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检查正常参考值

合集下载

血细胞分析报告正常值

血细胞分析报告正常值

血细胞分析报告正常值1. 简介血细胞分析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用于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

通过分析血液中的血细胞数量和形态,可以了解机体的免疫功能、造血功能以及某些疾病的存在与否。

本文将介绍血细胞分析报告中的正常值范围。

2. 红细胞相关指标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常见的细胞类型,它们携带氧气到达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在血细胞分析报告中,常见的红细胞相关指标有以下几个:2.1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存在的红细胞数量。

正常成年男性的红细胞计数范围为4.5-5.5 x 10^12 / L,而正常成年女性的范围为4.0-5.0 x 10^12 / L。

2.2 血红蛋白含量(Hb)血红蛋白含量是指血液中每个红细胞所含有的血红蛋白的量。

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含量范围为130-180 g/L,而正常成年女性的范围为120-160 g/L。

2.3 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压积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的体积比例。

正常成年男性的红细胞压积范围为40-50%,而正常成年女性的范围为35-45%。

3. 白细胞相关指标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抵御病原体和感染。

在血细胞分析报告中,常见的白细胞相关指标有以下几个:3.1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存在的白细胞数量。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为4-10 x 10^9 / L。

3.2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指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

正常成年人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范围为40-75%。

3.3 淋巴细胞百分比(LYM)淋巴细胞百分比是指血液中淋巴细胞的百分比。

正常成年人的淋巴细胞百分比范围为20-40%。

3.4 单核细胞百分比(MONO)单核细胞百分比是指血液中单核细胞的百分比。

正常成年人的单核细胞百分比范围为2-10%。

3.5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是指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

正常成年人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范围为1-6%。

标准血清的参考值

标准血清的参考值

标准血清的参考值血液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液体之一,它通过血管系统将氧气、营养物质和其他重要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同时也将废物和二氧化碳带回肺部和肾脏进行排泄。

因此,血液的健康状况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评估血液的健康状况,医生通常会进行血液检查,并根据标准血清的参考值来判断血液是否正常。

标准血清的参考值是指在正常健康人群中,某种生化指标的平均值和正常范围。

这些指标包括血糖、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等。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些指标的参考值。

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正常人的血糖参考值为 3.9-6.1mmol/L。

如果血糖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身体出现不适症状,如头晕、乏力、口渴等。

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

正常人的ALT参考值为10-40U/L,AST参考值为10-35U/L,TBIL参考值为5-21μmol/L。

如果这些指标异常升高,可能表示肝脏出现了问题,如肝炎、肝硬化等。

肾功能指标包括肌酐、尿素氮、尿酸等。

正常人的肌酐参考值为60-110μmol/L,尿素氮参考值为 2.9-8.2mmol/L,尿酸参考值为150-420μmol/L。

如果这些指标异常升高,可能表示肾脏出现了问题,如肾炎、肾结石等。

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

正常人的TC 参考值为3.1-5.2mmol/L,TG参考值为0.56-1.7mmol/L,HDL-C参考值为1.0-1.6mmol/L,LDL-C参考值为1.6-3.1mmol/L。

如果这些指标异常升高,可能表示身体存在高血脂症,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电解质指标包括钠、钾、氯等。

正常人的钠参考值为135-145mmol/L,钾参考值为 3.5-5.5mmol/L,氯参考值为98-106mmol/L。

如果这些指标异常升高或降低,可能表示身体存在电解质紊乱,需要及时治疗。

血常规标准值

血常规标准值

血常规标准值血常规是临床医学中常规检查项目之一,通过对血液成分的定量分析,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

血常规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

正常的血常规数值范围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某种疾病,也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治疗效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血常规各项指标的标准值范围。

1. 红细胞计数(RBC),正常成年男性的红细胞计数范围为(4.3-5.8)×10^12/L,正常成年女性的红细胞计数范围为(3.5-5.0)×10^12/L。

2. 血红蛋白(Hb),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范围为(130-175)g/L,正常成年女性的血红蛋白范围为(115-150)g/L。

3. 红细胞压积(HCT),正常成年男性的红细胞压积范围为(0.40-0.50),正常成年女性的红细胞压积范围为(0.36-0.46)。

4.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为(4.0-10.0)×10^9/L。

5. 血小板计数(PLT),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为(100-300)×10^9/L。

以上是血常规的常规指标及其正常范围,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实验室可能会略有不同的参考范围,因此在进行检查时,应以具体实验室提供的参考范围为准。

此外,个体差异、年龄、性别、季节、海拔等因素也会对血常规指标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解读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血常规的检查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贫血、感染、炎症、出血、骨髓抑制等疾病,也可以帮助医生监测化疗、放疗、免疫抑制剂治疗等的疗效。

