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1-5册文言文知识汇总

合集下载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文言文一(一)劝学一、实词1、学不可以已(停止)2、金就砺则利(靠近,接近)草创未就(完成)诸侯各就国(回到封地)侯嬴乃谢客就车(登上)就极刑而无愠色(遭受)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快,引申为洪亮)4、而致千里(达到)则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送到)致意(表达)致食客三千(招引,引来)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牵连)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7、用心一也(因为)用之所趋异也(因为)二、虚词1、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引出对象)2、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吾尝跂而望矣(修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修饰/转折)顺风而呼(修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因果)蟹八跪而二螯(并列)3、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词)4、之青,取之于蓝(代词)輮使之然也(代词)不如须臾之所学(助词,定中之间,无义)蚓无爪牙之利(定后标志)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译: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译:(二)师说一、实词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难道)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糊涂)3、作《师说》以贻之(赠送)二、常用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2、是故无贵无贱(所以,因此)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4、如是而已(罢了)三、虚词1、而人非生而知之者(承接)惑而不从师(转折)吾从而师之(承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并列)小学而大遗(并列)则群聚而笑之(修饰)2、之古之学者必有师(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取独)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取独)圣人之所以为圣(主谓取独)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标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类,这一类)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作《师说》以贻之(代词)3、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代词)其皆出于此乎(推测,大概)其可怪也欤(那)吾其还矣(祈使,还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祈使,一定)其孰能讥之乎(反问,难道)4、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而耻学于师(向)于其身也(对于)其皆出于此乎(从)不拘于时(被)5、乎生乎吾前(在)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词)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6、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7、焉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四、常见文言句式翻译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译:2、不拘于时(被动句)译: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必修一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 2 34 5 61/数词二的大写) 2、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3/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4/儿子) 5/粗鄙、低下)6/掌管某事的人) 7/到达)8/尊称人的妻子)1 23 45 61 231 21 21 21 23(一)省略句1、(烛之武)许之(主语)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3、(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4、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5、敢以(之)烦执事(宾语)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二)倒装句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2、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同上)5、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三)判断句1、邻之厚,君之薄也。

(也表判断)2、以乱易整,不武。

(否定判断句)(四)固定句1、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何必…)2、夫晋,何厌之有?(….怎么….)《荆轲刺秦王》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â,高兴)2、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3、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5、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6、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8、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9、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0、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11、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古今异义1、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文言知识集锦

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文言知识集锦

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文言知识集锦文言文知识点是高考语文常考的重点,也是难点,小编整理了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点大汇总,希望能帮助到东方可爱的小伙伴们!文言文阅读必备常识一、人的称谓【直呼其名】有三种情况:自称姓名或名。

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一般而言,字与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

名与字一般由父亲或尊长来取。

【号】即别号、表号。

号一般由个人取定,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青莲居士、少陵野老、玉溪生、四明狂客、醉翁、、已斋叟、我佛山人、百炼生等等。

【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欧阳文忠公(欧阳修),史忠烈公(史可法),缪丑(秦桧)。

【斋名】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杨诚斋(杨万里);聊斋先生(蒲松龄),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籍贯】如王临川——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柳河东——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顾亭林——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郡望】如唐代韩愈,世人称为韩昌黎,是因为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韩愈实际上是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而苏轼也曾自称“赵郡苏轼”、“苏赵郡”,苏氏是赵郡的望族(实际上苏轼是四川眉州人)。

【官名】在古代官名用以人的称谓十分普遍,如“阮步兵”——阮籍,“嵇中散”——嵇康,“洪经略”——洪承畴,“孙讨虏”——孙权,“贾太傅”——贾谊;“杜拾遗” 、“杜工部”——杜甫;“柳屯田”——柳永。

【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后人遂以武侯相称;谢康乐——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王荆公——王安石;诚意伯——刘基。

【官地】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贾长沙——贾谊,他曾贬为长沙王太傅;陶彭泽——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骆临海——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柳柳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贾长江——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

【新课标】-必修-一至五-册文言知识点

【新课标】-必修-一至五-册文言知识点

【新课标】-必修-一至五-册文言知识点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1.以其无礼于晋(以:因为;介宾后置)2.晋军函陵(军:名动,军)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辞:推辞)4.是寡人之过也(句式)5.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既:已经)6.焉用亡郑以陪临?(焉:何,为什么。

