试,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5.3 课文理解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评估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话题讨论:6.2 课外阅读推荐:向学生推荐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第七章:作业布置7.1 朗读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朗读课文,加强语音语调的掌握。

7.2 生字词练习:布置生字词练习作业,巩固学生对生字词的记忆。

第八章:课堂小结8.1 回顾学习内容: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8.2 强调学习重点:强调课文理解和生字词掌握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加强练习。

《窃读记》语文教案:批判性阅读与自主思考的训练

《窃读记》语文教案:批判性阅读与自主思考的训练

《窃读记》语文教案:批判性阅读与自主思考的训练地球上有七十亿人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方式,这些习惯和方式往往是受到曾经经历过的人和事的影响。

而我们作为语文老师,需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阅读技巧和知识,更是要带给他们思考的能力和对真理的追求。

所以,为了加强学生语文素养,我们在此提供一份以《窃读记》为例的语文教案,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实现批判性阅读与自主思考的训练。

一、教材分析《窃读记》是刘墉先生在1980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全书共分为四十个片段,主要讲述了刘墉在二十世纪初的京城生活中,通过“窃读”大量书籍,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青年的故事。

整个故事情节上虽然看似平淡无奇,但是却因为刘墉先生深刻的对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理解而成为一部具有文化深度的小说。

而这种文化深度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不能缺少的重点,因为正是这种深度能够让我们的学生从中受益良多。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历史背景;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3.引导学生对小说中人物与事件的思考与分析;4.积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养成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1.教师主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及事件,通过举例让学生参与分析,并进行课堂讨论。

2.根据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自行撰写书面评论。

评论书写时要求学生注重思考和理解,避免形式化的专业术语,突出个人见解以及对原文的理解。

3.利用多媒体与其他工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4.‘试读者’活动的开展,让同学们在某一个篇章之后,可以把他们所读自己特别感兴趣之处写在黑板上,也可以在作业本里写下来分享给大家什么想法。

四、教学方法1.问答法: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达到达到对小说中人物与事件的深度分析。

2.讨论法:通过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让整个班级共同参与到讨论中来。

3.基于批判性阅读中心的学习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尝试寻找相关的故事展现方式进行积极的表达,达到深度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窃读记教案范文《窃读记》现代作家林海音女士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以窃读为线索,描写了作者放学后急匆匆赶往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窃读,到晚上才依依不舍离开的读书过程。

真真切切地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文学知识的渴望。

下面是整理分享的《窃读记》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窃读记》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人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过程(一)、从“窃”中明了文意1、导入七八年的学习生活,同学们都读过哪些书?把自己感受最深的给大家讲一讲。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和读书有关的*,看到这个课题你怎样理解?老师在课前查了字典,知道“窃”的含义有三种:①偷;②偷偷地;③谦指自己。

联系课文内容,你认为应该选择第几种解释?(第②种)2、预习交流同学们已经完成了预习稿,你在预习中遇到了有什么问题,想与同学们交流吗?请大家把自己的预习情况在组内交流一下,然后请一个小组展示。

预设:1》字词朗读展示2》其他疑问3、预习稿中感知栏第1小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二)、从“窃”中品味爱书之情预习了课文后,请大家对照感知栏第2小题看看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作者“窃读”的滋味,勾画下来。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窃读”伴随着一种复杂的感受,你能从文中读出作者窃读的酸、甜、苦、辣吗?从课文中找一找相关句子,画一画,读一读。

选择你自己的方式再来读书,大声读、轻声读、默读都可以,一会儿与大家交流。

(生读书、交流)预设:如果说酸甜苦辣还只是感性的、表象的,读懂作者心灵深处的一个“爱”字,则是深入其骨髓。

①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②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③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④“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预设:(1)“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到底挤到里边来了。

”“跨、踮、挨蹭、钻、挤”这几个动词很有表现力,通过这一细节动作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我”“窃读”的辛苦,表现了“我”对书的急切渴望。

(2)“我的眼睛过于急忙地寻找(3)“我的腿真够酸了,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持另一条,有时忘形地撅着屁股依赖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真是像个小偷似的。

有时我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与他同来的小妹妹或者女儿。

”“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持另一条”“撅着屁股依赖在书柜旁”“贴”等细节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窃读”的辛苦。

(4)“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作“瘦狼”,那样“贪婪地吞读下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对书的酷爱。

(5)“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

”“咽了一口唾沫”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我”读书的满足与快乐。

师:忍受了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经历了担忧恐慌、惧怕痛苦,最终体验了惊喜快乐、满足幸福。

在酸甜苦辣的交织中,作者却仍旧说“我很快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预设:(对书的挚爱)诗人徐志摩曾这样形容读书的愉悦:“如听到绝妙的音乐,五官受了感动,精神上复新了一般。

似乎每一个字都有灵魂,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

许多字合起来,就如同一个绝大的音乐会,很和谐地奏着音乐。

这种美的感觉,音乐的领会,只有自己在那一瞬间觉得,不能分给旁人的。

”‘师:(出示句子)“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有感情地朗读)预设回答:“吃饭能让身体成长,读书能获取精神的养分,让自己成熟、豁达。

