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理论复习资料
西方文艺理论史复习资料

一、古希腊的文艺理论: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1、柏拉图的文艺理论分为“理式论摹仿说”“文艺的社会功用说”和“灵感说”三个部分。
①理式论摹仿说:A、“理式”的基本含义:“理式(IDEA)”论——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理式”——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理式由神创造,这个精神的理式世界创造了现实世界,现实是和天上的理式世界相对应的。
;“最高理式”就是创世主B、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文艺是自然的摹仿,自然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把画家叫做“摹仿者”或者“影像制造者”C、理式论摹仿说的唯心主义本质与理论价值:a、首先,理式论摹仿说,从本体论再说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从认识论来说却是反映论。
b、其次,理式论摹仿说在对文艺真实性的否认中,隐约见出了对文学艺术的共性方面分的要求。
②文艺的社会功用说:A、理想国的建设与文学艺术:《理想国》——柏拉图所设想的建立和治理公家的政治纲领,按照理式世界设计的人间理想国家的蓝图。
(人的灵魂——理智、意志和情欲,意志和情欲应该受到理智的制约。
)B、摹仿的艺术的三条罪状第一条: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不能把握真理。
第二条: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为青年做坏事提供辩解的理由。
第三条:诗人为了讨好观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的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
C、对审美教育的重视与政治第一的文艺标准③灵感说:A、灵感的基本含义(热情的磅礴):柏拉图式古希腊早期“灵感说”之集大成者,把“灵感”集中运用到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认为一个艺术家能否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关键在于它是否能获得灵感。
B、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忆):柏拉图的灵感说包括三个方面: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和获得灵感的过程。
首先,柏拉图对灵感的源泉的解释主要是“神灵附体”第二,灵感的表现是迷狂第三,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阵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C、灵感说显示出柏拉图理论的矛盾及其价值首先,柏拉图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特有现象,优美的文艺作品是灵感的产物。
文艺理论考研真题

文艺理论考研真题一、文艺理论的基本概念文艺理论是指对文学艺术的本质、规律以及创作、鉴赏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和深入研究的学科。
它是文学与艺术批评的理论基础,对于推动文艺创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艺理论的研究内容包括文艺的任务、功能、形式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问题。
二、文艺理论的发展历程1. 古代文艺理论古代文艺理论主要体现在古希腊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中。
古希腊包括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等著作,强调文艺作品与真实世界的关系。
中国古代包括韩愈、柳宗元等文艺理论家的作品,注重文艺作品的审美效果。
2. 近代文艺理论近代文艺理论主要存在于启蒙运动时期的欧美国家。
启蒙运动倡导理性、科学,对文艺的要求也更加科学合理,开拓了文艺理论的新境界。
代表性的文艺理论家有康德、黑格尔等人。
3. 现代文艺理论现代文艺理论主要表现为不同的学派和理论思潮的兴起。
存在主义、形式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理论对文艺的认识和解读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这些理论对传统文艺理论进行了批判和突破。
三、文艺理论的分类1. 创作理论创作理论主要关注文艺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方法,探讨文艺作品的创新和创意。
2. 鉴赏理论鉴赏理论主要关注文艺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艺作品。
3. 批评理论批评理论主要关注对文艺作品进行评价和批判,深入分析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四、文艺理论对文艺创作的指导作用1. 指导创作方向文艺理论对文艺创作者提供了创作的方向和目标,帮助他们明确创作的任务和意义。
2. 调动创作积极性文艺理论可以激发文艺创作者的创作热情,鼓励他们在创作中表达真实感受和个人见解。
3. 提升作品质量文艺理论可以提供对于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引导创作者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
五、文艺理论在文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文艺理论是文艺研究的重要工具。
通过文艺理论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深入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意义,从而推动文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六、文艺理论考研的意义和建议文艺理论考研是对文科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一种考察和评价。
2019级专升本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复习资料12月份考试资料文艺学基础知识与理论复习资料

《文艺学基础知识与理论》复习资料1一、基本概念1、蕴藉2、文学的审美含义3、文学理论4、游戏发生说5、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二、理论辨析题请运用文学话语理论,举例分析语境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一、基本概念1.蕴藉蕴藉一词采自中国古典诗学,“蕴”原义为积聚、收藏,引申为含义深奥;“藉”原义为草垫,有依托之义,引申而为含蓄(风流蕴藉---主要指文人潇洒洒脱,能够艺术地把握人生)。
蕴藉在用于评价人物时,多指人物品性的宽容和有涵养。