因此,及时了解血常规的正常范围及其临床意义,对于维护个体健康和进行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血常规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检查项目,通过了解其正常范围及其临床意义,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监测。

血液各项指标正常值

血液各项指标正常值

血液各项指标正常值血液检查是常用的医学检查项目之一,通过检查人体血液中的各项指标,可以评估身体的健康状况。

正常的血液指标范围可以提供参考,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血液各项指标的正常值范围。

一、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一种蛋白质,负责携带氧气供给全身组织。

血红蛋白的正常值范围根据性别和年龄有所不同:- 男性成年人:130-175 g/L- 女性成年人:120-160 g/L- 儿童:110-150 g/L二、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红细胞计数是衡量单位体积内红细胞数量的指标。

正常值范围如下:- 成年男性:4.5-5.5 x 10^12/L- 成年女性:4.0-5.0 x 10^12/L- 儿童:4.0-5.5 x 10^12/L三、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白细胞计数衡量单位体积内白细胞的数量,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细胞计数的正常范围是:- 成年人:4.0-10.0 x 10^9/L- 儿童:5.0-15.5 x 10^9/L四、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胞片段,它们负责止血和血凝过程。

正常的血小板计数范围为:- 成年人:125-350 x 10^9/L- 儿童:150-400 x 10^9/L五、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平均红细胞体积是衡量单个红细胞的平均大小的指标,常用于贫血分类和鉴别诊断。

正常的平均红细胞体积范围为:- 成年人:80-100 fL六、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血红蛋白浓度是衡量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的指标,正常范围为:- 成年人:320-360 g/L七、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红细胞分布宽度表示红细胞的大小差异程度,正常范围为:- 11.5-14.5%八、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C-反应蛋白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标志物,用于评估炎症程度。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液局部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1.白细胞分类 (DC) :化验介绍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参考值 :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N〕: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N〕: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E〕: % 嗜碱性粒细胞〔 B〕: 0-1% 淋巴细胞〔 L〕: 20-40% 单核细胞〔 M〕: 3-8%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N〕:中性粒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

增高见于: a .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脓肿等。

b .组织损伤:大手术后、心肌堵塞、肺堵塞等。

c .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d.各种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

减少见于: a .某些传染病:流感、伤寒、付伤寒、麻疹。

b .某些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

c .化疗或放疗后,抗癌药物,X 线及镭照射。

d .其它: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度恶病质。

〔 2〕嗜酸粒细胞〔E〕:嗜酸粒细胞与变态反响有关,并有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

增多见于: a .变态反响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紫癜。

b .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

c .某些皮肤病:湿疹、牛皮癣、剥脱性皮炎等。

d .某些血液病:慢粒、恶性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何杰金氏病等。

减少见于: a .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 .伤寒、副伤寒等病患者。

〔 3〕嗜碱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参与特殊的免疫反响。

增多见于: a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b .某些转移癌及骨髓纤维化。

(4 〕淋巴细胞〔 L〕:淋巴细胞能产生和运载抗体,在防御病毒感染方面有重要作用。

增多见于: a .某些病毒或细胞所致的传染病: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病恢复期、结核病、百日咳。

(整理)血液学检查项目参考区间及临床意义

(整理)血液学检查项目参考区间及临床意义

血液学检查项目参考区间及临床意义1.全血细胞分析(24项)(1)白细胞计数(WBC):参考区间:成人4-10×10^9/L,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白血病等。

降低见于某些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

(2)红细胞计数(RBC):参考区间:男4-5.5×10^12/L,女3.5-5×10^12/L,临床意义:诊断各种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

(3)血红蛋白含量(HGB):参考区间:男120-160g/L,女110-150 g/L。

临床意义:增多见于休克、严重呕吐及腹泻、慢性一氧化碳中毒、高山居住者。

降低见于各种贫血、白血病、大失血、造血机能障碍。

(4)红细胞比积(HCT):参考区间:男40-50;女37-47。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大量脱水或血浆丢失及真兴红细胞增多症。

降低见于各种贫血。

(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区间:80-98fl。

临床意义:根据贫血体积大小判断贫血类型。

体积增大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体积减小见于严重缺铁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区间:26-32pg。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 g/L。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8)白细胞分类(DC): ①中性粒细胞50%-70%②嗜酸性粒细胞0.5%-5%③嗜碱性粒细胞0%-1%④淋巴细胞20%-40%⑤单核细胞3.5%-7.9%。

临床意义:①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铅及汞中毒。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镭辐射、抗癌药物化疗、极度重度感染、再障、粒细胞缺乏等;②增多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手术后、烧伤等。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③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癌转移、铅及铋中毒等;④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等。