”“读书和长大有相类似的地方。

读书的滋味是丰富的,酸甜苦辣都有,人生就像一本书,成长的过程也包含酸甜苦辣,逆境中更能磨炼人的意志。

”(三)、从“窃”中感悟人之尊严师:贫穷不是耻辱,放弃尊严才是耻辱。

小女孩没有钱,只能在“窃读”中满足对书籍的渴求,却执著坚守着一份令人感动的自尊和高尚。

你从文中读出来了吗?请大家抓住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重点词句,一边咀嚼一边提出问题,加深理解。

预设问题:“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

从头来,再找一遍。

”(为什么小女孩用眼睛寻找而不用手去翻找?)下雨时非常的高兴,却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为什么小女孩要装着皱起眉?她装给谁看?)“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

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为什么“贴”在大人身边?“站”不行吗?)师:文中写到了书店老板,你赞成老板的做法吗?假如你是老板,面对一个酷爱读书又买不起书的小女孩,你会怎样做?原文中还有个“耳朵架着铅笔的”店员,你会用怎样的词语去评价他?展开想象,完成填空:1.-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面前:“请看吧,我多留了。

”店员在心中默默对小女孩说:“”2.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表示对他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

我想对他说:“--。

出示句子:“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结合自己的人生体悟,谈谈见解。

(四)、从“窃”中感悟人之尊严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吃饭长大,是人的生存需要;读书长大,是“我”在窃读过程中,不断获得知识,“我”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精彩;而后一次“窃读”,店员明知“我”不会买书,却依然留书给“我”“借读”。

让我领悟了“爱”的真谛,也最终懂得了“我是在爱里长大的”三、拓展延伸师:*虽没有什么情节冲突,读来却感同身受。

作者是如何写出这样真实感人的*的?(心理活动和细致动作的描写) 布置课外任务(摘录读书名言、阅读林海音《童话》、观看影片《城南旧事》、回顾读书经历写一篇日记、互讲读书故事等.) 《窃读记》教案二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刻画人物运用的细致的复杂的心理描写。

2.体会*在谋篇布局上的技巧。

3.抓住主要内容,通过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读书的艰辛。

教学重难点1.体会“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的深刻含义。

2.学习*巧妙的构思,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

学情分析*内容容易理解,但由于篇幅较长,可能给学生阅读、提炼信息以及品味语言造成一定困难,再加上学生生活体验较浅,也可能给学生深层次理解文本造成困难,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文本的时间,调动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课时分配1课时教学设计(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书不仅是一样工具,更是一种超脱凡俗的心灵寄托,一种开发人类智慧的满腔热忱,一种无与伦比的美。

书,滋养着我们的血脉和骨肉,滋养着我们的灵魂和精神,滋养着我们的气质和品格,没有书的生活将黯然失色,没有书的人生将会孤苦寂寞,那么,生活中真的没有书,或者书不能满足于我们的欲望,该怎么办?我们今天来体验林海音的窃读经历。

(板书:作者、课题)二、检查预习1.读准生字音。

(幻灯片出示生字)2.作者介绍林海音(1918—2001),中国现代女作家。

生于日本大阪,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

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林海音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情感,《城南旧事》一书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影响的作品。

林海音以她的成就、她的为人、她的号召力,成为联接大陆与台湾文学之间的桥梁、中国与世界文坛的桥梁。

她的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她的一生荣获众多文学奖项,在1998年“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上荣获“终身成就奖”。

三、速读课文,感知内容1.思考:“窃”的含义是什么?“读”的心理怎样?“记”的内容是什么?作者怎么“记”的?提示:(1)偷偷的;(2)惧怕;(3)“我”“窃”读时候的各种经历;(4)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有一波三折、悬念迭起、波澜起伏的妙处。

四、品析课文,自主体验1.作者到底慢慢积累了哪些行之有效的“窃读”技巧和方法呢?试着用简洁的语句分别概括出来。

提示:(1)下课后急忙赶到书店读书(第10段);(2)到几家书店读完一本书(第11段);(3)贴在大人身边(第12段);(4)以雨天避雨为借口(第13段);(5)饥肠辘辘的时候以花生来充饥(第15段)。

老师总结:作者童年时代真是煞费苦心,想方设法地去阅读那些名著。

2.速读书店受辱相关段落,画出相关关键词句着重品味,体会书店老板形象以及作者从走进书店到离开书店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提示:书店老板:粗暴、吝啬、唯利是图;“我”的心情:迫切、兴奋→悲愤、屈辱、仇恨。

3、这次书店受辱带给童年的作者什么感受和影响呢?提示:第()—()段。

老师总结:原本作者是怀着迫切兴奋的心情来到书店,但是受到了一个粗暴、吝啬、以金钱至上的老板的羞辱,结果作者怀着无奈、悲愤、仇恨的心情离开了曾经心爱的书店。

这使作者尝到了世态炎凉和人情淡薄的一面。

五、合作探究,感悟人生1.圈画出作者第二次“窃读”过程中的心情变化的词语,这次的“窃读”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