在文学艺术领域,它往往被用来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情况。
2.文学的审美含义即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3.文学理论文学理论一词,顾名思义,是关于文学的理论,是对于文学活动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各种阐释。
从学科归属上来看,文学理论是一门人文学科,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
4.游戏发生说游戏说产生于18世纪的德国,它认为艺术与游戏一样,是一种非功利的生命活动,艺术起源于人类摆脱物质与精神束缚,追求自由天地的游戏本能。
5.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美国学者M.H.艾布拉姆斯在他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四个相关的要素构成,即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者共同构成文学活动。
二、理论辨析题请运用文学话语理论,举例分析语境的重要性。
本题是理论应用题,重点考察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具有极强的发挥性。
本题评分要求和分值解析如下:(1)有具体事例。
(2)分析阐述语境的重要性。
(3)论证充分合理,思路清晰等。
《文艺学基础知识与理论》复习资料2一、基本概念1.本质力量的对象化2.文学本体论3.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4.文学的文化含义5.话语蕴藉二、理论分析题谈谈你对文学起源的几种学说的看法。
参考答案一、基本概念1.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_复习资料

二、名词解释1、自然地人化又称人化的自然。
马克思在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首先使用的术语,表示一种过程,即客观的自然界不断地进入人的活动的过程,客观世界对象化的过程,或者说,由于人的对象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天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
自然地人化,是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界,人类创造的自然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本质力量越老越表现了自然界的对象化,自然界在越来越广泛的意义上成为人化自然,成为人工生态系统。
自从有了人以后,人类为了能够生活就要通过自己的活动作用于自然,变天然的自然为人化的自然。
人引起自然界的变化时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体现,并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一致性。
3、异化劳动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
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
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得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A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B人同自己的劳动过程本身相异化。
C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
D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
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
4、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指文学是应该有生活基础的,作家的思想感情应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应,文学创作应该以客观生活为源泉,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同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并间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文学也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包括文学的文化特性,文学的政治特性,文学的现实性、阶级性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功利性。
6、莎士比亚化A这是马克思在《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一封信中所提出来的概念。
B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借鉴莎士比亚的创作经验,第一,真是的揭示现实的某些本质方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观点与创作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观点与创作指导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文艺领域的具体应用,它既是一种理论体系,也是一种具体的指导方针。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立足于人民,强调文艺的社会性和人民性,对于指导文艺创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复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观点与创作指导。
一、实践是文艺的立足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艺的扎根于实践,认为文艺作品的创作应该立足于人民的实际需要,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在创作方面,文艺家应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真实的社会生活为素材,创作出贴近人民、引领人民的优秀作品。
二、文艺反映社会的矛盾与冲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作品应该反映社会的矛盾与冲突,揭示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在文艺创作中,应该突出描绘社会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性别矛盾等重要矛盾,通过作品的表现力,引导人民认识社会的矛盾,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三、文艺要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艺要为人民服务,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文艺作品应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人民的思想和情感。