血液检查正常参考值

血液检查正常参考值

血液检查一、血液一般检查: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参考值]男: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 12-5.0×10 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正常参考值]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参考值]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

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正常参考值]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正常验血报告单

正常验血报告单

正常验血报告单一、概述正常验血报告单是指通过化验血液样本得到的结果,用来评估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血液检查是目前常规体检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指标,可以提供许多与身体状况相关的重要信息。

本文将介绍正常验血报告单的常见项目及其正常参考范围。

二、常见项目1. 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主要成分,负责携带氧气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其正常参考范围因性别、年龄和地区而有所差异。

一般情况下,成年男性的正常范围为130-175 g/L,成年女性为120-150 g/L。

2. 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红细胞计数是衡量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指标,可以反映出人体的供氧能力。

成年男性正常参考范围为4.5-6.0 × 10^12/L,成年女性为3.8-5.1 × 10^12/L。

3. 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白细胞计数用于评估身体的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

成年人的正常范围通常为4.0-10.0 × 10^9/L。

4. 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血小板计数用于评估血液的凝血功能。

正常参考范围一般在100-300 × 10^9/L 之间。

5. 血液常规(Complete Blood Count,CBC)血液常规检查是对上述各项指标的综合评估。

除了上述几个指标外,常规血液检查还包括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等。

三、解读报告单正常验血报告单中的每个指标都会附带一个具体的数值,并与正常参考范围进行对比。

如果某项指标的数值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某种疾病或健康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检查?一、血液一般检查: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参考值]男:×10?×10?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10?×10?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10?×10?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正常参考值]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参考值]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mm3)。

[临床意义]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

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正常参考值]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临床意义]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正常参考值]50-300×106个/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二、出血性疾病检查:1、血小板计数(PLT)[正常参考值]100×109-300×109个/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出血时间测定(BT)[正常参考值]纸片法:1-5min。

[临床意义]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3、凝血时间测定(CT)[正常参考值]活化法:;试管法:4-12min。

[临床意义]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血液生化检查肝功能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正常时,谷-丙转氨酶主要存在于组织细胞内,以肝细胞含量最多,心肌细胞中含量其次,只有极少量释放血中。

所以血清中此酶活力很低。

当肝脏、心肌病变,细胞坏死或通透性增加时,细胞内各种酶释放出来,使血清中此酶活性升高。

所以测定血清中此酶的含量可作为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观察的依据。

正常参考值:0-40IU/L血清谷-草转氨酶:在正常情况下,谷-草转氨酶存在于组织细胞中,其中心肌细胞中含量最高,其次为肝脏,血清中含量极少。

组织细胞病变时,此酶释放入血。

测定血清中此酶含量可用以协助诊断疾病和观察预后。

正常参考值:0-40IU/L血清总蛋白:血清蛋白质是各种蛋白的复杂混合物,可利用不同的方法将其分离。

血浆中的白蛋白、α1、α2、β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其它凝血因子等均由肝细胞合成。

γ球蛋白主要来自浆细胞。

当肝脏发生病变时,肝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减退,血浆中蛋白质即会发生质和量的变化。

临床上用各种方法检测血浆蛋白的含量来协助诊断肝脏疾患,并作为疗效观察,预后判断的指标。

正常参考值:60-80g/L血清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是血清总蛋白的一部分,由肝脏合成。

肝脏疾患时常常检测血清白蛋白含量来协助诊断,判断预后。

但是肝脏的代偿能力很强,所以只有当肝脏损害到一定程度时,又经过一定的病程后,才能够显示出白蛋白的变化。

正常参考值:40-55g/L血清总胆红素:体内的胆红素大部分来自衰老红细胞裂解而释放出的血红蛋白,包括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通过血液运至肝脏,通过肝细胞的作用,生成直接胆红素。

正常参考值:-μmol/L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是经肝细胞代谢后生成,经胆道系统随胆汁一起排泄。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内阻塞及肝外阻塞,使胆汁排泄途径受阻或排泄不畅,致使胆汁淤积,肝胆管的内压逐渐升高,导致毛细胆管破裂,直接胆红素经淋巴间隙或血窦进入血液循环,使血中直接胆红素升高。

正常参考值:0-μmol/L间接胆红素:当体内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大量的间接胆红素,超过了肝脏代偿能力后,肝细胞不能将其全部转变为直接胆红素,因此血中间接胆红素含量升高。

间接胆红素可透过细胞膜,对细胞有毒害作用,不能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正常参考值:-μmol/L血清碱性磷酸酶(AKP):碱性磷酸酶几乎存在于机体的各个组织,但以骨骼、牙齿、肝脏、肾脏含量较多。