)7.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焉:哪里)8.邻之厚,君之薄也(句式)9.行李:出使的人10.共其困乏(共:通供)11.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前)1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句首语气词,表希望)13.秦伯说(说:通悦)1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没有。

夫:那,这)15.因人之力而敝之(因:依靠)16.吾其还也(其:语气词,表商量或希望,还是)17.亦去之(去:离开)《荆轲刺秦王》1.秦将王翦破赵(破:打败,攻克)2.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虽:即使。

得:能够)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假如没有)8.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9.孰与君少长(孰与:和…比较,哪一个…。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10.要项伯(要---邀)1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所以:…的原因。

非常:不同寻常的事,指以外的变故)1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具:全,都。

倍---背)13.蚤---早14.不如因善遇之(因:趁着。

遇:对待)15.若入前为寿(若:你)16.若属皆且为所虏(且:将要,快要。

被动)17.客何为者?(宾前)18.臣死且不避(且:尚且,还)19.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须臾:片刻,一会儿。

如:往,到。

因:趁机)20.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为:句末语气词,常在疑问句末)21.大王来何操?(大王操何来?宾前)22.会其怒,不敢献(会:正赶上,适逢)23.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去:距离)2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度:duó 估计)25.沛公安在?(沛公在安?安:哪里。

宾前)2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句式)二册《兰亭集序》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毕,咸:全,都。

高中语文课本(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归纳

高中语文课本(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归纳

必修1《沁园春·长沙》1.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爵,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他们要向受封者交租税,服劳役。

⑴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词,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又名“长短句”,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歌唱的,后来,词逐渐与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他称为“诗余”还有人称之为“乐府诗”。

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不同的词牌,它的段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不同的规定。

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⑵词的分类: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

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烛之武,郑国大夫。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

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代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代地理、历法时令、古代代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代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归纳

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归纳一、文言实词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吴广素爱人(爱惜,吝惜)(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4)古之遗爱也(恩惠)(5)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通“薆”。

隐蔽,躲藏)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3)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4)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5)衣食所安(养生)(6)既来之,则安之(使……安)3.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名词作动词)(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4.朝:(1)朝服衣冠(早晨)(2)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3)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4)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5)期年不听朝(朝政)5.除:(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名词)(2)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3)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4)除臣洗马(拜官授职)(5)扶辇下除(门屏之间,名词)6.辞:(1)动以朝廷为辞(藉口)(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3)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4)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5)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6)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7)近者奉辞伐罪(命令)7.殆:(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形容词)(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副词)(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副词)(4)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形容词)8.当:(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介词)(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动词)(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动词)(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动词)(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动词)(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动词)(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动词)(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动词)(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阻,拦,动词)(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动词)(1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值,在,正在,介词)(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9.道:(1)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动词)(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动词)(7)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8)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动词)(9)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动词)(10)道之以政(通导、引导,动词)10.发:(1)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派遣)(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粮仓)(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开放)(4)爽籁发而清风生(响起)11.鼓:(1)齐人三鼓(击鼓)(2)微风鼓浪(震动)(3)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弹奏)(4)戊申晦,五鼓(古代夜间计时)12.故:(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8)此物故非西产(原来,本来)(9)故臣复取璧(所以,因此)(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11)病故,物故(死亡)13.固:(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3)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4)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8)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坚守、安定)14.过:(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同“悦”)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二、古今异义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2.行李之往来(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三、词类活用1.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东,在东边)3.且贰于楚也(且,并且)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5.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6.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7.与郑人盟(订(建)立同盟)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一词多义封:①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②肆其西封(疆界,名词)若: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②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④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⑤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说:①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夫者得焉(“杂说”,文体的一种)③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辞: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②停数日,辞去告辞(辞别)鄙: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远的地方(以……为鄙)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微: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④人微言轻(地位地下,卑贱)敝:①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衰败)②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许:①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答应,听从)②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③杂然相许(赞同)④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五、文言虚词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兼词,于何)⑤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之: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④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助词,的)⑤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6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7将焉取之(代土地)其:①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②君知其难也(这)③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④失其所与(指代自己)⑤吾其还也(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且: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又)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递进,况且)六、特殊句式(一)介词结构后置:①以其无礼于晋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③佚之狐言于郑伯(二)省略句: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②(晋惠公)许君焦、瑕③敢以(之)烦执事④夜缒(烛之武)而出⑤(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夫晋,何厌之有《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环绕)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三、词类活用现象1名词作状语:①进兵北略地②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③函封之④发尽上指冠2名词作动词:①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③左右既前,斩荆轲④皆白衣冠以送之⑤乃朝服,设九宾3使动用法:①使使以闻大王②使毕使于前③自引而起,绝袖4意动用法:①太子迟之②群臣怪之四、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二)省略句1秦王购之( 以) 金千斤2欲与( 之) 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三)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四)介宾短语后置1常痛于骨髓2给贡职如郡县3燕王拜送于庭(五)定语后置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小结2六、重点实虚词发:①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②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③发尽上指冠(头发)故:①故遣将守关者(特意)②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③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④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⑤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故(登上)○6轲自知事不故(成功)○7故人具鸡黍(老,旧)诚:①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②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的确、确实)度:①度我至军中,君乃入(估计)②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气度)顾:①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②荆轲顾笑武阳(回头)③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为: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②为之奈何(对付,处理)③乃为装遣荆轲(准备)④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⑤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6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而:①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②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③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④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⑤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七、固定用法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3荆轲有所待(有……的)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文超全知识点解析