文艺家要充分关注人民的实际需求,积极参与到改善人民生活的进程中,以文艺的力量为人民服务。
四、文艺的观念性与艺术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既要有观念性,又要有艺术性,二者要统一于作品中。
观念性是指文艺作品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有明确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价值。
艺术性是指文艺作品要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要通过艺术的表现力来打动人心。
文艺创作要注意把观念性与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作品既具有思想性,又具有艺术性。
五、文艺要具有批判视野和解放作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要求文艺作品具有批判视野和解放作用。
批判视野是指文艺作品要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批评和揭示,通过揭露现实的弊端和不公,激发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反思。
解放作用是指文艺作品要启迪人民的思想,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自觉性,有助于人们认识自身、认识社会、认识世界。
文学概论复习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填空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构成的四要素:世界、作品、作者、读者。
3、文学发生的四种观点: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以下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5、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包括:含蓄、含混。
6、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7、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客体即“自然”说、客体即“情感”说。
8、文学创造的主体的两种解释: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主体即“客观者”与“移情者”。
9、想象分为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10、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11、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三种类型。
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12、诗的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小说的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戏剧的基本特征: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3、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4、王国维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15、故事所包含的要素:情节、人物、场景、事件。
16、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将文学风格分为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17、直觉:本意指实现外形,其意为直接而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和判断而发生的一种领会式知道的方式。
18、文学作品的体裁:诗、散文、小说、剧本、报告文学等。
名词解释1、文学:它是一种用文学语言创造文学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的艺术形式。
(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文学理论复习整理

文学理论复习整理文学理论复习要点整理绪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学科性质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
文学理论以文学作为研究对象。
2、什么是文学?文学的定义文学是一种由想象创造出来,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以一定的形式美打动人的语言艺术,它不仅包括文辞章句之类用文字书写的书面文学,而且包括流传在唇吻口耳之间的诗词歌赋之类口头文学。
文学理论就是以它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简言之:文学是运用语言媒介表现情感、塑造形象的审美意识形态。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什么是文艺学?文艺学包括哪几个分支?研究文学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
文艺学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它们在研究的对象、范围、性质和功能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2、文学理论的含义。
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3、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史的区别?文学理论不像文学批评和文学史那样直接面对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而是以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为基础,总结出文学的一般原则、规律和范畴,它不是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具体的阐释和品评,而是对于作为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和审美现象的文学本体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进而反过来为文学创作实践以及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提供总体观念、价值标准和方法论。
第三节文学理论的内容构成文学理论的内容构成与文学活动本身的构成有关,文学活动由作品、世界、作家、读者四要素构成,这四种要素构成了如下的三角关系:世界↑↓作品↑↓↑↓作家→读者←文学理论研究哪四个方面的关系?(1)“作品”与“世界”的关系。
这些问题构成了文学本质论(广义)的内容。
(2)“作品”与“艺术家”的关系。