正常人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主要来自骨骼,由成骨细胞产生。

AKP经肝胆系统进行排泄。

所以当AKP产生过多或排泄受阻时,均可使血中AKP发生变化。

临床上常借助AKP的动态观察来判断病情发展,预后和临床疗效。

正常参考值:20-80IU/L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GGT在体内分布很广,如肾、肝、胰等脏器均此酶。

但血清中GGT主要来自肝脏,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所以当肝胆系统病变的时候,GGT活性升高,临床上测定此酶活性来协助诊断肝胆疾病。

正常参考值:0-35IU/L肾功能检查血清尿素氮:尿素氮是血浆蛋白氮以外的含氮化合物的一种。

在正常情况下,血中尿素氮主要是经肾小球滤过而随尿排出的。

当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时,血中的尿素氮浓度升高。

所以测定血中尿素氮含量可粗略估计肾小球滤过功能。

正常参考值:成人:儿童:血清肌酐:肌酐主要是体内肌酸的代谢产物,少部分由食物经机体消化吸收而来。

肌酐由肾脏排出。

在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活动相对恒定时,测定血清肌酐的含量较测定尿素氮的含量更能反映肾脏的排泄功能。

正常参考值:男性:53-106μmol/L 女性:44-97μmol/L血清尿酸:尿酸是体内核酸中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大部分经肾脏排出。

肾功能受损时,尿酸易潴留于血中而导致血中含量升高。

在肾脏病变早期,血中尿酸浓度常首先升高。

所以此项指标有助于较早期肾脏病变的诊断。

正常参考值:男性:268-488μmol/L 女性:178-387μmol/L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β2-MG是一种低分子量蛋白质,它存在于除红细胞和胎盘滋养层细胞以外的所有带讼?胞中,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

当细胞处于最旺盛的生理状态时产生β2-MG最快。

β2-MG在血浆、尿液中含量都很少,血浆中β2-MG经肾小球过滤后%被近曲小管重吸收,并在小管细胞中降解成氨基酸。

正常参考值:血浆中浓度:尿中浓度:〈370μg/24h(小时)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血脂检查血清总胆固醇:血清胆固醇是血脂的成分之一,正常人体含胆固醇2g/kg。

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升高与动脉硬化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在防治冠心病时了解血脂的变化水平,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正常参考值:-L (110-230mg/dl)血清甘油三酯:血清甘油三脂是血脂的成分之一。

在体内甘油三脂处于动态平衡。

血脂的含量可随膳食的改变而改变,而且变动范围很大。

另外其含量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尤其是体重超过标准的中老年人往往偏高。

正常参考值:(20-110mg/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在生理上起着将肝外组织的胆固醇运送到肝脏的运载工具的作用,因而可以防止游离胆固醇在肝外组织细胞上的沉积。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它的降低是临床冠心病的危险因子之一,并可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正常参考值:(30-85mg/dl)(老年人偏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约占血浆脂蛋白总量的40-50%。

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转运体内的胆固醇。

将肝脏内的胆固醇经血液转运到各个组织进行利用。

它是动脉硬化的重要检测指标。

正常参考值:-L (60-220mg/dl)(老年人偏高)心肌酶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PK):磷酸肌酸激酶,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在脑组织中也存在,是参与体内能量代谢的一种酶。

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患者发病后2-4小时,血液中此酶即开始升高,比血清中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变化都出现得早。

正常参考值:无机磷法:0-200U/dL比色法:男性:-dL 女性:-dL血清乳酸脱氢酶(LDH):乳酸脱氢酶是体内能量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酶。

此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以肝、肾、心肌、骨骼肌、胰腺和肺中为最多。

这些组织中的LDH的活性比血清中高得多。

所以当少量组织坏死时,该酶即释放入血而使血液中的活性升高。

测定此酶常用于对心梗、肝病和某些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正常参考值: 40-100IU/L离子血清钾:人体每日约需2-3g钾,主要由食物提供。

维持钾的体内平衡的机制有胰岛素、醛固酮、酸碱平衡、缺氧等因素。

一般在肾功能正常时,可以排出大量的钾,只有肾功能受损时,摄入过多的钾,才能造成钾潴留。

但当严重腹泻时,有大量钾从大便中丢失,造成缺钾现象。

正常参考值:-L血清钠:正常情况下,体内钠的摄入量与排出量应保持平衡。

钠主要经肾脏由尿排出。

临床上发生的电解质异常,通常都包括钠失调。

血浆钠浓度只反映细胞外液钠离子与水的平衡,所以应随病情变化随时测定。

正常参考值: 135-145mg/dL血清氯化物:人体所需氯的主要来源为食盐。

进入消化道的氯,主要在肠道吸收,吸收后迅速、均匀地分布在细胞外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