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文超全知识点解析

劝学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符合)绳(拉直的墨线)。

輮(用火烤,使它弯曲)以为轮,其曲中规(圆规,中规,符合圆规画出的圆)。

虽有槁暴(槁暴,槁,枯。

暴,晒。

这个词是偏义复指,词义重点落在暴字,所以翻译时只译为“即使经过暴晒”),不复挺(挺直)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经受墨线测量)则直,金就砺(接近磨刀石磨)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明达)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跂(踮起脚尖。

有解释为“提起脚后跟”,不如前表达精确。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强)也,而闻者彰(明显,清晰)。

假(借)舆马者,非利足(脚走得快)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船桨,这里只指船,“楫”只是凑个音,含义没有用到,这是古文中用到的双音节词,意义也是偏于一方。

同义词有:棹橹桨。

)者,非能水(游泳,名词活用为动词。

)也,而绝(横渡)江河。

君子生(通“性”,性情)非异也,善假于物(外物,外在条件)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兴起)焉(在这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生长)焉(在这里);积善成德(积累善行养成品德),而神明(精神与智慧)自得,圣心(圣贤的思想)备(具备)焉。

故不积跬步(半步一步),无以至(到,上一段用了“致”,也是“到”的意义。

)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驾,马一天走的路程。

十驾,马十天走的路程。

这一句是说劣马走了十天的路程也能走很远,它只所以能这样,是因为……),功(成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与镂的区别,浑言则都是指雕刻。

细分则锲在这里是一般的雕刻,尚未雕成。

镂在这里是指已经雕刻成了)。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向上)食埃土,下(向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一。

数词用作动词)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1-5册文言文知识汇总以下句子中存在哪些文言现象?请加以分析。

(附:文言现象有以下几种类型: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一、通假字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爱”通“薆”;“见”通“现”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说”通“悦”;“女”通“汝”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归”通“馈”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匪”通“非”;“女”通“汝”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8.肇锡余以以嘉名“锡”通“赐”9.扈江离与辟芷“辟”通“僻”10.来吾道乎先路“道”通“导”11.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1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通“娶”1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帘”通“奁”1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纫”通“韧”1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1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奄奄”通“晻晻”17.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展”通“辗”1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属”通“嘱”19.某所,而母立于兹“而”通“尔”20.比去,以手阖门“阖”通“合”21.称心快意,几家能能彀“彀”通“够”2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3.其翼若垂天之云“垂”通“陲”2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反”通“返”25.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26.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27.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而”通“能”28.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29.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匪”通“非”30.瞎王刘引定火乔男女“火”通“伙”31.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见”通“现”32.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33、是谁之过与“与”通“欤”34.直不百步尔,是亦走也“直”通“只”3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36.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3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38.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39.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40.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41.合从而缔交,相与为一“从”通“纵”4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景”通“影”4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44.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45.并曾赋敛,仓库少内“曾”通“增”;“内”通“纳”46再拜便辟“辟”通“避”4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48.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无”通“毋”49.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50.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51.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5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具”通“俱”;“倍”通“背”5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54.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5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5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57.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通“悯”58.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零丁”通“伶仃”59.臣密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60不嗛,则奋击“嗛”通“慊”61椎釜鬲瓮盎盈道上“椎”通“槌”62太尉判书,辞甚巽“巽”通“逊”63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覆”通“复”64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佗”通“他”65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66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避”67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68.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无”通“毋”69无庸,将自及“庸”通“用”70.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率”71.遂寘姜氏于城颍“寘”通“置”72.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阙”通“掘”73.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锡”通“赐”7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摩”通“磨”75.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76.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7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通“佚”78.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纪”通“记”79.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8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81、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二、词性活用(一)名词作动词82.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取名;取表字。