这些问题构成了文学创作论(广义)的内容。
(3)“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关系。
这些问题构成了文学作品论(广义)的内容。
(4)“作品”与“欣赏者”的关系。
这些问题又构成了文学接受论(广义)的内容。
第五节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文学理论的方法体系总的说来包括三个层面,即哲学方法的层面,科学方法的层面,专业方法的层面。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3.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意象”说、“滋味”说、“物感”说、“象外”说、“妙悟”说、“童心”说、“性灵”说“神韵”说、“意境”说、“出入”说。
4.亚里士多德:“净化”说立普斯:“移情”说克罗齐”直觉”说康德:审美态度说弗洛伊德:“无升华意识”说荣格“原型”说5.文学社会学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有久远的渊源,中国古代可以上溯到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在西方,文学社会学的初坯可以追溯到18世纪意大利学者维柯。
他在其社会学著作《新科学》中“发现了真正的荷马”并以古代希腊社会研究的成果来考察荷马及史诗创作,从而开创了把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结合起来研究的方法。
6.法国的艺术理论家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六个基本观念:(1)艺术活动论(2)艺术交往论(3)艺术生产论(4)艺术反映论(5)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6)人民文学论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1.恩格斯:“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与物质经济基础的联系具有间接的性质)2.德谟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说3.中国古代的“感物说”,就强调天人合一、物我相通,但这并不影响很多文论家对世界的强调。
4.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讲“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5.《尚书·尧典》:“诗言志”6.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理论第一章文学的本质1.文学作为语言的虚构:语言作为表层符号有明确的指向性,文学语言与实际语言相脱离,不知想确定领域。
似乎指向真实又在真实外,形成封闭、自我指示的世界。
“艺术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高于”二字里面包含了虚构的意思。
《西游记》中,现实生活没有神仙,可是把孙悟空它们的出身讲的清清楚楚以后,我们就相信了取经过程中发生的一切都是有可能的,虽然虚构但是不虚假。
虚假和现实性相对,现实性是一种事情的可能性或者可信性,而我们对一部作品是否具有可能性的判断往往是得自现实生活里的经验,从现实生活经验中形成的判断逻辑,这是从艺术规律的角度说的:虚构则和实在相对。
前者是艺术原则的层面,后者却是物质现实的层面。
而模仿或者再现的作品恰恰实在“现实性“这个艺术原则上说的,虚构却是在物质现实层面上说的。
2.文学座位语言的突显:文学突显语言的声音形式,显示其存在,拉开文学与现实的距离,沉浸于不一样的环境中。
3.文学史各种观点的交织(互文性):本文是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
从横向(一个与其他文本对比研究,让文本在一个文本的系统中确定其特性),纵向(与历史上的文本研究,注重前文本的影响研究)。
“互文性“这一概念首先是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提出来的。
其基本内涵是,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从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①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
②任何文本都是一种忽闻,在一个文本中,不同程度地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
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来自《诗经》第二章文学的摹仿1.主要观点:文学摹仿现实是一条艺术原则。
文学摹仿:一切文学作品都是摹仿,只是模仿的对象、媒介和方式不同。
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其区别不在于摹仿了现实中有的东西还是没有的东西,也不在于是客观的反映还是强烈的主观精神,而是在于不同时代的人们对“现实“一词有不同的理解。
因此,在古典主义者、现实主义者和现代主义者那里现实社会呈现出不同的样态。
*中国自从五四以来的文学特别是小说几乎都可以算到这个范围。
恩格斯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提供了法国社会的现实主义历史”;列宁称赞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2.文学再现:①有重复的意思,这样文学作品和生活的距离就不容易拉开。
②使内部的情感和外部的世界形成了一个泾渭分明的界限。
3.摹仿说的两个源头:①柏拉图认为现实是对理念的摹仿,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因此艺术是影子的影子,它和真理隔了三层。
“从荷马起,一切诗人都只是模仿者,无论是摹仿德行,或是模仿他们所写的一切题材,都只得到影象,并不曾抓住真理。
“(继承:中世纪的人认为艺术是对神的模仿。
)②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诗学》“诗的起源一般来说有两个原因,每一个都是人性的一部分。
“”认识世界上最善于模仿的动物,它们最初的知识就是靠模仿来的。
人们从模仿的作品中能获得快感,这也是人的天性。
“摹仿是说写出来的东西要像现实那样真实可信,模仿现实,不是模仿现实里的具体事件,而是摹仿那种”现实性“。
“诗人的职责不是描绘已经发生的事件,而是某种可能发生的事件,即按照或然率或者必然率可能发生的事情。
”4.各种类型的摹仿:①现实主义的摹仿:在严肃和有意义的语境中再现现实中最平凡的形象;有主要人物,有清晰连贯完整的故事情节,试图用平凡的人物形象和日常生活事件揭示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环境,是充分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它包括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典型人物也在一定条件下对环境发生反作用;二者相互依存。
典型是叙事文学的至高美学追求,是人物塑造达到艺术至境的标志。
*“无论艺术作品的意图是描写整个社会还是描写一个人为的孤立事件,目标总是要描写对象内在的挖掘不尽的内容。
这意味着它的目标是在虚构中把所有那些在客观现实中为某一特定事件或一组事件提供基础的重要因素创造性的关联起来。
而艺术的关联意味着这所有这些因素都将呈现为行动中的个人的个性特征,所描写的情形的特质等。
因而呈现在特殊和一般得肢解可见的统一中。
”*艺术反映现实的客观性在于正确的反映总体性。
(不同于荷马的细节绝对压倒总体的真实性)②荷马式的模仿:在荷马史诗里,一切都是透明的。
荷马用一种冷淡的忠实态度描写一切,故事不会比细节更重要,对于现实,荷马没有现代人那种生活的表象背后隐藏着更加本质的规律这样的概念,对他来说,一个个细节本身就是生活的全部。
还有一种摹仿,既揭示规律,也不展示细节,而是以留下巨大的阐释空间为特点。
③圣经式的摹仿:追求神的绝对性、权威性,力图让人们相信自己说的事情是无可置疑的真实。
④意识流小说的摹仿:摹仿主人公自己的生活世界,这个世界既没有神的秩序,也没有深刻而普遍的内在规律,也没有完全遵从自然的印象和细节,而是以意识的流动为秩序的世界。
这些小说形式与结构上都是被内向的感觉和不受物理时空限制的开放的形式支撑起来的。
5.争论:①认为文学摹仿现实,是从题材内容角度上讲的(现实生活中有的,不是虚构的)②认为文学摹仿现实,是中立客观的,不能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笛福是现实主义,弗吉尼亚沃尔夫不是)*南帆《文学理论》* 摹仿与复制:现实性里包含了对现实的超越,是相似性与差异性的统一;复制却是把一件实在的事物原封不动的记录或者描述下来。
第三章叙事性文学作品(11章P232)1.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包括:叙事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2.叙述内容:文学的叙事=讲故事,即通过对外部事件的描述来把握社会现实本身。
①故事: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故事。
有行动中的人物、因果线索完整的情节、具体明确的场景等。
至少含有2个事件,按某种逻辑关系结合。
事件:人物的行动、结果。
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生动形象。
情节: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构成情节。
要符合逻辑,情节完整,突转和发现。
人物: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
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
在现实主义作品中,人物是艺术表现的中心,情节是展现人物性格的手段。
场景:具体描写的任务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场景。
②结构:表层结构、深层结构③行动3.叙述话语P246-按何种方式安排情节①叙事时间: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表现在时序、时距、频率。
顺序、倒叙、插叙。
②叙事视角:视角+聚焦(全知视角、限制视角)③叙事动作:叙事声音最重第四章抒情性文学1.诗歌:写境、道境、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P216)2.诗歌的艺术特点:①诗歌的作品结构:声音、画面、意境、意象a)声音:在远古时代,诗、乐、舞同源,而将之联系起来的便是节奏。
情感的运动节奏通过声音的节奏传达出来,表现在身体动作和语言中。
后来音乐渐渐退化下去,成了一种雅致的文学形式。
b)画面:借景抒情。
无我之境、有我之境。
营造画面的两种艺术手法(构成方式):写境和造境。
写境,是通过对对象的感觉和印象的描摹临,通过情绪的一年的提炼和升华,创造出一种偏向于“象”的艺术美的创作方式。
写境的诗歌,在形式上的大多选择从一个并非是中心的意象出发,采用“赋”的手法,景情人为主营造一种画面的氛围。
内容上,多偏向于“纪实”,用描摹临、甚至拟人、通感等搜发,给人以实体的美感享受。
造境,指从深刻的体验出发,把“意”还原于形象或形象的氛围的一种艺术美的创作方式。
诗人的心里先有某种情绪感受,诗歌里的景物都是他自己的情绪感受为中心而幻化出的。
造境形成的画面带给读者的不是视觉上的与客观世界相似的真实感,而是一种“情调和氛围”的真实。
《梦游天姥吟留别》c)意境:中国传统诗歌艺术的最高境界。
基本特点:情景交融、虚实相间、有限无限的超越美、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情景交融:宗白华“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为景。
“(《天净沙·秋思》)虚实相间:(《江雪》《宿建德江》《锦瑟》《断章》《雨巷》)有限无限:有意境的作品是情景交融之作,但它又超越了情与景本身,在情景的”融合“之间,作品生发出了一种整体性的独特气息与情境。
”可远观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是由心灵和艺术手段幻化而成的理想世界。
d)意象:融化了诗人情感的诗歌形象。
*诗意的栖居,就要学会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用审美的思维去思索人生,借灵性的想象去描绘家园。
生活原本就是一种诗意的意境。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福楼拜“按时看日出“、瓦尔登湖、)*宗白华把意境分为三个层次: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最高灵境界的启示。
②诗歌的修辞方式:(通感、比喻、拟人、象征、倒装、歧义、夸张、对比、讽刺等)修辞手段的本质是颠覆正常的语言运用里的正常逻辑关系。
通过语言的新颖组合,让熟视无睹的生活场景有了新的意味。
3.抒情问题:①抒情=宣泄+重新构造(表达和组织,有创造力的转化,使普通情感变成艺术真实)P258 P259 P261抒情主体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对象来表现。
把原发情感作为一个对象重新体验、评价和组织,赋予一定的组织形式。
文学抒情是情感的释放,又是情感的构造。
“诗歌可能是文学中最需要艺术转换的一种,这里创造超过表达,更不用说表面化的反映现实。
生活素材进入诗必须经过一次艺术的发酵,而这种转换是无法强加给素材的。
“②文学的自我与社会:既守遵心灵的情感的逻辑,又要遵循客观世界的规律。
内倾与外向:体察内心,认识外部。
对内的省察越深,对外的认识也越透彻。
心灵内容必须借助外部形象来完成自己。
对外部细致,则能更准确表现内心。
4.如果读者之所以读诗、诗人之所以写诗,只是因为诗比其他艺术形式都更能引导他们进入自我的世界,并在那个世界里探寻人生和世界的意义。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秋之色》《朦胧》第五章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1.(英伽登)“文学作品是一种纯粹的意向性构成,其存在的根源在于作者意识的创造性活动,存在的物理基础是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的文本或借助其它可能的物理复制手段(如录音机)。
“英伽登强调”具体化“,即读者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潜在要素的实现和对”未定点“的填补。
文学作品在存在论上是非自主的,它的实存的形式的质料的要素不是包含在本身里,而是被”意指“的,只有部分属性是通过作品本身呈现出来的,其它属性则要依靠读者的意向性活动(想象等)的投射(填补)。
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是非观念的、非实在的、非心理体验的,而是纯粹意向性的,要依靠作者意识的意向性创造(投射)和读者意识的意向性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