83.杂彩三百匹,广交市鲑珍:买。

84.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坐辇车85.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唱歌;弹琴。

86.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87.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东下。

8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89.前辟四窗,垣墙周庭:砌上墙。

90.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吃饭。

9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喂养。

9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上朝。

93.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向上飞;落下来。

94.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总结。

95.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摆酒。

96.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作歌。

97.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击鼓。

98.王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99.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

10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归罪。

10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游泳。

102.过秦论:指出……的过失。

103.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集会结盟。

104.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105.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用(破)水缸做(窗户),用草绳栓住(门枢)。

10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学习。

107.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怪罪。

108.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居……之下。

109.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驻扎。

110.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111.籍吏民,封府库:登记户口。

112.范增数目项王:示意。

113.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敬酒。

114.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115.晞一营大噪,尽甲:穿上铠甲。

116.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

”:致辞。

117.杀一老卒,何甲也?:穿上铠甲。

118.垂死,舆来庭中:抬。

119.裂裳衣疮,手注善药:用衣裳缠裹。

120.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买。

121.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

呈上这篇逸事状。

12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舍。

12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取名,命名。

124.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向上走。

125.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弄清真相,说明真相。

126.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合乎法度;符合先王的制度。

127.欲与大叔,臣请事之:侍奉。

128.不义不暱,厚将崩:实行道义。

129.段不弟,故不言弟:符合弟弟的道义。

130.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挖隧道。

131.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赋诗。

13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向南飞。

(二)动词作名词133.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兵。

134.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

135.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看到的景观。

13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流传的文字。

(三)形容词作名词137.然于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值得高兴的事;值得悲伤的的事。

13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人;孩子。

13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善行。

14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顿。

141.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高峻的地势。

142.是固圣益圣,愚益愚。

圣明的人,愚笨的人。

14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圣明的人;愚笨的人。

144.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均解释为重要的地位。

14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安逸的时候。

146.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谗佞奸邪之人;奸邪之人。

147.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地位底下见识浅的人;聪明睿智的人。

148.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有才能的人;好的建议。

149.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

150.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

151.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有才能的人。

152.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固塞鄙陋的意见。

(四)形容词作动词153.卒不忍独善其身:完善,维护。

154.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视。

155.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尊重。

15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

157.素善留侯张良:与……友好。

158.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离。

159.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罪?引起暴乱。

160.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161.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照明。

16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弄错。

(五)名词作状语163.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一天天地。

164.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在北面;朝向西面。

16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面;向东面。

166.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在前面。

167.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亲手。

16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169.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在地面上;在地下。

170.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用席子;用包裹;用口袋。

171.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在南面;在西面;在东面;在北面。

172.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彩一样;像响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173.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向上。

17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连夜。

175.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的礼节。

176.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

177.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178.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像犬马一样的。

179.裂裳衣疮,手注善药:亲手。

(六)使动用法180.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使……荣耀。

18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起舞;使……哭泣。

18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使……摆满。

183.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

184.既来之,则安之:使……来;使……安心。

185.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

186.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使……争斗。

187.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弱。

188.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使……灭亡。

189.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后退。

190.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愚昧。

191.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使……弱。

19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

193.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

194.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牢固。

195.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

196.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使……虚197.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使……端正。

198.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19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称王。

200.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20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使……听到。

202.臣不用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使……听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